背光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6165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其背光组件,适用于液晶显示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由红、绿及蓝(RGB)的发光二极管的排列组合于同一平面上的背光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有许多种电子产品均使用液晶显示器,包括笔记型计算机、桌上型计算机、手机电话、车上导航系统以及电视等产品。一般而言,液晶显示器通过背光组件提供所需的光线,特别是可提供白光的背光组件的种类而言,通常可分为端缘式(edge light type)以及直下式(direct light type)两大类,两者的光源是使用冷阴极荧光灯管(CCFL)。
图1A及1B是显示公知液晶显示器的直下式背光组件10a及端缘式背光组件10b的分解示意图。如图1A所示,直下式背光组件10a包括至少一光源11、一扩散板12a、一光线控制层12b、一反射片13以及一框架14。直下式背光组件10a的光源11设置于光线控制层12b以及反射片13之间。光源11产生的光线由反射片13反射后,经过扩散板12a而使光线分散均匀化,经由光线控制层12b产生所需的混光颜色。直下式背光组件10a通常适用于彩色或是点矩阵大型液晶显示器。
参见图1B,端缘式背光组件10b包括至少一光源11’,光源11’沿着导光板17设置于导光板17的一侧。棱镜片15及扩散板16设置于导光板17之上。反射板13’设置于导光板17的下方。一般而言,端缘式背光组件10b的成本较低,适用于小型液晶显示器。此外,端缘式背光组件10b具有较薄的外型,电源消耗量低,然而,光线的强度也较为微弱。
由此可见,不论是直下式背光组件10a或端缘式背光组件10b的尺寸或是光线亮度主要由冷阴极荧光灯管的尺寸而决定。因此,需要使用另一种光源来取代冷阴极荧光灯管。一般而言,发光二极管(LED)提供较高的光线亮度以及较长的使用寿命,LED的平均使用寿命至少有50,000小时,CCFL的平均使用寿命仅有10,000~15,000小时,而冷光(EL)的平均有限寿命为3,000~5,000小时。因此,具有CCFL或EL的背光组件的寿命通常比具有LED的背光组件的寿命较短,而LED的成本较低且尺寸也较小。因此,具有LED的背光组件较为耐用,且可提供较高的亮度与尺寸的比例。
LED提供不同种颜色,至少包括红(R)、绿(G)及蓝(B)等三种。一般将RGB以数组方式排列在屏幕的后方,用以提供白光。并且,LED比CCFL较为轻薄小巧。另外,经由改变LED的排列方式,可提供最高最白的光线,因此,LED可以说是目前液晶显示器的最适用的光源。然而,由于LED的光源由不同颜色所排列组合而成,LED的排列方式若有细微变化,可能会改变屏幕颜色或减少亮度。因此,若是要利用LED作为背光组件的光源,目前仍需要一种特定的LED排列方式,用以提供背光组件真正的白光。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特定组合的红、绿、蓝(RGB)发光二极管的背光组件,其尽可能提供最白最亮的光线。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组件,其包括一光源组,该扩散装置以及一光线控制装置具有多个基本组成结构;每一基本组成结构由具有特定颜色的一第一发光二极管、一第二发光二极管及一第三发光二极管所组成,且第一、第二及第三发光二极管排列成一第一正三角形。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发光二极管为红色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为绿色发光二极管,以及第三发光二极管为蓝色发光二极管。
又,红色、蓝色及绿色的发光二极管的数量比率为1∶1∶2。
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基本组成结构的其中三者排列成一第二正三角形。
又,背光组件更包括一第四发光二极管,设置于第二正三角形的中心点。
其中第四发光二极管为二极管二极管。
又,基本组成结构所产生的光线强度是随着发光二极管的功率而改变。
第二发光二极管的功率是第一或第三发光二极管的功率的两倍。
又,光源组设置于一平面上。
背光组件更包括一扩散装置以及一光线控制装置,设置于光源组的上方,用以控制光线。
又在本发明中,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其包括一背光组件,包括一光源组,该光源组有多个基本组成结构;其中每一基本组成结构由具有特定颜色的一第一发光二极管、一第二发光二极管及一第三发光二极管所组成,且第一、第二及第三发光二极管排列成一第一正三角形。
为了使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面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A是公知液晶显示器的直下式背光组件分解示意图;图1B是公知液晶显示器的端缘式背光组件分解示意图;图2A是具有本发明的背光组件的液晶显示器分解示意图;图2B是本发明的背光组件分解示意图;图2C是本发明的红、绿、蓝LED所组成的基本组成结构示意图;图3A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基本组成结构的第一排列组合的示意图;图3B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LED的排列示意图;图4A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基本组成结构的第二排列组合的示意图;以及图4B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LED的排列示意图。
附图符号说明10a~直下式背光组件10b~端缘式背光组件11、11’~光源12a~扩散板12b~光线控制层13、13’~反射片14~框架15~棱镜片16~扩散板17~导光板20~光源组30~平面
40~光线控制装置50~扩散装置60~基本组成结构61~第一发光二极管62~第二发光二极管63~第三发光二极管64~第四发光二极管100~背光组件B~蓝色发光二极管C~第一正三角形D~第二正三角形E~正三角形G~绿色发光二极管L~液晶显示器L1~前框架L2~面板L3~后框架R~红色发光二极管具体实施方式
图2A是具有本发明的背光组件100的液晶显示器L分解示意图。液晶显示器L包括一前框架L1、一面板L2、一背光组件100以及一后框架L3。图2B是本发明的背光组件100的分解示意图。应注意的是,本发明的改进在于背光组件,因此省略说明液晶显示器L的其它组件。
图2C是本发明的第一、第二、第三发光二极管61、62、63所组成的一基本组成结构60的示意图。本发明的背光组件60适用于任何一种液晶显示器,背光组件60包括一扩散装置50、一光线控制装置40以及一设置于平面30上的光源组20。扩散装置50及光线控制装置40设置于光源组20上方,用以控制光源组20所产生的光线。光源组20包括多个基本组成结构60。基本组成结构60如图2B所示。每一基本组成结构60由三个特定颜色的第一、第二、第三发光二极管61、62、63所组成。第一、第二、第三发光二极管61、62、63分别位于一假想的第一正三角形C的三个顶点。换言的,三个发光二极管61、62、63排列成为一正三角形结构,且正三角形的三内角皆为60度。在本实施例中,基本组成结构60的第一发光二极管61为红色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62为绿色发光二极管,第三发光二极管63为蓝色发光二极管。
以下详细说明基本组成结构60的不同排列组合以及其提供的混光模式。
如上所述,每一发光二极管可产生至少一种颜色。因此,借助本发明提出的两种特定排列组合,都可使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所组合产生的光线完全地均匀混合,而混光后产生更亮更白的光线。
图3A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基本组成结构60的第一排列组合的示意图。图3B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的排列示意图。
图3A上的基本组成结构60是设置于一平面30上,如图2A所示。每一基本组成结构60由一假想的第一正三角形C所限定而成。三个基本组成结构60排列成一第二正三角形D。应注意的是,图3A没有准确地画出第一正三角形C及第二正三角形D的比率大小,仅画出基本组成结构60之间的连接关系。
再者,基本组成结构60以特定模式重复的复制排列,如图3A所示,图3B仅有局部显示七列的发光二极管。由最上方算起的第一列的发光二极管61、62、63具有一特定排列顺序,由左至右为R、G、B、R、G、B....等顺序。第二列同样由RGB所排列而成,然而,第一列上的任二个邻近的发光二极管61、62或是发光二极管62、63与第二列上的其中一个发光二极管排列成第一正三角形C,且第一列上的两个发光二极管的颜色与第二列上的一发光二极管的颜色互不相同。因此,平面30上的三个发光二极管61、62、63排列形成第一三角形C,且第一三角形C代表一基本组成结构60。
此外,基本组成结构60所产生的光线亮度根据每一发光二极管61、62、63的功率而改变。经过实验与分析,如第3图所示的发光二极管排列组合中,第二发光二极管(绿色)的功率第一发光二极管(红色)或第三发光二极管(蓝色)的功率的两倍大。依照上述每一发光二极管的特定的功率比,本实施例的排列方式所产生的全部光线可提供液晶显示器最佳亮度。
第二排列方式由第4A及4B图所显示。图4A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基本组成结构60的第二排列组合的示意图。图4B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61、62、63的排列示意图。如图4A所示,三个基本组成结构60排列成另一正三角形E。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的处在于第二实施例另增加一个绿色(G)的第四发光二极管64,设置于正三角形E的中心点。应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二及第四发光二极管62、64皆为绿色。此外,三角形中心点的定义为三角形的内心,内心的位置就是三条角平分线的交叉点。
如图4B所示的第一列,由左至右的发光二极管64、61的排列方式为G、R、G、R、G、R等。第二列上的发光二极管62、63具有不同排列顺序,其排列方式为B、G等顺序。第一列中的每一红色(R)的发光二极管61与第二列的二邻近的发光二极管62、63排列成第一正三角形C。因此,于平面30上的三个发光二极管61、62、63排列组合成第一正三角形C,代表一基本组成结构60。
此外,第二实施例中,如图4B所示,红色、蓝色及绿色发光二极管的总数量比率为1∶1∶2。第二实施例的每一发光二极管具有相同的功率。因此,不论是什么颜色,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发光二极管61、62、63、64的功率均相同,并且本发明提供两倍数量的绿色发光二极管。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利用发光二极管代替公知背光组件的CCFL或EL作为光源,因此成本较低、使用寿命较长,且尺寸明显较为轻巧,不仅耐用且可使液晶显示器轻量化,还可提供较高的亮度与尺寸的比率。特别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第二实施例的特定发光二极管61、62、63等的排列方式,可确实产生较高的光线强度,并且借助背光组件的高亮度还能使液晶显示器提供最佳图像品质。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然可作些允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所界定的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组件,适用于一液晶显示器,该背光组件包括一光源组,该光源组具有多个基本组成结构,其中,每一基本组成结构由具有特定颜色的一第一发光二极管、一第二发光二极管及一第三发光二极管所组成,且该第一、第二及第三发光二极管排列成一第一正三角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发光二极管为红色发光二极管,该第二发光二极管为绿色发光二极管,以及该第三发光二极管为蓝色发光二极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这些基本组成结构中的这些红色、这些蓝色及这些绿色的发光二极管的数量比率为1∶1∶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这些基本组成结构中的三者排列成一第二正三角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四发光二极管,该第四发光二极管设置于该第二正三角形的中心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四发光二极管为绿色的发光二极管。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这些基本组成结构所产生的光线强度随着这些发光二极管的功率而改变。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发光二极管的功率是该第一或该第三发光二极管的功率的两倍。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光源组设置于一平面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扩散装置以及一光线控制装置,该扩散装置以及光线控制装置设置于该光源组的上方,用以控制该光源组产生的光线。
全文摘要
一种背光组件,包括具有多个基本组成结构的光源组,每一基本组成结构由具有特定颜色的一第一发光二极管、一第二发光二极管及一第三发光二极管所组成,且第一、第二及第三发光二极管排列成一第一正三角形。
文档编号G02F1/1335GK1558284SQ200410061829
公开日2004年12月29日 申请日期2004年6月25日 优先权日2004年2月2日
发明者周信宏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