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6709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将中间隔着液晶相对配置的各基板作为外壳的液晶显示装置,有一种在该各基板的各像素区域内,将形成于一方基板的液晶侧的面上的透光性导电膜作为像素电极,将形成于另一方基板的液晶侧的面上的透光性导电膜作为对置电极的装置。
而且,已知有这样一种彩色用液晶显示装置在该像素电极和对置电极之间未施加电场时,上述液晶的分子在两基板之间具有垂直取向的结构,通过形成于各基板的液晶侧的突起图形和缝隙(slit),在1个像素内分割成多个域(domain)。
液晶在其分子排列相同的状态下,双折射率也具有波长分散的特性,因此红色(R)、绿色(G)、蓝色(B)各像素的透射率产生差异,由此产生图像着色,通过使上述各域内的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不同来解决该问题。
此时,在担当红色(R)、绿色(G)、蓝色(B)的各像素内,蓝色(B)的像素的透射率低于红色(R)和绿色(G)的像素的透射率,在白显示状态时,作为消除画面整体呈现黄色的技术,例如,在上述各像素中,使一个像素的上述缝隙的宽度与其它像素的缝隙宽度不同,这已在Japanese Patent Laid-Open No.267079/2000中公开。

发明内容
但是,这样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是利用了像素的透射率随上述缝隙的宽度变化而变化,使预定像素中的该缝隙小于或等于预定宽度、例如10μm,由此降低该透射率。
但是,这样还存在如下课题表示对于电压的亮度的B-V特性随各像素的缝隙宽度不同而不同,在用于显示的电压处于比白色弱的区域的半色调中,不能充分消除所谓的着色。
本发明正是基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发明。提供一种不仅能消除白显示状态的着色,而且即使是半色调的显示,也可以充分减轻着色的液晶显示装置。
以下,简单地说明本申请所公开的发明之中具有代表性的发明的概要(1)本发明的特征是例如,在一对基板间的液晶层、多个像素区域、以及将该像素区域分割成多个的突起图形或沟图形形成在各像素区域中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上述突起图形或沟图形的倾斜,红色用像素、绿色用像素、以及蓝色用像素中的至少一个与其它颜色不同。
(2)本发明的特征是例如以(1)的结构为前提,上述突起图形或沟图形的倾斜,红色用像素、绿色用像素、以及蓝色用像素不同。
(3)本发明的特征是例如以(1)的结构为前提,上述突起图形或沟图形的倾斜设定得蓝色用像素小于或大于红色用像素和绿色用像素。
(4)本发明的特征是例如以(1)的结构为前提,上述像素的突起图形或沟图形的倾斜满足以下任意一个关系式1)蓝色的像素<红色的像素<绿色的像素2)蓝色的像素>红色的像素>绿色的像素3)红色的像素<蓝色的像素<绿色的像素4)绿色的像素<蓝色的像素<红色的像素(5)本发明的特征是例如,在一对基板间的液晶层、多个像素区域、以及将该像素区域分割成多个的突起图形或沟图形形成在各像素区域中的液晶显示装置中,
上述突起图形或沟图形彼此间的距离,红色用像素、绿色用像素、以及蓝色用像素中的至少一个与其它颜色不同。
(6)本发明的特征是例如以(1)~(5)中的任何一项的结构为前提,上述沟图形构成为电极的形成部和非形成部。
(7)本发明的特征是例如以(1)~(6)中的任何一项的结构为前提,在上述一对基板的双方的液晶侧的面上形成电极,并由施加在该电极间的电压控制液晶层的光调制状态。
(8)本发明的特征是例如以(7)的结构为前提,在上述一对基板的双方的液晶层侧的表面形成取向膜,该取向膜为垂直取向膜。
(9)本发明的特征是例如在具有一对基板间的液晶层、多个像素区域、以及在该像素区域中形成的多个带状电极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上述带状电极的倾斜,红色用像素、绿色用像素、以及蓝色用像素中的至少一个与其它颜色不同。
(10)本发明的特征是例如以(9)的结构为前提,上述带状电极的倾斜,红色用像素、绿色用像素、以及蓝色用像素不同。
(11)本发明的特征是例如以(9)的结构为前提,上述带状电极的倾斜设定得蓝色用像素小于或大于红色用像素和绿色用像素。
(12)本发明的特征是例如以(9)的结构为前提,上述带状电极的倾斜满足以下任意一个关系式1)蓝色的像素<红色的像素<绿色的像素2)蓝色的像素>红色的像素>绿色的像素3)红色的像素<蓝色的像素<绿色的像素4)绿色的像素<蓝色的像素<红色的像素(13)本发明的特征是例如在具有一对基板间的液晶层、多个像素区域、以及在该像素区域中形成的多个带状电极的液晶显示装置中,
上述带状电极彼此间的距离,红色用像素、绿色用像素、以及蓝色用像素中的至少一个与其它颜色不同。
(14)本发明的特征是例如以(9)~(13)中的任何一项的结构为前提,上述带状电极具有形成具有与上述基板平行的方向的成分的电场的功能。
而且,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结构,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多种变更。


图1A、图1B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的一个实施例的平面图和剖面图。
图2是按照红色用、绿色用、蓝色用的像素示出的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的电极角度的变化和透射率的关系的特性图(液晶间隙为4.0μm)。
图3是按照红色用、绿色用、蓝色用的像素示出的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的电极角度的变化和透射率的关系的特性图(液晶间隙为4.2μm)。
图4是按照红色用、绿色用、蓝色用的像素示出的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的电极角度的变化和透射率的关系的特性图(液晶间隙为4.5μm)。
图5是将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电极角度的变化描绘在CIE1931的特性图上的图。
图6A、图6B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的其它的实施例的平面图和剖面图。
图7A、图7B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的其它的实施例的平面图和剖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的其它的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的其它的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10是图1A的X-X线的剖面图。
图11是图7A的XI-XI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用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实施例。
图1A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的一个实施例的平面图。图1A、图1B的结构为在图中自左侧到右侧分别配置作为彩色显示用的单位像素的红色(R)用、绿色(G)用、蓝色用(B)的各3个像素。而且,图1B示出了图1A的b-b线的剖面图。
在这些像素中,其结构大体相同,所以以蓝色(B)用像素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关于其不同点,将会涉及到对红色(R)用像素、绿色(G)用像素的说明。
在透明基板SUB1的液晶侧的面上,首先,形成了在x方向延伸、在y方向上并列设置的栅极信号线GL。
这些栅极信号线GL与后述的漏极信号线DL一起围成矩形的区域,并把该区域构成为一个像素区域。
这样,在形成了栅极信号线GL的透明基板SUB1的表面,将栅极信号线GL也覆盖地形成由诸如SiN构成的绝缘膜GI(参照图1B)。
该绝缘膜GI,在后述的漏极信号线DL的形成区域上,具有作为对上述栅极信号线GL的层间绝缘膜的功能,在后述的薄膜晶体管TFT的形成区域上具有作为该栅极绝缘膜的功能。
然后,在该绝缘膜GI的表面与上述栅极信号线GL的一部分相重叠地形成由例如非晶Si构成的半导体层AS。
该半导体层AS是薄膜晶体管TFT的半导体层,通过在其上面形成漏极电极DT和源极电极ST,可以构成以栅极信号线GL的一部分作为栅极电极GT的逆交错(stagger)构造的MIS(Metal InsulatorSemiconductor)型的晶体管。
在此,上述漏极电极DT和源极电极ST在形成漏极信号线DL时同时形成。
也就是说,形成在y方向上延伸、在x方向上并列设置的漏极信号线DL,其一部分一直延伸至上述半导体层AS的上面,并形成漏极电极DT,另外,与该漏极电极DT恰好分开薄膜晶体管TFT的沟道长度的量地形成源极电极ST。
该源极电极ST从半导体层AS面延伸到像素区域侧的绝缘膜GI的上面一些,形成后面要说明的用于实现与像素电极PX的连接的接触(conduct)部。
在这样形成了薄膜晶体管TFT、漏极信号线DL、漏极电极DT和源极电极ST的透明基板SUB1的表面,形成有由诸如SiN构成的保护膜PAS(参照图1B)。该保护膜PAS是避免与上述薄膜晶体管TFT的液晶LC直接接触的层,防止该薄膜晶体管TFT的特性劣化。
在上述保护膜PAS的上面,在该像素区域的仅留了一点周边的中央部形成像素电极PX,像素电极PX由诸如ITO(Indium TinOxide)、ITZO(Indium Tin Zinc Oxide)、IZO(Indium Zinc Oxide)、SnO2(氧化锡)、In2O3(氧化铟)等透光性导电膜形成。
然后,在上述薄膜晶体管TFT的源极电极ST的附近,该电极PX通过形成在该保护膜PAS上的通孔连接到该源极电极ST的上述接触部。这样,来自漏极信号线DL的图像信号,经由由来自栅极信号线GL的扫描信号导通的薄膜晶体管TFT被提供给像素电极PX。
在此,在该像素电极PX的表面形成有沟部DR1,该沟部DR1是作为形成于该像素电极PX的区域上的多个缝隙而构成的。
这些沟部DR1的图形,如图1A所示,以假想线A为分界线,该假想线在1个像素区域中横穿其中央,并在图中X方向上延伸,在其上方区域,相对于漏极信号线DL形成为具有(-)θB的倾斜,且几乎等间隔地并列设置在图中y方向上。另外,在上述假想线A的下方的区域中形成为具有(+)θB的倾斜,且几乎等间隔地并列设置在图中y方向上。而且,这时的角度θB例如为45°,作为其它的实施例可以设定为与其相近的值,例如在38°~45°的范围内。这样,沟部形成直线状,在像素中心附近改变方向地进行配置。在图1A、图1B中,在上下方向上进行2分割,但是也可以再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多分割,例如3分割或4分割或4分割以上。关于后述的突起图形也一样。
另一方面,在担当位于图中最左侧的红色(R)的像素区域内也形成同样的图形的沟部DR1,此时,在上述假想线A的上方区域中形成为具有(-)θR的倾斜,且几乎等间隔地并列设置在图中y方向上。另外,在上述假想线A的下方区域中形成为具有(+)θR的倾斜,且几乎等间隔地并列设置在图中y方向上。该角度θR和例如θB比较,形成得比该θB大。
进而,在担当位于图中最左侧的绿色(G)的像素区域内也形成同样的图形的沟部DR1,此时,在上述假想线A的上方区域中形成为具有(-)θG的倾斜,且几乎等间隔地并列设置在图中y方向上。另外,在上述假想线A的下方区域中形成为具有(+)θG的倾斜,且几乎等间隔地并列设置在图中y方向上。该角度θG和例如θB、θR比较,形成得比该θB、θR大。
再者,这些沟部DR1与形成于透明基板SUB2的液晶侧的面上的沟部DR2一起将1个像素区域分割成多个域,关于该沟部DR2在后面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在形成了像素电极PX的透明基板SUB1的上面,覆盖该像素电极PX地形成有取向膜ORI1。该取向膜ORI1是与液晶LC直接接触的膜,为了确定该液晶LC的分子的取向方向,可以对其表面进行摩擦处理。
图1B所示的剖面图表示了中间隔着液晶相对配置的透明基板SUB2。在该透明基板SUB2的液晶LC侧的面上形成有黑矩阵BM,使得将该各像素分开。即,至少在液晶显示部(由像素区域的集合形成的区域)形成的黑矩阵BM形成在各像素区域的中央部形成了开口的图形,由此提高了显示的对比度。
另外,形成该黑矩阵BM,使得充分地覆盖透明基板SUB1侧的薄膜晶体管TFT,阻挡外来光对该薄膜晶体管TFT的照射,由此可避免该薄膜晶体管TFT的特性劣化。
在形成了黑矩阵BM的透明基板SUB 1的面上形成有滤色片CF,使得覆盖该黑矩阵BM的开口。该滤色片CF由绿色(G)的滤色片构成。这是因为该像素是担当绿色(G)的像素的缘故。因此,在图中最左侧的像素区域中形成有红色(R)的滤色片CF,在最右侧的像素区域中形成有蓝色(B)的滤色片CF。
在形成了黑矩阵BM和滤色片CF的透明基板SUB1的表面形成有平坦化膜OC,使得覆盖黑矩阵BM和滤色片CF。该平坦化膜OC由能用涂敷形成的树脂膜构成,这是为了消除由于黑矩阵BM和滤色片CF的形成而突出来的台阶而设置的。
而且,在该平坦化膜OC的表面形成有沟部DR2。该沟部DR2的图形重叠地表示在图1A中。平面地看时,具有这样的关系配置成与设置在透明基板SUB1侧的上述沟部DR1平行,而且,在相邻的各沟部DR1之间配置该沟部DR2,或者在相邻的各沟部DR2之间配置该沟部DR1。
因此,在蓝色(B)用像素中,该沟部DR2的角度与沟部DR1的角度θB一样。在红色(R)用像素中,该沟部DR2的角度与沟部DR1的角度θR一样。在绿色(G)用像素中,该沟部DR2的角度与沟部DR1的角度θG一样。
再者,在该平坦化膜OC的上面形成有与像素电极PX一样的透光性的导电膜。由该导电膜在各像素区域中形成了共同的对置电极CT。
在该对置电极CT的表面形成有取向膜ORI2,该取向膜ORI2是与液晶LC直接接触的膜,为了确定该液晶LC的分子的取向方向,可以对其表面进行摩擦处理。
上述液晶显示装置在彩色用的3个像素中,分别由在其中形成的沟部DR(DR1、DR2)形成多个域,这些沟部的倾斜各不相同。
另外,在图10中示出了在图1A中形成了上述薄膜晶体管TFT的区域中的图中X-X的剖面。
在此,图2是表示使上述沟部DR的角度从约37°~约55°变化时的与透射率的关系的特性图。分别表示了红色(R)用像素时(图中以细线表示)、绿色(G)用像素时(图中以虚线表示)、蓝色(B)用像素时(图中以粗实线表示)的特性曲线。而且,此时的液晶间隙为4.0μm。
由图2可知,透射率依赖于沟部DR的角度,并且,在3个像素的各自像素中在该沟部DR的角度相同时,透射率是按绿色(G)用像素、红色(R)用像素、蓝色(B)用像素的顺序降低的。
在此,各特性成在43°附近具有最大值的曲线状,因此蓝色(B)用像素中的上述沟部DR的角度取为43°或者其附近的角度(如38°~47°),使红色(R)用像素、绿色(G)用像素的各沟部DR的角度大于或小于上述值(也可以相同),由此可以使该红色(R)用像素、绿色(G)用像素的透射率接近蓝色(B)用像素的透射率。
因而,如上述实施例所说明的那样,在设蓝色(B)用像素中的上述沟部DR的角度为θB(如38°~47°)时,使红色(R)用像素中的上述沟部DR的角度θR例如比其大,或者使绿色(G)用像素中的上述沟部DR的角度θG例如比其小,由此能消除白显示状态中的着色。另外,由于改变各像素中的沟部的角度可带来这样的效果,因此能不减弱取向限制力,从而能消除半色调显示状态的着色。
在此,图3是与图2对应的特性图,表示在液晶间隙为4.2μm的情况下,使上述沟部DR的角度(以下称电极角度)从约37°~约55°变化时的与透射率的关系。即使在此情况下,其各特性曲线与图2的情况相比也没有什么变化,透射率是按绿色(G)用像素、红色(R)用像素、蓝色(B)用像素的顺序降低的。
图4也是与图2对应的特性图,表示当液晶间隙为4.5μm的情况下,使上述沟部DR的角度(电极角度)从约37°~约55°变化时的与透射率的关系。即使在此情况下,其各特性曲线与图2的情况相比也没有什么变化,透射率是按绿色(G)用像素、红色(R)用像素、蓝色(B)用像素的顺序降低的。
这就意味着对于电极角度,透射率几乎不随液晶间隙的不同而变化,不受液晶间隙的值影响,通过如上述实施例那样设定彩色显示用的3个像素的各像素中的沟部DR的倾斜,可以降低着色带来的影响。
另外,图5是描绘了如下情况的特性的图当液晶盒间隙为4.2μm的情况下,将与所谓的CIE1931的特性图相对应的x轴和y轴分别用做x轴和y轴,并分别规定红色(R)用像素的电极角度θR、绿色(G)用像素的电极角度θG、蓝色(B)用像素的电极角度θB。
图中×标记的特性是当θR=45°、θG=45°、θB=45°的情况下的现有结构。图中△标记的特性是应用了本发明的思想的特性,此时,θR=45°、θG=56°、θB=45°。图中○标记的特性是应用了本发明的思想的特性,此时,θR=52°、θG=55°、θB=45°。
此时,使用图中的标记—表示希望的特性,该特性与上述○标记的特性一致。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各像素中以在x方向(与栅极信号线GL平行的方向)上横穿其中央的假想线为分界线分割成2个区域,在各自的各区域中,使沟部DR的方向不同,但是并非一定要这样分割成2个区域。即,也可以是在各像素中,使上述沟部DR的方向分别指向一个方向,对于每个红色(R)用像素、绿色(G)用像素、蓝色(B)用像素,使该方向发生微小的变化。这是因为即使如此,也能分割成多个域这一点是不变的。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例如相对于漏极信号线DL,使沟部DR的角度在红色(R)用像素的情况下为θR、绿色(G)用像素的情况下为θG、蓝色(B)用像素的情况下为θB,并且它们是不同的情况。
但是,当沟部DR1和DR2的间隔距离(从相对的各沟在垂直方向的距离)在各色像素中相同时,上述角度θR、θG、θB的不同,也反映在沿着与栅极信号线平行的假想线的各沟的距离中。换言之,沿着横穿这些平行配置的沟部DR1和DR2的假想线的相邻的该DR1和DR2的彼此间距离,红色(R)用像素、绿色(G)用像素、蓝色(B)用像素是不同的。
从图2、图3、图4可知,消除着色的本申请的效果可以通过将上述沟图形的倾斜设定得蓝色用像素大于或小于红色(R)用像素和绿色(G)用像素来实现。这是因为可以减低各色的亮度的差的缘故。
更为理想的情况是上述像素的突起图形或沟图形的倾斜要满足下列关系式中的任意一个1)蓝色的像素<红色的像素<绿色的像素2)蓝色的像素>红色的像素>绿色的像素3)红色的像素<蓝色的像素<绿色的像素4)绿色的像素<蓝色的像素<红色的像素这是因为能进一步降低各色的亮度的差的缘故。
上述沟图形可以构成为电极的形成部和非形成部。即,可以通过在电极图形中设置非形成部来实现。这样可以形成电方面的沟图形。另外也可以作为构造上的沟图形发挥作用。
也可以形成一个突起图形来取代沟图形。该突起图形的高度最好低于液晶层的厚度。
图6A、图6B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的其它的实施例的结构图。是与图1A、图1B对应的图。图6A是平面图,图6B是图6A的b-b线的剖面图。
与图1A、图1B的情况相比,不同的结构在于在图1A、图1B中在透明基板SUB2的液晶侧的面上形成的沟部DR2,在图6A、图6B中换为突起部PR。该突起部PR的蓝色(B)用像素中的角度θB、红色(R)用像素中的角度θR、绿色(G)用像素中的角度θG与图1所示的关系一样。
在1个像素区域中,在将其分割成多个域时,该分割不管是沟部DR还是突起部PR都可以。这是因为无论是沟部DR或是突起部PR,1个域的各液晶的分子的倾斜,相对于与该1个域相邻的其它域的各液晶的分子的倾斜都成反方向。
图7A、图7B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的其它的实施例的结构图。图7A是平面图,图7B是图7A的b-b线的剖面图。
图7A、图7B所示的像素基本上是在透明基板SUB1的液晶侧的面上形成像素电极PX和对置电极CT,从平面来看,这些各电极分别形成梳齿形状,彼此啮合地进行配置。在像素电极PX和对置电极CT之间产生电场,由该电场控制通过这里的光的透射率。因此,从图7B可知,在透明基板SUB2侧未形成对置电极CT。
另外,栅极信号线GL、薄膜晶体管TFT、漏极信号线DL、层叠的作为绝缘膜的绝缘膜GI、保护膜PAS等图形以及配置与图1的情况相同。
而且,在该实施例的情况下,对置电极CT与栅极信号线GL形成于同一层,像素电极PX与图1A、图1B及图6A、图6B的情况一样形成在保护膜PAS的上面。
在此,对置电极CT在像素区域的中央与在图中x方向上延伸的对置电压信号线CL一体地形成。从该对置电压信号线CL开始,例如三根带状的对置电极CT延伸并形成在图中上方的区域,并且,还有三根带状的对置电极CT延伸并形成在图中下方的区域。
而且,该对置电极CT的从对置电压信号线CL开始延伸的延伸方向在像素的上方的区域为相对于漏极信号线DL成(+)θ的方向、在像素的下方的区域为成(-)θ的方向。在像素的上方的区域和像素的下方的区域使液晶的动作彼此相反,补偿依赖于视角的图像的着色。
另外,蓝色(B)用像素中的上述对置电极CT的延伸方向的角度θB和图中最左侧的红色(R)用像素中的上述对置电极CT的延伸方向的角度θR及图中中央的绿色(G)用像素中的上述对置电极CT的延伸方向的角度θG是各不相同的,如图中所示,具有诸如θR>θG>θB的关系。
这样做的理由是为了与图1所示一样地在半色调的显示时能充分地减轻着色。其详细的说明待了解了像素电极PX的结构后再进行。
另外,对于该对置电极CT,它的两根分别与配置在该像素区域的两侧的漏极信号线DL相邻地进行配置,与该漏极信号线DL平行地形成与该漏极信号线DL接近的边,结果是大体成三角形。这是为了缩小该对置电极CT和漏极信号线DL之间的间隙,避免来自该间隙的漏光,并且,充分具有使来自漏极信号线DL的电力线终止而不在像素电极PX上终止的屏蔽功能。
如上所述,像素电极PX形成于保护膜PAS的上面,该像素电极PX置于上述对置电极CT之间并与该对置电极CT平行配置。
即,这些各电极从一方侧的漏极信号线DL到另一方侧的漏极信号线DL按照对置电极CT、像素电极PX、对置电极CT、像素电极PX、......、对置电极CT的顺序分别等间隔地配置。
因此,蓝色(B)用像素中的像素电极PX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漏极信号线DL成角度θB、红色(R)用像素中的像素电极PX的延伸方向成角度θR、绿色(G)用像素中的像素电极的延伸方向成角度θG。
如上所述,在这样的结构中,在像素电极PX和对置电极CT之间产生电场,当这些各电极构成得比它们之间的间隔稍长时,电场方向与该电极的延伸方向大体上成直角。例如,各电极相对于漏极信号线DL为(+)θ的情况下,电场的方向为(-)(π/2-θ)。
由此可知,蓝色(B)用像素中的电场的方向和红色(R)用像素中的电场的方向及绿色(G)用像素中的电场的方向各不相同。
而且,图11示出了图7A中形成了上述薄膜晶体管TFT的区域中的图中XI-XI线的剖面。
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像素电极PX和对置电极CT的角度也与图1A、图1B所示的沟部DR(或突起部PR)的角度相对应,与图1A、图1B所示一样,像素的透射率随该角度不同而不同。
因此,在使蓝色(B)用像素中的各电极的角度为θB(例如38°~47°)的情况下,使红色(R)用像素中的各电极的角度θR例如比它大或者使绿色(G)用像素中的各电极的角度θG例如比它小,由此能消除白显示状态中的着色。另外,由于改变各像素中的各电极的角度带来这样的效果,所以不会削弱取向限制力,因而能消除半色调显示状态中的着色。
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电极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漏极信号线DL的角度,在红色(R)用像素的情况下设为θR、在绿色(G)用像素的情况下设为θG、在蓝色(B)用像素的情况下设为θB,并且它们各不相同的情况。
但是,当对置电极CT和像素电极PX的间隔距离(从相对的各边在垂直方向的距离)在各色的像素中相同的情况下,上述角度θR、θG、θB的不同,也反映在沿着和例如栅极信号线GL平行的假想线的对置电极CT和像素电极PX的距离中。而且,由于要通过施加在各电极上的电压得到与之相当的电压,所以,对置电极CT和像素电极PX的间距通常是相同的。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的其它实施例的结构图,是与图7A对应的图。
与图7A的情况相比,不同在于首先,漏极信号线DL沿着其延伸方向成锯齿形,使得与以在像素的大体中央部沿图中x方向延伸的假想线为分界线弯曲的像素电极PX和对置电极CT平行。
与此相应,在由例如三根构成的对置电极CT之中的、与在该像素区域的两侧配置的漏极信号线DL接近配置的2根对置电极,其宽度沿着延伸方向分别形成为均一的图形。
即使是这样的结构,也能与图7A的情况一样地使红色(R)用像素的电极的延伸方向的角度θR、绿色(G)用像素的电极的延伸方向的角度θG、蓝色(B)用像素的电极的延伸方向的角度θB各自不同,因此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
而且,如上所述,红色(R)用、绿色(G)用、蓝色(B)用的像素的电极的倾斜不同,其结果是在漏极信号线DL中,由于必须具有与和其相邻的对置电极CT的相对的边平行的边,所以存在沿着其延伸方向其宽度变宽,或者变窄的漏极信号线DL。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像素的其它实施例的结构图,是与图8对应的图。
与图8的情况相比,不同的结构在于首先,使漏极信号线DL的宽度均一,并形成锯齿形,另外,与漏极信号线DL相邻的对置电极CT在该像素区域和与其相邻的其它像素区域之间相互连接成为一体。
换言之,与漏极信号线DL重叠地形成宽度比该漏极信号线DL宽的对置电极CT,在该对置电极CT中,相对于该漏极信号线DL在其一方侧露出的部分,相对于该漏极信号线DL起到一方的像素区域的对置电极CT的作用,相对于该漏极信号线DL在其另一侧露出的部分,相对于该漏极信号线DL起到另一像素区域的对置电极CT的作用。
这种情况下,红色(R)用的电极的延伸方向的角度θR、绿色(G)用的电极的延伸方向的角度θG、蓝色(B)用的电极的延伸方向的角度θB变得不同,而且,各漏极信号线DL彼此的各延伸方向的角度相同,所以在与漏极信号线DL重叠的对置电极CT之中,如图9所示,存在沿着其延伸方向宽度变宽,或者变窄的对置电极CT。
上述实施例,可以分别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这是因为各实施例的效果可以单独奏效也可以相乘地奏效。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基板,该一对基板间的液晶层,以及多个像素区域;各像素区域具有将该各像素区域分割成多个的突起图形或沟图形,上述突起图形或沟图形的倾斜,红色用像素、绿色用像素、以及蓝色用像素中的至少一个与其它颜色不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突起图形或沟图形的倾斜,红色用像素、绿色用像素、以及蓝色用像素各不相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蓝色用像素的上述突起图形或沟图形的倾斜,大于红色用像素和绿色用像素的上述突起图形或沟图形的倾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蓝色用像素的上述突起图形或沟图形的倾斜,小于红色用像素和绿色用像素的上述突起图形或沟图形的倾斜。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突起图形或沟图形的倾斜满足以下任意一个关系式1)蓝色的像素<红色的像素<绿色的像素2)蓝色的像素>红色的像素>绿色的像素3)红色的像素<蓝色的像素<绿色的像素4)绿色的像素<蓝色的像素<红色的像素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一对基板的双方的液晶侧的面上形成电极,由在该电极间施加的电压控制液晶层的光调制状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一对基板的双方的液晶层侧的表面形成取向膜,该取向膜为垂直取向膜。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突起图形或沟图形为直线状的图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各像素区域在上下方向上分割2个,在该分割的分界线上,上述突起图形或沟图形的方向发生变化。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各像素区域在上下方向上分割为多个,在该分割的分界线上,上述突起图形或沟图形的方向发生变化。
1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基板,该一对基板间的液晶层,以及多个像素区域;各像素区域具有将该像素区域分割成多个的突起图形或沟图形,上述突起图形或沟图形彼此间的距离,红色用像素、绿色用像素、以及蓝色用像素中的至少一个与其它颜色不同。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一对基板的双方的液晶侧的面上形成电极,由在该电极间施加的电压控制液晶层的光调制状态。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一对基板的双方的液晶层侧的表面形成取向膜,该取向膜为垂直取向膜。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突起图形或沟图形为直线状的图形。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各像素区域在上下方向上分割为2个,在该分割的分界线上,上述突起图形或沟图形的方向发生变化。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各像素区域在上下方向上分割为多个,在该分割的分界线上,上述突起图形或沟图形的方向发生变化。
17.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基板,该一对基板间的液晶层,以及多个像素区域;在该像素区域形成有多个带状电极,上述带状电极的倾斜,红色用像素、绿色用像素、以及蓝色用像素中的至少一个与其它颜色不同。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状电极的倾斜,红色用像素、绿色用像素、以及蓝色用像素不同。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蓝色用像素的上述带状电极的倾斜大于或小于红色用像素和绿色用像素的上述带状电极的倾斜。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状电极的倾斜满足以下任意一个关系式1)蓝色的像素<红色的像素<绿色的像素2)蓝色的像素>红色的像素>绿色的像素3)红色的像素<蓝色的像素<绿色的像素4)绿色的像素<蓝色的像素<红色的像素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不仅能消除白显示状态的着色,而且在半色调的显示时也能充分地减轻着色。将充填了液晶的各基板间的像素区域分割成多个域的突起图形或沟图形平行地形成在上述各基板的液晶侧的面上,上述突起图形或沟图形的倾斜,对红色用像素、绿色用像素、以及蓝色用像素是不同的。
文档编号G02F1/1333GK1614491SQ20041009073
公开日2005年5月11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8日 优先权日2003年11月7日
发明者久保庆枝, 朝仓利树, 落合孝洋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