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0611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显示器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器件,更详细地说是涉及提高基板间间隙的均匀性的结构。
背景技术
在日本公开特许公报2003-15137中记载的、过去的液晶显示器件的结构是,由玻璃等构成的2块基板通过大致方形框状的密封材粘合在一起,在密封材内侧的两块基板之间插入用于限制基板间间隙且由树脂构成的柱状衬垫,在密封材内侧的两块基板之间封入液晶。在上述结构中,柱状衬垫以均匀的布置间距被布置在密封材内侧的两块基板之间。
在上述过去的液晶显示器件中,为了使2块基板互相粘合,利用分配(dispenser)法在一个基板的与另一个基板想对置的对置面上涂敷热固性树脂,形成密封材,然后,把二块基板重合在一起,用加压夹具进行加压,在此状态下进行加热,使密封材固化,通过该固化的密封材,把二块基板粘合在一起。
但是,在上述过去的液晶显示器件中,柱状衬垫的布置间距是例如对一个像素布置一个柱状衬垫这样的布置间距的情况下,在密封材布置区内完全不设置柱状衬垫,所以,包括该密封材布置区在内的密封材内侧附近的柱状衬垫的布置密度,远远低于比其更靠近内侧的区域的柱状衬垫的布置密度。
其结果,存在的问题是当进行加压加热使密封材固化时,布置在密封材内侧附近的每个柱状衬垫上承受的压力,大于布置在比其更靠近内侧的区域的每个柱状衬垫上所承受的压力,进而使布置在密封材内侧附近的柱状衬垫被压扁的程度大于布置在比其更靠近内侧区的柱状衬垫,密封材内侧附近的基板间间隙小于比其更靠近内侧的区的基板间间隙,在密封材内侧附近产生基板间间隙不均匀,显示质量下降。而且,在密封材外侧的两块基板之间也插入用于限制基板间间隙的柱状衬垫,其布置的间距等于密封材内侧的两块基板之间所布置的柱状衬垫,在此情况下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密封材内侧附近产生基板间间隙不均匀的液晶显示器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件,具有第1基板1;第2基板2;密封材3,设置在上述第1基板1和第2基板2之间;液晶L,被充填在由上述第1基板1、上述第2基板2和上述密封材3形成的空间内;以及柱状衬垫10,被设置在上述密封材3内侧的上述第1基板1和第2基板2之间,并紧贴在上述两个基板1、2的内面上;上述密封材3附近的上述柱状衬垫10的布置密度,大于比其更靠近内侧的区域的上述柱状衬垫10的布置密度。
发明效果若采用本发明,例如使密封材内侧附近的柱状衬垫的布置密度,大于比其更靠近内侧的区域的柱状衬垫的布置密度,所以当加压加热使密封材固化时,布置在密封材内侧附近的每个柱状衬垫承受的压力,大致上等于布置在比其更靠近内侧的区域内的各个柱状衬垫所承受的压力,进而,使布置在密封材内侧附近的柱状衬垫被压扁的程度,大致上等于布置在比其更靠近内侧区域的柱状衬垫,所以能够抑制在密封材内侧附近产生基板间的间隙不均匀,进而能够使密封材的整个内侧区域的基板间间隙更加均匀。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器件的俯视图。
图2是将密封材内侧中央区的一部分剖切的俯视图。
图3是将密封材内侧附近区域的一部分剖切的俯视图。
图4是沿图2的IV-IV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说明柱状衬垫的布置密度和基板间间隙之间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表示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器件的俯视图。该液晶显示器件例如是具有作为开关元件的薄膜晶体管的有源矩阵型彩色液晶显示器件,在图1中俯视时,在由玻璃等构成的有源基板1上,同样地由玻璃等构成的对置基板2通过大致方形框状的密封材3以重合状态粘合在一起,在密封材3内侧的两块基板1、2之间封入液晶。
在此情况下,在密封材3内侧的由其中央部的点划线包围的方形区称为密封材内侧中央区4;在密封材3内侧的密封材内侧中央区4的外侧区称为密封材内侧附近区5;在密封材3外侧的两块基板1、2互相重合的区称为密封材外侧区6。而且,有源基板1的相邻的2边从对置基板2突出,在该突出部1a的上面设置了连接端子(未图示)等。
其次,图2表示将密封材内侧中央区4的一部分剖切的俯视图;图3表示将密封材内侧附近区5的一部分剖切的俯视图。在密封材3的内侧,即密封材内侧中央区4和密封材内侧附近区5内的有源基板1的上表面(与对置基板2对置的面)上,矩阵状地布置着像素电极7。在此情况下,像素电极7成为在正方形的右下和左上方以正方形切开缺口而形成的缺口部8、9的形状。
图4是沿图2的IV-IV线的剖视图。在有源基板1上与各像素电极7相对应地形成有薄膜晶体管20。薄膜晶体管20包括设置在有源基板1上的栅电极21、设置在有源基板1的整个内面上和栅电极21上的栅绝缘膜22、在与栅绝缘膜22上的栅电极21相对应的区域内设置的半导体层23、设置在半导体层23中央部分上的防止腐蚀用的半导体保护膜24、分别从半导体层23的一端侧的上面跨越半导体保护膜24的一部分而设置的由n+a-Si构成的接触层25、25、设置在一侧的接触层25上的源电极26、以及设置在另一侧的接触层25上的漏电极27。在栅绝缘膜22上设置了像素电极7,它由ITO透明导电性材料构成,并与薄膜晶体管20的源电极26相连接。在薄膜晶体管20的源电极26、漏电极27上设置了覆盖膜28。在像素电极7、覆盖膜28、栅绝缘膜3上设置了取向膜29。
并且,在对置基板2的与有源基板1相对置的对置面上,在与薄膜晶体管4相对应的区域设置了遮光膜31。在遮光膜31和对置基板2的一个面上设置了由ITO等透明导电性材料构成的共用电极30。在共用电极30的一个面上设置了经过取向处理的取向膜32,其取向方向与设置在有源基板1上的取向膜29相差90度。
并且,在设置于有源基板1上的取向膜29和设置于对置基板2上的取向膜32之间设置了柱状衬垫10。柱状衬垫10的设置目的是为了准确地设定有源基板1和对置基板2之间的间隙d,是利用树脂材料、采用印刷法或转印法等设置的。在由柱状衬垫10确保的有源基板1和对置基板2之间的间隙d内注入液晶L。
如图2所示,在密封材内侧中央4内,在与各个像素电极7的右下的切口部8相对应的部分的两块基板1、2之间,插入了由树脂构成的圆柱形状的柱状衬垫10。并且,如图3所示,在密封材内侧附近区5内,在与各像素电极7的两个缺口部8、9相对应的部分的两基板1、2之间,插入了同样由树脂构成的圆柱形状的柱状衬垫10。所以,柱状衬垫10的布置密度是,在图2所示的密封材内侧中央区4内,对1个像素电极7(1个像素)是1个;在图3所示的密封材内侧附近区5内,对一个像素电极7是2个。
但是,尤其图3表示典型的一例,在与像素电极7的左上的缺口部9相对应的部分的两基板1、2之间插入的柱状衬垫10,在行方向上每隔1个或者2个以上像素电极7布置1个;或者在列方向上对每隔1个或2个以上像素电极7布置1个,也可以在行列方向上每隔1个或2个以上像素电极7布置1个。总之,密封材内侧附近区5内的柱状衬垫10的布置密度适当得大于密封材内侧中央区4的柱状衬垫10的布置密度即可。
并且,若使密封材内侧附近区5内的柱状衬垫10的布置密度适当大于密封材内侧中央区4的柱状衬垫10的布置密度,则当通过加压加热使由热固性树脂构成的密封材3固化时,布置在密封材内侧附近区5的各个柱状衬垫10所承受的压力,大致上等于布置在密封材内侧中央区4内的各个柱状衬垫10所承受的压力,进一步,布置在密封材内侧附近区5内的柱状衬垫10被压扁的程度大致上等于布置在密封材内侧中央区4内的柱状衬垫10,所以,能够抑制在密封材内侧附近区5产生基板间的间隙不均匀,进而能够使密封材3的整个内侧区内的基板间间隙更加均匀。。
在此,对柱状衬垫10的布置密度(个/1个像素)和基板间间隙的关系进行调查时,获得图5所示的结果。从该图5中可以看出,柱状衬垫10的布置密度和基板间间隙大致上成正比例关系,当柱状衬垫10的布置密度增大时,基板间的间隙也增大。所以,为防止密封材内侧附近区5的基板间间隙小于预期值,可以使密封材内侧附近区5内的柱状衬垫10的布置密度适当高于密封材内侧中央区4内的柱状衬垫10的布置密度即可,进一步能够使密封材3的整个内侧区内的基板间间隙更加均匀。。
而且,也可以在密封材外侧区6内的两基板1、2之间插入与柱状衬垫10相同的柱状衬垫(未图示),其布置密度大致上等于密封材内侧附近区5内的柱状衬垫10的布置密度。这样也能够抑制在密封材内侧附近区5产生基板间间隙不均匀,进一步能够使密封材3的整个内侧区内的基板间间隙更加均匀。。
在此,例如密封材3的宽度约为2mm,密封材外侧区6的宽度约为0.5mm。并且,在像素的布置间距为30个/mm的情况下,密封材外侧区6的宽度(0.5mm左右)是能够布置15个像素的宽度。所以,在密封材外侧区6内的两基板1、2之间也能够适当插入柱状衬垫。
并且,也可以使布置在密封材3的整个内侧区(即密封材内侧中央区4和密封材内侧附近区5)内的柱状衬垫的布置密度均匀,使布置在密封材外侧区6内的柱状衬垫的布置密度适当高于布置在密封材3的整个内侧区内的柱状衬垫的布置密度。这样,也能够抑制在密封材内侧附近区5产生基板间间隙不均匀,进一步能够使密封材3的整个内侧区内的基板间间隙更加均匀。。
在此情况下,由于布置在密封材3的整个内侧区内的柱状衬垫的布置密度是均匀的,所以,例如图2所示,如果对一个像素电极7布置1个柱状衬垫10,那么不必在像素电极7的左上方设置缺口部9,能够与此相应地提高开口率。
而且,柱状衬垫的布置位置不仅仅限于将像素电极切口的位置,而且,也可以是像素电极周围的适当位置。再者,柱状衬垫的形状不仅仅限于截面为圆形,也可以是截面为正方形、截面为正八角形、截面为长方形和截面为椭圆形等。再者,液晶显示器件不仅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具有薄膜二极管作为开关元件的结构,并且,还可以是单纯矩阵型。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基板(1);第2基板(2);密封材(3),设置在上述第1基板(1)和第2基板(2)之间;液晶(L),被充填在由上述第1基板(1)、上述第2基板(2)和上述密封材(3)形成的空间内;以及柱状衬垫(10),被设置在上述密封材(3)内侧的上述第1基板(1)和第2基板(2)之间,并紧密接合在上述两个基板(1、2)的内面上;上述密封材(3)附近的上述柱状衬垫(10)的布置密度,大于比其更靠近内侧的区域内的上述柱状衬垫(10)的布置密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密封材(3)的外侧的上述两基板(1、2)之间,按照与上述密封材(3)内侧附近的上述柱状衬垫(10)的布置密度大致相等的布置密度,设置着上述柱状衬垫(1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有粘合上述两个基板(1、2)的密封材(3)的区域,未设置柱状衬垫(1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基板(1)是把上述像素电极(7)排列成矩阵状的有源基板,上述第2基板(2)是设置有与上述像素电极(7)相对置的对置电极(32)的对置基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柱状衬垫(10)设置在与上述像素电极(7)不对应的区域的上述两个基板(1、2)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柱状衬垫(10)在上述密封材(3)的内侧附近的布置密度是,对1个像素有多个柱状衬垫。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在比上述密封材(3)的内侧附近更靠近内侧处,具有柱状衬垫的布置密度为对一个像素有1个柱状衬垫的区域。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密封材(3)的外侧的上述两个基板(1、2)之间设置的柱状衬垫(10)的布置密度,大于在上述密封材(3)的内侧的上述两个基板(1、2)之间设置的柱状衬垫(10)的布置密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密封材(3)的内侧的上述两基板(1、2)之间设置的柱状衬垫(10)的布置密度,在上述密封材3的内侧的整个区域内实质上是相同的。
10.一种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有源基板(1),其具有内面,在上述内面设有开关元件(20)、与上述开关元件(20)相连接的像素电极(7)、以及覆盖上述开关元件(20)、上述像素电极(7)及上述内面而设置的取向膜(29);对置基板(2),其具有内面,并具有与上述像素电极(7)相对置的对置电极(30)和覆盖上述对置电极(30)而设置的取向膜(32);密封材(3),设置在上述有源基板(1)和上述对置基板(2)之间;液晶(L),被充填在由上述有源基板(1)、上述对置电极(2)和上述密封材(3)形成的空间内;以及柱状衬垫(10),设置于在上述密封材(3)的内侧的上述有源基板(1)上设置的取向膜(29)和在上述对置基板(2)上设置的取向膜(32)之间,并且与上述取向膜(29)和上述取向膜(32)紧密接合;上述密封材(3)附近的上述柱状衬垫(10)的布置密度,大于比其更靠近内侧的区域内的上述柱状衬垫(10)的布置密度。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密封材(3)的外侧的上述两基板(1、2)之间,按照与上述密封材(3)内侧附近的上述柱状衬垫(10)的布置密度大致相等的布置密度,设置着柱状衬垫(10)。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密封材(3)的外侧的上述两个基板(1、2)之间设置的柱状衬垫(10)的布置密度,大于在上述密封材(3)的内侧的上述两个基板(1、2)之间设置的柱状衬垫(10)的布置密度。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密封材(3)的内侧的上述两基板(1、2)之间设置的柱状衬垫(10)的布置密度,在上述密封材(3)的内侧的整个区域内实质上是相同的。
全文摘要
一种液晶显示器件,其具有第1基板(1);第2基板(2);密封材(3),设置在上述第1基板(1)和第2基板(2)之间;液晶(L),被充填在由上述第1基板(1)、上述第2基板(2)和上述密封材(3)形成的空间内;以及柱状衬垫(10),被设置在上述密封材(3)内侧的上述第1基板(1)和第2基板(2)之间,并紧贴在上述两个基板(1、2)的内面上;上述密封材(3)附近的上述柱状衬垫(10)的布置密度,大于比它更靠近内侧的区内的上述柱状衬垫(10)的布置密度。
文档编号G02F1/1333GK1704821SQ200510075429
公开日2005年12月7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1日 优先权日2004年6月1日
发明者安藤伸也 申请人: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