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2043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关于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方式有称作具备背光灯的透过型、半透过型的显示方式和称作不具有背光灯的反射型的显示方式。
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具有背光灯,因此在液晶显示中能够确保充分的光量,能够提供亮度高的液晶显示,但具有耗电大的问题。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是只利用太阳光、照明光等外部光,不利用背光灯进行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多用于要求薄型、重量轻、低耗电的携带信息终端等中。此外,半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在不能充分得到外部光的环境下使背光灯点亮,以透过模式进行动作,在充分得到外部光的情况下,不点亮背光灯,以反射模式进行工作,多用于携带电话或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等的携带电子设备中。
作为用于有效利用外部光以及背光灯光的液晶显示装置,公知有如图6所示的装置(专利文献1)。该液晶显示装置,在两块透明基板111、112之间封入液晶113,在成为显示面的一方的透明基板111的外面形成有绝缘膜119以及直线偏光板118。在绝缘膜119上,形成有黑掩模(black mask)114。在另一方透明基板112的外面,形成有扩散性粘接层130以及偏光/反射薄膜116,在其外侧配置背光灯。背光灯由光源117与传送来自光源的光的导光板131构成。液晶113与透明基板111之间,形成有取向膜123、共通电极121以及透明绝缘膜120。在透明绝缘膜120上,设置有多个滤色器115。在液晶113与透明基板112之间,形成有取向膜124、层间绝缘层126、像素电极125以及薄膜晶体管127。
在将该液晶显示装置作为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利用的情况下,通过黑掩模之间的入射光a、b,被偏光/反射薄膜116反射,通过滤色器115,通过黑掩模之间,作为液晶显示被观测。由偏光/反射薄膜116所反射的光中、向黑掩模114的入射光c,在黑掩模的后部114b反射一部分,再次朝向偏光/反射薄膜116。之后,由偏光/反射薄膜116再次反射,通过滤色器115,通过黑矩阵间,作为液晶显示被观测。此外,入射到黑掩模的外部光d,被黑掩模遮断。
在采用该液晶显示装置作为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时,背光灯通过导光板131向液晶侧被照射。照射光,通过滤色器115,通过黑掩模间,作为液晶显示被观测。背光灯中、入射到黑掩模114的光h,在黑掩模114的后部114b反射,再次朝向偏光/反射薄膜116。之后,再次被偏光/反射薄膜116反射,通过滤色器115,通过黑掩模间,作为液晶显示被观测。
在采用该液晶显示装置作为半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时,在充分确保外部光时,与上述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相同地作用。此外,在外部光不充分时,与上述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相同地作用。
在采用这种液晶显示装置作为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将黑掩模114设置在一方的透明基板111的外面(观测者侧),因此在滤色器间不需要设置黑掩模114,可在滤色器间设置透明区域115a。由此,外部光能够通过滤色器间的透明区域115a。因此,无需受到由滤色器115引起的大的吸收(无需通过滤色器115),能够向偏光/反射薄膜116入射外部光。
即在前侧透明基板111的外面有黑掩模114,在内面有透明区域115a的情况下,即使这些黑掩模114与透明区域115a互相重叠配置,黑掩模114与透明区域115a只分离透明基板111的厚度,因此从黑掩膜114的周围入射的光能够通过透明区域115a。
还有,在透明基板111的前面,具有黑掩模114,因此能够得到大的对比度。
在采用该液晶显示装置作为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通过滤色器间的透明区域115a的背光灯光源117的光中相对透明基板111大致垂直地前进的光,能够由上述透明基板111的外面侧的黑掩模114遮断。因此,能够防止由透过滤色器间的光而显著降低对比度。此外,倾斜地通过前侧的透明基板111的现有黑掩模的某个位置(透明区域115a)的光,不被照射到设置在透明基板111的外面侧黑掩模114而通过,但此时,透明基板111与其外侧的空气,折射率不同,在通过透明基板111与空气之间的界面的光从垂直较大地偏离的情况下,光从透明基板111不通过空气侧而被反射,因此成为光不能出射的状态。
因此,通过将黑掩模114设置在前侧的透明基板111的外面侧,能够发挥与将黑掩模114设置在透明基板111的内面侧的情况相同的黑掩模114的作用。此外,由于黑掩模114的后部成为反射光的反射面,因此从背面侧通过前侧的透明基板111的光,照射在黑掩模114上时,不被黑掩模114吸收,而能通过黑掩模114的后部114b的反射面将光返回到偏光/反射薄膜116。因此,照射到黑掩模114的光不被吸收,而可再次反射到偏光/反射薄膜116,可作为图像的显示光发生作用。
此外,作为其他的液晶显示装置,公知有如图7及图8所示的装置(专利文献2)。该液晶显示装置,经由周边密封材料213压着观察面侧的第一透明基板211和与其相对的背面侧的第二透明电极基板212,以使在基板之间产生规定的单元间隙(cell gap),在该单元间隙内注入液晶。液晶层214,为胆甾醇/向列相转移型或者高分子分散型。在第一透明电极基板211上设置有第一遮光膜215、光反射膜218、平滑化层221、透明电极220。在第二透明电极基板212上,形成有第二遮光膜216、透明电极219。在上述第二透明电极基板212的背面侧,配置有背光灯217。封入液晶214的显示部内的规定部分为非显示区域,其他部分为显示区域。作为该非显示区域形成多个0.5×0.5mm以上的区域,在第一透明电极基板211的内面侧,在作为该非显示区域的部分上形成有具有光反射性的第一遮光膜215,同时在上述第二透明电极基板212的内面侧上,设置有与上述显示区域对应并具有光吸收性的第二遮光膜216。使第一遮光膜215的表面为微细的凹凸面,按照在该表面上产生凹凸的方式形成光反射膜218。在形成该光反射膜218时,使用相对第一遮光膜215的镍选择电镀。
使用背光灯217时,该光通过第一透明电极基板侧(观察面侧)的第一遮光膜215向第二透明电极基板侧212(背面侧)反射,但如果液晶层214例如在无施加电压的状态下变为透明,在施加电压的状态下通过选择反射或光散射变为不透明,则在无施加电压时背光灯光通过液晶层214,被第二透明电极基板侧的第二遮光膜216吸收,而不射向面板外。与此相对,在施加电压状态时,背光灯光通过液晶层214被散射反射,而射向面板外。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结构中,在作为反射型利用的情况下,由偏光/反射薄膜116反射、通过滤色器115间的大致直进的光c,射向黑掩模114的后部114b,而再次到达偏光/反射薄膜116,由偏光/反射薄膜116反射,因此能够再次利用照射到黑掩模114的光,但该光在从黑掩模114的后部114b反射到偏光/反射薄膜116时,存在透过滤色器115的可能性,由此会有衰减光量的可能性。
此外,即使在作为透射型使用的情况下,通过滤色器115间的光h,照射到黑掩模114的后部114b,再次到达偏光/反射薄膜116,由偏光/反射薄膜116反射,因此能够再利用照射到黑掩模114的光,但在该光从黑掩模114的后部114b反射到偏光/反射薄膜116时,存在透过滤色器115的可能性,由此会有衰减光量的可能性。
此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中施加驱动电压的情况下,从背光灯217照射的光,透过液晶层214,并通过第一透明电极基板侧的光反射膜218成为扩散反射光。该扩散反射光在显示部D中通过平面(planar)排列的胆甾醇液晶,其特定波长区域的光朝向面板外反射,但从背光灯217照射的光中,以锐角入射到光反射膜218的光,由光反射膜218以与入射角大致相同的反射角反射,因此不入射到平面排列的胆甾醇液晶区域,故无助于液晶的显示。此外,为了提高光反射膜218的光的散射性,第一遮光膜215在上述液晶层侧的表面有微细的凹凸,在该表面上按照产生上述凹凸的方式形成光反射膜218,但不能说光的散射性充分。
专利文献1特开2001-125088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01-2424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利用入射到液晶层的外部光的液晶显示装置。此外,提供一种以高散射性向散射反射体反射背光灯光,可靠地使背光灯光有助于液晶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相对配置的一对基板;夹持在该一对基板间的液晶;在所述一对基板中一方基板的所述液晶侧设置为矩阵状的多根扫描线和多根数据线;通过所述扫描线和所述数据线划分的各区域中设置的显示电极;与该显示电极连接的开关元件;设置在所述一对基板中的另一方基板的所述液晶侧的对置电极;设置在所述另一方基板的所述液晶侧的黑矩阵;设置在由该黑矩阵划分的区域的滤色器;以及设置在所述黑矩阵的液晶侧的光扩散结构,该光扩散结构具备相对所述一对基板面倾斜的倾斜面。
根据上述结构,入射到光扩散结构的光,由光扩散结构反射,入射到散射反射体,之后,通过由散射反射体反射,使入射到光扩散结构的光有助于液晶显示。
此外,根据具有下述特征的液晶显示装置,也能解决上述课题。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具备相对配置的一对基板;夹持在该一对基板间的液晶;设置在所述一对基板中的一方基板的所述液晶侧的显示电极;设置在所述一对基板中的另一方基板的所述液晶侧,并与所述显示电极交叉的对置电极;设置在所述另一方的基板的所述液晶侧的黑矩阵;设置在由该黑矩阵划分的区域中的滤色器;以及设置在所述黑矩阵的所述液晶侧的光扩散结构,该光扩散结构具备相对所述一对基板面倾斜的倾斜面。在上述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得到与先前所述的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相同的效果。
还有,在此所谓的所述显示电极与对置电极交叉,是指从一方或另一方的基板侧看该液晶显示装置时(在俯视时),看到上述显示电极与对置电极交叉。
还有,在具有下述特征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也能得到与先前所述的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相同的效果。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具备相对配置的一对基板;夹持在该一对基板间的液晶;设置在所述一对基板中的一方基板的所述液晶侧的显示电极;设置在所述一对基板中的另一方基板的所述液晶侧,并与所述显示电极交叉的对置电极;设置在所述另一方的基板的所述液晶侧的黑矩阵;设置在与由该黑矩阵划分的区域对应的一方基板的区域中的滤色器;以及设置在所述黑矩阵的所述液晶侧的光扩散结构,该光扩散结构具备相对所述一对基板面倾斜的倾斜面。
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优选所述倾斜面具有25~40度的倾斜角度。根据上述结构,入射到光扩散结构的光,由光扩散结构反射,并确切地入射到散射反射体,之后,通过由散射反射体反射,能够确切地有助于液晶显示。
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优选所述光扩散结构,具备以该光扩散结构的所述液晶侧的前端部为顶点的三角形状的剖面。根据上述结构,入射到光扩散结构的光,由光扩散结构反射,并确切地入射到散射反射体,之后,通过由散射反射体反射,能够确切地有助于液晶显示。
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优选所述光扩散结构,具备比所述滤色器的膜厚大的厚度。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向上述光扩散结构的入射光不会通过滤色器衰减,因此,能够更确切地有助于液晶显示。
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优选所述光扩散结构,由具有光反射性的金属构成。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更确切地反射向所述光扩散结构的入射光。
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优选所述光扩散结构,由树脂层和光反射性金属层的层叠体构成。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更确切地反射向所述光扩散结构的入射光。
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优选所述光扩散结构,由树脂层、防反射性金属层和反射性金属层的层叠体构成。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更确切地反射向所述光扩散结构的入射光。
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优选具备设置在与所述一方的基板的所述液晶侧不同的侧的背光灯;以及设置在多个所述显示电极间的通过孔,所述光扩散结构具备从所述背光灯照射,并反射通过所述通过孔的背光灯光的倾斜面。根据上述结构,在自然光的光量不充足的情况下,能够使用背光灯光,能够由所述光扩散结构确切地反射背光灯光,有助于液晶显示。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有效地利用入射到液晶层的外部光的液晶显示装置。此外,可提供一种以高散射性向散射反射体反射背光灯光,使背光灯光确切地有助于液晶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


图1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平面结构图。
图2是沿图1的II-II线的剖面结构图。
图3是有关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4是有关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5是有关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6是表示现有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例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现有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另一例的剖面图。
图8是图7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中10-液晶显示装置;11-下基板(一方的基板);12-上基板(另一方的基板);13-液晶层;14-具备像素电极(显示电极)的散射反射体;23-滤色器层;24-公共电极(对置电极);25-黑矩阵;26-光扩散结构;26a-倾斜面;26b-前端部;28-光源;30-通过孔;T-薄膜晶体管(开关元件);G1~G3-扫描线;S1-数据线(信号线)。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利用于有源矩阵方式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图,图2表示沿图1的II-II线的剖面结构图。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10,构成为在相对配置的下基板(一方的基板)11与上基板(另一方的基板)12之间夹持液晶层13。两片玻璃基板,按照单元间隙为3~4μm的方式由密封材料(未图示)粘合。在下基板11的液晶侧,设置有兼有排列形成为俯视矩阵状的多个大致长方形状的像素电极(显示电极)的散射反射体14,和在这些散射反射体14中分别形成的像素开关用薄膜晶体管(开关元件)T。
还有,在图1中,为了容易看图,而以等效电路图表示薄膜晶体管T。
散射反射体14,由金属构成的像素电极(显示电极)构成,具有Al、Al合金、Ag、Ag合金等的导电性,由具有光反射性的材料构成。在其上面,形成有光散射部15。散射反射板14由具有光反射性和导电性的材料构成,因此可兼有反射板和像素电极的功能。光散射部15,在所入射的光由散射反射体14反射时,为了适于散射而设置,在散射反射体14的上面配置多个散射凹凸部15a。该光散射部15的材质,为透明电介质,具体地来说从丙烯酸系、聚苯乙烯、聚酰亚胺系等的有机材料、Si3N4等的无机材料中适当选择采用。上述散射凹凸部15a,优选被不规则地配置。
薄膜晶体管T具有下述结构在形成在下基板11上的未图示的栅极电极上形成有栅极绝缘层17,在该栅极绝缘层17上设置有a-Si半导体层18,还有在该半导体层18上形成有源极电极19和漏极电极20。按照覆盖这些薄膜晶体管T和栅极绝缘层17的方式形成有层间绝缘层21,在该层间绝缘层21上形成有上述的散射反射体14。在该层间绝缘层21上,形成有接触孔22,通过该接触孔22连接兼有漏极电极20与像素电极的散射反射体14。薄膜晶体管T的栅极电极,如图1所示,与沿散射反射体14间的图示左右方向延伸的扫描线G1连接,源极电极19与沿图示上下方向延伸的数据线(信号线)S2连接。按照覆盖这些散射反射体14和层间绝缘层21的方式形成取向膜(未图示)。
在上基板12的液晶侧,由铬构成的黑矩阵25形成为俯视大致格子状。黑矩阵的宽度为5~10μm。在黑矩阵间形成有膜厚为1μm左右的滤色器层23。如图3所示,在黑矩阵25的液晶侧,形成有光扩散结构26。光扩散结构26,通过在黑矩阵25的液晶侧成膜铝而形成。光扩散结构26具有相对一对基板的面以锐角设置的倾斜面26a,具有以光扩散结构26的前端部26b为顶点的大致三角形状的剖面。光扩散结构26的膜厚,形成为比滤色器层23的膜厚厚。光扩散结构26的膜厚,为1~3μm。光扩散结构26的前端部26b,形成为从滤色器层23的液晶侧的面向下基板11的方向突出。在滤色器层23的液晶侧,在大致整个面上设置有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Oxide,以下简称ITO)等构成的透明的公共电极(对置电极)24。按照覆盖该公共电极24的方式形成取向膜(未图示)。
此外,在与下基板11的散射反射体14相对的位置的滤色器层23上,分别配置有红色R用的着色部23R、绿色G用的着色部23G、蓝色B用的着色部23B。与构成滤色器层23的各个着色部对应的三个散射反射体14所形成的区域与一个像素27对应。像素大小为,宽度150~195μm,长度150~250μm。
上述结构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10,通过由薄膜晶体管T控制兼具像素电极的散射反射体14的电位,并控制散射反射体14和上基板12的公共电极24之间的液晶层13的光透射状态,而进行液晶显示。
入射到液晶显示装置10的外部光,被散射反射体14反射,通过控制兼备像素电极的散射反射体14的电位,来进行液晶显示。被散射反射体14反射出的光中朝向黑矩阵25反射出的光,由光扩散结构26来反射,再次入射到散射反射体14。之后,再次被散射反射体14反射,通过控制兼备像素电极的散射反射体14的电位,来进行液晶显示。
此外,通过在与下基板11的液晶侧相反的侧设置由光源28和导光板29构成的背光灯,而可作为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从光源28照射的光,经由导光板29朝向液晶侧,并通过多个散射反射体14间的通过孔30,入射到光扩散结构26。入射到光扩散结构26的光,被光扩散结构26反射,入射到散射反射体14。之后,被散射反射体14反射,通过控制兼具像素电极的散射反射体14的电位,来进行液晶显示。
在该液晶显示装置10中,优选将光扩散结构26的倾斜面26a与上基板12之间形成的倾斜角设定在25~40度的范围。
在倾斜角未达到25度时,来自背光灯的光由光扩散结构26反射,但到达散射反射体14的中央部的光量较少,因此对液晶显示的贡献较少。此外,在倾斜角超过40度的情况下,由光扩散结构26反射的光,到达散射反射体14的中央部,但向光扩散结构26的附近反射的光量减少,因此对液晶显示的贡献较少。此外,由于光扩散结构26的高度变高,因此为了使单元间隙达到期望的值,必须使黑矩阵宽度变细,导致成品率降低。
还有,所谓倾斜角,在倾斜面26a为平面的情况下,为光扩散结构26的倾斜面26a和上基板12所形成的角,在倾斜面26a为曲面的情况下,为倾斜面26a上的所有区域相对上基板12的倾斜角度的平均值。
(第二实施方式)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但光扩散结构的形成方法不同。
即第二实施方式的光扩散结构,如图4所示,形成为在由铬构成的黑矩阵25的液晶侧形成由树脂构成的树脂膜31(扩散形状),用由铝构成的铝膜32来覆盖其表面。
(第三实施方式)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但光扩散结构的形成方法不同。
即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光扩散结构,如图5所示,形成为在玻璃基板上的液晶侧形成由树脂构成的树脂膜31(扩散形状),用由防反射铬构成的第一铬层33和由反射铬构成的第二铬层34,来覆盖其表面。第一铬层33,作为黑矩阵起作用,第二铬层34,按照使入射到光扩散结构的光反射的方式发挥作用。
还有,在上述的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10适用于有源矩阵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适当变更,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适用于单纯矩阵型的液晶显示装置,该单纯矩阵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在相对配置的一对基板间夹持液晶,在上述一对基板中的一方的基板上设置有兼具显示电极的散射反射体,在另一方的基板下,设置有与上述显示电极交叉的对置电极。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记载了兼具显示电极的散射反射体,但也可分别单个形成显示电极和散射反射体。即也可在显示电极的上面设置单个的散射反射体。
以下,根据实施例以及比较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例如,也可在光扩散结构的表面上,设置多个凹凸形状,提高光散射性。
实施例(实施例1)在玻璃基板(下基板)11的一方的面上,由溅射法成膜钼,通过光刻法形成期望的形状,作为栅极电极。按照覆盖下基板11以及栅极电极的方式,采用等离子体CVD法形成氮化硅膜,作为栅极绝缘层17。在形成a-Si(非结晶硅)半导体层18后,对铝进行溅射处理,通过依次形成源极电极19以及漏极电极20,形成薄膜晶体管T。按照覆盖薄膜晶体管T与栅极绝缘膜17的方式形成层间绝缘层21。
此外,在漏极电极上,设置有接触孔22。在层间绝缘层上用铝形成由像素电极构成的散射反射体14。在散射反射体上设置有光散射部15。在散射反射体14以及光扩散部上形成有取向膜(未图示)。对取向膜实施研磨处理。此外,在玻璃基板(下基板)11的另一方面上,形成有偏光板(未图示)。
在玻璃基板(上基板)12的一方的面上,采用溅射法形成由铬构成的黑矩阵25。黑矩阵25,设定为宽度7μm、膜厚0.15μm。在黑矩阵25上形成由铝膜构成的光扩散结构26。光扩散结构26,形成为具有以前端部26b为顶点的三角形状的剖面。在黑矩阵间形成有滤色器层23。光扩散结构26的膜厚设定为1.5μm,滤色器层23的膜厚设定为1.0μm。因此,光扩散结构26的前端部26b,形成为从滤色器层23的液晶侧的面向下基板11的方向突出。
还有,按照覆盖黑矩阵25以及滤色器层23的方式形成由ITO(铟锡氧化物)构成的公共电极24。按照覆盖公共电极24的方式,形成取向膜(未图示)。对取向膜实施研磨处理。此外,在玻璃基板(上基板)12的另一方面上,形成有偏光板(未图示)。按照取向膜相对的方式,以密封材料粘合单元间隙为4μm的两片玻璃基板,从注入口注入液晶,作成液晶单元。在玻璃基板(下基板)11的偏光板侧配置导光板29。此外,在导光板29的侧面配置有光源28。还有,像素大小被设定为宽度65μm、长度200μm。
在通过上述方式作成的半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中,光源28以亮度2000cd/m2照射,测定显示面的亮度处为40cd/m2。
(实施例2)将黑矩阵的膜厚设定为0.15μm,在黑矩阵上后烘焙透明丙稀酸感光树脂之后,按照膜厚为3μm的方式进行涂敷,进行曝光以及显影,来形成树脂膜。此时,通过减弱曝光,较强地进行显影,使树脂剖面形成为锥状。还有,以140℃进行15分钟的后烘焙,接着以220℃分为两阶段进行320分钟的后烘焙,使锥度角减小。除了按照在该树脂膜31上形成膜厚为0.1μm的铝膜32以外,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下作成液晶单元。
在采用通过上述方式作成的液晶单元的半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中,光源28以亮度2000cd/m2照射,测定显示面的亮度处为40cd/m2。
(实施例3)在玻璃基板上后烘焙透明丙稀感光树脂之后,按照膜厚为3μm的方式进行涂敷,进行曝光以及显影,来形成树脂膜。此时,通过减弱曝光,较强地进行显影,使树脂剖面形成为锥状。还有,以140℃进行15分钟的后烘焙,接着以220℃分为两阶段进行320分钟的后烘焙,使锥度角减小。在该树脂膜31上,以膜厚0.1μm形成作为黑矩阵的由防反射铬构成的第一铬层33,接着以膜厚0.05μm形成由反射铬构成的第二铬层34。除此之外,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下作成液晶单元。
在采用如上述那样作成的液晶单元的半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中,光源28以亮度2000cd/m2照射,测定显示面的亮度处为40cd/m2。
根据上述实施例1~3的结果可知,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通过形成光扩散结构,将入射到光扩散结构的光被光扩散结构反射,入射到散射反射体,之后通过被散射反射体反射,能够使向光扩散结构的入射光有助于液晶显示,得到高亮度。
(比较例)作为比较例,除了使黑矩阵的膜厚为0.15μm,在黑矩阵的液晶侧不形成光扩散结构之外,作成与实施例1相同地形成的半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采用该半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与实施例同样地测定亮度处为1.0cd/m2。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具备相对配置的一对基板;夹持在该一对基板间的液晶;多根扫描线和多根数据线,其以矩阵状设置于所述一对基板中的一方基板的所述液晶侧;显示电极,其设置于由所述扫描线和所述数据线划分出的各个区域;开关元件,其与该显示电极连接;对置电极,其设置于所述一对基板中的另一方基板的所述液晶侧;黑矩阵,其设置于所述另一方基板的所述液晶侧;滤色器,其设置于由该黑矩阵划分出的区域;以及光扩散结构,其设置于所述黑矩阵的液晶侧,该光扩散结构具备相对所述一对基板面倾斜的倾斜面。
2.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具备相对配置的一对基板;夹持在该一对基板间的液晶;显示电极,其设置于所述一对基板中的一方基板的所述液晶侧;对置电极,其设置于所述一对基板中的另一方基板的所述液晶侧,并与所述显示电极交叉;黑矩阵,其设置于所述另一方的基板的所述液晶侧;滤色器,其设置于由该黑矩阵划分出的区域;以及光扩散结构,其设置于所述黑矩阵的所述液晶侧,该光扩散结构具备相对所述一对基板面倾斜的倾斜面。
3.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具备相对配置的一对基板;夹持在该一对基板间的液晶;显示电极,其设置于所述一对基板中的一方基板的所述液晶侧;对置电极,其设置于所述一对基板中的另一方基板的所述液晶侧,并与所述显示电极交叉;黑矩阵,其设置于所述另一方的基板的所述液晶侧;滤色器,其设置于与由该黑矩阵划分出的区域相对应的一方基板的区域;以及光扩散结构,其设置于所述黑矩阵的所述液晶侧,该光扩散结构具备相对所述一对基板面倾斜的倾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面具有25~40度的倾斜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扩散结构,具备以该光扩散结构的所述液晶侧的前端部为顶点的三角形状的剖面。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扩散结构,具备比所述滤色器的膜厚大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扩散结构,由具有光反射性的金属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扩散结构,由树脂层和光反射性金属层的层叠体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扩散结构,由树脂层、防反射性金属层和反射性金属层的层叠体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设置于与所述一方基板的所述液晶侧不同的侧的背光灯;以及设置于多个所述显示电极间的通过孔,所述光扩散结构具备从所述背光灯照射,并反射通过所述通过孔的背光灯光的所述倾斜面。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具备兼具显示电极的反射体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有效利用由黑矩阵所吸收的光的液晶显示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构成为在相对配置的一对基板间夹持液晶,在下基板上以矩阵状设置多根扫描线和多根数据线,并且在由这些扫描线和数据线划分的各个区域上设置有兼具显示电极的散射反射体以及与散射反射体连接的薄膜晶体管,在上基板的下面设置公共电极,在上基板的下面设置黑矩阵,在黑矩阵的下面设置光扩散结构,在所述黑矩阵上设置多个滤色器,光扩散结构具有相对所述一对基板面倾斜的倾斜面。
文档编号G02F1/1335GK1892389SQ20061010315
公开日2007年1月10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6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8日
发明者山口雅彦 申请人: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