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5479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定影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载于复印机或打印机的定影装置,尤其涉及具有加热器、在内周面与加热器接触的套管、通过套管与加热器形成定影压合部分的支撑部件的定影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装载于复印机或打印机的定影装置,实际使用的是具有陶瓷制的加热器、在内周面与该加热器接触的聚酰亚胺或不锈钢等材质的定影薄膜、以及夹置着定影薄膜与加热器形成定影压合部分的加压辊的薄膜方式的定影装置。
作为该薄膜方式的定影装置的一个方式,具有在定影薄膜上设置硅橡胶等弹性层的方式。由于在定影薄膜上设置有弹性层,所以可将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包住而实现定影。因此,该定影装置主要作为装载于全色打印机的定影装置而被利用。
而具有弹性层的定影薄膜与无弹性层的定影薄膜相比,具有定影薄膜的导热性差、加热器的热不容易从定影薄膜的内面向表面传递的性质。因此,采用如使用无弹性层定影薄膜的定影装置的情况下那样的,检测加热器的温度、控制对加热器的通电从而使该检测温度保持定影时的设定温度的温度管理方法,存在着不容易将定影压合部分的温度控制为适于调色剂定影的温度的问题。
因此,在使用具有弹性层的定影薄膜的定影装置中,通过采用以第一温度检测元件检测定影薄膜的温度、控制对加热器的通电从而使该检测温度保持定影时的设定温度的温度管理方法,来使定影压合部分的温度变为适于调色剂定影的温度。并且,通过配置检测加热器温度的第二温度检测元件,还能够应对加热器的异常升温。例如,若第二温度检测元件的检测温度超过了加热器支架的耐热温度,则进行切断对加热器的通电的控制。
但是,在近年来的复印机和打印机中,用于打印的介质(记录材料)的种类趋于多样化。为使定影装置可与各种介质对应,必须设定与介质相应的定影条件。
作为改变定影条件的方法之一是改变施加于定影压合部分的压力。例如,人们想出了在信封上打印时比在普通纸上打印时降低施加于定影压合部分的压力,从而抑制信封产生细褶等措施。作为这种使定影装置的加压力变化的构成例,有特开平6-11993号公报和特开平10-282828号公报。
而且,还提出了在使定影装置的加压力变化时也使定影温度变化的技术方案。作为这样的示例,例如有特开平2-132481号公报和特开2004-279702号公报。
但是,当降低施加于定影压合部分的压力时,定影压合部分的记录材料输送方向的宽度变窄。因此,定影薄膜与加压辊的接触面积变窄,从定影薄膜向加压辊的传热效率降低。此外,从加热器向定影薄膜的传热效率也会降低。
因此,在降低了施加于定影压合部分的压力的状态(减压状态)下开始向加热器通电时,与不降低压力地通电的情况相比较(在假设接通功率相同的情况下),加热器的升温速度变快。图5表示的是定影压合部分在通常压力状态时、以及在减压状态时的主热敏电阻(第一温度检测元件)和副热敏电阻(第二温度检测元件)的检测温度的变化。
尤其是,在定影装置温热的状态下,当降低施加于定影压合部分的压力、开始向加热器通电时,由于加热器的温度上升急剧,有时在第二温度检测元件反应之前加热器已变为高温。在这种情况下,存在着树脂制加热器支架发生熔化的可能性。而一旦加热器支架熔化,施加于定影压合部分的压力便会失去平衡,进而产生图像的光泽不均匀等弊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施加于定影压合部分的压力降低的状态下使加热器动作、也能够抑制装置的异常的定影装置。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是提供以下的定影装置,即,具有加热器;套管,其在内周面与所述加热器接触;支撑部件,其经由所述套管与所述加热器形成定影压合部分;第一温度检测元件,其检测所述套管的温度;第二温度检测元件,其检测所述加热器的温度;通电控制部,其控制对所述加热器的通电,以使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元件的检测温度维持设定温度;压力调整机构,其调整施加于所述定影压合部分的压力,所述压力调整机构可将施加于所述定影压合部分的压力设定为第一压力以及比该第一压力低的第二压力,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具有以所述第一压力进行定影处理的第一定影模式、以及以所述第二压力进行定影处理的第二定影模式;以所述第二定影模式开始定影处理前的所述第二温度检测元件的检测温度高于基准温度的情况与低于所述基准温度的情况相比,从接收打印信号起到以所述第二定影模式开始定影处理为止的时间长。
本发明的进一步目的通过参照附图阅读以下的详细说明应该可以明白。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定影装置的第一压力状态的图。图1(2)是表示压力解除状态的图。图1(3)是表示第二压力状态的图。
图2是表示装载本发明的定影装置的成像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定影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作为压力调整机构的一部分的凸轮的形状的图。
图5是表示在第一压力状态下向加热器接通规定电力的情况、以及在第二压力状态下向加热器接通规定电力的情况下的加热器以及定影薄膜的温度变化的曲线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控制的程序方框图。
图7是表示比较例的控制的程序方框图。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控制的程序方框图。
图9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控制的程序方框图。
图10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控制的程序方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第五实施例时的加热器以及定影薄膜的温度变化的曲线图。
图12是表示第六实施例的控制的程序方框图。
图13是表示实施第六实施例时的加热器以及定影薄膜的温度变化的曲线图。
图14是表示第七实施例的控制的程序方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定影装置的电学结构的框图。
图16是表示将定影压合部分设定为图1(3)的状态时,加热器19的温度不足80℃的情况下的第一实施例的动作、以及执行该动作时的加热器以及定影薄膜的温度变化的图。
图17是表示将定影压合部分设定为图1(3)的状态时,加热器19的温度为80℃及80℃以上的情况下的第一实施例的动作、以及执行该动作时的加热器以及定影薄膜的温度变化的图。
图18是表示对在用于确认第一实施例效果的实验中所进行的普通纸和信封的走纸顺序进行说明的图。
图19是表示将定影压合部分设定在图1(3)的状态时的加热器19的温度为80℃及80℃以上的情况下的比较例的动作以及进行该动作时的加热器以及定影薄膜的温度变化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例)(1)成像装置例图2是表示装载了本发明的定影装置的成像装置的一例的构成模型图。本实施例所示的成像装置是利用电子照片成像程序的激光打印机。
该成像装置具有形成黄色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a、形成品红色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b、形成青色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c以及形成黑色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d四个图像形成部(图像形成单元),这四个图像形成部1a、1b、1c、1d被以一定的间隔设置成一列。
在各图像形成部1a、1b、1c、1d上分别设置有作为像载体的鼓型电子照片感光体(以下称为感光体鼓)2a、2b、2c、2d。在各感光体鼓2a、2b、2c、2d的周围分别设置有充电器3a、3b、3c、3d、显影装置4a、4b、4c、4d和鼓清洁装置5a、5b、5c、5d。在充电器3与显影装置4之间的上方分别设置有曝光装置6a、6b、6c、6d。在各显影装置4a、4b、4c、4d上分别收纳有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调色剂。
各感光体鼓2a、2b、2c、2d的带电极性为负的OPC(有机光导体),在铝制的鼓衬底上具有光导电层。并且,各感光体鼓2a、2b、2c、2d通过驱动装置(图16所示的主电机)以规定的程序速度向箭头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作为带电单元的充电器3a、3b、3c、3d通过由带电偏压电源(未图示)外加的带电偏压而使各感光体鼓2a、2b、2c、2d表面均匀带电为负极性的规定电位。
显影装置4a、4b、4c、4d使各种颜色的调色剂附着在形成于各感光体鼓2a、2b、2c、2d上的各静电潜像上,并将其作为调色剂图像进行显影(可视图像处理)。作为根据显影装置4a、4b、4c、4d的显影方法,例如可采用2成分接触显影法,即,将对调色剂粒子混合了磁性载体而得到的物质作为显影剂使用,将其通过磁力输送、在相对各感光体鼓2a、2b、2c、2d接触的状态下进行显影。
作为转印装置的转印辊7a、7b、7c、7d由弹性部件构成,在各转印压合部分通过无接头带状的记录材料传送带(以下称为转印带)8与各感光体鼓2a、2b、2c、2d抵接。另外,虽然在这里作为转印装置使用的是转印辊7,但也可以使用在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在记录材料上时被外加高压并且相对转印带8抵接的转印板。
鼓清洁装置5a、5b、5c、5d将残留在各感光体鼓2a、2b、2c、2d表面的转印残余调色剂清除并回收。
曝光装置6a、6b、6c、6d将与图像信息的时间序列电数码像素信号相对应地被调制的激光从激光输出部(未图示)输出。该装置通过利用高速旋转的多面反射镜(未图示)等使各感光体鼓2a、2b、2c、2d表面曝光,而在被各充电器3a、3b、3c、3d充电的各感光体鼓2a、2b、2c、2d的表面上形成与图像信息相应的各种颜色的静电潜像。
转印带8架设在驱动辊9和张力辊10之间,通过驱动辊9的驱动而向箭头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移动)。转印带8由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树脂薄膜、聚偏二氟乙烯树脂薄膜等那样的电介质树脂构成。
此外,在转印带8的记录材料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设置有定影装置13,该定影装置13具有内藏热源的定影薄膜(套管)11和加压辊(支撑部件)12。并且,在成像装置上配置有未图示的风扇,当电路板或定影装置产生的热使成像装置升温时,通过以上述风扇产生气流,从而起到冷却成像装置的作用。
以下,对上述成像装置的图像形成动作进行说明。
一旦图像形成开始信号被发出,则被以规定的程序速度(120mm/sec)转动驱动的各图像形成部1a、1b、1c、1d的各感光鼓2a、2b、2c、2d分别通过各充电器3a、3b、3c、3d被同样地充电为负极性。然后,曝光装置6a、6b、6c、6d将输出图像的图像信号在激光输出部(未图示)分别转换成光信号,作为被转换的光信号的激光在被充电的各感光鼓2a、2b、2c、2d上分别扫描曝光,形成静电潜像。
此后,首先通过被施加了与感光鼓2a的带电极性(负极性)同极性的显影偏压的显影装置4a,使黄色的调色剂附着于形成在感光鼓2a上的静电潜像上,将其作为调色剂图像进行可视图像处理。
然后,与感光鼓2a上的调色剂图像前端被移动至感光鼓2a与转印辊7a之间的转印部的时间相一致地、从供纸盒14通过记录材料输送导向件15被供纸的记录材料(纸张)P通过套准调节辊16被输送至转印部Ta。然后,在被输送至转印部的记录材料P上,通过被施加了转印偏压(与调色剂相反极性(正极性))的转印辊7a,黄色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
被转印了黄色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通过记录材料传送带8被移动至图像形成部1b。并且,在由图像形成部1b和转印辊7b构成的转印部上,也与前述相同地、形成在感光鼓2b上的品红色调色剂图像与记录材料P上的黄色调色剂图像重合而被转印。
此后,同样地,在被重叠转印在记录材料P上的黄色、品红色的调色剂图像上,使在图像形成部1c、1d的感光鼓2c、2d上形成的青色、黑色的调色剂图像依次在各转印部重合,从而在记录材料P上形成全色的调色剂图像。
形成有全色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被输送至定影器13,以定影薄膜11与加热辊12之间的定影压合部分将全色调色剂图像加热、加压使其热定影在记录材料P的表面上后,通过排纸辊17将记录材料P排出至排纸盘18上,结束一连串的图像形成动作。
在将上述图像从感光鼓转印至记录材料时,残留在各感光鼓2a、2b、2c、2d上的转印残余调色剂通过各鼓清洁装置5a、5b、5c、5d被分别清除回收。
输出单色图像时,仅在形成黑色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d执行上述的图像形成程序。
接下来,利用图3和图15对本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进行说明。
图3是图2所示定影装置的放大剖视图。
本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具有加热器19、加热器支架20、主热敏电阻(第一温度检测元件)21、副热敏电阻(第二温度检测元件)22、定影薄膜(套管)11、加压辊(支撑部件)12以及入口导向件23。
加热器支架20由耐热性较高的液晶聚合物树脂形成,该加热器支架20起到保持加热器19的作用以及引导定影薄膜11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作为液晶聚合物使用的是杜邦公司的Zenite7755(商品名称)。Zenite7755的最高可使用温度约为270℃。
主热敏电阻21是为了检测定影薄膜11内面的温度、进行温度调节控制而配设的。
主热敏电阻21中,在不锈钢制成的臂前端安装有热敏电阻元件,通过臂的摆动,即使在定影薄膜11内面的动作不稳定的状态下,热敏电阻元件也可以被保持为始终与定影薄膜11的内面接触的状态。
如图15所示,主热敏电阻21通过A/D转换器1506被与CPU1501连接。CPU1501根据主热敏电阻21的输出决定加热器19的温度调节控制的内容,通过控制加热器驱动电路1503来控制对加热器19的通电。也就是说,CPU1501承担着控制对加热器的通电的通电控制部的作用,该通电控制部控制对加热器的通电,以使主热敏电阻21的检测温度维持设定温度。本实施例的设定温度为170℃。
如图15所示,副热敏电阻22通过A/D转换器1506被与CPU1501连接。该副热敏电阻22配置于加热器19的背面。一旦加热器19的端部由于任何原因过度升温,CPU1501便降低加热器的设定温度。这样,副热敏电阻22起到对加热器19的升温进行限制控制的触发器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副热敏电阻22配置在加热器19的长度方向端部(小尺寸纸不通过的区域),对小尺寸纸走纸等时的定影装置13端部的升温进行检测。在CPU1501判断出端部正在升温的情况,通过进行降低定影温度(设定温度)的控制,来防止定影装置的过度升温。在本实施例中,用于降低加热器19设定温度的副热敏电阻22的判断温度(第一判断温度)被设定为250℃。并且,还设定了用于切断对加热器19的通电的判断温度(第二判断温度)。副热敏电阻22的第二判断温度被设定为与加热器支架20的耐热温度基本上相同的270℃。
本实施例的定影装置进一步具有温度保险丝(感热元件)1512,其因加热器19的异常升温而工作,将从电源1507向加热器19的通电切断。该温度保险丝1512的工作温度也被设定为与加热器支架20的耐热温度基本上相同的270℃。
定影薄膜11具有通过对SUS(不锈钢)的管坯进行拉拔加工而形成为厚度50μm的无缝带状的SUS薄膜(基层)。而且,定影薄膜11在基层上以环形涂覆法形成硅酮橡胶层,再在其上覆盖作为脱模性层的厚30μm的PFA树脂软管。在硅酮橡胶层上优选尽量使用导热率高的材质。也就是说,出于缩短对加热器开始通电后的温度上升所需时间的考虑,希望使定影薄膜11的热容量较小。本实施例的硅酮橡胶层的导热率约为1.0×10-3cal/sec·cm·K,硅酮橡胶是属于高导热率的种类的材质。
另一方面,从改善OHT(投影胶片overhead transparency)的透光性、以及抑制图像上的微小的光泽不均等关于画面质量的观点来看,最好尽量增厚定影薄膜11的硅酮橡胶层。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发现,为了得到满意的画面质量,橡胶厚度必须大于等于200μm。
考虑到硅酮橡胶层的导热性和画面质量,本实施例中的硅酮橡胶层的厚度被设定为250μm。另外,将本实施例中的定影薄膜11的内径设为24mm。
对这样形成的定影薄膜11的热容量进行测定的结果为2.8×10-2cal/cm2K(每1cm2定影薄膜的热容量)。一般来说,当定影薄膜11的热容量大于等于1.0cal/cm2,则温度上升变得缓慢,应求性降低。而相反地,当定影薄膜11的热容量小于等于1.0×10-2cal/cm2,则不得不将定影薄膜11的橡胶层制作得极其薄,因而便无法确保OHT的透光性和光泽不均等级等维持画面质量所需的橡胶层厚度。因此,同时满足应求性和画面质量这两方面的定影薄膜11的热容量应处于大于等于1.0×10-2cal/cm2K、小于等于1.0cal·cm2K的范围内。
并且,通过在定影薄膜11的表面设置氟树脂层,可提高薄膜11表面的脱模性,并且可防止一旦调色剂附着于定影薄膜11的表面、在再次向记录材料P移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偏移现像。
此外,通过将定影薄膜11表面的脱模性层20c制成PFA软管,可以更加简便地形成厚度均匀的脱模性层。
加压辊12通过注射模塑成型而在不锈钢制成的芯轴上形成厚约3mm的硅酮橡胶层,再在其上覆盖厚约40μm的PFA树脂软管。
入口导向件23起到引导记录材料的作用,将脱离二次转印压合部的记录材料P正确地引导至定影压合部分。本实施例的入口导向件23由聚苯硫醚(PPS)树脂形成。
加压辊12和入口导向件23分别被安装于机架24上。
在它们的下方设置有定影薄膜组件25,该定影薄膜组件25内置有安装固定于加热器支架20的定影加热器19、主热敏电阻21以及副热敏电阻22。定影薄膜组件25通过经由沿着加热器支架20配置的剖面为U字形的金属制撑杆26、被设置于定影装置的长度方向两端的加压机构(见图1)以20kgf(单侧10kgf)的力向着加压辊12加压。
在本实施例的定影装置中,通过加压辊12进行转动,定影薄膜11从动转动。此时,为定影薄膜11的内面与加热器支架20成为滑动的结构。在定影薄膜11的内面上涂抹有润滑脂,可确保加热器支架20与定影薄膜11内面的滑动性。加压辊12被图15所示的定影器用电机1509驱动。该电机1509被电机驱动电路1502控制,电机驱动电路1502被CPU1501控制。
在通常的使用中,在加压辊12的转动开始的同时,定影薄膜11开始从动转动。另外,通过对加热器开始通电,加热器19的温度上升,定影薄膜11的内面温度也逐渐上升。
以下,利用图15的方框图对本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电学结构进行说明。
当打印机引擎从电脑等外部装置接收到打印信号后,CPU1501在规定的时刻向电机驱动电路1502和加热器驱动电路1503发送驱动开始信号。A/D转换器1506对来自主热敏电阻21和副热敏电阻22的信号进行A/D转换,并向CPU1501发送。CPU1501根据主热敏电阻21和副热敏电阻22的检测温度来控制加热器驱动电路1503,从AC电源1507向加热器19供给所需电力。
以下,利用图1和图4对本实施例中的压力调整机构进行说明。
图1是将本实施例中的定影器13的压力调整机构模型化而得到的。本实施例可以通过改变凸轮29的相位来调整施加于由加热器19和加压辊12所形成的定影压合部分的压力。
图1的(1)表示将施加于定影压合部分的压力设定为第一压力的状态。图1的(2)表示使定影薄膜组件25从加压辊12脱离开的加压解除状态。进而图1(3)表示将施加于定影压合部分的压力设定为低于第一压力的第二压力的状态。
如图1(1)所示,在定影装置的撑杆26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分别设置有以规定的压力对撑杆26加压的加压弹簧28、杆27以及凸轮29。该规定的压力根据定影性和记录材料的输送性被进行了最适宜的设定,通常将其设定在10~50kgf的范围内,使得在定影薄膜组件25与加压辊12之间确保压合部分N1。凸轮29被配置为隔着杆27与加压弹簧28基本上相对。凸轮29被构成为,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源能够以转动轴为中心向着箭头B的方向转动。
如图4所示,凸轮29由四个凸轮面29a~29d构成。
图1(1)是表示定影装置的通常加压状态的图。在该图中,凸轮29的凸轮面29c与杆27相对,凸轮面29c相对杆27处于非接触状态。因此,将定影薄膜组件25相对加压辊进行加压的力完全由加压弹簧28决定。该通常加压状态(第一压力状态)被设定于对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普通纸进行定影处理的第一定影模式之时。
接下来,图1(2)所示的加压解除状态被设定于对发生在图像输出过程中的卡纸进行处理之时、成像装置进入了在一定时间内不被使用情况下所转换的低功率模式之时、以及切断了成像装置本体的电源之时等。这一状态是为防止有不必要的过高压力施加于加压辊12和定影薄膜组件25、通过将凸轮29的相位设定于图1(2)的位置而实现的。具体地说,是使凸轮29从图1(1)所示的相位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大约90°。在图1(2)的状态下,凸轮29的凸轮面29d抵抗加压弹簧28的弹性力将杆27压下,通过平坦形状的凸轮面29d将凸轮29的姿势保持为图1(2)的状态。由此,在定影薄膜组件25与加压辊12之间产生间隙G。该间隙G只要是易于进行将引起卡纸的介质(记录材料)从定影装置去除的操作的间隙即可。另外,并非一定需要间隙G,如果施加于定影压合部分的压力可被降低到足以容易地去除引起卡纸的介质的程度,那么该间隙G可以为0。
在图1(2)的状态下进行了去除导致卡纸的介质的处理后,为使成像装置本体变为可输出图像的状态,在从该加压解除状态回到图1(1)所示的加压状态的情况下,使凸轮29从图1(2)的相位再次向箭头B的方向转动大约270°,变为凸轮面29c与杆27相对的状态。
进而,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可被设定为通常加压状态与加压解除状态中间的半加压状态(第二压力状态)。要实现这种半加压状态,只要使凸轮29从图1(1)的相位顺时针方向转动约270°即可。在图1(3)的状态下,凸轮面29b抵抗加压弹簧28的弹性力将杆27压下,通过平坦形状的凸轮面29b将凸轮29的姿势保持为图1(3)的状态。但是,将凸轮面29b压下杆27的量设定为比凸轮面29d压下杆27的量小。因此,在图1(3)所示的状态下,虽然加压辊12与定影薄膜组件25维持为抵接状态,但与图1(1)所示的通常加压状态相比较,施加于定影压合部分的压力较低。因此,在图1(3)的状态下,形成宽度比通常加压状态的压合宽度N1窄的压合部分N2。该半加压状态(第二压力状态)被设定于对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信封进行定影处理的第二定影模式之时。
另外,在本实施例以及后述的所有实施例中,以第二定影模式结束打印后,凸轮29的相位受到控制,以使施加于定影压合部分的压力从第二压力回到第一压力。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以凸轮面29d压下杆27,与图1(1)的状态相比,杆27仅向下移动大约1.5mm。由此,通常加压时记录材料输送方向的宽度约为8.5mm的压合部分N1变为宽度约为4mm的压合部分N2。
图5中,以通常加压状态(第一定影模式)和半加压状态(第二定影模式)表示了向加热器19接通一定电力时的定影装置的温度上升曲线。分别监控从室温状态起向加热器19接通一定电力时的主热敏电阻21、副热敏电阻22的温度,绘制成曲线图。如图5所示,与通常加压状态相比较,在半加压状态下,主热敏电阻的温度上升缓慢,而副热敏电阻的温度上升速度则十分急剧。这是由于在半加压状态下从加热器向定影薄膜的热供给与通常加压状态相比变小,在接通到加热器的电力中用于使定影薄膜温度上升的比例变少,所以加热器温度相对容易上升。
以下,利用图6对本实施例中的温度调节控制的一部分进行说明。并且,假设在图6的S601时刻,定影压合部分处于图1(1)的状态,即第一压力状态。
在S602中进行模式选择,在S603中,判断选择的模式是否为信封模式。如果选择的模式不是信封模式,那么在S608中,将定影装置设定为第一压力状态下不变,使电机1509的转动和对加热器19的通电同时开始,进行常规的打印动作(定影处理动作)。
如果选择的模式是信封模式,那么在S604中使压力调整机构动作,将加压状态变为半加压状态(第二压力状态)后,在S606中求出副热敏电阻检测温度。如果这样得到的副热敏电阻温度大于等于80℃这一基准温度,则在S607中,不进行向加热器19的通电,只使电机1509的转动开始,进行定影装置冷却动作。此后,开始向加热器19通电,进行常规打印。如果副热敏电阻温度不足80℃这一基准温度,则不进行该冷却动作,而是使电机1509的转动和向加热器19的通电同时开始,开始打印。
冷却动作的内容为,在不向加热器19接通电力的状态下驱动定影装置(驱动电机1509),一面监控副热敏电阻22的温度,一面进行控制,使在副热敏电阻22的温度降低至80℃的时刻进入常规的打印动作。
图16和图17表示执行图6所示的第二定影模式(信封模式)的情况下的主热敏电阻21和副热敏电阻22的温度变化。其中,主电机是驱动感光体2和显影器4的电机,供纸电机是对将记录材料从供纸盒14供纸的辊进行驱动的电机。此外,CPU1501对加热器驱动电路1503进行控制,使主热敏电阻21的检测温度保持为设定温度170℃。
图16表示的是,通过打印信号输入至打印机引擎而将定影压合部分设定为图1(3)的状态时的加热器19的温度不足80℃的情况。
如图16所示,在加热器19的温度不足80℃的情况下,由于副热敏电阻22的检测温度不足80℃,因此,与驱动加压辊12的电机1509的驱动开始同时地开始向加热器19的通电。然后,在主热敏电阻21的检测温度达到足以进行调色剂图像的定影处理的设定温度的时刻,供纸电机工作,供纸动作开始。在图像形成部在记录材料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后,记录材料突入定影压合部分N2,在定影压合部分N2被执行定影处理。图16中表示的是将三张记录材料连续走纸的情况的动作。在第三张记录材料被从定影器排出的时刻,将向加热器的通电、电机1509和主电机的驱动全部停止,结束图像形成动作。
此时,虽然副热敏电阻22的检测温度、即加热器19的温度由于过调节而一度达到270℃附近,但不会超过加热器支架20的耐热温度270℃。另外,当主热敏电阻21的检测温度上升时,对加热器19接通的电力便会受到抑制,因此,加热器19的温度(副热敏电阻22的检测温度)以270℃附近为峰值而下降。此后,当在定影压合部分N2进行定影处理时,副热敏电阻22的检测温度在200℃附近变化。
图17表示的是,通过打印信号输入至打印机引擎而将定影压合部分设定为图1(3)的状态时的加热器19的温度大于等于80℃的情况。
如图17所示,加热器19的温度大于等于80℃的情况下,由于副热敏电阻22的检测温度大于等于80℃,因此,虽然使驱动加压辊12的电机1509的驱动开始,但电机1509的驱动开始与向加热器19的通电开始并不同步进行。换言之,与副热敏电阻22的检测温度不足80℃的情况相比,从打印信号输入时刻起直到向加热器19的通电开始的时间更长。由于在不向加热器19通电的状态下加压辊12和定影薄膜11转动,所以加热器19的温度逐渐下降。然后,在副热敏电阻22的检测温度降低至80℃时,开始向加热器19通电。这样,由于设置了在不向加热器19通电的状态下使加压辊12和定影薄膜11转动的冷却期,因此,即使此后开始向加热器19通电,副热敏电阻22的检测温度、即加热器19的温度虽然由于过调节一度达到270℃附近,也不会超过加热器支架20的耐热温度270℃。另外,进行图17所示的控制的情况也与图16的情况相同,由于当主热敏电阻21的检测温度上升则对加热器19接通的功率受到抑制,所以加热器19的温度(副热敏电阻22的检测温度)以270℃附近为峰值而下降。此后,当以定影压合部分N2进行定影处理时,副热敏电阻22的检测温度在200℃附近变化。
另外,将定影压合部分设定为图1(1)的状态、开始向加热器19通电时(第一定影模式时)的加热器温度的过调节比第二定影模式的情况小。因此,将定影压合部分设定为图1(1)的状态时(第一定影模式时),不进行上述的与80℃基准温度的比较,而是在开始电机1509的驱动的同时开始向加热器19通电。
(实验1)利用本实施例的定影装置进行了标准的普通纸以及信封的交互走纸实验。在使用普通纸的情况下,将定影压合部分设定为图1(1)的状态;在使用信封的情况下,将定影压合部分设定为图1(3)的状态。标准的普通纸使用的是施乐公司生产的Premium Multipurpose4024纸(单位面积重量75g/m2)的信纸尺寸的纸。另外,信封使用的是Mail Well公司生产的COM-10#584(单位面积重量90g/m2)。
利用本实施例的定影装置,进行每三张标准普通纸和信封的无间隔交互走纸。即,如图18所示,定影压合部分在图1(1)的状态下连续对三张载置着调色剂图像的普通纸进行定影处理。在排出第三张普通纸之后,在三秒钟以内向打印机引擎发送用于处理信封的打印信号。当用于处理信封的打印信号输入打印机引擎后,定影压合部分被设定为图1(3)的状态。此时,如上所述地进行与80℃基准温度的比较,向加热器19的通电开始的时间被设定。然后,定影压合部分在图1(3)的状态下连续对三张载置着调色剂图像的信封进行定影处理。在排出第三张信封的时刻,一组定影处理结束,再在三秒钟以内转换到下一组定影处理。
进行了二十组(共120张)这样的交互走纸后,在高射投影仪用透明薄膜(OHT)上进行黄色的实体图像形成后进行定影处理,确认是否不存在图像缺陷,结果没有发现异常。并且,将定影装置分解并进行了是否无零件破损等的调查,结果没有问题。也就是说,未发现加热器支架20变形等起因于加热器19的异常升温的不良情况。
另外,本实施例的压力调整机构设置了通常加压状态、半加压状态和分离状态这三种状态,但还可以设定更多的加压状态。并且,虽然分离状态在本实施例中是定影薄膜与加压辊完全分离的状态,但由于该状态是为了方便卡纸处理而设定的,所以实际上也可以是二者略微抵接的状态。
关于成像装置,也不仅可以适用彩色成像装置,对单色成像装置也可适用本发明的定影装置。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将进行冷却动作时的向加热器的供电完全切断了,但是,由于在冷却动作开始时刻的副热敏电阻温度Ts处于80℃附近的情况下进行冷却动作导致加热器温度极端地下降而力矩上升,所以,也可以在进行冷却动作时向加热器19接通非常低的电力。
而且,作为本实施例中的定影薄膜,使用了具有金属制底层和弹性层的式样。但本发明也可适用于使用了仅具有金属制底层的定影薄膜、或在金属制底层上实施了极薄的涂层的定影薄膜的定影装置。另外,本发明也完全可以适用于那些使用底层不是金属层而是聚酰亚胺等树脂的类型的定影薄膜的定影装置。
并且,在除上述开始向加热器19通电时以外的期间内的温度控制可以在普通纸模式和信封模式下有所不同。例如,在信封模式时,由于与普通纸相比需要增加热供给量,因此,可进行将定影温度设定得高于普通纸模式、或使定影装置的驱动速度比普通纸模式缓慢等变化。而且,作为上述冷却动作,在本实施例中只是通过延长定影装置的转动时间来进行的。但是,除这种方法之外,也可以采用增加配置于成像装置的风扇风量的方法。或者还可以通过仅在冷却动作中改变风扇所产生的气流的流动,从而增加被用于定影装置的冷却的风量。
(第一比较例)本比较例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定影装置,其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定影装置的温度调节控制中,不进行信封走纸前的冷却动作。
利用图7对本实施例中的温度调节控制的一部分进行说明。
在702中进行模式选择,在703中判断选择的模式是否为信封模式。然后,无论选择的模式是否为信封模式,都立即使电机1509的转动以及向加热器19的通电同时开始,进行通常的打印动作。
图19表示在执行比较例的第二定影模式(信封模式)情况下的主热敏电阻21和副热敏电阻22的温度变化。该图是将定影压合部分设定为图1(3)的状态时、加热器19的温度大于等于80℃的情况。
在该比较例中,由于不进行与80℃基准温度的比较,因此,即使将定影压合部分设定为图1(3)的状态时加热器19的温度大于等于80℃,也在使电机1509的转动开始的同时开始向加热器19通电。因此,副热敏电阻22的检测温度即加热器19的温度由于过调节而一度上升至超过加热器支架20的270℃耐热温度的330℃附近。
(实验2)使用与实验1相同的定影装置,进行与实验1同样的标准的普通纸和信封的交互走纸试验。在进行了二十组交互走纸之后对载置黄色的实体图像的OHT进行了定影处理,结果OHT宽度方向端部的调色剂图像的透光性显著降低。另外,将定影装置分解并进行了是否无零件破损等的调查,结果加热器支架的长度方向端部熔化、加热器变为陷入加热器支架的形状。认为是由于这些原因,在定影装置端部没有足够的热量被供给至定影薄膜,从而导致了端部的OHT透光性降低。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以第二定影模式开始定影处理前第二温度检测元件的检测温度高于基准温度的情况与低于基准温度的情况相比较,从接收打印信号起到以第二定影模式开始定影处理为止的时间长。由此,可抑制加热器支架的损坏等不良情况。
第二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中,设定了第二定影模式的情况下,对使定影压合部分转换到半加压状态(第二压力状态)之后的副热敏电阻的检测温度与基准温度进行了比较。与此相对地,在本实施例中,对使定影压合部分转换到半加压状态(第二压力状态)之前的副热敏电阻的检测温度与基准温度进行比较。然后,在副热敏电阻的检测温度大于等于基准温度的情况下,以原本的第一压力状态进行冷却动作。
图8中表示了用于说明本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的温度调节控制内容的一部分的程序方框图。
在S802中进行模式选择,在S803中判断选择的模式是否为信封模式。如果选择的模式不是信封模式,则在S808中仍将定影装置设定为原本的第一压力状态,使电机1509的转动以及向加热器19的通电同时开始,进行通常的打印动作。
如果选择的模式是信封模式,则在S804中求出副热敏电阻的检测温度。如果得到的副热敏电阻的温度大于等于80℃,则在S806中仍以通常加压状态(第一压力状态)进行冷却动作直到副热敏电阻的温度不足80℃。如果副热敏电阻的温度不足80℃,则不进行该冷却动作,而是在S807中使压力调整机构动作,将定影压合部分置于第二压力状态,此后,在S808中,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开始向加热器19通电,进行通常的打印动作。
冷却动作的内容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另外,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在将定影压合部分设定为图1(1)的状态时(处于第一定影模式时),不进行上述与80℃基准温度的比较,而在使电机1509的驱动开始的同时开始向加热器19通电。
像本实施例这样,通过以通常加压状态进行冷却动作,被从定影薄膜组件向加热辊传递的热量变大,与在半加压状态下进行冷却动作的情况相比,具有可缩短冷却动作所需时间的优点。
在本实施例中,在即将向半加压状态转换前进行普通纸走纸时的副热敏电阻温度的最大值大约为240℃。从该状态起,在像第一实施例那样在使定影装置转换到半加压状态后进行冷却动作的情况下,副热敏电阻温度冷却到80℃大约需要100秒。而如本实施例,当副热敏电阻温度为240℃时以通常加压状态进行冷却动作时,副热敏电阻温度在约60秒内降低到80℃。
使用本实施例的定影装置,进行了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标准的普通纸和信封的交互走纸试验,结果完全不存在问题。
如在本实施例中所说明的,在进行冷却动作时,通过在通常加压状态下进行,可缩短冷却动作所需的时间,因而可提供生产率较高的成像装置的定影装置。
第三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处理多个任务的期间内、在选择信封模式的情况下、即在之前的工作(上一次的打印处理)尚未结束时产生在信封上打印新的任务的情况下的动作。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不是在进入信封模式后进行冷却动作,而是在信封任务之前的任务之后立即进行冷却动作。然后,在此后转换到信封模式。另外,与第一、第二实施例同样,以第二定影模式结束打印后,控制凸轮29的相位以使施加于定影压合部分的压力从第二压力恢复到第一压力。
图9中表示了用于说明本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的温度调节控制内容的一部分的程序方框图。另外,在之前的任务为信封模式(第二定影模式)的情况下,即使在该之前的任务未结束时产生新的信封模式的任务,也不需要为新的信封模式的任务进行冷却动作。因此,假定之前的任务为通常模式(第一定影模式),即假设在图9的S901时刻定影压合部分处于第一压力状态,而进行说明。
在图9中,在S902中,判断是否信封模式作为新任务被选择。当信封模式作为新任务被选择的情况下,在S903中,判断之前的任务是否结束,在之前的任务已经结束的情况下,与第一、第二实施例同样,在S905中检测副热敏电阻的温度并根据副热敏电阻的温度决定是否进行冷却动作。
在之前的任务没有结束的情况下,在S907中,在之前的任务结束之后立即进行冷却动作。
冷却动作的内容与第二实施例相同,在不向加热器19接通功率的状态下驱动定影薄膜和加压辊,在副热敏电阻的检测温度变为小于等于80℃时停止驱动定影装置。
定影装置的冷却动作结束后,在S909中,使压力调整机构动作,形成半加压状态(第二压力状态)后,在S910中使电机1509的驱动以及向加热器19的通电开始,开始信封的走纸。
通过利用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由于在之前的任务尚未结束时信封模式被选择的情况下,通过在之前的任务结束时加入冷却动作,将使成像装置停止的次数减少了一次,因此可将转换至信封走纸的时间缩短。
使用本实施例的定影装置,进行了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标准的普通纸和信封的交互走纸试验,结果完全不存在问题。
如在本实施例中所说明的,在进行冷却动作时判断之前的任务是否结束,在之前的任务尚未结束的情况下,通过在之前的任务结束时进行冷却动作,可进一步缩短冷却动作所需时间,因而可为生产率较高的成像装置提供定影装置。
第四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当在第一实施例中选择了信封模式时,在转换至半加压状态后,通过使定影装置的驱动速度比通常模式时慢,即使在信封模式下也可以确保充分的定影性。
图10中表示了用于说明本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的温度调节控制内容的一部分的程序方框图。
在S1002中进行模式选择,在S1003中判断选择的模式是否为信封模式。如果选择的模式不是信封模式,则在S1008中在使电机1509的驱动开始的同时也开始向加热器19通电,进行通常的打印动作。
如果选择的模式是信封模式,在S1004中使压力调整机构进行动作,使定影压合部分成为半加压状态后,在S1005中求出副热敏电阻的检测温度。如果得到的副热敏电阻温度大于等于80℃,则在S1007中进行定影装置的冷却动作后进行打印。此时的打印速度为通常时候(第一定影模式时)的速度的二分之一,即被以60mm/sec的速度驱动。
此时信封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定影性与以第一定影模式(第一压力状态且120mm/sec)进行信封走纸的情况基本相同。其原因为,由于相对于通常时的定影压合部分N1,半加压状态的定影压合部分N2的记录材料输送方向的宽度大约是其一半,因此,通过将定影驱动速度降至二分之一,记录材料从定影压合部分接受热量的时间变得基本相同。
相对于此,在第二压力状态下以与第一定影模式相同的速度(120mm/sec)进行信封走纸的情况下,虽然进行定影,但在多种颜色的调色剂的实体图像重合的部位等处,有的部位会产生图像的定影性不足、因强力摩擦定影处理后的调色剂图像而引起的调色剂图像欠缺等情况。
另外,如果在第一压力状态下且以120mm/sec的定影速度对信封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则虽然可以如上所述满足定影性,但由于压力较高易在信封上产生细褶纹。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对信封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处理时,以第二压力状态并且设定为60mm/sec的定影速度。
第五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刚转换至半加压状态后副热敏电阻22的检测温度不足80℃时、或转换到半加压状态后副热敏电阻22的检测温度降低到不足80℃时,开始向加热器19通电。不过,对从向加热器19开始通电起、到主热敏电阻21的检测温度达到设定温度为止的对加热器19接通的电力进行限制。由此,进一步减少半加压状态的定影装置启动时的过调节,可使加热器保持部件更加不易产生熔化。
本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的构成以及定影装置控制的概要均按照第一实施例。不过,在第一实施例中,在半加压状态(第二压力状态)下对加热器19接通的电力与在通常压力状态(第一压力状态)下对加热器19接通的电力相同。即直到主热敏电阻检测温度达到目标(设定温度)为止,对加热器19接通100%的电力。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例的定影装置中,在半加压状态下,直到主热敏电阻检测温度达到目标为止对加热器19接通的电力以通常压力状态情况的50%为极限,不接通更高的电力。
图11中表示了对此时的主热敏电阻检测温度和副热敏电阻检测温度进行监控并绘制成曲线的曲线图。将图5的半加压状态时的温度变化与图11进行比较可知,通过限制信封模式时启动时的接通电力,虽然主热敏电阻温度的上升变慢,但副热敏电阻的过调节变小了,因而更加不容易产生加热器保持部件熔化等问题。
第六实施例本实施例中,向加热器19开始通电在主热敏电阻21即将达到目标温度之前,进行将对加热器19供给的电力减少一定值(偏置功率offset power)的控制。
图12中表示了本实施例中的定影控制的程序方框图。另外,在之前的任务是信封模式(第二定影模式)的情况下,即使在该之前的任务尚未结束时产生新的信封模式的任务,也不需为新的信封模式任务进行冷却动作。因此,假设之前的任务是通常模式(第一定影模式),即假设在图12的S1201时刻定影压合部分为第一压力状态,而进行说明。
首先,在S1202中进行模式选择。在选择了信封模式、且之前的任务尚未结束的情况下,与第三实施例同样地进行冷却动作(S1207),将电机1509停止后,向半加压状态转换(S1209)。在选择了信封模式、且之前的任务已经结束的情况下,在S1205中进行是否进行冷却动作的判断,根据需要进行冷却动作,将电机1509的转动停止。此后,在S1211中向半加压状态转换。在S1209或S1211中转换到半加压状态后,使电机1509的转动以及向加热器19的通电开始。此时,在主热敏电阻检测温度达到目标温度负20℃的时刻,将接通电力减少一定值。在本实施例中,进行相对于达到(目标温度-20℃)时接通的单位时间电力(100%)减少40%的动作。之后,进行与通常打印时相同的控制,结束打印。
此时的主热敏电阻、副热敏电阻的检测温度的变化表示于图13。如图13所示,可见在主热敏电阻检测温度检测到目标负20℃的时刻,通过减少接通电力,副热敏电阻温度的上升速度变慢,过调节也变小。与此相对,主热敏电阻温度不象副热敏电阻那样受到影响,定影性也良好。
在本实施例中,只在选择了信封模式时、在主热敏电阻检测温度达到目标负20℃的时刻进行了功率偏置。在信封以外的通常打印时(第一定影模式时),为防止过调节也可以进行比信封模式时量少的功率偏置。例如,进行相对于达到(目标温度-20℃)时接通的单位时间功率(100%)减少20%的控制。
第七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为了进一步抑制记录材料突入定影压合部分时产生的过调节,而使记录材料即将突入定影压合部分之前的功率偏置的量在通常模式下和信封模式下不同。
一般来说,由于以PID控制为代表的反馈控制是通过检测控制量的变化、并增加与之相对应的作量而成立的,所以,对控制量的变化进行检测后,从增加接通电力起到定影薄膜的温度达到适当温度需要时间。容易产生因此导致的过调节和下冲。
尤其是在记录材料刚刚突入定影压合部分后,由于热量急剧地被从定影薄膜抢夺到记录材料上,因此,接通大功率,容易产生过调节。
因此,在记录材料即将突入定影压合部分之前,事先预测被记录材料抢夺的热量,通过加入追加该相应量的功率的控制,可防止定影装置的过调节,进行稳定的温度调节控制。
图14中表示了用于说明本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的控制的程序方框图。另外,在之前的任务是信封模式(第二定影模式)的情况下,在该之前的任务尚未结束前即使出现新的信封模式的任务,也不需要为新的信封模式进行冷却动作。因此,假设之前的任务是通常模式(第一定影模式)、即在图14的S1401的时刻定影压合部分处于第一压力状态,对此进行说明。
在图14中,在S1402中进行选择模式后,在S1403进行信封模式是否被选择的判断。在信封模式未被选择的情况下,进入通常的打印动作,在记录材料即将突入定影压合部分前,将电力相对于达到(目标温度-20℃)为止接通的每单位时间的电力(100%)追加10%(以下称为走纸时偏置功率),继续进行通常的打印(S1411、S1412)。追加走纸时偏置功率的时机是,记录材料的前端突入定影压合部分的定影薄膜的一周之前的时刻。
在S1403中选择了信封模式且之前的任务已经结束的情况下,在S1405中判断冷却动作的必要性,根据需要进行冷却动作。之前的任务尚未结束的情况下,在S1407中进行冷却动作。在S1413中,转换到半加压状态后,使电机1509的转动以及向加热器19的通电同时开始。在本实施例中也与第六实施例相同,通过在S1414中在主热敏电阻温度达到目标温度-20℃的时刻,将电力相对于达到(目标温度-20℃)为止接通的每单位时间电力(100%)减少40%,以此作为应对过调节的措施。之后,在记录材料即将突入定影压合部分之前的时机,追加走纸时偏置功率(S1416)。由于信封在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比普通纸窄因而从定影薄膜被信封抢夺的热量较小、以及在信封模式(第二定影模式)下定影压合部分的输送方向宽度也较窄,所以被从定影薄膜抢夺的热量更少。因此,在第二定影模式中追加的走纸时偏置功率比第一定影模式的情况还要少。本实施例的信封模式中走纸时偏置功率的追加量相对于达到(目标温度-20℃)时接通的每单位时间电力(100%)为2.5%。因此,信封的前端相对于定影压合部分从到达定影薄膜一周之前的时刻起向加热器19接通的电力达到(100-40+2.5=)62.5%。由此,不会产生走纸时偏置功率过剩所造成的过调节,可进行适当的定影控制。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例,而是包括技术思想内的变形。
权利要求
1.一种定影装置,用于将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上,其具有加热器;套管,其被配置为在内周面与所述加热器接触;支撑部件,其被配置为经由所述套管与所述加热器形成定影压合部分;第一温度检测元件,其检测所述套管的温度;第二温度检测元件,其检测所述加热器的温度;通电控制部,其控制对所述加热器的通电,以使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元件的检测温度维持设定温度;压力调整机构,其调整施加于所述定影压合部分的压力,所述压力调整机构可将施加于所述定影压合部分的压力设定为第一压力以及比该第一压力低的第二压力,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影装置具有以所述第一压力进行定影处理的第一定影模式、以及以所述第二压力进行定影处理的第二定影模式;以所述第二定影模式开始定影处理前的所述第二温度检测元件的检测温度高于基准温度的情况与低于所述基准温度的情况相比,从接收打印信号起到以所述第二定影模式开始定影处理为止的时间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以所述第二定影模式开始定影处理前的所述第二温度检测元件的检测温度高于基准温度的情况下,在从接收该打印信号起到以所述第二定影模式开始定影处理为止的期间内,不向所述加热器通电而进行使所述套管转动的冷却动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以所述第二定影模式开始定影处理前的所述第二温度检测元件的检测温度高于基准温度的情况下,在从接收该打印信号起到以所述第二定影模式开始定影处理为止的期间内,启动冷却风扇、进行冷却所述加热器的冷却动作。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动作是在将施加于所述定影压合部分的压力设定为所述第二压力之前进行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影模式的定影处理速度比所述第一定影模式的定影处理速度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为实施所述第二定影模式而开始向加热器通电、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元件的检测温度达到比所述设定温度低的温度时,向所述加热器接通的每单位时间的电力减少。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向所述加热器接通的电力减少后,在所述记录材料即将进入所述定影压合部分之前,所述接通电力增加。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通电力增加的时机是,所述记录材料的前端到达所述定影压合部分的所述套管的大约一周距离之前的时刻。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影压合部分在减压状态下进行定影处理时不会产生加热器保持部件熔化等问题的定影装置。在可利用两种以上加压力走纸的成像装置的定影装置中,加压力向较低模式转换,在开始向加热器通电前进行冷却定影装置的动作。
文档编号G03G15/20GK1945460SQ200610110610
公开日2007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26日 优先权日2005年10月5日
发明者安藤温敏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