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镜保持装置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3095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物镜保持装置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对光记录媒体利用光来进行信息记录和/或再现的物镜保持装置、物镜驱动装置、光拾取装置以及记录再现装置。
背景技术
在对CD(致密盘)和DVD(数字多功能盘)等光盘(光记录媒体)上光学地进行信息记录再现的光盘装置(记录再现装置)按装有光拾取装置。
在光拾取装置中,为了使由物镜会聚的信息的记录再现用的光束点跟踪形成在光盘的记录面上的螺旋或同心圆状的轨道以进行正确的记录·再现而采用了跟踪伺服和聚焦伺服。
而且,为了实现跟踪伺服和聚焦伺服,在光拾取装置上安装有物镜驱动装置。在该物镜驱动装置中,由于其支承有保持物镜的活动部,可以在物镜的光轴方向(聚焦方向)和光盘的半径方向(跟踪方向)活动的方式受到支持,同时由于应用了磁体和线圈的驱动部,该活动部能够在上述各方向上被驱动。
通过以此方式驱动活动部使物镜在聚焦方向上被驱动,从而执行聚焦伺服,用于使光束点的焦点在光盘的记录面上保持一致。并且,通过在光盘的半径方向上驱动物镜,来执行跟踪伺服,用于使光束点跟踪光盘的记录面上的轨道。
但是,由于对记录再现装置的不可预期的冲击等外部影响,当对光盘的跟踪操作发生紊乱(由于失去伺服而引起的控制错误)的情况下,物镜和光盘可能发生不正常的靠近、接触和撞击。
为了避免这种接触,提出了一种在物镜旁边配置保护器的物镜保持装置。该保护器是这样一种部件通过在物镜与光盘接触之前与光盘接触,来避免物镜和光盘直接接触,以此对物镜和光盘进行保护。
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第2004-139694号专利公报(2004年5月13日公开)中——记载了这样一种物镜保持装置,其中,利用黏结剂在夹住物镜的光轴的两侧设置了两个保护器,该保护器由比物镜和透镜保持器更软质的材料形成。
另一方面,近年来为了迎合对更加高密度大容量的需求,正在进行开发BD(蓝光盘)用的光拾取器。
在光盘中,每单位面积的记录容量(记录密度)的提高,可以通过将从光拾取装置得到的光束点的半径变小来实现。为了光的反射,上述光束点的最小半径一般与λ/NA(λ是所使用的光源的波长,NA是光学系统的数值孔径)成比例。因此,已经为人了解的是,为了提高上述的记录容量,可以缩短使用的光源的波长,或者也可以增大光拾取装置的光学系统的数值孔径。
为了缩短光源的波长,使用蓝光半导体激光器作为光源的光拾取装置正被实用化。
此外,光拾取装置的光学系统,即物镜的数值孔径大多设置为CD约为0.45,DVD约为0.6,BD约为0.8。由于数值孔径的增大,物镜的活动距离(工作距离)减小了。所谓物镜的活动距离,是物镜和光盘之间的距离。例如,在以CD作为对象的光拾取装置中的活动距离约为1mm~1.2mm,在DVD中约为0.6mm,在BD中约为0.1mm~0.3mm,这是非常小的。
在BD等用记录、再现装置的、以需要物镜活动距离的光盘为对象的记录再现装置中,像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物镜驱动装置那样的、通过另外形成保护部件并将其固定到透镜保持器上来形成透镜保护器的方法是困难的。
由此,提出了一种对透镜保护器执行涂敷来形成透镜保护器的技术,以避免物镜与光盘直接接触而对物镜和光盘进行保护(例如专利文献2,日本第2002-222535号公报(2002年8月9日公开))。
以往,利用上述技术,在通过聚焦伺服和跟踪伺服对物镜位置进行控制的同时,利用上述透镜保护器防止了光盘与物镜的接触。也就是说,采用上述技术控制物镜对光盘的位置从而实现了信息的正确记录、再现。
但是,这些技术不能获得充分稳定的聚焦伺服和跟踪控制,因此不能说记录再现装置的性能是完美的。因此,为了更正确地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现,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进行正确的信息记录再现、记录的物镜保持装置,特别是一种即使用在物镜的活动距离小的记录再现装置中也能进行正确信息记录、再现的物镜保持装置,以及它的应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本发明的物镜保持装置的特征在于,配置有保持使来自光源(20)的光会聚在光记录媒体(2)上的物镜(1)的透镜保持器(3),使得该物镜(1)与该光记录媒体对向;以及,其光记录媒体一侧的对向面比上述物镜更靠近光记录媒体侧而形成的保护器(4),其特征在于上述透镜保持器的光记录媒体对向面上形成至少两个凸缘(30)以夹住物镜,上述保护器设置在上述凸缘的光记录媒体对向面上。
根据上述构造,由于透镜保持器的光记录媒体对向面上形成的凸缘,物镜保持装置的刚度被提高了。由此,配备这种物镜保持装置的活动部的共振频率提高了。由于这样增加了活动部的共振频率,能够获得更加稳定的聚焦伺服和跟踪伺服。
特别地,在以BD为对象的记录再现装置,或诸如高倍速DVD等物镜活动距离短而物镜数值孔径大的记录再现装置中,需要高的伺服范围。即这样的记录再现装置需要稳定且高精度的聚焦伺服和跟踪伺服。由于聚焦伺服或跟踪伺服变得不稳定,因而记录和再生将变成不可能。
根据本发明的物镜保持装置,能够提高上述聚焦伺服与跟踪伺服的稳定性,因此即便应用于物镜活动距离短的记录再现装置,也能进行正确而稳定的信息记录与再现。
而且,如上所述,由于因凸缘而提高了透镜保持器的刚度,所以,可以通过削减透镜保持器的无用部分(厚度部分)来进行轻量化。由于透镜保持器的轻量化,从而能够实现物镜保持装置的轻量化,由此能够提高物镜驱动装置的驱动灵敏度。此外,驱动灵敏度的提高意味着使物镜保持装置移动所必需的电流减小了。也就是说,根据本发明的物镜保持装置,能够降低物镜驱动装置的功耗。
此外,如果在现有的物镜保持装置中,通过削减透镜保持器来实现轻量化,则刚度会变得低下,这样会引起无法获得如上所述的稳定的聚焦伺服与跟踪伺服的问题。
也即,根据本发明的物镜保持装置,由于配备了凸缘,使以前不可能实现的刚度与轻量化共存变得可能。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物镜保持装置,能够使记录再现装置中的信息的正确的记录和再现成为可能。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物镜保持装置,由于配备了上述保护器,能够防止物镜与光记录媒体的接触。也就是说,由于该保护器起到了透镜保护器的作用,从而防止了由于物镜与光记录媒体的接触引起的物镜和光盘的损伤。因此,既正确又稳定的信息记录与再现变得可能。
此外,由于在凸缘的靠近光记录媒体一侧的端面上设置保护器,与将保护器设置在与凸缘不同的其它位置形成的透镜保护器相比,这样设置能够使保护器小型化。因此,能够使物镜保持装置轻量化和小型化,由此,还能取得提高驱动灵敏度的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物镜驱动装置配备有上述物镜保持装置,最好设置相对于上述光记录媒体能够至少在聚焦方向和跟踪方向这两个方向上可活动地受到支持的活动部,以及使上述活动部在至少上述两个方向上驱动的驱动部。
按照上述构造,由于物镜驱动装置配备了上述物镜保持装置,驱动灵敏度以及聚焦伺服与跟踪伺服的稳定性是优良的。因此,上述物镜保持装置能够进行既正确又稳定的信记录与再现。
此外,在本发明中还包括有配备上述物镜驱动装置的光拾取装置,另外还有配备该光拾取装置的记录再现装置。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根据下面的记载而得到充分了解。并且,本发明的优点将通过参照附图所做的以下的说明而变得明白。


图1是根据实施例的从光盘一侧观察的活动部的斜视图。
图2是根据实施例的从光盘一侧观察的活动部的平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活动部8的X-X’面的剖面图。
图4是图2所示的活动部8的Y-Y’面的剖面图。
图5是图2所示的活动部8的Y-Y’面的剖面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蒙板(masking)模具的平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记录再现装置的概略剖面图。
图8是根据参考例的从光盘一侧观察的活动部的斜视图。
图9是根据参考例的从光盘一侧观察的活动部的平视图。
图10是根据参考例的蒙板(masking)模具的平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对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和记录再现装置,以下参照图1~10来进行说明。
图7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记录再现装置的概略性剖面图。
本实施例的记录再现装置配备有通过照射光(光)在形成于光盘(光记录媒体)2上的轨道上进行扫描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的光拾取装置,以及针对来自光拾取装置的照射光,使所照射的光盘2旋转的盘旋转装置(图中未示)。
作为根据本发明的记录再现装置的信息记录和/或再现的对象的光盘2若是能够利用光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再现的媒体,则也可以不受限,也可包括诸如磁光盘等盘类。对于这样的光盘2,例如可以举出CD、DVD以及BD等圆片状的光盘。
此外,对于本实施例的记录再现装置,虽然如上所述,在这里是使上述光盘2旋转,但并不限于此,使光的照射位置相对于光盘2移动,以此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的装置也是可以的。
下面关于光拾取装置进行叙述。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是能进行光盘的信息记录与光盘的信息再现中任一个的光盘拾取装置,其具有发射光的光源和物镜,并配备有将从光源发出的光会聚到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的聚光单元、物镜驱动装置、对由聚光单元聚光的从光盘反射的光进行检测的光检测单元。
以下更加具体地描述光拾取装置的构成。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配置有向光盘2发射光的光源20、检测从光盘反射的光的光检测单元25、以及将来自光源20的光引导至光盘2上且同时将从光盘2上反射的光引导至光检测单元25的聚光单元(1、21~24)。
如图7所示,聚光单元从光源20一侧朝向光盘2一侧依次配备有准直透镜21、棱镜22、偏光分束器23和物镜1。另外,聚光单元在偏光分束器23和光检测单元25之间还配备有准直透镜24。
来自光源20的出射光,经由准直透镜21变为平行光之后,经过将入射光与反射光相分离的分束器23、通过物镜1而在光盘2的轨道上形成焦点。
另一方面,来自光盘2的反射光经由物镜1而进入偏光分束器23,由该偏光分束器23将其引导至准直透镜24一侧。该准直透镜24将反射光会聚到光检测单元25上,并由该光检测单元25检测反射光。该光检测单元25具有感光元件(光传感器),由该感光元件检测出由准直透镜24会聚的反射光。
此外,对于该聚光单元,除了上述的构成之外,可按需要设置光栅、1/4波片以及圆柱透镜等。此外,对于光源2、光检测单元25以及光拾取装置与记录再现装置中包括的图中未示出的各种装置,并不作特别限定,可以采用现有的公知装置。
此外,为了实现近年来的高记录密度,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物镜1,使用了能够将光束细缩在内的大NA的物镜。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还配备有物镜驱动装置50。该物镜驱动装置50配备有物镜保持装置,以及使该物镜保持装置至少在光盘2的半径方向(跟踪方向)和物镜1的光轴方向(聚焦方向)上移动的驱动部。
物镜驱动装置配备有以使物镜1朝向光盘2的方式保持物镜1的透镜保持器3和保护器4,该保护器4被形成在朝向光记录媒体一侧的比物镜1更靠近光盘2的位置。下文将对该物镜保持装置作详细描述。
物镜驱动装置50是对照射在光盘2上的光进行聚焦调节和跟踪调节的装置。具体的说,物镜驱动装置50是为了基于光检测单元25对激光的检测结果使物镜保持装置发生移动以使来自光源20的光在光盘2的轨道上形成焦点,而使物镜1相对于光盘2的记录面2a在聚焦方向和跟踪方向上移动(位移驱动)的装置。
物镜驱动装置50配备有上述透镜保持装置,并且关于驱动部,还配备有驱动线圈组(聚焦线圈5和跟踪线圈6)、朝向这些驱动线圈组配置的磁体(第一磁体12和第二磁体13),以及磁轭(第一磁轭10和第二磁轭(图中未示))。
具体地说,物镜驱动装置50配备有板状的基座部15以及设置在基座部15的靠光盘2的一侧的保持体9。此外,第一磁轭10和第二磁轭被设置成在扫描方向上相对。并且,第二磁轭形成在关于物镜1的光轴的第一磁轭10的线对称位置(图7中隐藏在保持体9中的位置)。此外,为在同一扫描方向上彼此相对,第一磁体12和第二磁体13各自被固定在第一磁轭10和第二磁轭上。并且,设置有活动部8,其配备的物镜保持装置由该第一磁体12与第二磁体13夹持。换言之,第一磁体12和第二磁体13被配置在扫描方向上可夹住活动部8的位置上。并且,该活动部8借助于弹性支持部件14而保持在保持体9上。
第一磁轭10和第二磁轭11是由强磁性材料形成的长方形平板状部件,并通过弯曲立设加工而被形成在基座部15的端部。此外,第一磁体12和第二磁体13是共同在光盘2的半径方向上NS两极磁化的永久磁体。
接下来基于图1、2、7来说明活动部8.
图1是从光盘2一侧观察的活动部8的斜视图。图2是从光盘2一侧观察的活动部8及其周边的平视图。
此外,箭头P是表示光盘2的半径方向(与光的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箭头Q是表示光盘2的圆周的切线方向(光的扫描方向)。
如图1和7所示,活动部8配备有物镜1、物镜保持装置(3,4)、线圈组(5,6)和基板7,该物镜保持装置(3,4)配备有保持物镜1的透镜保持器3,且该线圈组(5,6)设置在透镜保持器3的侧面(垂直光盘2的面)。此外,物镜1例如通过紫外线固化黏结剂等黏结剂被固定在透镜保持器3的设置在面向光盘2的透镜安装区域60上。
聚焦线圈5以与光盘2的记录面相垂直方向为轴线沿着透镜保持器5的外周缠绕。因此,聚焦线圈5与透镜保持器3一样,平行于光盘2的截面的形状形成为大致的矩形。垂直于扫描方向Q的面被配置为面向第一磁体12与第二磁体13。
跟踪线圈6是以扫描方向为轴线缠绕的,垂直于轴线方向的截面形状被形成为略呈D的形状。而且,在面向第一磁体12和第二磁体13的聚焦线圈5的表面上每单侧配置两片、总共4片串联连接配置。当线圈组相对于透镜保持器3从物镜1的安装方向上被插入之后,用热硬化黏结剂将其固定。
另外,活动部8在聚焦线圈5的跟踪方向的两个侧面上(在P方向的两侧)各配置一个基板7,总共两个基板。上述弹性支持部件14的端部通过焊接等机械和电学地连接至基板7。也就是说,弹性支持部件14藉由基板7将活动部8与保持体9相连结。并且,基板7成为藉由弹性支持部件14给线圈组(5,6)供电的结构。
弹性支持部件14是具有弹性的部件,如上所述地与保持体9和透镜保持器3连结。由于弹性支持部件14的弹性,活动部8能相对于保持体9而移动。也就是说,活动部8,或者说是透镜保持装置,能够被保持在相对于光盘2在聚焦、跟踪方向上移动。作为弹性支持部件14,例如可以使用截面为大致圆形的金属线材料。本实施例中,弹性支持部件14是由直径0.1mm的铜线形成,并在聚焦方向上设有间隔,且每侧两根。由于它在跟踪方向上的活动部8的两侧设置,因此,共设置有4根。弹性保持部件14的另一端与保持体9连结。以这种方式,通过该弹性保持部件14,透镜保持器3(活动部8)被悬臂保持。而且,4根弹性保持部件14中,两根连接至聚焦线圈5,两根连接至跟踪线圈6,通过分别施加电流,能够在聚焦方向和跟踪方向独立驱动。
上述物镜驱动装置50在进行聚焦修正动作(聚焦调节)时,通过由聚焦线圈5、产生磁场的第一磁体12和第二磁体13以及第一磁轭10和第二磁轭11构成的磁性回路,使活动部8在聚焦方向(垂直于光盘2的记录面的方向、物镜的光轴方向)上移动。并且,在进行跟踪修正(跟踪调节)动作时,通过聚焦线圈6、产生磁场的第一磁体12和第二磁体13以及第一磁轭10和第二磁轭11构成的磁性回路,使活动部8在跟踪方向(平行于光盘2的记录面2a的方向)上移动。
透镜保持器3的与光盘2平行的截面的形状大致呈现矩形,它在与光盘2相对的面上保持物镜1。透镜保持器3最好由对于来自活动部8的外部的震动的除震效果好的材料形成,也就是说由衰减性能优良的材料形成。举例来说,这种材料可以是液晶树脂(Liquid Crystalline Po1ymerLCP)。
物镜保持装置配备有透镜保持器3和保护器4。本实施例的物镜保持装置在透镜保持器3的朝向光盘2的面上设置有两个凸缘30,以夹持物镜1。
如图1所示,凸缘30被设置成其长边方向大致与光盘2的外周边垂直。具体的说,透镜保持器3的面向光盘2的面形成为矩形,它被设置成两条边垂直于光盘2的外周边的切向(图中箭头Q所表示的方向)。由此,以沿着该垂直的两边的方式形成凸缘30。
而且,凸缘30连续地从该边的一端形成到另一端。也就是说,凸缘30在透镜保持器3的面向光盘2对向面上从一端连续形成到另一端。
此外,在凸缘的中间,即在相对于透镜保持器3的面向光盘2的一面的比物镜更靠外侧的地方,形成一个由凸缘30夹持的区域(图中由36指示的区域),该区域形成得比凸缘30的面向光盘2的面以及物镜1的顶点(面向光盘2的一侧)更低。也就是说,区域36被设置成比物镜1更加远离光盘2。
而且,凸缘30的面向光盘2的一端被设置在光盘2与物镜1的顶点之间。
另外,本实施例的保护器4是由涂覆形成的涂层,保护器4形成在凸缘30的两端。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物镜保持装置,在透镜保持器3的面向光盘2的一侧上至少形成两个凸缘30,以夹持物镜1。
根据以上的结构,由于配备凸缘30,因而透镜保持器3被加强了,其刚度提高了。因此,即使削除透镜保持器3的不必要的厚度,其刚度也不会下降。也即,能够通过削除透镜保持器3的不必要的厚度来实现轻量化。
由于使透镜保持器3重量减轻,所以,物镜保持装置以至活动部的整体都能实现轻量化。由此提高了驱动装置50的驱动灵敏度。也即,能够用更小的电流来使可动部移动。这样,物镜驱动装置50的功耗降低了。
在现有技术的透镜保持器中,若为了轻量化而削除不必要的厚度,则透镜保持器的刚度会变得低下。如此,透镜保持器的这种刚度一旦降低,则活动部8整体的共振频率会变得低下。如上所述,作为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通过驱动活动部8,由聚焦伺服和跟踪伺服来进行聚焦调节和跟踪调节。然而,一旦活动部8的共振频率变得低下,就不能获得稳定的聚焦伺服和跟踪伺服。特别是对于物镜活动距离短而物镜孔径大的以BD为对像的记录再现装置,或者由于高倍速带来的光盘转速(线速度)变高而要求高伺服区域高倍速DVD等的记录再现装置,要求稳定的跟踪伺服和聚焦伺服。因此,特别是对于这样的记录再现装置,由于跟踪伺服和聚焦伺服不稳定,因而不能进行记录再现。
然而,由于本实施例的透镜保持器3配备有如上所述的凸缘30,因此即便削除了厚度,也能保证透镜保持器3的刚度。由此能够实现稳定的聚焦伺服和跟踪伺服。也就是说,对于本发明的物镜保持装置,其记录再生装置能够进行正确而稳定的信息记录、再现。
并且,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例30的凸缘在透镜保持器3的面向光盘2的一面上从一端到另一端连续地形成。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就是说,根据本发明,凸缘可以和透镜保持器一体地形成的突起,只要能提高透镜保持器的刚度,它的形状等就不特别受限。不过,为了提高透镜保持器的刚度,它最好比物镜的直径大。另外,如图1的凸缘30从透镜保持器3的一端连续形成到另一端,能够取得进一步提高透镜保持器3的刚度的效果。
此外,凸缘30的短边方向的宽度并不特别地限定,只要该宽度能够完好地设置保护器4。
保护器4设置在凸缘30的面向光盘2的一面上,保护器4形成为面向光盘的端面比物镜1更加靠近光盘2的一侧。按照上述结构,保护器4不会损伤光盘2,能够防止光盘2和物镜的接触。下文将叙述通过保护器4来防止光盘2与物镜1的接触。
此外,由于这样将凸缘4设置在保护器30,因此,相比于将保护器4设置在凸缘30之外的部分的情况,前者更能够实现物镜保持装置的轻量化与小型化。
另外,尽管本实施例中将保护器4设置在凸缘30的两端,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既可以设置在凸缘30的面向光盘2的端面内部,也可以设置整个面上。本实施例的保护器4由于被设置在凸缘30的两端,因而,能取得下文所述的效果。
另外,构成保护器4的材料最好是在接触光盘2时也不会损伤光盘2的具有弹性和/或柔性材料。此外,为了在光盘2和保护器4接触时不使以抓握方式支持活动部8的弹性支持部件14变形而采用了低摩擦系数的材料。
除此之外,也可以使用适合现有保护器使用的材料。而且,尽管设置保护器4的方法最好是本实施例那种树脂涂层的方法,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最好使用树脂涂层的方法之理由将在下文中叙述。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物镜保持装置,凸缘30的长边方向大致垂直于光盘2的外周边切向形成,在凸缘30的朝向光盘2的端面上形成保护器4。
以往,在光拾取装置中,测定物镜驱动装置50的聚焦与跟踪频率特性(也简称为频率特性)。在测定该频率特性时,使用了透镜保持装置。在正确地测定跟踪频率特性时,最好从光盘的半径方向即从垂直于扫描方向的方向直接向物镜照射激光。
然而,对于配备有包围物镜的圆形保护器(参考专利文献2)的物镜保持装置,透镜保护器遮住了来自光盘半径方向的激光,因此不能直接向物镜照射激光。因此,对于这种配备有物镜保护器的光拾取装置,向透镜保持器的侧面照射激光,之后,测定频率特性。对于这样的光拾取装置,有测定与频率特性无关的透镜保持器的变形模式之可能。由于不能通过从该变形模式中分离识别物镜驱动装置50的频率特性,因此不能进行正确的频率特性的测定。由此,不能正确地估测跟踪频率特性,因而存在不能正确地了解物镜驱动装置的记录再现能力的问题。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物镜保持装置的凸缘30的长边方向大致垂直于光盘2的外周边的切向,在凸缘30的面向光盘2的端面上,形成有保护器4。
也就是说,若从物镜1侧观看,它被设置在从光盘2的半径方向(P方向)的至少一个方向离开的位置。即,从物镜1侧观看,最好不在光盘2的内周侧或外周侧的至少一方上形成保护器4。也就是说,对于物镜1设置了这样一条光路在光盘2的半径方向上的至少一个地方,能够向物镜1照射激光。
由于此结构,成为从光盘2的半径方向能够看见物镜1,也即构成为能够从光盘2的半径方向向物镜1直接照射激光的结构。其结果是,由于能够正确地测定并估测物镜驱动装置50的跟踪频率特性,因此能够进行正确的信息记录与再现。此外,若能看见物镜侧面的1~2mm,就能够测定其频率特性。
此外,本实施例的物镜保持装置中,保护器4设置在凸缘30的长边方向上的两端。由此,保护器4与物镜1和透镜安装部60被分离设置。而且,这种所谓的“分离设置”意味着在平行于记录面2a的平面上保持有距离地进行设置。
如这样的构造,当失去伺服的控制错误而导致光盘2和物镜保持装置接近时,即便保护器4和光盘2相接触,由于接触而掉落的保护器4的一部分(保护器的剥落),其附着在物镜1的表面、特别是自物镜中心起的有效光束直径范围内的可能性也是小的。其结果是,从物镜1发出的出射光和物镜1的入射光不会被保护器的碎片遮蔽。因此能够进行稳定且优良的记录再现。
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凸缘30的长边方向的形状被形成为与物镜的有效半径的切线(图中由虚线所示)平行,凸缘30的长边方向上的两端上最好配备有突出区域37,该突出区域37从物镜1的有效半径范围相透镜保持器3的外侧突出。在保护器4形成于该突出区域3中的情况下,保护器4与物镜1及透镜安装部60分离设置。并且,与垂直于凸缘30的长边方向的物镜1的有效半径的切线相比(图中同样由虚线示出),这时候的保护器4形成在透镜保持器3的更外侧。
此外,由于保护器4和物镜1分离设置,即使在与光盘2的边缘接触时、以及在形成保护器时也是具有优点的。对于这些优点将在下文中叙述。
接下来参照图3~5来详细说明本实施例。
图3是图2所示的活动部8沿X-X’的截面图,图4、5是图2所示的活动部8沿Y-Y’的截面图。
如图3所示,在根据本实施例的保护器4的面向光盘2的端面形成为比物镜1更靠近光盘2一侧。
也就是说,若物镜1与光盘2的距离为d1,保护器4与光盘2的距离为d3,则其关系为d1>d3。由此,即使由于失去伺服而使光盘2与物镜1接近,保护器4也会比物镜1更优先接触光盘2,从而阻止了物镜1与光盘2的接触。此外,由于保护器4是由低摩擦系数以及/或比光盘2更柔软的材料形成的,即使它与光盘2接触,也不会损伤光盘2。
此外,所谓“距离”指的是两个物体之间的最短距离。也就是说,所谓物镜1与光盘2的距离,即表示物镜1与光盘2的最短距离。
另外,对于实施例,如图3、4所示,凸缘30的面向光盘2的端面形成在物镜1的面向光盘2的端面与光盘2之间。也就是说,凸缘30比物镜1更加突向光盘2的一侧。因此,若物镜1与光盘2的距离为d1,凸缘30与光盘2的距离为d2,保护器4与光盘2的距离为d3,则其关系为d1>d2>d3。
也就是说,在物镜1的活动距离d1(光盘2与物镜1的距离)内,形成有凸缘30的面向光盘2的端面以及保护器4的面向光盘2的端面。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物镜的活动距离(距离d1)是0.26mm、从物镜1到凸缘30的面向光盘2的端面的距离约为0.08mm,且从物镜1到保护器4的面向光盘2的端面的距离(距离d4)约为0.16mm。
基于图5来说明由本实施例的透镜保持装置获得的效果。
凸缘30形成为,其长边方向在与光盘2的外周边大致垂直的同时,其长边方向的宽度比物镜1的有效半径的宽度更大。也就是说,如图1、5所示,光盘2的外周在通过物镜1的上方时,该光盘2的外周线在凸缘30的长边方向上的一端至另一端之间通过。
如图5所示,光拾取装置为了进行信息的记录与再现而向光盘2的上侧移动时,由凸缘30的端部4个位置上形成的保护器部件之中的、在光盘2的外周侧上形成的两个保护器4会离开光盘2的对立面。此时,光盘2的外周边横贯凸缘30,且经过没有形成保护器4的部分。
当在这样的位置,即便发生失去伺服的控制错误的情况下,由于凸缘3形成得比物镜1更加靠近光盘2,如图5所示,光盘2与凸缘30相接触,光盘2和物镜1不直接接触。
此外,由于保护器4形成在凸缘30的端部,在物镜1的附近没有形成保护器4。特别地,对于物镜1,在其Q方向上不形成保护器4。由此,当在如图5所示的位置发生失去伺服的控制错误时,即便光盘2的外周部分和物镜保持装置相接触,光盘的外周边部分(边缘部分)也不会与保护器4相接触。由此,保护器4不会剥落而附着在物镜1上。也就是说,由于保护器4的剥落而附着在物镜1上,从而遮挡物镜1的光的出射以及向物镜1的光的入射的情况不会发生。因此,本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能够进行正确的信息记录与再现。
此外,与保护器4相比,透镜保持器3的硬度更高,因此透镜保持器3由于剥落而附着在物镜1的情形也不会发生。
而且在这时候,如图5所示,即便光盘2的边缘部分与凸缘30相接触,由于在该边缘部分没有数据区,光盘2的损伤也不会破坏数据。
此外,本实施例的保护器4是由涂覆形成的涂层,下文将描述由涂覆形成保护器4的方法。由于能够精确控制涂覆的厚度,因此非常适于形成物镜活动距离短的物镜驱动装置的保护器。下面将对此详细描述。
在物镜活动距离(工作距离)大到1mm~1.2mm的物镜驱动装置的情况下,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可在物镜的附近,通过利用粘结等而将与透镜保持器不同地形成的部件固定到透镜保持器上。
另一方面,对于物镜活动距离小到0.1mm~0.3mm的应用于高密度光盘的物镜驱动装置来说,必须更加精确地控制物镜与光盘的距离(即透镜保持器的透镜安装部与光盘的距离)、以及透镜保护器与光盘的距离。一旦这些距离偏离所期望的距离,就不可能使保护器发挥正常的机能。但是,利用通过在透镜保持器上固定其它部件来形成保护器的方式来进行这种精确的控制是非常困难的。
作为本实施例的物镜保持装置,如上所述地设置了凸缘30,它的面向光盘2的端面上由涂覆形成了保护器4。也就是说,在物镜1的光轴方向上的、保护器4的面向光盘2的端面的位置由凸缘30的面向光盘的端面的位置以及保护器4的厚度决定。由于凸缘30与透镜保持器3一体化的形成,因此能够在物镜1的光轴方向上对高度进行精确的控制。另外,由于利用涂敷形成了保护层4,因而能够严格地控制保护器4的厚度。换言之,在物镜1的光轴方向上,能够精确地调节保护器4的面向光盘2的端面的位置。由此能够精确地控制光盘2与保护器4的距离。
并且,由于凸缘30与透镜保持器3一体化地形成,能够在聚焦方向上精确控制透镜安装部60与凸缘30的面向光盘的端面之间的距离。所以,能够在聚焦方向上严格地控制物镜1的顶点与保护器4之间的距离。
如上所述,因为能够在光轴方向上严格地控制的物镜1的顶点位置以及保护器4的面向光盘的端面的位置,所以本实施例的物镜保持装置也能够良好地应用于物镜活动距离小的记录再现装置。
接下来,将说明在保护器4的形成中,本实施例所取得的效果。
在由涂覆形成保护器的情况下,在通过向透镜保持器涂覆而形成保护器的时候,为了防止树脂材料漏入透镜安装部等部件,有必要采用蒙板。
现有的物镜保持装置是在物镜的附近形成透镜保护器(专利文献2)。由此,在由涂覆形成这种现有的透镜保护器时,有必要通过高精度加工制备蒙板模具。
然而,由于本实施例的保护器4是和物镜1以及透镜安装部60设置的,即便没有现有的那种高精度加工的蒙板模具,涂层树脂材料也很难漏入透镜安装部60。
下面将参照图6来具体说明通过涂覆来形成保护器4。
在下文中,也将说明作为参考例的图8、9所示的活动部108,通过与本实施例的活动部8相比较来说明本实施例的效果。
图8和9分别是从光盘2的一方观看到的作为参考例的活动部108的斜视图和平面图。此外,图10是在形成活动部108的涂层104的时候使用的蒙板模具的平面图。
另外,由于活动部108的一部分可以使用与活动部8相同的部件,因此对于这些部件用同样的符号来指示,对它们的说明也省略了。
如图8、9所示,活动部108配备有4个透镜保护器130V和两个透镜保护器130H。透镜保护器130V和透镜保护器130H分别从透镜保持器103的面向光盘2的端面上单独突起。
透镜保护器130V配置在邻接物镜1的被跟踪驱动的方向上,它们被配置成夹着物镜1,并且每侧具有两个(共4个)。并且,透镜保护器130H配置在邻接光盘2的旋转方向上,它们被配置成夹着物镜1,并且每侧具有一个(共两个)。此外,透镜保护器130V、H的在靠光盘(面向光盘)的端面上设有涂层104。
在形成有这样的涂层104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的蒙板模具是必要的。
如果透镜保护器130V、H的外形与孔141之间的间隙过大,在涂覆时就有可能漏入涂覆材料而附着在透镜安装部60上。如图10所示,该涂层104形成在非常靠近透镜安装部60的位置。由于若涂覆材料漏入透镜保持器103的透镜安装部60等处就不能稳固地执行物镜1的安装,蒙板模具140有必要做成与透镜保护器130V、H的形状高精度吻合。也就是说,透镜保护器130V、H的外形与形成在蒙板模具(平板)140上的孔141的外形有必要高精度地吻合。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对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来说,保护器(涂层)4形成在凸缘30端部的四个地方。因此保护器4能够与透镜安装部60分离地形成。从而,保护器4的形成位置的调节自由度增加了。
由此,为了形成保护器4,例如可以制备如图6所示的具有大致圆形41的孔蒙板模具40,即便不准备利用高精度加工所得到的蒙板模具,涂覆材料也很难漏入物镜安装部60等处。由于涂覆材料很难漏入,因此,物镜保持装置在制造时的成品率提高了,从而使低成本成为可能。
而且,对透镜保持器3的蒙板模具40的位置调节的自由度增加了,因此,能够缩减进行调节蒙板模具40所花费的工序及时间。
此外,如图2所示,保护器4最好形成在比物镜1的有效半径的切向中的平行的两条切线以及与这两条切线垂直的两条切线(皆以图2中的虚线表示)更外侧的区域。这样,与物镜1的距离就增大了。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关于透镜保持器3的保护器4的形成位置的调节自由度。
另外,这里所描述的方法只不过是一种示例,形成涂层的其它方法也涵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本发明并于局限于上述实施例,而是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各种变化。也就是说,在权利要求所表示的范围内,通过组合适当变化的技术手段而得到的实施形态均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本发明也能够以以下方式构成第1物镜驱动装置,它具有配置在光盘的对立面的、配备有光轴垂直于光盘的物镜;保持着物镜的透镜保持器;为使透镜保持器至少在上述垂直方向以及光盘的半径方向上可移动地位移,而由聚焦线圈和跟踪线圈、与该线圈对向配置的磁体、以及磁轭构成的的驱动装置。第一物镜驱动装置在上述透镜保持器的面向光盘的一侧上,在大致垂直于光盘的切线方向的方向上且通过夹持物镜的方式形成一组凸缘,用于防止透镜保持器与光盘之间发生冲撞时物镜与光盘的损伤的保护器配备在上述凸缘的面向光盘的端面上。
第2物镜驱动装置,上述保护器由涂覆形成。
第3物镜驱动装置,在第1物镜驱动装置中,上述保护器大致形成在上述凸缘的端部。
第4物镜驱动装置,在第1物镜驱动装置中,形成有上述保护器的上述凸缘的高度设定在上述物镜的活动距离(光盘与物镜顶点之间的距离)之内。
光拾取装置,具有向光盘进行信息记录和对来自光盘的信息再现中的至少一个功能,它具有出射光的光源、具有物镜以将从光源出射的光会聚在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的集光单元、第一物镜驱动装置、以及检测由集光单元会聚的从光盘反射的光的光检测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物镜保持装置,如上所述,在透镜保持器的面向光记录媒体的端面上,形成至少两个凸缘以夹持物镜,上述保护器设置在上述凸缘的面向光记录媒体的端面上。
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根据本发明的物镜保持装置,由于在透镜保持器上形成了凸缘,因此,物镜保持装置的刚度能够提高,从而能够获得稳定的聚焦伺服和跟踪伺服。
此外,由于凸缘的存在,在保证物镜保持装置的刚度的条件下实现轻量化成为可能。那么,配备上述物镜的物镜驱动装置的驱动灵敏度提高了。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其功耗。
此外,通过在凸缘的面向光记录媒体的端面上形成保护器,能够进一步执行轻量化与小型化。
此外,上述凸缘最好形成为其长边方向与上述光记录媒体的外周边的切线方向大致垂直。
通过上述结构,对于物镜来说,在光记录媒体的半径方向上没有形成凸缘和保护器。
因此,在配备有这种物镜保持装置的记录再现装置中,能够为了测量物镜的频率特性,从光记录媒体的半径方向向物镜的侧面直接照射激光。由此,能够正确地测定频率特性,从而获得稳定而正确地进行信息记录与再现的效果。
此外,上述保护器最好是利用由涂覆所形成的涂层。
由于该涂层是能够进行厚度管理的控制,同时,层厚可以变薄,因此能够正确地调节保护器的面向光记录媒体的端面的位置。也就是说,通过上述构造,即便是物镜活动距离短的记录再现装置,也能够可靠地防止物镜与光盘的接触,并且使得紧凑地形成不损伤光盘的保护器成为可能。
上述保护器最好设置在上述凸缘的长边方向的两端。
通过上述构造,保护器能够从物镜以及透镜保持器的物镜安装部中分离出来。由此,即便因失去伺服的控制错误导致光盘与物镜保持装置接近而造成保护器与光盘相接触,由这种接触而造成脱落的保护器的一部分(保护器的剥落)附着在物镜表面的可能性也降低了。其结果是能够进行稳定而良好的记录再现。
并且,由于即便不制备通过高精度加工所得到的蒙板模具,保护器的材料也难以漏入安装物镜的面内,因此,物镜保持装置在制造时的成品率提高了,从而使低成本化成为可能。
上述凸缘的面向光记录媒体的端面最好设置在上述物镜与光记录媒体之间。
通过上述构造,凸缘的面向光记录媒体的端面被设置在物镜的活动距离之内。由此,即使光记录媒体与物镜保持装置和没有安装保护器的部分接触,凸缘也会比物镜优选接触到光记录媒体。换言之,利用凸缘可防止物镜与光记录媒体的接触,因此,能够正确而稳定地进行信息的记录与再现。
本发明的物镜保持装置能良好地应用于以光盘的信息记录与再现为目的的记录再现装置。特别是,对于物镜活动距离小的记录再现装置也能进行正确而稳定的信息记录与再现。
此外,关于发明的详细说明部分,具体的实施样态和实施例自始自终都是为了使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变得明了,因此不应当狭义地解释为仅限定于这种具体实例,只要在本发明的精神以及以下记载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就可以作各种变化的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
1.一种物镜保持装置,配置有保持使来自光源(20)的光会聚在光记录媒体(2)上的物镜(1)的透镜保持器(3),使得该物镜(1)与该光记录媒体对向;以及,其光记录媒体一侧的对向面比上述物镜更靠近光记录媒体侧而形成的保护器(4),其特征在于上述透镜保持器的光记录媒体对向面上形成至少两个凸缘(30)以夹住物镜,上述保护器设置在上述凸缘的光记录媒体对向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镜保持装置,上述凸缘(30)的长边方向形成为与上述光记录媒体(2)的外周的切向方向大致垂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镜保持装置,上述保护器(4)是利用由涂敷而形成的涂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镜保持装置,上述保护器(4)设置在上述凸缘(30)的长边方向的两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镜保持装置,上述凸缘(30)的光记录媒体的对向面设置在上述物镜(1)与光记录媒体(2)之间。
6.一种物镜驱动装置(50),其包括物镜保持装置,该物镜保持装置配备有保持使来自光源(20)的光会聚在光记录媒体(2)上的物镜(1)的透镜保持器(3),使得该物镜(1)与该光记录媒体对向;以及,其光记录媒体一侧的对向面比上述物镜更靠近光记录媒体侧而形成的保护器(4);在相对于上述光记录媒体的聚焦方向和跟踪方向的至少两个方向上可移动地受到支持的活动部(8);以及使上述活动部在上述至少两个方向上移动的驱动部,其特征在于上述透镜保持器的光记录媒体对向面上形成至少两个凸缘(30)以夹住物镜;上述保护器设置在上述凸缘的光记录媒体对向面上。
7.一种光拾取装置,包括物镜保持装置,该物镜保持装置配备有保持使来自光源(20)的光会聚在光记录媒体(2)上的物镜(1)的透镜保持器(3),使得该物镜(1)与该光记录媒体对向;以及,其光记录媒体一侧的对向面比上述物镜更靠近光记录媒体侧而形成的保护器(4);活动部(8),在相对于上述光记录媒体的聚焦方向和跟踪方向的至少两个方向上可移动地受到支持;以及物镜驱动装置(50),装配有使上述活动部在上述至少两个方向上移动的驱动部,其特征在于上述透镜保持器的光记录媒体对向面上形成至少两个凸缘(30)以夹住物镜;上述保护器设置在上述凸缘的光记录媒体对向面上。
8.一种配备有光拾取装置的记录再现装置,上述光拾取装置包括保持使来自光源(20)的光会聚在光记录媒体(2)上的物镜(1)的透镜保持器(3),使得该物镜(1)与该光记录媒体对向;以及,其光记录媒体一侧的对向面比上述物镜更靠近光记录媒体侧而形成的保护器(4);活动部(8),在相对于上述光记录媒体的聚焦方向和跟踪方向的至少两个方向上可移动地受到支持;以及物镜驱动装置(50),具有使上述活动部在上述至少两个方向上移动的驱动部,其特征在于上述透镜保持器的光记录媒体对向面上形成至少两个凸缘(30)以夹住物镜;上述保护器设置在上述凸缘的光记录媒体对向面上。
全文摘要
一种能进行正确的信息记录与再现的物镜保持装置,特别是为了既便在针对BD的记录再现装置等物镜的活动距离小的记录再现装置中,也能够进行正确的信息记录与再现,在本发明的物镜保持装置中,在保持着物镜的透镜保持器的面向光盘的端面上,形成有两个凸缘以夹持物镜,在该凸缘的面向光盘的端面上,设置比物镜更加向光盘突出的保护器。
文档编号G02B7/02GK1905024SQ20061015155
公开日2007年1月31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7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8日
发明者乾敏治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