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8127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 一 种液晶面板,特别是 一 种包括间隔物的液晶 面板。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 ,是 一 种现有技术液晶面板的结构示意图。该液晶面板包括一下基板2、多条数据线4、多条扫描线6、 一像素 电极8、 一控制元,10与 一 间隔物12。该多条数据线4与该多 条扫描线6设置在该下基板2上,其相交形成矩阵电路,且该 扫描线6与该数据线4所界定的最小区域定义为一像素区域(未 标号)。该像素区域包括一像素电极8、 一位于该扫描线6与数 据线4相交处的控制元件10及一间隔物12。该间隔物12设置 在上基板(图未示)上相对控制元件IO的位置,且与控制元件10 相抵接,提供上基板与下基板2之间一预先设定的间距。 一下 配向膜(图未示),设置在该数据线4、扫描线6上。请参阅图2 ,是图1所示液晶面板沿II-II方向的剖面图。 该液晶面板包括 一 下组件3 8 、 一上组件40 、 一夹持在该上组件 40与下组件3 8间的液晶层42及一 用来提供该上组件40与该下 组件38具有一预定间隙的间隔物12。该上组件40包括自上而 下依次层叠设置的一上基板32、 一公共电极层34及一上配向膜 36。该下组件38包括一下基板2、 一栅极电极16、 一第一绝缘 层18、 一保护层19、 一半导体层20、 一通孔21、 一源极电极 22、 一漏极电极24、 一第二绝缘层26、 一像素电极28及一下 配向膜30。该栅极电极16设置在该下基板2上,且连接图1中 的扫描线6。该第一绝缘层18覆盖该栅极电极16与下基板2。 该半导体层20设置在该栅极电极16对应处的第 一 绝缘层18上。该源极电极22与该漏极电极24相对设置,且部分覆盖该半导 体层20与该第 一 绝缘层1 8 ,其中该源极电极22连接图1中的 数据线4。该保护层19设置在该第 一 绝缘层18上,且与该漏极 电极24的 一 部分重叠。该第二绝缘层26设置在该漏极电极24 与该源极电极22上,且覆盖该源极电极22、该漏极电极24与 该第一绝缘层18。该保护层19与该第二绝缘层26间有 一通孔 21 ,从而暴露出该漏极电极24。该像素电极28设置在该保护层 19上,且通过该通孔2 1与该漏极电极24相连接。该下配向膜 30覆盖该像素电极28与该第二绝缘层26上,且覆盖该像素电 极28与该第二绝缘层26。该间隔物12的 一 端与该上配向膜36 相抵接,另 一端与该栅极电极16对应处的下配向膜30相抵接。 现有技术中,该下组件3 8与该上组件40的公共电极层34 与由多个像素区域构成的矩阵电路间会形成寄生电容,其中的介电物质是液晶层的液晶分子,该液晶分子受到电场影响时会 倾斜扭转,导致介电系数变化,使寄生电容所产生的电容效应 会因灰阶改变而改变,导致在进行数据传输时,会有失真的现 象,且难以控制或修补。另外,液晶面板在形成液晶层时,要 精确控制滴入的液晶量,而现有技术中的显示器并无预留空间 供液晶滴入过多时作为緩冲,如在制作过程中滴入过多的液晶, 则会造成上基板32与该下基板2在压合时因内部压力过大造成 结构损坏或无法完全密封,导致工艺良率下降。发明内容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液晶面板的数据传输易失真的问题,有 必要提供一种可改善失真现象的液晶面板。一种液晶面板,其包括一下基板、 一上基板、 一液晶层及 多个像素区域。该下基板具有多条数据线与多条扫描线,该上 基板相对于该下基板设置,该液晶层设置在该上基板与该下基 板之间。相邻两扫描线与数据线界定最小区域定义一像素区域。 每 一 像素区域包括至少 一 第 一 间隔物与 一 第二间隔物,该第一间隔物对应界定该像素区域的数据线位置上设置,且与该下基板之间有 一 预先设定的间距,以供该液晶层流通。该第二间隔 物的两端分别与设置在液晶层两侧的配向膜相抵接,为该上基 板与下基板间提供注入液晶层的间隙。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该液晶面板上设置有由该第 一 间隔 物与该第二间隔物构成的混合式结构,且该混合式结构的介电 常数小于液晶分子且不因灰阶改变而改变,使得该数据线上形 成的寄生电容较小且固定不变,从而减少传输数据时的失真现 象,使像素电极达到预定的充电与放电效果,使该液晶面板显 示画面的色彩与亮度不失真。此外,该第 一 间隔物与下基板间有 一 预留空隙,在滴入过多液晶时可起緩冲作用,使多余的液 晶不会影响到液晶面板的密封与结构的完整,提高工艺良率。


图l是一种现有技术液晶面板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所示液晶面板沿n-n方向的剖面3是本发明液晶面板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液晶面板 一 像素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液晶面板的像素区域的V-V方向的剖面图。 图6是图3所示液晶面板的像素区域的VI-VI方向的剖面图。 图7是本发明液晶面板第二实施方式的一像素区域的结构 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3与图4,图3是本发明液晶面板第一实施方式的 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液晶面板一像素区域的结构示意 图。该液晶面板包括 一 上组件82 、 一与该上组件82相对设置的 下组件80、一夹持在该上组件82与该下组件80间的液晶层62、 多个设置在该上组件82与下组件80间的第 一 间隔物54与第二 间隔物56 ,且该第 一 间隔物54与该第二间隔物56的介电常数比液晶分子的介电常数小且固定不变。该下组件80邻近该液晶层62 —侧设置有由多条数据线46 、 多条扫描线48 、 一像素电极50及多个控制元件52构成的矩阵 式电路结构。该数据线46与该扫描线48相交形成 一 矩阵电路, 且将二者界定的最小区域定义为一像素区域。每一像素区域均包括 一 像素电极50与 一 控制元件52 。该控制元件52设置在该 扫描线48与该数据线46相交处。该像素电极50利用 一通孔(未 标号)与该控制元件52实现电连接。该第二间隔物56设置在该 扫描线48对应处,且其两端分别与该下组件80与该上组件82 相低接。该第一间隔物54设置在该上组件82相对于该数据线 46的位置处,且与下组件80间具有 一 固定间距。请参阅图5 ,是图4所示液晶面板沿V-V方向的剖面图。该 液晶面板在V-V方向上包括该上组件80 、该下组件82及 一 第二 间隔物56。该上组件82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层叠设置的 一上基板 74、 一公共电极层76与一上配向膜78。该下组件80包括一下 基板44、 一第一绝缘层66、 一数据线46、 一第二绝缘层70与 下配向膜72。该第 一绝缘层66覆盖该下基板44,该数据线46 设置在该第 一 绝缘层66上。该第二绝缘层70覆盖该数据线46 与该第 一 绝缘层66 。该下配向膜72覆盖该第二绝缘层70 。该 第 一 间隔物54高度为dl ,设置在该上配向膜78上,且与该下 配向膜72间有 一 固定间隙d2 。请参阅图6 ,是图4所示液晶面板沿VI-VI方向的剖面图。 该液晶面板在VI-VI方向上包括该上组件82 、 一下组件80及一 第二间隔物56。该上组件82也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层叠设置的该 上基板74、该公共电极层76与该上配向膜78。该下组件80包 括该下基板44、该扫描线48、该第一绝缘层66、 一衬垫58、 该第二绝缘层70与该下配向膜72 。该扫描线48设置在该下基板44上。该第 一绝缘层66覆盖该扫描线48与该下基板44。该 村垫58 i殳置在该扫描线48对应处的该第 一 绝缘层66上,其材 料与该数据线46相同。该第二绝缘层70覆盖该衬垫58与该第一绝缘层66 。该下配向膜72设置在该第二绝缘层70上。该第 二间隔物56对应该衬垫58所在植置处设置,其高度也为dl , 则该第二间隔物56的 一 端与该上组件82表面的上配向膜78相 抵接,另 一 端与该下配向膜72相抵接,从而为该上组件82与 该下组件80提供 一 固定间距。另外,该第二间隔物56也可设 置在该扫描线48与该数据线46的相交叠处,或可设置在相对 于该控制元件52的位置(如图1所示)或上述三位置择 一 或混合 设置。请参阅图7,是本发明液晶面板第二实施方式的一像素区域 的结构示意图。该液晶面板与第 一 实施方式所示的液晶面板结 构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该液晶面板的每 一 像素区域均包括 多个第 一 间隔物54与 一 第二间隔物56。该第 一 间隔物54设置 在上组件(图未示)上相对于该数据线46的位置,且不与该下组 件相抵接,其形状可为长条状(如图3所示)或矩形状(如图6所 示)或两者混合设置,同时两相邻的第 一 间隔物54间具有 一 定空 隙。该第二间隙子56的两端分别与该上组件与下组件相抵接, 其可设置在该上组件上相对于该扫描线48的位置,或设置在该 数据线46与该扫描线48相交处,或设置在相对于该控制元件 52的位置(如图1所示)或上述三位置择一或混合设置。本发明液晶面板的第 一 间隔物与第二间隔物的介电常数小 于液晶分子的介电常数且是 一 固定值,所以该数据线46与该扫 描线4 8上的寄生电容较小且稳定,可以减少传输数据时的失真, 使像素电极达到特定的充电与放电效果,所以液晶面板的画面 色彩与亮度不失真。此外,该混合式结构的间隔物与下组件间 具有 一 固定空隙,在滴入过多液晶时起緩冲作用,使多余的液 晶不会影响到液晶面板的密封及结构的完整,提高工艺良率。
权利要求
1. 一种液晶面板,其包括一下基板、一上基板与一液晶层,该下基板具有多条数据线与多条扫描线,该上基板相对于该下基板设置,该液晶层设置在该上基板与该下基板之间,相邻两扫描线与数据线界定最小区域定义一像素区域,其特征在于该液晶面板的每一像素区域包括至少一第一间隔物与一第二间隔物,该第一间隔物对应界定该像素区域的数据线位置上设置,且与该下基板之间有一预先设定的间距,以供该液晶层流通,该第二间隔物的两端分别与设置在液晶层两侧的配向膜相抵接,为该上基板与下基板间提供注入液晶层的间隙。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液晶面板 的像素区域进一步包括一衬垫,该第二间隔物对应该衬垫所在位 置处设置。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衬垫与该 数据线材料相同。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间隔 物在对应界定该像素区域的扫描线上设置。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间隔 物对应该扫描线与数据线相交叠处设置。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液晶面板 的每一像素区域进一步包括一控制元件,该控制元件设置在该扫 描线与数据线相交处。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间隔 物对应该控制元件所在位置处设置。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每一像素 区域具有一第一间隔物。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每一像素 区域具有多个第 一间隔物,且相邻两间隔物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间隔 物为长条状或矩形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面板,其包括一下基板、一上基板、一液晶层及多个像素区域。该下基板具有多条数据线与多条扫描线,该上基板相对于该下基板设置,该液晶层设置在该上基板与该下基板之间。相邻两扫描线与数据线界定最小区域定义一像素区域。每一像素区域包括至少一第一间隔物与一第二间隔物,该第一间隔物对应界定该像素区域的数据线位置上设置,且与该下基板之间有一预先设定的间距,以供该液晶层流通。该第二间隔物的两端分别与设置在液晶层两侧的配向膜相抵接,为该上基板与下基板间提供注入液晶层的间隙。该液晶面板显示画面的色彩与亮度不失真。
文档编号G02F1/1339GK101261405SQ20071007306
公开日2008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9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9日
发明者谢朝桦, 赖昭志 申请人: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