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8527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相对于操作部,插入部能够沿其中心轴的轴周向旋转的内窥镜。
背景技术
在内窥镜的插入部中,既使用能够朝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弯曲动作的弯曲部,而为了简化弯曲机构并实现插入部的细径化,也使用仅能够朝两个方向弯曲动作的弯曲部。在该两个方向弯曲的内窥镜中,通过使插入部沿其中心轴的轴周向旋转半周而实现朝上下左右的弯曲。
在专利文献1的内窥镜中,可以在如下的三个状态间切换插入部相对于操作部可自由旋转的状态、插入部被施加规定的旋转作用力的状态、和插入部相对于操作部被固定的状态。在施加旋转作用力的状态时,通过赋予旋转作用力以上的力,能够使插入部旋转,通过解除该力,则能够使插入部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状态。
在专利文献2的内窥镜中,插入部的基端部的插入部接口可沿轴周向旋转自由地内嵌在操作部的前端部的操作部接口内。在操作部接口的内周面和插入部接口的外周面上,分别形成有彼此滑动自由地推压而朝向前端侧扩大直径的锥面。在这些锥面之间设置有作为摩擦力发生部件的O型圈,使得当在一定力以下时插入部相对于操作部不会旋转。
在专利文献3的内窥镜中,通过对外插固定在插入部的基端部上的旋转控制轮进行旋转操作,从而能够使插入部旋转。另外,对设置在操作部的前端部上的制动手柄进行旋转驱动,对制动部件进行直线驱动,而推压旋转控制轮,使旋转控制轮相对于制动部件固定,从而能够使插入部相对于操作部固定。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34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305413号公报专利文献3美国专利第6749572号说明书在专利文献1和2的内窥镜中,无法对进行使插入部相对于操作部旋转的操作时的摩擦阻力进行连续的调节。因此,由于不能对旋转操作所需的操作力进行连续的调节,而导致操作性降低。
另外,在专利文献3的内窥镜中,在制动部件和旋转控制轮之间产生抵抗旋转操作的摩擦阻力,但是由于这两个部件由刚性部件形成,因而无法对在两部件之间作用的推压力进行微调,不能对摩擦力进行微调。因此,不能对旋转操作所需的操作力进行微调,而导致操作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性得到提高的内窥镜。
本发明之一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具有操作部;细长的插入部,该插入部的一端部以可相对于所述操作部沿所述插入部的中心轴的轴周向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操作部上;操作部侧部件,其设置于所述操作部;插入部侧部件,其设置于所述插入部,能够与所述插入部一体地旋转;弹性部件,其设置于所述操作部侧部件和所述插入部侧部件中的一方部件上;摩擦面,其设置于所述操作部侧部件和所述插入部侧部件中的另一方部件上,在被所述弹性部件推压、使所述插入部旋转的情况下,在该摩擦面与所述弹性部件之间产生抵抗旋转的摩擦力;以及移动调节机构,其使所述操作部侧部件和所述插入部侧部件相对地移动,使所述弹性部件变形,从而同时连续地调节作用于所述弹性部件与所述摩擦面之间的推压力。
在该内窥镜中,在使操作部侧部件和插入部侧部件相对地移动,使弹性部件变形,同时连续地调节作用于弹性部件和摩擦面之间的推压力,从而能够在进行插入部相对于操作部的旋转的操作中,连续地调节在弹性部件和摩擦面之间产生的抵抗旋转的摩擦力,连续地调节对插入部进行旋转操作所需的操作力。
本发明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侧部件和所述插入部侧部件是彼此大致同轴地配置的外侧筒状部件和内侧筒状部件;所述摩擦面形成于所述外侧筒状部件和所述内侧筒状部件中的一方筒状部件的在另一方筒状部件侧的周面部上,所述摩擦面与轴向大致垂直;所述弹性部件设置于所述外侧筒状部件和所述内侧筒状部件中的另一方筒状部件的在一方筒状部件侧的周面部上;所述移动调节机构使所述外侧筒状部件和所述内侧筒状部件沿轴向相对地移动,使所述摩擦面推压所述弹性部件。
在该内窥镜中,使外侧筒状部件和内侧筒状部件沿轴向相对地移动,而使与轴向大致垂直的摩擦面推压弹性部件,使弹性部件变形从而调节推压力。
本发明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侧部件和所述插入部侧部件是彼此大致同轴地配置的外侧筒状部件和内侧筒状部件;所述摩擦面形成于所述外侧筒状部件和所述内侧筒状部件中的一方筒状部件的在另一方筒状部件侧的周面部上,所述摩擦面具有从轴向的一端侧到另一端侧、朝向另一方筒状部件侧的锥面;所述弹性部件设置于所述外侧筒状部件和所述内侧筒状部件中的另一方筒状部件的在一方筒状部件侧的周面部上;所述移动调节机构使所述外侧筒状部件和所述内侧筒状部件沿轴向相对地移动,使所述弹性部件在所述锥面上沿轴向滑动。
在该内窥镜中,使外侧筒状部件和内侧筒状部件沿轴向相对地移动,在从轴向的一端侧至另一端侧的朝向另一方筒状部件侧的锥面上,使弹性部件沿轴向滑动,使弹性部件变形从而调节推压力。
本发明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面具有形成为与所述锥面的轴向的另一端侧连续的周面。
在该内窥镜中,使外侧筒状部件和内侧筒状部件沿轴向相对地移动,朝形成为与锥面的轴向的另一端侧连续的周面推压弹性部件,使外侧筒状部件和内侧筒状部件相对固定,使插入部相对于操作部固定。
本发明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面具有形成于所述摩擦面的轴向的另一端侧、并与所述弹性部件卡合的凹凸形状。
在该内窥镜中,使外侧筒状部件和内侧筒状部件沿轴向相对地移动,使弹性部件与形成于摩擦面的轴向的另一端侧的凹凸形状卡合,使外侧筒状部件和内侧筒状部件相对固定,使插入部相对于操作部固定。
本发明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具有在所述摩擦面的轴向的另一端侧与所述摩擦面卡合的凹凸形状。
在该内窥镜中,使外侧筒状部件和内侧筒状部件沿轴向相对地移动,在摩擦面的轴向的另一端侧,使弹性部件的凹凸形状与摩擦面卡合,使外侧筒状部件和内侧筒状部件相对固定,使插入部相对于操作部固定。
根据本发明,提高了内窥镜的操作性。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侧视图。
图2A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力调节机构在释放状态下的纵剖面图。
图2B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力调节机构在固定状态下的纵剖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力调节机构的凸轮机构的横剖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力调节机构的凸轮机构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操作力调节机构的旋转环和弹性部件的横剖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力调节机构的纵剖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力调节机构的凸轮环和弹性部件的横剖面图。
图8A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力调节机构在释放状态下的纵剖面图。
图8B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力调节机构在调节状态下的纵剖面图。
图8C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力调节机构在固定状态下的纵剖面图。
图9A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力调节机构在释放状态下的纵剖面图。
图9B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力调节机构在固定状态下的纵剖面图。
图10A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力调节机构在释放状态下的纵剖面图。
图10B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力调节机构在固定状态下的纵剖面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力调节机构在固定状态下的横剖面图。
标号说明10内窥镜;12插入部;20操作部;34操作部侧部件;48插入部侧部件;36摩擦面;22、32、35移动调节机构;50弹性部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4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参照图1,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具有插入体腔内的细长的插入部12。该插入部12是通过从前端侧起顺序连接前端硬性部14、能够朝两个方向弯曲动作的弯曲部16、尺寸较长具有挠性的挠性管部18而形成的。插入部12的基端部与操作部20的前端部连接,插入部12可相对于操作部20沿自身的中心轴的轴周向自由旋转。另外,在插入部12的基端部上设有折止部21,该折止部21用于防止插入部12在插入部12和操作部20的连接部上弯折。另外,在操作部20的前端部上设有调节环22,其用于对进行使插入部12相对于操作部20旋转的操作所需的操作力进行调节。该调节环22可以在使操作力最小的释放位置和使操作力最大的固定位置之间进行旋转操作。另外,在操作部20的基端侧设有弯曲操纵杆23,其用于对弯曲部16进行弯曲操作。
参照图2A至图4对用于调节操作力的操作力调节机构进行说明。
参照图2A,在操作部20的外壳的前端部上突出设有操作部接口24。即,外壳的前端侧为大致圆筒状,在外壳的前端部的内周面上,在整周上延伸设置有第一嵌合凸部25。在该第一嵌合凸部25的中央开口处,嵌合插入有大致圆筒状的操作部接口24的基端侧。在该操作部接口24的基端部的外周面上,在整周上延伸设置有朝径向外侧突出的第二嵌合凸部26。另外,在操作部接口24的中间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该外螺纹螺合着在内周面上形成有内螺纹的第一连接环27。旋入该第一连接环27,通过利用第一连接环27和操作部接口24的基端部的第二嵌合凸部26来夹持外壳的第一嵌合凸部25,从而将操作部接口24固定于外壳上。
另外,在外壳的第一嵌合凸部25的内周面与操作部接口24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用于保持水密性的O型圈。
在操作部接口24的前端侧,大致同轴地外装固定有连接环28。即,在连接环28的前端侧的内周面上,在整周上延伸设置有第三嵌合凸部29。该第三嵌合凸部29嵌合于延伸设置在操作部接口24的前端侧的外周面整周上的嵌合凹部30中。在操作部接口24上,与嵌合凹部30的前端侧排列设置形成有外螺纹,在该外螺纹上螺合着在内周面上形成有内螺纹的第二连接环31。旋入该第二连接环31,通过利用第二连接环31和操作部接口24的嵌合凹部30的基端面来夹持连接环28的第三嵌合凸部29,从而将连接环28固定于操作部接口24上。
连接环28的基端部外嵌于上述第一连接环27的外周面上。另外,在连接环28的基端部的内周面和第一连接环27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用于确保水密性的O型圈。
参照图2A、图3和图4,在连接环28上大致同轴地外插有调节环22,该调节环22可相对于连接环28沿自身的中心轴的轴周向旋转自由。在该调节环22的中间部的内周面上,朝径向内侧突出设置有凸轮销32。该凸轮销32在延伸设置于连接环28上的周向大致90°上的第一贯通槽33中,沿周向滑动自由地插通于该第一贯通槽33中。另外,当调节环22处于释放位置时,凸轮销32与第一贯通槽33的释放侧端壁抵接(参照图3中实线),而当调节环22处于固定位置时,凸轮销32与第一贯通槽33的固定侧端壁抵接(参照图3中虚线)。
另外,在连接环28的外周面和调节环22的内周面之间,在凸轮销3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确保水密性的O型圈。
另外,在连接环28上大致同轴地内插有作为操作部侧部件即外侧筒状部件的凸轮环34,该凸轮环34不能相对于连接环28沿自身的中心轴的轴周向旋转而能够沿轴向自由滑动。另外,凸轮销32的从连接环28的第一贯通槽33突出的突出端部,插入卡定于在凸轮环34上形成为螺旋状的凸轮槽35中。另外,当凸轮销32与第一贯通槽33的释放侧端壁抵接时,凸轮销32配置于凸轮槽35的基端部的释放侧端部(参照图4中实线),凸轮环34配置于前端位置。另一方面,当凸轮销32与第一贯通槽33的固定侧端壁抵接时,凸轮销32配置于凸轮槽35的前端部的固定侧端部(参照图4中虚线),凸轮环34配置于基端位置。
另外,在凸轮环34中凸轮槽35的前端侧的侧方朝前端侧开口。另一方面,在连接环28的内周面上相对于凸轮环34在基端侧形成有内螺纹,在该内螺纹上螺合固定着在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的弹簧支架环38。另外,在凸轮环34和弹簧支架环38之间压缩设置有弹簧40。通过该弹簧40对凸轮环34向前端侧施力,使凸轮槽35与凸轮环34卡定。
这里的凸轮环34由金属、树脂等刚性部件形成。这里的刚性部件是指关于部件变形时产生的反作用力,变形量的变化导致的反作用力的变化足够大的部件。另外,在凸轮环34的前端侧的内周面上,在整周上延伸设置有摩擦用凸部。该摩擦用凸部的基端环状面大致垂直于轴向,形成在后面详细叙述的摩擦面36。
另一方面,参照图2A,在插入部12的基端部,插入部接口44大致同轴地连接挠性管42的基端部。该插入部接口44的基端侧可沿自身的轴周向自由旋转地内插于操作部20的操作部接口24中。另外,在插入部接口44和操作部接口24之间,设置有光滑性良好的树脂制的垫圈。这里,在插入部接口44的前端侧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在该外螺纹上螺合固定着在内周面上形成有内螺纹的第三连接环45。在该第三连接环45的前端侧的外周面上,外嵌固定着折止部21的基端部。另外,第三连接环45的基端侧的外周面内插于连接环28的前端部的内周面中,第三连接环45能够和插入部接口44一体地相对于连接环28旋转。
另外,第三连接环45的基端侧的外周面和连接环28的前端部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有用于即使在第三连接环45旋转时也能够确保水密性的O型圈。
在操作部接口24的基端部上沿径向贯通形成有螺纹孔。在该螺纹孔中螺合固定着固定销46的末端部,固定销46的头部朝径向外侧突出设置。该固定销46的头部插通于在操作部接口24的中间部沿周向延伸设置的第二贯通槽47中。另外,固定销46的头部嵌合插入并固定于作为插入部侧部件即内侧筒状部件的旋转环48的固定孔内,该旋转环48可沿其自身的轴周向自由旋转地外插于操作部接口24的基端部。即,插入部接口44和旋转环48经由固定销46连接,可一体地相对于操作部接口24沿自身的中心轴的轴周向自由旋转。
在旋转环48的前端侧形成有外径小的细径部,在该细径部上外嵌并接合固定有O型圈形式的弹性部件50。这里的弹性部件50是指关于因部件的变形而产生的反作用力,由变形量的变化导致的反作用力的变化较小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50由硅橡胶、氟橡胶等形成。
在凸轮环34处于前端位置时,凸轮环34的摩擦面36和旋转环48的弹性部件50彼此分离。另一方面,当凸轮环34处于基端位置时,弹性部件50被最大限度地压缩,摩擦面36和弹性部件50彼此被最大限度地推压。另外,在摩擦面36和弹性部件50彼此推压的状态下,使凸轮环34沿轴向移动,因此能够使弹性部件50变形,同时对作用于摩擦面36和弹性部件50之间的推压力进行连续的调节。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调节环22、凸轮销32、凸轮槽35,形成移动调节机构,该移动调节机构使凸轮环34和旋转环48相对地移动,使弹性部件50变形,同时对作用于弹性部件50和摩擦面36之间的推压力进行连续的调节。
另外,在摩擦面36和弹性部件50彼此推压的状态下,通过使插入部12相对于操作部20旋转,从而与作用于摩擦面36和弹性部件50之间的推压力对应,在摩擦面36和弹性部件50之间产生抵抗旋转的摩擦力。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的作用进行说明。当使用内窥镜10对体腔内进行观察时,进行使插入部12相对于操作部20旋转的操作,并且使弯曲部16朝两个方向进行弯曲动作,从而使前端硬性部14朝向期望的方向,而将插入部12插入体腔内。
参照图2A,在想要进行使插入部12相对于操作部20迅速旋转的操作时,将调节环22设定于释放位置。其结果,凸轮环34配置于前端位置,凸轮环34的摩擦面36和旋转环48的弹性部件50彼此分离。当进行使插入部12相对于操作部20旋转的操作时,在摩擦面36和弹性部件50之间不产生抵抗旋转的摩擦力,从而使旋转操作所需的操作力足够小。
当想要进行使插入部12相对于操作部20微细地旋转的操作时,进行使调节环22从释放位置向固定位置侧旋转预定量的操作。其结果,凸轮环34从前端位置向基端侧移动预定量,使摩擦面36和弹性部件50彼此推压,弹性部件50压缩变形。在进行使插入部12相对于操作部20旋转的操作时,与作用于摩擦面36和弹性部件50之间的推压力对应,在摩擦面36和弹性部件50之间产生抵抗旋转的摩擦力,在旋转操作中需要规定的操作力。
这里,当想要使旋转操作所需的操作力略微减小时,进行使调节环22向释放位置侧略微旋转的操作。其结果,凸轮环34向前端侧略微移动,弹性部件50略微扩张变形,作用于摩擦面36和弹性部件50之间的推压力略微减小。这里,在弹性部件50中因变形量的变化而导致的反作用力的变化较小,因此作用于摩擦面36和弹性部件50之间的推压力发生微小的变化。另外,当进行使插入部12相对于操作部20旋转的操作时,在摩擦面36和弹性部件50之间产生的抵抗旋转的摩擦力略微减小,从而使旋转操作所需的操作力略微减小。
相反,当想要使旋转操作所需的操作力略微增大时,进行使调节环22向固定位置侧略微旋转的操作。其结果,凸轮环34向基端侧略微移动,弹性部件50略微压缩,作用于摩擦面36和弹性部件50之间的推压力略微增大。另外,在进行使插入部12相对于操作部20旋转的操作时,在摩擦面36和弹性部件50之间产生的抵抗旋转的摩擦力略微增大,从而使旋转操作所需的操作力略微增大。
参照图2B,当想要将插入部12相对于操作部20固定时,将调节环22设定于固定位置。其结果,凸轮环34配置于基端位置,弹性部件50被最大限度压缩,摩擦面36和弹性部件50被最大限度推压。在该状态下,使插入部12开始旋转所需的力(以下称为固定力)变大,插入部12实质上相对于操作部20固定。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具有如下效果。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中,使凸轮环34和旋转环48相对地移动,使弹性部件50变形,同时对作用于弹性部件50和摩擦面36之间的推压力进行连续的调节,从而能够对作用于弹性部件50和摩擦面36之间的推压力进行微调。这里,在使插入部12相对于操作部20旋转的操作中,在弹性部件50和摩擦面36之间产生的抵抗旋转的摩擦力,与作用于弹性部件50和摩擦面36之间的推压力对应,从而能够对摩擦力进行微调。因此,能够对为了对插入部12进行旋转操作所需的操作力进行微调,提高内窥镜10的操作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调节环22、连接环28、第一和第三连接环27、45以及插入部接口44形成的内部空间中,收纳有凸轮环34和旋转环48,在能够使外部和内部空间连通的全部间隙中,配置有用于保持水密性的O型圈。即,使内部空间相对于外部保持水密性,在使插入部12相对于操作部20旋转的操作中,使产生抵抗旋转的摩擦力的凸轮环34的摩擦面36和旋转环48的弹性部件50保持水密性。这里,当摩擦面36和弹性部件50未保持水密性时,由于水或血液等的附着而导致摩擦面36和弹性部件50之间的摩擦力降低,或者相反地由于所附着的血液、粘液等的干燥而导致摩擦面36与弹性部件50牢固接合,从而无法适当地设定旋转所需的操作力。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摩擦面36和弹性部件50保持水密性,可以防止上述不良情形。
图5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对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功能的结构赋予相同的参照标号而省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旋转环48中,在旋转环48的周向上彼此分离地排列设置有多个弹性部件50。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减小了被摩擦面36推压的弹性部件50的面积,增大了作用于摩擦面36和弹性部件50之间的推压力。因此,当调节环22配置于固定位置上时,作用于摩擦面36和弹性部件50之间的推压力较大,因而使固定力较大,能够使插入部12相对于操作部20较可靠地固定。
图6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对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功能的结构赋予相同的参照标号而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弹性部件50是垂直于周向的剖面为梯形的梯形环,在旋转环48上通过插入成形而形成。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摩擦面36由锥面36a形成,该锥面36a从基端侧到前端侧朝向旋转环48,即内径减小。
另外,当对调节环22进行旋转操作而使凸轮环34沿轴向移动时,弹性部件50在锥面36a上滑动而逐渐变形,从而对作用于锥面36a和弹性部件50之间的推压力进行调节。
因此,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与使大致垂直于凸轮环34的轴向的摩擦面36推压弹性部件50而调节推压力的情况相比,由于弹性部件50发生微小变形,从而能够进一步微细地对推压力进行调节。因此,能够进一步微细地对使插入部12进行旋转操作所需的操作力进行调节,进一步提高内窥镜10的操作性。
图7至图8C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对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功能的结构赋予相同的参照标号而省略说明。
参照图7和图8A,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凸轮环34的内周面的整周上延伸设置有弹性部件50,在弹性部件50的内周面上沿周向依次排列设置有凸部50a和凹部50b,而形成凹凸形状。另一方面,在旋转环48的外周面的整周上延伸设置有摩擦面36,该摩擦面36由从前端侧到基端侧朝向凸轮环34的即外径增大的锥面36a形成。
参照图8B,当使调节环22旋转而使凸轮环34沿轴向移动时,弹性部件50的凸部50a在锥面36a上滑动而逐渐变形,从而对作用于锥面36a和弹性部件50的凸部50a之间的推压力进行调节。另外,参照图8C,当使调节环22被设定于固定位置上时,凸轮环34向基端位置移动,弹性部件50的凹部50b被推压于锥面36a上,弹性部件50的凹凸形状与锥面36a卡合。另外,在图8C中以虚线表示变形前的弹性部件50的形状。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将调节环22设定于固定位置上时,弹性部件50的凹凸形状与锥面36a卡合,提供大的固定力,从而能够将插入部12相对于操作部20可靠地固定。
图9A和9B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对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功能的结构赋予相同的参照标号而省略说明。
参照图9A,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凸轮环34的内周面的整周上延伸设置有弹性部件50。即,在凸轮环34的内周面的整周上延伸设置有固定槽,在该固定槽中嵌入固定着弹性部件50的径向外侧部分。
另一方面,在旋转环48的外周面上,在整周上延伸设置有摩擦面36。该摩擦面36的前端侧由从前端侧到基端侧朝向凸轮环34的即外径增大的锥面36a形成。另外,摩擦面36的基端侧由与锥面36a连续地连接的周面36b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连接环45没有螺合于插入部接口44上。而是在第三连接环45上沿径向贯通形成有螺纹孔,在该螺纹孔中旋入固定螺丝56而与插入部接口44抵接,从而将第三连接环45固定于插入部接口44上。另外,在第三连接环45的基端部的外周部上,以覆盖螺纹孔的径向外侧开口的方式,在周向的整周上水密地覆盖设置有带部件54。在本实施方式中,带部件54由橡胶带形成。在该带部件54的外周面上,在整周上延伸设置有朝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54a。该突出部54a的突出端部沿周向滑动自由地与连接环28的前端部的内周面抵接,即使在第三连接环45旋转时,也能够确保连接环28和第三连接环45之间的水密性。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的作用进行说明。当使调节环22旋转而使凸轮环34沿轴向移动时,弹性部件50在摩擦面36的锥面36a上滑动而逐渐变形,从而对作用于锥面36a和弹性部件50之间的推压力进行调节。另外,参照图9B,当将调节环22设定于固定位置上时,凸轮环34向基端位置移动,弹性部件50配置于摩擦面36的周面36b上。其结果,弹性部件50最大限度地压缩,被最大限度地推压于摩擦面36的周面36b上而卡定。另外,在图9B中以虚线表示变形前的弹性部件50的形状。
另外,当使插入部12相对于操作部20旋转时,第三连接环45的突出部54a的突出端部在与连接环28的前端部的内周面抵接的状态下滑动,使第三连接环45相对于连接环28水密地旋转。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具有以下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插入部12相对于操作部20固定时,将弹性部件50推压于摩擦面36的周面36b上而卡定。因此,与将弹性部件50推压于摩擦面36的锥面36a上而卡定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弹性部件50稳定地卡定于摩擦面36上,提供稳定的固定力,而能够使插入部12相对于操作部20稳定地固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插入部12相对于操作部20旋转时,第三连接环45的突出部54a的突出端部在与连接环28的前端部的内周面抵接的状态下滑动。因此,与在第三连接环45和连接环28之间设置O型圈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第三连接环45相对于连接环28圆滑地旋转,能够使插入部12相对于操作部20圆滑地旋转。
图10A至图11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对具有与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功能的结构赋予相同的参照标号而省略说明。
参照图10A,在本实施方式的旋转环48中,从摩擦面36的锥面36a的基端部起在周面36b的整体上沿轴向延伸设置有多个槽部58,该多个槽部58以规定的间隔沿周向排列设置。这样,在摩擦面36的周面36b上形成了凹凸形状。
参照图10B和图11,在将调节环22设定于固定位置上时,弹性部件50配置于摩擦面36的周面36b上,并最大限度地压缩,被最大限度地推压于周面36b上而卡定,同时,弹性部件50与周面36b的凹凸形状彼此卡合。另外,在图11中以虚线表示变形前的弹性部件50的形状。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插入部12相对于操作部20固定时,将弹性部件50推压于摩擦面36的周面36b上而卡定,并且使弹性部件50与周面36b的凹凸形状卡合。因此,能够使弹性部件50与摩擦面36稳定而可靠地卡合,提供稳定且大的固定力,从而将插入部12相对于操作部20稳定而可靠地固定。
即使变更凹凸的形状、个数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窥镜,该内窥镜能够对相对于操作部对插入部进行旋转操作所需的操作力进行微调,并且能够使插入部沿其中心轴的轴周向相对于操作部旋转。
权利要求
1.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该内窥镜包括操作部;细长的插入部,该插入部的一端部以可相对于所述操作部沿所述插入部的中心轴的轴周向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操作部上;操作部侧部件,其设置于所述操作部;插入部侧部件,其设置于所述插入部,能够与所述插入部一体地旋转;弹性部件,其设置于所述操作部侧部件和所述插入部侧部件中的一方部件上;摩擦面,其设置于所述操作部侧部件和所述插入部侧部件中的另一方部件上,在被所述弹性部件推压、使所述插入部旋转的情况下,在该摩擦面与所述弹性部件之间产生抵抗旋转的摩擦力;以及移动调节机构,其使所述操作部侧部件和所述插入部侧部件相对地移动,使所述弹性部件变形,从而同时连续地调节作用于所述弹性部件与所述摩擦面之间的推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侧部件和所述插入部侧部件是彼此大致同轴地配置的外侧筒状部件和内侧筒状部件;所述摩擦面形成于所述外侧筒状部件和所述内侧筒状部件中的一方筒状部件的在另一方筒状部件侧的周面部上,所述摩擦面与轴向大致垂直;所述弹性部件设置于所述外侧筒状部件和所述内侧筒状部件中的另一方筒状部件的在一方筒状部件侧的周面部上;所述移动调节机构使所述外侧筒状部件和所述内侧筒状部件沿轴向相对地移动,使所述摩擦面推压所述弹性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侧部件和所述插入部侧部件是彼此大致同轴地配置的外侧筒状部件和内侧筒状部件;所述摩擦面形成于所述外侧筒状部件和所述内侧筒状部件中的一方筒状部件的在另一方筒状部件侧的周面部上,所述摩擦面具有从轴向的一端侧到另一端侧、朝向另一方筒状部件侧的锥面;所述弹性部件设置于所述外侧筒状部件和所述内侧筒状部件中的另一方筒状部件的在一方筒状部件侧的周面部上;所述移动调节机构使所述外侧筒状部件和所述内侧筒状部件沿轴向相对地移动,使所述弹性部件在所述锥面上沿轴向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面具有形成为与所述锥面的轴向的另一端侧连续的周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面具有形成于所述摩擦面的轴向的另一端侧、并与所述弹性部件卡合的凹凸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具有在所述摩擦面的轴向的另一端侧与所述摩擦面卡合的凹凸形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操作性得到提高的内窥镜。该内窥镜(10)具有设置于操作部(20)的操作部侧部件(34);设置于插入部(12)而能够与插入部(12)一体地旋转的插入部侧部件(48);设置于操作部侧部件(34)和插入部侧部件(48)中的一方部件上的弹性部件(50);设置于操作部侧部件(34)和插入部侧部件(48)中的另一方部件上,在被弹性部件(50)推压而使插入部(12)旋转时,在其与弹性部件(50)之间产生摩擦力的摩擦面(36);使操作部侧部件(34)与插入部侧部件(48)相对地移动,使弹性部件(50)变形,而同时对作用于弹性部件(50)和摩擦面(36)之间的推压力进行连续的调节的移动调节机构(22、32、35)。
文档编号G02B23/24GK101032389SQ20071008602
公开日2007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7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7日
发明者新村徹, 竹内泰雄, 鹤冈薰 申请人: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