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透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8696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摄像透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载置于使用CCD(Charged Coupled Device)和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等摄像元件的摄像机器中的摄像透镜。
背景技术
CCD和CMOS等摄像元件近年来正向非常小型化和高像素化发展。为此,对摄像机主体,乃至其所载置的透镜,也要求小型且高性能。另外,为了与高像素的摄像元件相对应,需要远心性(telecenter),即主光线向摄像元件的入射角度相对于光轴近似于平行(摄像面中的入射角度相对于摄像面的法线近似为零)。以往,例如附有摄像机的便携式电话中载置的摄像透镜多数由3枚构成,但是为了与高像素化相对应,存在透镜枚数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在专利文献4中,记载了4枚构成的摄像透镜。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摄像透镜中,从物体侧起第二顺序配置的第2透镜,成为物体侧的面为凹面形状的负透镜。
〔专利文献1〕特开2005-208236号公报然而,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摄像透镜,在色像差等方面尚有改善的余地。另外,在摄像透镜中,为了确保远心性考虑将孔径光阑尽可能配置于物体侧,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若像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摄像透镜那样,第2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凹面形状,则制造敏感度较高,例如制造时若存在透镜位置错位,则容易产生像面变动。
本发明针对所涉及的问题点而提出,其目的为提供一种摄像透镜,其能够实现与高像素化相对应的高性能的透镜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从物体侧起顺次备有第1透镜,其为正的,且物体侧的面为凸形状;第2透镜,其将凹面向着像面侧,且为负的弯月形状;第3透镜,其为将凸面向着像面侧的正的弯月形状;第4透镜,其为负的,其两面均为非球面形状,且在光轴近旁,像面侧的面为凹形状;第5透镜G5,其为正的或负的,且两面为非球面形状,并满足如下条件式υd1>50 ……(1)υd2<30 ……(2)υd4<30 ……(3)其中,υd1第1透镜的阿贝数;υd2第2透镜的阿贝数;υd4第4透镜G4的阿贝数。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中,作为整体由5枚构成,与以往的3枚或4枚构成的摄像透镜相比,增加了透镜枚数,并且通过将透镜材料、以及透镜的面形状最佳化,能够得到与高像素化相对应的高性能的透镜系统。特别是,通过满足条件式(1)、(2)、(3),能够得到轴上色像差和倍率色像差的校正效果。另外,通过即使第2透镜成为将凹面向着像面侧的负的弯月形状,能够降低因制造时的位置错位产生的像面变动,并能够得到制造性优良的透镜系统。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中,优选为,关于第4透镜和第5透镜,还满足以下条件式G4D(0.0)<G4D(0.7)<G4D(1.0) ……(4)G45D(1.0)<G45D(0.0) ……(5)G5MaxH<G4MaxH……(6)其中,G4D(0.0)第4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G4D(0.7)第4透镜的后面有效直径七成的位置处的厚度;G4D(1.0)第4透镜的后面的有效直径十成处的厚度;G45D(0.0)第4透镜和第5透镜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G45D(1.0)第5透镜G5的前面的有效直径十成的位置处的与第4透镜的空气间隔;G4MaxH第4透镜中透镜厚度成为最厚的位置离开光轴的高度;G5MaxH第5透镜中透镜厚度成为最厚的位置离开光轴的高度。通过满足这系条件式,特别有利于倍率色像差的校正和远心性的确保。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中,优选为,第5透镜的像面侧的面,在光轴近旁为凹形状,在周边部为凸形状。由此,特别是,对于像面弯曲的校正以及远心性的确保较为有利。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中,优选为,还满足以下条件|f2/f1|>1 ……(7)1.0<|f3*(1/f4+1/f5)|<1.5 ……(8)其中f1第1透镜G1的焦距;f2第2透镜G2的焦距;f3第3透镜G3的焦距;f4第4透镜G4的焦距;f5第5透镜G5的焦距。通过满足这些条件式,使得各透镜的光学能力分配最佳化,并且在进行远心性的确保和倍率以及轴上色像差的校正的同时,有利于透镜系统整体的小型化。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中,也可以在比所述第1透镜的像侧的面更靠近物体侧处备有孔径光阑。另外,也可以,在所述第1透镜和所述第2透镜之间备有孔径光阑。透镜将孔径光阑配置于比较靠前侧,有利于远心性的确保。
按照本发明的摄像透镜,作为整体为5枚透镜结构,与以往的3枚或4枚结构的摄像透镜相比,增加了透镜枚数,并且由于寻求了透镜材料、以及透镜的面形状最佳化,因此能够实现与高像素化相对应的高性能的透镜系统。


图1是与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相对应的透镜剖面图。
图2是与本发明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相对应的透镜剖面图。
图3是与本发明的实施例3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相对应的透镜剖面图。
图4是与本发明的实施例4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相对应的透镜剖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数据的图;(A)是基本的透镜数据;(B)是与非球面相关的透镜数据。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数据的图;(A)是基本的透镜数据;(B)是与非球面相关的透镜数据。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数据的图;(A)是基本的透镜数据;(B)是与非球面相关的透镜数据。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数据的图;(A)是基本的透镜数据;(B)是与非球面相关的透镜数据。
图9是对于各实施例汇总表示与条件式相关的值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
图14是与条件式相关的说明图。
图中G1-第1透镜,G2-第2透镜,G3-第3透镜,G4-第4透镜,G5-第5透镜,St-孔径光阑,Ri-从物体侧起第1号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Di-从物体侧起第i号和第i+1号的透镜面的面间隔,Z1-光轴。
实施方式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第1构成例。该构成例与后述的第1数值实施例(图5(A)、图5(B))的透镜构成相对应。图2表示第2构成例。该构成例与后述的第2数值实施例(图6(A)、图6(B))的透镜构成相对应。图3表示第3构成例。该构成例与后述的第3数值实施例(图7(A)、图7(B))的透镜构成相对应。图4表示第4构成例。该构成例与后述的第4数值实施例(图8(A)、图8(B))的透镜构成相对应。在图1~图4中,符号Ri表示,将最靠近物体侧的构成要素的面作为第1号,以随着面向像侧(成像侧)而顺次增加的方式附加符号的第i号面的面的曲率半径。符号Di,表示第i号面和第i+1号面的曲率半径。符号Di,表示第i号面和第i+1号面的光轴Z1上的面间隔。另外,对于各构成例基本的构成均相同,因此在以下中将图1所示的第1构成例作为基本而说明。
该摄像透镜,在使用CCD和CMOS等摄像透镜的各种摄像机器,例如便携式电话、数字静物摄像机以及数字视频摄像机等中使用较为合适。该摄像透镜,沿光轴Z1从物体侧起顺次备有第1透镜G1、第2透镜G2、第3透镜G3、第4透镜G4、第5透镜G5。光学孔径光阑St,配置于第1透镜G1的前侧,更详细地说,配置于光轴Z1上比第1透镜G1的像侧的面更靠近物体侧。也可以,如图4的构成例那样,在光轴Z1上在第1透镜G1和第2透镜G2之间配置孔径光阑St。
在该摄像透镜的成像面Simg上,配置CCD等摄像元件。在第5透镜G5和摄像元件之间,与安装有透镜的摄像机侧的构成相对应地,配置各种的光学构件GC。例如,配置摄像面保护用的封罩玻璃和红外线截止滤光器等平板状的光学构件。
关于第1透镜G1,物体侧的面成为凸形状的正透镜,例如双凸透镜。关于第2透镜G2,成为将凹面面向像面侧的负的凹凸透镜。第3透镜G3,成为将凸面向着像面侧的正的凹凸透镜。第4透镜G4,成为两面为非球面形状的负透镜。第5透镜G5,成为两面为非球面形状的负透镜或正透镜。
优选为,第4透镜G4的物体侧的面在光轴近旁为凸形状,在周边部为凹形状。另外,优选为,第4透镜G4的像面侧的面在光轴近旁为凹形状在周边部为凸形状。优选为,第5透镜G5的物体侧的面在光轴近旁为凸形状在周边部为凹形状,或者成为在中间部一度成为凹形状后再次成为凸形状那样的非球面形状。另外,优选为,第5透镜G5的像面侧的面在光轴近旁为凹形状而在周边部为凸形状。
该摄像透镜,满足以下的条件。其中,υd1为第1透镜G1的阿贝数,υd2为第2透镜G2的阿贝数,υd4为第4透镜G4的阿贝数。
υd1>50 ……(1)υd2<30 ……(2)υd4<30 ……(3)另外,该摄像透镜优选为,满足以下条件。
G4D(0.0)<G4D(0.7)<G4D(1.0) ……(4)G45D(1.0)<G45D(0.0) ……(5)
G5MaxH<G4MaxH ……(6)这里,参照图14,对条件式(4)~(6)的参数进行说明,则G4D(0.0)表示第4透镜G4的光轴Z1上的厚度,G4D(0.7)表示第4透镜G4的后面的有效直径七成的位置G4H(0.7)处的厚度,G4D(1.0)表示第4透镜G4的后面的有效直径十成的位置G4H(1.0)处的厚度。G45D(0.0)表示第4透镜G4和第5透镜G5的光轴Z1上的空气间隔,G45D(1.0)表示第5透镜G5的前面的有效直径十成的位置G5H(1.0)处的与第4透镜G5的空气间隔。G4MaxH表示第4透镜G4中透镜厚度成为最厚的位置G4MaxD离开光轴Z1的高度,G5MaxH表示第5透镜G5中透镜厚度成为最厚的位置G4MaxD离开光轴Z1的高度。
优选为,该摄像透镜还满足以下条件。其中,f1表示第1透镜G1的焦距,f2表示第2透镜G2的焦距,f3表示第3透镜G3的焦距,f4表示第4透镜G4的焦距,f5表示第5透镜G5的焦距。
|f2/f1|>1 ……(7)1.0<|f3*(1/f4+1/f5)|<1.5 ……(8)接下来,对以上那样构成的摄像透镜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在该摄像透镜中,整体为5枚的透镜结构,与以往的3枚或4枚相比增加了透镜枚数,并且通过使透镜材料、各透镜的光学能力分配,以及透镜面的面形状最为合适,能够得到与高像素化相对应的高性能的透镜系统。在该摄像透镜中,通过将光学孔径光阑St保持在比较前侧(物体侧),确保了远心性。在将孔径光阑St保持于前侧的情况下,制造灵敏度变高,例如若制造时存在透镜的位置错位,则容易产生像面变动,但是在该摄像透镜中,通过使第2透镜为将凹面向着像面侧的负的凹凸透镜形状,降低了其像面变动,实现了制造适应性优良的透镜系统。
在该摄像透镜中,使作为正透镜的第1透镜G1为满足条件式(1)那样的低分散的透镜材料,使作为负透镜的第2透镜G2以及第4透镜G4为满足条件式(2)、(3)那样的高分散的透镜材料,由此实现了轴上色像差和倍率色像差的校正效果。若低于条件式(1)的下限,则主要是轴上色像差变大,性能劣化,因此并不优选。若超过条件式(2)的上限,则轴上色像差和倍率色像差变大,性能劣化而不优选。若超过条件式(3)的上限,则主要是倍率色像差变大,性能劣化,因此并不优选。为了更良好地对色像差进行校正,优选为,条件式(2)、(3)的上限满足以下的值。
υd2<29 ……(2A)υd4<29 ……(3A)另外,该摄像透镜中,通过将配置于像侧的第4透镜G4和第5透镜G5中的非球面形状为在中心部和周边部不同的形状,能够从像面的中心部到周边部而跨度地对像面弯曲进行校正。另外,对于确保远心性也较为有利,并且从像面中心部到周边部而横跨地,使光线相对于摄像元件面的入射角度接近于垂直。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与第4透镜G4和第5透镜G5相关地满足条件式(4)、(5)、(6),能够减小摄像面中的主光线相对于光轴Z1的入射角度,并有利于确保远心性,并且有利于倍率色像差的校正。
另外,通过满足条件式(7)~(8),能够在进行远心性的确保以及倍率和轴上色像差的校正的同时,实现透镜系统整体的小型化。条件式(7)规定了物体侧的两个透镜(第1透镜G1和第2透镜G2)的光学能力的适当的关系。若低于条件式(7)的下限,则虽然有利于色像差的降低,但是会成为全长较长的透镜系统,因此并不优选。条件式(8)规定了像面侧的三个透镜(第3透镜G3、第4透镜G4、第5透镜G5)的光学能力的适当关系。若超过条件式(8)的上限,则摄像面中的主光线相对于光轴Z1的入射角度变大,远心性劣化,因此并不优选。相反,若低于下限,则虽然有利于全长缩短和确保远心性,但是倍率和轴上色像差变大,性能劣化,因此并不优选。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按照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与以往的3枚或4枚构成的摄像透镜相比,增加了透镜枚数,并寻求了透镜材料、透镜的面形状和各透镜的光学能力分配的最佳化,因此能够实现与以往的高像素化相对应的高性能的透镜系统。
(实施例)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具体的数值实施例。在以下中,汇总说明第1~第4数值实施例。
图5(A)、图5(B),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数值数据。特别是,图5(A)表示基本的透镜数据,图5(B)表示与非球面相关的透镜数据。在图5(A)所示的透镜数据中的透镜数据中的面编号Si一栏中,示出了将最靠近物体侧的结构要素的面作为第一号而随着面向像侧顺次增加而附加符号的第i号(i=1~13)面的编号。在曲率半径Ri一栏,示出了与图1中附加的符号Ri相对应从物体侧数第i号面Si的曲率半径的值(mm)。对于面间隔Di一栏,同样地表示从物体侧数第i号面Si和第i+1号面Si+1在光轴上的间隔(mm)。Ndj,表示相邻的透镜面间相对于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的值。υdj一栏,表示从物体侧起第j号(j=1~6)光学元件相对于d线(波长587.6nm)的阿贝数的值。
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中,除了第2透镜L2外,第3透镜L3、第4透镜L4、和第5透镜L5的两面均为非球面形状。在图5(A)的基本透镜数据中,作为这些非球面的曲率半径,示出了光轴近旁的曲率半径的数值。在图5(B)中作为非球面数据而示出的数值中,记号“E”,表示紧接着它的数据是以10为底的“幂指数”,表示将由该以10为底的指数函数所表示的数值乘以“E”前的数值。例如,如果是“1.0E-02”,则表示“1.0×10-2”。
作为非球面数据,表示以下的式(A)所表示的非球面形状的式子中的各系数Bi、KA的值。更详细地说,Z表示从位于离开光轴Z1高度h的位置的非球面上点向非球面的顶点的切平面(垂直于光轴Z1的平面)所画的垂线的长度(mm)。实施例1所涉及摄像透镜中,各非球面作为非球面系数Bi有效地使用第4次~第10次的系数B4~B10而表示。
Z=C·h2/{1+(1-KA·C2·h2)1/2}+∑Bi·hi……(A)(i=4~10)其中,Z非球面的深度(mm);h从光轴到透镜面的距离(高度)(mm);KA离心率(第2次的非球面系数);C近轴曲率=1/R;(R近轴曲率半径);Bi第i次的非球面系数。
与上述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同样,图6(A)、图7(A)、图8(A),示出了实施例2~实施例4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基本的透镜数据。另外,同样,图6(B)、图7(B)、图8(B),示出了与实施例2~实施例4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非球面相关的数据。另外,对于实施例2~实施例4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其中之一,第1透镜G1、第2透镜G2、第3透镜G3、第4透镜G4和第5透镜G5的两面均为非球面形状。
在图9中,表示与上述的各条件式相关的值。另外,在图9中,f表示全系统的近轴焦点距离(mm)。f1、f2、f3、f4、f5分别表示第1透镜G1、第2透镜G2、第3透镜G3、第4透镜G4和第5透镜G5的近轴焦点距离(mm)。根据图9可知,各实施例的值,位于各条件式的数值范围内。
图10(A)~10(C)分别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中的球面像差、像散(像面弯曲)、以及畸变(歪曲像差)。在各像差图中,以d线为基准波长,也示出了C线(波长656.27nm)和F线(波长686.13nm)的像差。在像散图中,S表示弧矢(サジタル)方向的像差,F表示切向方向的像差。ω表示半视角。另外,在图10(A)中,纵方向表示入射瞳径(mm)。
同样,图11(A)~11(C)示出了关于实施例2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图12(A)~12(C)示出了关于实施例3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图13(A)~13(C)示出了关于实施例4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另外,图11(B)、(C)中,纵方向表示像高Y(mm)。
如从以上各图示数据和各像差图所明了的那样,对于各实施例,能够得到一种小型且高性能的摄像透镜系统,其作为整体是5枚透镜结构,并能够实现透镜材料、透镜的面形状以及各透镜的光学能力分配的最佳化。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各实施例,各种变形的实施例也是可能的。例如,各透镜成分的曲率半径、面间隔、以及折射率的值等,不限于由上述各数值实施例所示出的值,可以采用其他的值。
权利要求
1.一种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从物体侧起顺次备有第1透镜,其为正的,且物体侧的面为凸形状;第2透镜,其将凹面向着像面侧,且为负的弯月形状;第3透镜,其为将凸面向着像面侧的正的弯月形状;第4透镜,其为负的,且两面均为非球面形状,且在光轴近旁,像面侧的面为凹形状;第5透镜G5,其为正的或负的,且两面为非球面形状,并满足如下条件式νd1>50 ……(1)νd2<30 ……(2)νd4<30 ……(3)其中,νd1第1透镜的阿贝数;νd2第2透镜的阿贝数;νd4第4透镜G4的阿贝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关于第4透镜和第5透镜,还满足以下条件式G4D(0.0)<G4D(0.7)<G4D(1.0)……(4)G45D(1.0)<G45D(0.0)……(5)G5MaxH<G4MaxH ……(6)其中,G4D(0.0)第4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G4D(0.7)第4透镜的后面有效直径七成的位置处的厚度;G4D(1.0)第4透镜的后面的有效直径十成处的厚度;G45D(0.0)第4透镜和第5透镜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G45D(1.0)第5透镜的前面的有效直径十成的位置处的与第4透镜的空气间隔;G4MaxH第4透镜中透镜厚度成为最厚的位置离开光轴的高度;G5MaxH第5透镜中透镜厚度成为最厚的位置离开光轴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5透镜的像面侧的面,在光轴近旁为凹形状,在周边部为凸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还满足以下条件|f2/f1|>1 ……(7)1.0<|f3*(1/f4+1/f5)|<1.5 ……(8)其中f1第1透镜的焦距;f2第2透镜的焦距;f3第3透镜的焦距;f4第4透镜的焦距;f5第5透镜的焦距。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比所述第1透镜的像侧的面更靠近物体侧处备有孔径光阑。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透镜和所述第2透镜之间备有孔径光阑。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比所述第1透镜的像侧的面更靠近物体侧处备有孔径光阑。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透镜和所述第2透镜之间备有孔径光阑。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5透镜的像面侧的面,在光轴近旁为凹形状,在周边部为凸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还满足以下条件|f2/f1|>1 ……(7)1.0<|f3*(1/f4+1/f5)|<1.5 ……(8)其中f1第1透镜的焦距;f2第2透镜的焦距;f3第3透镜的焦距;f4第4透镜的焦距;f5第5透镜的焦距。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比所述第1透镜的像侧的面更靠近物体侧处备有孔径光阑。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透镜和所述第2透镜之间备有孔径光阑。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比所述第1透镜的像侧的面更靠近物体侧处备有孔径光阑。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透镜和所述第2透镜之间备有孔径光阑。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还满足以下条件|f2/f1|>1 ……(7)1.0<|f3*(1/f4+1/f5)|<1.5 ……(8)其中f1第1透镜的焦距;f2第2透镜的焦距;f3第3透镜的焦距;f4第4透镜的焦距;f5第5透镜的焦距。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比所述第1透镜的像侧的面更靠近物体侧处备有孔径光阑。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透镜和所述第2透镜之间备有孔径光阑。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比所述第1透镜的像侧的面更靠近物体侧处备有孔径光阑。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透镜和所述第2透镜之间备有孔径光阑。
2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还满足以下条件|f2/f1|>1 ……(7)1.0<|f3*(1/f4+1/f5)|<1.5 ……(8)其中f1第1透镜的焦距;f2第2透镜的焦距;f3第3透镜的焦距;f4第4透镜的焦距;f5第5透镜的焦距。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比所述第1透镜的像侧的面更靠近物体侧处备有孔径光阑。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透镜和所述第2透镜之间备有孔径光阑。
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比所述第1透镜的像侧的面更靠近物体侧处备有孔径光阑。
2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透镜和所述第2透镜之间备有孔径光阑。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从物体侧起顺次备有物体侧的面为凸形状的正的第1透镜(G1);将凹面向着像面侧的负的弯月形状的第2透镜(G2);将凸面向着像面侧的正的弯月形状的第3透镜(G3);两面均为非球面形状,且在光轴近旁,像面侧的面为凹形状的第4透镜(G4);两面为非球面形状的正的或负的第5透镜(G5)。关于第1、第2透镜(G1、G2)的阿贝数υd1、υd2,第4透镜(G4)的阿贝数υd4,满足如下条件式υd1>50(1);υd2<30(2);υd4<30(3)从而实现与高像素化相对于的高性能的摄像透镜。
文档编号G02B9/60GK101046542SQ20071008848
公开日2007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27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28日
发明者筱原义和 申请人:富士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