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0403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承座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承座,其兼具省去置入反射片的动作及其衍生问题、 省去对反射片进行额外的信赖性测试、光线可产生多次反射或是漫射使 背光模块整体亮度更平均,以及体积可再縮小等功效。
技术背景参阅图1及图2,现有背光装置包括一底框81,具有一平面811及一墙部812;此平面811—般为矩形;一反射片82,类似一薄纸,组装时放置于该平面811上; 一导光组件83,至少具有一导光板831及一光源832,此导光板831 上设有数个微结构831A(如图3及图4所示);数个光学膜84,可为扩散膜、菱镜片等,可视需要而调整或更换。 然而,现有背光装置的主要缺点在于1. 反射片置入时易产生气泡、皱摺、翘曲而形成不良品。如图i及 图2所示,理论上,该反射片82在置入该底框81的平面811与该导光 板831间后,该反射片82与该平面811间应彼此密贴,但实际上在放入 后,该反射片82与该导光板831间极易残留小气泡(图中未示),因此造 成光线的折射、光路改变或亮度不均,严重影响产品的光学特性。另外, 由于该反射片82在置入时可能局部有皱摺、翘曲的现象(图中未示),亦 会影响产品的光学特性,而使产品的不良率提高。2. 需针对反射片进行额外的信赖性测试。由于反射片是另外购置, 故对于其品质是否良好,光学特性是否合乎要求等问题,均必须增加额 外的信赖性测试,如此一来,极易造成产品延迟出货的情形,导致利润 损失。3. 缺少反射空间。如图2所示,由于该反射片82与该导光板831 间为密贴状,欠缺反射空间,所以光线产生多次反射或是漫射的机率极 低。如图3所示,假设先将该反射片82取出,该导光板831内部有--第一光束Ll及一第二光束L2,分别触及一第一点Pl (大体位于该平面811 上)及一第二点P2(大体位于该微结构831A上),此时,该第二光束L2会 产生四面八方散射开的光线,且至少有一部分的光线是朝下方(含右下方 及左下方)。如图4所示,若将该反射片82装入,由于该反射片82与 该导光板831间为密贴状,光线一旦触及该反射片82即被反射(主要指 第二点P2的部分),因此,产生多次反射或是漫射的机率极低。4.体积不易再縮小。反射片具有一定的厚度,而太厚的反射片会占 据背光装置的空间,使得背光装置整体难以再更轻薄短小。 发明内容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 陷,而提供一种承座,其可省去置入反射片的动作及其衍生问题,省去 对反射片进行额外的信赖性测试,使光线可产生多次反射或是漫射使背 光模块整体亮度更平均,并使背光模块整体的体积可再縮小。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承座,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平板部,具有一承置面及一边缘; 一反射层,设于该承置面上,并具有一第一厚度,且用以反射光线;一 框部,具有a. —容纳空间,用以容纳一背光模块;b. —反射空间, 介于该容纳空间及该反射层间,并具有一第二厚度,且使光线产生多次 的反射。前述的承座,其中反射层设于所述承置面上的方式,是采用电镀、 涂布或喷涂。前述的承座,其中背光模块包括 一光板; 一光源产生组件,设于 该光板的至少一侧; 一扩散板,设于该光板外表面上; 一菱镜片,设于 该扩散板上; 一黑白膜,设于该菱镜片上。前述的承座,其中框部设于所述平板部上的方式,是从该平板部的 边缘一体延伸出或组合于该边缘的结构。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其可省去置入反射片的动作及其衍生问题, 省去对反射片进行额外的信赖性测试,使光线可产生多次反射或是漫射 使背光模块整体亮度更平均,并使背光模块整体的体积可再缩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分解立体示意2是现有技术的局部放大剖视3是现有技术的光线路径的示意4是现有技术的另一光线路径的示意5是本发明的分解立体示意6是本发明的局部放大剖视7是本发明的光线路径的示意8是本发明的另一光线路径的示意9是本发明实际应用例的示意中标号说明-io平板部ll承置面12边缘20反射层30框部31容纳空间32反射空间'40背光模块41光板42光源产生组件43扩散板44菱镜片45黑白膜81底框811平面812墙部82反射片83导光组件831导光板831A微结构832光源84光学膜Tl第一厚度T2第二厚度Ll第一光束L2第二光束L3第三光束L4第四光束Pl第一点P2第二点P3第三点P4第四点P5第五点P6第六点P7第七点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为一种承座,参阅图5及图6,包括 一平板部IO、 一反射层20及一框部30。 该平板部IO,至少具有一承置面11及一边缘12; 该反射层20,设于该承置面11上,并具有一第一厚度Tl,其用以 反射光线-,该框部30,可由该平板部10的边缘12—体延伸出,或是组合于该 边缘12的结构,该框部30具有a. —容纳空间31,是用以容纳一背光模块40;b. —反射空间32(参阅图6),是介于该容纳空间31及该反射层20 间,并具有一第二厚度T2,其供光线产生多次的反射。以上为本发明的承座。该反射层20设于该承置面11上的方式,是采用电镀、涂布或喷涂。该背光模块40包括一光板41;一光源产生组件42,设于该光板41的至少一侧; 一扩散板43,设于该光板41的外表面上; 一菱镜片44,设于该扩散板43上; 一黑白膜45,设于该菱镜片44上。 本发明具有如下两个主要特点第一如图5及图6所示,本发明的反射层20是直接设于(例如电镀、涂布或喷涂)该承置面11。如此,可省去置入反射片(公知设计)的动作及其衍生的问题,并省去确认反射层20的光学特性(也可以讲是 信赖性)测试的过程;另外,该反射层20的第一厚度T1较薄,可以将背 光模块的体积再缩小。第二本发明巧妙的在该反射层20与该背光模块40间形成一 「反 射空间32」。借此(参阅图7及图8),当一第三光束L3由该背光模块40 的光板41中行进到一第三点P3后,会进入该反射空间32,在触及一第 四点P4(大体位于该反射/1 20上)后,再反射至一第五点P5(可以讲是反射至该光板41),再反射至一第六点P6 (再反射至该反射层20), 甚至可达数百次、数千或更多次的反射。参阅图8,若一第四光束L4,抵达一第七点P7(可能位于该光板41 对应于该反射空间32上的内凹微结构),则会产生四面八方散开的光线, 而朝下方的光线就会在该反射空间32内产生较多次的反射与漫射,使设 于承座上的背光模块整体的亮度分布会更平均,甚至更亮。再请参阅图9,是本发明应用于一具有斜面的背光模块40的示意图 (其中该光板41的剖面线已去除),更可证明光线会在该反射空间32内 产生较多次的反射与漫射。本发明的优点及功效可归纳为1. 省去置入反射片的动作及其衍生问题。由于本发明是将反射层直 接设于平板部的承置面上,所以省去置入反射片的动作,同时,也避免 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反射片置入时易产生气泡、铍摺、翘曲而形成不良 品」的问题。2. 省去对反射片进行额外的信赖性测试。因为少了置入反射片的动 作,所以也省去对反射片进行额外的信赖性测试所需具有的相关程序、 器材及时间。3. 光线可产生多次反射或是漫射使背光模块整体亮度更平均。由于 本发明在该反射层与该背光模块间形成一 「反射空间」,光线会在该反射 空间内产生较多次的反射与漫射,所以设于承座上的背光模块整体的亮 度分布会更平均,甚至更亮。4. 体积可再縮小。因为反射层是以电镀/涂布/喷涂于该平板部的承 置面上,使反射层的第一厚度可以更薄,若同时将反射空间的第二厚度 也控制在较小的尺寸时,可以使背光模块整体比现有装置的厚度再縮小, 达到轻薄短小的功能。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 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 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承座,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平板部,具有一承置面及一边缘;一反射层,设于该承置面上,并具有一第一厚度,且用以反射光线;一框部,具有a.一容纳空间,用以容纳一背光模块;b.一反射空间,介于该容纳空间及该反射层间,并具有一第二厚度,且使光线产生多次的反射。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设于所述 承置面上的方式,是采用电镀、涂布或喷涂。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包括 -^光板;一光源产生组件,设于该光板的至少一侧; 一扩散板,设于该光板外表面上; 一菱镜片,设于该扩散板上; 一黑白膜,设于该菱镜片上。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框部设于所述平 板部上的方式,是从该平板部的边缘一体延伸出或组合于该边缘的结构。
全文摘要
一种承座,包括一平板部,具有一承置面及一边缘;一反射层,设于该承置面上,并具有一第一厚度,且用以反射光线;一框部,具有一容纳空间,用以容纳一背光模块;一反射空间,介于该容纳空间及该反射层间,并具有一第二厚度,且使光线产生多次的反射;反射层设于承置面上的方式,是采用电镀、涂布或喷涂。本发明可省去置入反射片的动作及其衍生问题,省去对反射片进行额外的信赖性测试,使光线可产生多次反射或是漫射使背光模块整体亮度更平均,并使背光模块整体的体积可再缩小。
文档编号G02F1/13GK101334553SQ20071012311
公开日2008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29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29日
发明者任益华, 张世宗, 方泰钧 申请人:绿点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