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中的导光组件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0834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背光模组中的导光组件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块中使用的导光组件及其制作方法,如导光板、导 光膜,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超薄侧光式背光模组中的导光组件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及发光器件向超薄、节能化方向发展,侧发光方式成为背光模块 的主流照明方式。背光模块的亮度和均匀性是行业中评价产品品质的重要指 标,因而,如何获得高亮度、高均匀性的面光源成为研究的焦点。
背光模组的主要构成部件包括光源(Light source)、导光板(Light guide plate)以及一些光学膜片,如扩散膜(diffuser)、棱镜片(prism sheet)、 反射板(reflector)等。背光模组根据光源的所在位置,分成入射光源位于 显示面板背面后方的直下式背光模组,以及入射光源位于显示面板一条侧边附 近的侧光式背光模组。
对于侧光式模组,光源放在背光模组侧边,光从侧面进入导光板后,将线 光源或点光源转化成分布均匀的面光源,再经过扩散膜的均光作用与棱镜片的 集光作用提高光源的亮度与均匀度。其中,导光板作为模组中的核心导光器件, 其导光性能直接决定了模组的发光亮度与均匀度。
随着显示器件的超薄化趋势,背光模组中的导光板、光源等器件也正向薄 型化方向发展。目前,行业中研发出了 0.15mm左右厚度的超薄导光薄膜(在 导光板厚度〈0.2mm时,可以称为导光膜),而超薄LED光源的厚度则达到 0.3匪 0.6mm。因此,在超薄背光模组中,若采用超薄LED光源及超薄导光薄 膜的组合,由于超薄导光薄膜的端面导光尺寸小于LED端面尺寸,会造成侧光 源能量的很大损失;而若釆用超薄LED光源与导光板的组合(目前最薄的导光 板厚度为0.7mm),则在用于手机按键、触摸方式的显示器件等场合时,将会 严重影响产品的触摸手感。
此外,降低显示产品的成本也是行业发展趋势。因此,在背光模组中导光
器件超薄化的同时,其价格同样是行业中关注的对象。由于印刷方式及注塑成 型方式(传统导光板制作的主流方式)在制作lmm以下厚度导光板时良品率的 降低及设备投入的增加,使得该方法制造的薄型导光板的价格较高,这也是传 统制作方式无法制作超薄导光板的障碍之一。
因此,如何获得超薄、高亮度、高均匀度以及低价格的超薄导光器件是本 行业关注的问题,也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利用超薄模组中侧光LED光源能量的导 光组件结构,以较低的制作成本获得具有高亮度、高均匀度的面光源。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背光模组中的导光组件 结构,包括导光基材,以及根据导光需求,在导光基材表面制备形成的导光网 点结构,由至少两层导光基材重叠组合构成,每层所述导光基材为厚度50nm 150um的导光膜;各层所述基材上的导光网点结构分布位置使得导出光能量相 互互补,构成均匀的面光源。
上文中,在侧发光结构的背光模组中,使用多层单片超薄导光膜进行重叠 组合,重叠的层数由实际采用的LED光源的厚度与实际单层导光膜的厚度来 决定,目前行业中已商业化应用的超薄LED光源的厚度在0.3mm 0.6mm, 为有效减薄厚度,重叠组合后的导光组件厚度最好是小于或等于LED光源的 厚度;组合后的各层导光膜与LED的接触端口对LED光源发出的光进行充分 耦合,实现对LED光源侧面发光能量的利用,从而避免光能损失;同时,导 光膜表面上的导光网点结构进行互补设计,所谓互补设计,即各层导光膜上的 导光网点的布置相互交叉,导出光能量分布互补,使得组合后的多层结构的导 出光形成的面光源具有更好的均匀性,这点是以往单层导光板(或膜)所不易 实现的。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光网点结构为微锥形凹、凸结构,其直径为 10um 100um,深度为5um 20um,根据均匀导光要求,基于折/反射型几何 光学原理进行各层所述导光膜表面的导光网点布置,重叠后导出光构成均匀面 光源。
具体网点分布设计方法为
① 网点采用整面设计方式,网点密度与位置互补。如第一层网点整面分布, 密度离光源由近而远从疏到密,第二层网点整面分布,网点密度离光源由近而 远从密到疏,但第二层的网点的位置与第一层网点的位置不同;第三层网点密 度根据前两层组合后的整体效果,确定网点密度的分布情况,并以此类推,第 N层导光膜网点设计使得第N层发光区能量补充前N-l层发光不匀部分,最 终使得LED光源能量得到充分利用,并获得高均匀度的面光源;
② 网点采用局部设计方式。如第一层仅在离光源特定位置处设计特定密度 网点,第二层在其他特定位置设计特定网点,并以此类推,确定其他各层的网 点分布密度与区域;
③ 网点采用整体+局部设计方式。如第一层、第二层采用整体设计方式后, 整个组合结构仅在局部区域存在不均匀现象,此时,可对第三层采用局部网点 设计方式,来改善整体发光效果。
以上多层结构的发光均匀性,可以通过各层的网点密度与位置进行调整实现。
另一种技术方案是,所述导光网点结构为衍射型光栅结构,衍射光栅像素 结构最小线宽为0.4um,光栅槽深为150nm 400nm,根据均匀导光要求,基 于耦合波理论,通过改变光栅取向、槽型深度、线宽各参数进行各层所述导光 膜上的导光网点布置,重叠后导出光构成均匀面光源。
本发明的导光组件结构的制作方法是,包括以下步骤
(1) 根据使用的LED光源的厚度与单层导光膜材料厚度,确定多层组合的 层数;
(2) 根据LED光源亮度数据及发光面积,以单片导光的方式进行模拟,确 定初始的导光网点分布;
(3) 以步骤(2)中确定的分布初始值,根据布点方式进行相应调整,确定第一
层导光膜的网点分布;根据能量分布及各层模拟结构,依次确定其他各层的网 点分布;
(4) 根据设计的各层网点结构制作导光模仁小样,进行数据测试,如测试数 据与设计数据的偏差值大于设定要求时,对各层网点分布做相应调整;
(5)在样品亮度、均匀度测试通过后,制作各层导光膜,并进行叠合组装。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5)中对导光膜的制作,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①平压 方式或②巻对巻的印制方式
① 平压的压印过程为,对导光板(膜)模仁从上往下施加压力,使得模仁与 基材进行充分接触,由于模仁的温度一般在100'C左右,接触时基材材料发生 变形,从而将模仁表面的微结构转移到材料表面,形成导光网点;
② 巻对巻压印过程为,通过主动辊与从动辊的相对转动,将模仁表面的微 结构网点压印到基材表面。该压印过程为线接触,板辊在压印过程中处于匀速 转动,因此,接触面内的压力非常均匀,成巻的PC基材巻绕在板辊表面,压 印过程不受面积限制,适于制作厚度仅为50um 150um的柔性巻材,速度可 达数十米/秒,速度较快,但不适用于制作>0.3咖的PC片材。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 本发明中的导光组件由多层导光膜构成,通过多层重叠导光膜间的光 耦合效应,充分利用了 LED光源侧面的能量,避免能量损失,从另一角度达 到节能的效果;
2. 采用多层导光膜进行组合的方式,使得每层导光膜上的导光网点分布 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以能量互补为分布原则,重叠后使得多层导光结构具有较 髙的均匀度;
3. 多层柔性导光薄膜的组合与整体导光结构比单层片状导光板相比,触 感更好,满足产品的商业化需要;
4. 易于制造单层导光膜可采用高效率的巻对巻压印方式,生产效率为 平压方式(片材导光板)的IO倍,可极大提高了产能,并降低了成本,更符 合行业发展的趋势。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2是实施例一中多层导光膜导光示意图3是实施例一中整面设计网点的多层导光膜示意图(a);
图4是实施例一中整面设计网点的多层导光膜示意图(b)
6
图5是实施例二中局部设计网点的多层导光膜示意图(a); 图6是实施例二中局部设计网点的多层导光膜示意图(b); 图7是实施例二中局部设计网点的多层导光膜示意图(C);
图8是实施例三中整面+局部设计网点的多层导光膜示意图(a);
图9是实施例三中整面+局部设计网点的多层导光膜示意图(b); 图10是实施例三中整面+局部设计网点的多层导光膜示意图(C); 图11是平压方式制作导光板(膜)示意图; 图12是巻对巻压印方式制作导光膜示意图。
其中1、片状导光板(膜)模仁;2、微结构网点;3、 PC基材;10、侧发 光LED光源;11、导光膜;12、背光模组中的夹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参见图1至图4所示, 一种背光模组中的导光组件结构,主要
由4层导光基材重叠组合构成,每层所述导光基材为厚度0.12mm的导光膜11, 各层组合后的厚度小于侧发光LED光源10的厚度(0.5mm),各层导光膜重 叠后由背光模组中的夹具12夹持定位;根据导光均匀性的要求,在导光基材 表面制备形成导光网点结构,各层所述基材上的导光网点结构分布位置相互互 补,使导出均匀的面光源;所述导光网点结构为微锥形凹、凸结构,其直径为 50um,深度为10um,根据均匀导光要求,基于折/反射型几何光学原理进行 各层所述导光膜表面的导光网点布置,重叠后导出均匀面光源。
本实施例中,导光网点布置采用整面设计,如第一层网点整面分布,密度 离光源由近而远从疏到密,第二层网点整面分布,网点密度离光源由近而远从 密到疏,但第二层的网点的位置与第一层网点的位置不同;第三层网点密度根 据前两层组合后的整体效果,确定网点密度的分布情况,并以此类推,第N 层导光膜网点设计使得第N层发光区能量补充前N-l层发光不匀部分,最终 使得LED光源能量得到充分利用,并获得高均匀度的面光源;以两层组合结 构为例来说明上述整体设计方式,如图3所示,按照离光源由近而远从疏到密 分布,并根据实际使用的LED光源的发光曲线进行疏密排列,如图4所示为
第二层整面设计网点的导光膜,其网点分布与第一层网点位置错开,具体位置 可通过软件模拟效果来确定。
本实施例中导光组件结构的制作方法是,其步骤包括
(1) 根据实际使用的LED光源的厚度与单层导光薄膜材料厚度,确定多 层组合的层数;
(2) 根据LED光源亮度数据及发光面积,以单片导光的方式进行模拟, 确定初始的导光网点分布;
(3) 以步骤(2)中确定的分布初始值,根据布点方式进行相应调整,确定第
一层导光膜的网点分布;根据能量分布及各层模拟结构,依次确定其他各层 的网点分布;
(4) 根据设计的各层网点结构制作相应导光模仁小样,进行数据测试,必 要时,对各层网点分布做相应调整;
(5)在样品亮度、均匀度测试通过后,采用巻对巻压印方式制作各层导光 膜,并进行组装。
如图12为巻对巻压印方式制作导光膜的示意图。压印过程通过主动辊与 从动辊的相对转动,将模仁表面的微结构网点压印到基材表面。该压印过程为 线接触,板辊在压印过程中处于匀速转动,因此,接触面内的压力非常均匀。 成巻的PC基材巻绕在板辊表面,压印过程不受面积限制。同时,巻绕式压印 的速度可达数十米/秒,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经测试表明,当光源为侧发光LED, LED厚度为0.5mm,若采用单片 0.12mm厚度的超薄导光薄膜作为导光器件,其厚度仅为LED光源厚度的1/4。 若光源侧面发出能量与其厚度成正比,单片导光膜仅利用了光源能量的25%, 损失了 75%的能量;但是,若采用如本实施例的多层结构的导光组件,新增 的每层单片导光膜即可对LED光源损失的能量进行耦合,并通过各层的导光 网点,将侧向光能转换为正面的能量,其各层网点的导光示意图参见图2。该 结构除了可充分利用光源能量外,还可通过调整各层导光网点的位置,提高最 终获得面光源能量的均匀性。
实施例二参见图5至7所示, 一种背光模组中的导光组件结构,包括 导光基材,以及根据导光需求,在导光基材表面制备形成的导光网点结构, 包括10层导光基材重叠组合构成,每层所述导光基材为厚度50nm的导光 膜,各层组合后的厚度等于LED光源的厚度0.5咖;各层所述基材上的导光 网点结构分布位置相互互补,使导出均匀的面光源;所述导光网点结构为椎 形凹、凸结构,其直径为60um,深度为8um,根据均匀导光要求,基于折/ 反射型几何光学原理进行各层所述导光膜表面的导光网点布置,重叠后导出 均匀面光源。为了充分利用光源能量,提高面光源的均匀度,本实施例采用局部导光 网点的设计,以三层组合结构为例来说明局部设计导光网点的方式。网点在 三层单片导光膜上的局部位置相对错开,其网点密度根据LED光能传播过 程中衰减曲线确定。图5离光源最近,能量最强,密度最小;图6离光源较 远,能量次之,密度增大;图7离光源最远,能量最小,密度最大;以此类 推,IO层组合的网点设计原理同上,当然,本实施例示意图仅表述了单片导 光膜上采用1个区域设计网点,根据实际发光情况,在单片导光膜上可以同 时设计多个局部发光区。实施例三本实施例中的结构类似于实施例一或二,不同点在于导光网 点的布置,采用整体+局部的设计方式。如图8、 9为整体方式设计的导光网 点,若在厚度允许情况下,如第一层、第二层在局部区域仍存在局部不均匀 现象,此时,可通过增加采用局部方式设计的网点对整体发光效果进行改善, 参见图10。实施例四 一种背光模组中的导光组件结构,包括导光基材,以及根据 导光需求,在导光基材表面制备形成的导光网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 少两层导光基材重叠组合构成,每层所述导光基材为厚度50nm 100uin的 导光膜,各层组合后的厚度小于LED光源的厚度;各层所述基材上的导光 网点结构分布位置相互互补,使导出均匀的面光源;所述导光网点结构为衍 射型光栅结构,该结构至少线宽为0.4um,光栅槽深为150nm 400nm,根 据均匀导光要求,基于耦合波理论,通过改变光栅取向、槽型深度、线宽各 参数进行各层所述导光膜上的导光网点布置,重叠后导出均匀面光源。本实施例中,在制作导光膜时采用平压方式,如图11所示,压印过程 为对导光板(膜)模仁1从上往下施加压力,使得模仁与PC基材3进行充分
接触,由于模仁1的温度一般在100° C左右,接触时材料发生变形,从而 将模仁表面的微结构网点2转移到PC基材3表面,形成导光网点。平压过 程中,模仁需要和基材进行充分接触,才能确保压印深度的一致性,从而保 证网点的导光性能。但是,随着模仁面积的增大,单位面积的压力减小,压 印网点的深度受到影响。 一般的平压面积<60 ramX60 im,压印的深度才能 得到保证,且比较均匀,但是,压印面积的尺寸影响了生产效率。压印基材 3可为各种厚度的PC/PMMA材料。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模组中的导光组件结构,包括导光基材,以及根据导光需求,在导光基材表面制备形成的导光网点结构,其特征在于由至少两层导光基材重叠组合构成,每层所述导光基材为厚度50um~150um的导光膜;各层所述基材上的导光网点结构分布位置使得导出光能量相互互补,构成均匀的面光源。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中的导光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导光网点结构为微锥形凹、凸结构,其直径为10um 100iim,深度为5um 20um,根据均匀导光要求,基于折/反射型几何光学原理进行各层所述导光膜 表面的导光网点布置,重叠后导出光构成均匀面光源。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中的导光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导光网点结构为衍射型光栅结构,衍射光栅像素结构最小线宽为0.4um,光 栅槽深为150nm 400nm,根据均匀导光要求,基于耦合波理论,通过改变光 栅取向、槽型深度、线宽各参数进行各层所述导光膜上的导光网点布置,重叠 后导出光构成均匀面光源。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中的导光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各层导光基材组合后的厚度小于或等于LED光源的厚度。
5. —种背光模组中的导光组件结构的制作方法,其步骤包括(1) 根据使用的LED光源的厚度与单层导光膜材料厚度,确定多层组合的 层数;(2) 根据LED光源亮度数据及发光面积,以单片导光的方式进行模拟,确 定初始的导光网点分布;(3) 以步骤(2)中确定的分布初始值,根据布点方式进行相应调整,确定第一层导光膜的网点分布;根据能量分布及各层模拟结构,依次确定其他各层的网 点分布;(4) 根据设计的各层网点结构制作导光模仁小样,进行数据测试,如测试数 据与设计数据的偏差值大于设定要求时,对各层网点分布做相应调整;(5) 在样品亮度、均匀度测试通过后,制作各层导光膜,并进行叠合组装。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中的导光组件结构,包括导光基材以及导光基材表面制备形成的导光网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层导光基材重叠组合构成,每层所述导光基材为厚度50um~150um的导光膜;各层所述基材上的导光网点结构分布位置相互互补;其制作方法(1)根据LED光源的厚度与导光薄膜材料厚度,确定多层组合的层数;(2)根据LED光源亮度数据及发光面积,确定初始的导光网点分布;(3)根据步骤(2)数据及布点方式进行相应调整;(4)制作相应导光模仁小样;(5)制作各层导光膜,并进行组装。本发明充分利用了LED光源能量,并有效地提高了发光均匀度,多层重叠结构获得更好的触感。
文档编号G02B6/00GK101162278SQ20071013519
公开日2008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13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13日
发明者燕 叶, 吴智华, 周小红, 恒 张, 方宗豹, 浦东林, 陈林森 申请人:苏州维旺科技有限公司;苏州苏大维格数码光学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