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透镜装置的驱动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摄像装置、以及便携信息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8026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变焦透镜装置的驱动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摄像装置、以及便携信息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焦透镜装置的驱动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摄像装置、以及便携信息设备。
背景技术
:变焦透镜是通过使构成该变焦透镜的多个移动透镜组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使焦距变化的透镜。构成上述变焦透镜的上述移动透镜组大致可分为主要起到使焦距变化的作用的由一个或多个透镜构成的透镜组、以及起到在变倍时对像面的移动进行补偿的作用的由一个或多个透镜构成的补偿组。而且,与上述变焦组在变倍时朝一个方向移动不同,补偿组在朝一个方向移动后使移动方向反转从而掉头,采用以上所述驱动方式的变焦透镜由于结构简单且比较容易进行像差补偿,因此被广泛使用(例如,日本国专利特开平10—039214号公报(专利文献l)及日本国专利特开平11—149044号公报(专利文献2)等)。另外,近年来,这些变焦透镜还被广泛用于紧凑型数码摄像机等小型摄像机。对于紧凑型数码摄像机等透镜一体化型摄像机而言,存在小型化、且能在尽可能靠近被摄体的位置进行摄影等要求。因此,预先将补偿透镜的移动轨迹作为表示透镜凸轮轨迹的数据表格存储在微型计算机内,并按照该数据表格来驱动补偿透镜的透镜逐渐成为主流,而并非用凸轮使补偿透镜和变倍透镜在机械上联动的透镜。小型数码摄像机或安装在便携设备上的摄像机中,由于其透镜系统是小型系统,因此通常用安装在摄像机上的电动机等驱动装置来进行变倍时的透镜的移动。在使用这种驱动装置使各透镜移动的情况下,通常也采用按照预先装载的透镜位置数据表格以使各透镜移动,从而得到所要的焦距的方法。此时,上述透镜位置数据表格中,因数据容量的限制,未能写入能够连续地得到所有焦距的透镜位置数据,而写入与5级20级左右的离散的焦距对/^.的透镜位置数据。在设定离散的焦距并且补偿组的移动方向反转的现有的变焦透镜中,等间隔地(即,如f2—fl二f3—G-…,相邻的两个焦距之差相等)设定各焦距(变焦倍率)。因而,变焦位(与离散地设定的焦距对应的各透镜组的透镜位置)被设定在使上述补偿组的移动方向反转的透镜位置上的概率变高。而且,变焦位被设定在上述移动方向发生反转的透镜位置上的情况下,被设定在移动方向发生反转的透镜位置上的变焦位会限制上述补偿组的移动范围。因而,在光学设计中,需要确保空间来进行设计,使得在上述补偿组的移动方向发生反转的透镜位置上的变焦位处,透镜之间不发生相互干扰。另外,在透镜架和驱动部的设计中,以移动方向发生反转的透镜位置上的变焦位来决定驱动系统的最大行程,需要将其设计成使得在上述变焦位的透镜位置上,透镜之间不发生相互干扰。这样,即使想要将变焦透镜做得紧凑,也由于被设定在使上述补偿组的移动方向反转的透镜位置上的变焦位会限制上述补偿组的移动范围,因此存在不能简单地紧凑化的问题。如果能够縮短补偿组的最大行程而不更改上述光学设计,则能够使透镜驱动部小型化等从而获得充裕的空间,能谋求实现变焦透镜整体的小型化。另外,通过縮短补偿组的最大行程从而能使光学设计进一步小型化。
发明内容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谋求实现变焦透镜的紧凑化的变焦透镜装置的驱动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摄像装置、以及使用该摄像装置的便携信息设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变焦透镜装置的驱动方法,根据存储有表示变焦组及补偿组各自可停止的位置的变焦位数据的表格,驱动变焦透镜装置,该变焦透镜装置包含在变倍时朝光轴方向上的一个方向移动以使焦距变化的由一个或多个透镜构成的上述变焦组、及在变倍时移动方向发生反转从而对像面的移动进行补偿的由一个或多个透镜构成的上述补偿组,其特征为,将上述补偿组的移动方向发生反转的上述补偿组的位置上的上述补偿组的焦距设为fr,以焦距从小到大的顺序附加编号n,将上述补偿组的变焦位设为变焦位n,将任意变焦位n上的上述补偿组的焦距设为fn,将上述变焦位n的相邻变焦位(n+l)上的上述补偿组的焦距设为f(n+l),这里,n为自然数,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满足fn〈fr〈f(n+l)的焦距fn和焦距f(n+l),设定上述变焦位n及上述变焦位(n+l),使得上述焦距f(n+l)和上述焦距fn之间的差值(f(n+l)—fn)相比与上述变焦位n及变焦位(n+l)不同的上述补偿组的其它所有彼此相邻的变焦位m及变焦位(m+l)上的上述补偿组的焦距fm和焦距f(m+l)之间的差值(f(m+l)—fm)要大,这里,m为满足m^n的自然数。如果采用上述结构,关于上述补偿组,与移动方向发生反转的位置相邻的变焦位n上的焦距fn和相邻的变焦位(n+l)上的焦距f(n+l)之间的差值被设定得相比其它所有彼此相邻的变焦位m及变焦位(m+l)上的焦距fm和焦距f(m+l)之间的差值要大。因而,使上述补偿组的移动方向反转的位置被设定于为变焦位n及变焦位(n+l)的概率变得极低。而且,使上述补偿组的移动方向反转的位置未被设定于变焦位n及变焦位(n+l)的情况下,在变倍时,补偿组移动到在广角端的变焦位上的焦距fW和焦距fr之间呈最接近上述焦距fr的焦距的变焦位n之后,移动到变焦位(n+l)而不通过呈上述焦距fr的位置。因此,与上述补偿组通过呈上述焦距fr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将上述补偿组的移动范围减小相应于上述变焦位n或上述变焦位(n+l)与呈上述焦距fr的位置之间的距离的大小。因而,能够将透镜驱动部减小相应于上述补偿组的移动范围变小的大小。而且,由于上述补偿组的移动范围变小,因此能够使与上述补偿组相邻的透镜组靠近上述补偿组,能够将变焦透镜的全长抑制为较短的长度。另外,在实施方式之一的变焦透镜装置的驱动方法中,将在广角端的上述补偿组的焦距设为fW的情况下,将上述变焦位n及上述变焦位(n+l)设定得满足下述式子fr—fn》fVv/100f(n+l)—fr》fW100。如果采用该实施方式,能够使上述变焦位n及上述变焦位(n+l)上的上述补偿组的位置与呈上述焦距fr的位置充分远离。因而,能够进一步减小上述补偿组的移动范围。另外,实施方式之一的变焦透镜装置的驱动方法中,将上述变焦位n及上述变焦位(n+l)设定得满足下述式子{fn+f(n+l)}/2=fr。如果采用该实施方式,能够使上述变焦位n和上述变焦位(n+l)大致相等。因而,在将焦距从上述焦距fn变焦到上述焦距f(n+l)或者从上述焦距f(n+l)变焦到上述焦距fn的情况下,无需使上述补偿组移动,可抑制功耗。另外,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特征为,具有变焦透镜装置,该变焦透镜装置包含在变倍时朝光轴方向上的一个方向移动以使焦距变化的由一个或多个透镜构成的上述变焦组、及在变倍时移动方向发生反转从而对像面的移动进行补偿的由一个或多个透镜构成的上述补偿组;及表格,该表格存储有表示上述变焦组及上述补偿组各自可停止的位置的变焦位数据,将上述补偿组的移动方向发生反转的上述补偿组的位置上的上述补偿组的焦距设为fr,以焦距从小到大的顺序附加编号n,将上述补偿组的变焦位设为变焦位n,将任意变焦位n上的上述补偿组的焦距设为fn,将上述变焦位n的相邻变焦位(n+l)上的上述补偿组的焦距设为f(n+l),这里,n为自然数,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满足fn〈fr〈f(n+l)的焦距fn和焦距f(n+l),设定上述变焦位n及上述变焦位(n+l),使得上述焦距f(n+l)和上述焦距fn之间的差值(f(n+l)—fn)相比与上述变焦位n及变焦位(n+l)不同的上述补偿组的其它所有彼此相邻的变焦位m及变焦位(m+l)上的上述补偿组的焦距fm和焦距f(m+l)之间的差值(f(m+l)—fm)要大,这里,m为满足m^n的自然数。如果采用上述结构,与上述变焦透镜装置的驱动方法的情况相同,具有能够减小透镜驱动部的尺寸且能够将变焦透镜的全长抑制得较短的结构,因此能紧凑地形成相应的摄像装置。另外,本发明的便携信息设备的特征为,包含上述摄像装置。如果采用上述结构,由于包含能紧凑形成的摄像装置,因此能谋求实现相应的便携信息设备的小型化,并且能在靠近被拍摄物体的位置进行摄影。由以上所述可知,本发明的变焦透镜装置的驱动方法中,将补偿组的移动方向发生反转的位置上的焦距设为fr,将彼此相邻的变焦位n及(n+l)上的上述补偿组的焦距设为fn及f(n+l)的情况下,对于满足fn〈fr〈f(n+l)的焦距fn和焦距f(n+l),设定上述变焦位n及上述变焦位(n+l),使得上述焦距f(n+l)和上述焦距fn之间的差值相比与该变焦位n及(n+l)不同的彼此相邻的两个变焦位上的焦距的差值要大,因此使上述补偿组的移动方向反转的位置被设定于变焦位n及变焦位(n+l)的概率变得极低。而且,使上述补偿组的移动方向反转的位置未被设定于上述变焦位n及变焦位(n+l)的情况下,上述补偿组从广角端向长焦端变倍时,在移动到上述变焦位n之后,能够直接移动到上述变焦位(n+l)。因而,与上述补偿组通过呈上述焦距fr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将上述补偿组的移动范围减小相应于上述变焦位n或上述变焦位(n+l)与呈上述焦距fr的位置之间的距离的大小。也就是说,如果采用本发明,能够将透镜驱动部尺寸减小相应于上述补偿组的移动范围变小的大小。而且,由于上述补偿组的移动范围变小,因此能够使与上述补偿组相邻的透镜组靠近上述补偿组,从而縮短变焦透镜的全长。另外,本发明的摄像装置与上述变焦透镜装置的驱动方法的情况相同,具有能够减小透镜驱动部尺寸且能够縮短变焦透镜的全长的结构,因此能够紧凑地形成相应的摄像装置。另外,本发明的便携信息设备包含能紧凑形成的摄像装置,因此能谋求实现相应的便携信息设备的小型化,并且能在靠近被拍摄物体的位置进行摄影。图1是表示由在变倍时使焦距变化的变焦组和使移动方向反转从而对像面的移动进行补偿的补偿组构成的变焦透镜中相对于其焦距的变化的各透镜组的位置的图。图2是由在变倍时使焦距变化的变焦组和使移动方向反转从而对像面的移动进行补偿的补偿组构成的变焦透镜的概念图。图3是采用本发明的变焦透镜装置的驱动方法的变焦透镜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与图3所示的变焦透镜中的各透镜组相关的从像面出发的位置和焦距之间的关系图。图5是与图3不同的变焦透镜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与图5所示的变焦透镜中的各透镜组相关的从像面出发的位置和焦距之间的关系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利用图示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所述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由在变倍时朝光轴方向的一个方向移动以使透镜系统的焦距变化的变焦组、和在变倍时其移动方向发生反转从而对像面的移动进行补偿的补偿组构成的变焦透镜装置(以下简称变焦透镜)中相对于焦距的变化,各透镜组G1、G2、G3的位置的图。另外,图2是由在变倍时朝光轴方向的一个方向移动以使透镜系统的焦距变化的变焦组、和在变倍时其移动方向发生反转从而对像面的移动进行补偿的补偿组构成的变焦透镜的概念图。首先,在说明本发明的变焦透镜装置的驱动方法之前,对具有朝一个方向移动后使移动方向反转的补偿组的变焦透镜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由在变倍时朝光轴方向的一个方向移动以使透镜系统的焦距变化的变焦组、和在变倍时其移动方向发生反转从而对像面的移动进行补偿的补偿组构成的变焦透镜从物体侧起依次包含例如第一透镜组Gl、第二透镜组G2及第三透镜组G3。上述第一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并且在变倍时其位置(以下有时也称为透镜位置)固定。另外,第二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并且在从广角端向长焦端变倍时,朝物体侧移动后,使移动方向反转,朝像面侧移动,从而起到在变倍时对像面的移动进行补偿的补偿组的作用。另外,第三透镜组G3具有正的光焦度,并且在从广角端向长焦端变倍时,从像面侧朝物体侧移动,从而起到使透镜系统的焦距变化的变焦组的作用。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变焦透镜装置的驱动方法。图1中,实线表示各透镜组G1、G2、G3的位置,示出随着焦距的变化,作为上述补偿组的第二透镜组G2、和作为上述变焦组的第三透镜组G3移动的情况。另外,"Lr"是设定满足第二透镜组(补偿组)G2的移动方向发生反转的位置上的焦距fr的变焦位时的第二透镜组(补偿组)G2的移动范围。与此不同的是,"Lm"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透镜组(补偿组)G2的移动范围。本实施方式中,在如上述那样设定离散的焦距的情况下,对于第二透镜组(补偿组)G2的移动方向发生反转的透镜位置上的焦距fr,以焦距从小到大的顺序附加编号n(n为自然数),将第二透镜组(补偿组)(G2)的变焦位设为变焦位n,并且任意变焦位n上的焦距fn和相邻的变焦位(n+l)上的焦距f(n+l)满足如下关系,即fn<fr<f(n+l)的情况下,设定变焦位n及变焦位(n+l),使得上述焦距f(n+l)和上述焦距fo之间的差值相比与该差值不同的彼此相邻的焦距间的差值的最大值要大。因而,在图l所示的例子的情况中,设定各变焦位,使得在焦距fW(-fl)和焦距fr之间呈最接近焦距fr的焦距的第四个变焦位上的焦距f4、在此后的变焦位上的焦距f5、和其它变焦位上的焦距fl、f2、£3、f6之间满足如下所述关系,即f5—f4>(G—fl)、(fi—G)、(f4一fi)、(仿一f5)中的最大值。在这样设定各变焦位的情况下,作为补偿组的第二透镜组G2从呈焦距f4的透镜位置直接移动到呈焦距f5的透镜位置而不通过呈焦距fr的透镜位置,因此无需移动到呈焦距fr的透镜位置。因此,与将呈焦距fr的透镜位置设定作为变焦位的情况下的移动范围Lr相比,能够减小本实施方式中的作为补偿组的第二透镜组G2的移动范围Lm。这样,若透镜组的移动范围变小,则能够縮短透镜驱动装置的行程,因此能够使摄像机更紧凑。另外,由于作为固定透镜的第一透镜组G1和移动的第二透镜组G2之间的最接近距离变大,因此在光学设计时能设计成使第一透镜组G1靠近第二透镜组G2,能够将变焦透镜全长设计得较短。.通常如1倍、1.5倍、2倍…那样等间距地设定焦距。而且,在等间隔地设定焦距的情况下,在将变焦位n'和变焦位(n+l)'设定得满足fn,<fr<f(n+l),关系的情况下,也是作为补偿组的第二透镜组G2从呈焦距fn'的透镜位置直接移动到呈焦距(n+l)'的透镜位置而不通过呈焦距fr的透镜位置,因此能够使得第二透镜组G2的移动范围Lm'比移动范围Lr要小。然而,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具有如下所述关系,即f(n+l)—fn>f(n+l),一fn,=f2—fl=...=fn,一f(n—1)=f(n+2)—f(n+1),=…,因此通过将变焦位n及变焦位(n+l)设定得满足如下关系,即fn<fn,<fr<f(n+l),<f(n+l),从而由图l可知,呈焦距fr的透镜位置与呈焦距fn或焦距(n+l)的透镜位置之间的距离相比呈焦距fr的透镜位萱与呈焦距fn'或焦距(n+l),的透镜位置之间的距离要大。因而,能够使得第二透镜组(补偿组)G2的移动范围Lm比上述移动范围Lm,要小。此时,本实施方式中,最好将上述变焦位n和变焦位(n+l)设定在由下式,即fr一fn》fW/100f(n+l)—fr》fW100表示的范围内。通过这样,能够使得到焦距fn及焦距f(n+l)的补偿组的透镜位置与得到焦距fr的补偿组的透镜位置充分远离,能够提高抑制补偿组的移动范围Lm(参照图l)的效果。此外,由上式表示的变焦位n和变焦位(n+l)的范围可由实测值求出,通过将变焦位n和变焦位(n+l)设定在上述范围内,从而与现有的情况相比能够将补偿组的移动范围Lm减小2)Lim5jam。另外,最好将上述变焦位n和变焦位(n+l)设定得使由下式、即{fn+f(n+l)}/2=fr表示的关系能够成立。通过这样,能够使得到焦距fn的补偿组的透镜位置和得到焦距f(n+l)的补偿组的透镜位置大致相等。因而,在从焦距fn变焦到焦距f(n+l)或者从焦距f(n+l)变焦到焦距fn的情况下,无需使补偿祖移动,可抑制功耗。第一实施方式图3是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装置的驱动方法的变焦透镜的结构的剖视图。这里,图3上部示出广角端的透镜位置,图3下部示出长焦端的透镜位置。另外,图3的左侧为物体侧,图3的右侧为像面侧。图中的箭头号表示变焦时透镜移动的情况。图3所示的变焦透镜从物体侧起依次包含第一透镜组Gl、第二透镜组G2、第三透镜组G3及第四透镜组G4。上述第一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并且在变倍时其透镜位置固定。另外,第二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并且在从广角端向长焦端变倍时,朝物体侧移动后,使移动方向反转并朝像面侧移动,从而起到在变倍时对像面的移动进行补偿的补偿组的作用。另外,第三透镜组G3具有正的光焦度,并且在从广角端向长焦端变倍时,从像面侧朝物体侧移动,从而起到使透镜系统的焦距变化的变焦组的作用。另外,第四透镜组G4具有负的光焦度,并且在变倍时其透镜位置固定。图4表示与图3所示的变焦透镜中的各透镜组G1G4相关的从像面出发的位置和焦距之间的关系。各透镜组G1G4在变倍时为了得到所要的焦距,沿图4的实线在光轴上移动并在所要的黑圆点的透镜位置(变焦位)停止。此时,作为补偿组的第二透镜组G2在从广角端向长焦端变倍时,向物体侧移动后,使移动方向反转并向像面侧移动。而且,移动方向发生反转的透镜位置上的焦距fL=10.8mm。表1是本实施方式中的透镜位数据。此外,表1中还加注了第二透镜组G2的移动方向发生反转的焦距fL上的透镜位数据。本实施方式中,将变焦位设定在上述各透镜位置中除了焦距fL以外的呈焦距flf5的透镜位置。表l焦距变倍比G2的位置G3的位置fl(二fw)4.81.014.99.5f27.21.517.711.8D9.62.018.513.7fL10.82.318,614.5f412.42.618.515.6f5(=ft)14.43.018.316.8单位mm由表1可知,在将呈焦距fL的透镜位置设定为变焦位的情况下,作为补偿组的第二透镜组G2从离开像面的位置14.9mm移动到18.6mm。与此不同的是,如果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装置的驱动方法,不将呈焦距fL的透镜位置设定作为变焦位,因此第二透镜组G2仅从离开像面的位置14.9mm移动到18.5mm。因而,能够将第二透镜组G2的驱动范围縮短O.lmm。因此,能够减小第二透镜组G2的驱动部的尺寸,能使变焦透镜组件小型化。另外,由于第一透镜组Gl和第二透镜组G2之间的最接近距离变长O.lmm,因此能在光学设计时使第一透镜组G1靠近像面侧相应的距离,能够缩短透镜的全长。如上所述,如果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装置的驱动方法,能使包含驱动部的变焦透镜组件进一步紧凑化,能实现适合于便携电话、PDA(PersonalDigitalAssistants:个人数码助理)等便携设备的小型且薄型的变焦透镜。接着,在表2表4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的数值例。表2中示出表面数据。该表面数据所示的数值例中,从物体侧起依次示出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mm)、轴上表面间隔(透镜厚度或空气间隔)(mm)、对于d线的折射率及对于d线的阿贝数。表2表面曲率半径轴上表面间隔折射率阿贝数185.1810細1.80640.72非球面5.377可变3非球面5.8561.1361.82124.14非球面9.185可变5光阑0.1006非球面2.5771.2651.58961.37非球面一13.8590.307810.8110,1.84723.892.706可变10非球面177.5311.3451.82124.111非球面一2U201.806而且,上述表2中的非球面具有由式(l)的非球面式表示的非球面形状。z=-一3,,"r4+r"+f7s+m'10…("I,!l-(1+¥化这里,K是圆锥常数,A、B、C、D是非球面系数,Y是距光轴的高度,R是非球面顶点的曲率半径,Z是距光轴高度为Y的非球面上的点到非球面顶点的切平面的垂直方向的距离。14表3<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5</column></row><table>表3中示出上述式(l)中的非球面数据R、K、A、B、C、D。此外,表3中的浮动小数点形式的表现中,用记号E表示指数的底IO,且省略乘号*。因而,例如"一0.12345*10-15"用"—0.12345E—15"来表示。表4中示出各透镜的变焦数据。表4中,"表面间隔2"是指第2表面和第3表面之间(即第一透镜组Gl和第二透镜组G2之刚的距离(mm),"表面间隔4"是指第4表面和第5表面之间(即第二透镜组G2和光阑之间)的距离(mm),"表面间隔9"是指第9表面和第10表面之间(即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之刚的距离(mm)。表4<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5</column></row><table>第二实施方式图5是表示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装置的驱动方法的变焦透镜的结构的剖视图。这里,图5上部示出广角端的透镜位置,图5下部示出长焦端的透镜位置。另外,图5的左侧为物体侧,右侧为像面侧。图中的箭头号表示变焦时透镜移动的情况。图5所示的变焦透镜从物体侧起依次包含第一透镜组G1、第二透镜组G2、第三透镜组G3、第四透镜组G4及第五透镜组G5。上述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的光焦度,并且在变倍时透镜位置固定。另外,第二透镜组G2具有负的光焦度,并且在从广角端向长焦端变倍时,从物体侧朝像面侧移动,从而起到使透镜系统的焦距变化的透镜组的作用。另外,第三透镜组G3具有正的光焦度,并且在变倍时透镜位置固定。另外,第四透镜组G4具有正的光焦度,并且在从广角端向长焦端变倍时,朝物体侧移动后,使移动方向反转并朝像面侧移动,从而起到在变倍时对像面的移动进行补偿的补偿组的作用。另外,第五透镜组G5具有正的光焦度,并且在变倍时其透镜位置固定。图6表示与图5所示的变焦透镜中的各透镜组G1G5相关的,从像面出发的位置和焦距之间的关系。各透镜组G1G5在变倍时为了得到所要的焦距,沿图6的实线在光轴上移动并在所要的黑圆点的透镜位置(变焦位)停止。此时,作为补偿组的第四透镜组G4在从广角端向长焦端变倍时,向物体侧移动后,使移动方向反转并向像面侧移动。而且,移动方向发生反转的透镜位置上的焦距fL二13.2mm。表5是本实施方式中的透镜位数据。此外,表5中还加注了第四透镜组G4的移动方向发生反转的焦距fL上的透镜位数据。本实施方式中,将变焦位设定在上述各透镜位置中除了焦距fL以外的呈焦距flf6的透镜位置上。表5<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6</column></row><table>由表5可知,在将呈焦距化的透镜位置设定为变焦位的情况下,作为补偿组的第四透镜组G4从离开像面的位置12.5mm移动到15.9mm。与此不同的是,如果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装置的驱动方法,由于不将呈焦距fL的透镜位置设定作为变焦位,因此第四透镜组G4仅从离开像面的位置12.5mm移动到15.8mm。因而,能够将第四透镜组G4的驱动范围縮短O.lmm。因此,能够减小第四透镜组G4的驱动部的尺寸,能使变焦透镜组件小型化。另外,由于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之间的最接近距离变长O.lmm,因此能在光学设计时使第三透镜组G3靠近像面侧相应的距离,能够縮短透镜的全长。如上所述,如果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装置的驱动方法,能使包含驱动部的变焦透镜组件进一步紧凑化,能实现适合于便携电话、PDA等便携设备的小型且薄型的变焦透镜。接着,在表6表8中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变焦透镜的数值例。表6中示出表面数据。该表面数据所示的数值例中,从物体侧起依次示出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mm)、轴上表面间隔(透镜厚度或空气间隔)(mm)、对于d线的折射率及对于d线的阿贝数。表6<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8</column></row><table>而且,上述表6中的非球面具有由上述式(l)的非球面式表示的非球面形状。表7中示出本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上述式(1)中的非球面数据R、K、A、B、C、D。此外,表7中的浮动小数点形式的表现中,用记号E表示指数的底IO且省略乘号*。因而,例如"一0.12345*10-15"用"一0.12345E—15"来表示。表7表面RKABCD1332.689l細01.7233E—049.2891E—071.7204E—08一5.0580E—1016—13.5431.00003.5979E—049.7801E—06一1.0941E—06一1.2485E—08表8中示出各透镜的变焦数据。表8中,"表面间隔5"是指第5表面和第6表面之间(即第一透镜组Gl和第二透镜组G2之间)的距离(mm),"表面间隔10"是指第10表面和第11表面之间(即第二透镜组G2和光阑之间)的距离(mm),"表面间隔13"是指第13表面和第14表面之间(即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之间)的距离(mm),"表面间隔16"是指第16表面和第17表面之间(即第四透镜组G4和第五透镜组G5之间)的距离(mm)。表8广角端长焦端焦距6.034.8表面间隔50.61512.2卯表面间隔1012.6200.945表面间隔132.5275.289表面间隔164.1361.370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在表1表8中示出了具体的数值例,但本发明的变焦透镜装置的驱动方法并不局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要而言之,只要对于上述补偿组的移动方向发生反转的透镜的位置上的焦距fL,适当设定变焦位n及变焦位(n+l)的焦距,使得在广角端的焦距fw和焦距fL之间呈最接近焦距化的焦距的变焦位n上的焦距fn、和下一变焦位(n+l)上的焦距f(n+l)满足如下所述关系fn<fL<f(n+l)即可。19权利要求1.一种变焦透镜装置的驱动方法,该变焦透镜装置包含变焦组(G3)和补偿组(G2),所述变焦组(G3)在变倍时朝光轴方向上的一个方向移动以使焦距变化且由一个或多个透镜构成,所述补偿组(G2)在变倍时移动方向发生反转从而对像面的移动进行补偿且由一个或多个透镜构成,该驱动方法根据存储有表示所述变焦组(G3)及所述补偿组(G2)各自可停止的位置的变焦位数据的表格来驱动变焦透镜装置,该驱动方法的特征在于,将所述补偿组(G2)的移动方向发生反转时的所述补偿组(G2)的位置上的所述补偿组(G2)的焦距设为fr,以焦距从小到大的顺序附加编号n,将所述补偿组(G2)的变焦位设为变焦位n,将任意变焦位n上的所述补偿组(G2)的焦距设为fn,将所述变焦位n的相邻变焦位(n+1)上的所述补偿组(G2)的焦距设为f(n+1),这里,n为自然数,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满足fn<fr<f(n+1)的焦距fn和焦距f(n+1),设定所述变焦位n及所述变焦位(n+1),使得所述焦距f(n+1)和所述焦距fn之间的差值(f(n+1)-fn)相比与所述变焦位n及变焦位(n+1)不同的所述补偿组(G2)的其它所有彼此相邻的变焦位m及变焦位(m+1)上的所述补偿组(G2)的焦距fm和焦距f(m+1)之间的差值(f(m+1)-fm)要大,这里,m为满足m≠n的自然数。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在广角端的所述补偿组(G2)的焦距设为fw的情况下,将所述变焦位n及所述变焦位(n+l)设定为使其满足下述式子<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2</formula>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变焦位n及所述变焦位(11+1)设定为使其满足下述式子<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2</formula>4.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变焦透镜装置,该变焦透镜装置包含变焦组(G3)和补偿组(G2),所述变焦组(G3)在变倍时朝光轴方向上的一个方向移动以使焦距变化且由一个或多个透镜构成,所述补偿组(G2)在变倍时移动方向发生反转从而对像面的移动进行补偿且由一个或多个透镜构成;及表格,该表格存储有表示所述变焦组(G3)及所述补偿组(G2)各自可停止的位置的变焦位数据,将所述补偿组(G2)的移动方向发生反转时的所述补偿组(G2)的位置上的所述补偿组(G2)的焦距设为fr,以焦距从小到大的顺序附加编号n,将所述补偿组(G2)的变焦位设为变焦位n,将任意变焦位n上的所述补偿组(G2)的焦距设为fo,将所述变焦位n的相邻变焦位(n+l)上的所述补偿组(G2)的焦距设为f(n+l),这里,n为自然数,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满足fn〈fr〈f(n+l)的焦距fn和焦距f(n+l),设定所述变焦位n及所述变焦位(n+l),使得所述焦距f(n+l)和所述焦距fn之间的差值(f(n+l)—fn)相比与所述变焦位n及变焦位(n+l)不同的所述补偿组(G2)的其它所有彼此相邻的变焦位m及变焦位(m+l)上的所述补偿组(G2)的焦距fm和焦距f(m+l)之间的差值(f(m+l)—fm)要大,这里,m为满足m共n的自然数。5.—种便携信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装置。全文摘要本发明涉及变焦透镜装置的驱动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摄像装置、以及便携信息设备。在离散地设定焦距时,对于作为补偿组的第二透镜组(G2)的移动方向发生反转的位置上的焦距fr,设定各变焦位,使得在广角端的第二透镜组(G2)的焦距fw和焦距fr之间最接近焦距fr的焦距f4和其下一焦距f5之间的差值比其它彼此相邻的焦距间的差值大。这样,通过从焦距f4的变焦位直接移动到焦距f5的变焦位,从而能够使得第二透镜组(G2)的移动范围Lm相比将焦距fr处的透镜位置设定作为变焦位时的移动范围Lr要小。因而,能够缩短透镜驱动装置的行程,并且能使第一透镜组(G1)靠近第二透镜组(G2),能够将变焦透镜全长设计得较短。文档编号G02B15/16GK101583894SQ20078004643公开日2009年11月18日申请日期2007年10月16日优先权日2006年11月10日发明者上田稔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