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8321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 一 种液晶显示装置,涉及具有所谓直下型的背光源的 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伴随着其液晶显示面板的大型化趋势,作为背光源 逐渐使用能谋求面状光源均匀化的所谓直下型的背光源。这样的背光源在与液晶显示面板相对的面内均匀配置多个荧光管。荧光管有冷阴极荧光管(CCFL)和外部电极荧光管(EEFL)。底上经由一对电极配件支承多个外部电极焚光管。配件材料构成,所述分叉的配件材料能够在外部电极荧光管的形成有 电极的部分将该电极从其圆周侧面的相对侧夹持。在此,要求外部电极荧光管的电极与上述电极配件之间的电连接 具有可靠性。这是因为当假设在一根外部电极焚光管上它们的电连接 不充分时,作为面状光源的均匀化将遭到破坏。因此,周知具有在外部电极荧光管的各电极分别沿着该外部电极 荧光管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有多个电极配件的结构的装置。这是因 为,在多个电极配件中即使一个电极配件上产生连接故障,也能够由 其他剩余的电极配件实现连接。作为具有这样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被公开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47259号公报(关联申请美国公 开号2005/0265047A1 )发明内容但是,上述专利文献l中记载的电极配件均具有相同的形状、尺 寸,因此,未考虑到由于由棒状光源构成的外部电极荧光管的制造偏底上的不良情况。即,上述电极配件被预先设定为对具有预定直径的外部电极荧光 管施加适度的挤压,因此在存在偏离该预定的直径而制造的外部电极 荧光管时,产生在该外部电极荧光管上不能可靠地实现与上述电极配 件的电连接的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即使配置在背光源内 的棒状光源的直径上存在偏差,也能够提高其电极与金属配件的电连 接的可靠性。若简单说明本申请所公开的发明中有代表性的发明的概要则如下。(1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例如,具有液晶显示 面板、和在该液晶显示面板的背面配置的背光源,上述背光源,包括 在两端具有电极部的多个棒状光源、和在上述电极部的位置经由电极 配件支承上述各棒状光源的基底,上述电极配件,具有将上述棒状光 源的上述电极部夹住固定的形状,该电才及配件,在每个上述电才及分别 沿着该棒状光源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多个,上述电极配件分别具有圆 弧状的壁面,在同一个上述电极部并列设置的各电极配件,其上述壁 面的圆弧的直径各不相同。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结构,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 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这样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即使在配置于其背光源内的棒状光源 的直径上存在偏差,也能够提高其电极与金属配件的电连接的可靠 性。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电极配件的 一 个实施 例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 一个实施例的示意结构图。图3是表示图2的m-iii线上的剖视图和框架的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电极支承架的 一 个实施例的俯—见图。图5是图4的虛线框A中的放大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电极配件的其他实施 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实施例。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 一 个实施例的示意结构图。首先,从观察者侧起依次配置有液晶显示面板PNL、光学片OS、及背光源BL。液晶显示面々反PNL以一对平4亍配置的例如由^皮璃构成的基才反 SUB1、 SUB2为外壳,并在上述基板SUB1、 SUB2之间夹着液晶而 构成。在上述基板SUB1、 SUB2的液晶侧的面上,配置成矩阵状的傳_ 素以上述液晶作为一个结构要素而形成,使得能够按上述各像素分别 对该液晶的光透过率进^f亍控制。并且,将形成有上述各像素的区域作为液晶显示区域AR (图中 由单点划线框包围的区域),将来自后述背光源BL的光照射到至少 该液晶显示区域AR的整个区域,观察者通过透过各像素的光对图傳_ 进行识别。另外,相对于观察者侧配置在后方的基板SUB1的面积大于基板 SUB2的面积,在从上述基板SUB2露出的基板SUB1的周边,安装 有由用于使各像素独立驱动的电路构成的半导体器件SCD。另外,该半导体器件SCD不仅安装在基板SUB1上,也可以安装在与基板SUB1连接的挠性印制基板上。并且,在液晶显示面板PNL的背面,例如隔着扩散片、棱镜片、 或将它们层叠的光学片OS配置有背光源BL。光学片OS使来自背光 源BL的光扩散或聚光而向液晶显示面板PNL侧引导。背光源BL被称为所谓的直下型,由基底BS和外部电极荧光管 EFL构成,上述基底BS具有与液晶显示面板PNL大致平行的内壁面, 上述外部电极荧光管EFL被支承在该基底BS的内壁面上,由在与液 晶显示面板PNL平行的平面内并列设置的多个棒状光源构成。上述外部电极焚光管EFL,例如,其长度方向在图中x方向上对 齐并在图中y方向上并列设置而配置。各外部电极荧光管EFL,在其两端具有电极TM,在上述各电极 TM的部分,通过被安装在上述基底BS上的后述电极配件TMF夹持 而被支承在上述基底BS上,并且通过该电极配件TMF被提供电源。另外,在上述基底BS的内壁面上例如具有配置反射片等的反射 单元,使来自外部电极焚光管EFL的光向液晶显示面板PNL侧反射。此外,这些液晶显示面板PNL、光学片OS、及背光源BL被收 容在框架FR内,构成模块化的液晶显示装置。图3是模块化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视图,表示与图2的in-m 线相当的部位的剖面。框架FR在观察者侧形成有使液晶显示面板 PNL的液晶显示区域AR露出的开口 OP,将液晶显示面板PNL、光 学片OS、及背光源BL高精度地定位并收容。图4表示被固定在上述背光源BL的基底BS上的一对电极支承 架TMS1、 TMS2。由这些电极支承架TMS1、 TMS2支承在基底BS 上的外部电极荧光管EFL用图中虚线表示。一个电极支承架TMS1被配置在配置上述外部电极荧光管EFL 的区域的图中左侧,另 一个电极支承架TMS2被配置在上述区域的图 中右侧,分别呈在y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即,电极支承架TMS1将各外部电极荧光管EFL的图中左侧端 的电极TM部分共同支承,电极支承架TMS2将各外部电极荧光管EFL的图中右侧端的电极TM的部分共同支承。此外,电极支承架TMS1通过沿着各外部电极荧光管EFL的图 中左侧的电极TM的长度方向配置的例如三个电极配件TMF夹持上 述电极TM,来支承该各外部电极荧光管EFL。同样,电极支承架TMS2 通过沿着各外部电极荧光管EFL的图中右侧的电极TM的长度方向配 置的例如三个电极配件TMF夹持上述电极TM,来支承该各外部电极 荧光管EFL。并且,这些电极支承架TMS1、 TMS2例如通过板材的冲压加工 而形成。图5是将图4的虚线框A的部分提取出来描绘的放大图。在图5 中,电极支承架TMS1具有将并列设置的三个电极配件TMF (从图 中左侧起称为TMFa、 TMFb、 TMFc )共同固定的基部BP、和在该基 部BP的各端侧共同连接的左侧连接部JCL和右侧连接部JCR,这些 基部BP和各连接部JCL、 JCR在俯视观察的情况下形成梯子状的图 案。左侧连接部JCL具有在与上述基部BP的延伸方向(图中x方向) 交叉的部分树立设置的突起部ST。该突起部ST限制由上述电极配件 TMF夹持了电极TM的外部电极荧光管EFL在其轴方向移动。另外,与该电极支承架TMS1成对的上述电极支承架TMS2,虽 然图中的左右关系相反,但是具有相同的结构。图1是表示上述电极配件TMFa、 TMFb、 TMFc的结构的一个实 施例的结构图,图l的(a)、 (b) 、 (c)分别表示图5的I (a) -I (a)线、I (b) -I (b)线、I (c) -I (c)线上的各剖视图。从图1的(a) 、 (b) 、 (c)可知,任意电才及配件TMF均构成 为具有用于从两侧夹持外部电极荧光管EFL的一对相对的舌片的分 叉结构。具体而言,首先在图1的(a)中,具有相对于上述电极支承架 TMS1的基部BP从其两侧例如向铅垂方向弯曲的一对支^fc部SPa, 在上述各支承部SPa上,在与上述基部BP相反一侧的端部具有一对挤压部PPa,该一对挤压部PPa分别从上述外部电极荧光管EFL的圆 周侧面的相对侧进行挤压。图l的(a)所示的虚线圆表示与表示外部电极荧光管EFL的圓 周侧面的圆具有同心关系的圓,例如,被描绘成其直径Ra小于上述 外部电极焚光管EFL的直径(例如后述的Rb)。上述挤压部PPa沿着除了上述虚线圆中的图中上下之外的左右 部分的圓弧分别弯曲而形成。其结果,在各挤压部PPa的各自的相对 面侧具有圆弧状的凹陷面而构成,在该凹陷面与外部电极焚光管EFL 抵接并进行挤压。另外,基于由上述支承部Spa蓄积的弹力,由该挤压部PPa对外 部电极焚光管EFL进行挤压。此外,上述电极配件TMFa具有从上述挤压部PPa向与上述支承 部SPa相反一侧延伸、并且向其延伸方向增大彼此的间隔而形成的外 部电极荧光管EFL的导入部ITa。该导入部ITa被设置成在将外部 电才及荧光管EFL导入电^l配件TMFa的才齐压部PPa时,可以^又进^亍 从图中上方插入该外部电极荧光管EFL的操作。图1的(b)所示的电极配件TMFb与上述电极配件TMFa相比 较时不同点在于,由其挤压部PPb的相对面侧的凹陷面形成的直径 Rb大于Ra。图1的(b)所示的虚线圆例如被描绘成具有与表示外部电极荧 光管EFL的圆周侧面的圆大致相同直径Rb的圆,上述挤压部PPb沿 着除了上述虛线圆中的图中上下之外的左右部分的圆弧分别弯曲而形成。图1的(c)所示的电才及配件TMFc与上述电才及配件TMFb相比 较时不同点在于,由其挤压部PPc的相对面侧的凹陷面形成的直径 Rc大于Rb。图l的(c)所示的虚线圓与表示外部电极焚光管EFL的圆周侧 面的圆具有同心关系,被描绘成其直径Rc大于上述外部电极焚光管 EFL的直径Rb。上述挤压部PPC沿着除了上述虚线圆中的图中上下之外的左右 部分的圆弧分别弯曲而形成。这样构成的电极配件TMF具有如下结构,即、在各外部电极荧个电极配件TMF。因此,即使在例如以半径Rb的规格形成的外部电 极荧光管EFL上产生该半径的偏差,也能通过三个电极配件TMF中 的至少一个电极配件TMF形成充分的电连接。因此,可以确保对各 外部电极荧光管EFL的可靠的电源提供。图1所示的各电极配件TMF均构成为,在其寺齐压部PP中在它们 的相对面侧具有圆弧状的凹陷面,在夹持外部电极荧光管EFL时,能 够在该凹陷面的几乎整个区域与该外部电极荧光管EFL的周边面4氐 接。但是,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将电极配件TMF构成为,在 挤压部PP的相对面,将与外部电极荧光管EFL的周边面抵接的部分 预先限定为数个点。图6是表示这样构成的电极配件TMF的其他实施例的图,是与 图l对应的图。与图1所示的电极配件TMF相比,不同的结构在于 冲齐压部PP,该才齐压部PP在它们的相对面侧形成有其大致中央具有曲 线部BD的凹陷面。由此,该挤压部PP的相对面侧的靠近支承部SP 的一侧及靠近导入部IT的一侧抵接到在上述挤压部PP内描绘的假想 圆上。并且,该挤压部PP的相对面侧的与上述假想圓4氐接的部分可 以理解为形成在该相对面侧上的凸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各电极配件TMF中将上述假想圆的直径 分别不同地设置为Ra、 Rb、 Rc,也能够使各自对外部电极荧光管EFL 的挤压力不同。在上述实施例中,采用了在外部电极荧光管EFL的一个电极TM 上连接有三个电极配件TMF的结构,^f旦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两 个或四个以上。并且,在与外部电极荧光管EFL的一个电极TM连才妄 的多个电极配件TMF中,至少具有两个对外部电极荧光管EFL的挤 压力不同的电极配件TMF即可。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得到本发明的效果。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以作为光源使用了外部电极菱光管的情 况为例。但是,不一定限定于外部电极荧光管,也可以是形状与该外 部电极荧光管相似的棒状光源。这是因为可以直接适用本发明。上述各实施例可以分别单独使用,或者组合使用。这是因为各实 施例中的效果可以单独或相互结合而实现。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液晶显示面板和配置在该液晶显示面板的背面的背光源,上述背光源包括在两端上具有电极部的多个棒状光源;和在上述电极部的位置经由电极配件来支承上述各棒状光源的基底,上述电极配件具有将上述棒状光源的上述电极部夹住固定的形状,该电极配件按每个上述电极分别沿着该棒状光源的长度方向而并列设置有多个,上述电极配件分别具有圆弧状的壁面,在同一个上述电极部上并列设置的各电极配件的上述壁面的圆弧直径各不相同。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同一个上述电极部上并列设置的各电极配件,其对上述电极部的挤压力各不相同。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圓弧状的壁面上形成有弯曲部。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极配件具有从上述圓弧状的壁面向与上述基底相反的一侧延伸、并且向其延伸方向扩大彼此的间隔而形成的上述棒状光源的 导入部。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棒状光源为外部电极焚光管(EEFL)。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极配件在一个上述电极部上形成有三个。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电极支承材料,上述电极支承材料连接与上述多个电极部对应的多个上述电极 配件。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极支承材料将在上述基底的一边并列设置的多个上述电极;波此电连接。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极支承材料在 一 个上述基底中设有两个。
10.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极支承材料和多个上述电极配件由导体板材一体形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即使配置在背光源内的棒状光源的直径上存在偏差,也能够提高该电极与金属配件的电连接的可靠性。上述液晶显示装置具有液晶显示面板、和在该液晶显示面板的背面配置的背光源,上述背光源包括在两端具有电极部的多个棒状光源、和在上述电极部的位置经由电极配件支承上述各棒状光源的基底,上述电极配件具有将上述棒状光源的上述电极部夹住固定的形状,该电极配件在每个上述电极上分别沿着该棒状光源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多个,上述电极配件分别具有圆弧状的壁面,在同一个上述电极部并列设置的各电极配件,其上述壁面的圆弧的直径各不相同。
文档编号G02F1/1335GK101221318SQ200810001749
公开日2008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8日 优先权日2007年1月9日
发明者吉野稔次, 坪仓正树 申请人:株式会社Ips先驱高新技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