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9086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装置,尤其涉及适用于容纳导光板、光学片 组等的背光源(backlight)的有效技术、以及适用于挠性线路板的有 效才支术。
背景技术
在彩色显示中具有240x320x3左右的子像素数的小型液晶显示板 的TFT (Thin Film Transistor)方式的液晶显示模块,作为移动电话 等移动设备的显示部正在被广泛使用。一般地,液晶显示模块具有液晶显示板、和向液晶显示板照射光 的背光源,在用作移动电话等移动设备的显示部的液晶显示模块中, 背光源包括树脂框架模制件(以下称作模制件)、配置于模制件的内 部的光学片组和导光板、配置于导光板的下侧的反射片、以及配置于 导光板的侧面的光源(例如白色发光二极管)。图13A 图13C是用于说明以往的移动电话用的液晶显示模块的 图,图13A是从上侧(液晶显示板侧、前面侧、观察者侧)观察到的 图,图13B是从侧面观察到的图,图13C是从下侧(导光板侧、背 面侧、里侧)观察到的图。图13A 图13C所示的液晶显示模块,为了谋求小型化、薄型化, 将挠性线路板(以下称作FPC) ll折弯,绕至背光源的背面侧固定。在FPC11安装有电阻、电容等电子部件、和作为光源的白色发光 二极管15。白色发光二极管15,配置在FPCll的弯折部分的附近,与未图示的导光板的入光面相对地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在做成将FPCll以最小半径从液晶显示板的端子 部绕至背面的结构时,由于FPCll带有较强的弯曲反弹力(以下称作 回弹(spring back)力),以至于要用双面胶带31将弯折部分附近固 定于模制件1。另夕卜,在图13A 图13C中,4为构成背光源的一部分的反射片, 7为上侧的偏光板,12为构成驱动电路的半导体芯片。 本申请的发明所涉及的在先技术文献如下。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3375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2%51号7>才艮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62048号公报发明内容在上述图13A 图13C所示的以往结构例中,存在以下的问题, 即在向背光源背面折回的PFC11的弯曲反弹力(回弹力)非常强时, 通过胶带固定无法抑制FPC11的弹起,如图13B的A所示那样,在 白色发光二极管15的安装区域发生FPC11的鼓起、浮起,发生白色 发光二极管15从正确位置偏移(对导光板中心的Z方向的偏移), 发生亮度降低。为了抑制这种FPC11的鼓起、浮起,在仔细研究通过双面胶带 31进行固定的固定位置的基础上,增加胶带的面积,在即便如此固定 力仍不充足的情况下,就需要从FPCll的上方加盖金属片等,而这些 都成为妨碍液晶显示模块实现小型化、薄型化的原因。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以往技术的问题而做成的,本发明的优点 在于能够提供可以谋求液晶显示装置的小型化、薄型化的技术。本发明的上述优点和其他的优点、以及新的特征,将通过本说明 书的描述和附图得到明确。筒单说明在本申请所公开的发明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的概要如下。(1) :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液晶显示板,配置在上述液晶显示板的背面侧的背光源,以及一端与上述液晶显示板的端子部连接的挠性线路板,其中上述背光源具有框状模制件和光源;上述挠性线路板,在上述框状模制件的框外被折弯,其一部分配 置在上述框状模制件的背面侧;上述光源容纳于上述框状模制件的框内;并且 上述光源位于上述挠性线路板的弯折部分的附近,安装于上述挠々反相对的面上;上述挠性线路板在上述光源的周围具有切槽。(2) :在(1)中,上述框状模制件,具有第一侧壁、第二侧壁、 以及第三侧壁,其中,该第一侧壁位于上述挠性线路板被折弯的一侧; 该第二侧壁位于上述第一侧壁的一端侧;该第三侧壁位于上述第一侧 壁的另一端侧,与上述第二侧壁相对,上述挠性线路板的上述切槽,包括第一切槽、第二切槽及第三切 槽,其中,上述第一切槽比上述光源更靠近上述第一侧壁侧,且沿着 上述第一侧壁;上述第二切槽和上述第三切槽分别连接在上述第一切 槽的两端部,且分别沿着上述第二侧壁和上述第三侧壁。(3) :在(1 )或者(2)中,上述挠性线路板的被上述切槽分 离的部分,通过双面胶带被粘贴在上述框状模制件的背面侧的面上。(4) :在从(1 )至(3)的任一者中,上述框状模制件,具有 在上述框状模制件的背面侧开口 、用于插入上述光源的凹部。(5) :在从(1)至(4)的任一者中,上述挠性线路板,通过 双面胶带被粘贴在上述框状模制件的背面侧的面上。(6) : —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液晶显示板,配置在上述液晶显示板的背面侧的背光源,以及一端与上述液晶显示板的端子部连接的挠性线路板,其中 上述背光源具有框状模制件;上述挠性线路板被折弯,其一部分配置在上述框状模制件的背面 上述挠性线路板具有电子部件;上述框状模制件,具有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第三侧壁,其 中,该第一侧壁位于上述挠性线路板被折弯的一侧;该第二侧壁位于 上述第一侧壁的一端侧;该第三侧壁位于上述第一侧壁的另一端侧, 与上述第二侧壁相对;上述框状模制件的上述第二侧壁,具有在上述框状模制件的背面 侧开口、用于插入上述电子部件的凹部。(7) 在(6)中,上述框状模制件的上述第三侧壁,具有在上 述框状模制件的背面侧开口 、用于插入上述电子部件的凹部。(8) :在(6)或者(7)中,上述凹部以预定的间隔形成有多个。(9) :在从(6)至(8)的任一者中,上述凹部的长度,在形 成有上述凹部的侧壁的延伸方向测量时,小于或等于10mm。(10) :在从(6)至(9)的任一者中,上述凹部的长度,在形 成有上述凹部的侧壁的延伸方向测量时,小于或等于5mm。(11) :在从(6)至(10)的任一者中,上述背光源具有导光体;上述框状模制件的上述第二侧壁和上述第三侧壁,在假定没有上 述凹部时,具有框幅呈阶梯状变化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 上述第二部分的上述框状模制件的框幅比上述第一部分大,上述第三 部分的上述框状模制件的框幅比上述第二部分大;上述液晶显示板容纳于上述第一部分;上述导光体容纳于上述第三部分;用于插入上述电子部件的上述凹部,形成在上述第三部分。(12) :在从(6)至(11 )的任一者中,上述背光源具有反射片,上述反射片固定在上述框状模制件的背面侧。(13) :在从(6)至(12)的任一者中,上述挠性线路板,通 过双面胶带被粘贴在上述框状模制件的背面侧的面上。(14) :在(12)中,上述挠性线路板在进行平面观察时,其在 上述反射片的外侧的区域,被粘贴在上述框状模制件上。(15) :在(12)中,上述反射片,在被上述挠性线路板覆盖的 区域的一部分,具有使上述模制件的背面侧的面露出的切口部,在上述切口部,上述挠性线路板被粘贴在上述框状模制件上。(16) : —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液晶显示板,配置在上述液晶显示板的背面侧的背光源,以及一端与上述液晶显示板的端子部连接的挠性线路板,其中上述背光源具有框状模制件和光源;上述挠性线路板,在上述框状模制件的框外被折弯,其一部分配 置于上述框状模制件的背面侧;上述框状模制件,具有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第三侧壁,其 中,该第一侧壁位于上述挠性线路板被折弯的一侧;该第二侧壁位于 上述第一侧壁的一端侧;该第三侧壁位于上述第一侧壁的另一端侧, 与上述第二侧壁相对;上述光源容纳于上述框状模制件的框内;并且上述光源位于上述挠性线路板的弯折部分的附近,安装于上述挠 性线路板的面中在上述挠性线路板被折弯的状态下与上述液晶显示 斗反相对的面上;上述挠性线路板具有电子部件;上述挠性线路板在上述光源的周围具有切槽;上述框状模制件的上述第二侧壁,具有在上述框状模制件的背面 侧开口、用于插入上述电子部件的凹部。(17) :在(16)中,上述挠性线路板的上述切槽,包括第一切槽、第二切槽及第三切槽,其中,上述第一切槽比上述光源更靠近上述第一侧壁侧,且沿着上述第一侧壁;上述第二切槽和上述第三切槽 分别连接于上述第一切槽的两端部,分别沿着上述第二侧壁和上述第 三侧壁。(18) :在(16)或者(17)中,上述挠性线路板的被上述切槽 分离的部分,通过双面胶带被粘贴在上述框状模制件的背面侧的面上。(19) :在从(16)至(18)的任一者中,上述框状模制件,具 有在上述框状模制件的背面侧开口 、用于插入上述光源的凹部。(20) :在从(16)至(19)的任一者中,上述框状模制件的上 述第三侧壁,具有在上述框状模制件的背面侧开口、用于插入上述电 子部j牛的凹部。(21 ):在从(16)至(20)的任一者中,用于插入上述电子部 件的上述凹部,以预定的间隔形成有多个。(22) :在从(16)至(21)的任一者中,用于插入上述电子部 件的上述凹部的长度,在形成了用于插入上述电子部件的上述凹部的 侧壁的延伸方向测量时,小于或等于10mm。(23) :在从(16)至(22)的任一者中,用于插入上述电子部 件的上述凹部的长度,在形成了用于插入上述电子部件的上述凹部的 侧壁的延伸方向测量时,小于或等于5mm。(24) :在从(16)至(23)的任一者中,上述背光源具有导光体;上述框状模制件的上述第二侧壁和上述第三侧壁,在假定没有插 入上述电子部件的上述凹部时,具有框幅呈阶梯状变化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上述第二部分的上述框状模制件的框幅比上述 第一部分大,上述第三部分的上述框状模制件的框幅比上述第二部分 大;上述液晶显示板容纳于上述第一部分; 上述导光体容纳于上述第三部分;用于插入上述电子部件的上述凹部,形成在上述第三部分。(25) :在从(16)至(24)的任一者中,上述背光源具有反射片,上述反射片固定在上述框状模制件的背面侧。(26) :在从(16)至(25)的任一者中,上述挠性线路板,通 过双面胶带被粘贴在上述框状模制件的背面侧的面上。(27) :在(25)中,上述挠性线路板,在进行平面观察时,在 上述反射片的外侧的区域,被粘贴在上述框状模制件上。(28) :在(25)中,上述反射片,在被上述挠性线路板覆盖的 区域的一部分,具有使上述模制件的背面侧的面露出的切口部,在上述切口部,上述挠性线路板被粘贴在上述框状模制件上。另外,(1) ~ (28)所表示的结构,不过只是一个例子而已,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简单说明能够通过在本申请所公开的发明中的代表性的内容得 到的效果如下。根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能够实现小型化、薄型化。


图1A~图1C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模块的图。 图2是表示沿着图1C的A-A'切割线的剖面结构的剖面图。 图3A~图3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液晶显示模块的图。 图4A是表示在图3B中展开了 FPC的状态的图。 图4B是用于说明图4A所示的反射片的图。 图5是表示沿着图3A的A-A'切割线的剖面结构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沿着图3A的B-B'切割线的剖面结构的剖面图。 图7A 图7B是用于说明图5所示的模制件的形状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液晶显示模块的变形例的要部剖 面图。图9A~图9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液晶显示模块的图。图10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液晶显示模块中,形成 在模制件的长边部分的背面侧的凹部的示意斜视图。图11是表示沿着图9A的A-A'切割线的剖面结构的剖面图。图12是表示沿着图9A的A-A'切割线的剖面结构的变形例的剖面图。图13A~图13C是表示用于说明以往的移动电话用的液晶显示模 块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i兌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另外,在用于说明实施例的所有附图中,具有相同功能的赋予相 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液晶显示模块,为在彩色显示中具有 240x320x3左右子像素数的小型液晶板的TFT形式的液晶显示模块, 被用作移动电话等移动设备的显示部。[实施例1]图1A 图1C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模块的图,图 1A是从上侧(液晶显示板侧、前面侧、观察者侧)观察到的图,图 1B是从侧面观察到的图,图1C是从下侧(导光板侧、背面侧、里侧) 观察到的图。图2是表示沿着图1C的A-A'切割线的剖面结构的剖面图。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源具有光学片组2、导光板3、配置于导光 板(导光体)3的下侧的反射片4、以及配置于导光板3的侧面的白 色发光二极管15,其中,该光学片组2由下漫射片、2片透镜片(lens sheet)、以及上漫射片构成,本实施例的背光源中的光学片组2、导 光板3、反射片4以图2所示的顺序配置在模制件1内。液晶显示板,将设有像素电极、薄膜晶体管等的玻璃基板(也称 作TFT基板、有源矩阵基板)6、与形成有滤色片等的玻璃基板(也 称作对置基板)5隔开预定间隙地重叠,利用在该两基板间的周缘部附近设置为框状的密封件,将两基板贴合在一起,并且从设置于密封 件的 一部分的液晶封入口向两基板间的密封件的内侧封入液晶,进行密封,进而在两基板的外侧粘贴偏光板(7、 8)而构成。这样,成为液晶被夹持在一对基板之间的结构。另外,基板的材 质只需是绝缘性的基板即可,不限于玻璃,也可以是塑料等。而且, 滤色片也可以不设置于对置基板侧、而是设置于TFT基板侧。在为单 色时不需要滤色片。如果是场序(field sequential)方式的液晶显示装 置,可以不设置滤色片,而使用3色光源替代白色发光二极管。如果是TN方式或者VA方式的液晶显示板,对置电极设置于对 置基板侧。如果是IPS形式,对置电极设置于TFT基板侧。另外,由于本发明与液晶板的内部结构无关,因此,省略对液晶 板的内部结构的详细说明。进而,本发明无论是什么样的结构的液晶 板都能适用。在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模块中,将背光源用的白色发光二极管15 安装于FPC上,并且,将该FPC11折弯,绕至背光源的背面,用双 面胶带31固定于模制件1的背面侧的面上。此处,FPC11是在框状 模制件1的框外被折弯。白色发光二极管15位于FPC11的弯折部分 的附近,且该白色发光二极管15安装于在FPC11被折弯的状态下 FPC11的面中与液晶显示板相对的面上,并且被容纳于模制件1的框 内。另外,虽然没有图示,但在框状模制件1形成有在背面侧开口的 凹部,白色发光二极管15插入该凹部。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FPCll的安装有白色二极管15的区域, 在白色发光二极管15的周围,形成了切槽21。此处,该切槽由第一 部分(第一切槽)21a、第二部分(第二切槽)21b、以及第三部分(第 三切槽)21c构成。切槽21的第一部分21a,在位于比白色二极管15更靠近框状模 制件1的FPC1被折弯的一侧(图中为短边侧)的侧壁(本发明的第 —侧壁)侧,沿着短边侧的侧壁而形成。此外,第二部分21b与第三 部分21c,分别连接第一部分21a的两端部,各自沿着位于短边侧的侧壁的两端的2个长边侧的侧壁(本发明的第二侧壁与第三侧壁)而形成。由切槽21 乂人FPCll分离的部分,通过双面月交带32^皮粘贴在框状 模制件1的背面侧的面上。双面胶带32的位置,可以是在白色发光 二极管15的前后、左右的任意方位。^按照本实施例,利用切槽21, FPC11中白色发光二^ L管15的周 边的区域,乂人FPCll的弯折部分开始部分地:故分离固定,因此,变成 难以直接受FPC整体的回弹的影响。由此,能够避免白色发光二极管 15的浮起,可以防止发生亮度降低的问题,能够获得稳定的亮度。进而,只要能够避免FPCll的回弹的影响,防止白色发光二才及管 15从正确位置偏移,就能使FPC11的弯曲半径变成最小,因此,能 够以最小的尺寸来设计液晶显示模块的外形尺寸。而且,由于形成将FPC11以最小半径弯曲的结构,因此,FPC 整体的面积变小,能够降低成本。并且,如果仅用双面胶带就能固定 FPC11,就不需要金属片等结构零件,能够降低成本。另外,在上述各专利文献中,公开有在FPC上形成切槽的技术。 但是,在这些专利文献中,没有公开避免FPC11的回弹的影响,防止 白色发光二极管15从正确位置偏移的内容。[实施例2]图3A~图3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液晶显示模块的图,图 3A是从上侧(液晶显示板侧、前面侧、观察者侧)观察到的图,图 3B是从下侧(导光板侧、背面侧、里侧)观察到的图。图4A是表示 在图3B中展开了 FPC11的状态的图。在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模块中,也与实施例1同样地,将背光源 用的白色发光二极管15安装于FPC上,并且,将该FPC11折弯,绕 至背光源的背面,用双面胶带31固定于模制件1的背面侧的面上。 此处,FPC11是在框状模制件1的框外被折弯。白色发光二极管15 位于在FPC11的弯折部分的附近,并且该白色发光二极管15安装于 在FPC11被折弯的状态下该FPC11的面中与液晶显示板相对的面上,并且被容纳于模制件1的框内。在框状模制件1形成有在背面侧开口的凹部16,白色发光二极管15插入该凹部16。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在FPCll的安装有白色二极管15的区域, 在白色发光二极管15的周围形成切槽21。此处,该切槽由第一部分 21a、第二部分21b、以及第三部分21c构成。此外,省略了图示,由切槽21从FPCll分离的部分,通过双面 胶带(图1C中的32)被粘贴在框状模制件1的背面侧的面上。在本实施例中,也是利用切槽21, FPC11中白色发光二极管15 的周边的区域,从FPCll的弯折部分开始部分地被分离固定,因此, 变成难以直接受FPC整体的回弹的影响。为此,能够避免白色发光二 极管15的浮起,能够防止发生亮度降低的问题,能够获得稳定的亮 度。由此,按照本实施例,也能使FPCll的弯曲半径变成最小,能够 以最小的尺寸来设计液晶显示模块的外形尺寸,因此,FPC整体的面 积变小,能够降低成本。并且,如果仅用双面胶带就能固定FPCll,就不需要金属片等结 构零件,能够降低成本。图5是表示沿着图3A的A-A'切割线的剖面结构的剖面图,图6 是表示沿着图3A的B-B'切割线的剖面结构的剖面图。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源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具有光学片组2、导 光板3、配置于导光板3的下侧的反射片4、以及配置于导光板3的 侧面的白色发光二极管15,其中,该光学片组2由下漫射片、2片透 镜片、以及上漫射片构成。光学片组2,不限于本实施例这样的4片结构。例如,也可以为 不是使用2片漫射片,而仅使用了 l片的结构。而且,也可以为不使 用2片透镜片(棱镜片),而仅使用了 1片的结构。此外,也可以通 过诸如在导光板3形成槽之类使之兼具透镜片的功能,而省略透镜片。 因此,光学片组2也可以只是1片光学片。而且,也可以使用漫射片、 透镜片以外的光学片。基于以上的内容,光学片组2也可以置换为至少1片光学片。白色发光二极管15安装在FPC11上,配置在形成于框状模制件 1的凹部16内。此处,反射片4通过双面胶带(粘贴部件)9,被连 接(或者粘接)固定在模制件上。图7A 图7B是用于说明图5所示的模制件的形状的图。图7A 是从上侧(液晶显示板侧)观察到的图5所示的模制件的图,图7B 是从下侧(导光板侧)观察到的图5所示的模制件的图。如图7A 图7B所示,本实施例的模制件l,为去除底面,在中 央部具有开口部的结构,即剖面形状为大致4边形形状的框状体(或 者筒状体)。由此,反射片4被粘贴在框状模制件1的背面侧。在本实施例和上述实施例1中,做成将导光板3的周围的模制件 1的框幅通过加厚等方法而使之接近导光板侧的结构。即,在本实施 例和上述实施例1中,模制件1的2边(优选模制件1的长边侧)(与 导光板3的入射面正交的边),具有与相对边的间隔呈阶梯状变化的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在此,第二部分(图5的B部分)的与相对边的间隔比第一部分 (图5的A部分)窄,第三部分(图5的C部分)的与相对边的间 隔比第二部分窄。由第一部分A与第二部分B形成第 一 台阶部(50b )。液晶显示板的下侧的玻璃基板6的边缘部,通过双面胶带(粘贴 部件)IO被支撑固定于模制件1的台阶部50b。而且,由第二部分B与第三部分C形成第二台阶部51,光学片 组2被支撑在该台阶部51上。导光板3配置在第三部分C的内侧。在该导光板3的下侧,覆盖模制件1的开口部地配置反射片4。在本实施例中,下侧的偏光才反8的端部,位于第二台阶部51内。 即,在进行平面观察时下侧的偏光板8的端部将与第二台阶部51重 叠。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使模制件1的内壁接近导光板3的方法,既 可以是部分地增加模制件1的厚度的方法,也可以是在保持相同框幅 的状态下使内壁位置朝内侧从耐久性的角度出发,优选如图5所示那样,第二部分B的框状 模制件1的框幅比第一部分A大,第三部分C的框状模制件1的框 幅比第二部分B大。通过做成液晶显示板容纳于第 一部分A,导光板3容纳于第三部 分C的结构,能够缩小导光板3的面积。即使白色发光二极管15的 亮度相同,只要导光板的光射出面(导光板3的上面)的面积变小, 就提高每个单位面积的亮度。因此,根据本实施例,能够获得高亮度 的背光源。如此,本实施例在实现了液晶显示模块的薄型化的基础上,还能 够提高亮度。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于台阶部51上的光学片组2,只需 至少为1片光学片即可。图8是表示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模块的变形例的要部剖面图。例如,也可以如图8所示,在台阶部51上,支撑光学片组2中 的上漫射片,其他的光学片(2片透镜片、下漫射片),在第三部分 的内侧,配置在导光板3上。此处,如图8所示,将光学片组2中的上漫射片支撑在台阶部 51上,是为了防止杂物等进入第三部分C的内侧。另外,光学片组2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的结构,只要在台阶部51 的上面配置至少1片光学片即可,配置于第三部分C的内侧的光学片 的片数没有特殊的限制。通过图5、图8说明的实施例,为涉及框状模制件1的长边侧的 结构,而对于短边侧,也可以如图6所示那样,不设置第三部分C。 另外,在模制件的短边侧中配置白色发光二极管15的一侧,与台阶 部50b同才羊地形成台阶部50a。该台阶部50a形成为宽度比台阶部50b 宽,在该台阶部50a的里侧,容纳有白色发光二极管15。在本实施例中,也将FPC11绕(折弯)至背光源的背面侧固定。 此时,在将FPC11绕至背光源的背面侧固定时,能将安装于FPC上 的电子部件中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模制件1中。1即,能够如图7B所示,在模制件l中,形成在下侧(背面侧) 开》文的凹部(61、 62),将安装于FPC11上的电子部件中的至少一部 分容纳在该凹部(61、 62)内。另外,在图7B中作为电子部件容纳 部表示了具有底部的凹部(61、 62)的情况,但底部不是必需的结构, 因此,作为电子部件容纳部,也可以是没有底部的框状的结构(贯通 孔)。在安装于该FPC11上的电子部件中,包含能对设定进行调整的 电子部件(例如用于调整液晶显示板的基准电压(或者对置电极电压) Vcom的设定的Vcom调整用的半固定电阻元件14)。在本实施例中,在将FPC11绕至背光源的背面侧进行固定时, 在位于Vcom调整用的半固定电阻元件14的上方的FPC11上形成贯 通孔30。在模制件1的电子部件容纳部具有底部时,在模制件1上也 形成贯通孔30。另外,在模制件1的电子部件容纳部为没有底部的框 状的结构时,其自身发挥贯通孔的作用。由此,如图3A所示,在从 液晶显示板侧观察液晶显示装置时,能对设定进行调整的电子部件 (Vcom调整用的半固定电阻元件14),配置在比形成于FPC11上的 贯通孔30更靠里的位置,且在与贯通孔30重叠的位置。由此,即使在液晶显示装置的组装完成状态下,也能够对Vcom 调整用的半固定电阻元件14进行调整。而且,可以在液晶显示板显 示图像, 一边观察图像一边进行调整,因此,还具有更容易进行调整 的优点。此外,由于能调整设定的电子部件位于比FPC11的贯通孔 30更靠里的位置,因此,不会凸出至前面侧,能够实现薄型化。如上述那样,移动电话用的液晶显示模块,增加了将FPC11绕 至背光源的背面侧固定的结构,当将FPC11以最小半径从液晶显示板 的端子部绕至背面的结构时,FPC11具有较强的回弹力,因此,需要 留意FPC11的保持方法。在本实施例中,关注固定反射片4的区域,将该部分也用于FPC11 的固定。图4B是用于说明图4A所示的反射片4的图。如图4B所示,本实施例的反射片4,在被FPCll覆盖的区域的一部份,具有露出模制 件1的背面侧的面的切口部(在图4B中用斜线表示的部分)。而且, 如图4A所示,FPC11通过双面胶带(粘接部件)31被粘接固定在从 该切口部露出的才莫制件1的表面。进而,在模制件1的背面侧的面上,形成突起部(17、 18),而 且,在FPC11形成插入该突起部(17、 18)的贯通孔(19、 20)。由 此,定位变得容易。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模制件1的突起部(17、 18)插入FPCll 的贯通孔U9、 20),减轻了 FPC11的回弹力。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A所示,在模制件1的液晶显示板侧的面 上,形成突起部25,该突起部25插入形成在FPC11的贯通孔,FPC11 被定位。如此,在本实施例中,不将FPC11通过双面月交带或者粘^r部件固定在反射片4上,因此,在高温环境、温度变化环境中,能够抑制 由反射片4的褶皱等造成的亮度不均等不良。此外,通过避开了反射片4,粘接固定FPCll的双面胶带31的 厚度,不影响液晶显示模块的总厚度,因此,作为双面胶带31,可以 选择强粘接力的胶带,能够防止FPCll中央部的鼓起的发生。由此,本实施例能够实现移动电话用的液晶显示模块的小型化、 薄型化。在本发明中,通过将FPCll粘贴在模制件1的背面侧的面上, 与粘贴在模制件1的侧面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FPC11的鼓起。而且, 如图4B、图5所示那样,通过在不与反射片4重叠的位置,FPC11 粘贴在模制件1的背面侧的面上,能够相应地减少反射片4与用于粘 贴反射片4的双面胶带9的厚度,实现薄型化。由此,用于粘贴FPC11 的双面胶带31,能够使用比用于粘贴反射片4的双面胶带9更厚的双 面胶带,固定FPCll的力能够增强至足以应对FPC11的回弹力。而且,由于并不是将FPC11粘贴在反射片4上,因此,具有能 够防止反射片4的变形的优点。另外,此处所述的只不过是进行了粘贴的位置(配置粘贴部件的处所),在除此之外的其他部分具有反射片4与FPCll重叠的区域。此处,在框状的模制件1中,在将位于FPCll被折弯的一侧的 侧壁作为第 一 侧壁,将位于第 一 侧壁的 一 端侧的侧壁作为第二侧壁, 将位于第 一 侧壁的另 一 端侧、与第二侧壁相对的侧壁作为第三侧壁的 情况下,优选的是,FPC11被粘贴在模制件1的背面侧的面上的区域 (设置有双面胶带31的区域),沿着第二侧壁或者沿着第三侧壁的 方向的大小,与沿着第一侧壁的方向的大小相比,具有较长的形状。 即,双面胶带31的形状,在与弯折部分的延伸方向交叉(优选的是 实质上正交)的方向具有较长的形状。这是因为在图4A的设置了双 面胶带31的位置,FPC11的回弹力很强地作用于朝向弯折部分的方 向的缘故。在图4A中,具有如下的优点,即由于反射片4形成有切口部, 因此能在更宽的范围使用双面胶带31。但是,在为如通过图5、图8 说明那样的框幅宽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在反射片4设置切口部。在这 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大致呈矩形形状的反射片4。另外,在图5中,图示了在切槽部的周边也通过双面胶带9粘贴 有反射片4的结构,但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做成 在切槽部周边和比切槽部更靠近弯折部分的区域(自图4A中弯折部 分的距离小于或等于距离d的区域)中,不具有反射片4被粘贴在模 制件1上的区域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反射片4在小于或等于距离 d的区域没有进行粘贴,而代之以被FPCll覆盖,因此不会发生什么 问题。由此,即使是在粘贴反射片4的空间不充裕的情况(例如,框 幅窄的情况)下也能够适用本发明。显然,也可以适用于在图5、图 8中所说明的框幅宽的情况。这样的设计也可以适用于在反射片4上没有切口部的情况。如果 对此进行一般化的说明,则只需为如下的结构即可,即在反射片4 的长边中,自折弯部分的距离大于距离d的区域,具有反射片4被粘 贴在模制件l上的区域;在反射片4的长边中,自折弯部分的距离小于距离d的区域,没有反射片4被粘贴在模制件1上的区域,反射片 4被FPC11所覆盖。由此,即使是在粘贴反射片4的空间不充裕的情 况(例如,框幅窄的情况)下也能够适用本发明。另外,也可以替代 在自折弯部分的距离小于距离d的区域不使用双面胶带9的结构,而 使用比在自折弯部分的距离大于距离d的区域中所使用的双面胶带9 的宽度窄的双面胶带9的结构。 [实施例3]在上述实施例2中,是将电阻、电容等电子部件安装于FPC11 中与液晶显示板相对的面上,并在模制件1中位于FPC11被折弯的一 侧的部分将电子部件容纳于模制件1的内侧。为此,在上述实施例2的结构的情况下,需要在模制件内确保电 子部件的容纳空间,为此,液晶显示模块整体的平面尺寸变大。本实施例是用于解决该问题的实施例。图9A~图9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液晶显示模块的概略结 构的图,图9A是从上侧(液晶显示4反侧、前面侧、观察者侧)观察 到的图,图9B是从下侧(导光板侧、背面侧、里侧)观察到的图。在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模块中,也是将背光源用的白色发光二极 管15安装于FPC上,并且,将该FPC11折弯,绕至背光源的背面, 用双面胶带31固定于模制件1的背面侧的面上。此处,FPC11是在 框状模制件1的框外被折弯。白色发光二极管15位于FPC11的弯折 部分的附近,且该白色发光二极管15安装于在FPC被折弯的状态下 FPC11的面中与液晶显示板相对的面上,并且被容纳于模制件1的框 内。另外,虽然没有图示,但在框状模制件1形成有在背面侧开口的 凹部,白色发光二极管15插入该凹部。而且,如图9A~图9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将FPC11中在FPCll 被折弯的状态下与液晶显示板相对部分的宽度加宽,使之成为接近于 模制件宽度的尺寸。在此基础上,在模制件1的长边部分的背面侧设 置凹部,在该凹部内安装电子部件22,该电子部件22安装在FPC11 的模制件侧的面上。图IO是用于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形成在模制件1的长边部分的背 面侧的凹部的示意斜视图,图11是表示沿着图9A的A-A'切割线的 剖面结构的剖面图。这些图可以明确,在形成于模制件1的凹部23与导光板3之间,留存有模制件1的壁。为了充分确保形成凹部23的区域,优选的是,框状模制件1在 假定没有凹部时,如在实施例2的图5、图8中说明的那样,具有模 制件的框幅呈阶梯状变宽的第一部分A、第二部分B、以及第三部分 C。而且,优选的是在框幅最宽的第三部分C形成凹部23。此外,通 过做成液晶显示板容纳于第一部分A,导光体容纳于第三部分C的结 构,也能够获得如在实施例2中说明那样使亮度提升的效果。此处,优选凹部23以预定的间隔形成多个。考虑到模制件1的 强度,每1个凹部23的长度(图10的T)优选的是在形成有凹部23 的侧壁的延伸方向测量时小于或等于10mm,更优选的是小于或等于 5mm。另外,如果模制件1具有足够的强度,也可以使凹部23形成 在模制件1的长边的全部区域、或者形成在长边的一半的区域。凹部23既可以^又形成在相对的2个长边中的一者,也可以形成 在这两者。图12是表示沿着图9A的A-A'切割线的剖面结构的变形例的剖面图。如图12A所示,若能够确保模制件1可成形的厚度、或者能够确 保模制件1的强度,也可以将形成在模制件1的凹部23加工成锥 (taper )形。如此,按照本实施例,将电子部件的容纳区域形成在模制件1的 长边部分,因此,能够缩短模制件1的长度(图9B的B所示的长度)。 因此,能够缩短模制件1的长边侧的尺寸,能够缩小液晶显示模块的 外形尺寸。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如上述各实施例那样,在FPC11 形成切槽21。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能够缩小FPC11的弯折部分,因此,FPC11 的回弹力变得非常大。此外,图9B的B所示的长度变小,因此,从 弯折部分到白色发光二极管15的距离变小,由白色发光二极管15浮 起的问题造成的影响变大,该白色发光二极管的浮起是由回弹力引发 的。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上述各实施例那样,在FPC11上形成切 槽21,对于避免发光二极管15的浮起,防止亮度降低这些方面是有 很大的效果。在实施例1~3中,是在短边侧弯折FPC11, -f旦也可以是在长边 侧弯折。在这种情况下,各实施例中短边与长边的关系相互调转。此外,也可以将在实施例2的图4A、图4B中"^兌明的反射片4 的切槽的结构应用于实施例1、实施例3。在实施例3中说明的电子部件的容纳结构,不限于液晶显示装 置,也可以应用于有机EL显示装置等其他形式的显示装置。明,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中心思想的 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板,配置在上述液晶显示板的背面侧的背光源,以及一端与上述液晶显示板的端子部连接的挠性线路板,其特征在于上述背光源具有框状模制件;上述挠性线路板被折弯,其一部分配置在上述框状模制件的背面侧;上述挠性线路板具有电子部件;上述框状模制件具有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第三侧壁,其中,上述第一侧壁位于上述挠性线路板被折弯的一侧;上述第二侧壁位于上述第一侧壁的一端侧;上述第三侧壁位于上述第一侧壁的另一端侧并与上述第二侧壁相对;上述框状模制件的上述第二侧壁具有在上述框状模制件的背面侧开口、用于插入上述电子部件的凹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框状模制件的上述第三侧壁具有在上述框状模制件的背面 侧开口、用于插入上述电子部件的凹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部以预定的间隔形成有多个。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 在于沿形成有上述凹部的侧壁的延伸方向测量时,上述凹部的长度小 于或等于10mm。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 在于沿形成有上述凹部的侧壁的延伸方向测量时,上述凹部的长度小于或等于5mm。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 在于上述背光源具有导光体;在假定没有上述凹部时,上述框状模制件的上述第二侧壁和上述 第三侧壁具有框幅呈阶梯状变化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第三部 分,上述第二部分的上述框状模制件的框幅比上述第一部分大,上述 第三部分的上述框状模制件的框幅比上述第二部分大;上述液晶显示板容纳于上述第一部分;上述导光体容纳于上述第三部分;用于插入上述电子部件的上述凹部形成在上述第三部分。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 在于上述背光源具有反射片,上述反射片固定在上述框状模制件的背面侧。
8. 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 在于上述挠性线路板通过双面胶带被粘贴在上述框状模制件的背面 侧的面上。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平面观察时,上述挠性线路板在上述反射片的外侧的区域被粘贴在上述框状模制件上。
10.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反射片在被上述挠性线路板覆盖的区域的 一部分上具有使 上述模制件的背面侧的面露出的切口部,在上述切口部,上述挠性线路板被粘贴在上述框状模制件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谋求液晶显示装置的小型化、薄型化。其具有液晶显示板,配置在上述液晶显示板的背面侧的背光源,以及一端与上述液晶显示板的端子部连接的挠性线路板,其中上述背光源具有框状模制件;上述挠性线路板被折弯,其一部分配置在上述框状模制件的背面侧;上述挠性线路板具有电子部件;上述框状模制件,具有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第三侧壁,其中,上述第一侧壁位于上述挠性线路板被折弯的一侧;上述第二侧壁位于上述第一侧壁的一端侧;上述第三侧壁位于上述第一侧壁的另一端侧,与上述第二侧壁相对;上述框状模制件的上述第二侧壁,具有在上述框状模制件的背面侧开口、用于插入上述电子部件的凹部。
文档编号G02F1/1335GK101329477SQ200810133948
公开日2008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06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05年10月20日
发明者大平荣治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