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聚集式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9905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后聚集式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合于对应HD画质的电视摄像机或摄像机等的变焦 透镜,尤其涉及一种使比第1组更靠像侧的透镜组移动而进行聚焦的后 聚集式变焦透镜、及具备其后聚集式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从以往,在变焦透镜中,公知的有使比第1组更靠像侧的透镜组移 动而进行聚焦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在后聚集式中,与使第1组移动而 进行聚焦的方法相比,因除可将第1组的有效径缩小以外还使重量轻的 组移动而进行聚焦,所以,可迅速进行聚焦。在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 2公开一种后聚集式变焦透镜,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正的第1组、负的 第2组、正的第3组、和负的第4组,且在变倍时使第2组及第4组移 动;在聚焦时使第4组移动。
专利文献1专利公开平11-101941号公报
专利文献2专利公开平11-287952号公报
通常,在装载于高画质对应的照相机时,为了配置色分解棱镜等的 光学部件需要规定的后截距。在另一方面,对广角且高变倍比的变焦透
镜的要求存在,但是通常若縮短焦距,则难以一边维持高光学性能一边 获得长的后截距。在以往,若要实现充分长的后截距,并得到85°以上 的广角透镜,则尤其在望远端的像面弯曲恶化而难以实现高倍率。例 如,在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变焦透镜中,都不可兼备高变 倍和广角化。在后聚集式变焦透镜中,作为伴随广角化的问题点具有 后截距变短;倍率色像差或歪曲的恶化、因由变倍的像差变动增大而难 以高倍率化;第1组的大口径化等。消除这些问题点,希望开发广角化 和高倍率化兼备的变焦透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问题点而被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分 长的后截距得到确保、并良好地补正诸像差、且使广角化和高倍率化兼 备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及装载其后聚集式变焦透镜而可得到广角且高 画质的图像的摄像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固定的且 为正的第1组、在从广角端到望远端变倍时沿着光轴向像面侧移动的负的 第2组、在光轴方向上固定的且为负的第3组、和对伴随变倍的像面变动
进行补正且为了进行聚焦而沿光轴方向移动的正的第4组。第l组从物体
侧起依次具备整体上持有负的光焦度的第ll组和整体上持有正的光焦度
的第12组而成。第ll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 透镜G11和负透镜G12而成。第12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至少由1片以上的 正透镜构成的正透镜组G13、负透镜G14、正透镜G15、和至少由l片以上 的正透镜构成的正透镜组G16而成。
根据本发明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中,使第3组为负的光焦度的同时, 使第1组具有由负的第11组和正的第12组而成的反远距式结构,所以,谋 求广角化,并得到充分长的后截距。而且,通过将第U组和第12组内的 透镜构成最佳化,在能高倍率化程度下在望远端能充分补正像差。由 此,充分确保长的后截距,并且良好地补正诸像差,可兼备广角化和高 倍率化。
进一步,适当采用且满足以下优选的条件,而更加容易实现广角化 和高倍率化。
在根据本发明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中,关于第ll组优选满足以下条
件,
<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6</formula>
式中,
fll:第ll组的焦距fw:广角端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Bfw:广角端的后截距(从最终透镜面到像面的光轴距离(空气换算 值))。
而且,关于负弯月形透镜G11和负透镜G12,优选满足以下条件,
n11〉1.8 ...... (3)
v 11>30 ...... (4)
nl2>1.8 ...... (5)
v12〉30 ...... (6)
式中,
nil:负弯月形透镜Gll的对d线的折射率
vll:负弯月形透镜Gll的对d线的阿贝数。 nl2:负透镜G12的对d线的折射率
vl2:负透镜G12的对d线的阿贝数。
而且,正透镜组G13优选至少由1片以上的双凸透镜而成。而且,关 于负透镜G14和正透镜G15,优选满足以下条件。进一步,负透镜G14和正 透镜G15优选相互接合。通过接合负透镜G14和正透镜G15,而有利于倍率 色像差的补正。
n14〉1.8 ...... (7)
nl5<1.5 ...... (8)
v 15〉70 ...... (9)
式中,
nl4:负透镜G14的对d线的折射率 nl5:正透镜G15的对d线的折射率 vl5:正透镜G15的对d线的阿贝数。 而且,第4组优选至少具有1片非球面透镜。
而且,在根据本发明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中,在比第4组更靠像面侧 具备正或负的第5组也可。
而且,将第3组构成为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第31组、第32组、第33 组,且将第32组按照为了补正手抖动而能够相对光轴沿垂直方向移动的方式构成也可。
根据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具备本发明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和输 出与此后聚集式变焦透镜所形成的光学像相对应的摄像信号的摄像元 件。
在根据本发明的摄像装置中,根据由本发明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得 到的广角且高解像的光学像,可获得高解像的摄像信号,且根据该摄像 信号可获得广角且高画质的摄影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在整体至少具备4组的构成中,使 第3组设为负的光焦度的同时,使第1组具有由负的第11组和正的第12组 而成的反远距式的结构,从而构成为有利于确保广角化和后截距,并
且,使得这些第11组和第12组内的透镜构成最佳化,所以可确保充分长
的后截距、并良好地补正诸像差、且可使广角化和高倍率化兼备。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由于输出与上述本发明的后聚集式 变焦透镜形成的光学像相对应的摄像信号,所以可得到广角且高画质。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的第1 构成例,是对应于实施例1的透镜剖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的第2 构成例,是对应于实施例2的透镜剖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的第3 构成例,是对应于实施例3的透镜剖面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的其他透镜数据的 图,(A)表示非球面数据,(B)表示有关变倍的诸数据,(C)表示各 组的焦距数据。
图6是表示实施例2所涉及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的图。图7是表示实施例2所涉及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的其他透镜数据的 图,(A)表示非球面数据,(B)表示有关变倍的诸数据,(C)表示各 组的焦距数据。
图8是表示实施例3所涉及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例3所涉及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的其他透镜数据的 图,(A)表示非球面数据,(B)表示有关变倍的诸数据,(C)表示各 组的焦距数据。
图IO是针对各实施例归纳表示关于条件式的值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诸像差 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散光像差、(C)表示畸变像 差、(D)表示倍率色像差。
图12是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诸像差 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散光像差、(C)表示畸变像 差、(D)表示倍率色像差。
图13是表示实施例2所涉及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诸像差 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散光像差、(C)表示畸变像 差、(D)表示倍率色像差。
图14是表示实施例2所涉及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诸像差 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散光像差、(C)表示畸变像 差、(D)表示倍率色像差。
图15是表示实施例3所涉及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诸像差 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散光像差、(C)表示畸变像 差、(D)表示倍率色像差。
图16是表示实施例3所涉及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诸像差 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散光像差、(C)表示畸变像 差、(D)表示倍率色像差。
图中GP-棱镜体,Gl-第1组,G2-第2组,G3-第3组,G4-第4组, G5-第5组,G1A-第11组,G1B-第12组,St-光阑,Ri-从物体侧起第l个透镜面的曲率半径,Di-从物体侧起第1个和第1+1个透镜面的面间隔,Zl-光轴。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的第1构
成例。此构成例对应于后述的第1数值实施例(图4、图5 (A) (C))的透镜构成。图2表示第2构成例,对应于后述的第2数值实施 例(图6、图7 (A) (C))的透镜构成。图3表示第3构成例,对应 于后述的第3数值实施例(图8、图9 (A) (C))的透镜构成。另 外,在图1 图3表示在广角端对无限远物体聚焦的状态下的透镜配 置。在图1 图3中,符号Rl表示以最靠物体侧的透镜要素的面为第 1个而按照随着朝向像侧(成像侧)依次增加的方式附上符号的第i个 面的曲率半径。符号Di表示第i个面和第i+l个面的光轴Zl上的面间 隔。另外,关于符号Di,仅对伴随变倍而变化的部分的面间隔部分附上 符号。关于符号Rl,仅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特征部分的第1组Gl和第3 组G3附上符号。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成为适合于对应HD画质的 电视摄像机或摄像机等的广角(视角88°左右)且高变倍比(8倍左 右)的变焦透镜。此后聚集式变焦透镜,沿着光轴Zl从物体侧起依次具 备固定的且为正的第1组Gl、在从广角端到望远端变倍时沿着光轴向 像面侧移动的负的第2组G2、在光轴方向上为固定的负的第3组G3、对
伴随变倍的像面变动进行补正且为了进行聚焦而沿光轴方向移动的正的 第4组G4。光阑St为光学孔径光阑,配置在第3组G3的物体侧。
此后聚集式变焦透镜,在比第4组G4更靠像面侧具备有正或负的第 5组G5。在图l的第l构成例中,第5组G5由1片正透镜构成。在图2 及图3的第2及第3的构成例中,第5组G5由1片负透镜构成。设置第 5组G5除在色像差的补正上有效外还有防止尘埃进入透镜镜筒内的效 果。在此后聚集式变焦透镜的成像面(摄像面),配置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等摄像元件100。而且,在最终透镜组(第5组G5)和摄像面之间配置 有色分解用棱镜体GP。摄像元件100输出与此后聚集式变焦透镜形成的
被摄体像对应的电信号(摄像信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 至少具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和摄像元件100而构成。
在此后聚集式变焦透镜中,第2组G2及第4组G4伴随变倍按照各 图中表示的其轨迹而移动。即,第2组G2随着从广角端(W)向望远端 (T)变倍而沿着光轴Zl向像面侧移动,按照与第1组Gl的间隔扩大的 方式移动。第4组G4随着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而在光轴Zl上向物体 侧移动之后而向像侧移动、按照在变倍时画圆弧形的方式移动。第4组 G4还在各变倍区域中聚焦之际进行移动。第4组G4按照在近距离摄影 时为了进行聚焦使第3组G3和第4组G4的间隔变小的方式移动。第1 组Gl在变倍及聚焦时始终固定。而且,第3组G3如后述那样为了防震 而局部的透镜可相对光轴Zl沿垂直方向移动。
第1组Gl从物体侧依次由整体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1组G1A和 整体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2组GIB而成。
第11组G1A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1片负弯月形透镜 Gil和1片负透镜G12而成。关于第11组G1A优选满足以下条件
7<|fll/fw|〈12 ...... (1)
0.6〈|fll/Bfw|<2 ...... (2)
式中,fll为第ll组GlA的焦距,fw为广角端的整个系统的焦距,Bfw 为广角端的后截距(从最终透镜面到像面的光轴距离(空气换算 值))。
而且,关于负弯月形透镜G11和负透镜G12,优选满足以下条件
nll〉1.8 ...... (3)
vll>30 ...... (4)
nl2>1.8 ...... (5)v12〉30 ...... (6)
式中,nll为负弯月形透镜Gll的对d线的折射率,vll为负弯月形透 镜Gll的对d线的阿贝数,nl2为负透镜G12的对d线的折射率,vl2为负透 镜G12的对d线的阿贝数。
第12组G1B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至少由1片以上的正透镜构成的正透 镜组G13、 1片负透镜G14、 1片正透镜G15、至少由l片以上的正透镜构成 的正透镜组G16而成。在图l的第l构成例中,正透镜组G13由2片双凸透镜 而构成,正透镜组G16由1片正透镜而构成。在图2的第2构成例中,正透 镜组G13由1片双凸透镜而构成,正透镜组G16由1片正透镜而构成。在图3 的第3构成例中,正透镜组G13由1片双凸透镜而构成,正透镜组G16由2片 正透镜而构成。
在第12组G1B,负透镜G14和正透镜G15优选相互接合。而且,关于负 透镜G14和正透镜G15,优选满足以下条件
n14〉1.8 ...... (7)
n15〈1.5 ...... (8)
v15〉70 ...... (9)
式中,nl4为负透镜G14的对d线的折射率,nl5为正透镜G15的对d线 的折射率,vl5为正透镜G15的对d线的阿贝数。
第3组G3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第31组G31、第32组G32、第33组G33。 第32组G32被构成为为了补正手抖动可相对光轴Z1沿垂直方向移动。由
此,可实现带防震功能的变焦透镜。
第4组G4优选至少具有1片非球面透镜。而且,第4组G4优选具有接合透镜。
接着,说明如以上构成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的作用及效果。 在此后聚集式变焦透镜中,通过使第3组G3设为负的光焦度的同时, 使第1组G1具有由负的第11组G1A和正的第12组G1B而成的反远距式结构, 谋求广角化,并得到充分长的后截距。而且,通过将第11组G1A和第12组 G1B内的透镜构成最佳化,而在能高倍率化程度下在望远端能充分补正像 差。尤其,将第11组G1A构成为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凸面朝像物体侧的1 片负弯月形透镜Gll、和1片负透镜G12,使负的光焦度分散多次从而可抑 制在望远端的诸像差。而且,将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设为凸面,而可良 好地抑制歪曲像差或散光像差。
上述条件式(1) 、 (2)规定第11组G1A的适当的光焦度。若超过条 件式(1) 、 (2)的上限值,则第11组G1A的光焦度变弱且像面弯曲恶化 的同时,第11组G1A的有效径增大。而且,若超过下限值,则第11组G1A 的光焦度变强且歪曲像差恶化。
为了得到更良好的性能,条件式(1) 、 (2)的数值范围优选为
7<|fll/fw|<ll ...... (1A)
1〈ifll/Bfwi〈2 ...... (2A)。
上述条件式(3) (6)规定第11组G1A内的各透镜的适当的折射率 及阿贝数。在第11组G1A内的各透镜上使用折射率大于1.8大的玻璃材 料,而可抑制像面弯曲或歪曲像差,并可抑制大口径化。而且,将阿贝 数设为大于30大,而可抑制倍率色像差。
而且,在此后聚集式变焦透镜中,关于第12组G1B,在第11组G1A之 后配置了正透镜组G13,而可抑制第11组G1A的大口径化,在其后配置了 负透镜G14和正透镜G15,而可良好地进行色补正。而且,在变倍之际进 行移动的负的光焦度的第2组G2之前配置了正透镜组G16,而可抑制第l组 Gl整体的大口径化。
尤其,在第12组G1B,通过将正透镜组G13设为双凸透镜,而可抑制 在望远端的球面像差或像面弯曲。而且,上述条件式(7) (9)规定 第12组G1B内的负透镜G14和正透镜G15的适当折射率及阿贝数。通过将负 透镜G14和正透镜G15设为接合透镜,满足上述条件式(7) (9)而可 良好地补正色像差。尤其,可良好地除去2次光谱。
而且,在此后聚集式变焦透镜中,在变倍时及聚焦时进行移动的第4 组G4中配置非球面透镜,而可防止伴随变倍的像差变动。尤其,在变焦 全域可良好地补正球面像差。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使第3组G3为负的光焦度的同时,使第1组G1具有由负的第11组G1A和正的第12组 G1B而成的反远距式的结构,从而采用有利于确保广角化和后截距的构 成,并且,将这些第11组G1A和第12组G1B内的透镜构成最佳化,所以, 可充分地确保长后截距,且可良好地补正诸像差,可使广角化和高倍率 化兼备。而且,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装载于摄像装 置,而可得到广角且高画质的图像。实施例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的具体的数值实施 例进行说明。在以下,归纳第1至第3的数值实施例而进行说明。
以对应于图l所示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的构成的具体透镜数据作为实 施例1示于图4及图5 (A) (C)。尤其,在图4表示其基本的透镜数 据。在图4所示的透镜数据的面号码Si的栏表示有关于实施例l所涉及的 后聚集式变焦透镜,以最靠物体侧的构成要素的面为第l个,按照随着朝 向像侧依次增加的方式附上符号的第i个面的号码。在曲率半径Ri的栏表 示以在图l所附上的符号Rl为第l个而从物体侧起第i个面的曲率半径的 值(mm)。关于面间隔Di的栏也同样表示从物体侧起第i个面Si和第i+l 个面Si+l的光轴上的间隔(iran)。在ndj栏表示从物体侧起第j个光学要 素的对d线(波长587.6mn)的折射率的值。在vdj栏表示从物体侧起第j 个光学要素的对d线的阿贝数的值。
此实施例l所涉及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第4组G4内的最靠像侧的透 镜成为两面非球面形状的非球面透镜。在图4的基本透镜数据中,作为此 非球面曲率半径表示有光轴附近的曲率半径(近轴曲率半径)的数值。
在图5 (A)表示实施例l的非球面数据。在作为非球面数据所示的数 值中,记号"E"表示其之后的数值是以10为底的"幂指数",表示由以 IO为底的指数函数所表示的数值与"E"前的数值相乘。例如,若为 「l.OE-02」,则表示「l.OXl(T2」。
作为非球面数据,记入根据以下的式(A)所表示的非球面形状的式 中的各系数Ai、 K的值。详而言之,Z表示从距光轴具有高度h的位置的非 球面上的点下垂于非球面顶点的切向平面(垂直于光轴的平面)的垂线的长度(mm)。在实施例l的摄像透镜中,各非球面作为非球面系数Ai有 效使用第4次、第6次、第8次、第10次的系数A4、 A6、 A8、 A10而表示。
<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15</formula>式中,
Z:非球面的深度(mm)
h:从光轴到透镜面的距离(高度)(mm)
K:远心率
C:近轴曲率二1/R
(R:近轴曲率半径) Ai:第i次(i为3以上的整数)的非球面系数
而且,实施例l所示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因伴随变倍而第2组G2及 第4组G4在光轴上移动,所以,这些各组前后的面间隔D13、 D20、 D29、 D34的值可变。在图5 (B)中,作为这些可变面间隔的变倍时的数据表示 在广角端、中间焦距及望远端的值。在图5 (B),作为其他诸数据还表 示在广角端、中间焦距及望远端的整个系统的近轴焦距f (mm) 、 F数 (FNO.)、半视角a)、像高、透镜全长、及后截距Bf的值。另外,实施 例1所涉及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的变焦比成为7. 8。
进一步,在图5 (C)表示第1组G1至第5组G5的各组的近轴焦距
如同以上实施例l,将对应于图2所示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的构成的 具体透镜数据作为实施例2表示于图6及图7 (A) (C)。此实施例2所 涉及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也如同实施例l,第4组G4内的最靠像侧透镜成 为两面非球面形状的非球面透镜。在图7 (A)表示其非球面数据。而 且,如同实施例l,因伴随变倍而第2组G2及第4组G4在光轴上移动,所 以,这些各组前后的面间隔Dll、 D18、 D27、 D32的值可变。在图7 (B) 作为这些可变面间隔的变倍时的数据,表示在广角端、中间焦距及望远 端的值和其他诸数据。另外,实施例2所涉及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的变焦 比成为7.8。
而且,同样将对应于图3所示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的构成的具体透镜数据作为实施例3表示于图8及图9 (A) (C)。此实施例3所涉及的后 聚集式变焦透镜也如同实施例l,第4组G4内的最靠像侧透镜成为两面非 球面形状的非球面透镜。在图9 (A)表示其非球面数据。而且,如同实 施例l,因伴随变倍而第2组G2及第4组G4在光轴上移动,所以,这些各组 前后的面间隔D13、 D20、 D29、 D34的值可变。在图9 (B)作为这些可变 面间隔的变倍时的数据,表示广角端、中间焦距及望远端的值和其他诸 数据。另外,实施例3所涉及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的变焦比成为7.8。
在图10表示针对各实施例归纳关于上述各条件式的值。如图10所 示,各实施例的值成为各条件式的数值范围内。
图ll (A) 图11 (D)分别表示有在实施例l所涉及的后聚集式变焦 透镜,在广角端对无限远物体聚焦的状态下的球面像差、散光像差、及 畸变像差(歪曲像差)、及倍率色像差。在各像差图表示以d线为基准波 长的像差。在倍率色像差图中表示对g线(波长435.8nm) 、 C线(波长 656.3nm)的像差。在散光像差图中实线表示弧矢方向,而虚线表示子午 方向的像差。FNO.表示F值,co表示半视角。同样地,在图12 (A) 图 12 (D)表示在望远端对无限远物体聚焦的状态下的球面像差、散光像 差、畸变像差、及倍率色像差。
同样地,在实施例2所涉及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中,在图13 (A) 图13 (D)表示在广角端对无限远物体聚焦的状态下的诸像差。同样地, 在图14 (A) 图14 (D)表示在望远端对无限远物体聚焦的状态下的球 面像差、散光像差、畸变像差、及倍率色像差。
而且,同样地在实施例3所涉及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中,在图15 (A) 图15 (D)表示在广角端对无限远物体聚焦的状态下的诸像差。 同样地,在图16 (A) 图16 (D)表示在望远端对无限远物体聚焦的状 态下的球面像差、散光像差、畸变像差、及倍率色像差。
如从以上的各数值数据及各像差图可知,关于各实施例,实现了充 分长的后截距得到确保、且良好地补正诸像差、广角化和高倍率化兼备 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各实施例,可进行种种变形实施。例如,各透镜成分的曲率半径、面间隔及折射率的值等不限于在上 述各数值实施例所示的值,可取其他的值。
权利要求
1.一种后聚集式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固定的且为正的第1组、在从广角端到望远端变倍时沿着光轴向像面侧移动的负的第2组、在光轴方向上固定的且为负的第3组、和对伴随变倍的像面变动进行补正且为了进行聚焦而沿光轴方向移动的正的第4组,上述第1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整体上持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1组和整体上持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2组而成,上述第11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G11和负透镜G12而成,上述第12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由至少1片以上的正透镜构成的正透镜组G13、负透镜G14、正透镜G15、和由至少1片以上的正透镜构成的正透镜组G16而成。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条件式7<|fll/fw|<12 ……(1) 0. 6<|fll/Bfw|<2 ...... (2)式中,fll:第ll组的焦距fw:广角端的整个系统的焦距Bfw:广角端的后截距,即从最终透镜面到像面的光轴距离,且是空 气换算值。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进一步满足以下条件式 n11〉1.8……(3)v11〉30 ...... (4)式中,nil:负弯月形透镜Gll的对d线的折射率Vll:负弯月形透镜Gll的对d线的阿贝数。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进一步满足以下条件式,nl2>1.8 ...... (5)v12〉30 ...... (6)式中,nl2:负透镜G12的对d线的折射率 vl2:负透镜G12的对d线的阿贝数。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正透镜组G13至少由1片以上的双凸透镜而成。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满足以下条件式n14〉1.8 ...... (7)式中,nl4:负透镜G14的对d线的折射率。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满足以下条件式n15〈1.5 ...... (8)v15〉70 ...... (9)式中,nl5:正透镜G15的对d线的折射率 v 15:正透镜G15的对d线的阿贝数。
8.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负透镜G14和上述正透镜G15相互接合。
9.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4组至少具有1片非球面透镜。
10.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在比上述第4组更靠像面侧具备正或负的第5组。
11.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上述第3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第31组、第32组、第33组,上述第32组被设为为了补正手抖动而能够相对光轴沿垂直方向移动。
12. —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 11任一项所述的后聚集式变焦透镜;和输出与上述后聚集式变焦透镜所形成的光学像相对应的摄像信号的 摄像元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后聚集式变焦透镜,起确保充分长的后截距、且良好地补正诸像差、并使广角化和高倍率化兼备。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固定的且为正的第1组(G1)、在从广角端到望远端变倍时沿着光轴向像面侧移动的负的第2组(G2)、在光轴方向上固定的负的第3组(G3)、和对伴随变倍的像面变动进行补正且为了进行聚焦而沿光轴方向移动的正的第4组(G4)。第1组(G1)由整体上持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1组(G1A)和整体上持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2组(G1B)构成。第11组(G1A)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G11)和负透镜(G12)构成,第12组(G1B)具备由至少1片以上的正透镜构成的正透镜组(G13)、负透镜(G14)、正透镜(G15)、和由至少1片以上的正透镜构成的正透镜组(G16)而成。
文档编号G02B13/18GK101408665SQ200810168909
公开日2009年4月15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07年10月9日
发明者池田伸吉 申请人:富士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