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充电装置、使用充电装置的图像形成组件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电装置、使用该充电装置的图像形成组件以及图 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在采用电子照相系统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广泛使用 用于在潜像形成之前给用作图像载体的感光体充电的充电装置。作为 这种类型的充电装置,已知的是用于使充电辊或充电带与用作被充电
体的感光体接触的接触式充电系统(JP平成11-338221 A(可参见"技 术方案"部分和图1)、 JP平成3-203754 A(可参见实例和图2)、 JP 平成8-278682 A(可参见实例1和图1)、 JP 2001-281965 A(可参见实 例4和图8)、 JP 2004-341044 A (可参见实例1和图l)以及JP 2005-24701 A (可参见"具体实施方式
"部分和图l))。
JP平成11-338221描述了这样一种充电装置移动的充电膜设 置为与用作被充电体的感光体接触,并且其上施加有充电偏压的多个 形状限制部件设置在移动的充电膜上。此外,JP平成3-203754描述 了这样一种充电装置充电刮板设置为沿着被充电体的移动方向与被 充电体相对,电阻体设置在该充电刮板的位于被充电体一侧的表面 上,并且该电阻体用作放电电极。此外,JP平成8-278682 A和JP 2001-281965 A描述了这样一种系统在两个辊子之间张紧的充电带 部件与用作被充电体的图像载体接触。该系统构造成这样使得在下 游侧的辊子上形成足够的接触区域(接触咬合区域)。此外,JP
2004- 341044 A描述了这样一种系统通过改变由两个轴支撑的带状 充电部件的两条轴线和用作被充电体的感光体的布置来改变放电区 域。可以改变带状充电部件和感光体之间的接触形状。此外,JP
2005- 24701 A这样描述在将充电带缠绕在其上以便在充电带和用作被充电体的感光体之间形成两个接触点的多个辊子中,上游侧的支 撑辊和下游侧的供电辊设置为与感光体相对,并且设置有分离辊以便 使这两种辊子之间的充电带与感光体分离。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电装置,该充电装置在对被充电体进行接触 式充电时,能够同时实现保证施加给被充电体的充电量以及减少被充 电体的由于放电而导致的劣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使用该充电装置的 图像形成组件和图像形成装置。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 一种充电装置包括环形充电带、电 极部件、偏压施加单元和放电区域形成部件。所述环形充电带构造成 与移动的被充电体接触并且沿着与所述被充电体的移动方向相同的 方向循环。所述电极部件设置成与所述充电带的内周面的一部分接 触,并且所述电极部件设置成隔着所述电极部件与所述被充电体之间 的所述充电带与所述被充电体相对。所述偏压施加单元将充电偏压施 加在所述电极部件上。所述充电带包括接触部分、上游侧部分和下游 侧部分。所述接触部分与所述被充电体接触。所述上游侧部分与所述 接触部分相邻并且沿着所述被充电体的移动方向位于所述接触部分 的上游侧。所述下游侧部分的位置与所述电极部件与所述被充电体相 对的位置相邻,并且沿着所述被充电体的移动方向位于所述电极部件 与所述被充电体相对的位置的下游。所述放电区域形成部件使所述充 电带的所述接触部分与所述被充电体接触而不与所述电极部件接触 并且使所述充电带的所述上游侧部分不与所述被充电体接触,以便在 所述上游侧部分和所述被充电体之间形成抑制放电的放电抑制区域。 所述放电区域形成部件使所述下游侧部分与所述电极部件接触而不 与所述被充电体接触,以便在所述充电带的所述下游侧部分和所述被 充电体之间形成发生放电的放电区域。
凭借第[l]项所描述的构造,当对被充电体进行接触式充电时, 能够同时实现保证施加给被充电体的充电量以及减少被充电体的由 于放电而导致的劣化。[2]在第[1]项所描述的充电装置中,所述放电区域形成部件可以 包括导向部件,所述导向部件与所述充电带的外周面接触以便沿着预 定方向引导所述充电带。
凭借第[2]项所描述的构造,与不采用该构造的情况相比,能够 以更简单的构造保证充电带的接触区域。在第[2]项所描述的充电装置中,所述导向部件可以隔着所述 充电带与所述电极部件相对。
凭借第[3]项所描述的构造,与不采用该构造的情况相比,能够 使充电带的导向操作稳定。在第[2]项或第[3]项所描述的充电装置中,所述放电区域形成 部件还可以包括挤压部件,所述挤压部件设置在所述充电带与所述电 极部件接触的位置并且沿着所述充电带的移动方向位于所述导向部 件的位置的上游侧。所述挤压部件将所述充电带挤压在所述电极部件 上以便使所述充电带可循环。
凭借第[4]项所描述的构造,与不采用该构造的情况相比,能够 进一步使被充电体的带电电位稳定。在第[2]项至第[4]项中任一项所描述的充电装置中,所述电极
部件可以包括旋转式辊子。所述导向部件可以以比所述电极部件的圆 周速度大的圆周速度旋转。
凭借第[5]项所描述的构造,与不采用该构造的情况相比,能够 使被充电体的带电电位稳定。在第[1]项所描述的充电装置中,所述放电区域形成部件可以 沿着所述被充电体的移动方向设置在所述电极部件的上游侧。所述放 电区域形成部件可以与所述充电带的内周面接触以张紧所述充电带。
凭借第[6]项所描述的构造,与不采用该构造的情况相比,能够 使被充电体的带电电位稳定。在第[6]项所描述的充电装置中,所述放电区域形成部件可以
隔着所述充电带与所述被充电体相对。
凭借第[7]项所描述的构造,与不采用该构造的情况相比,能够
使被充电体的带电电位稳定。[8]在第[1]项至第[7]项中任一项所描述的充电装置中,所述偏压 施加单元可以将其中AC分量叠加在DC分量上而获得的所述充电偏 压施加在所述电极部件上。所述AC分量可以超过所述被充电体的带 电电位相对于AC分量的倾斜度的变化点并且处于预定范围内。
凭借第[8]项所描述的构造,与不采用该构造的情况相比,能够 使被充电体的带电电位稳定。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 一种图像形成组件包括第[l]项至 第[8]项中任一项所描述的充电装置以及包括感光体的所述被充电 体。所述充电装置设置成与所述被充电体相对。所述图像形成组件可 拆卸地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上。 ,
凭借第[9]项所描述的构造,当对被充电体进行接触式充电时, 图像形成组件能够同时实现保证施加给被充电体的充电量以及减少 被充电体的由于放电而导致的劣化。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第[l]项 至第[8]项中任一项所描述的充电装置以及包括感光体的所述被充电 体。所述充电装置设置成与所述被充电体相对。
凭借第[10]项所描述的构造,当对被充电体进行接触式充电时, 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同时实现保证作用于被充电体的充电量以及减少 被充电体的由于放电而导致的劣化。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充电装置 以及包括感光体的被充电体。所述充电装置设置成与所述被充电体相 对。所述充电装置包括环形充电带、电极部件和偏压施加单元。所述 环形充电带构造成与移动的被充电体接触并且沿着与所述被充电体 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循环。所述电极部件设置成与所述充电带的内 周面的一部分接触,并且所述电极部件设置成隔着夹在所述电极部件 与所述被充电体之间的所述充电带与所述被充电体相对。所述偏压施 加单元将充电偏压施加在所述电极部件上。所述充电带包括下游侧部 分、接触部分和上游侧部分。所述下游侧部分与所述被充电体与所述 电极部件相对的面对位置相邻并且沿着所述被充电体的移动方向位 于所述面对位置的下游。所述接触部分与所述被充电体接触而不与所
9述电极部件接触,并且所述接触部分与所述面对位置相邻并且沿着所 述被充电体的移动方向位于所述面对位置的上游侧。所述上游侧部分 与所述充电带的所述接触部分相邻并且沿着所述被充电体的移动方 向位于所述接触部分的上游侧,并且所述上游侧部分既不与所述电极 部件接触也不与所述被充电体接触。在所述充电带的所述下游侧部分 和所述被充电体之间形成有可以发生放电的放电区域。在所述充电带 的所述上游侧部分和所述被充电体之间形成有抑制放电的放电抑制 区域。
凭借第[ll]项所描述的构造,当对被充电体进行接触式充电时, 能够同时实现保证施加给被充电体的充电量以及减少被充电体的由 于放电而导致的劣化。
下面,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
图1A和1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概要的说明
图2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的说明
图3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的处理盒的说明图; 图4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的充电装置的概要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充电偏压的AC分量和带电电位之间的关系的曲线
图6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的充电装置的变型例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2的处理盒的说明图; 图8A至8C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2的充电装置的变型例的 说明图9A和9B是示出实例1的结果的视图,其中,图9A是示出 图像质量的评价结果的表格,图9B是示出放电产物的评价结果的曲 线图;以及
图IO是示出实例2的结果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示例性实施例的概要〉
首先,在下面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概要进行说明。
图1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概要。在该 图中,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装置2包括环形充电带3、电极部件4、 偏压施加单元5和放电区域形成部件6。环形充电带3构造成与移动 的被充电体1接触并且沿着与被充电体1的移动方向T相同的方向 循环。电极部件4设置成与充电带3的内周面的一部分接触。电极部 件4设置成隔着其与被充电体1之间的充电带3与被充电体1相对。 偏压施加单元5将充电偏压施加在电极部件4上。充电带3包括接触 部分m、上游侧部分U和下游侧部分D。接触部分m与被充电体l 接触。上游侧部分U沿着被充电体1的移动方向T在接触部分m的 上游侧与接触部分m相邻。下游侧部分D沿着被充电体1的移动方 向T位于位置O的下游并与位置O相邻,在位置O处,电极部件4 与被充电体1相对。放电区域形成部件6使充电带3的接触部分m 与被充电体1接触而不与电极部件4接触并且使充电带3的上游侧部 ^分U不与被充电体1接触,以便在上游侧部分U和被充电体1之间 形成抑制放电的放电抑制区域Gl。放电区域形成部件6使下游侧部 分D与电极部件4接触而不与被充电体1接触,以便在充电带3的 下游侧部分D和被充电体1之间形成发生放电的放电区域G2。
这里,被 充电体1可以是任何类型,只要其能够被充电装置2 充电即可。通常,可以以在电子照相系统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感 光体为例进行说明。此外,电极部件4可以构造成经由充电带3旋转 以跟随被充电体l,或者可以单独具有驱动源。此外,如果充电带3 是活动的,则电极部件4也可以固定地布置。此外,从良好地保持充 电带3的循环形状的观点来看,电极部件4可以是旋转式辊子。
此外,设置有放电区域形成部件6来限定充电带3的循环形状, 以便沿着被充电体1的移动方向T在被充电体1与电极部件4相对 的面对位置O的下游侧形成用作放电区域韵下游侧间隙部分G2,并且在面对位置O的上游侧彬成接触部分m和用作放电抑制区域的上 游侧间隙部分G1。
因此,放电区域形成部件6设置成与充电带3接触,或者可以 设置在充电带3的外周面一侧和内周面一侧中的任何一侧。此外,放 电区域形成部件6可以设置成活动的或不活动的。例如,放电区域形 成部件6可以固定地设置在充电带3的内周面一侧以便产生较小的摩 擦阻力。此外,放电区域形成部件6的数目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是 任何数目。从简化装置构造的观点来看,较少的放电区域形成部件6 会比较好。
这里,"放电抑制区域"是指在与充电带3的移动方向相交的 宽度方向上抑制/阻止基于帕邢定律(Paschen' s law)的放电的区域。 该放电抑制区域构造成这样其与面对位置O隔开的距离是充电带3 中与被充电体1接触的接触部分m的长度。
此外,作为放电区域形成部件6的布置实例,图1A示出放电区 域形成部件6包括导向部件6a,导向部件6a与充电带3的外周面接 触以沿着预定方向引导充电带3。在这种情况下,导向部件6a可以 隔着充电带3与电极部件4相对。作为选择,也可以在充电带3的内 周面一侧单独地设置有对置部件,于是导向部件6a可以设置成隔着 充电带3与该对置部件相对。
此外,导向部件6a的数目没有特别的限制。从使充电带3的循 环速度稳定以及简化装置构造的观点来看,导向部件6a的数目可以 是一个。可以按照如下方式确定导向部件6a的位置。g卩导向部件 6a可以设置成隔着充电带3与电极部件4相对。
此外,当采用导向部件6a时,从使下游侧间隙部分G2中的放 电稳定的观点来看,放电区域形成部件6可以具有挤压部件6b以及 导向部件6a。挤压部件6b设置在充电带3与电极部件4接触的位置 并且沿着该充电带的移动方向设置在导向部件6a的位置的上游侧。 该挤压部件将充电带3挤压在电极部件4上以便使充电带3可以循 环。挤压部件6b可以设置成可旋转的或固定的,只要充电带3可以 循环即可。在这种情况下,从进一步使包括被充电体1和充电带3之间的下游侧间隙部分G2的放电区域稳定的观点来看,挤压部件6b 可以设置成可旋转的。这里,挤压部件6b的数目没有特别的限制。
此外,当电极部件4是旋转式辊子时,从更加稳定地使充电带3 (接触部分m)和被充电体1彼此接触的观点来看,可以使导向部件 6a以比电极部件4的圆周速度大的圆周速度旋转。凭借这种构造, 将充电带3可靠地朝向位置0的上游侧传送,在位置O处,被充电 体l和电极部件4隔着充电带3彼此相对。因此,充电带3(接触部 分m)和被充电体1更稳定地彼此接触,并且可以避免充电带3在下 游侧间隙部分G2中松开并与电极部件4分离。
此外,作为放电区域形成部件6的另一个布置实例,图1B示出 放电区域形成部件6沿着被充电体1的移动方向设置在电极部件4 的上游侧,并且放电区域形成部件6与充电带3的内周面接触以张紧 充电带3。在这种情况下,放电区域形成部件6可以是可旋转的或不 可旋转的。为了更好地保持充电带3的循环形状,放电区域形成部件 6可以设置成可旋转的。此外,放电区域形成部件6可以隔着充电带 3与被充电体1相对或者不相对。从使充电带3 (接触部分m)的形 状稳定的观点来看,放电区域形成部件6可以设置成隔着充电带3 与被充电体1相对。
此外,从使偏压施加单元5对被充电体1产生的带电电位稳定 的观点来看,偏压施加单元5可以将其中AC分量叠加在DC分量上 而获得的充电偏压施加在电极部件4上。AC分量超过被充电体的带 电电位相对于AC分量的倾斜度的变化点并且处于预定范围内。
此外,可以利用接触部分m的长度和充电带3的表面电阻来抑 制上游侧间隙部分G1中的放电。在充电带3的表面电阻小的情况下, 如果接触部分m的长度足够长,则可以抑制上游侧间隙部分Gl中的 放电。此外,在接触部分m的长度短的情况下,如果充电带3的表 面电阻足够大,则可以抑制上游侧间隙部分G1中的放电。
此外,可以将上述充电装置2应用于可拆卸地安装在图像形成 装置的主体上的图像形成组件。在这种情况下,该图像形成组件可以 包括充电装置2的偏压施加单元5的一部分或整个偏压施加单元5。作为选择,图像形成组件也可以构造成这样从偏压电源延伸的连接 线与该图像形成组件连接。
下面,将对附图中所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示例性实施例1>
图2示出了应用上述充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例性实施例 l的概要。在图2中,示例性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中间转印 带IO和用于四种颜色(例如黄色、品红色、蓝绿色(青色)、黑色)
的各个彩色图像形成组件20 (20a 20d,在下文中可以称为"处理 盒")。中间转印带IO张紧在多个张紧辊11 14上并且沿着基本上 为横向的方向循环/旋转。处理盒(彩色图像形成组件)20沿着几乎 笔直地张紧的中间转印带10的一侧依次排列。
中间转印带IO张紧在多个张紧辊11~14上并且通过例如用作驱 动辊的张紧辊11来循环/旋转。中间转印带IO暂时承载并传送由各 个处理盒20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在中间转印带IO周围,包括二次转 印辊的二次转印装置15设置在这样的位置二次转印装置15隔着中 间转印带10与张紧辊14相对。张紧辊14用作与二次转印装置15 相对的辊子。用于将形成在中间转印带IO上的调色剂图像共同转印 到从记录部件输送部分(未示出)送出的记录部件S上的二次转印 电场施加在二次转印装置15和张紧辊14之间。此外,用于清除中间 转印带IO上的残留调色剂的带清洁装置16设置在这样的位置带清 洁装置16隔着中间转印带IO与张紧辊11相对。清洁装置16包括刮 板17和搅拌/传送部件18。刮板17设置成可以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0 退回并且清除残留调色剂。搅拌/传送部件18将由刮板17清除的调 色剂传送到废调色剂回收部分(未示出)。
此外, 一次转印装置19 (19a 19d)分别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0 的背面侧的如下位置 一次转印装置19与处理盒20相对。每一个一 次转印装置19包括将由相应的处理盒20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 间转印带IO上的一次转印辊。因此,由一次转印装置19转印的各种
14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依次叠加在中间转印带10上,然后叠加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二次转印装置15共同转印到记录部件S上。在这种情况下,
用于将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IO上的一次转印电场施加在一次转印装置19和处理盒20之间。此外,定影装置(未示出)将热量和压力作用在通过二次转印装置15共同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部件S上。
图3示例性示出一个处理盒20。示例性实施例1的处理盒20构造成可以从图像形成装置的壳体上拆卸。由于除了其中使用的显影剂(在本实例中采用包含调色剂和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之外,各个处理盒20 (20a 20d)具有基本上相同的构造,所以在下面对一个处理盒20进行说明。
示例性实施例1的处理盒20包括感光体21、充电装置50、显影装置30和清洁装置40。感光体21用作承载调色剂图像的图像载体。充电装置50给感光体21充电。显影装置30使用调色剂使通过对被充电装置50充电的感光体21曝光而形成的潜像可见。在一次转印装置19将感光体2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IO上之后,清洁装置40清除感光体21上的残留调色剂。这里,附图标记23所示的箭头表示从作为曝光装置(未示出)的实例的激光扫描装置射出并与一种颜色对应的激光束。在示例性实施例1中, 一个激光扫描装置通过处理盒20的外壳的间隙(未示出)对用于每一种颜色的处理盒20的感光体21进行曝光。
此外,显影装置30包括外壳31,外壳31在与感光体一侧对应的位置具有开口。显影辊32布置在这样的位置显影辊32在与该开口相对的同时与感光体21相对。例如,显影辊32具有磁体,在该磁体中,磁极的N极和S极适当地排列,并且非磁性的显影套筒在该磁体周围旋转。用于限制显影辊32上的显影剂的层厚的层厚限制部件33布置在显影辊32周围,同时在层厚限制部件33和显影辊32之间形成预定间隙。密封部件34沿着显影辊32的旋转方向设置在层厚限制部件33的下游侧,密封部件34的一端固定在外壳31上。密封部件34防止受到层厚限制部件33限制的显影剂从外壳31飞散到外部。此外,主要用于将显影剂供给到显影辊32的供给搅拌/传送部件35沿着显影辊32的旋转方向设置在层厚限制部件33的上游侧。供给搅拌/传送部件35相对于显影辊32布置在斜下方的位置以便与显影辊32相对。此外,主要用于对显影剂进行摩擦起电的混合搅拌/传送部件36设置在供给搅拌/传送部件35的后方。此外,显影剂经由形成在外壳31的分隔壁31a中的开口在供给搅拌/传送部件35和混合搅拌/传送部件36之间循环。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显影装置30中,供给搅拌/传送部件35将经过两个搅拌/传送部件35、36搅拌/传送的显影剂输送到显影辊32上。输送到显影辊32上的显影剂的层厚受到层厚限制部件33的限制,并且显影剂在这样的状态下被传送到作为显影辊32与感光体21的相对部分的显影区域预定量的显影剂形成在显影辊32上。在显影区域中,通过施加在感光体21和显影辊32之间的显影电场的作用,使显影剂中包含的调色剂根据感光体21上的潜像而飘飞。从而,使感光体21上的潜像可见。此外,例如通过由磁极结构产生的互斥磁场的作用,将穿过显影区域的显影剂回收到供给搅拌/传送部件35上,并且将该显影剂传送到混合搅拌/传送部件36。在示例性实施例1中,将使用双组分显影剂的显影装置示出为显影装置30。然而,显影剂不限于双组分显影剂。例如,不言而喻,也可以采用仅使用调色剂的显影系统。
同时,清洁装置40具有外壳41、用作板状清洁部件的刮板42、膜状密封部件44和搅拌/传送部件45。外壳41具有与感光体21相对的开口。该刮板42设置成与开口的位于下侧的开口边缘部分对应并且清除感光体21上的残留调色剂。密封部件44设置成与开口的位于上侧的开口边缘部分对应并且防止由刮板42清除的调色剂飞散。搅拌/传送部件45设置在外壳41中并且将回收在外壳41中的废调色剂传送到废调色剂回收部分(未示出)。刮板42的位于与该刮板的接触感光体21的部分相反的一侧的基端侧经由大致L形的刮板支撑部件43安装在外壳41上。此外,刮板42的作为自由端的开口侧顶端面朝向上方。接下来,在下面对充电装置50进行说明。示例性实施例l的充电装置50包括环形充电带51、用作电极部件的偏压施加辊52、用作放电区域形成部件的导向辊53和偏压电源54。充电带51具有与感光体21接触的接触部分m并且在接触部分m中沿着与感光体21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循环。偏压施加辊52设置在充电带51的内周面上并且布置成隔着充电带51与感光体21相对。导向辊53设置成这样使得在充电带51和感光体21之间形成下列区域(i)放电区域(下游侧间隙部分G2),其与感光体21与偏压施加辊52相对的面对位置相邻并且沿着感光体21的移动方向位于该面对位置的下游侧;(ii)接触区域,其位于该面对位置的上游侧,其中,充电带51的接触部分m与感光体21接触;以及(iii)放电抑制区域(上游侧间隙部分G1),其与该接触区域相邻。偏压电源54将充电偏压施加在偏压施加辊52和感光体21之间。
此外,示例性实施例1的导向辊53与充电带51的外周面接触并且沿着预定方向引导充电带51,以便使充电带51的不与偏压施加辊52接触的部分与感光体21接触。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导向辊53设置成这样使得导向辊53沿着充电带51的循环方向在充电带51的与偏压施加辊52接触的部分的下游端位置隔着充电带51与偏压施加辊52相对。导向辊53以比偏压施加辊52的圆周速度大大约10%的圆周速度旋转。通过改变分别设置在偏压施加辊52和导向辊53的旋转轴上的齿轮的齿数比来实现圆周速度差。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偏压电源54本身可以设置在处理盒20中。从减小处理盒20的尺寸和重量以及有效地利用偏压电源54的观点来看,处理盒20可以设置有可以与偏压电源54连接的连接机构。
例如,可以采用下述膜状部件作为示例性实施例1的充电带51:该膜状部件通过将例如炭黑等导电材料分散到PVdf中而将其表面电阻调节为106 Q/€~108 ^/€并且该膜状部件的厚度是大约45 |im。然而,充电带51不限于此。任何部件都可以用作充电带51,只要其能够施加与使用环境无关的稳定的充电电场即可。例如,可以采用通过将导电材料分散到聚酰胺、聚酰亚胺、聚醚酰亚胺、合成橡胶PVdf、
17聚酯、聚碳酸酯、聚烯烃、PEN、 PEEK、 PES、 PFA、 ETFE、 CTFE
等中并将其形成为膜状而获得的部件。此外,充电带51具有刚度,其刚度的大小使得能够在该充电带循环时保证稳定的接触部分m。
此外,可以采用下述辊子作为偏压施加辊52:该辊子是通过将由导电的泡沫状聚酯制成的涂布部件涂布在金属芯周围而形成的。然而,可以采用任何材料,只要其具有导电性和适当的弹性。
此外,可以采用通过将聚氨酯泡沫涂布在金属芯周围而形成的辊子作为导向辊53。然而,从在导向辊53和偏压施加辊52之间稳定地传送充电带51的观点来看,可以采用形成为具有预定泡孔密度的辊状多孔弹性体(海绵)作为导向辊53。例如,可以采用醚基聚氨酯泡沬、聚乙烯泡沬、聚烯烃泡沫、三聚氰胺泡沫等。
此外,在示例性实施例l中,为了在使充电带51在下游侧间隙部分G2 (下游侧间隙部分G2的位置与充电带51中与感光体21接触的接触部分m的下游侧相邻)中的形状稳定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放电的稳定性,设置有用于将偏压施加辊52挤压在感光体21 —侧上的挤压机构,以便抑制感光体21和充电带51之间的间隙中的波动。挤压机构的实例如下所述。在偏压施加辊52的旋转轴上安装有导电树脂承压件,并且该导电树脂承压件受到推压弹簧的推压从而将偏压施加辊52挤压在感光体21上。例如,推压弹簧设置成以例如2.4 N~3.43N (大约250 gf~350 gf)的力推压偏压施加辊52的旋转轴的一个端部,该力不包含偏压施加辊52的载荷。
接下来,在下面参照图4对图像形成装置的充电装置50中的充电作用进行详细说明。这里,示例性实施例1的偏压电源54构造成施加其中AC分量Vpp叠加在DC分量Vdc上而获得的充电偏压。
在示例性实施例1中,通过在偏压施加辊52和导向辊53之间产生的传送力来传送充电带51。特别地,由于导向辊53的圆周速度设定为大于偏压施加辊52的圆周速度,所以能够稳定地形成充电带51和感光体21之间的接触区域(充电带51 (接触部分m)稳定地与感光体21接触)。此外,凭借这种构造,充电带51不会在其接触部分的下游侧松开并与偏压施加辊52分离。因此,可以在充电带51和感光体21之间的接触区域中保持稳定的接触状态(充电带51的接 触部分m稳定地与感光体21接触)。
在具有接触区域(其中,充电带51的接触部分m与感光体接触) 的感光体21和充电带51之间,容易在接触区域之前和之后的间隙部 分(具体来说,是上游侧间隙部分Gl和下游侧间隙部分G2)中发 生放电,而难以在接触区域中发生放电。此外,在示例性实施例1 中,由于间隙部分Gl远离偏压施加辊52,所以上游侧间隙部分G1 中的放电得到抑制而很少发生放电。相反,在下游侧间隙部分G2中 发生放电。因此,在示例性实施例l中,仅在位置与充电带51的接 触部分m的下游侧相邻的下游侧间隙部分G2中发生放电。为了抑制 上游侧间隙部分Gl中的放电,将接触区域(充电带51的接触部分 m)确定为具有这样的长度使得不在上游侧间隙部分Gl中发生基 于帕邢定律的放电。例如,如果接触区域的长度大于偏压施加辊52 的半径,则该长度是足够的。
然后,在下面讨论充电操作中感光体21和充电带51之间的作 用。也就是说,由于细微间隙在上'游侧间隙部分G1中沿着感光体21 的移动方向逐渐縮小,所以感光体21的表面上的平均带电电位增大, 从而产生与充电偏压的频率相应的带电电位。由于在充电带51的接 触部分m与感光体21接触的接触区域中不发生放电,所以可以保持 电位的振幅。相反,由于细微间隙在下游侧间隙部分G2中沿着感光 体21的移动方向逐渐扩大,所以随着细微间隙的扩大,电位的存在 于接触区域的末端附近的较大的振幅被平均化。从而,可以在下游侧 间隙部分G2的末端附近实现均匀充电。
此外,在感光体21和充电带51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将注意力集中在从偏压电源54施加的充电偏压(Vpp+Vdc) 和感光体21的带电电位VH之间的关系来得到图5所示关系。也就 是说,带电电位VH随着充电偏压的AC分量Vpp的增大而逐渐增大, 然后带电电位VH在变化点(对应于Vppl)之后基本上饱和,然后 随后的带电电位VH的增量非常小。
现在,假定仅施加DC分量Vdc作为充电偏压,带电电位VH随着DC分量Vdc的增大而线性增大。然而,如果试图仅利用DC分 量Vdc来控制带电电位VH,则例如由于环境变化而导致的充电带 51或偏压施加辊52的物理属性的变化会使得难以保持稳定的带电电 位VH。例如,需要根据环境条件来调整所施加的充电偏压。齿此, 实际应用变得困难。因此,将AC分量Vpp叠加在DC分量Vdc上。
当要将AC分量Vpp叠加在DC分量Vdc上时,如果AC分量 Vpp较小,则放电区域随着AC分量Vpp的增大而逐渐扩大并且带电 电位VH线性增大。如果AC分量Vpp变大到一定程度,则带电电位 VH接近于DC分量Vdc的值。然后,在AC分量Vpp已经变得大于 变化点Vppl之后,即使AC分量Vpp进一步增大,带电电位VH也 不会增大到超过DC分量Vdc。因此,为了使带电电位VH稳定,可 以施加大于变化点Vppl的AC分量Vpp。
同时,为了在下游侧间隙部分G2中均匀地充电,需要扩大下游 侧间隙部分G2中的放电区域。其原因如下在图5中Vpp 1和Vpp2 之间的区域(图5中的NG区域)中,放电容易受到下游侧间隙部分 G2中间隙的波动和电阻值的不均匀性的影响,放电处于不稳定的状 态。因此,容易发生不均匀充电或充电失效,并且存在对由于不均匀 充电和充电失效而出现白点或色点的担心。因此,为了获得稳定的带 电电位VH,可以施加量值(在图5中为Vpp2或更大)超过该不稳 定区域(NG区域)的AC分量Vpp。凭借这种构造,放电区域沿着 下游侧间隙部分G2的末端方向扩大,并且带电电位VH难以受到间 隙的波动和电阻值的不均匀性的影响。
此外,在示例性实施例1中,可以在上游侧间隙部分G1中抑制 对感光体21的放电。因此,放电产物的产生不会在上游侧间隙部分 Gl中导致任何问题,并且在下游侧间隙部分G2中产生放电产物。 因此,可以将放电产物的量抑制为仅仅将充电带51缠绕在偏压施加 辊52上的构造中的放电产物的量的大约一半。因此,可以减少由于 放电产物而导致的图像质量的缺陷(例如图像缺失等),并且可以抑 制感光体21的磨损。此外,还能够很好地进行对感光体21的清洁。 此外,可以利用清洁装置40的构造来减少对充电带51的接触部分的
20损坏。
在示例性实施例1中,将导向辊53的圆周速度设定为大于偏压 施加辊52的圆周速度。然而,也可以将导向辊53的圆周速度设定为 等于偏压施加辊52的圆周速度,只要感光体21和充电带51各自的 形状在下游侧间隙部分G2中是稳定的即可。
此外,图6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的变型例的充电装置50。 除充电带51、偏压施加辊52、导向辊53和偏压电源54之外,充电 装置50还包括挤压辊55,挤压辊55设置成隔着充电带51与偏压施 加辊52相对。挤压辊55挤压充电带51而可以相对于偏压施加辊52 移动。挤压辊55可以通过抑制充电带51偏离偏压施加辊52来更好 地使下游侧间隙部分G2的形状稳定。因此,沿着偏压施加辊52的 旋转方向将挤压辊55设置在下游侧间隙部分G2的下游侧,以便使 充电带51夹在偏压施加辊52和挤压辊55之间。可以将挤压辊55 的圆周速度设定为大于偏压施加辊52的圆周速度。然而,挤压辊55 和偏压施加辊52也可以具有相同的圆周速度或者挤压辊55可以简单 地跟随偏压施加辊52旋转,只要充电带51不会脱离偏压施加辊52 即可。在该变型例中,举例说明了由辊子形成的挤压辊55。然而, 挤压辊55不限于此。由具有相对于充电带51的小摩擦系数的材料制 成的板状部件可以设置在偏压施加辊52的外周面上作为挤压部件, 以便防止充电带51偏离偏压施加辊52。
<示例性实施例2>
图7示出了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2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处 理盒20。示例性实施例2的处理盒20构造成基本上与示例性实施例 1的处理盒20 (见图3)相同,但是在充电装置50的构造上与示例 性实施例1不同。这里,将相同的附图标记指定给与示例性实施例1 的构成部件相同的构成部件,并且省略对这些相同构成部件的详细说 明。
在示例性实施例2的充电装置50中,放电区域形成部件包括张 紧辊56。张紧辊56设置成沿着感光体21的移动方向在偏压施加辊52的上游侧与充电带51的内周面接触,并且充电带51张紧在张紧 辊56和偏压施加辊52之间。此外,在示例性实施例2中,张紧辊 56设置成隔着充电带51与感光体21相对,并且在张紧辊56和偏压 施加辊52分别隔着充电带51与感光体21相对的面对位置之间限定 接触区域(其中,充电带51的接触部分m与感光体21接触)。也 就是说,充电带51在其张紧在两个张紧辊(偏压施加辊52和张紧辊 56)之间的状态下进行循环。
在该示例性实施例2中,可以使放电区域中包含的下游侧间隙 部分G2稳定,而难以发生上游侧间隙部分Gl中的放电。因此,不
仅可以减少由于放电产物而导致的图像质量的缺陷(例如图像缺失 等),而且可以很好地进行对感光体21的清洁。
使用张紧辊56的充电装置50不限于图7所示。例如,可以采 用例如图8A至8C所示的任何构造。在图8A中,将张紧辊56的尺 寸设定为小于偏压施加辊52的尺寸。可以在该变型例中形成足够的 接触区域,并且能够使放电区域中包含的下游侧间隙部分G2稳定。 此外,在图8B中,张紧辊56设置成离开其与感光体21相对的位置。 此外,可以在该变型例中保证足够的接触区域,并且能够使放电区域 中包含的下游侧间隙部分G2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当推压张紧辊56 以使其远离偏压施加辊52时,可以更稳定地形成充电带51的循环形 状。此外,在图8C中,为图8A所示张紧辊56设置有与示例性实施 例1相似的另一个导向辊57。根据该变型例,可以更稳定地形成充 电带51的循环形状,并且能够使放电区域中包含的下游侧间隙部分 G2禾急定。
这里,举例说明具有辊子构造的张紧辊56作为放电区域形成部 件。然而,张紧辊56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采用并固定地设置具有 相对于充电带51的小摩擦阻力的材料。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1和2中,示出了具有如下构造的图像形 成装置四种颜色的处理盒20设置成与中间转印带IO相对。然而, 多个显影装置可以设置在感光体21周围以代替这些处理盒,或者旋 转式显影装置可以设置在感光体21周围。此外,调色剂不限于四种颜色,而也可以采用单色调色剂。此外,可以不需要中间转印带10
而采用用于直接将调色剂图像从感光体21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系 统。
此外,感光体21不限于辊式而也可以是带式感光体。感光体21 可以是带式的,只要稳定地形成充电带51的接触部分m与感光体21 接触的接触区域和下游侧间隙部分G2即可。 <实例1〉
在实例1中,为了检验上述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有效性, 对示例性实施例1和通过将充电带缠绕在偏压施加辊的整个周面上 而构造成的充电装置的图像质量和放电产物进行评价。
至于对图像质量的评价,可以在示例性实施例1的构造中检查 改变充电偏压的AC分量Vpp时出现白点/色点的状况。此外,至于 放电产物,为了检验由于充电而产生的放电产物的影响,可以在改变 比值Vpp/Vppl时在仅仅设置有感光体和充电装置的组合的构造中检 査在开始放电之前的感光体的纯水接触角(pure-water contact angle) 和在感光体转过30圈之后的纯水接触角之间的差是如何变化的。
采用有机感光体作为感光体。在由铝合金制成的鼓状基体的表 面上形成用于防止泄漏的底部涂层。在底部涂层上层压例如膜厚度为 1 ixm或更小的电荷生成层。在电荷生成层上层压例如膜厚度为15 pm ~40 pm的电荷转移层。然后,如果需要,可以在电荷转移层的表面 上层压具有抗磨性能的表面层。这里,例如可以使用a-SiN:H膜、不 含Si的a-C:H膜、a-C:H:F膜等作为表面层。这样的表面层可以具有 这样的抗磨性能每1000转的磨损量小于20nm。
此外,通过乳化聚合法来制备实例1中使用的调色剂。通过库 尔特粒度仪(由BECKMAN COULTER, Inc制造)测量,调色剂的体 积平均粒径是5.8 gm。调色剂的粒径不限于此,而也可以使用体积 平均粒径为3^im 7pm的调色剂。此外,调色剂的形状用形状系数 SF-1表示。利用图像分析仪Luzex 3 (由NIRECO Co., Ltd.制造)对由光学显微镜(由Nikon Corporation制造的Micro Photo FX A)获得
的调色剂的放大照片进行图像分析,然后用下列表达式对多个调色剂 颗粒的形状系数迸行计算并求平均值。这样,采用形状系数SF-l为 130~140的调色剂。
形状系数SF-l =(调色剂直径的最大绝对长度)2/ (调色剂的 投影面积)X (IOOti/4)
此外,可以适当地将例如二氧化硅、二氧化钛等平均粒径为10 nm~150nm的无机细微颗粒添加在调色剂中作为外部添加剂。然后, 通过将调色剂与由平均粒径为35 fim的铁氧体磁珠制成的载体混合 来制备双组分显影剂。在这种情况下,调色剂不限于聚合调色剂,而 也可以是研磨调色剂。
此外,实例1的充电装置按照如下方式构造而成。
使用下述带作为充电带该带通过将导电材料分散到PVdf中而 将其表面电阻调节为106^/€并且该皮带的厚度设定为45 (纯水 接触角e是大约90度)。
通过将导电的泡沫聚酯涂布在由金属制成的金属芯上而具有12 mm的外径来构造偏压施加辊。在此时,在偏压施加辊的旋转轴的一 端设置推压弹簧,以便以275 gf的力将该偏压施加辊挤压在感光体
采用下述辊子作为导向辊该辊子通过将聚氨酯泡沫涂布在作 为金属芯的外径为6 mm的高速切削不锈钢上从而具有10 mm的外 径构造而成。在此时,聚氨酯泡沫的厚度是2mm,并且导向辊设置 成隔着充电带咬入偏压施加辊中0.5 mm。此外,这样设定聚氨酯泡 沬的硬度使得大约80 gf~150 gf的载荷可将050 mm的圆板试样挤 压到该泡沫中0.5 mm。然后,将导向辊的圆周速度设定为比偏压施 加辊的圆周速度大10%。
在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时,将装置的处理速度设定为208 mm/sec,将感光体的表面的带电电位(对应于表面电位)设定为-710 V,将露出的图像部分的电位设定为-300V,并且采用下述显影偏压 在该显影偏压中,振幅(峰间电压)为1.0kV、频率为6kHz且占空
24系数为60%的矩形波的AC分量叠加在-560 V的DC分量上。
此外,在进行评价时,通过在形成30%半色调图像的同时改变 充电偏压的AC分量来检查例如白点和色点等图像质量的缺陷是如 何相对于Vpp/Vppl (其中,Vppl设定为1.42 kV)变化的。结果用 这样的分类法表示"X"表示出现缺陷,"A"表示仅在低温度/ 低湿度环境下出现缺陷,而"0"表示不出现缺陷。
此外,当由于放电而产生的放电产物附着在感光体上时,通常 纯水接触角趋向于减小。因此,利用纯水接触角的差(接触角差)来 评价感光体的表面的变化,作为对放电产物的评价。
如图9A和9B所示,可以证实尽管与比较例相比放电区域减 小,然而实例1具有这样的优越性在保持与比较例中的充电能力相 当的充电能力的同时,放电产物的数量小于比较例中放电产物的数
在下面,对这样的评价结果进行详细的具体说明。
如图9A所示,在对图像质量的评价结果中,没有在实例l和比 较例之间发现明显差异。当Vpp/Vppl是1.05或1.15时,无论环境 条件如何,都会出现图像质量的缺陷。此外,当Vpp/Vppl是1.25 时,仅在低温度/低湿度环境下出现图像质量的缺陷。这是由于低温 度/低湿度环境使得容易产生放电。此外,当Vpp/Vppl是1.35时, 可以获得稳定的图像质量。
根据这些结果,尽管实例1的充电装置中的放电区域减小而小 于与比较例的充电装置相似的在上游侧间隙部分和下游侧间隙部分 中均发生放电的构造中的放电区域,然而可以发现可以通过将足够 大的AC分量V卯叠加在DC分量Vdc上作为充电偏压来在下游侧 间隙部分中产生稳定的放电,从而可以在实例1中提供与比较例中的 充电能力相似的充电能力。
此外,如图9B所示,在对放电产物的评价结果中(AC分量Vpp 的频率设定为1,440 Hz),当AC分量Vpp增大时,实例1和比较例 中的纯水接触角的差均增大。然而,实例1中纯水接触角的差小于比 较例中纯水接触角的差。例如,当Vpp/Vppl设定为1.35时,实例1,而比较例中接触角的差是大约28。。
可以这样考虑其原因由于在实例1中抑制上游侧间隙部分中 的放电从而放电产物是仅由于下游侧间隙部分中的放电而产生的,所 以放电产物的数量减小而小于在上游侧间隙部分和下游侧间隙部分 中均发生放电的比较例中的放电产物的数量。这里,甚至在感光体转
过30转时,就可以证实上述影响。这是由于试图通过形成如下状况
来迅速地证实实例1的有效性没有预期通过将清洁装置等应用于感 光体而获得的清洁效果。在实际的装置构造中,显然,由于清洁装置 等的作用,使得实例1的这种有效性表现为长期的变化。
<实例2〉
在实例2中,通过在实例1的构造中进行特定运转试验来检查
感光体的磨损量是如何变化的。在此时,对比较例以及实例1进行评 价。
将DC分量Vdc设定为-710 V,将AC分量Vpp的频率设定为 1,440 Hz,并且改变Vpp/Vppl作为充电偏压的试验条件。此外,将 处理速度设定为208 mm/sec。
此外,打印条件是使用图像面积比为5%的图像,每项作业的
打印品数目为100,并且重复每项作业的打印以便打印品的总数变为 30,000。此外,环境条件是温度为22T且湿度为50%RH,并且通 过适当地测量感光体的感光层的膜厚度来计算感光体每旋转一圈感 光层的磨损量。
在图10所示结果中,可以证实与比较例相比,实例2中的磨 损减少。例如,当比值Vpp/Vppl设定为1.35时,在比较例中感光体 磨损率是大约34 nm/kcy,而在实例2中感光体磨损率是大约27 nm/kcy。这表明实例2优于比较例而具有使感光体的磨损减少20% 或更多的效果。这里,由于30,000的总打印数与大约120 key对应, 所以在实例2中响应该总打印数而出现大约3.6(im的感光层的磨损。
<实例3〉
26在实例3中,为了检验上述示例性实施例的下游侧间隙部分中
放电的有效性,在示例性实施例1的构造(见图3)和示例性实施例 2的构造(见图7)中检査通过将光照射到上游侧间隙部分上而产生 的效果。
如果上游侧间隙部分和下游侧间隙部分作为充电区域均具有极 大的影响,则通常在将光照射到感光体上时,感光体在充电之后的带 电电位(表面电位)会变小。然而,在主要在下游侧间隙部分中进行 对充电有影响的放电的情况下,即使将光照射到上游侧间隙部分上从 而消除被充电的感光体的带电电位,充电后的带电电位也几乎不受影 响。
从这样的观点来看,可以以Vpp/Vppl为1.35的比值检査光照 射。在这种情况下,不会显著地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可以证实带电
电位基本上由充电过程中下游侧间隙部分中的放电决定。这意味着
即使减少上游侧间隙部分中的放电,也不会在性能方面有明显缺失。 从这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理解上述示例性实施例的有效性。
权利要求
1.一种充电装置,包括环形充电带,其构造成与移动的被充电体接触并且沿着与所述被充电体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循环;电极部件,其设置成与所述充电带的内周面的一部分接触,并且所述电极部件设置成隔着所述电极部件与所述被充电体之间的所述充电带与所述被充电体相对;偏压施加单元,其将充电偏压施加在所述电极部件上,所述充电带包括接触部分,其与所述被充电体接触;上游侧部分,其与所述接触部分相邻并且沿着所述被充电体的移动方向位于所述接触部分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部分,其位置与所述电极部件与所述被充电体相对的位置相邻,并且沿着所述被充电体的移动方向位于所述电极部件与所述被充电体相对的位置的下游;以及放电区域形成部件,其使所述充电带的所述接触部分与所述被充电体接触而不与所述电极部件接触并且使所述充电带的所述上游侧部分不与所述被充电体接触,以便在所述上游侧部分和所述被充电体之间形成抑制放电的放电抑制区域,其中,所述放电区域形成部件使所述下游侧部分与所述电极部件接触而不与所述被充电体接触,以便在所述充电带的所述下游侧部分和所述被充电体之间形成发生放电的放电区域。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所述放电区域形成部件包括导向部件,所述导向部件与所述充 电带的外周面接触以便沿着预定方向引导所述充电带。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 所述导向部件隔着所述充电带与所述电极部件相对。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 所述放电区域形成部件还包括挤压部件,所述挤压部件设置在所述充电带与所述电极部件接触的位置并且沿着所述充电带的移动 方向位于所述导向部件的位置的上游侧,并且所述挤压部件将所述充 龟带挤压在所述电极部件上以便使所述充电带可循环。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 所述放电区域形成部件还包括挤压部件,所述挤压部件设置在所述充电带与所述电极部件接触的位置并且沿着所述充电带的移动 方向位于所述导向部件的位置的上游侧,所述挤压部件将所述充电带 挤压在所述电极部件上以便使所述充电带可循环。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 所述电极部件包括旋转式辊子,并且所述导向部件以比所述电极部件的圆周速度大的圆周速度旋转。
7.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 所述电极部件包括旋转式辊子,并且所述导向部件以比所述电极部件的圆周速度大的圆周速度旋转。
8.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 所述电极部件包括旋转式辊子,并且所述导向部件以比所述电极部件的圆周速度大的圆周速度旋转。
9.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 所述电极部件包括旋转式辊子,并且所述导向部件以比所述电极部件的圆周速度大的圆周速度旋
10.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所述放电区域形成部件沿着所述被充电体的移动方向设置在所 述电极部件的上游侧,并且所述放电区域形成部件与所述充电带的内周面接触以张紧所述 充电带。
11. 根据权利要求IO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 所述放电区域形成部件隔着所述充电带与所述被充电体相对。
12. 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所述偏压施加单元将其中AC分量叠加在DC分量上而获得的充电偏压施加在所述电极部件上,并且所述AC分量超过所述被充电体的带电电位相对于AC分量的倾 斜度的变化点并且处于预定范围内。
13. —种图像形成组件,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以及 包括感光体的所述被充电体,其中,所述充电装置设置成与所述被充电体相对,并且 所述图像形成组件可拆卸地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上。
14.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以及包括感光体的所述被充电体,其中,所述充电装置设置成与所述被充电体相对。
15. —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充电装置;以及包括感光体的被充电体,其中,所述充电装置设置成与所述被充电体相对, 所述充电装置包括环形充电带,其构造成与移动的被充电体接触并且沿着与 所述被充电体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循环;电极部件,其设置成与所述充电带的内周面的一部分接触, 并且所述电极部件设置成隔着夹在所述电极部件与所述被充电体之 间的所述充电带与所述被充电体相对;以及偏压施加单元,其将充电偏压施加在所述电极部件上, 所述充电带包括下游侧部分,其与所述被充电体与所述电极部件相对的面 对位置相邻并且沿着所述被充电体的移动方向位于所述面对位置的 下游;接触部分,其与所述被充电体接触而不与所述电极部件接 触,并且所述接触部分与所述面对位置相邻并且沿着所述被充电体的 移动方向位于所述面对位置的上游侧;以及上游侧部分,其与所述充电带的所述接触部分相邻并且沿 着所述被充电体的移动方向位于所述接触部分的上游侧,并且所述上 游侧部分既不与所述电极部件接触也不与所述被充电体接触;在所述充电带的所述下游侧部分和所述被充电体之间形成有可 以发生放电的放电区域,并且在所述充电带的所述上游侧部分和所述被充电体之间形成有抑 制放电的放电抑制区域。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充电装置、使用该充电装置的图像形成组件及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充电装置包括环形充电带、电极部件、偏压施加单元和放电区域形成部件。所述充电带与被充电体接触。所述电极部件与所述充电带的内周面的一部分接触。所述电极部件隔着所述电极部件与所述被充电体之间的所述充电带与所述被充电体相对。所述充电带的下游侧部分沿着所述被充电体的移动方向位于所述被充电体与所述电极部件相对的位置的下游。所述放电区域形成部件使所述下游侧部分与所述电极部件接触,以便在所述下游侧部分和所述被充电体之间形成发生放电的放电区域。
文档编号G03G15/02GK101685283SQ200910147379
公开日2010年3月31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18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25日
发明者半田修, 青岛琢 申请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