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显影剂回收单元及使用该显影剂回收单元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影剂回收单元和使用该显影剂回收单元的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用于将粉末状显影剂回收到回收容器中的显影剂回收单元的已知实例如下所 述 为了保证将例如废调色剂等粉末填充到回收容器中的填充率并同时改善安装位 置的自由度而提出这样一种废弃粉末回收单元,已知该废弃粉回收单元包括回收容器,其 用于在内部保持废弃粉末;传送部件,其设置在回收容器中,用于传送保持在回收容器中 的废弃粉末;以及支撑部件,其用于以一侧自由(open-sided)的方式支撑传送部件(参见 JP-A-2006-133397)。 此外,为了顺利地使用光电传感器作为废调色剂探测传感器而提出一种废调色剂 处理装置,已知如下的废调色剂处理装置,该废调色剂处理装置包括废调色剂容器,其用 于在内部保持废调色剂;光电传感器,其用于探测保持在废调色剂容器中的废调色剂;以 及废调色剂传输管,其插入到废调色剂容器中;并且废调色剂容器设置有引导面,该引导面 用于引导废调色剂传输管的顶部,从而在通过使废调色剂传输管和废调色剂容器相对地移 动而使废调色剂传输管穿过废调色剂容器的一部分时,可以使形成于废调色剂传输管中的 调色剂排出口的下游端到达预定位置,其中废调色剂容器的上述一部分设置在与位于废调 色剂容器中的调色剂探测空间相对的一侧(参见JP-B-4076461)。 另外,为了用传感器精确探测是否粉末完全填充容纳容器而提出一种粉末容纳装 置,已知如下粉末容纳装置,该粉末容纳装置包括绝缘容纳容器,其用于在内部保持粉末; 光电传感器,其用于探测粉末在容纳容器中的充满度;导电部件,其与容纳容器的外表面的 一部分接触地延伸或者在容纳容器的外表面的一部分附近延伸;以及电源,其将要落入到 容纳容器中以便向导电部件施加对分散在容纳容器中的粉末进行吸引的极性的电压(参 见JP-B-3747683)。此外,JP-B-3747683还披露了例如这样一种粉末容纳装置,该装置包 括上述容纳容器和光电传感器;绝缘部件,其与容纳容器的外表面的一部分接触地延伸, 以便作为吸引分散在容纳容器中的粉末的吸引物而落入容纳容器中;以及导电部件,其接 地并在容纳容器的外表面上方延伸,绝缘部件置于导电部件与容纳容器的外表面之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这样一种显影剂回收单元和使用该显影剂回收单元的图 像形成设备其能够减少作为回收对象且可以利用例如摩擦起电等而带电的显影剂电附着 在用于将该显影剂保持在内部的回收容器的内壁上的量。 本发明的显影剂回收单元A1包括回收容器,其容纳待回收的显影剂(作为回收 对象的显影剂);传送装置,其包括传送部件,所述传送部件用于经由将产生所述显影剂的 部分与所述回收容器连接在一起的管状传送路径来传送所述显影剂;以及探测装置,其探测容纳于所述回收容器中的显影剂的量,至少在所述传送装置的与所述回收容器连接的最 下游传送路径部分中,所述传送部件形成为导电部件并且接地。 本发明的显影剂回收单元A2包括回收容器,其容纳待回收的显影剂;传送装置, 其包括传送部件,所述传送部件用于经由将产生所述显影剂的部分与所述回收容器连接在 一起的管状传送路径来传送所述显影剂;探测装置,其探测容纳于所述回收容器中的显影 剂的量;以及内部传送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回收容器内部以在所述回收容器内传送所容纳 的显影剂,并且所述内部传送部件形成为导电部件并且接地。 根据本发明的显影剂回收单元A3,在所述显影剂回收单元A1中,至少在所述传送 装置的与所述回收容器连接的最下游传送路径部分中,所述传送部件形成为导电部件并且 接地。 根据本发明的显影剂回收单元A4,在所述显影剂回收单元A1或A3中,在所述传送
装置的最下游传送路径部分中,所述传送部件具有由支承件支撑并在所述传送路径中旋转
的传输旋转体,所述支承件接地并且所述传输旋转体经由所述支承件接地。 根据本发明的显影剂回收单元A5,在所述显影剂回收单元A1或A3中,在所述传送
装置的与所述回收容器连接的最下游传送路径部分中,所述传送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被插入 到所述回收容器中。 在本发明的显影剂回收单元A6中,在所述显影剂回收单元A2至A5中的任一者 中,所述内部传送部件是由支承件支撑并旋转的内部传输旋转体,所述支承件接地并且所 述内部传输旋转体经由所述支承件接地。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B1包括成像装置,其用显影剂形成图像并将所述图像转 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及显影剂回收单元,其将所述成像装置中使用的显影剂的一部分传送 并回收到回收容器,并且所述显影剂回收单元是所述显影剂回收单元A1、 A4和A5中任一者。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B2包括成像装置,其用显影剂形成图像并将所述图像转 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及显影剂回收单元,其将用于所述成像装置中的显影剂的一部分传送 并回收到回收容器,并且所述显影剂回收单元是所述显影剂回收单元A2至A6中任一者。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B3,在所述图像形成设备Bl中,将安装并支撑所述显 影剂回收单元的支撑部件接地,并且将所述显影剂回收单元中的所述传送装置的待接地传 送部件电连接至所述支撑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B4,在所述图像形成设备B2中,将安装并支撑所述显 影剂回收单元的支撑部件接地,并且将所述显影剂回收单元中的待接地内部传送部件电连 接至所述支撑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B5,在在所述图像形成设备Bl至B4中的任一者中,所 述显影剂回收单元的所述传送装置设置为固定在图像形成设备侧。 根据所述显影剂回收单元A1,可以减少作为回收对象的显影剂电附着在用于容纳 所述显影剂的所述回收容器的内壁上的量。 根据所述显影剂回收单元A2,可以减少作为回收对象的显影剂电附着在用于容纳 所述显影剂的所述回收容器的内壁上的量。 根据所述显影剂回收单元A3,与不实施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进一步减少作为回收对象的显影剂电附着在用于容纳所述显影剂的所述回收容器的内壁上的量。 根据所述显影剂回收单元A4,与不实施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作为回收对
象的显影剂电附着在用于容纳所述显影剂的所述回收容器的内壁上的量,而不产生不需要
的噪音。 根据所述显影剂回收单元A5,与不实施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进一步减少作为
回收对象的显影剂电附着在用于容纳所述显影剂的所述回收容器的内壁上的量。 根据所述显影剂回收单元A6,与不实施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作为回收对
象的显影剂电附着在用于容纳所述显影剂的所述回收容器的内壁上的量,而不产生不需要
的噪音。 根据所述图像形成设备B1,可以减少作为回收对象且在所述成像装置中使用的显 影剂电附着在用于容纳所述显影剂的所述回收容器的内壁上的量。 根据所述图像形成设备B2,可以减少作为回收对象且在所述成像装置中使用的显 影剂电附着在用于容纳所述显影剂的所述回收容器的内壁上的量。 根据所述图像形成设备B3,与不实施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作为回收对象 且在所述成像装置中使用的显影剂电附着在用于容纳所述显影剂的所述回收容器的内壁 上的量,并且可以稳定地探测容纳于所述回收容器中的显影剂。 根据所述图像形成设备B4,与不实施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作为回收对象 且在所述成像装置中使用的显影剂电附着在用于容纳所述显影剂的所述回收容器的内壁 上的量,并且可以稳定地探测容纳于所述回收容器中的显影剂。 根据所述图像形成设备B5,与不实施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作为回收对象 且在所述成像装置中使用的显影剂电附着在用于容纳所述显影剂的所述回收容器的内壁 上的量,并且不会由于使用导电部件而使成本增加。
根据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设备等的概况的说明图; 图2是包含于图1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显影剂回收单元的透视图; 图3是图2的显影剂回收单元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4是沿着图3中的线Q-Q截取的回收单元(包括回收容器和探测装置)的剖视 图; 图5是图3的回收单元的传送装置的一部分(第三传送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图3的回收单元的回收容器的外观的侧视图; 图7是图4的回收容器的剖视图; 图8是图3的回收单元的传送装置的一部分(第四传送部分)的剖视图; 图9是沿着图8中的线Q1-Q1截取的传送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0是沿着图8中的线Q2-Q2截取的传送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1是图8的传送装置的一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12是用于图8的传送装置的一部分中的接地金属片的透视图; 图13是图12的金属片的一部分(接触部分)的放大前视图和侧视 图14是示出图12的金属片的安装状态的局部透视图; 图15是示出容纳在回收容器中的显影剂的各种堆积状态的说明图; 图16示出测试结果的曲线图; 图17是用于将螺旋推运器接地的另一种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以及 图18是用于将传送装置和回收容器进行连接的另一种结构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下文简称为示例性实施例)。
[示例性实施例1] 图l和图2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设备和显影剂回收单元,具体地, 图1示出整个图像形成设备100,而图2示出整个显影剂回收单元1。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设备100在外壳101的内部空间中主要包括成像装置102, 其用于形成由调色剂(即,显影剂)构成的调色剂图像,并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P上; 送纸装置103,其容纳并输送将用于成像装置102的纸张P ;以及定影装置104,其用于将成 像装置102转印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纸张P上。外壳IOI由支撑部件、外遮盖等构成,并且 将支撑部件接地(即,接地线)。图1中的附图标记105表示用于控制图像形成设备100和 显影剂回收单元1的操作等的控制器,并且带箭头的长短线交替的虚线(点划线)对应于 用于输送纸张P的主输送路径。 成像装置102包括多个成像单元IIO,其用于通过利用例如已知的电子照相方法 来形成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以及中间转印单元120,其用于在暂时地保持和传送已经 由成像单元110形成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之后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P上。在该示 例性实施例中,分别形成黄色(Y)、青色(蓝绿色)(M)、品红色(C)和黑色(K)调色剂图像 的四个成像单元用作上述多个成像单元110。 成像单元110Y、110M、110C和110K基本上具有相同的构造,并且每个成像单元包 括朝向箭头所示的方向(即,图l中的顺时针方向)受旋转驱动的感光鼓lll。此外,这些 成像单元110Y、110M、110C和IIOK布置成彼此平行并且间隔开,从而使各个感光鼓111的 旋转轴的方向大致彼此平行。 每个成像单元110Y、110M、110C和IIOK具有如下结构在感光鼓111周围主要设 置有充电装置112,其用于以所需电位对感光鼓111的周面,即图像形成区域充电;曝光装 置113,其用于在充电后通过用基于图像信息(信号)的光照射感光鼓lll的表面来形成具 有电位差的(对应颜色成分的)静电潜像;显影装置114(Y、M、C、K),其用于通过允许对应 颜色(Y、M、C或K)的调色剂附着于潜像上来显影静电潜像;一次转印装置115,其用于将调 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单元120(的中间转印带121)上;以及第一清洁装置116,其用于 移除在转印后残留在感光鼓11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残留部分等。 在各个成像单元的这些元件之中,曝光装置113基于图像信息而执行曝光,该图 像信息通过用图像处理装置(未示出)对从图像生成源输入的图像信息进行所需处理而获 得,图像生成源与图像形成设备IOO连接或设置在该图像形成设备100中,诸如为原稿读取 装置、外部连接装置或记录介质读取装置等。另外,显影装置114使用例如,包括非磁性调色剂和磁性载体的显影剂,并且将显影剂供应到显影辊114a上以供应到与感光鼓111相对 的显影区域上,并同时通过利用在显影剂的容器中旋转的搅拌/供应部件114b搅拌显影剂 而以摩擦起电的方式使调色剂带电。此外,在形成图像时,由电源单元(未示出)对充电装 置112、显影装置114(的显影辊114a)和一次转印装置115分别供应充电电压、显影电压和 一次转印电压。 此外,显影装置114采用在所需定时从显影剂供应装置(未示出)供应新显影剂G 的显影剂供应方法、以及使超出预定量的显影剂超出部分(该部分在下文中简称为显影剂 Ga)溢出并排出的所谓滴流(trickle)方法。另外,第一清洁装置116包括以与感光鼓111 接触的方式布置的诸如刮板或旋转刷等清洁部件,该清洁部件用于移除转印后残留的显影 剂(主要为调色剂)残留部分,并且用排出部件116a将被清洁部件移除的显影剂的被移除 部分(该部分在下文中简称为显影剂Gb)等排出(参见图1)。 中间转印单元120主要包括中间转印带121,其在各个成像单元110的感光鼓 111与一次转印装置115之间延伸(g卩,通过一次转印位置延伸)并且沿着箭头所示的方向 (即,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多个支撑辊122和123,其用于在所需状态下悬挂并可旋 转地支撑中间转印带121 ;二次转印辊125,其与中间转印带121的被支撑辊123支撑的一 部分接触地旋转;以及第二清洁装置128,其用于移除转印后调色剂等残留在中间转印带 12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残留部分等。 在这些元件之中,中间转印带121是由如下材料制成的环形带,该材料通过将预 定量的炭黑等导电剂分散到由聚酰亚胺、聚酰胺等制成的合成树脂中而获得。支撑辊122 构造为驱动辊。在形成图像时,电源单元(未示出)将二次转印电压施加到支撑辊123或 二次转印辊125上。此外,第二清洁装置128包括与中间转印带121的外周面接触地布置 的诸如刮板或旋转刷等清洁部件,该清洁部件用于移除转印后残留的显影剂(主要为调色 剂)残留部分等,并且用排出部件128a将被清洁部件移除的显影剂残留部分(该部分在下 文中简称为显影剂Gd)等排出(参见图1)。 在送纸装置103中,将待用于图像形成的具有所需尺寸和所需类型的多个纸张P
堆叠并容纳于托盘式或盒式纸张容器131中,并且用输送装置132逐一输送容纳于纸张容
器131中的纸张P。根据图像形成设备的使用模式设置多个纸张容器131。 定影装置104包括加热旋转体141,其采用辊或带的形状,沿着箭头所示的方向
受到旋转驱动,并且加热旋转体的表面被加热器加热并保持在预定温度;以及加压旋转体
142,其采用辊或带的形状,并且大致沿着其轴向以所需压力与加热旋转体141接触从而从
动地旋转。 在图1中,附图标记133和134表示在形成于送纸装置103的纸张容器131与二 次转印位置(即,中间转印带121与二次转印辊125之间的部分)之间的送纸路径上设置 的送纸辊对。此外,附图标记135和136表示采用带的形状并在形成于二次转印位置与定 影装置104之间的转印后输送路径上设置的输送装置。另外,附图标记137表示在形成于 定影装置104与外壳101的侧面之间的排纸路径中设置的排纸辊对。 在该图像形成设备100中,以下述方式形成图像。在以下描述中,将以如下基本图 像形成操作为例进行说明即,在纸张P的一面上形成使用四种颜色的显影剂形成的彩色 图像(即,所谓全色图像)。
9
当图像形成设备100的控制器105接收到启动图像形成操作的指令时,成像装置 102的各个成像单元IIO(Y、 M、 C或K)中的充电装置112以具有所需极性的所需电位对旋 转感光鼓111的表面充电。然后,曝光装置113基于图像信息对被充电的感光鼓111曝光, 从而形成具有预定电位差的静电潜像。随后,当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装置114时,用从显影辊 114a供应并已经带电为所需极性的调色剂将形成于各个成像单元100的感光鼓111上的静 电潜像显影,并形成调色剂图像。因此,将各个颜色成分(Y、M、C或K)的调色剂图像专有地 形成于对应成像单元110(Y、M、C或K)的感光鼓111上。 然后,当通过感光鼓111的旋转分别将形成于各个成像单元110(Y、M、C和K)的感 光鼓111上的调色剂图像传送到一次转印位置上时,一次转印装置115将调色剂图像依次 地一次转印到成像装置102的中间转印单元120的中间转印带121上,从而使调色剂图像 彼此重叠。当将如此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21上的多个调色剂图像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时, 同时将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纸张P上,纸张P此时是经由纸张输送路径从送纸装置103 被输送到二次转印位置的。当一次转印和二次转印过程完成时,各个成像单元110中的第 一清洁装置116清洁各个感光鼓111的表面,并且中间转印单元120的第二清洁装置128 清洁中间转印带121。 随后,二次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被从中间转印带121上剥离并经由转印后 输送路径输送以导入定影装置104中。在定影装置104中,通过允许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 纸张P穿过加热旋转体141与加压旋转体142之间的接触部分而对纸张加热和加压,并由 此将包含于调色剂图像中的调色剂熔化以定影到纸张P上。在该定影步骤之后,将纸张P 容纳于排出纸张容器等(未示出)中以便通过排纸输送路径输送纸张P。
以这样的方式,在一页纸张P的一面上形成利用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形成的全色图 像,并由此完成基本图像形成操作。当发出多次执行图像形成操作的指令时,根据发出指令 的次数相似地重复上述一系列操作。 另外,在图像形成设备100中,在图像形成操作等期间,从各个成像单元110(Y、M、 C或K)的显影装置114和第一清洁装置116排出显影剂Ga(Y、M、C或K)和显影剂Gb(Y、 M、C或K)。另外,从中间转印单元120的第二清洁装置128中排出显影剂Gd。因此,图像 形成设备100设置有显影剂回收单元1,该显影剂回收单元1用于收集式地回收从各个显影 装置114、各个第一清洁装置116和第二清洁装置128排出的显影剂Ga、Gb和Gd。
下面,将描述显影剂回收单元1。 如图2至图4等图所示,显影剂回收单元1包括回收容器2,其用于在内部收集性 地保持从各个成像单元110 (Y、 M、 C和K)排出的显影剂Ga和Gb ;传送装置4,其用于将排 出显影剂Ga和Gb的显影装置114和第一清洁装置116连接至回收容器2,并用于传送显影 剂Ga和Gb ;以及探测装置8,其用于探测保持并堆积在回收容器2中的显影剂Ga和Gb的 混合物(该混合物在下文中简称为显影剂Gc)的量。图3是图2的显影剂回收单元的回收 容器2和传送装置3的一部分的剖视图,而图4是图3的一部分沿着线Q-Q截取的剖视图。
回收容器2包括具有大致长方体外形的容器本体20,并且可移除地设置在形成于 图l所示图像形成设备100的外壳101的一部分(靠近定影装置104的下端部)中的装载 空间中,以便沿着例如箭头Zl和Z2所示的方向进行装载或移除。 回收容器2在内端部20b的侧面具有用于接受待回收的显影剂的入口 21,其中内端部20b是容器本体20的上部并且在装载容器后位于内侧。此外,如图4和图6等所示, 在容器本体20的一个侧面20c的预定位置上形成探测/测量部22,在探测/测量部22处, 探测装置8执行探测操作。在探测/测量部22中,在容器本体20的当装载容器时位于外 侧的端部上形成探测突出部22b,该探测突出部具有朝向容器外侧突出并隆起的形状。探 测/测量部22的位置是适于探测容纳于容器本体20中的显影剂Gc的量是否达到预定量 的位置。在图2、图6、图7等图中,附图标记23表示在携带回收容器2时用于握紧的抓握 件(凹陷部),而附图标记24表示用于装载/移除回收容器2的手柄。
此时,探测装置8构造成用于探测容纳并堆积于回收容器2中的显影剂Gc的量是 否达到预定量。如图4所示,这种探测装置8通过使用包括发光部81和光接收部82的光 学型探测器(即,所谓的光电传感器)80来构造,发光部81和光接收部82布置成将探测/ 测量部22的突出部22b夹在中间。在该光学型探测器80中,从发光部81发射的探测光H 穿过探测/测量部22的突出部22b及其内空间(即,容器的内部)并被光接收部82接收, 以便探测所接收的光的量的变化(即,光量变化)。该探测器80固定地设置在图像形成设 备的外壳101等上。此外,将探测器80获得的探测信息发送到控制器105中。
在该探测器80中,在待回收的显影剂Gc容纳于回收容器2(具体地说为容器本体 20)并堆积至高达填充探测/测量部22的突出部22b的内空间的水平时,所堆积的显影剂 逐渐地阻挡探测光H,从而改变了光接收部82所接收的光量。当由此获得的光量降落到预 定值以下时,探测器80探测出容纳于回收容器2中的显影剂Gc的量已经达到预定量(例 如,应该告知回收容器2已充满且应进行更换时的量)。由控制器105来判断显影剂的量是 否达到预定量。 容器本体20通过利用吹塑等方法将诸如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成型为所需形状来制
造。当将光学型探测器80用作探测装置8时,容器本体20形成为具有足以允许探测光H
至少在探测/测量部22(具体地说为突出部22b)中透射的透明度。此外,由于容器本体20
是利用上述合成树脂制成的成型体,因此,容器本体整体具有电绝缘特性。 此外,回收容器2设置有布置成从入口 21朝向容器内侧延伸的传输管接纳体/保
持体25。在装载回收容器2时,传输管接纳体/保持体25保持插入到容器本体20中的传
送装置4的最下游传输管62 (在下文进行描述)。 传输管接纳体/保持体25例如形成为内径足够大以至能将传输管62插入的管状 结构,并且安装成一个端部25a在入口 21处部分地暴露于容器之外。此外,传输管接纳体/ 保持体25在其下表面的大致中部具有导入口 26,通过传输管62传送并排出的显影剂G经 由上述导入口 26降落并导入容器本体20的内部。 传输管接纳体/保持体25的从导入口 26进一步向内侧布置的部分设置有如下的 开闭闸板27 :通过在传输管接纳体/保持体25中沿着纵向(S卩,箭头Zl和Z2所示的方向) 移动来打开/关闭导入口 26。当不装载回收容器2时,如图7所示,通过由螺旋弹簧等弹性 部件28朝向入口 21 (即,将箭头Z2所示的方向)弹性地推压而将开闭闸板27移动到使导 入口 26关闭的位置。作为另一种选择,当装载回收容器2时,由于插入传输管62而逆着弹 性部件28的推压力向着背离入口 21的方向(g卩,箭头Zl所示的方向)推压开闭闸板,从 而将开闭闸板27移动到打开导入口 26的位置(参见图3)。 此外,如图3和图7所示,回收容器2设置有内部传送部件30,该内部传送部件位
11于容器本体20的内部并用于在容器内对保持在容器本体20中的显影剂Gc进行传送。通 过将例如不锈钢等金属丝进行螺旋缠绕所获得的结构用作内部传送部件30。
将内部传送部件30的一个端部30a支撑在下突出部20e的侧面的上部,下突出 部20e是这样形成的使布置在容器本体20的入口 21侧的端部20b的侧面的大致下半部 向着装载时插入回收容器2的方向(即,箭头Z2的方向)突出。具体地说,将内部传送部 件30的一个端部30a插入到支撑轴31的安装孔中,支撑轴31借助于支承件33(第二支承 件)而可旋转地设置在下突出部20e的侧面的上部,并且在安装孔与端部30a之间保持间 隙。将支承件33的一部分安装为暴露到容器本体20的下突出部20e外部。此外,内部传 送部件30具有沿着容器本体20内部的纵向足够到达中心的长度,并且具有另一个端部30b 作为无物体支撑的自由端。支撑轴31在与支撑内部传送部件30的一侧相对的端部设置有 接触型联轴器32(被称为连接部件),该联轴器具有这样的突出部即,该突出部与旋转驱 动传动机构(在下文中进行描述)的联轴器37的突出部接触并在接合状态下连接。
此外,将内部传送部件30以一侧自由的方式支撑在容器本体20的内部,从而使得 一个端部30b可以通过在容器本体20内竖直地移动而上下摆动。因此,当容器本体20中未 容纳显影剂Gc时(如图7所示),内部传送部件30以如下状态悬挂自由端30b由于自身 重量而朝下垂并与容器本体20的内侧底部20d接触。作为另一种选择,当显影剂Gc存在 并容纳于容器本体20中时(如图3所示),根据保持在容器本体20中的显影剂Gc的量,自 由端30b在容器本体20中逐渐地向上移动(参见图3)。由图3所示的一长两短交替的虚 线(双点划线)构成的曲线E对应于内部传送部件30的自由端30b通过竖直移动而获得 的轨迹。此外,由于内部传送部件30通过接收旋转驱动力而沿着预定方向旋转,因此产生 将容纳于容器本体20中的显影剂Gc从被支撑端30a侧朝向自由端30b侧传送的传送力。
如图2和图3所示,传送装置4包括多个传送部(传送路径部分)41至45,在这些 传送部中通过变更传送部来改变传送显影剂的方向。 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传送装置包括三种第一传送部41、42和403,其接纳从各 个成像单元110(Y、M、C或K)的显影装置114和第一清洁装置116、以及第二清洁装置128 排出的显影剂Ga、Gb和Gd,并且沿着显影剂回收单元1 (或图像形成设备100)的向内方向 (即,箭头Z2的方向)传送所接纳的显影剂;第二传送部43,其收集经由第一传送部41、42 和403传送的显影剂Ga、 Gb和Gd,并且沿着相同的方向传送所收集的显影剂;第三传送部 44,其朝向回收容器2沿着向下的方向传送显影剂Ge,即已经收集并混合于第二传送部43 中的显影剂Ga、Gb和Gd ;以及第四传送部45,其将第三传送部44传送来的显影剂Ge最终 传送到回收容器2中。在安装并连接成固定在例如与外壳101的一部分对应的支撑框架等 支撑部件上时,这些传送部41至45和403(具体地说为传输管、包含于内部的驱动转送机 构等)布置在图像形成设备的外壳101内靠近背面侧。 如图3所示,各第一传送部41、42和403包括筒形第一传输管46,其布置成大致 水平状态;以及螺旋推运器47(S卩,通过围绕旋转轴螺旋地缠绕传输叶片(突出条带)来获 得的传送部件),其用于在第一传输管46的传输空间中旋转而沿着箭头Z2所示的方向传 送显影剂Ga、Gb或Gd。在图2中使用的附图标记46a表示入口,该入口设置在各个第一传 输管46的传送方向(即,箭头Z2的方向)的上游端,用于接纳从显影装置114、第一清洁 装置116或第二清洁装置128排出的显影剂Ga、Gb或Gd。此外,在图3中使用的附图标记46b表示用于排出经由第一传输管46传送的显影剂的排出口 。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传送部43包括筒形第二传输管48,其与第一传送部41 和42的各个传输管46的各个排出口 46b连接并且布置成大致水平状态;以及螺旋推运器 49,其通过在第二传输管48的传输空间中旋转而沿着箭头X2所示的方向传送显影剂Ga或 Gb。在图3中使用的附图标记48b表示用于排出显影剂的排出口,该排出口形成于第二传 输管48的传送方向(S卩,箭头X2的方向)的下游端的下部。 如图2、图3和图5所示,第三传送部44包括管状第三传输管51,其与第二传送 部43的第二传输管48的下游端(排出口 )连接,并且斜向下地延伸到位于回收容器2的 内端部20b附近的位置,回收容器2布置在比第二传输管48低的位置;以及竖直移动疏松 螺旋弹簧52和53,其受驱动而在第三传输管51的传输空间中竖直地移动,用于引导由第二 传送部43供应的显影剂Ga或Gb落下并同时使聚结的显影剂变疏松。在图5中使用的附 图标记51a和51b表示用于接纳从第二传输管48排出的显影剂Ga或Gb和Gd的接纳口 , 而附图标记51c表示显影剂的排出口 。 竖直移动疏松螺旋弹簧52和53安装成其上端悬挂在于第三传输管51的上管状 部分中旋转的曲柄轴54的曲柄水平部分上,从而在第三传输管51中沿着箭头Yl和Y2所 示的方向竖直地移动(往复运动)。曲柄轴54的一端安装在设置于第三传输管51上部的 旋转支撑轴55上以便获得旋转动力。竖直移动疏松螺旋弹簧52的下端52b从布置在第三 传输管51下部的排出口 51c突出,从而在第四传送部45 (在下文中进行描述)的连接管61 内工作。 如图3、图8、图9等图所示,第四传送部45包括连接管61,其与布置在第三传送 部44的第三传输管51下端的排出口 51c连接;筒形第四传输管62,其沿着与连接管61垂 直的方向与连接管61的下端连接,并且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具有足够插入到回收容器2的入 口 21中的长度;以及螺旋推运器63,其通过在第四传输管52的传输空间内旋转而沿着箭 头Zl的方向传送从第三传输管51供应的显影剂Ge (即,显影剂Ga、 Gb和Gd的混合物)。 连接管61形成为一体地连接至第四传输管62的连接支撑部分69。在图8等图中使用的附 图标记69a表示用于将第四传送部45固定到外壳101的支撑板106上的安装面。
如图3、图9等图所示,第四传输管62在一端连接至连接管61的下开口并且形成 为具有这样的长度使另一端62b到达装载的回收容器2的传输管接纳体/保持体25的预 定位置(例如,可以将开闭闸板27推压至使导入口26敞开的位置)。此外,第四传输管62 在与装载的回收容器2的传输管接纳体/保持体25的导入口 26相对的位置上具有位于端 部62b下部的排出口 64。此外,第四传输管62设置有用于打开/关闭位于端部62b处的排 出口 64的开闭闸板65。 开闭闸板65形成为可移动地配合在第四传输管62的端部62b外侧的筒形结构, 并且保持在如下状态下即作为整体由螺旋弹簧等弹性部件66向着箭头Z1的方向进行推 压,弹性部件66设置在连接支撑部分69与沿着开闭闸板外周的纵向形成于大致中部的突 出部65a之间。当未将第四传输管62插入到回收容器2的传输管接纳体/保持体25中 时,弹性部件66自然地推压开闭闸板65,从而如图8和图9所示将开闭闸板移动至用开闭 闸板的一部分将第四传输管62的排出口 64阻挡且关闭的位置。作为另一种选择,当将第 四传输管62插入到传输管接纳体/保持体25中时,克服弹性部件66的推压力而使开闭闸板65向着箭头Z2所示的方向相对于第四传输管62移动,从而将开闭闸板移动到不阻挡排出口 64而使该排出口打开的位置。 螺旋推运器63是通过围绕旋转轴63a螺旋并连续地缠绕传输叶片63b而形成的。如图9、图ll等图所示,螺旋推运器63被插入到两端敞开的第四传输管62中,而旋转轴63a由环形支承件67和68 (第一支承件)来可旋转地支撑,上述支承件安装并固定于传输管62的端部开口 62a和62b中。 螺旋推运器47、49和63、以及竖直移动疏松螺旋弹簧52和53 (的曲柄轴54)用作传送装置4的传送部41至45的传送部件,并且由旋转驱动传动机构7 (在下文中进行描述)所供应的动力驱动。注意到,与第一传送部403的传送部件对应的螺旋推运器47由另一个旋转驱动传动机构7 (在下文中进行描述)所供应的动力来驱动。
如图2、图3等图所示,旋转驱动传动机构7包括驱动轴71,该驱动轴沿着第二传送部43的第二传输管48的纵向(即,箭头X1和X2的方向)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并且通过接收电动机(未示出)的旋转动力而旋转。旋转动力经由多个传动齿轮73a、73b和73c从彼此间隔开地固定于驱动轴71上的多个蜗轮72传递至第一传送部41和42的螺旋推运器47。旋转动力从固定于驱动轴71上的传动齿轮71a和与传动齿轮71a连接的另一传动齿轮传递至第二传送部43的螺旋推运器49。旋转动力经由通过接收驱动轴71的动力而旋转的带从动传动机构传递至用于对第三传送部44的竖直移动疏松螺旋弹簧52和53进行驱动的曲柄轴54、以及第四传送部45的螺旋推运器63。 带从动传动机构包括驱动滑轮74,其与固定于驱动轴71端部的蜗轮72连接并由该蜗轮旋转;第一惰轮75,其安装在曲柄轴54的旋转支撑轴55上;第二惰轮76,其安装在螺旋推运器63的旋转轴63a的端部;以及驱动带77,其悬挂在这些滑轮74至76上。在图2中使用的附图标记78表示张力施加辊。由于该带从动传动机构,旋转动力从第一惰轮75传递至曲柄轴54,并从第二惰轮76传递至螺旋推运器63。 此外,如图3、图9等图所示,旋转驱动传动机构7附加地设置有用于将旋转动力传递到回收容器2的内部传送部件30中的传动机构部70。 附加地设置的传动机构部70包括第一传动齿轮35,其一体地设置在带从动传动机构的第二惰轮76的内侧;多个第二传动齿轮36,其通过接收从第一传动齿轮35供应的动力而旋转;以及接触型联轴器37,其安装在布置于上述多个第二传动齿轮的最末阶上的传动齿轮36d的轴36e上。例如,四个双联齿轮(double gear) 36a至36d用作上述多个第二传动齿轮36。联轴器37具有与回收容器2的内部传送部件30的联轴器32接触并接合的突出部,并且安装成可以沿着最末阶传动齿轮36d的轴36e的轴向(S卩,箭头Zl和Z2的方向)移动,并保持在受螺旋弹簧等弹性部件38向着箭头Z1的方向弹性推压的状态下,弹性部件38设置在传动齿轮36d与联轴器37之间。在图2、图3、图9等图中使用的附图标记39表示设置有上述多个第二传动齿轮36的支撑框架,并且该支撑框架39安装成例如与第四传送部45的第四传输管62的连接支撑部分69连接。此外,附图标记39a表示用于将支撑框架39安装并固定于外壳101的支撑板106上的安装面。
显影剂回收单元1以如下方式回收显影剂 在该回收单元1中,在回收显影剂之前将回收容器2装载到形成于图像形成设备100的外壳101中的容器装载空间中。此时,向着箭头Zl的方向将回收容器2推入装载空间中以最终与传送装置4等连接。 在装载回收容器2时,将第四传送部45的第四传输管62,即传送装置4的最下游 部分,穿过入口 21插入容器中以最终由传输管接纳体/保持体25保持,并由此将回收容器 2连接至传送装置4。此时,由于回收容器2的传输管接纳体/保持体25的露出端部25a (参 见图7)朝向箭头Z2的方向将开闭闸板65推压为相对于第四传输管62移动,因此将第四 传输管62的排出口 64打开(参见图3)。此外,由于插入到传输管接纳体/保持体25中的 第四传输管62(或螺旋推运器63)的端部62b使开闭闸板27沿着箭头Zl的方向移动,因 此将传输管接纳体/保持体25的导入口 26打开。最终,将第四传输管62的排出口 64插 入至并停止在与传输管接纳体/保持体25的导入口 26相对的位置。当回收容器2由此与 传送装置4完全连接时,回收容器2处于可以在内部接纳和保持传送装置4所传送的显影 剂的状态下。 此外,在装载回收容器2时,回收容器2的内部传送部件30的联轴器32与传送装 置4的传动机构部70的联轴器37接触并接合,从而可以使回收容器2与传动机构部连接 (参见图3)。当回收容器由此与传动机构部完全连接时,内部传送部件30处于可以在容器 中被旋转驱动的状态下。 当执行图像形成操作等时,例如旋转驱动传动机构7和传动机构部70等驱动单元 在显影剂回收单元1中操作,从而向传送装置4的传送部41至45和403的传送部件,即螺 旋推运器47、49和63以及竖直移动疏松螺旋弹簧52和53提供动力,以驱动上述部件在传 输管46、48、51和62内旋转等。另一方面,由上述滴流方法获得的显影剂Ga(Y、 M、 C和K) 以及通过清洁操作获得的显影剂Gb(Y、M、C和K)和Gd从图像形成设备100的各个成像单 元101 (Y、 M、 C或K)的显影装置114、第一清洁装置116和第二清洁装置128排出。
首先,利用在第一传送部41的传输管46内部旋转的螺旋推运器47朝向箭头Z2 的方向经由传输管46来传送从显影装置114排出的显影剂Ga并将显影剂Ga传送到第二 传送部43中。此外,利用在第一传送部41的传输管46内部旋转的螺旋推运器47朝向箭 头Z2的方向经由传输管46来传送从第一清洁装置116排出的显影剂Gb并将显影剂Gb传 送到第二传送部43中。此外,利用在第一传送部403的传输管46内部旋转的螺旋推运器 47朝向箭头Z2的方向经由传输管46来传送从第二清洁装置128排出的显影剂Gd并将显 影剂Gd传送到第二传送部43中。 随后,经由第一传送部41、42和403传送的显影剂Ga和Gb通过被连续地传送到 第二传送部43的传输管48中而进行收集,利用在传输管48内部旋转的螺旋推运器49朝 向箭头X2的方向经由传输管48来传送,并被传送到第三传送部44中。经由第一传送部 403传送的显影剂Gd被直接传送到第三传送部44中。然后,经由第二传送部43传送的显 影剂Ga和Gb以及经由第一传送部403传送的显影剂Gd被传送到第三传送部44的传输管 51中,通过传输管51向下降落并被传送到第四传送部45中。在第三传送部44中,显影剂 Ga、 Gb和Gd与在传输管51内被竖直地驱动的竖直移动疏松螺旋弹簧52和53接触,因此 即使在显影剂聚结时,也能够使聚结的显影剂松,并防止显影剂附着在传输管51的内壁上 或由于附着力而堆积在内壁上。 在传送至第四传送部45的显影剂Ge (即,显影剂Ga、 Gb和Gd的混合物)从第三 传输管51传送到第四传输管62中之后,该显影剂由在第四传输管62内部旋转的螺旋推运
15器63朝向箭头Z 1的方向通过第四传输管62来传送,并最终从传输管62的排出口 64排出以通过传输管接纳体/保持体25的导入口 26落入回收容器2中。 以这样的方式,从第一传送部41和42,即传送装置4的最上游传送路径部分经过第二传送部43和第三传送部44,即中间传送路径部分,将从显影装置114和第一清洁装置116中排出的显影剂Ga和Gb传送至第四传送部45,即最下游传送路径部分中,以落入回收容器2中进行回收利用。 保持在回收容器2中的显影剂Gc从容器底部20d的布置在传输管接纳体/保持体25的导入口 26正下方的部分开始堆积。当作为初始状态已经开始在回收容器2内直接堆积到底部20d上的显影剂Gc堆积至达到所堆积的显影剂与被旋转地驱动的内部传送部件30接触的状态时,通过被旋转地驱动的内部传送部件30所施加的传送力而使显影剂朝向自由端30b侧进行传送并在底部20d内侧(箭头Z 1的方向)移动一定程度。如图15所示的实线S 1代表在内部传送部件30的传送力开始起作用之后立即获得的显影剂Gc的堆积状态(形状)。 在显影剂回收单元1中,当保持在内部的显影剂堆积到回收容器2的探测/测量部22的突出部22b的水平时,由于所堆积的显影剂Gc阻挡了从发光部81发射的探测光H的透射,因此与探测装置8对应的光学型探测器80探测出光接收部82所接收的光量减少。此时,探测器80所获得的探测信息被发送到控制器105。当根据所发送的探测信息判断出保持在内部的显影剂Gc的量到达预定量时,控制器105在图像形成设备100的显示部分(未示出)上或在与图像形成设备100连接的装置的显示部分上显示例如,要求更换回收容器2的信息。 在显影剂回收单元1中,可能发生所谓的错误探测。在该错误探测中,即使如图15中的实线S2或S3所示例,容纳在回收容器2中的显影剂Gc实际上未堆积至探测/测量部22的突出部22b的水平,探测器80也错误地探测出所容纳的显影剂Gc的量到达预定量。
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当在这种错误探测发生期间观察回收容器2的状态时,发现所容纳的显影剂Gc的一部分附着到与探测/测量部22的突出部22b对应的内壁部分,并且由于显影剂附着在内壁部分上而最低程度地透射光。该部分显影剂Gc似乎是在落入回收容器2中之后而分散地漂浮在该容器中时由于电作用(静电作用)而吸附和附着在回收容器2的内壁上。 在发生该错误的情况下,传送部41、42和403的传输管46、48、51、61和62和回收单元1的连接支撑部分69由诸如ABS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等高电阻或电绝缘材料制成,而螺旋推运器47和63由诸如ABS树脂或PC (聚碳酸酯)-ABS树脂等高电阻或电绝缘材料制成(注意到,该示例性实施例的螺旋推运器47由类似的材料制成)。此外,竖直移动疏松螺旋弹簧52和53由诸如不锈钢等低电阻或导电材料制成,并且不接地。
此外,在发生该错误的情况下,回收容器2具有上述电绝缘特性。此外,由于待回收的显影剂Gc包括载体,因此显影剂最初是带电的,并且可以在通过转印过程中形成的转印电场时再次带电,或者在传送并保持在容器中以进行回收的过程中通过摩擦起电而再次带电。 因此,在该显影剂回收单元1,作为克服该问题的措施,第四传送部45的螺旋推运器63,即传送装置4的最下游部分通过使用诸如不锈钢等金属来形成而具有导电性,并且
16将螺旋推运器63接地。此外,回收容器2的内部传送部件30还通过使用金属来形成而具有导电性,并且也将内部传送部件30接地。 如图10、图11等图所示,通过使用接地金属片9将第四传送部45的螺旋推运器63接地,具体地说,金属片9的一部分经由螺旋推运器63的一个支承件67而电连接至螺旋推运器63,金属片9的另一部分安装在图像形成设备的外壳101的由金属制成并接地的支撑板106上。在该情况下,支承件67由金属材料制成并且具有导电性。
接地金属片9通过例如,将切割成大致L形状的基板根据用于安装该金属片的部分弯曲成如图12所示的形状来获得。用于该示例性实施例的金属片9在其大致中部具有待安装到定位部分69b上的主体90,定位部分69b与第四传送部45的连接支撑部分69上的大致平行的肋隔开。此外,金属片9由不锈钢制成。 此外,金属片9具有插入部分91 ,该插入部分91通过将主体90的一个端部弯曲成能够被插入到传输管62的端部开口 62a的边缘并由该边缘夹住的形状来形成。在插入部分91的顶端接触面91a的与支承件67的外周面67a接触的部分中,如图13所示,切口部92形成为具有在插入方向(即,箭头Zl的方向)上自由的自由端92a,并且切口部92被弯曲并保持为向外侧突出(即,朝向支承件67的外周面的一侧)。 此外,金属片9具有安装部分93,该安装部分通过将主体90的另一端弯曲成能够与第四传送部45的连接支撑部分69的安装面69a接触地安装的形状来形成。在安装部分93的端部,形成用于固定螺钉98的螺纹孔94,该固定螺钉98用于安装并固定金属片9。形成螺纹孔94的位置与形成于连接支撑部分69的安装面69a上的螺纹孔69c (参见图11)的位置对应。 在安装金属片9时,首先将金属片9的主体90保持在与第四传送部45的连接支撑部分69的定位部分69b相对的位置(如同安装在该位置上一样),将插入部分91沿着箭头Z1的方向移动以插入第四传输管62的端部开口 62a的边缘中并由该边缘夹住。随后,使安装部分93与第四传送部45的连接支撑部分69的安装面69a接触,然后,用穿过螺纹孔94放置的金属所制成的固定螺钉98将金属片9固定到外壳101的支撑板106 (的螺纹孔)上。以该方式,完成金属片9的安装。 如图11等图所示,在将螺旋推运器63布置成接地状态时,将螺旋推运器63插入到已安装了金属片9的第四传送管62中,并且在螺旋推运器63的旋转轴63a穿过支承孔67b放置的状态下将支承件67和68安装并固定到传输管62的端部开口 62a和62b中。因此,安装于第四传输管62的端部开口 62a中的支承件67的外周面67a与金属片9的插入部分91的顶端接触面91a接触。 因此,如图10所示,螺旋推运器63的旋转轴63a经由支承件67与金属片9电连
接,并通过金属片9 (包括固定螺钉98)与接地的外壳101的支撑板106电连接,并由此将
螺旋推运器63保持于接地状态下。在图11等图中使用的附图标记79a表示在形成于螺旋
推运器的旋转轴63a端部的凹槽上安装的E型簧片,而附图标记79b表示垫圈。 在将螺旋推运器63接地时,如图14所示,金属片9的插入部分91的切口部92比
插入部分91的顶端接触部分91a更靠近支承件67,以便与支承件的外周面67a可靠地接触。 此夕卜,由于切口部92的自由端92a沿插入部分91的插入方向形成并弯曲成朝向支承件67突出(参见图14),因此,当将支承件67安装在第四传输管62的端部开口 62a中 时,自由端92a被支承件67推压并压下因而未成为安装支承件67的阻碍。另一方面,由于 在将支承件67安装到第四传输管62的端部开口 62a中之后,切口部92的自由端92a压紧 支承件67的外周面67a,因此会对支承件67沿着从端部开口 62a脱离的方向(S卩,箭头Z2 的方向)的移动产生阻力,因此切口部92用于防止支承件67从端部开口 62a中脱离。
为了将回收容器2的内部传送部件30接地,内部传送部件30的支撑轴31和联轴 器32由金属材料或导电材料制成,支撑轴31的支承件33由金属材料或导电材料制成,并 且支撑轴31的支承件33(参见图7)接地。支承件33通过这样的方法接地即,将例如接 地金属片95(在下文中进行描述)安装到外壳101的接地的支撑板106上,并且保持接地 金属片的一部分与支承件33暴露于容器之外的部分接触。 由于上述结构,当装载回收容器2时,因为支撑轴31的支承件33与安装于接地的 支撑板106上的接地金属片的一部分接触,因此将内部传送部件30接地。因此,内部传送 部件30由于经由支撑轴31电连接至接地的支承件33而保持在接地状态下。
显影剂由采用上述措施(即,用于接地的结构)的显影剂回收单元l来回收,并且 在探测器80探测出所容纳的显影剂Gc的量已经到达预定量的定时观察保持在回收容器2 中的显影剂Gc的状态。结果,如图15中的实线S4所示,发现显影剂Gc堆积至达到回收容 器2的探测/测量部22的突出部22b的水平。换句话说,发现探测器80已经执行了精确 的探测。 此外,本发明人在用该回收单元1回收显影剂期间,在探测器80探测出预定量之 前多次观察了回收容器2的内部状态。结果,发现显影剂Gc(更确切地说为调色剂)完全 未附着在实际上未堆积有显影剂Gc的区域(具体地说,位于探测/测量部22上)的内壁 上,或者附着量显著小于未采用上述措施时的附着量。此外,即使在探测器80做出探测之 后直接用手接触内部保持有显影剂的回收容器2,也不会发生从回收容器2向人手放静电 的现象。 此外,由于与该显影剂回收单元1的传送装置4的最下游部分对应的第四传送部 45的螺旋推运器63由导电部件(具体地说,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为金属材料)制成,因此, 该成本高于使用由非导电合成树脂制成的螺旋推运器的情况。然而,由于包括螺旋推运器 63等的传送装置4安装并保持于图像形成设备100的外壳101内,因此与在回收容器2 (即 更换部件)中设置由这种导电部件制成的螺旋推运器63的情况相比,因为要制造的螺旋推 运器的数量较少(与要制造为更换部件的回收容器2的数量比)而使成本的增加得到抑 制。此外,由于在将回收容器2装载到图像形成设备100中时,接地的螺旋推运器63布置 在回收容器2的内部空间中,因此内部空间具有较高的抗静电性能。 图16示出在显影剂回收测试中对于保持在内部的显影剂Gc的每个量值(以预定 量的百分比来表示)测出的回收容器2的外壁上的电压,该显影剂回收测试通过使用在采 用和不采用上述措施时获得的显影剂回收单元1来执行。 显影剂的回收测试以如下步骤来执行装载未使用的回收容器2 ;从第一传送部 41的入口 46a供应包括带电非磁性调色剂和磁性载体(由铁氧体颗粒制成)(调色剂比率 为50wt^至70wt% )的预定量(具体地说为15克/分钟)显影剂;以及在显影剂的量到 达各个量值(%)时测量回收容器2的外壁上的电压。非磁性调色剂是由聚酯树脂制成的乳液聚合物调色剂(平均粒径为5. 8 m ;包括用于提供静电特性控制和容易清洁的功能的外添加剂)。在容器的外壁上测量电压的位置是如图6所示的以下三个位置(l)探测/测量部22的突出部(传感器部分);(2)抓握件23的凹陷部(抓握部分);以及(3)容器内从导入口 26落下以保持在内部的显影剂Gc主要停留的底部(停留部分)。通过使用高压探针(由Kasuga Electric Works Ltd.制造;型号KDS_0103)作为测量装置在温度为23°C并且湿度为10% RH的环境下测量电压。 此外,将在该示例性实施例显影剂回收单元1的内部传送部件30 (更具体地说为支撑轴31的支承件33)不接地的情况下获得的回收单元用作采取措施而获得的回收单元。另一方面,不采取措施而获得的回收单元与采取措施而获得的回收单元1的不同在于不仅该示例性实施例回收单元1的内部传送部件30不接地,而且第四传送部45的螺旋推运器63也不接地(更具体地说,不设置接地的金属片9)。 根据图16所示的结果可以推定,即使在通过使用采取措施而获得的回收单元1来执行显影剂回收时所容纳的显影剂的量增加,回收容器2内的电压也不增加或在最小程度上增加。从具有上述温度和湿度的环境至温度为25t:并且湿度为50% RH的环境,在多种条件下执行类似的测试,其结果具有与上述结果(在图16的下方曲线图中示出)相似的趋势。 此外,通过使用如该示例性实施例那样不仅螺旋推运器63接地而且内部传送部件30也接地的回收单元作为采取措施而获得的回收单元l,在类似的条件下执行类似的测试。结果,外壁上的电压进一步低于在图16的下方曲线图中示出的结果。此外,通过使用螺旋推运器63未接地(更具体地说,螺旋推运器63由非导电材料制成并布置在未接地状态下)但如该示例性实施例那样内部传送部件30接地的回收单元作为采取措施而获得的回收单元l,在类似的条件下执行类似的测试,结果,获得与在图16的下方曲线图中示出的结果相似的良好结果。
[可选的示例性实施例] 虽然在示例性实施例1中通过使用金属片9经由支承件67将第四传送部45的螺旋推运器63接地,但是也可以通过采用另一种结构来将螺旋推运器接地。
例如,如图17所示,安装在外壳101的接地支撑板107上的接地金属片95可以与螺旋推运器63的旋转轴63a(的端侧面63e)接触。金属片95具有例如,通过将其一端弯曲成与旋转轴63a的端侧面63e接触(点接触或面接触)的形状而形成的接触突出部95a,并且在金属片95的另一端还具有螺纹孔。金属片95安装成使接触突出部95a与螺旋推运器63的旋转轴的端侧面63e接触,并且金属片的另一端用金属制成的固定螺钉99来安装到支撑板107上。此时,如图17所示,金属片95安装成这样的状态即其弹性变形以朝向背离旋转轴的端侧面63e的方向(即,箭头Z2的方向)翘曲,从而使得接触突出部95a可以与旋转轴的端侧面63e弹性地接触。在该情况下,螺旋推运器63的旋转轴63a经由金属片95(包括固定螺钉99)电连接至外壳101的接地支撑板107,并由此将旋转轴63a保持在接地状态下。 在该结构中,由于金属片95设置为与旋转的旋转轴63直接接触,因此在它们的接触部分产生摩擦声音(噪音)。另一方面,当如示例性实施例1所述穿过支承件67设置金属片9时,不形成该接触位置,从而可以避免从接触部分产生噪音。
19
虽然在示例性实施例1中第四传送部45的螺旋推运器63和回收容器2的内部传送部件30都接地,但是也可以仅将上述部件之一接地。另外,当仅将上述部件之一接地时,已经发现可以在避免发生上述错误探测的情况下正常地执行探测操作。
作为另一种选择,可以通过例如将与联轴器32连接的旋转驱动传动机构的联轴器37和传动齿轮36接地来将内部传送部件30接地。在该情况下,旋转驱动传动机构的联轴器37和传动齿轮36以如下方式接地用导电材料制成联轴器和齿轮,如上所述地将螺旋推运器63的旋转轴63a接地,并且在旋转轴63a上一体地设置具有导电性的第二惰轮76和传动齿轮35。由此通过接地螺旋推运器63将联轴器和齿轮接地。因此,当装载回收容器2并且使内部传送部件30的联轴器32与旋转驱动传动机构的联轴器37接触和接合时,内部传送部件30电连接至旋转驱动传动机构的接地的联轴器37和接地的传动齿轮36 (更确切地说也电连接至接地的螺旋推运器63),从而将内部传送部件30保持在接地状态下。
虽然在示例性实施例1所述的结构中将第四传送部45的螺旋推运器63,即传送装置4的最下游传送路径部分接地,第一传送部41和42的螺旋推运器47、第二传送部43的螺旋推运器49和第三传送部44的竖直移动疏松螺旋弹簧52和53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利用用于形成上述各部件的导电材料来附加地接地。当将传送装置4中布置在第四传送部45上游的任意传送路径部分(即,第一传送部41至第三传送部44等中的任意传送部)而不是最下游传送路径部分(即,第四传送部45)接地时,已经发现显影剂会附着在回收容器2的内壁上从而产生错误探测。此外,当传送装置4包括单个传送部(包括一个传输管和一个传送部件)而不是多个传送部41至45时,该单个传送部的该一个传送部件用导电材料形成并被接地。在用导电材料来形成待接地的诸如螺旋推运器等传送部件、支承件67的情况下,该部件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或者该部件可以由具有导电性的合成树脂等制成。不总是将待接地的整个部件形成为导电部件,但至少该部件的表面可以形成为具有导电性的部件。 在示例性实施例1所述的结构中,将与传送装置4的最下游传送路径部分对应的第四传送部45的一部分(穿过传输管接纳体/保持体25)插入到容器中,这并不限制本发明。代替以上结构,例如,如图18所示,可以将传送装置的最下游传送部40连接至回收容器2的外部。在图18中使用的附图标记40a表示传送部40的传输管的显影剂排出口 ,而附图标记29表示回收容器2的显影剂导入口。另外,当使用采用这种外部连接结构的传送装置4和回收容器2时,可以有效地将至少最下游传输管中的螺旋推运器63等接地。
作为另一种选择,可以使用未设置有内部传送部件30的容器作为回收容器2。能够通过在传送路径(管)内旋转来传送显影剂的另一种传送部件可以代替螺旋推运器47、49和63而用作在传送装置4中使用的传送部件。当使用该另一种传送部件时,将设置在传送装置4的最下游传送路径部分中的至少一个该部件(例如第四传送部45)形成为具有导电性的部件。此外,传送装置4中的待接地的传送部件的接地方法不限于在示例性实施例1中示例的通过使用图像形成设备100的外壳101的接地支撑部件来实现接地的方法,而是可以将传送部件直接接地。此外,可以将除了包括调色剂和载体的上述显影剂以外的显影剂用作要回收到回收容器2中的显影剂。这种显影剂的实例是包括非磁性调色剂(称之为单组分显影剂)并且在带电状态下使用的显影剂。 此外,探测装置8不限于光学型探测器80,而可以是另一种类型的探测装置。例如,可以使用通过利用显影剂等的载体的磁性来探测所容纳的显影剂的量的磁导率传感器(permeability sensor)等,但是该传感器在成本上劣于光学型探测器80。此外,显影剂回收单元1可以将对中间转印带121的表面进行清洁的第二清洁装置128所获得的显影剂回收到回收容器2中。 图像形成设备100可以包括除了上述四个成像单元110之外的多个成像单元作为成像装置102。作为另一种选择,在图像形成设备100中,成像装置102可以不采用在示例性实施例1中示例的中间转印单元120。 已经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上内容以进行说明和描述。其意图不在于穷举或限制本发明为所披露的精确形式。显而易见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地进行多种修改和变型。选择并描述上述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最佳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适用于具体预期用途的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和各种修改。其意图在于用以下权利要求书和其等同物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本申请基于2008年11月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 2008-286160并要求其优先权。
权利要求
一种显影剂回收单元,包括回收容器,其容纳待回收的显影剂;传送装置,其包括传送部件,所述传送部件经由将产生所述显影剂的部分与所述回收容器连接在一起的管状传送路径来传送所述显影剂;以及探测装置,其探测容纳于所述回收容器中的显影剂的量,其中,至少在所述传送路径的与所述回收容器连接的最下游部分中,所述传送部件形成为导电部件并且接地。
2. —种显影剂回收单元,包括 回收容器,其容纳待回收的显影剂;传送装置,其包括传送部件,所述传送部件经由将产生所述显影剂的部分与所述回收 容器连接在一起的管状传送路径来传送所述显影剂;探测装置,其探测容纳于所述回收容器中的显影剂的量;以及内部传送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回收容器内部并在所述回收容器内传送所容纳的显影 剂,其中,所述内部传送部件形成为导电部件并且接地。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影剂回收单元,其中,至少在所述传送路径的与所述回收容器连接的最下游部分中,所述传送部件形成为导 电部件并且接地。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显影剂回收单元,其中,在所述传送路径的最下游部分中,所述传送部件具有由第一支承件支撑并在所述传送 路径中旋转的传输旋转体,所述第一支承件接地并且所述传输旋转体经由所述第一支承件接地。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显影剂回收单元,其中,在所述传送路径的与所述回收容器连接的最下游部分中,所述传送部件的至少一部分 被插入到所述回收容器中。
6.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影剂回收单元,其中,所述内部传送部件是由第二支承件支撑并旋转的内部传输旋转体, 所述第二支承件接地并且所述内部传输旋转体经由所述第二支承件接地。
7. —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成像装置,其用显影剂形成图像并将所述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及 显影剂回收单元,其将所述成像装置中使用的部分显影剂传送并回收到回收容器,其中,所述显影剂回收单元包括 回收容器,其容纳待回收的所述部分显影剂;传送装置,其包括传送部件,所述传送部件用于经由将产生所述显影剂的部分与所述 回收容器连接在一起的管状传送路径来传送所述部分显影剂;以及 探测装置,其探测容纳于所述回收容器中的显影剂的量,其中,至少在所述传送路径的与所述回收容器连接的最下游部分中,所述传送部件形成为导 电部件并且接地。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在所述传送路径的最下游部分中,所述传送部件具有由第一支承件支撑并在所述传送 路径中旋转的传输旋转体,所述第一支承件接地并且所述传输旋转体经由所述第一支承件接地。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在所述传送路径的与所述回收容器连接的最下游部分中,所述传送部件的至少一部分 被插入到所述回收容器中。
10.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显影剂回收单元安装在支撑部件上并由所述支撑部件支撑,所述支撑部件是接地的,所述显影剂回收单元中的所述传送装置的待接地的传送部件电连接至所述支撑部件。
11.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显影剂回收单元的所述传送装置固定在所述图像形成设备侧。
12. —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成像装置,其用显影剂形成图像并将所述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及 显影剂回收单元,其将所述成像装置中使用的部分显影剂传送并回收到回收容器,其中,所述显影剂回收单元包括 回收容器,其容纳待回收的所述部分显影剂;传送装置,其包括传送部件,所述传送部件用于经由将产生所述部分显影剂的部分与 所述回收容器连接在一起的管状传送路径来传送所述部分显影剂; 探测装置,其探测容纳于所述回收容器中的显影剂的量;以及内部传送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回收容器内部并在所述回收容器内传送所容纳的显影 剂,其中,所述内部传送部件形成为导电部件并且接地。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至少在所述传送路径的与所述回收容器连接的最下游部分中,所述传送部件形成为导 电部件并且接地。
14.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在所述传送路径的最下游部分中,所述传送部件具有由第一支承件支撑并在所述传送 路径中旋转的传输旋转体,所述第一支承件接地并且所述传输旋转体经由所述第一支承件接地。
15. 根据权利要求l 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在所述传送路径的与所述回收容器连接的最下游部分中,所述传送部件的至少一部分 被插入到所述回收容器中。
16. 根据权利要求l 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内部传送部件是由第二支承件支撑并旋转的内部传输旋转体, 所述第二支承件接地并且所述内部传输旋转体经由所述第二支承件接地。
17.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显影剂回收单元安装在支撑部件上并由所述支撑部件支撑,所述支撑部件是接地的,所述显影剂回收单元中的待接地的内部传送部件电连接至所述支撑部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显影剂回收单元的所述传送装置固定在所述图像形成设备侧。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显影剂回收单元及使用该显影剂回收单元的图像形成设备,显影剂回收单元设置有回收容器,其容纳待回收的显影剂;传送装置,其包括传送部件,该传送部件经由将产生显影剂的部分与回收容器连接在一起的管状传送路径来传送显影剂;以及探测装置,其探测容纳于回收容器中的显影剂的量,其中,至少在传送路径的与回收容器连接的最下游部分中,传送部件形成为导电部件并且接地。
文档编号G03G15/01GK101738920SQ20091014737
公开日2010年6月16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18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7日
发明者星野弘久, 曾我达也, 金野清 申请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