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镜筒与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3409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透镜镜筒与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容纳变焦摄影透镜或其他任何透镜的透镜镜筒,特别涉及一
种带有将透镜镜筒连接到照相机本体的小尺寸安装座(mount)的透镜镜筒。
背景技术
在单透镜反射相机或其他成像装置中使用的透镜镜筒装备有安装在筒 体内的光圈装置,用于调节光量和^L场深度。这种类型的光圏装置广义上划 分为两种透镜内驱动的光圈装置,其中筒体安装的致动器开/关光圈;和外 驱动的光圏装置,由安装在成像装置上的致动器产生的驱动力通过在安装座 上形成的传递装置传递到筒体上,以开/关光圈。
外驱动光圈装置的例子包括JP-A-60-53912和JP-A-60-258524描述的。 如JP-A-60-53912所述的透镜镜筒,相机本体产生的驱动力作用于安装在安 装座单元内的透镜侧传递装置,然后,该驱动力转动与透镜侧机构整体设置 的光圈驱动部件以开/关光圈(JP-A-60-53912的图10)。光圈驱动部件安装 在突起安装座的内孔中,通过筒体沿光轴方向定位并且固定。在 JP-A-60-258524描述的透镜镜筒上,操作光圈的环形光圈传递装置安装在透 镜安装座内孔中且被安装在透镜安装座和固定框架之间的环形止动板限制 在光轴方向上(见JP-A-60-258524的图1)。然而,每一个相关技术的光圈 驱动部件通过^f吏用分离部件将其位置限制在光轴方向上,导致光轴方向上的 零件数量和筒体尺寸增大。
另一方面,由于需要较高的放大率,很难移动透镜镜筒设计以减小其尺 寸和重量,特别是,因为透镜直径/透镜厚度和变焦透镜组的移动范围直接影 响到透镜镜筒的功能。仅有部分筒体中的机构允许减少尺寸和重量的设计移 动。
进而,与多功能透镜镜筒和成像装置本体的需要相关,有必要放大安装 在筒体的电路基板,以提供其上能够安装电子零件并且形成电路图案的区 域。而且,有必要提供空间,用于安装马达和其他以较高速度移动变焦透镜组和其它可动部件并以精确方式实施定位的驱动系统。

发明内容
需要提供一种允许筒体尺寸减小且满足大尺寸多功能机构的透镜镜筒 和使用该透镜镜筒的成像装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透镜镜筒,包括筒体,连接于筒体端部且具 有连接到成像装置本体的连接部分的安装座,和基板,该基板设置在连接到 筒体的安装座的连接面上,且其上形成有控制筒体运动的控制器。安装座具 有锁紧部件,其从连接面突出并且锁紧操作安装在筒体中的机构的操作部 件,并且基板具有间隙,以防止与锁紧部件干涉。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成像装置,包括装置本体,透镜镜筒,透 镜镜筒包括筒体,连接到筒体的端部且具有连接到成像装置本体上的连接部 分的安装座,和设置在连接到筒体的安装座连接面上且其上形成有控制筒体 运动的控制器的基板。安装座具有锁紧部件,其从连接面突出并且锁紧操作 位于筒体内的机构的操作部件,且基板具有间隙能够防止与锁紧部件干涉。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设置防止与形成在安装座上的锁紧部件干涉的间隙 允许基板连接到其上形成有锁紧部件的安装座。因此,基板能够容纳在光轴 方向上锁紧操作部件的锁紧部件的高度,由此,与简单地将基板安装在锁紧 部件上来支撑基板的结构相比较,能够减小安装座在光轴方向上的尺寸。


图1是显示应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的外部透视图2是显示应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的原理构造图3是可互换透镜的外部透视图4是可互换透镜的横截面图5是变焦透镜部件和安装座部件的分解透视图6A是显示可动部件的前透^L图6B是显示可动部件的后透视图7是安装有挡光板的光圈单元的后透视图8A显示当可动部件向广角侧移动时的筒体内部透^f见图;
图8B显示当可动部件向望远侧移动时的筒体内部透视图;图9是显示从筒体后侧观察的安装座部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IO是显示安装座部件的透视图ll是显示安装有光圈操作环的安装座一侧的透一见图;和 图12是显示安装座一侧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应用本发明的透镜镜筒和成像装置将依照附图详细描述如下。如图l和 2显示,应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l包括相机本体2和可互换透镜3。
可互换透镜3包括多个环形部件,以使筒体10呈大致圓柱外形的方式 安装。如图3和4显示,筒体10包括沿纵向安装在前侧的聚焦透镜部件5, 聚焦透镜部件5包括聚焦透镜组和在光轴方向上移动聚焦透镜组的聚焦透镜 移动机构。筒体10进一步包括沿纵向形成在后侧的变焦透镜部件6,变焦透 镜部件6包括变焦透镜组与光圈单元整合在一起的可动部件30,和在光轴方 向上移动可动部件30的变焦透镜移动机构。在筒体10中,聚焦透镜移动机 构移动聚焦透镜组以实现聚焦,且变焦透镜移动^L构移动变焦透镜组和聚焦 透镜组以实现聚焦。
筒体10还包括形成于筒体10后侧的安装座部件7,安装座部件7包括 作为透镜安装座且连接到相机本体2的安装座71,和多个驱动电路形成于其 上的基板72。安装座部件7允许筒体10连接于相机本体2或从相才几本体2 上分离。成像装置1的安装座71被称之为卡口透镜安装座。
首先描述安装在筒体10前侧的聚焦透镜部件5。如图4显示,聚焦透镜 部件5包括多个聚焦透镜lla、 llb和llc,保持多个聚焦透镜lla到llc使 其光轴对齐的聚焦透镜保持架12,和沿筒体10向前/向后移动聚焦透镜保持 架12的聚焦透镜移动机构13。
聚焦透镜保持架12形成了筒体10的前端部分,容纳并保持多个聚焦透 镜lla到llc,且通过螺钉被紧固到聚焦操作环16,其形成了聚焦透镜移动 ^/L构13。聚焦透镜保持架12的外周部分安装在聚焦环15中。当用户手工进 行聚焦操作时,聚焦环15被使用,且在其外周部分滚花以强化操作性。
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由聚焦透镜保持架12保持的聚焦透镜11的聚焦透镜 移动机构13包括聚焦透镜保持架12连接其上的聚焦操作环16,接合聚焦 操作环16内表面的聚焦致动环17,为聚焦操作环16提供驱动力的自动对焦马达18(见图5),和用于聚焦的传递环19,其将自动对焦马达18产生的驱 动力传递到聚焦操作环16。
聚焦操作环16大体上呈圓柱形,且以被支撑使得聚焦操作环16能够通 过变焦操作环37 (随后将描述)内的前侧开口 37a前进/后退。聚焦操作环 16具有在内表面形成的螺旋槽,且该螺旋槽和形成于聚焦致动环17外周表 面的相配的螺旋槽形成螺旋面(helicoid) 20。因此,聚焦操作环16沿螺旋 面20移动,由此聚焦透镜11能够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聚焦致动环17大体上呈圆柱状。如上所述作为螺旋面20的组成部分的 螺旋槽形成于聚焦致动环17的外周表面,并且多个凸轮22从聚焦致动环17 的内周表面凸出且在周向方向上以预定间距布置。凸轮22接合形成于凸轮 环36 (随后将描述)外周表面的凸轮从动件(未显示)。多个导向挡边(未 显示)也从聚焦致动环17的内周表面凸出且在周向方向上以预定间距布置。 导向挡边接合形成于固定环35 (随后将描述)的外周表面的线形导向槽(未 显示)。当凸轮环36在变焦操作中转动时,聚焦致动环17沿固定环35中的 线形导向槽移动,且根据接合凸轮环36上的凸轮从动件的凸轮22的位置来 定位。另一方面,在聚焦操作中,聚焦致动环17充当通过螺旋面20移动聚 焦操作环16前进/后退的固定部分。
向聚焦操作环16提供驱动力的自动对焦马达18连接在安装座71上(随 后将描述)。自动对焦马达18通过减速齿轮系23和用于聚焦的传递环19连 接到聚焦操作环16,且由在安装座71上的基板72上形成控制器的微型计算 机95控制而被驱动。
用于聚焦的传递环19大体上呈圆柱状,且由安装座固定部件70 (随后 将描述)的内周表面通过卡口连接旋转支撑。用于聚焦的传递环19连接到 减速齿轮系23和聚焦操作环16。当自动对焦马达18被驱动时,减速齿轮系 23旋转用于聚焦的传递环19,其再将转动力传动到聚焦操作环16。接受聚 焦的传递环19传送的驱动力的聚焦操作环16沿形成于聚焦致动环17的外 周表面的螺旋面20移动。如此,聚焦透镜移动机构13能移动聚焦透镜11 到聚焦位置。
下面描述安装于筒体10后侧的变焦透镜部件6。如图4和5显示,变焦 透镜部件6包括多个变焦透镜25a, 25b和25c,保持变焦透镜25a到25c 的光轴对齐的多个变焦透镜保持架26a, 26b和26c,连接着变焦透镜保持架26a到26c的变焦致动环27,和沿筒体10移动变焦致动环27前ii/后退以实 现变焦的变焦透镜移动机构28。变焦透镜25a到25c和透镜保持架26a到 26c以及光圈单元50和挡光板60 (随后将描述)被连接到变焦致动环27, 且所述集成结构形成如图6A和6B显示的^^变焦透^:移动^l构28沿光轴方 向上移动的可动部件30。
第一变焦透镜保持架26a保持第一变焦透镜25a,且被螺丝或其他紧固 件紧固到变焦致动环27的前侧,此时光圈单元50介于第一变焦透镜保持架 26a和变焦致动环27之间。第一变焦透镜保持架26a具有向筒体10前侧凸 出且布置着挡光板60 (下文将描述)的安置部分29。安置部分29具有锁紧 挡光板60的锁紧凸起29a。例如,锁紧凸起29a以预定间隔形成于三个位置。
第二透镜保持架26b保持第二变焦透镜25b,配合于变焦致动环27的前 侧,且通过螺丝和其他紧固件被紧固。第三透镜保持架26c保持第三变焦透 镜25c且通过螺丝和其他紧固件被固定到变焦致动环27的后侧。
连接着变焦透镜25、变焦透镜保持架26、光圏单元50的变焦致动环27 由变焦透镜移动机构28移动。变焦致动环27具有接合变焦透镜移动机构28 中的凸轮环36的凸轮从动件31。凸轮从动件31形成于变焦致动环27的外 周表面的例如具有预定间隔的三个位置。当凸轮环36旋转时,形成于变焦 致动环27上并且接合形成于凸轮环36上的凸轮凸起40的凸轮从动件31沿 接合凸轮凸起40移动。变焦致动环27还包括形成于其外周表面且被沿着形 成于固定环35的内周表面上的引导凸出线39引导的导向装置32。每一个导 向装置32均有一对滑动地锁紧对应的引导凸起线39的上和下锁紧装置。例 如,变焦致动环27的外周表面上的锁紧装置32以预定间隔形成于三个具有 预定间隔的位置。
可动部件30位于筒体10中,因为变焦致动环27上的凸轮从动件31接 ^!i轮环36上的凸轮凸起40,且固定环35上的引导凸起线39锁紧引导装 置32,且当凸轮环36转动时,可动部件30沿引导凸起线39引导移动。
移动可动部件30以实现变焦的变焦透^:移动^l构28包括固定环35, 旋转安装在固定环35外周表面且滑动支撑变焦致动环27的凸轮环36,以及 如图4显示旋转安装在凸轮环36外侧的变焦操作环37。
当连接到固定着安装座部件7的安装座固定部件70时,固定环35被用 作旋转支撑凸轮环36和变焦操作环37的固定部分,并且固定环35的柱形外周表面配合到凸轮环36。例如,引导可动部件30移动的引导凸起线39 在周向上以预定间隔形成于固定环35内周表面的三个位置。固定环35具有 形成于其外周表面并且接合如上所述的聚焦致动环17上的导向挡边的线形 导向槽(未显示)。
与变焦操作环37的转动关联地,凸轮环36沿固定环35上的引导凸起 线39移动可动部件30。固定环35通过卡口接合安装在凸轮环36上,使得 凸轮环36能够绕固定环35转动但凸轮环36相对于固定环35的位置在其前-后方向上固定。凸轮环36具有形成于其内周表面上的凸轮凸起40,且凸轮 凸起40接合形成于变焦致动环27外周表面的凸轮从动件31。凸轮凸起40 例如以预定间隔形成于凸轮环36的轴向上的三个位置。
当凸轮环36与变焦操作环37转动关联地围绕固定环35的外周表面转 动时,凸轮环36通过凸轮凸起40移动变焦致动环27前ii/后退。当凸轮环 36与变焦操作环37的转动关联地转动时,具有接合在述聚焦致动环17上的 凸轮22的凸轮从动件(未显示)的凸轮环36也移动聚焦致动环17前进/后 退。当导向挡边沿形成于固定环35的线形导向槽被引导时,聚焦致动环17 向前/向后移动。
安装在凸轮环36外部的变焦操作环37形成了筒体10的大致中间部分, 大体上呈圆柱形,且被旋转地支撑。变焦操作环37具有前侧开口 37a,通过 其聚焦操作环16前进/后退。变焦操作环37通过传递机构(省略其中细节) 连接到凸轮环36上,且在转动时传送转动力到凸轮环36。变焦操作环41 装配在变焦操作环37的外周表面。当用户进行手动变焦操作时,使用变焦 操作环41且滚花其外周部分以增强才喿作性。
下面描述随同透镜保持架26 —起连接到变焦致动环27上的光圈单元 50。如图5和7显示,光圈单元50包括根据开口的直径增加/减少入射光 量的多个光圈叶片51,以光圈叶片51为中心旋转的光圏操作板52a,和随 同光圏操作板52旋转支撑光圈叶片51的压板53。在光圈单元50中,光圈 操作板52旋转连接到压板53,且当安装在由安装座71支撑的操作环73上 的操作臂75转动光圈叶片51使其枢转时,开口直径被调整。
每个光圈叶片51具有阻挡已进入筒体10的光的挡光表面,并且支撑凸 起和导销直立于挡光表面端部,压板53旋转地支撑支撑凸起,且导销接合 相应的导向槽以实现光圏操作板52内的旋转运动。光圈叶片51被插入且被支撑在光圈操作板52和压板53之间,此时挡光表面相互重叠,光圈叶片51 形成的开口直径能够根据旋转角度而增力口/减少。根据光圈操作板52的旋转 运动,光圈叶片51绕支撑凸起旋转,而导销沿导向槽引导。光圈操作板52呈圓形,带有中间光入射孔52a,且接合光圈叶片51上 的导销的多个导向槽54形成于光圈操作板52的主面上。光圏操作板52通 过沿导向槽54旋转光圈叶片51而调整在光入射口 52a处的开口直径。锁定 边缘55形成于光圈操作板52的外周表面,且在压板53上的锁定销锁定锁 定边缘55。当每个锁定边缘55锁定相应的锁定销58的尖端时,光圏操作板 52旋转连接到压板53。通道部分56形成于光圏操作板52的外围的一部分, 且光圈#:作环73上的操作臂75通过通道部分56。通道部分56由一对^^光 圏操作板52直立出来的支撑壁56a和56a形成。支撑壁56a和56a相互面对, 中间有大体上与操作臂75宽度相当的狭缝。当操作臂75绕光圈操作板52 的中心轴旋转时,光圏操作板52在同方向上转。当可动部件30在光轴方向 上移动时,操作臂75通过支撑壁56a和56a之间的狭缝相对于通道部分56 移动》光圈操作板52还具有接合部件57,其穿过且接合形成于挡光板60 (随 后将描述)中的接合孔63。当可动部件30向筒体IO的前侧移动时,接合部 件57防止装配在第一透镜保持架26a的布置部分29上的挡光板60下落, 接合部件57从光圈操作板52外围的一部分向筒体10的前侧凸出且穿过挡 光板60上的接合孔63。即,如图8A显示,当可动部件30向筒体IO后侧(广角侧)移动,挡 光板60和操作臂75之间保持接合状态。另一方面,如图8B显示,当可动 部件30向筒体10前端(望远侧)移动时,与挡光板60接合的搡作臂75与 之脱离。即使在所述情况下,由于光圈操作板52的接合部件57和挡光板60 中的接合孔63之间保持接合,挡光板60不会从可动部件30脱落。接合部件57的尖端部分形成钩状的凸出部分57a,其防止接合部件57 脱离接合孔63。仅有一个接合部件57形成于光圈操作板52之上,且因此仅 有一个接合孔63形成在挡光板60上。周此,在可互换透镜3中,形成在挡 光板60中的开口的尺寸能被减小,以减少不必要的入射光线。抵靠光圈操作板52按压光圈叶片51的压板53具有带中间开口的盘形。 压板53的主面具有旋转接合光圈叶片51上的支撑凸起的支撑孔,且支撑孔的数量与光圈叶片的数量相对应。压板53还具有形成于其外周表面且滑动 锁定光圈操作板52的锁定边缘55的锁定销58。锁定销58形成于压板53 的外周表面的例如三个位置,且被形成于光圈操作板52上的与锁定销58对 应的锁定边缘55锁定。每个锁定销58的尖端向内凸出形成锁定对应锁定边 缘55的锁定部分。在光圈单元50中,当光圈操作板52相对于压板53转动 时,锁定部分沿锁定边缘55滑动。下面描述连接到可动部件30的挡光板60。挡光板60防止筒体10中不 必要的光线进入相机本体2,且具有直径大体与固定环相同的盘形形状。挡 光板60具有形成于中间且第一变焦透镜保持架26a的布置部分29穿过其中 的开口 61。开口 61的直径大体上与布置部分29的外直径相同。开口61布 置成防止不必要的入射光,且使得挡光板60能够旋转而没有因为例如与布 置部分29的外周表面磨擦而引起任何压力。开口61具有凹口61a,形成于 布置部分29的外周表面上的锁紧凸起29a通过凹口 61a,且与锁紧凸起29a 对应地,凹口 61a形成于例如三个位置。当锁紧凸起29a穿过凹口 61a时, 挡光板60布置于布置部分29之上。挡光板60还具有形成于外围一部分的切口 62,且光圈4喿作环73 (随后 将描述)上的操作臂75穿过其中。切口 62的宽度大体上与操作臂75的宽 度相同,由此不必要的光被阻挡,且没有压力由于例如可动部件30移动时 与4喿作臂75摩擦而产生。挡光板60还具有接合孔63,从光圈装置50中的光圈操作板52直立出 来的接合部件57从接合孔63穿过且接合。接合孔63的直径不仅允许接合 部件57从中穿过而且能够阻挡不必要的入射光线,且被形成于接合部件57 尖端的钩状部分57a锁紧。如上所述,随着操作臂75穿过切口 62且接合部件57穿过接合孔63, 当操作臂75旋转光圈操作板52时,挡光板60净皮接合部件57和操作臂75 在与光圈操作板52转动方向相同的方向上转动。因此,挡光^反60上的切口 62仅需要具有仅允许操作臂75穿过但不必在操作臂75旋转区域上全部打开 的最小开口宽度的开口。因此,挡光板60能够阻挡更多不必要的入射光且 可靠地防止重像和光斑影像(ghost and flare images )。如图8B显示,即使当可动部件30向筒体10的前端部(望远侧)移动, 由于挡光板60和接合部件57之间保持接合状态,挡光板60不会从布置部更进一步说,因为除了当可动部件30移动到筒体10的前端(望远侧) 时以外,挡光板60均接合操作臂75和接合部件57,因此挡光板60的材料 不必高度刚性,能从大范围的材料中选择,在所述情况下,布置部分29的 转动和操作臂75的滑动仍很平滑。而且,挡光板60不必很厚,可以很薄且 很轻。下面描述包括旋转光圈装置50中的光圈操作板52的光圈操作环73的 安装座部件7。如图9和10显示,安装座部件7包括连接在固定环35上 的安装座固定部件70,连接在相机本体2上的安装座71,多个驱动电路和 连接器布置其上的基板72,和操作在光圈单元50中的光圏操作板52的光圈 操作环73。当安装座71连接到安装座固定部件70时,安装座部件7与筒体 10结为一体。基板72和光圈操作环73连接到安装座71。首先描述如上所述操作在光圈单元50中的光圏操作板52的光圈操作环 73。如图10和11显示,光圈操作环73是金属环形部件,且操作臂连接部 分76和弹簧锁紧部分78形成于光圏搡作环73的内周部分。操作臂连接部 分76接收转动光圏操作板52的操作臂75,且弹簧锁紧部分78锁紧在某一 方向上驱使且转动光圈操作环73的弯曲状弹簧77的一个端部。光圈操作环 73安装在设置在安装座71的一个表面71a中的支撑凹口 84且沿支撑凹口 84的侧壁旋转支撑。操作臂75包括通过固定环35且然后通过光圏操作板52的通道部分 56的臂75a,连接到光圈操作环73的操作臂连接部分76的基座75b,和连 接到安装在相机本体2上的光圈驱动杠杆79的连接部件75c(见图9)。当基 座75b连接到操作臂连接部分76时,操作臂75与光圏操作环73成为一体, 且臂75a通过固定环35且然后通过光圈操作板52的通道部分56和挡光板 60的切口 62。上述构造允许臂75a与光圈操作环73的转动关联地在固定环 35内周向旋转,由此操作臂75能够以集成方式旋转光圈操作板52和挡光板 60。臂75a长度足够保持与光圏操作板52的通道部分56的接合,即使当可 动部件30向筒体10的前侧(望远侧)(图8B )移动。因此操作臂75能够 在可动部件30能够移动的区域上旋转光圈操作板52。当可动部件30向筒体10的前端(望远侧)(图8B )移动时,臂75a与挡光板60上的切口 62分离。因为光圈操作板52的接合部件57仍然接合挡 光板60上的接合孔63且因此光圈操作板52和挡光板60与操作臂75的转 动协同转动,所以臂75a和切口 62之间的位置关系保持变动且臂75a能够 在此穿过切口 62。进而,由于接合部件57穿过且接合接合孔63,挡光板60 不会从第一变焦透镜保持架26a的布置部分29脱落。在由于弹簧锁紧部分78锁紧弯曲弹簧77的一个端部且安装座71锁紧 弯曲弹簧77的另一个端部而导致光圏叶片51形成的直径减小的方向上,被 光圈操作环73的弹簧锁紧部分78锁紧的弯曲弹簧77驱动光圈操作环73。如图2显示,连接到光圈操作环73的操作臂75的连接部件75c连接到 安装在相机本体2中的光圈驱动杠杆79,且光圏驱动杠杆79驱动连接部分 75c,其上作用有安装在相机本体2上的光圈致动器80产生的驱动力。由此 光圈操作环73能够抵抗弯曲弹簧77的推动力转动安装座71,以调整光圈叶 片51形成的开口直径。下面描述安装有光圈操作环73的安装座71。安装座71大体上呈盘状, 其中心有圆形开口,且可动部件30穿过其中。安装座71具有两表面71a和 71b;光圏操作环73和基板72安置在面向筒体10内部的表面71a,且卡口 形插入头形成于连接于相机本体2的另一表面71b。安装座71具有形成于周边74且连接到安装座固定部件70的连接部分 81的连接孔82。连接孔82在安装座71的周边74以预定间隔形成于例如三 个位置。支撑壁83从安装座71的一个表面71a凸起和部分包围连接孔82。 支撑壁83支撑连接部分81。每个支撑壁83具有与连接部分81形状一致的 弓形形状,且设置在连接孔82的内侧。安装座71通过对齐连接孔82与安 装座固定部件70的连接部分81且然后通过另一表面71b插入锁紧螺丝87 而连接到安装座固定部件70。光圈操作环73装配其中的支撑凹口 84形成于安装座71的一侧面71a 的内部。支撑凹口 84呈直径大体上与光圈操作环73外直径相同的圓形形状, 且支撑凹口 84的侧表面引导光圏操作环73的旋转运动。当光圈操作环73 安装在支撑凹口 84内时,光圈操作环73大体上与安装座71的周缘74齐平。支撑凹口 84具有从其伸出且防止光圈操作环73从支撑凹口 84脱离的 锁紧短杆85。每个锁紧短杆85从部分围绕连接孔82直立的相应支撑壁83 延伸到安装座71的内部,且因此和盘形安装座71的周边74上的连接孔82和支撑壁83径向对齐。光圈操作环73具有对应于锁紧短杆85的切口 86, 且通过配合锁紧短杆85和切口 86而装配入支撑凹口 84。因此,从安装座 71的周边74凸起的锁紧短杆85沿光轴方向定位光圈操作环73。其中安装着弯曲弹簧77的圆形凹口 88形成于支撑凹口 84的内部。弓 形锁紧壁89沿形成于安装座71中心的圓形开口/人圓形凹口 88直立,且锁 紧伸长的弯曲弹簧77。进而,锁紧凸起90在锁紧壁89的一端从圓形凹口 88直立,且锁紧弯曲弹簧77的另一端。装配于支撑凹口 84中的光圈操作环73的弹簧锁紧部分78位于从圓形 凹口 88直立的锁紧壁89的另一端,且弯曲弹簧77沿锁紧壁89延伸,弯曲 弹簧77的一端部被弹簧锁紧部分78锁紧,弯曲弹簧77的另 一端部被锁紧 凸起90锁紧。因此,弯曲弹簧77驱使光圈操作环73在一方向上旋转,且 光圏操作环73又在由光圈叶片51形成的开口尺寸减小的方向上驱使光圏操 作板52转动。如下将描述连接到安装座71的一表面71a的基板72。控制筒体10中的 部件的控制电路形成于基板72上,其具有直径大体相同与安装座71的外半 径的C型形状。如图IO显示,基板72用螺丝或其他合适的紧固件连接到安 装座71的周边74。为了连接基板72到周边74,形成间隙91,用于防止干涉形成于周边74 的连接孔82、支撑壁83和锁紧短杆85。间隙91形成于连接孔82、支撑壁 83和锁紧短杆85与连接于上述周边74上的基板72干涉的位置处。特别是 在本实施例,间隙91大体在周向上形成于基板72的中间和其一端部。大体 在周向上形成于基板72中间的第一间隙91a具有向外打开且围绕在径向上 连续形成的相应的连接孔82、支撑壁83和锁紧短杆85的长方形形状。在周 向上形成于基板72 —端的第二间隙91b具有从相应连接孔82、支撑壁83 和锁紧短杆85的左侧向内延伸的L型形状。如上所述,假设防止与形成于安装座71的周边74的连接孔82、支撑壁 83和锁紧短杆85干涉的间隙91允许基板72连接到其上形成连接孔82、支 撑壁83和锁紧短杆85的安装座71的周边74。因此,与通过基板72简单安 装在锁紧短杆85上来支撑基板72的构造相比,由于基板72能够容纳在光 轴方向上锁紧光圈操作环73的锁紧短杆85的高度,因此安装座部件7在光 轴方向上能够减小尺寸。因此,被设置的基板72在光轴方向上大体与在光轴方向上定位光圈操作环73的锁紧短杆85齐平,当安装座71连接到安装 座固定部件70上时,基板72和锁紧短杆85不干涉安装座固定部件70。进而,在基板72中,由于每一套锁紧短杆85和连接孔82被安置在安 装座71的周边74的很小区域内, 一个间隙91满足每一套锁紧短杆85和连 接孔82。因此,与连接孔82和锁紧短杆85被分散在区域上的情况不同,基 板72没必要具有大量的间隙91,或每个间隙91没必要很大,因为每一套锁 紧短杆85和连接孔82布置在很小区域内。如此,空间被有效利用,且控制 筒体IO各部件的控制电路能在很大区域上形成。进而,由于每一套中的连接孔82、支撑壁83和锁紧短杆85连续形成于 安装座71的周边74的径向上,基板72上中的相应的间隙91具有径向延伸 的形状,防止干涉连接孔82、支撑壁83和锁紧短杆85。因此基板72能在 如图12显示的周向上第一间隙91a的两侧提供更大的空间。例如,周向上 第一间隙91a的一侧可为区域Rl,电连接到相机本体2的连接销94形成于 该区域上,且周向上第一间隙91a的另一侧可为区域R2,其上形成包括的 微型计算机95、马达驱动器96、连接器97和其他电子零部件的控制电路。 如上所述,基^反72不必占据周边74的整个空间,^^有效利用可用空间,为 控制电路的形成提供更大空间。因此,安装座71的周边74的没有布置基板 的区域R3可为形成聚焦透镜移动机构13的自动对焦马达18和减速齿轮系 23布置的区域。如图5显示,自动对焦马达18和减速齿轮系23形成了向用于聚焦的传 递环19提供驱动力的驱动单元,且驱动单元被螺丝和其他紧固件连接到安 装座71的周边74上的区域R3。驱动单元还具有结合于其中的模式开关 (mode switch) 98,且模式开关98在使用者手动进行聚焦控制的手动对焦 模式和自动进行聚焦控制的自动对焦模式之间转换聚焦模式。本申请包括于2008年7月1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8-181881中 才皮露的主题,整个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文本中。当他们,本领域技术人员应了解可能发生在附属声明和其同等物的范围 内的按照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不同的修改、合并、次合并和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透镜镜筒,包括筒体;安装座,连接到筒体的端部且具有连接到成像装置本体的连接部分;和基板,设置在连接到筒体的安装座的连接面上且安装有控制筒体运动的控制器,其中,所述安装座具有从连接面突出且锁紧操作筒体内的机构的操作部件的锁紧部件,且所述基板具有能够防止与锁紧部件干涉的间隙。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透镜镜筒,其中锁紧部件从在连接面上形成且连接到筒体上的连接部分的周边部 分凸出,且所述间隙防止连接部分与锁紧部件干涉。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透镜镜筒,其中所述连接部分和锁紧部件在圓形的连接面的径向方向上连续形成。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透镜镜筒,其中所述连接部分和锁紧部件在连接面上以预定间隔隔开的多个位置 处形成。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透镜镜筒,其中所述基板被所述间隙分隔成形成电路的多个区域。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透镜镜筒,其中所述基板在光轴方向上与所述锁紧部件大体齐平。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透镜镜筒,其中所述锁紧部件转动地锁紧连接面上的4喿作板,所述操作板操作设置 在筒体内的光圈单元。
8. —种成像装置,包括 装置本体;和 透镜镜筒, 所述透镜镜筒包括 筒体,安装座,其连接到筒体的端部且具有连接到成像装置本体的连接部分;和基板,,没置在连接到筒体的安装座的连接面上且安装有控制筒体运动的 控制器,其中,所述安装座具有从连接面突出且锁紧才喿作筒体内的机构的操作部件的锁紧部件,且所述基板具有能够防止与锁紧部件干涉的间隙。
全文摘要
透镜镜筒包括筒体;连接到筒体端部且具有连接到成像装置本体上的连接部分的安装座;及设置在连接到筒体且其上安装有控制筒体运动的控制器的安装座的连接面上的基板,其中,安装座具有锁紧部件,其从连接面突出并且锁紧操作筒体内的机构的操作部件,且基板具有间隙,能够防止与锁紧部件干涉。
文档编号G02B7/02GK101625449SQ20091015173
公开日2010年1月13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13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11日
发明者卯野正平, 古山清光, 小山高志 申请人:索尼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