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7688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器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源。
背景技术
在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过程中,为了检验液晶显示模组的安装是否紧固,
需要对其进行震动测试, 一般震动测试的条件为5 300Hz,1.5G,Random ±X,±Y,±Z lhr/axis。图l为现有液晶显示才莫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液晶 显示模组可以包括框架l、导光板2、光学组件3、背板4、金属框5和液晶面板。 导光板2置于背板4上,光学组件3置于导光板2上,框架l用于固定封装导光板 2和光学组件3,液晶面板(图中未示出)置于框架l上,框架l包括挡板ll, 挡板11与导光板2相接触,用于提高框架l对液晶面板的支撑强度,金属框5 用于将整个液晶显示模组封装在一起。其中,挡板11与导光板2相接触具体为
在震动测试中,框架1因受力而反复快速的相对导光板2进行移动,使得 挡板接触面10与导光板接触面20因发生摩擦而产生严重的磨损,导致挡板接 触面10和导光板接触面20之间存在一定的缝隙,并且挡板接触面10和导光板 接触面20上都残留有因磨损而产生的粉末,当该粉末被震动到导光板2的显示 区域和光学组件3上时,会影响液晶显示器画面品质。当摇晃震动测试后的液 晶显示模组时,会出现挡板接触面IO和导光板接触面20时而接触时而分离的 现象,由此产生异常响声,影响液晶显示模组的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源,以增加框架与导光板之间的摩擦
4力,避免液晶显示模组在震动测试后产生异常响声,提高液晶显示模组的质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源,包括背光源模组和 用于固定封装所述背光源模组的框架,所述框架上设置有用于提高所述框 架对液晶面板支撑强度的挡板,其中,所述挡板上设置有用于增加所述框 架与所述背光源模组中导光板之间摩擦力的防滑部件,所述挡板通过所述 防滑部件与所述导光板的非显示区域相接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源通过在框架上设置防滑部件,增加了框架与导 光板之间的摩擦力,避免液晶显示模组在震动测试后产生异常响声,提高了 液晶显示模组的质量。


图1为现有液晶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源第 一 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源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源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源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源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源第六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2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源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 施例中背光源包括背光源模组和用于固定封装背光源模组的框架1。背光 源模组包括导光板2和光学组件3;框架l上设置有挡板ll,由于挡板ll 直接或间接的与导光板2相接触,所以挡板11可以提高框架1对设置在框 架1上的液晶面板的支撑强度,也可以防止光学组件3在导光板2上进行水平移动;挡板11上设置有防滑部件6,防滑部件6用于增加框架1与导 光板2之间的摩擦力,并且挡板11通过防滑部件6与导光板2的非显示 区域相接触,其中导光板2的非显示区域为在导光板2的边缘,由于框 架l和金属框的遮挡,光线不能透过导光板2中被遮挡的部分,该被遮挡 的部分即为导光板2的非显示区域。
其中,防滑部件6可以是选用摩擦系数较高的材料制得的防滑薄膜,以 增加防滑部件6与导光板2之间相对运动的摩擦力,例如,防滑部件6可以 选用摩擦系数在0.5-2.0之间的橡胶、硅胶或者聚酰亚胺薄膜等材料,并通 过贴敷或者涂敷的方式将防滑部件6设置于挡板11上。防滑部件6的厚度优 选为0.1毫米~0.5毫米。
本实用新型背光源实施例通过在框架上增设防滑部件,增加了框架和导光 板之间的摩擦力,避免了在震动测试中框架相对于导光板的快速移动,从而避 免了液晶显示模组在震动测试后产生异常响声,提高了液晶显示模组的质量。
图3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源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中所描述的结 构示意图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3所示,基于上述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的防滑部件6设置于挡板11的底面与导光板2之间。
为了进一步增大防滑部件6与导光板2之间的摩擦力,如图3所示,可 以将防滑部件6与导光板2相^t妄触的表面设置为包括多个框架凸起61的第一 摩擦层。
框架凸起61的尺寸优选为1微米~10微米;并且框架凸起61可以为半 圓型凸起,也可以为椭圆型、圆型、锥型或曲线型凸起。
本实用新型背光源实施例通过在框架上增设摩擦系数大的防滑部件,增 加了框架和导光板之间的摩擦力,避免了在震动测试中框架相对于导光板的 快速移动,从而避免了液晶显示模组在震动测试后产生异常响声,提高了液 晶显示模组的质量。
图4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源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导光板2的非显示区域的表面 设置为与第一摩擦层相配合的、且包括数个导光板凹槽的第二摩擦层。在 震动测试中,由于第一摩擦层中的框架凸起61和导光板凹槽之间的相互 摩擦,进一步增大了防滑部件6与导光板2之间的摩擦力。
一摩擦层相配合的、且包括数个导光板凸起的第二摩擦层。在震动测试中, 导光板凸起与第一摩擦层中的框架凸起61之间的相互摩擦,同样能够增 大防滑部件6与导光板2之间的摩擦力。
导光板凹槽或导光板凸起可以为半圆型凹槽或凸起,也可以为椭圆型、 圓型、锥型或曲线型凹槽或凸起。
在该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导光板凹槽可以包括相互间隔分 布的大导光板凹槽21和小导光板凹槽22。其中,大导光板凹槽21的尺寸 优选为10微米~ 50微米,小导光板凹槽22的尺寸优选为1微米~ 10微米; 并且大导光板凹槽21和小导光板凹槽22相互间隔分布的分布比率优选为 l:4 2:3。
同样的,当导光板2的非显示区域的表面设置为包括数个导光板凸起
小导光板凸起。其中,大导光板凸起的尺寸优选为10微米 50微米,小导 光板凸起的尺寸优选为1微米 10微米;并且大导光板凸起和小导光板凸 起相互间隔分布的分布比率优选为l:4 2:3。
由于小导光板凹槽22的尺寸与第一摩擦层的框架凸起61的尺寸在相同 的范围内,在震动测试中,框架凸起61可以卡于小导光板凹槽22中,增大 了防滑结构6与导光板2之间的摩擦力;由于大导光板凹槽21或者大导光板 凸起的尺寸大于框架凸起61的尺寸,在震动测试中,大导光板凹槽21或者 大导光板凸起与框架凸起61的配合,能够防止框架凸起61的水平移动,由 此进一步增大了防滑结构6与导光板2之间的摩擦力。导光板凹槽可以通过多种工艺成形,如蚀刻法、光阻光刻铸模式方法 等。导光板凸起也可以通过多种工艺成形,如蚀刻法、喷墨打印法等。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导光板凹槽,或者设置导光板凸起,使得在震动 测试中,导光板凹槽(或者导光板凸起)可以与防滑部件中的框架凸起相配 合,增加了防滑部件与导光板之间的摩擦面积,从而进一步增大了防滑部件 与导光板之间的摩擦力,避免了在震动测试中框架相对于导光板的快速移动, 从而避免了液晶显示模组在震动测试后产生异常响声,提高了液晶显示模组 的质量。
图5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源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三实 施例的区别在于,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防滑部件6与导光板2相接触 的表面设置为包括多个框架凹槽62的第三摩擦层,导光板2的非显示区域 的表面设置为与第三摩擦层相配合的、且包括数个导光板凸起的第四摩擦 层。在震动测试中,由于第三摩擦层中的框架凹槽62和导光板凸起之间 的相互摩擦,进一 步增大了防滑部件6与导光板2之间的摩擦力。
框架凹槽62的尺寸优选为1微米 10微米;并且框架凹槽62可以为圓 型凹槽,也可以为三角型、四方型、六角型或多边型凹槽。进一步,在防滑 部件6与导光板2相接触的表面上还可以设置多个通孔来代替框架凹槽,通 孔的尺寸优选为U敖米 10微米,通孔的形状可以为圆型、三角型、四方型、 六角型或多边型。
导光板凸起可以为半圓型凸起,也可以为椭圆型、圆型、锥型或曲线型 凸起。
在该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 步优选的,导光板凸起可以包括相互间隔分 布的大导光板凸起23和小导光板凸起24。其中,大导光板凸起23的尺寸 优选为10微米~ 50微米,小导光板凸起24的尺寸优选为1微米~ 10微米; 并且大导光板凸起和小导光板凸起相互间隔分布的分布比率优选为 l:4 2:3。由于大导光板凸起23的尺寸大于框架凹槽62的尺寸,在震动测试中, 大导光板凸起23与框架凹槽62的配合,能够防止框架凹槽62的水平移动, 由此进一步增大了防滑结构6与导光板2之间的摩擦力。
本实施例中,通过i殳置导光板凸起,使得在震动测试中,导光板凸起可 以与防滑部件中的框架凹槽相配合,增加了防滑部件与导光板之间的摩擦面 积,从而进一步增大了防滑部件与导光板之间的摩擦力,避免了在震动测试 中框架相对于导光板的快速移动,从而避免了液晶显示模组在震动测试后产 生异常响声,提高了液晶显示模组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源实施例中,只要防滑部件能够起到增加框架与 导光板之间摩擦力的效果即可,由此防滑部件的位置可以有多种,如防滑 部件可以设置于挡板底面与导光板之间,也可以设置于框架与导光板之间、 且位于挡板侧面的位置上,还可以设置于框架与导光板之间、且包覆挡板。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防滑部件是设置于挡板底面与导光板之间的。
参见图6,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源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 防滑部件6位于框架1与导光板2之间、且位于挡板ll侧面的位置上。其 中,防滑部件6的结构以及导光板2的结构具体参见第一、第二、第三和第 四实施例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参见图7,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源第六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 防滑部件6位于框架1与导光板2之间、且包覆挡板ll。其中,防滑部件 6的结构以及导光板2的结构具体参见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实施例中的 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 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 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实 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背光源,包括背光源模组和用于固定封装所述背光源模组的框架,所述框架上设置有用于提高所述框架对液晶面板支撑强度的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上设置有用于增加所述框架与所述背光源模组中导光板之间摩擦力的防滑部件,所述挡板通过所述防滑部件与所述导光板的非显示区域相接触。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部件与所述导光板相接触的表面设置为包括多个框架凸起的第一摩擦层。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非显 示区域的表面设置为与所述第 一摩擦层相配合的、且包括数个导光板凸起 或导光板凹槽的第二摩擦层。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凸起包 括相互间隔分布的大导光板凸起和小导光板凸起,所述导光板凹槽包括相 互间隔分布的大导光板凹槽和小导光板凹槽。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导光板凸起 和小导光板凸起或者所述大导光板凹槽和小导光板凹槽相互间隔分布的 分布比率为l:4 2:3。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部件与所 述导光板相接触的表面设置为包括多个框架凹槽的第三摩擦层。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非显 示区域的表面设置为与所述第三摩擦层相配合的、且包括数个导光板凸起 的第四摩擦层。
8、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 部件为设置在所述挡板底面与所述导光板之间的防滑薄膜。
9、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部件为设置在所述框架与所述导光板之间、且位于所述挡板侧面位置上的 防滑薄膜。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 部件为设置在所述框架与所述导光板之间、且包覆所述挡板的防滑薄膜。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源,该背光源包括背光源模组和用于固定封装所述背光源模组的框架,所述框架上设置有用于提高框架对液晶面板支撑强度的挡板,所述挡板上设置有用于增加所述框架与所述背光源模组中导光板之间摩擦力的防滑部件,所述挡板通过所述防滑部件与所述导光板的非显示区域相接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源通过在框架上设置防滑部件,增加了框架与导光板之间的摩擦力,避免液晶显示模组在震动测试后产生异常响声,提高了液晶显示模组的质量。
文档编号G02F1/1335GK201359236SQ200920106018
公开日2009年12月9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3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3日
发明者红 朱 申请人: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