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光源装置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1162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面光源装置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导光板进行面光发射的面光源装置和具有这种面光源装置的显 示装置。本申请基于并要求2008年6月23日在日本提交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 No. 2008-163848的优先权利益,其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背景技术
过去,已经提出并商业化了多种装置作为面光源装置,例如应用于例如液晶显示 器的背光源等。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布置有多个导光板的面光源装置。在该面光源装置 中,在各导光板的侧面上布置有多个光源。引用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2007-2933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这里,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面光源装置中,各导光板的发光面起单个部分照明区 域的功能,从而实现部分驱动(局部变暗),其中面内发光强度分布在面光源装置中作为整 体发生部分变化。然而,在该面光源装置中,在各导光板内,发光面内的发光强度分布是均勻的,因 此发光强度在导光板之间的接合部处发生急剧变化。因此,部分照明区域之间的边界看 起来不自然,从而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在例如用作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时,显示像质发生恶 化。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使部分照明区域之间的边 界比现有技术看起来更加自然的面光源装置和显示装置。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包括多个单位光源部,每一个构造成包括形成发光面的导 光板和设置在该导光板的多个侧面上的光源,所述多个单位光源部能够相互独立地照明。 这里,在这些单位光源部中,通过各侧面上的各光源的发光,形成在发光面内相互独立的不 均勻发光强度分布。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包括进行面光发射的上述面光源装置;和通过基于图像信号 对来自面光源装置的光进行调制从而进行图像显示的显示部。在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和显示装置中,在能够相互独立照明的多个单位光源部的 每一个中,通过各侧面上的各光源的发光,在发光面内形成相互独立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 布,因此能够在各单位光源部的发光面上形成任意的发光强度分布。根据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或显示装置,在能够相互独立照明的多个单位光源部的 每一个中,在发光面内形成相互独立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因此能够在各单位光源部的发光面上形成任意的发光强度分布。因此,通过调节各单位光源部的发光强度,与现有技术 相比,能够使部分照明区域之间的边界的外观更加自然。此外,在具有这种面光源装置的显 示装置中,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改善显示像质。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的主要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图1所示面光源装置1的截面结构的示例图。
图3是图2所示光学构件的具体结构的一个示例的俯视图。
图4是图2所示光学构件的具体结构的另一示例的俯视图。
图5是图2所示光学构件的具体结构的另一示例的俯视图。
图6是图2所示光学构件的具体结构的另一示例的俯视图。
图7是图2所示光学构件的具体结构的另一示例的俯视图。
图8是图2所示光学构件的具体结构的另一示例的俯视图。
图9是图1所示单位光源部的发光模式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10是图1所示单位光源部的发光模式的另一示例的说明图。
图11是比较例的现有技术单位光源部的发光模式的说明图。
图12是示出比较例的现有技术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3是示出比较例的现有技术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14是示出第--实施列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5是示出第一-实施列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16是示出第一-实施列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17是示出第--实施列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18是示出第--实施列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19是示出第--实施列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20是示出第--实施列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21是示出第--实施列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22是示出第--实施列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23是示出第--实施列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24是示出第--实施列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25是示出第--实施列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26是示出第--实施列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27是示出第--实施列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28是示出第--实施列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29是示出第--实施列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30是示出第--实施列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31是示出第--实施列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32是示出第--实施列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33是示出第--实施列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34是示出第--实施列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另一-示例的图。
5
图35是第一实施例的变型例的面光源装置的主要结构的俯视图。
图37是第一实施例的另一变型例的面光源装置的主要结构的俯视图。
图38是第一实施例的另一变型例的面光源装置的主要结构的俯视图。
图39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的变型例的单位光源部的发光模式的俯视图。
图40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的另一变型例的单位光源部的发光模式的俯视图。
图4l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的另一变型例的单位光源部的发光模式的俯视图。
图42是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主要结构的透视图。
图43是图像显示区域与部分照明区域之间位置关系的示例的透视图。
图44是示出第二实施例的单位光源部的发光模式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45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例的单位光源部的发光模式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46是示出第二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47是示出第二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48是示出第二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49是示出第二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50是示出第二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5l是示出第二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52是示出第二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53是示出第二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54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例的变型例的单位光源部的发光模式的俯视图。
图55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例的另一变型例的单位光源部的发光模式的俯视图。
图56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例的另一变型例的单位光源部的发光模式的俯视图。f0071] 图57是示出第二实施例的另一变型例(变型例1)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58是示出变型例l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59是示出变型例l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另一示例的图。f0074] 图60是示出变型例l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6l是示出变型例l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62是示出变型例l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另一示例的图。f0077] 图63是示出变型例l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64是示出变型例l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65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例的单位光源部的发光模式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66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例的单位光源部的发光模式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67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例的单位光源部的发光模式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68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例的单位光源部的发光模式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69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例的单位光源部的发光模式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70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例的变型例的单位光源部的发光模式的图。
图7l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例的另一变型例的单位光源部的发光模式的图。
图72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例的另一变型例的单位光源部的发光模式的图。
图73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例的另一变型例的单位光源部的发光模式的图。图74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例的另一变型例的单位光源部的发光模式的图。图75是本发明的变型例的单位光源部的结构的俯视图。图76是本发明另一变型例的单位光源部的结构的俯视图和截面图。图77是本发明另一变型例的单位光源部的结构的俯视图和截面图。图78是本发明另一变型例的单位光源部的结构的俯视图和截面图。图79是本发明另一变型例的单位光源部的结构的俯视图和截面图。图80是本发明另一变型例的单位光源部的结构的俯视图。图81是本发明另一变型例的单位光源部的结构的俯视图。图82是本发明另一变型例的单位光源部的结构的俯视图。图83是本发明另一变型例的单位光源部的结构的俯视图。图84是本发明另一变型例的单位光源部结构的截面图。图85是本发明另一变型例的单位光源部的结构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第一实施例]图1以俯视图(X-Y俯视图)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面光源装 置1)的主要结构。此外,图2以Z-X截面示出了面光源装置1的截面结构(沿图1中箭头 部分II-II观察到的截面结构)。该面光源装置1用作例如液晶显示器等显示装置的背光 源,并且是将X-Y平面用作发光面进行面光发射的光源。此外,在该发光面中,布置有多个 能够彼此独立进行照明的单位光源部10(图1中,多个单位光源部10沿X轴方向布置)。各单位光源部10是沿法线方向ζ轴发射发射光Lout的光源部,并由构成发光面 的导光板12和布置在该导光板12的多侧的多个光源11构成。在该单位光源部10中,虽然 详情将在后面描述,通过各侧的各光源11的发光,在发光面内形成彼此独立的不均勻发光 强度分布。注意,在各单位光源部10的底面侧设置有反射片13,并在发光面侧(顶面侧) 设置有多个光学片材141 144。此外,这些反射片13、光学片材141 144和光学构件15 用于有效地发射发射光。导光板12是用于传播(transmit)来自各光源11的光从而将之引导向发光面侧 (顶面侧)或底面侧的光学构件,并由例如玻璃材料等制成。然而,导光板12也可由其它材 料制成,只要该材料能传播来自光源11的光。此外,导光板12可以不是使来自光源11的 光直线前进的高透明材料,而是散布有光散射细微颗粒的光散射材料或光漫射材料。即使 对于具有光散射细微颗粒的材料,只要发光面能够获得期望的光学性质,可使用任意材料。 此外,导光板12的顶面和底面可以是镜面,也可受到纹理加工(texturing)、点加工(dot processing)、棱镜加工(prism processing)等加工,以改变来自光源11的光的传播方式 以及向发光面的发射方式。此外,可自由调节导光板12的形状、尺寸、反射率、密度、密度分 布等,来获得期望的性质。此外,还可自由调节导光板12的并列方向和导光板的长度。在导光板12的一对相反(opposed)侧面的每一个上,布置有多个(这里是六个) 光源11。光源11由例如LED(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构成。注意,光源11可等间距地布置,也可不等间距地布置。此外,光源11对于各导光板12的数量可调节成与 例如导光板12的长度匹配。反射片13由白色PET片、漫射反射片、银片、或ESR膜等形成。该反射片13用于 使从各单位光源部10朝发光面侧的相反侧发射的发射光朝发光面侧反射。各光学片材141 144由漫射片、漫射器、棱镜片、透镜片、辉度增加膜、或偏振板 等形成。光学构件15由例如光学片材、反射构件、或漫射构件等材料形成。该光学构件15 用于改善单位光源部10的边界的光学性质和外观,并任意设置。注意,为了进一步改善单 位光源部10的边界的光学性质和外观,例如,如图3 图8所示,可根据位置改变光学构件 15的光学性质,而不将整个表面做成均勻的。具体说,如例如图3(A)和(B)以及图4(A)和 (B)所示,光学构件15的反射性质(反射率)可根据位置而改变;如例如图5(A)和(B)以 及图6(A)和(B)所示,光学构件15的漫射性质(朦胧率(haze ratio))可根据位置而改 变;或者如例如图7(A)和(B)以及图8(A)和(B)所示,光学构件15的传播性质可根据位 置而改变。下面,参考图9 图21,对比比较例详细描述本实施例的整个面光源装置1的操作 和效果。这里,图11示出了比较例的现有技术面光源装置中的单位光源部100A和100B的 结构和发光强度分布。此外,图12和图13各自示出了比较例的面光源装置中的发光强度 分布。在本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1中,在各单位光源部10中,来自光源11的光在导光板 12内传播,并被导向顶面侧或底面侧。然后,朝向底面的发射光被反射片13反射向顶面侧, 而该反射光与朝向顶面侧的发射光一起经由光学片材141 144作为发射光Lout发射出 去,从而完成了面光发射。这时,在各单位光源部10中,通过各个侧面的各个光源11的发光,在发光面内形 成彼此独立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具体说,如例如图9(A)和(B)所示,通过布置有光源 11的一对侧面中的一侧的光源11的发光(见图9中左侧的图)、和这对侧面中另一侧的光 源11的发光(见图9的中间的图),在发光面内形成了彼此独立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 (B)的左侧和中间所示,在各单位光源部10的发光面内,从发光 光源11 一侧向相反侧,光源11的发光的发光强度逐渐减弱。注意,图9(A)中的“100%” 表示那一侧的发光强度,后同。因此,由一侧的光源11的发光引起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图9(B)中左侧的不 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和由另一侧的光源11的发光引起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图9(B)的 中间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发生重叠,从而能够在各单位光源部10的发光面内形成均勻 的发光强度分布(见图9中右侧的图)。此外,如例如图10㈧和⑶所示,由一侧的光源 11的发光引起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图10(B)中左侧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和由另 一侧的光源11的发光引起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图10(B)的中间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 布)发生重叠,从而也能够在各单位光源部10的发光面内形成不均勻的发光强度分布(见 图10中右侧的图)。另一方面,在比较例的面光源装置中,正如例如图11㈧所示的单位光源部100A 或图Il(B)所示的单位光源部100B那样,在各导光板102中,由来自光源101的光引起的
8发光面内的发光强度分布是均勻的(见图11(C))。因此,各导光板102的发光面起单个部 分照明区域的功能,并且如例如图12和图13所示,实现了部分驱动,其中整个面光源装置 的面内发光强度分布发生部分变化。然而,在比较例的这些面光源装置中,在如上所述的各导光板102中,由来自光源 101的光引起的发光面内的发光强度分布是均勻的,因此从图12(B)和图13(B)可知,发光 强度分布在单位光源部100A和100B的接合部处发生急剧变化。因此,部分照明区域之间 的边界的外观是不自然的,因此当用于例如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时,显示像质发生恶化。对比之下,在本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中,如图9和图10所示,在能够彼此独立照明 的各单位光源部10中,通过各侧面的光源11的发光,在发光面内形成了彼此独立的不均勻 发光强度分布。此外,通过重叠这些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能够在各单位光源部10的发光 面上形成任意的发光强度分布。因此,在布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这种单位光源部10的整个面光源装置中,如例如 图14(A)和(B)所示,通过调节并倾斜各单位光源部10的侧面的光源11的发光强度,在单 位光源部10的接合部获得发光强度的平稳(moderate)变化。注意,通过调节各单位光源部10的侧面的光源11的发光强度的平衡,如例如图 15(A)和(B)所示,能够改变发光强度分布的范围,此外如例如图16(A)和(B)所示,能够改 变发光强度分布的倾斜。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在能够彼此独立照明的各单位光源部10中,在发光面 内形成了彼此独立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因此能够在各单位光源部10的发光面上形成 任意的发光强度分布。因此,通过调节各单位光源部10的发光强度分布,与现有技术相比, 能够使部分照明区域之间的边界的外观更加自然。这里,如例如图14 图16所示,当发光强度分布在彼此相邻的单位光源部10之 间逐渐发生变化时,在彼此相邻的这些单位光源部10中,相邻侧面的光源11的发光强度最 好相互是与变化的发光强度分布大致呈相同趋势的值。或者,如例如图17 图19所示,相 邻侧面的光源11的发光强度最好是彼此相等的值。这是因为能够使部分照明区域之间的 边界的外观更加自然。这将通过使用图20(A) 图20(D)来详细描述。在图20㈧和图20⑶中,在五个彼此相邻的单位光源部10中,从左向右(沿X轴 的正方向),形成光源11的发光强度逐渐增强的发光强度分布。在该情况下,在相邻单位光 源部10之间,在布置于相邻侧面的光源11之间,右侧的光源11的发光强度最好大于或等 于左侧的光源11的发光强度。换言之,在该情况下,希望的是以下表达式(1) (4)成立。 当这些表达式(1) (4)成立时,如例如图20(D)中的点划线所示,通过一组布置于相邻侧 面的光源11形成了单个均勻且平稳的发光强度分布。此外,各组的发光强度分布被重叠, 从而如例如图20(D)中的实线所示,作为整体形成了平稳的发光强度分布。因此,部分照明 区域之间的边界的外观变得更加自然。此外,相反,当在布置于相邻侧面的光源11之间上 述表达式(1) (4)不成立时,换言之,当以下表达式(5) (8)成立时,如图21所示,不 形成平稳的发光强度分布。从这个观点来说,也希望以下表达式(1) (4)成立。侧面b的光源的发光强度<侧面c的光源的发光强度...(1)侧面d的光源的发光强度<侧面e的光源的发光强度...(2)侧面f的光源的发光强度<侧面g的光源的发光强度...(3)
9
侧面h的光源的发光强度<侧面i的光源的发光强度...(4)侧面b的光源的发光强度>侧面c的光源的发光强度...(5)侧面d的光源的发光强度>侧面e的光源的发光强度...(6)侧面f的光源的发光强度>侧面g的光源的发光强度...(7)侧面h的光源的发光强度>侧面i的光源的发光强度...(8)然而,以上关系是严格基于以下假设进行描述的在各单位光源部中,由一个光源 形成的强度分布和由另一光源形成的强度分布如例如图22所示是理想的强度分布。然而, 实际上,代替如图22所示的理想强度分布,还可能发生强度分布如图23 图沈所示偏离 理想强度分布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上述表达式(1) (4)并不总是希望的,还存在反而希 望上述表达式(5) ⑶的情况。原因将描述如下。如例如图27(A)所示,当形成理想强度分布的单位光源部进行排列时,能够在面 光源装置中形成平稳的发光强度分布。另一方面,如图27(B)和(C)所示,当强度分布偏 离理想强度分布的单位光源部进行排列时,不可能在面光源装置中形成平稳的发光强度分布。在该情况下,在图27(B)和图28(B)所示的情况下,如例如图28(B)所示,布置于 相邻侧面的光源的发光强度最好相互是与变化的发光强度分布大致呈相反趋势的值。因 此,能够在面光源装置中形成平稳的发光强度分布。相似地,同样在图27(C)和图^KA)所 示的情况下,如例如图29(B)所示,布置于相邻侧面的光源的发光强度最好相互是与变化 的发光强度分布大致呈相反趋势的值。因此,能够在面光源装置中形成平稳的发光强度分 布。这样,当强度分布形成为偏离理想强度分布的单位光源部进行排列时,上述表达 式(1) (4)可能是不希望的,反而存在希望上述表达式( (8)的情况。因此,优选的 是根据单位光源部的性质不同地使用表达式(1) (8)。注意,即使对于强度分布如图23 图沈所示形成为偏离理想强度分布的单位光 源部,当面光源装置中的发光强度分布不倾斜时,如例如图30 图33所示,能够在一定程 度上获得均勻的强度分布。因此,也能够将强度分布如图23 图沈所示形成为偏离理想强 度分布的单位光源部看作能够实现本发明的单位光源部。注意,在图23 图沈与图30 图33之间,图23(A)和图30(A)彼此对应,图23(B)和图30 (B)彼此对应,图24(A)和图 30 (A)彼此对应,图24 (B)和图31 (B)彼此对应,图25 (A)和图32 (A)彼此对应,图25 (B)和 图32(B)彼此对应,图26(A)和图33(A)彼此对应,而图26(B)和图33(B)彼此对应。注意,在本实施例中,示出发光强度分布的各图是基于如例如图22所示的直线强 度分布的。然而,实际上,可能发生如例如图34(A)所示的曲线强度分布。即使对于发光强 度分布形成为如图34(A)所示情形的单位光源部,在本实施例中描述的所有性质均能以类 似于发光强度分布形成为图22所示情形的单位光源部的方式获得。例如,当发光强度分布 形成为图22所示情形的单位光源部进行排列时,在面光源装置中形成如例如图34(B)所示 的发光强度分布。对比之下,当发光强度分布形成为图34(A)所示情形的单位光源部进行 排列时,在面光源装置中形成如例如图34(C)所示的发光强度分布。这样,在本实施例中表 示发光强度分布的各图也可基于如图34(A)所示的曲线强度分布。形成有这种发光强度分 布的单位光源部也能够看作实现本发明的单位光源部。
10
(第一实施例的变型例)注意,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已经描述了单位光源部10在面光源装置1的发 光面内沿X轴方向排列的情况,但是单位光源部10的布置构造并不局限于此。具体说,如 同例如图35(A) 图35(C)所示的面光源装置IA 1C,在面光源装置的发光面内,单位光 源部10可沿X轴与Y轴之间的倾斜方向排列。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光源11布置在导光板12的一对相反侧面的每一 个上的情况,但是光源11的布置构造并不局限于此。具体说,如同例如图36 (A) 图36 (C)、 图37(A) 图37(C)和图38所示的面光源装置ID 1J,光源可布置在导光板12的两对 或三对相反侧面上,并且在面光源装置的发光面内,单位光源部IOA IOC可沿X轴方向、 Y轴方向、或X轴与Y轴之间的倾斜方向布置。在该情况下,通过这两对或三对侧面中每一 个上的光源11的发光,在各单位光源部IOA IOC的发光面内形成相互独立的不均勻发光 强度分布,从而能够形成任意的发光强度分布。换言之,如例如图39(A)和图39(B)所示,通过调节布置于上下侧面的光源11的 发光强度,能够调节上下方向的强度倾斜。此外,如例如图39(C)和图39(D)所示,通过调 节布置于左右侧面的光源11的发光强度,能够调节左右方向的强度倾斜。此外,如例如图 40(A)和图40 (B)所示,通过调节布置于上侧和左侧的光源11的发光强度、以及布置于下侧 和右侧的光源11的发光强度,能够调节从左上向右下倾斜方向的强度倾斜。此外,如例如 图40(C)和图40(D)所示,通过调节布置于上侧和右侧的光源11的发光强度、以及布置于 下侧和左侧的光源11的发光强度,能够调节从右上向左下倾斜方向的强度倾斜。通过彼此重叠这些不均勻的多个发光强度分布,如例如图41所示,能够在各单位 光源部IOA的发光面内形成均勻或不均勻的发光强度分布,并且能够使部分照明区域的边 界看起来更加自然。(对显示装置的应用示例)图42以透视图示出了具有本实施例及其变型例的面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显示 装置3)的主要结构。该显示装置3由起背光功能的面光源装置1 (1A 1J)、显示面板21、 和用于控制面光源装置1(1A 1J)中各单位光源部和显示面板21的电路部22构成。显 示面板21通过基于图像信号调制来自面光源装置1(1A 1J)的照射光(发射光Lout)而 进行图像显示,并且可例如使用液晶面板。在该显示装置3中,设置有本实施例及其变型例的面光源装置1 (1A 1J),从而使 部分照明区域的边界的外观更加自然。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进一步改善显示像质。此外,如例如图43所示,能够形成部分照明区域1 ,其中只有与显示面板21的图 像显示区域中辉度不小于预定辉度的图像显示区域(显示图像1 得以显示的区域)相对 应的区域中的单位光源部被点亮。在这种构造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根据图像的亮度来进行 发光控制(调节发光强度),并且能够改善显示屏内明暗之间的对比度。下面,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其它实施例。注意,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元件将使 用相同附图标记,并视情况省略描述。[第二实施例]图44(A)和(B)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单位光源部IOK的发光模式的一个示 例。在该单位光源部IOK中,构造成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单位光源部10相反,在发光面
11内,从发光的光源U那侧向其相反侧,该光源U的发光的发光强度逐渐增加。因此,与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一样,由一侧的光源11的发光引起的不均勻发光强度 分布(图44(B)中左侧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和由另一侧的光源11的发光引起的不均 勻发光强度分布(图44(B)的中间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发生重叠,从而能够在各单位 光源部IOK的发光面内形成均勻的发光强度分布(见图44中右侧的图)。此外,如例如图45㈧和⑶所示,由一侧的光源11的发光引起的不均勻发光强 度分布(图45(B)中左侧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和由另一侧的光源11的发光引起的不 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图45(B)的中间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发生重叠,从而也能够在各 单位光源部IOK的发光面内形成不均勻的发光强度分布(见图45中右侧的图)。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同样,如同第一实施例,如例如图46(A)和(B)、图47 (A) 和(B)以及图48 (A)和(B)所示,在各单位光源部IOK的发光面上,能够形成任意的发光强 度分布。因此,通过调节各单位光源部IOK的发光强度,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使部分照明 区域之间的边界的外观更加自然。这里,在本实施例中同样,如例如图46 图48所示,当发光强度分布在彼此相邻 的单位光源部IOK之间逐渐发生变化时,在彼此相邻的这些单位光源部IOK之间,彼此相 反的不同侧面的光源11的发光强度最好相互是与变化的发光强度分布大致呈相同趋势的 值。或者,如例如图49 图51所示,彼此相反的不同侧面的光源11的发光强度最好是彼 此相等的值。这是因为能够使部分照明区域之间的边界的外观更加自然。与第一实施例的 情况一样,这将通过使用图52(A) 图52(D)来详细描述。在图52㈧和图52⑶中,在五个彼此相邻的单位光源部IOK中,从左向右(沿X 轴的正方向),形成光源11的发光强度得以逐渐增强的发光强度分布。在该情况下,在相邻 单位光源部IOK之间,在布置于彼此相反的不同侧面的光源11之间,右侧的光源11的发光 强度最好大于或等于左侧的光源11的发光强度。换言之,在该情况下,希望的是以下表达 式(9) (12)成立。当这些表达式(9) (12)成立时,如例如图52(D)中的点划线所示, 通过一组布置于彼此相反的不同侧面的光源11形成了单个均勻且平稳的发光强度分布。 此外,各组的发光强度分布彼此重叠,从而如例如图52(D)中的实线所示,作为整体形成了 平稳的发光强度分布。因此,部分照明区域之间的边界的外观变得更加自然。此外,相反, 当在布置于彼此相反的不同侧面的光源11之间上述表达式(9) (12)不成立时,换言之, 当以下表达式(1 (16)成立时,如例如图53所示,不形成平稳的发光强度分布。从这 个观点来说,也希望以下表达式(9) (1 成立。侧面a的光源的发光强度<侧面d的光源的发光强度...(9)侧面c的光源的发光强度<侧面f的光源的发光强度...(10)侧面e的光源的发光强度<侧面h的光源的发光强度...(11)侧面g的光源的发光强度<侧面j的光源的发光强度...(12)侧面a的光源的发光强度>侧面d的光源的发光强度...(13)侧面c的光源的发光强度>侧面f的光源的发光强度...(14)侧面e的光源的发光强度>侧面h的光源的发光强度...(15)侧面g的光源的发光强度>侧面j的光源的发光强度...(16)然而,以上关系是严格基于以下假设进行描述的在各单位光源部中,由一个光源
12形成的强度分布和由另一光源形成的强度分布是理想的强度分布。然而,实际上,代替理想 强度分布,还可能发生强度偏离理想强度分布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上述表达式(9) (12) 可能并不是希望的,反而存在希望上述表达式(13) (16)的情况。注意,原因与上面在第 一实施例中通过使用图22 图四描述的原因相同,因此将省略描述。此外,即使对于强度分布形成为偏离理想强度分布的单位光源部,当面光源装置 中的发光强度分布未倾斜时,正如第一实施例中图30 图33的情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 得均勻的强度分布。此外,即使在单位光源部具有曲线发光强度分布的情况下,如同第一实施例中图 34的情况,以类似于形成直线发光强度分布的单位光源部的方式获得本实施例中描述的所 有性质。换言之,本实施例中示出发光强度分布的各图可基于曲线发光强度分布。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各单位光源部IOK的发光面内,从发光光源11 一侧向其相 反侧,该光源11发光引起的发光强度逐渐增加,因此与第一实施例(相反,光源11发光引 起的发光强度逐渐减小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导光板12之间边界部分的亮线不均勻或直线 不均勻现象很难发生,并使部分照明区域之间的边界的外观更加自然,原因如下。(1)第一原因1.首先,在导光板12之间的边界部分,由于未设置导光板,所以光不从该部分发 射。因此,与其它部分(设置有导光板12的部分)相比,容易变得相对较暗,因此,容易发 生接合部不均勻现象。为了解决该问题,希望如后述那样使导光板12之间的边界部分尽可 能小,但是由于必要设置光源11,所以不能完全消除边界部分。此外,为了完全消除导光板 12之间的边界部分,有必要使相邻导光板12彼此连结成一体,这使得本发明排列多个导光 板12的基本结构难以实现。2.由于上述原因1,为了改善导光板12之间边界部分的接合部不均勻现象,必须 使大量光从该边界部分发出,即没有导光板12而容易变暗的部分。3.另一方面,从导光板12出射的光在导光板12内沿远离光源11的方向前进,然 后射出导光板12外,因此容易沿远离光源11的方向发射光。因此,出射光的配光分布(角 度方向的强度分布)的峰值角度,轻松地指向远离光源11的方向,而不是出射面的法线方 向。4.由于上述原因3,在设置光源11 一侧的相反侧的接合部,光源11的光容易射 出,而在设置光源11 一侧的接合部,光源11的光不易射出。5.这里,在如同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其中从发光光源11 一侧向其相反侧,光源11 发光引起的发光强度逐渐增加,必须在设置光源11 一侧的相反侧的接合部使较大量的光 射出。另一方面,在如同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下,其中从发光光源11 一侧向其相反侧,光源11 发光引起的发光强度逐渐减小,必须在设置光源11 一侧的接合部使较大量的光射出。6.这里,由于上述原因4,在如同本实施例的发光强度逐渐增加的情况下,能够说 容易在设置光源11 一侧的相反侧的接合部使较大量的光射出。此外,同理,在如同第一实 施例的发光强度逐渐减小的情况下,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难以在设置光源11 一侧的接合 部使较大量的光射出。7.鉴于上述,可以说,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能够使接合部不均勻现 象难以发生。
13
(2)第二原因8.当面光源通过使用导光板12构成时,只要不采用线状光源,一般,在设置光源 一侧容易发生所谓荧光不均勻性的亮度不均勻。这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i)在光源附近 在导光板内前进的光的量大,因此容易射出大量光;(ii)在光源之间在导光板内前进的光 的量少,因此难以射出大量光。9.此外,距光源越远,上述⑴与(ii)之间的差异越小,因此难以发生荧光不均勻 性现象。10.由于这些原因,在光源附近使光射出的尝试越难,就越容易发生荧光不均勻 性。此外,可以说,当光源附近的光出射量增加、而同时距离光源一定程度的位置的光出射 量减小时,能够使荧光不均勻性更难出现。11.因此,在如本实施例中那样发光强度逐渐增加的情况下,不易发生荧光不均勻 性,而相反,在如第一实施例中那样发光强度逐渐减小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荧光不均勻性。12.鉴于上述,可以说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能够使荧光不均勻性的 出现更加困难。注意,在本实施例中同样,与第一实施例的变型例一样,光源可布置在导光板12 的两对或三对相反侧面的每一个上,并且在面光源装置的发光面内,这种单位光源部可沿X 轴方向、Y轴方向、或X轴与Y轴之间的倾斜方向布置。在该情况下同样,通过这两对或三 对侧面中每一个上的光源11的发光,在各单位光源部的发光面内形成相互独立的不均勻 发光强度分布,从而能够形成任意的发光强度分布。换言之,如同例如图M(A)和图M(B)所示的单位光源部10L,通过调节布置于上 下侧面的光源11的发光强度,能够调节上下方向的强度倾斜。此外,如同例如图54(c)和 图M (D)所示的单位光源部10L,通过调节布置于左右侧面的光源11的发光强度,能够调节 左右方向的强度倾斜。此外,如同例如图55(A)和图55(B)所示的单位光源部10L,通过调 节布置于下侧和右侧的光源11的发光强度、以及布置于上侧和左侧的光源11的发光强度, 能够调节从左上向右下倾斜方向的强度倾斜。此外,如同例如图55(C)和图55(D)所示的 单位光源部10L,通过调节布置于上侧和右侧的光源11的发光强度、以及布置于下侧和左 侧的光源11的发光强度,能够调节从右上向左下倾斜方向的强度倾斜。通过彼此重叠这些不均勻的多个发光强度分布,如同例如图56所示的面光源装 置1K,能够在各单位光源部IOL的发光面内形成均勻或不均勻的发光强度分布,并且能够 使部分照明区域之间的边界看起来更加自然。(第二实施例的变型例变型例1)图57 图61用于说明本变型例的面光源装置中的发光强度分布。在这些图中, (B)和(D)各自示出了由沿X轴的正方向布置的五个单位光源部IOKl 10K5 (各自对应于 第二实施例中描述的单位光源部10K)形成,而(A)和(C)各自示出了这种面光源装置中沿 X轴方向的发光强度分布。这里,各单位光源部IOKl 10K5包括导光板12、设置于导光板 12的左侧(X轴的负方向侧)的光源11L、和设置于导光板12的右侧(X轴的正方向侧)的 光源11R。此外,在本变型例中(除后述图64外),由光源IlL形成的发光强度分布通过细 或粗点划线表示,由光源IlR形成的发光强度分布通过薄或粗虚线表示,而由所有五个单 位光源部IOKl 10K5形成的发光强度分布通过粗实线表示。以下,在本变型例中,将描述
14解决在第二实施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的技术。首先,如例如图57㈧和⑶所示,将考虑只有单位光源部IOKl的光源IlL被点 亮的情况。如这些图57㈧和⑶所示,在单位光源部IOKl的光源IlL点亮的情况下,当 只在该单位光源部IOKl的紧上方形成发光强度分布时,通过此前描述的技术能够在面光 源装置中作为整体实现平稳的发光强度分布。然而,如例如图57(C)和(D)所示,存在这样的情况根据单位光源部的位置关系 或设置在导光板12上方的光学片材等的位置和类型,光传播至位于点亮的单位光源部附 近的其它单位光源部。在这种情况下,在除点亮的单位光源部外的单位光源部上,同样形成 发光强度分布(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该情形可发生在以下场合和类似情况。·这样一种情况当一侧的光源点亮时、光从点亮光源一侧的相反侧射出、并从下 一(相邻)单位光源部的一侧进入。 这样一种情况光一旦从导光板射出,被设置在导光板上方的光学片材等反射回 来,从而从下一(相邻)单位光源部的导光板的顶面进入。这里,如图57㈧和⑶所示,在单位光源部IOKl的光源IlL被点亮时、只在该 单位光源部IOKl的导光板12的紧上方形成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的情况下,通过如例如图 58(A)和(B)所示,点亮单位光源部IOKl的光源IlL和单位光源部10K2的光源11R,能够 在面光源装置中作为整体形成平稳的发光强度分布。另一方面,如图57(C)和(D)所示,在 单位光源部IOKl的光源IlL被点亮时、光传播至相邻单位光源部10K2 10K5而形成不均 勻发光强度分布的情况下,如例如图58(C)和(D)所示,即使单位光源部IOKl的光源IlL 和单位光源部10K2的光源IlR被点亮,也不能在面光源装置中作为整体形成平稳的发光强 度分布。为了解决该问题,可使用以下技术。首先,如图57(C)和(D)所示,在单位光源部IOKl的光源IlL被点亮时、光传播至 相邻单位光源部10K2 10K5而形成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的情况下,点亮周边(相邻)单 位光源部的光源,以便如例如图59(A)和(B)中示出的粗线和箭头所示,形成与因传播形成 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的量相同且趋势相反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因此,发光强度分布 抵销了因光传播至相邻单位光源部10K210K5而形成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从而能够解 决上述问题。具体说,在单位光源部IOKl的光源IlL被点亮的情况下,·因光传播至单位光源部10K2而形成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通过点亮单位光源 部10K3的光源IlR从而在该单位光源部10K3中形成量相同且趋势相反的不均勻发光强度 分布而得到抵销,·因光传播至单位光源部10K3而形成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通过点亮单位光源 部10K4的光源IlR从而在该单位光源部10K4中形成量相同且趋势相反的不均勻发光强度 分布而得到抵销,并且·因光传播至单位光源部10K4而形成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通过点亮单位光源 部10K5的光源IlR从而在该单位光源部10K5中形成量相同且趋势相反的不均勻发光强度 分布而得到抵销。因此,在整个面光源装置中作为整体能够形成如例如图59(C)和(D)所示的平稳 发光强度分布。
15
换言之,归纳起来说,在单位光源部10Kn(n 大于等于1的整数)的左侧的光源 IlL点亮时,通过点亮各单位光源部10Kn+l、10Kn+2、10Kn+3、10Kn+4、...的右侧的光源IlR 以形成与因光的传播而形成的周边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程度相同(量大致相同)且趋势相 反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来使发光强度分布彼此抵销,从而能够解决该问题。此外,同样在单位光源部IOKn的右侧的光源IlR被点亮的情况下,相似地,通过点 亮各单位光源部10Κη-1、10Κη-2、10Κη-3、10Κη-4、...的左侧的光源IlL以形成与因光的传 播而形成的周边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程度相同(量大致相同)且趋势相反的不均勻发光强 度分布,来使发光强度分布彼此抵销,从而能够解决问题。此外,图57 图59中任一个均例示的是只有最左侧单位光源部IOKl的左侧的光 源IlL被点亮的情况,但是这在其它情况下也是适用的。例如,如图60㈧和⑶所示,在 单位光源部10Κ2的光源IlL和单位光源部10Κ3的光源IlR被点亮的情况下,当光传播至 其它附近单位光源部、而如例如图60(C)和(D)所示难以作为整体在面光源装置中形成平 稳的发光强度分布时,可进行如下。具体说,如例如图61(A)和(B)所示,通过根据上述技 术点亮周边(相邻)单位光源部的光源,能够如例如图61 (C)和(D)所示,作为整体在面光 源装置中形成平稳的发光强度分布。另外,在多个单位光源部内的各光源被点亮而作为整体在面光源装置中形成平稳 的发光强度分布的情况下,也能够按以下方式作为整体在面光源装置中形成平稳的发光强 度分布。具体说,首先,预先把握在各位置的光源被点亮时因传播而形成的不均勻发光强度 分布、和用于抵消它而形成程度相同且趋势相反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所必要的周边光源 的发光强度。然后,各光源的发光强度和各光源所需的周边光源的强度全部加起来并输出, 从而能够作为整体在面光源装置中实现期望的平稳发光强度分布,而不受因传播而形成的 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的影响。更具体地说,如例如图62 (A)和(B)所示,当形成在单位光源部IOKl和10Κ2之间 具有峰的发光强度分布A时,点亮单位光源部IOKl的光源IlL和单位光源部10Κ2的光源 11R,同时也点亮周边光源,以抵销因光的传播而形成成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相似地,如例 如图62(C)和(D)所示,当形成在单位光源部10Κ2和10Κ3之间具有峰的发光强度分布B 时,点亮单位光源部10Κ2的光源IlL和单位光源部10Κ3的光源11R,同时也点亮周边光源, 以抵销因光的传播而形成成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相似地,如例如图63(A)和(B)所示,当 形成在单位光源部10Κ3和10Κ4之间具有峰的发光强度分布C时,点亮单位光源部10Κ3的 光源IlL和单位光源部10Κ4的光源11R,同时也点亮周边光源,以抵销因光的传播而形成 成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相似地,如例如图63(C)和(D)所示,当形成在单位光源部10Κ4 和10Κ5之间具有峰的发光强度分布D时,点亮单位光源部10Κ4的光源IlL和单位光源部 10Κ5的光源11R,同时也点亮周边光源,以抵销因光的传播而形成成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然后,通过将形成这些发光强度分布A D所需的各光源的强度均加起来并一次 输出,如例如图64(A)和(B)所示,形成发光强度分布A D被加在一起的发光强度分布Ε。 这样,通过将发光强度分布A D用作基准强度分布、预先把握形成各基准强度分布所需的 光源的强度、并调节各基准强度分布,能够作为整体在面光源装置中实现期望的平稳发光 强度分布,而不受如例如图64(C)和(D)所示的因传播而形成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的影 响。
16
[第三实施例]图65示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单位光源部10 (或单位光源部10K)的发光模式 的一个示例。在该单位光源部IO(IOK)中,在各导光板12中,能够沿布置多个光源11的侧 面(这里为X轴方向的侧面)将各光源11的发光强度设定成彼此独立。因此,在图66所 示的单位光源部IO(IOK)中,将光源11的发光强度设定成沿布置光源11的侧面(这里为 X轴方向的侧面)逐渐变化,并沿该方向调节发光强度分布。因此,如例如图66和图67所示,通过与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方式在各单位 光源部10的发光面内、从发光光源11 一侧向相反侧使光源11发光引起的发光强度逐渐减 小的结构组合,能够在发光面内二维地改变发光强度。此外,如例如图68和图69所示,通过与类似于第二实施例中描述的方式在各单位 光源部IOK的发光面内、从发光光源11 一侧向相反侧使光源11发光引起的发光强度逐渐 增加的结构组合,能够在发光面内二维地改变发光强度。注意,如图65和图69所示,当各光源11的发光强度均独立受控时,可以想到,可 能存在传给光源11的信号量变大且信号处理变得复杂的情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同 例如图70 图73中示出的单位光源部10、10KU0A和10L,在布置多个光源11那侧,可使 这些光源11中的一些光源11 (图中符号Pl P4所示区域内的光源组)的发光强度相互 共同化(generalized),并可发送相同的信号。换言之,即使在某些光源11被作为一个组并 发送相同信号(即使以相同发光强度)时,光在导光板内传播,同时从导光板12的发光面 射出后逐渐减小强度,因此如图70 图73所示,获得平稳的放射状发光强度分布。因此, 通过调节这一组的发光强度与相邻的另一组的发光强度之间的强度平衡、并在重复的同时 二维地组合它们,能够获得平稳的二维发光强度分布。换言之,使光源11按组形成并受控, 从而能够在抑制发送到光源11的信号量的同时实现二维部分驱动。此外,如例如图74所示,当在彼此相邻的单位光源部IO(IOK)之间各光源11的发 光强度设定成沿布置光源11那个侧面(本例中为沿X轴方向)逐渐变化时,希望的是,在彼 此相邻的单位光源部IO(IOK)之间,沿布置光源11那个侧面(X轴方向)彼此相邻的单位 光源部IO(IOK)的发光强度相互是与变化的发光强度的分布大致呈相同趋势的值。或者, 希望的是,沿布置光源11的那个侧面(X轴方向)彼此相邻的光源11的发光强度是彼此相 等的值。这是因为能够使部分照明区域之间的边界的外观更加自然。具体说,在图74所示 的示例中,希望的是当以下表达式(17) (19)成立时,以下表达式00)和成立。光源a的发光强度<光源b的发光强度<光源面c的发光强度...(17)光源d的发光强度<光源e的发光强度>光源面f的发光强度...(18)光源g的发光强度>光源h的发光强度>光源面i的发光强度...(19)光源c的发光强度<光源d的发光强度...(20)光源f的发光强度>光源g的发光强度...到此,已经通过第一到第三实施例及其变型例以及它们的应用示例描述了本发 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和类似方案,还可做出各种变型。例如,在上述实施例等中,如图75(A)所示,描述了彼此相邻的单位光源部10内的 光源11沿光源11的布置方向(Y轴方向)布置在相同位置的情况,但是光源11的布置并不 局限于此。注意,在图75(A)等中,从光源11起的箭头表示来自光源11的光的最外侧(广
17角)的光束的前进方向。具体说,如例如图75(B)所示,彼此相邻的单位光源部IOM内的光 源11可沿光源11的布置方向(Y轴方向)布置在交错位置。在该结构的情况下,如图中的 符号dll和dl2所示,能够减小相邻导光板12之间的面积,从而使边界部分中的亮线不均 勻或直线不均勻不易发生,以使边界处的外观能够更加自然。此外,还能减小导光板11与 光学片材141 144等之间的距离(间隙),因此能够使面光源装置薄型化。此外,当如同 例如图75(C)中示出的单位光源部ION—样、各光源11设置成进一步靠后以比下一导光板 12的一排光源更靠后时,如图中的符号dl3所示,相邻导光板12之间的面积进一步减小,因 此能够使边界处的外观更加自然,并且能使面光源装置更薄。此外,在上述实施例等中,如图76(A)和(B)所示,描述了彼此相邻的单位光源部 10内的光源11沿导光板12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布置在相同位置的情况,但是光源11 的布置并不局限于此。具体说,如例如图77(A)和(B)所示,彼此相邻的单位光源部IOP内 的光源11可沿导光板12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垂直地交错布置。在该结构的情况下同 样,如图中的符号d21和d22所示,能够减小相邻导光板12之间的面积,从而使边界部分中 的亮线不均勻或直线不均勻不易发生,以使边界处的外观能够更加自然。此外,还能减小导 光板11与光学片材141 144等之间的距离(间隙),因此能够使面光源装置薄型化。此外,如例如图78(A)和(B)所示,彼此相邻的单位光源部10内的光源11的安装 面(配线基板16)布置在同一侧(这里为导光板12的底面侧),但并不限于此。具体说, 如例如图79(A)和(B)所示,彼此相邻的单位光源部IOP内的光源11的安装面(配线基板 16)可布置在两相反侧(这里为导光板12的顶面侧和底面侧)。在该结构的情况下,配线 基板16的安装面彼此不妨碍,因此能够减小光源11之间的距离,使得能够设置更多的光源 11。此外,如例如图80 (A)和(B)、图81 (A)和(B)、图82 (A)和(B)、和图83 (A)和(B) 所示,彼此相邻的单位光源部10内的光源IlA或光源IlB可沿前后两个方向发光,也可沿 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发光,也可沿全周或全方位发光。此外,当光散射材料用作导光板12的材料时,在导光板12内前进的光被散射,容 易射出导光板12外,因此优选的是应用于第一实施例,而不是第二实施例。此外,在上述实施例等中,如图84(A)所示,描述了导光板12是厚度均勻的平板的 情况,但是如同例如图84⑶ ⑷所示的导光板12A 12J,导光板的厚度可在设置光源 11的侧面间(这里为X轴方向)发生变化。具体说,如同例如图84⑶ (E)中示出的导 光板12A 12D,导光板可成形为楔形,其中设置光源11的一侧与另一侧的厚度彼此不同。 此外,如同例如图84(F) ⑷示出的导光板12E 12J,导光板可以是中部比端部厚或薄 的导光板。此外,当导光板的厚度发生变化时,厚度的变化方式可以是线性函数变化(截面 为直线的情况)、或除线性函数外的变化(截面为曲线的情况)。然而,在距光源11越远、导光板的厚度就较小的情况下,根据上下表面的倾斜,前 进中的光容易全部沿发光面的法线方向反射,而不是沿发光面的面内方向(即,图中的Z轴 方向而不是X轴方向),因此变得容易射到导光板外。另一方面,在距光源11越远、导光板 的厚度就越大的情况下,根据上下表面的倾斜,传播中的光容易全部沿发光面的面内方向 反射,而不是沿发光面的法线方向方向(即,图中的X轴方向而不是Z轴方向),因此变得不 易射到导光板外。因此,图84 (A)所示的导光板12适用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两者,但是优选
18的是,图84 (F)、(G)和(H)中示出的导光板12E、12F和12G适用于第一实施例,而图84(I)、 (J)和⑷中示出的导光板12H、12I和12J适用于第二实施例。此外,为了在图中左侧和右 侧的光源表示相等的发光强度,希望使用导光板12和12E 12J,但是即使使用了除这些导 光板外的导光板12A 12D,也能通过进行导光板的图案调节(pattern adjusting),使图 中左侧和右侧的光源表示相等的发光强度。此外,如例如图85所示,通过在上下表面两侧设置光学片材141 144,能够提供 顶面和底面均发光的背光。再此外,只要能发光的东西均可用作光源,并且并非所有光源均必须发射同一波 长范围内的光。例如,可使用发射蓝色波长的光的光源、发射绿色波长的光的光源、和发射 红色波长的光的光源。这些光源可用作分离的光源,也可用作单个包装在一起的光源。此外,还可使用发射蓝色和绿色彼此混合的波长的光的光源、和发射红色波长的 光的光源。这些光源可用作分离的光源,也可用作单个包装在一起的光源。此外,还可使用 发射蓝色和红彼此混合的波长的光的光源、和发射绿色波长的光的光源。这些光源可用作 分离的光源,也可用作单个包装在一起的光源。另外,还可使用例如这两种光源,即发射绿 色和红色彼此混合的波长的光的光源、和发射蓝色波长的光的光源。这些光源可用作分离 的光源,也可用作单个包装在一起的光源。此外,例如发射蓝光的光源和被该光激励而发射黄光的荧光物质可包装在一起, 并用作单个光源。此外,例如发射蓝光的光源和被该光激励而发射绿光和红光的荧光物质 可包装在一起,并用作单个光源。再此外,例如发射蓝光的光源、发射绿光的光源、和被该光激励而发射红光的荧光 物质可包装在一起,并用作单个光源。此外,例如发射蓝光的光源、发射红光的光源、和被该 光激励而发射绿光的荧光物质可包装在一起,并用作单个光源。此外,例如,使用发射蓝光的光源,并将被该光激励而发射黄光的荧光物质形成为 片材,并将它们与光学片材等一起使用,从而能够发射白光作为背光。另外,例如,使用发射 蓝光的光源,并将被该光激励而发射黄光的荧光物质形成为片材,并将它们与光学片材等 一起使用,从而能够发射白光作为背光。此外,例如,使用发射蓝光的光源和发射绿光的光源,并将被该光激励而发射红光 的荧光物质形成为片材,并将它们与光学片材等一起使用,从而能够发射白光作为背光。再 此外,例如,使用发射蓝光的光源和发射红光的光源,并将被该光激励而发射绿光的荧光物 质形成为片材,并将它们与光学片材等一起使用,从而能够发射白光作为背光。此外,来自光源的光并不局限于可见光,也可以是例如红外线和紫外线等不可见 光。
19
权利要求
1.一种面光源装置,包括多个单位光源部,其构造成包括形成发光面的导光板和设置在导光板的多个侧面上的 光源,所述多个单位光源部能够相互独立地点亮,其中,在单位光源部中,通过各侧面上的各光源的发光,形成在发光面内相互独立的不 均勻发光强度分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一对相反侧面的每一个上,并且通过这对侧面中一个侧面上的光源的发光和这对侧面中另一侧面上的光源的发光,形 成在发光面内相互独立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通过重叠由所述一个侧面上的光源的发光 形成的第一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和由所述另一侧面上的光源的发光形成的第二不均勻发 光强度分布,能够在发光面内形成均勻的发光强度分布。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通过重叠由所述一个侧面上的光源的发光 形成的第一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和由所述另一侧面上的光源的发光形成的第二不均勻发 光强度分布,能够在发光面内形成第三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相反的两对侧面的每一个侧面上,并且通过这两对侧面中每一个侧面上的光源的发光,形成在发光面内相互独立的不均勻发 光强度分布。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通过重叠由这两对侧面中每个侧面的发光 形成的第一到第四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能够在发光面内形成均勻的发光强度分布。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通过重叠由这两对侧面中每个侧面的发光 形成的第一到第四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能够在发光面内形成第五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
8.如权利要求2 7中任一项所述的面光源装置,构造成在发光面内,从发光光源一侧 向相反侧,由该光源的发光形成的发光强度逐渐增加。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在发光强度分布在彼此相邻的单位光源部 之间逐渐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在彼此相邻的单位光源部之间,设置在彼此相反的不同侧面 上的光源的发光强度相互是与变化的发光强度分布大致呈相同趋势的值。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设置在彼此相反的不同侧面上的光源的发 光强度是彼此相等的值。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在沿从发光光源一侧向相反侧的方向上的 周边单位光源部中,各光源的发光强度设定成抵销因来自具有发光光源的单位光源部的光 的传播而形成的周边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
12.如权利要求2 7中任一项所述的面光源装置,构造成在发光面内,从发光光源一 侧向相反侧,由该光源的发光形成的发光强度逐渐减小。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在发光强度分布在彼此相邻的单位光源 部之间逐渐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在相邻单位光源部之间,设置在相邻侧面上的光源的发光 强度相互是与变化的发光强度分布大致呈相同趋势的值。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设置在相邻侧面上的光源的发光强度是彼此相等的值。
15.如权利要求2 7中任一项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在各导光板中,沿设置多个光 源的侧面,各光源的光强能够设定成相互独立。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在所述设置多个光源的侧面上,所述多个 光源中的一些光源被相互共同化。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在各光源的发光强度在彼此相邻的单位 光源部之间设定成沿所述设置多个光源的侧面的方向逐渐变化的情况下,在相邻单位光源 部之间,沿所述设置多个光源的侧面的方向彼此相邻的光源的发光强度相互是与变化的发 光强度的分布大致呈相同趋势的值。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沿所述设置多个光源的侧面的方向彼此 相邻的光源的发光强度是彼此相等的值。
19.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进行面光发射的面光源装置;和通过基于图像信号对来自面光源装置的光进行调制从而进行图像显示的显示部,其中,所述面光源装置包括多个单位光源部,其构造成包括形成发光面的导光板和设 置在导光板的多个侧面上的光源,所述多个单位光源部能够相互独立地点亮,并且在单位光源部中,通过各侧面上的各光源的发光,形成在发光面内相互独立的不均勻 发光强度分布。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面光源装置,其中部分照明区域之间的边界的外观比现有技术更加自然。在能够被独立点亮的各单位光源部(10)的发光面内独立地形成不均匀的发光强度分布。因此,能够在各单位光源部(10)的发光面上形成任意的发光强度分布。通过调节各单位光源部(10)的发光强度分布,能使部分照明区域之间的边界的外观比现有技术更加自然。
文档编号G02F1/13357GK102099617SQ200980128108
公开日2011年6月15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17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23日
发明者铃木弘真 申请人:索尼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