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4790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特别是一种将极化驱动 微型透镜内嵌(in-cell)在显示装置内,而可省略至少一片用以包覆极化驱动微型透镜的 玻璃层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立体显示技术主要的原理是使观看者的左眼与右眼分别接收到不同的影像,而左 眼与右眼接收到的影像会经由大脑分析并重叠而使观看者感知到影像画面的层次感及深 度,进而产生立体感。目前立体显示装置主要可区分时间序列式(time-sequential)与空间多工式两 种。时间序列式立体显示装置会以扫描方式依序交替显示供左眼观看的左眼画面与供右 眼观看的右眼画面。在观看画面时,观看者必须配戴快门眼镜(shutter glass),而快门眼 镜可依据目前显示的画面依序容许观看者的左眼仅观看到左眼画面而无法观看到右眼画 面,以及容许观看者的右眼仅观看到右眼画面而无法观看到左眼画面,借此达到立体显示 的效果。空间多工式(spatial-multiplexed)立体显示装置主要包括视差屏障(parallax barrier)型立体显示装置。视差屏障型立体显示装置是利用设置在显示面板前方的视差屏 障,即设置在构成显示面板的二基板的外表面,使观看者的左眼与右眼因观看角度的差异 受到视差屏障的遮蔽,而仅能分别观看到左眼画面与右眼画面。然而,传统的立体显示装置在使用上或效果上仍具有许多缺点。时间序列式立体 显示装置需配载快门眼镜,因此造成使用上的不便,而空间多工式立体显示装置具有可观 看距离的限制,亦即观看者可清楚观看到立体影像的位置仅限于特定范围之间。然而,当空 间多工式立体显示装置应用在高解析度的手机或其它具有高解析度的可携式显示装置上 时,传统的空间多工式立体显示装置是通过将视差屏障与显示装置之间的玻璃薄化,以缩 短视差屏障与显示装置之间的距离,进而减短可观看距离,达到可携式显示装置所需要的 最佳观看距离。但是玻璃薄化的程度受限于制程的极限,且亦会影响可携式显示装置的结 构强度。因此,传统应用于高解析度可携式电子产品上的立体显示装置在缩短可观看距离 上仍有其进步的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以 解决传统技术在缩短可观看距离上所面临的难题。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包括有 机发光二极管(0LED)显示单元、极化驱动微型透镜(polarizationactivated microlens, PAM)、可切换偏光装置以及偏光片。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包括上基板、下基板与有机 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设置在上基板与下基板之间,极化驱动微型透镜设置在上基板与有机 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之间并与上基板以及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直接接触,可切换偏光装置设置在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的上基板之上,以及偏光片设置在可切换偏光装置之 上。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包括 扭转向列型显示单元、可切换偏光装置以及极化驱动微型透镜。可切换偏光装置包括下透 明基板、第一透明导电层设置在下透明基板之上、第二透明导电层设置在第一透明导电层 之上以及上透明基板设置在第二透明导电层之上,极化驱动微型透镜设置在第二透明导电 层与上透明基板之间并与第二透明导电层以及上透明基板直接接触。本发明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借由将极化驱动微型透镜内嵌 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内,达到在制程上省略至少一片用以包覆极化驱动微型透镜的 玻璃层。此外,当显示元件为扭转向列型显示单元时,本发明亦提供一种将极化驱动微型透 镜内嵌于可切换偏光装置内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通过上述将极化驱 动微型透镜内嵌在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或可切换偏光装置内的作法,本发明的可切换 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在制程上可以达到省略至少一片用以包覆极化驱动微型 透镜的玻璃层,以最有效的方式达到缩短用于可携式显示装置的观看距离。


图1示出了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的 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在 三维显示模式作用下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在 二维显示模式作用下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的 示意图。图5示出了一高解析度三维显示面板的最佳观看距离与厚度的关系示意图。图6示出了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的 示意图。图7示出了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在 三维显示模式作用下的示意图。图8示出了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在 二维显示模式作用下的示意图。图9示出了本发明第四优选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的 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14下基板20、90 极化驱动微型透镜24、94 结构层40、80 可切换偏光装置
43、44、
85,86
47、48
60
82
84
P1
RP1
BP1
GP2
D1
12
16
22,92
30,70
42,88
45、46
50
81
83
100,200
P2
GP1
RP2
BP2
D2
配向膜 透明基板
扭转向列型显示单元 上透明基板 第二透明导电层 第一像素单元 第一红色次像素 第一蓝色次像素 第二绿色次像素 第一偏振方向 上基板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 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 粘着层 液晶层 透明导电层 偏光片 下透明基板 第一透明导电层 显示装置 第二像素单元 第一绿色次像素 第二红色次像素 第二蓝色次像素 第二偏振方向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下文特列举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构成内容及所欲达成的功效。请参考图1,图1示出了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 显示装置100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 100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10、极化驱动微型透镜20、可切换偏光装置40以及偏光 片50设置在可切换偏光装置40之上。本实施例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10包括上基 板12、下基板14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16设置在上基板12与下基板14之间。本实 施例的极化驱动微型透镜20设置在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10的上基板12与有机发光 二极管显示阵列16之间,并与上基板12以及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16直接接触,其中 极化驱动微型透镜20包括液晶高分子(liquid crystal polymer, LCP)透镜结构22以及 结构层24,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22与结构层24相互接触,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22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16直接接触,且结构层24与上基板12直接接触,因此可省略至少一 片用以包覆极化驱动微型透镜20的玻璃层,而将极化驱动微型透镜20内嵌在有机发光二 极管显示单元10装置内,有助于达到薄化的目的。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22具有双折射率 (birefringence),其分别为寻常光折射率与非常光折射率,而结构层24具有一折射率,且 结构层24的折射率大体上与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22的寻常光折射率及非常光折射率的其 中之一相等。在本实施例中,结构层24的折射率优选为与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22的寻常 光折射率相等,但不以此为限。本实施例的可切换偏光装置40设置在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 单元10的上基板12之上,其中可切换偏光装置40包括液晶层42、一对配向膜43、44、一对 透明导电层45、46以及一对透明基板47、48。本实施例的液晶层42设置在配向膜43、44 之间,配向膜43、44设置在透明导电层45、46之间,以及透明导电层45、46设置在透明基板 47、48之间。此外,可切换偏光装置40可为扭转向列型(twist nematic,TN)液晶单元,但 并不以此为限。此外,本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100还包括粘着 层30,设置在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10的上基板12与可切换偏光装置40之间,用以粘 着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10的上基板12与可切换偏光装置40的透明基板47。此外,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10的有机发光二极管 显示阵列16至少包括第一像素单元P1与第二像素单元P2。本实施例的第一像素单元P1 包括第一红色次像素RP1、第一绿色次像素GP1以及第一蓝色次像素BP1。此外,第二像素 单元P2包括第二红色次像素RP2、第二绿色次像素GP2以及第二蓝色次像素BP2。本实施 例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10所发射出的光源为自然光,因此位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 示阵列16内的第一像素单元P1与第二像素单元P2所发射出的部分影像画面具有第一偏 振方向,而部分影像画面具有第二偏振方向,且第一偏振方向与第二偏振方向相互垂直。当本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100在作用时,影像画面从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10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16朝向极化驱动微型透镜20的 方向射出,且依序穿过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22、结构层24、上基板12、粘着层30、可切换偏 光装置40以及偏光片50,但并不以此为限,其中具有第一偏振方向的影像画面在穿过液晶 高分子透镜结构22时通过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22的寻常光折射率折射,而具有第二偏振 方向的影像画面在穿过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22时通过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22的非寻常光 折射率折射。此外,由于本实施例的结构层24的折射率等于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22的寻 常光折射率,故具有第一偏振方向的影像画面在穿过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22并进入结构 层24时并不会产生折射,而具有第二偏振方向的影像画面在穿过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22 并进入结构层24的同时,会经历折射率的转换(从具有非寻常光折射率的液晶高分子透镜 结构22进入具有寻常光折射率的结构层24)而产生折射。此外,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液 晶高分子透镜结构22具有透镜(lens)般的形状,因此当具有第二偏振方向的光线经过液 晶高分子透镜结构22与结构层24的不同折射率时,具有第二偏振方向的光线随着进入透 镜的位置不同会分别折射至两个不同的方向。由上述可知,用来提供二维显示的具有第一偏振方向的影像画面在通过液晶高分 子透镜结构22与结构层24的界面时不会产生折射而用来提供三维显示的具有第二偏振方 向的影像画面在通过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22与结构层24的界面时会因折射率的不同会产 生折射。在后续的说明书当中将说明本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100如何通过可切换偏光装置40与偏光片50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请参考图2,图2示出了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 显示装置100在三维显示模式作用下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可 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100在三维显示模式作用下,第一像素单元P1与第二 像素单元P2所发射出的影像画面分别提供至观看者的左眼与右眼,使观看者的左眼与右 眼能接收到不同的影像画面,体验三维的观看效果。此外,本实施例的偏光片50具有平行 于第一偏振方向D1的吸收轴,在三维显示模式下,可切换偏光装置40可将具有第一偏振方 向D1的影像画面扭转至第二偏振方向D2,以及将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画面扭转至 第一偏振方向D1。因此,原本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画面能顺利的通过偏光片50并 通过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22的折射传递至观看者的左眼与右眼,以达到三维的观看效果, 而原本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在通过可切换偏光装置40后则会因偏振方向垂直 于偏光片50的吸收轴而被阻挡在偏光片50之前。请参考图3,图3示出了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 显示装置100在二维显示模式作用下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可 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100在二维显示模式作用下,第一像素单元P1与第二 像素单元P2所发射出的影像画面为同时提供给观看者的左眼与右眼的影像画面。此外,在 二维显示模式作用时,利用改变可切换偏光装置40的液晶层42内液晶分子的扭转方向,可 使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能在不改变其偏振方向的状态下直接穿过可切换偏光 装置40与偏光片50,而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画面则会在穿过可切换偏光装置40后 被阻挡在偏光片50之前,达到二维的观看效果。在本实施例中,依据可切换偏光装置40的设计不同,可切换偏光装置40可利用不 同的电压操作模式来达到转换偏振方向或不转换偏振方向的作用。举例而言,在三维显示 模式作用下,可在可切换偏光装置40的透明导电层45、46之间提供压差以分别将具有第一 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扭转成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画面,以及将具有第二偏振方 向D2的影像画面扭转成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或是可在可切换偏光装置40的 透明导电层45、46之间不提供压差的状态下,分别将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扭转 成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画面,以及将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画面扭转成具有 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另外,在二维显示模式作用下,可在可切换偏光装置40的透 明导电层45、46之间提供压差,以使得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与具有第二偏振方 向D2的影像画面的偏振方向不被改变,或是在可切换偏光装置40的透明导电层45、46之 间不提供压差的状态下,使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与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 像画面的偏振方向不被改变。值得说明的是,偏光片50的吸收轴的方向并不以平行于第一 偏振方向D1为限,而亦可平行于第二偏振方向D2。当偏光片50的吸收轴平行于第二偏振 方向D2时,可切换偏光装置40的操作方式需作相对应对变化,例如在二维显示模式下,可 切换偏光装置40将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转换为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 画面,使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画面通过偏光片50,在三维显示模式下,可切换偏光 装置40则不对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画面进行偏振改变,而使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 的影像画面可直接通过偏光片50。请参考图4,图4示出了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100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前述的实施例使用相同符号标注相同元件,并仅针对 相异处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极化驱动微型透镜20的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22 与结构层24的相对位置是与第一优选实施例相反。更精确的说,本实施例的液晶高分子透 镜结构22是设置在结构层24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10的上基板12之间,且液晶高 分子透镜结构22并与结构层24以及上基板12直接接触,结构层24是与有机发光二极管 显示阵列16直接接触,因此可省略至少一片用以包覆极化驱动微型透镜20的玻璃层,而将 极化驱动微型透镜20内嵌在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10装置内,有助于达到薄化的目的。 本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100在对调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22与 结构层24的相对位置之后,通过类似前述实施例的操作方式亦能达到上述可切换二维与 三维显示模式的功效。请参考图5,图5示出了三维显示面板的三维观看距离与厚度的关系示意图,其中 三维观看距离为观看者与三维显示面板之间的距离,而厚度是指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 与极化驱动微型透镜之间的距离。图5所示的关系示意图为7. 19厘米尺寸的三维显示面 板,且此三维显示面板具有每厘米111个像素的高解析度,其中X轴为三维观看距离(单位 为毫米),Y轴为厚度(单位为毫米)。如图5所示,当三维观看距离缩小时,其所对应的厚 度亦以等比例方式缩小。一般而言,用于可携式显示装置的高解析度三维显示面板的最佳 观看距离约为300毫米,而其所对应的厚度约为0. 2毫米。为了达到最佳观看距离,本发明 第一优选实施例与第二优选实施例利用将极化驱动微型透镜内嵌在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 单元之内并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直接接触,以最有效的 方法缩短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与极化驱动微型透镜之间的距离。请参考图6,图6示出了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 显示装置200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 200包括扭转向列型显示单元60、可切换偏光装置80以及极化驱动微型透镜90。本实施例 的可切换偏光装置80包括下透明基板81、第一透明导电层83设置在下透明基板81之上、 第二透明导电层84设置在第一透明导电层83之上、上透明基板82设置在第二透明导电层 84之上、一对配向膜85、86设置在第一透明导电层83与第二透明导电层84之间,以及液晶 层88设置在配向膜85、86之间。此外,极化驱动微型透镜90设置在可切换偏光装置80内 的第二透明导电层84与上透明基板82之间并与第二透明导电层84以及上透明基板82直 接接触。本实施例的极化驱动微型透镜90包括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92以及结构层94,液 晶高分子透镜结构92与结构层94直接接触。此外,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92具有双折射率, 其分别为寻常光折射率与非常光折射率,而结构层94具有折射率,且其中结构层94的折射 率大体上与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92的寻常光折射率及非常光折射率的其中之一相等。在 本实施例中,结构层94的折射率优选为与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92的寻常光折射率相等,但 不以此为限。本实施例的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92与第二透明导电层84直接接触,且结构 层94与上透明基板82直接接触,因此可省略至少一片用以包覆极化驱动微型透镜90的玻 璃层,而将极化驱动微型透镜90内嵌在可切换偏光装置80内,有助于达到薄化的目的。此 外,本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200还包括粘着层70设置在扭转向 列型显示单元60与可切换偏光装置80的下透明基板81之间,用以粘着扭转向列型显示单 元60与可切换偏光装置80的下透明基板81。
9
此外,本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200的扭转向列型显示 单元60为扭转向列型液晶显示面板,其至少包括第一像素单元P1与第二像素单元P2。本 实施例的第一像素单元P1包括第一红色次像素RP1、第一绿色次像素GP1以及第一蓝色次 像素BP1。第二像素单元P2包括第二红色次像素RP2、第二绿色次像素GP2以及第二蓝色 次像素BP2。当本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200在作用时,影像画面 从扭转向列型显示单元60内的第一像素单元P1与第二像素单元P2朝向可切换偏光装置 80射出,且依序穿过粘着层70、下透明基板81、第一透明导电层83、配向膜85、液晶层88、 配向膜86、第二透明导电层84、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92、结构层94以及上透明基板82,但 并不以此为限。请参考图7,图7示出了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 显示装置200在三维显示模式作用下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可 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200在三维显示模式作用下,第一像素单元P1与第二 像素单元P2所发射出的影像画面分别用以对应提供至观看者的左眼与右眼。此外,本实施 例的扭转向列型显示单元60的第一像素单元P1与第二像素单元P2所发射出的影像画面 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在三维显示模式下,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能在不改变 其偏振方向的状态下通过可切换偏光装置80的液晶层88并依序进入极化驱动微型透镜 90内的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92以及结构层94。在本实施例中,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 像画面在穿过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92与结构层94的界面时会产生折射。精确地说,由于 本实施的结构层94具有与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92的寻常光折射率相同的折射率,故具有 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在穿过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92并进入结构层94的同时,由于 经历折射率的转换以及穿透具有透镜般形状的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92,具有第一偏振方向 D1的影像画面会折射至两个不同的方向(如观看者的左眼与右眼),进而达到三维显示的 效果。请参考图8,图8示出了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 显示装置200在二维显示模式作用下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可切 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200在二维显示模式作用下,第一像素单元P1与第二像 素单元P2所发射出的影像画面为同时提供给观看者的左眼与右眼的相同的影像画面。在 二维显示模式下,可使可切换偏光装置80可将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在通过液 晶层88的同时,扭转至第二偏振方向D2,其中第一偏振方向D1与第二偏振方向D2为相互 垂直。由于本实施的结构层94具有与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92的寻常光折射率相同的折射 率,故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画面在穿过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92并进入结构层94的 同时不会产生折射,而可达到二维显示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依据可切换偏光装置80的设计不同,可切换偏光装置80可利用不 同的电压操作模式来达到转换偏振方向或不转换偏振方向的作用。举例而言,在三维显示 模式作用下,可在可切换偏光装置80的第一透明导电层83与第二透明导电层84之间提供 压差以将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扭转成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画面,或是 在可切换偏光装置80的第一透明导电层83与第二透明导电层84之间不提供压差,以将具 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扭转成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画面。另外,在二维显 示模式作用下,可在可切换偏光装置80的第一透明导电层83与第二透明导电层84之间提供压差,以使得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在经过可切换偏光装置时不改变其偏振 方向,或是在可切换偏光装置80的第一透明导电层83与第二透明导电层84之间不提供压 差,以使得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在经过可切换偏光装置80时不改变其偏振方 向。此外,值得说明的是,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扭转向列型显示单元60的第一像 素单元P1与第二像素单元P2所发射出的影像画面并不以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 面为限。当扭转向列型显示单元60的第一像素单元P1与第二像素单元P2所发射出的影 像画面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时,可切换偏光装置80的操作方式需作相对应对变化,例如在 三维显示模式下,可切换偏光装置80是在三维显示模式下将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 画面扭转至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使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在通过液 晶高分子透镜结构92与结构层94的同时折射至两个不同的方向;而在二维显示模式下,可 切换偏光装置80则不对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画面进行偏振方向的改变,使具有第 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画面在穿透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92与结构层94的界面时不产生折 射。请参考图9,图9示出了本发明第四优选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 显示装置200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前述的第三优选实施例使用相同符号标注相同元件, 并仅针对相异处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极化驱动微型透镜90的液晶高分子透 镜结构92与结构层94的相对位置是与第三优选实施例相反。更精确的说,本实施例的液晶 高分子透镜结构92设置在结构层94与可切换偏光装置80的上透明基板82之间并与结构 层94以及上透明基板82直接接触,而结构层94与第二透明导电层84直接接触。本实施 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200在对调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92与结构层 94的相对位置之后,通过类似前述实施例的操作方式亦能达到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 的功效。本发明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借由将极化驱动微型透镜内嵌 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内,达到在制程上省略至少一片用以包覆极化驱动微型透镜的 玻璃层。此外,当显示元件为扭转向列型显示单元时,本发明亦提供一种将极化驱动微型透 镜内嵌于可切换偏光装置内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通过将极化驱动微 型透镜内嵌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或可切换偏光装置内,本发明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 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在制程上可以达到省略至少一片用以包覆极化驱动微型透镜的玻璃 层。相较于传统的空间多工式立体显示装置利用玻璃薄化以达到缩短观看距离的方法,本 发明利用将极化驱动微型透镜内嵌于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的元件之内 能更有效的达到可携式显示装置的最佳观看距离。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凡依本发明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均应属 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权利要求
一种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包括一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包括一上基板、一下基板与一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设置在该上基板与该下基板之间;一极化驱动微型透镜,设置在该上基板与该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之间并与该上基板以及该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直接接触;一可切换偏光装置,设置在该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的该上基板之上;以及一偏光片,设置在该可切换偏光装置之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其中该极化驱动微 型透镜包括一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以及一结构层,该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与该结构层直接 接触,该液晶高分子具有一寻常光折射率与一非常光折射率,该结构层具有一折射率,且该 结构层的该折射率大体上与该寻常光折射率及该非常光折射率的其中之一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其中该液晶高分子 透镜结构设置在该结构层与该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之间,且该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与 该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直接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其中该可切换偏光 装置包括一液晶层、一对配向膜、一对透明导电层以及一对透明基板,其中该液晶层设置在 该对配向膜之间,该对配向膜系设置在该对透明导电层之间,以及该对透明导电层设置在 该对透明基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还包括一粘着层, 设置在该显示单元的该上基板与该可切换偏光装置之间,用以粘着该显示单元的该上基板 与该可切换偏光装置。
6.一种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包括一扭转向列型显示单元;一可切换偏光装置,包括一下透明基板、一第一透明导电层设置在该下透明基板之上、 一第二透明导电层设置在该第一透明导电层之上、以及一上透明基板设置在该第二透明导 电层之上;以及一极化驱动微型透镜,设置在该第二透明导电层与该上透明基板之间并与该第二透明 导电层以及该上透明基板直接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其中该极化驱动微 型透镜包括一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以及一结构层,该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与该结构层直接 接触,该液晶高分子具有一寻常光折射率与一非常光折射率,该结构层具有一折射率,且该 结构层的该折射率大体上与该寻常光折射率及该非常光折射率的其中之一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其中该液晶高分子 透镜结构设置在该结构层与该第二透明导电层之间,且该液晶高分子透镜结构与该第二透 明导电层直接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其中该可切换偏光 装置还包括一液晶层以及一对配向膜,其中该液晶层设置在该对配向膜之间,该对配向膜 设置在该第一透明导电层与该第二透明导电层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还包括一粘着层,设置在该扭转向列型显示单元与该可切换偏光装置的该下透明基板之间,用以粘着该扭转 向列型显示单元与该可切换偏光装置的该下透明基板。
全文摘要
一种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极化驱动微型透镜、可切换偏光装置以及偏光片。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包括上基板、下基板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设置在上基板与下基板之间,极化驱动微型透镜设置在上基板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之间并与上基板以及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直接接触,可切换偏光装置设置在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的上基板之上,以及偏光片设置在可切换偏光装置之上。
文档编号G02F1/1333GK101852922SQ201010189488
公开日2010年10月6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24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24日
发明者吴昱寯, 武柏玮, 简明芳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