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片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8829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眼镜片元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延缓或防止近视加深的眼镜片元件。
背景技术
为了产生清晰的视觉,眼睛必须能够将光聚焦于视网膜上。眼睛将光聚焦于视网膜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眼球的形状。如果眼球相对其“轴上(on-axis)”焦距(即沿着眼睛光轴的焦距)“太长”,或者如果眼睛外表面(即角膜)过于弯曲,那么眼睛将无法正确地将远处目标聚焦于视网膜上。同样地,眼球相对其“轴上”焦距“太短”或具有过于平坦的外表面,那么它将无法正确地将近处目标聚焦于视网膜。将远处目标聚焦在视网膜前方的眼睛称为近视眼。随之产生的状况称为近视,并且通常可通过合适的单光眼镜镜片来矫正。当提供给佩戴者时,传统的单光眼镜镜片矫正与中心视力(central vision)有关的近视。就是说,传统单光眼镜镜片矫正与使用中心凹区和旁中心凹区(fovea and parafovea)的视力有关的近视。中心视力通常称为中心凹视力(fovea vision)。尽管传统单光眼镜镜片可矫正与中心视力相关的近视,但已知的,眼睛的轴外(off-aixs)焦距属性通常不同于轴向焦距和旁轴焦距(paraxial focal length) (Ferree等,1931 年,Arch. Ophth. 5,717-731 ;Hoogerheide 等,1971 年,Ophthalmologica 163,209-215 ;Millodot, 1981 年,Am. J. Optom. Physiol. Opt. 58,691-695)。具体地,与中心凹区域相比,近视眼在视网膜的周边区域趋向于显示出较低程度的近视。这通常称为图像的周边远视性漂移。这种差异可由近视眼具有扁长的玻璃体腔形状造成。确实,一项美国研究(Mutti等,2000 年,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41:1022 - 1030)发现,儿童近视眼中30°视场角(field angle)平均相对周边屈光度(土标准差)产生 +0. 80 + I. 29D 的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有趣的是,通过对猴子的研究表明,中心凹区保持清晰而仅在周边视网膜处的离焦(defocus)能够造成中心凹区域伸长(Smith等,2005年,Invest. Ophthalmol. Vis.Sci. 46:3965 - 3972 ;Smith 等,2007 年,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48,3914 - 3922),并随之发生近视。另一方面,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近视和近距离工作之间存在相关性。众所周知,受过良好教育人群中的近视发生率大大高于非技术劳动者。由于调节不够充分,长时间阅读怀疑是造成远视中心凹模糊的原因。这导致许多眼部护理专业人士为近视呈加深情况的青少年开具渐进式镜片或双焦点镜片的处方。特殊的渐进式镜片设计用于儿童(美国第6,343,861号专利)。在延缓近视加深方面,这些镜片在临床试验中的治疗效果显示出统计学意义,但其临床效果表征有限(例如,Hasebe等,2008年,Invest. Ophthalmol. Vis.Sci. 49 (7),2781-2789 ;Yang 等,2009 年,Ophthalmic Physiol. Opt. 29 (I),41-48 ;以及Gwiazda 等,2003 年,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 Vol. 44, pp. 1492-1500)。然而,Walker和Mutti (2002, Optom. Vis. Sci. , Vol. 79, pp. 424-430)已经发现,可能由于在调节性向内拉伸周边视网膜过程中脉络膜张力增加,适应性调节也会增加相对周边屈光不正。据认为,即使在中心凹视力矫正良好的情况下,近视加深的一个诱因包括对周边视网膜上远视性离焦进行补偿的眼睛发育信号。为了同时矫正中心凹视力和周边视力的误差,在同一镜片上需要至少两个区域的不同镜片屈光度(光焦度)(power),也就是,恒定负屈光度的中心区域或孔径用以矫正中心凹视力,以及围绕该中心区域的相对正屈光度的周边区域用以矫正周边视力误差。中心区域的尺寸、周边区域的起始点以及中心区域与周边区域之间的过渡带均可以改变。例如,中心区域的尺寸可以根据习惯性眼球转动的典型范围来调整。这可意味着,例如,中心区域可能需要在镜片表面具有大约IOmm至20mm之间的直径。一般的,可在周边区域设置0. 至2. OD的相对正屈光度。一种在恒定负屈光度中心区域与相对正屈光度周边区域之间设置“屈光度过渡”的方法包括提供如国际专利申请W02007041796中记载的那种类型的“瞬间(instant)”过渡。然而,这种过渡可能对活动的眼球存在不期望的“复视(double vision)”型效果。与设置“瞬间”屈光度过渡形成对比,一种在恒定负屈光度中心区域与相对正屈光度周边区域之间设置“屈光度过渡”的可选方法包括提供“平滑“非球面设计,该设计在中心区域与周边区域之间引入过渡区域或渐进屈光度区域。例如,已知的设置旋转对称过渡带。然而,设置旋转对称过渡带可能引入大量像散,这可能在周边视网膜上引起不期望的像散模糊。W02007041796中记载的非球面单光眼镜镜片可为远距离和近距离视觉矫正周边远视性漂移。然而,远距离视觉的远视模糊通常延及整个镜片孔径的宽度。另一方面,近距离视觉的远视模糊通常延及相应于所观察近处目标(例如一本书)角尺寸的稍小孔径。许多近距离视觉工作(例如阅读)的眼球转动程度要求比那些远距离视觉工作小得多。因此,与那些用于矫正近距离视觉的周边远视性漂移的镜片相比,人们期望用于矫正远距离视觉的周边远视性漂移的镜片能针对中心区域的尺寸以及周边区域的位置和范围而具有不同的调整需要量。一种实现该不同调整需要量的方式为设置两对镜片,一对用于远距离视觉调节量,另一对用于近距离视觉调节量。然而,设置两对镜片通常不现实。另一方法包括提供合适的渐进式镜片。渐进式镜片设置有用于远距离视觉工作的相对大的上视区、相对窄的下视区以及在上视区与下视区之间延伸并在其间设置渐进屈光度的中间区(或通道)。其中,该下视区从上视区起具有不同的表面屈光度以获得相应于近距离视觉的屈光度。在这方面,US 6,343,861披露了一种渐进式镜片,其具有极短的屈光度渐进区以及分别用于观察远处和近处目标的相对大的上视区、下视区。国际专利出版物W02008031166披露了一种渐进式镜片,其在镜片周边具有对应于下视区的增加屈光度(加光度)(addition power)的相对正屈光度(relatively plus 0冊10。冊2008031166中披露的镜片可能在远距离视觉工作中在周边视网膜上引入近视性漂移。然而,由于下视区的周边区域(至少在紧邻下视区处)具有比下视区的中心区域更低 的平均屈光度并因此不能提供所需的相对正屈光度,所以未能在近距离视觉工作中提供对周边图像位置的有效控制。近期研究(Rose等,2008 年,Ophthalmology, Vol. 115, Issue 8, 1279 - 1285)指出,那些将更多时间花费在户外的青少年呈现相对低的近视加深趋势(如果这些青少年患有近视,那么他们未经调节的眼睛大都体验到周边远视性漂移)。据指出,当存在表征正常放松眼球的正球差(positive spherical aberration)时,视网膜周边中的远视性离焦(hyperopic defocus)并未导致对比度显著降低,以诱发眼球发育机制。确实,用于对比放松眼球的不同离焦数值及迹象的测量和模拟(Guo等,2008年,Vision Res. 48,1804-1811)表明,正(近视性)离焦比远视性离焦(通常发生于放松近视眼球的周边视网膜中)对视网膜的对比度更具有破坏性。据认为,这是离焦与放松眼球的正球差之间相互作用的結果。曾指出,眼球球差可为探测离焦迹象提供提示信息(Wilson等,2002年,J. Opt. Soc. Am. A19 (5) ,833-839)。也已知,经过调节的近视眼球的球差呈负性(Collins等,1995年,Vision Res. 35(9),1157 - 1163)。这将导致在图像对比度方面近距离视觉的远视性离焦效果与远距离视觉的极为不同。鉴于上述内容,如W02007041796中提出的,设置有相对大的恒定屈光度中心区域的现有矫正近视的眼镜片可能因此无法为近距离视觉工作消除近视加深的刺激。因此,期望提供ー种在近距离视觉工作中补偿周边远视性漂移的渐进式镜片,同时通过相对宽的孔径区域来提供清晰的远距离视觉。本发明在此关于背景技术的讨论g在讲解本发明的技术背景。不作为承认所涉及材料是在本发明任一项权利要求的优先权日前被出版、已知或作为公知常识的一部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ー种眼镜片元件,包括上视区,其具有用于远距离视觉的第一屈光度;下视区,其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屈光度的増加屈光度;以及周边区域,其包括相对于所述增加屈光度呈正屈光度的各个区域。所述下视区和所述周边区域布置成使所述下视区插入所述相对正屈光度区域。优选的,所述相对正屈光度区域和所述下视区的联合水平范围对应于近处目标(例如书或杂志)目标区域的典型水平角范围。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渐进式眼镜片元件,包括上视区,其具有远用区基准点和校配交叉,所述上视区具有用于远距离视觉的第
一屈光度;下视区,用于近距离视觉,下视区所述下视区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屈光度的増加屈光度;通道,其连接所述高、下视区,所述通道具有从所述上视区的屈光度向所述下视区的屈光度变化的屈光度;以及周边区域,其布置于所述下视区的每ー侧,各个周边区域包括相对于所述增加屈光度呈正屈光度的区域,从而相对于所述下视区的屈光度在所述周边区域中提供正屈光度;其中所述相对正屈光度区域紧邻所述下视区布置,使得所述下视区插入所述相对正屈光度区域。
优选的,所述下视区为相对窄的下表面像散区域。本方面中,所述下视区可由近用区基准点下方的O. 像散等高线限定。在实施例中,所述下视区的最大水平范围,即所述O. 5D像散等高线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约12mm。所述增加屈光度(或“Add”)通常以期望的平均增加值表示。可采用O. 50D至3. OOD范围中的平均增加屈光度(平均加光度)。各个所述周边区域的相对“正屈光度”区域相对于所述第一屈光度均提供屈光度中相对正的差值。所述周边区域中的所述相对“正屈光度”区域的屈光度相对于所述第一屈光度的正差值比所述下视区的所述增加屈光 度大,并因此提供相对于所述增加屈光度的“正屈光度”。因此,所述相对正屈光度区域可就此认为设置有比所述下视区的所述增加屈光度大的增加屈光度。提供相对窄的下视区使各个相对正屈光度区域相对靠近于大体垂直延伸穿过所述下视区的中心线布置,并因此提供所述相对正屈光度区域和所述下视区的相对窄的联合水平范围。优选的,所述相对正屈光度区域和所述下视区的最大所述联合水平范围小于约30mmo本发明实施例可补偿近距离视觉工作中的周边远视性漂移,并因此在近距离观察活动过程中可为佩戴者延缓或防止近视加深提供光学矫正。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视区可包括近用区基准点。所述近用区基准点(NRP)的位置可使用所述眼镜片元件表面上的标记来表示。然而,所述眼镜片不必一定包括所述标记。本发明实施例可沿着布置在所述近用区基准点下方的水平线提供水平或横向平均增加屈光度轮廓,所述线延伸跨越所述下视区和所述周边区域。所述水平或横向平均增加屈光度轮廓可示出各个周边区域的各自峰值和所述下视区的局部最小值。优选的,各个所述局部最小值布置于所述水平线与拟合于靠近下视区104的鼻部和颞部O. 5D像散等高线之间的一组水平中点的线的交叉点上。将所述线拟合于所述水平中点可包括合适的逼近技术,例如最小二乘型逼近。其它合适的技术也被懂技术的读者所熟知。所述拟合线可以是大体垂直的线,或者它可以倾斜或趋于对准佩戴者的眼球轨迹。所述平均增加屈光度各自的峰值可以距所述拟合线约IOmm至15mm之间的距离横向地分开。所述第一屈光度通常是与用于佩戴者远距离视觉调整需要量的光学矫正相对应的处方屈光度。因此,对于本说明书的其余部分,“远距离视区”的说法可以理解为“上视区”的别称。另一方面,可对所述下视区的增加屈光度进行选择,从而在近距离视觉工作过程中降低调节需求,并且移动所述周边区域的像平面向视网膜或视网膜前方靠近。因此,对于本说明书的其余部分,“近距离视区”的说法可以理解为“下视区”的别称。所述下视区将布置在所述渐进式眼镜片元件可能用于近距离视觉的区域。相对于所述远距离视区,所述下视区可朝着所述镜片的鼻侧插入。由于青少年可得到(具有)观察近视场目标的眼球调节能力,其通常不需要近距离视力矫正,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渐进式眼镜片元件可为青少年使用而特别设计。例如,青少年能够在他们的调节系统帮助下使用远距离视区观察近处目标。然而,由于调节性滞后,包含下视区增加屈光度的所述下视区可以辅助青少年佩戴者降低他们的调节需求并因此降低近距离视觉工作中的中心凹区和旁中心凹区的中心模糊。提供靠近所述下视区的相对正或“+”屈光度区域也可以降低近距离观察工作(例如阅读)过程中最边缘视力的远视模糊,其中近处目标占据了佩戴者视野中相对大的水平角度范围,并因此在目标空间中延伸。举例来说,与书或杂志(例如)相比,移动电话的屏幕(例如)通常不会占据佩戴者视野中大的水平角度范围,并因此不会“在目标空间中延伸”。因此,与现有近视控制镜片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可更有效地延缓甚至防止近视加深,尤其针对儿童。所述渐进式眼镜片元件的所述远距离视区可设计用在相对低的位置,以中和负处方屈光度。可以理解,所述远距离视野区的屈光度可根据佩戴者的调节需求量变化,并且可以在例如从平镜(piano)至-6. OOD的范围内。宽范围的基线可用于该目的,包括典型用于负处方屈光度的相对平的基线,但也包括一些可降低负屈光度镜片引起的周边视力远视性漂移的相对陡的基线。例如,可使用O. 50D至9. OOD范围内的基线。
当佩戴者透过所述下视区观察目标时,所述周边区域中的所述相对正屈光度区域的屈光度轮廓可用于矫正周边视力的光学矫正。在使用中,所述屈光度轮廓可通过向不期望的眼球发育送达“停止信号”的方式来提供延缓或防止近视加深的刺激。因此,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渐进式眼镜片元件,其为佩戴者的轴上远距离视觉在眼球转动宽范围的调整需要量提供合适光学矫正,并且所述渐进式眼镜片元件还能够降低近距离视觉工作的调节需求同时提供延缓或防止近视加深的停止信号,否则,近视加深可由近距离视觉过程中眼球持续遭受周边视网膜远视模糊而导致。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停止信号可对佩戴者眼球的变化焦平面进行补偿,从而为从用于基本近距离观察的眼球位置的视网膜的周边区域中消除大部分远视模糊。因此期望,遍布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渐进式眼镜片元件的所述周边区域中的所述相对正屈光度区域的所述正屈光度分布将提供一种为不期望的眼球发育提供所述停止信号的光学矫正,从而导致延缓或防止所述视网膜周边区域的近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渐进式眼镜片元件包括前表面和后表面(即最靠近眼球的表面)。所述前表面和后表面可成形为如下形状使得其为所述上视区、所述下视区和所述通道提供合适屈光度等闻线和像散等闻线。所述镜片的所述前表面和后表面可具有任何合适的形状。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前表面为非球面表面而所述后表面为球面或复曲面(toric)。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前表面为球面表面而所述后表面为非球面。在又一实施例中,所述前表面和后表面均为非球面。应当理解,非球面表面可包括,例如,非复曲面(atoric surface)、渐进式表面或者它们的组合。所述下视区的增加屈光度和所述周边区域的相对正屈光度将典型地对应于佩戴者的不同光学矫正调整需要量。具体的,将选择所述增加屈光度,以提供与轴上或旁轴光学矫正(为佩戴者的近距离视觉工作提供清晰视力(即中心凹视力)且降低调整需求所需的光学矫正)相应的近距离屈光度,而当透过所述下视区观察近处目标时,所述周边屈光度可提供轴外光学矫正。基于以临床测量表示的光学矫正调整需要量,可选择所述各个周边区域的正平均屈光度,所述临床测量表征佩戴者的周边矫正调整需要量(即矫正佩戴者周边视力所需的光学矫正)。任何合适的技术可用于获取上述调整需要量,其包括但不限于外设接收数据(peripheral Rx data)或超声波A扫描数据。这种数据可通过使用本领域已知的装置获取,例如开放视野自动验光仪(open field auto-refractor)(例如Shin-Nippon开放视野自动验光仪)。如上所述,各个周边区域包括设置有相对于所述下视区的増加屈光度呈正屈光度的区域,并因此所述区域还设置有相对于所述下视区的屈光度的屈光度増加区域。各个区域因此设置有提供“正屈光度矫正”的相对正屈光度区域。相对于增加屈光度(即相对于所述下视区的折射屈光度),所述正屈光度(即所述“正屈光度矫正”)可处于大约O. 至2. 50D的范围内,所述正屈光度通常将根据所述眼镜片元件的近用区基准点(NRP)处的平均屈光度来表不。如上所述,所述下视区优选为相对窄的区域。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下视区可具有用于提供低表面像散区域的形状和/或尺寸,所述低表面像散区域遍及佩戴者近距离视觉ェ作的眼球转动范围。換言之,所述近距离视区或下视区可作成支持佩戴者近距离视觉调整需要量的形状和/或尺寸,所述近距离视觉调整需要量遍及眼球转动的角度范围。 所述远距离视区的面积将典型地大于所述下视区的面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渐进式眼镜片元件可由任何合适材料制备。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使用聚合物材料。所述聚合物材料可以是任何合适类型,例如,其可包括热塑性或热固性材料。可使用ニ烯丙基ニ甘醇碳酸酯(diallyl glycol carbonate)型材料,例如CR-39(PPGエ业公司)。聚合物产品可由可交联聚合烧注成分(cross-linkable polymeric castingcomposition)形成。聚合物材料可包括染料,优选为光致变色染料,该光致变色染料例如可添加到用于生产聚合物材料的单体配方中。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渐进式眼镜片元件可进ー步包括涂到前、后表面的标准附加涂层,包括电变色涂层。所述镜片前表面可包括减反射(AR)涂层,例如第5,704,692号美国专利中记载的类型,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所述镜片前表面可包括耐磨涂层,例如第4,954,591号美国专利中记载的类型,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所述前、后表面可进ー步包括一个或多个传统用于浇注成分的添加剤,例如抑制齐U、包括热变色和光致变色染料的染料,例如,如上所述,偏光剂,紫外线稳定剂和能够改变折射率的材料。根据本发明优选的镜片元件实施例提供ー种具有周边区域的眼镜片元件,所述周边区域包括相对于所述下视区的屈光度呈正平均屈光度(即“+屈光度矫正”)的区域。考虑到Mutti等人发现(2000年)的近视周边折射中的大量散射,佩戴者所需要的所述正屈光度矫正的等级将改变。根据本发明的眼镜片元件可同时且实质地矫正近距离视觉工作过程中的中心和周边视力。该类型矫正期望消除或至少延迟近视人群(尤其是近视的青少年)中近视加深的潜在触发因素。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延缓近视加深的方法,包括向患者提供带有ー对渐进式眼镜片元件的眼镜,各个眼镜片元件包括具有如下特征的表面
上视区,其具有远用区基准点和校配交叉,所述上视区具有用于远距离视觉的第
一屈光度;下视区,其用于近距离视觉,所述下视区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屈光度的増加屈光度;通道,其连接所述高 、下视区,所述通道具有从所述上视区的屈光度向所述下视区的屈光度变化的屈光度;以及周边区域,其布置于所述下视区的每ー侧,各个所述周边区域包括相对于所述增加屈光度的正屈光度区域,从而在所述周边区域中提供相对于所述下视区的屈光度的正屈光度;其中所述相对正屈光度区域紧邻所述下视区布置,使得所述下视区插入所述相对正屈光度区域。


下面将针对附图所示的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描述。然而,应当理解,下文的描述不仅限于上文的一般性描述。附图中图I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眼镜片元件的简示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眼镜片元件的表面像散等高线图;图3是图2中眼镜片元件的平均表面増加屈光度(加光度)的等高线图;图4是图2中眼镜片元件沿着图2所示的眼球轨迹的平均表面加光度的轮廓图;图5示出图2中眼镜片元件沿着图3所示的多条水平线的平均表面加光度的轮廓图;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眼镜片元件的表面像散等高线图;图7是图6中眼镜片元件的平均表面加光度的等高线图;图8是图6中眼镜片元件沿着图6所示的眼球轨迹的平均表面加光度的轮廓图;图9示出图6中眼镜片元件沿着图7所示的多条水平线的平均表面加光度的轮廓图;图10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眼镜片元件的表面像散等高线图;图11是图10中眼镜片元件的平均表面加光度的等高线图;图12是图10中眼镜片元件沿着图10所示的眼球轨迹的平均表面加光度的轮廓图;图13示出图10中眼镜片元件沿着图11所示的多条水平线的平均表面加光度的轮廓图;图14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眼镜片元件的表面像散等高线图;图15是图14中眼镜片元件的平均表面加光度的等高线图;图16是图14中眼镜片元件沿着图14所示的眼球轨迹的平均表面加光度的轮廓图;图17示出图14中眼镜片元件沿着图15所示的多条水平线的平均表面加光度的轮廓图;图18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眼镜片元件的表面像散等高线图19是图18中眼镜片元件的平均表面增加(偏离(digression))屈光度的等高线图;图20是图18中眼镜片元件沿着图18所示的眼球轨迹的平均表面增加(偏离)屈光度的轮廓图;图21示出图18中眼镜片元件沿着图19所示的多条水平线的平均表面增加(偏离)屈光度的轮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描述之前,应当对上述内容及说明书通篇使用的术语作出
一些解释。例如,本说明书中提及的术语“渐进式眼镜片元件”是指代眼科领域采用的所有形 式的独立折射光学主体,其包括但不仅限于镜片、镜片晶圆和半打磨镜片坯,该半打磨镜片坯需要针对特殊病人的处方进一步打磨。此外,关于术语“表面像散(surface astigmatism)”,可以理解指代为度数的测量,就度数测量而言,镜片的曲率会在相交平面之间改变,而这些相交平面法向于镜片表面上某点处的镜片表面。表面像散等同于任何那些相交平面的最小镜片表面曲率与最大镜片表面曲率之差乘以(n-1),其中η为参考折射率。关于术语“校配交叉(fitting cross)”可理解为指代位于镜片元件表面或半打磨镜片坯表面某点的标记,其由制造商规定为用于在佩戴者眼睛前方定位镜片各要素的基准点。关于术语“远用区基准点(DRP)”应当理解为指代镜片前表面上的点,远距离视觉屈光度适用于该点。关于术语“近用区基准点(NRP)”应当理解为指代沿着渐进式镜片前表面上的眼球轨迹能够测量所需的平均加光度的“最高”点(即该点在镜片几何中心的方向上最大程度地垂直布置)。可以通过在镜片表面作标记来标记或指定NRP。然而,设置这种标记或指定不是必需的。关于术语“眼球轨迹”应当理解为指代固视点(visual fixation locus),在为佩戴者正确设计镜片要素情况下,当佩戴者从远处目标向附近(近处)目标调整其固视时,该固视点通常重合于佩戴者鼻部和颞部O. 5D像散等高线之间的水平中点的轨迹。关于术语“下视区”应当理解为指代位于近用区基准点以下的低像散区。通常,下视区将由设置在近用区基准点下方的O. 5D像散等高线定义。图I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标示出不同区域以作为参考的眼镜片元件100的简化示图。图I被尽量简化,因为其仅试图一般性地区分和表示使用O. 像散等高线116、118的眼镜片100的不同区域的相对位置。应当理解,无论不同区域的形状还是它们的尺寸或确切位置,均不需要限定在图I所示状态。图I所示的眼镜片元件100包括具有适合佩戴者远距离视觉工作的第一折射率的第一或上视区102以及提供相对于第一折射率增加的屈光度的第二或下视区104。远用区基准点(DRP)设置在上视区102。近用区基准点(NRP)设置在下视区104。该眼镜片元件还包括校配“十”字(FC) 110和几何中心(GC) 112。
通道106连接上视区102和下视区104。通道106设置有具有折射率从远距离视区102向下视区104变化的低表面像散区。在本实施例中,通道在远用区基准点(DRP)与近用区基准点(NRP)之间延伸。线114 (以虚线示出)从近用区基准点NRP起向下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线114为拟合于O. 5D鼻部、颞部像散等高线116、118之间的水平中点的拟合线,该O. 鼻部、颞部像散等高线116、118邻近下视区104。在本实施例中,线114示出为垂直线。然而,应当了解,线114可倾斜或趋于对准佩戴者的眼球轨迹。低或近距离视区104布置成适合佩戴者的近距离视觉工作。当通过下视区104观察近处目标时,下视区104在近用区基准点(NRP)处的加光度可提供降低的调节需求。因此,下视区104可降低近距离视觉工作的调节需求,并且为周边近距离视觉的相关远视性漂移提供一定补偿。在所示实施例中,眼镜片元件100还包括布置在下视区两侧的周边区域108,使得周边区域108直接邻近于下视区布置。各个周边区域108包括相对于下视区104的加光度呈正屈光度的各个区域120、122。下视区104插入周边区域108,并因此得到呈相对正屈光 度的各个区域120、122。各个相对正屈光度区域120、122均具有平均加光度轮廓,该平均加光度轮廓为佩戴者提供可延缓或防止近视的光学矫正,并且适合佩戴者的周边近距离视觉的调整需要量。相对于下视区104的加光度,各个相对正屈光度的区域120、122的加光度将典型地呈现从低到中等范围的正屈光度。各个相对正屈光度的区域120、122紧邻下视区104布置。与周边区域108的表面像散相比,上视区102、下视区104以及通道106将典型地具有相对低的表面像散。周边区域108中的相对正屈光度区域120、122通过为佩戴者的周边视カ提供光学矫正,来提供刺激用于延缓或防止与视网膜的周边区域有关的近视。这种布置可以比传统近视控制镜片更有效地延缓甚至防止近视加深,特别是对儿童。周边区域108中的相对正屈光度区域120、122的正平均屈光度可基于表征佩戴者的周边矫正调整需要量的临床测量来表示的光学矫正调整需要量来选择,也就是,需要光学矫正来矫正佩戴者的周边视力。任何合适的技术可用于获取上述调整需要量,其包括但不仅限于外设接收数据(peripheral Rx data)或超声波A扫描数据。这种数据可通过使用本领域已知的装置获取,例如开放场自动验光仪(例如Shin-Nippon开放场自动验光仪)。实施例I图2为根据实施例用于眼镜片元件200前表面(即物侧表面)的表面像散等高线图。图3是用于眼镜片元件200前表面的平均表面加光度的等高线图。根据图2和图3,眼镜片元件200设计成在远用区基准点(DRP)处测量时具有I. 530折射率(index)下的2. 7 基线,这里示出的DRP位于部分圆202的中心。眼镜片元件200的几何中心(GC)设置在点214处。校配交叉(FC)以记号206标示(这里示出为十字)。半圆208以近用区基准点(NRP)为中心。图2和图3所示的眼镜片元件200是具有如下特点的前表面渐进式镜片远用区基准点(DRP)位于几何中心(GC) 214上方大约8mm处,而校配交叉(FC) 206位于几何中心(GC)214上方大约4mm处。当镜片前表面投影到与该镜片前表面正常在几何中心214处垂直的平面上时,等高线的直径为60mm。
如图2所示,0. 像散等高线210、212限定了下表面像散区域,该下表面区域包括高或远距离视区102、下或近距离视区104以及通道106。眼镜片元件200提供相对宽的上视区102,并且相对窄的下视区104位于该上视区102下方并通过通道106与上视区102连通。周边区域108布置于下视区104两侧并紧邻下视区104,使得下视区104插入相对正屈光度区域。如下面将解释的,各个周边区域108包括相对于加光度呈正屈光度的区域。眼镜片元件200在起始于几何中心214 (GC)下方大约9mm处的下视区104中设置有+1.00D的标称加光度。在鼻部相对于几何中心214 (GC)、校配交叉(FC)和远用区基准点(DRP),近用区基准点(NRP)水平插入约2. 1mm。图4为沿着图2所示的像散等高线图中由近似垂直的线216标记的眼球轨迹的前表面平均加光度的轮廓图。在本实施例中,线216拟合于靠近下视区104的O. 像散等高线210、212之间的水平中点。应当注意,远用区基准点(DRP)上方和近用区基准点(NRP)下方的平均加光度不是恒量,以确保那些以(验眼报告中)+1. OOD为增量的-2. 50D的区域的视力所遍及的屈光度(optical through power)稳定,镜片背面顶点距离眼球转动中心为27mm,而在校配交叉(FC)处的镜片广角倾斜角(pantoscopic tilt angle)相对垂直平面为7°,同时在FC处的水平倾斜角等于0°。图5示出用于图3 (虚线)所示的一系列(六条)水平直线218-1、218-2、218_3、218-4、218-5、218-6的水平前表面平均加光度轮廓,该一系列水平直线在延伸穿过下视区104的线216的两侧部分均延伸20mm,并因此延伸跨越了眼镜片元件200的下视区104和周边区域108。如图5 所示,眼镜片元件200 沿着各个线 218-1、218-2、218-3、218-4、218-5、218-6(参考图5)示出各自平均加光度的轮廓,包括各个周边区域108各自的峰值以及大体布置在线216 (在X=2. Imm处)上的局部最小值。各个平均加光度轮廓在从局部最小值到各自峰值的幅值上呈现单调递增。尽管在本实施例中该系列水平直线218-1、218-2、218-3、218-4、218-5、218-6位于近用区基准点(NRP)下方,但能够将类似的平均加光度轮廓设置成沿水平线与近用区基准点(NRP)相交叉,并且跨越下视区104和周边区域108延伸预设距离,其中局部最小值将位于近用区基准点(NRP)上。该系列直线在几何中心(GC)下方10mm (218_l)、llmm (218_2)、12mm (218-3)、13mm (218-4)、14mm (218-5)和15mm (218-6)处垂直设置,即线218-6因此位于眼镜片元 件200的远用区基准点(DRP)下方23mm处。如图5所示,各个水平平均加光度轮廓在几何中心(GC)下方-IOmm与-15mm之间的距离(Y)示出颞部和鼻部上平均加光度的增加。由图3也可知,周边平均屈光度的这种趋势从各个方向延伸至眼镜片元件200的底部。在该范围的高端(即Y=-IOmm,对应于线218_1)平均加光度在距离线218_1与拟合线216 (参考图2,表示眼球轨迹)的交叉点大约Ilmm的水平距离处以约0. 5D增加(相对于由线216表示的眼球轨迹上的相应屈光度),而在该范围的低端(即Y=-15mm,对应于线218-6)平均加光度在距离线218-6与拟合线216 (参考图2,表示眼球轨迹)的交叉点大约14mm的水平距离处以高达I. 2 增加(相对于由线216表示的眼球轨迹上的相应屈光度)。在本实施例中,平均加光度各自的峰值以约22mm (218-1)至约27mm (218-6)之间的距离横向分开。实施例2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用于眼镜片元件300前表面(即物侧表面)的表面像散等高线图。图7是用于图6所示的眼镜片元件300前表面的平均表面加光度的等高线图。如图6和图7所示的眼镜片元件300也同上述实施例的眼镜片元件200 —样是前表面渐进式镜片,该镜片300具有相对于几何中心(GC)与眼镜片元件200中相同位置的主要基准点(DRP、FC和NRP)。眼镜片元件300在远用区基准点(DRP)处也具有相同的2. 75D基线(在I. 530折射率下)。因此,參考图6和图7可知,眼镜片元件300大体类似于參考图2和图3所描述的眼镜片元件200。例如,眼镜片元件200和眼镜片元件300均包括相对短的通道106,在DRP 304上方的非球面上视区102和NRP 306下方的非球面下视区104,以及从线302开始 横向増加的平均表面屈光度,该线302拟合于靠近下视区104的鼻部和颞部O. 5D像散等高线210、212之间的水平中点。在本实施例中,眼镜片元件300的下视区104加光度也是I. OOD0然而,眼镜片元件300的下视区104比眼镜片元件200的下视区104窄,且图9中沿着线308-6的相对正或“ + ”屈光度的峰值之间的水平距离约为22mm。图8是沿着图6所示的像散等高线图中由近似垂直的线302标记的眼球轨迹的前表面平均加光度的轮廓图。图9示出用于图7 (虚线)所示的一系列(六条)水平直线308-1、308-2、308_3、308-4,308-5,308-6的前表面平均加光度轮廓,该ー系列水平直线在延伸穿过下视区104的线302的两侧部分均延伸20mm,并因此延伸跨越了眼镜片元件300的下视区104和周边区域 108。该系列直线在几何中心(GC)下方 IOmm (308_l)、llmm (308_2)、12mm (308-3)、13mm (308-4)U4mm (308-5)和15mm (308-6)处垂直设置,即线308-6因此位于眼镜片元件300的远用区基准点(DRP)下方23mm处。不考虑下视区宽度的差异,现在參考图8和9,与之前所述实施例的又ー差异包括横向上起始于下视区104的垂直中线302的相对正屈光度的范围和幅值。例如,如图9所示,在Y=-IOmm的高端(參考图7,线308-1 ),周边区域108的最大相对正屈光度横向出现在由线302表示的眼球轨迹约9mm附近并且具有O. 5D的幅值。在该范围低端Y=_15mm处(參考图7,线308-6),相对正屈光度的幅值约为+1. ID并且出现在眼球轨迹约Ilmm附近。因此,眼镜片元件300具有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加光度,但包括“更紧凑”区域,周边近距离视觉在该区域上对远视性漂移进行补偿。換言之,与眼镜片元件200的加光度轮廓的相应峰值之间的横向分离(參考图5)相比,各个周边区域108中加光度轮廓的峰值之间的横向分离(參考图9)降低。例如,在眼镜片元件300中,几何中心(GC)下方15mm处(參考图7),线308-6)的平均加光度的各自峰值之间的横向分开约为22mm (參考图9,对于线308-6的轮廓),而眼镜片元件200中平均加光度的相应各自峰值以约27mm横向分开(參考图5,线218-6轮廓)。眼镜片元件200和眼镜片元件300均设计以I. 6折射率材料(I. 6index material)提供标称加光度。实施例3图10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用于眼镜片元件400前表面(即物侧表面)的表面像散等高线图。图11是用于图10所示的眼镜片元件400前表面的平均表面加光度的等高线图。如图10和图11所示的眼镜片元件400也同上述实施例的眼镜片元件200—样是前表面渐进式镜片,该镜片300具有相对于几何中心(GC)与眼镜片元件200中相同位置的主要基准点(DRP、FC和NRP)。眼镜片元件400在远用区基准点402 (DRP)处也具有相同的2. 75D基线(在I. 530折射率下)。因此,参考图10和图11,可知眼镜片元件400大体类似于参考图2和图3所描述的眼镜片元件200。例如,眼镜片元件200和眼镜片元件400均包括相对短的通道106、在DRP 402上方的非球面上视区102和NRP 404下方的非球面下视区104以及从线406起 横向增加的平均表面屈光度,该线406拟合于靠近下视区104的鼻部和颞部O. 5D像散等高线210、212之间的水平中点。然而,在本实施例中,下视区104的加光度大约是I. 50D。图12是沿着图10所示的像散等高线图中由近似垂直的线406标记的眼球轨迹的前表面平均加光度的轮廓图。图13示出用于图11 (虚线)所示的一系列(六条)水平直线408-1、408-2、408-3、408-4,408-5,408-6的前表面平均加光度轮廓,该一系列水平直线在延伸穿过下视区104的线406的两侧部分均延伸20mm,并因此延伸跨越了眼镜片元件400的下视区104和周边区域 108。该系列直线在几何中心(GC)下方 IOmm (408_l)、llmm (408_2)、12mm (408-3)、13mm (408-4)U4mm (408-5)和15mm (408-6)处垂直设置,即线408-6因此位于眼镜片元件400的远用区基准点(DRP)下方23mm处。不考虑下视区宽度的差异,现在参考图12和图13,与最早描述的实施例的又一差异包括横向上起始于下视区104的垂直中线406的相对正屈光度的范围和幅值。例如,如图9所示,在Y=-IOmm的高端(参考图13,线408-1 ),周边区域108的最大相对正屈光度横向地出现在眼球轨迹约IOmm附近并且具有O. 5D的幅值。在该范围低端Y=_15mm处(参考图13,线408-2),相对正屈光度的幅值约为+1. ID并且出现在眼球轨迹约IOmm附近。因此,眼镜片元件400具有比前述两个实施例相对高的加光度以及“更紧凑”区域,周边近距离视觉在该区域上对远视性漂移进行补偿。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与实施例I中沿相应的线218-6 (参考图5)的27mm横向分离相比,沿着线408-6的相对正或“ + ”屈光度的峰值之间的横向分开约为21mm。与实施例I中I. OD相比,加光度为I. 眼镜片元件200和眼镜片元件400均设计以I. 6折射率材料提供标称加光度。实施例4图14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用于眼镜片元件500前表面(即物侧表面)的表面像散等高线图。图15是用于图14所示的眼镜片元件500前表面的平均表面加光度的等高线图。图14和图15所示的眼镜片元件500是具有短通道长度(DRP至NRP为17mm,FC至NRP为13_)的前表面渐进式。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眼镜片元件500具有I. 530折射率下的2. 75D基线。然而,图14和图15所示的眼镜片元件500在I. 6折射率材料中提供2. OD的加光度。图16是沿着图14所示的像散等高线图中由近似垂直的线506标记的眼球轨迹的前表面平均加光度的轮廓图。
图17示出用于图15 (虚线)所示的一系列(六条)水平直线508-1、508-2、508_3、508-4,508-5,508-6的前表面平均加光度轮廓,该一系列水平直线在延伸穿过下视区104的线506的两侧部分均延伸20mm,并因此延伸跨越了眼镜片元件500的下视区104和周边区域 108。该系列直线在几何中心(GC)下方 IOmm (508_l)、llmm (508_2)、12mm (508-3)、13mm (508-4)U4mm (508-5)和15mm (508-6)处垂直设置,即线508-6因此位于眼镜片元件500的远用区基准点(DRP)下方23mm处。如图17所示,周边区域108中相对正屈光度的峰值(并因此产生该眼镜片元件500的周边近距离视觉正屈光度补偿)在鼻侧和颞侧的Y=_15mm处(参考图15,线508-2)均高达约+1. 5D并且向外延伸到大体垂直的线506两侧约13mm至14mm处,该线506拟合于靠近下视区104的O. 5D鼻部和颞部像散等高线之间的水平中点。 实施例5上述实施例描述的眼镜片元件均为如下渐进式镜片元件,具有复杂表面的在镜片元件前表面(即物侧)、渐进屈光度表面形式的复杂表面以及在镜片元件后表面、(即物侧)、球面形式的简单表面。然而,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也能够提供在眼镜片元件后部(即目侦彳)具有渐进式屈光度表面的渐进式眼镜片元件。可选的,根据本发明其它实施例的眼镜片元件可包括如下渐进式眼镜片元件其前、后表面之间设置有屈光度渐进组合(powerprogression split),其前和后表面均用于提供加光度。图18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用于眼镜片元件600后表面(即目侧表面)的表面像散等闻线图。图19是用于图18所示的眼镜片元件600后表面的平均表面加光度的等高线图。在眼镜片元件600中,渐进式表面布置于该眼镜片元件600的后(目侧)表面上,而其前表面为球面。图20是沿着图18所示的像散等高线图中由近似垂直的线606标记的眼球轨迹的后表面增加(偏离)平均屈光度的轮廓图。图21示出用于图19 (虚线)所示的一系列(六条)水平直线608-1、608-2、608-3、608-4、608-5、608-6的水平后表面平均增加(偏离)屈光度轮廓,该一系列水平直线在延伸穿过下视区104的线606的两侧部分均延伸20mm,并因此延伸跨越了眼镜片元件600的下视区104和周边区域108。该系列直线在几何中心(GC)下方IOmm (608_l)、llmm (608-2)、12mm (608-3)、13mm (608_4)、14mm (608-5)和 15mm (608-6)处垂直设置,即线 608-6 因此位于眼镜片元件600的远用区基准点(DRP)下方23mm处。眼镜片元件600,除了复杂表面(即渐进式表面)的位置和简单表面(即球面表面)是相反的之外,至少就其光学性质而言,大体类似于有关实施例2所述的眼镜片元件300(参考图6)。由于眼镜片元件300 (参考图6)和眼镜片元件600提供的光学效果大体相同,就佩戴位置而言,佩戴者实际上难以区分眼镜片元件600和眼镜片元件300,并且其分别提供大体相同的加光度和相对周边正屈光度(relative peripheral plus power)。在本实施例中,眼镜片元件600在远用区基准点602 (DRP)处具有3. OOD后表面基线(在I. 530折射率下)。由图20可知,该眼镜片的下视区104在眼镜片元件600的后(目侦1D表面具有屈光度偏离(power digression)。当透过该具有球面前表面和复杂偏离后表面的眼镜片元件600看过去时,这种屈光度偏离可提供加光度。
如图21所示,下视区104中的加光度以及该镜片靠近下视区104的周边区域108中的相对正或“正”屈光度与眼镜片元件300 (參考图6)所设置的大体类似,但拥有不同的表面配置。例如,该镜片元件的后(目侧)表面上,靠近后表面上的下视区104的周边区域108示出相对负的表面。本发明实施例可提供周边近距离视觉正屈光度补偿,该周边近距离视觉正屈光度补偿可矫正近距离视觉工作中的周边远视性漂移并因此降低或防止近视加深。 尽管针对渐进式眼镜片元件对上述实施例进行描述,应当理解,本发明也可应用于其它形式的多焦点镜片元件,例如双焦点镜片元件。最后,应当理解,对本文所述配置存在的其它变型和修改也同样落入本发明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渐进式眼镜片元件,包括 上视区,其具有远用区基准点和校配交叉,所述上视区具有用于远距离视觉的第一屈光度; 下视区,其用于近距离视觉,所述下视区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屈光度的增加屈光度;通道,其连接所述上视区和所述下视区,所述通道具有从所述上视区的屈光度向所述下视区的屈光度变化的屈光度;以及 周边区域,其布置于所述下视区的每一侧,各个周边区域包括相对于所述增加屈光度的正屈光度区域,从而在所述周边区域中提供相对于所述下视区的屈光度的正屈光度;其中所述相对正屈光度区域紧邻所述下视区布置,使得所述下视区插入所述相对正屈光度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渐进式眼镜片元件,其中沿着任何布置于所述远用区基准点下方至少18mm并且延伸穿过所述下视区和所述周边区域的水平线,所述眼镜片元件呈现出正平均增加屈光度轮廓,所述正平均增加屈光度轮廓包括各个周边区域的各自峰值和所述下视区的最小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渐进式眼镜片元件,其中所述各自峰值从拟合于靠近所述下视区的鼻部和颞部0. 5D像散等高线之间的水平中点的线横向偏移,所述偏移小于10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渐进式眼镜片元件,其中所述各自峰值从拟合于靠近所述下视区的鼻部和颞部0. 5D像散等高线之间的水平中点的线横向偏移,所述偏移小于15_。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渐进式眼镜片元件,其中各个平均增加屈光度轮廓在从所述最小值到所述各自峰值的幅值上呈现单调递增。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渐进式眼镜片元件,其中沿着位于所述远用区基准点下方18_的水平线的所述平均增加屈光度轮廓呈现出大于所述增加屈光度至少0.5D的各自峰值。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渐进式眼镜片元件,其中沿着位于所述远用区基准点下方23mm的水平线的所述平均增加屈光度轮廓呈现出大于所述增加屈光度至少0.5D的各自峰值。
8.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渐进式眼镜片元件,其中沿着位于所述远用区基准点下方23mm的水平线的所述平均增加屈光度轮廓呈现出大于所述增加屈光度至少1.OD的各自峰值。
9.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渐进式眼镜片元件,其中沿着位于所述远用区基准点下方23mm的水平线的所述平均增加屈光度轮廓呈现出大于所述增加屈光度至少1.的各自峰值。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渐进式眼镜片元件,其中沿着位于所述远用区基准点下方23mm的水平线的所述平均增加屈光度轮廓呈现出大于所述增加屈光度至少2.OD的各自峰值。
11.根据权利要求I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渐进式眼镜片元件,其中所述远用区基准点位于所述镜片几何中心上方约8mm处。
12.根据权利要求5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渐进式眼镜片元件,当引用权利要求2时,其中所述各自峰值横向分隔至少约20mm。
13.根据权利要求5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渐进式眼镜片元件,当引用权利要求2时,其中所述各自峰值横向分隔至少约25mm。
14.根据权利要求5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渐进式眼镜片元件,当引用权利要求2时,其中所述各自峰值横向分隔至少约30mm。
1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渐进式眼镜片元件,其中在各个相对正屈光度区域内,所述相对正屈光度的幅值在从拟合于靠近所述下视区的鼻部和颞部0. 5D像散等高线之间的水平中点的线延伸至比所述拟合线与所述水平线交叉处的所述增加屈光度大至少0. 5D的峰值的横向水平范围内单调递增。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渐进式眼镜片元件,其中所述水平范围小于10mm。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渐进式眼镜片元件,其中所述水平范围小于15_。
18.一种眼镜片元件,包括 上视区,其具有用于远距离视觉的第一屈光度; 下视区,其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屈光度的增加屈光度;以及 周边区域,包括相比于所述增加屈光度呈相对正屈光度的区域,从而在所述周边区域中提供相对于所述下视区的屈光度的正屈光度; 其中所述下视区和所述周边区域布置成使得所述下视区插入所述相对正屈光度区域。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眼镜片元件,其中所述眼镜片元件包括双焦点眼镜片元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眼镜片元件,其中所述眼镜片元件包括渐进式眼镜片元件。
21.—种参考附图且大体如本文所述的眼镜片元件。
22.—种延缓近视加深的方法,包括向患者提供带有一对渐进式眼镜片元件的眼镜,各个眼镜片元件包括具有如下特征的表面 上视区,其具有远用区基准点和校配交叉,所述上视区具有用于远距离视觉的第一屈光度; 下视区,其用于近距离视觉,所述下视区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屈光度的增加屈光度;通道,其连接所述上视区和所述下视区,所述通道具有从所述上视区的屈光度向所述下视区的屈光度变化的屈光度;以及 周边区域,其布置于所述下视区的每侧,各个周边区域包括相对于所述增加屈光度的正屈光度区域,从而在所述周边区域中提供相对于所述下视区的屈光度的正屈光度; 其中,所述相对正屈光度区域紧邻所述下视区布置,使得所述下视区插入所述相对正屈光度区域。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渐进式眼镜片元件(100)。该渐进式眼镜片元件(100)包括上视区(102)、下视区(104)、通道(106)以及布置于下视区(104)两侧的周边区域(108)。该上视区包括远用区基准点(DRP)和校配交叉(110),并且设置有用于远距离视觉的第一屈光度。用于近距离视觉的下视区(104)具有相对于第一屈光度增加的屈光度。通道(106)连接上视区(102)和下视区(104),并且具有从上视区(102)的屈光度向下视区(104)的屈光度变化的屈光度。各个周边区域(108)包括相对于所述增加屈光度呈相对正屈光度的区域(120、122),在该区域(120、122)中下视区提供相对于下视区(104)的屈光度的正屈光度。相对正屈光度区域(120、122)紧邻下视区(104)布置,使得下视区(104)插入该相对正屈光度区域(120、122)。
文档编号G02C7/06GK102713729SQ201080056869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9日
发明者索尔柳斯·雷蒙德·瓦尔纳斯 申请人:卡尔蔡司光学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