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透镜及摄影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1498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变焦透镜及摄影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焦透镜及具备其的摄影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具备摄影装置的便携终端(手机、便携信息终端等)正在普及。摄影装置中使用固体摄影元件。固体摄影元件公知的是(X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型图像传感器、CMOS (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k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型图像传感器等。通常,用于便携终端的摄影装置与通常的数码相机等相比像素数低,具备小型的固体摄影元件、由1 4个左右的塑料透镜构成的单焦点光学系统。另外, 对于这种摄影装置具有各种要求。例如,希望能够与高像素数的摄影元件对应及可进行远距离及近距离的摄影。特别是为了能够进行近距离的摄影,要求为了搭载于便携终端即要小型,又要求广角的变倍光学系统。在大多薄型的便携终端使用有用棱镜等反射光学元件将光轴弯曲90度的屈曲光学系统。在从物方按顺序包含光焦度为负、正、负、正这四个透镜组的变倍光学系统中,公知的是,通过在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中应用反射光学元件,实现薄型化的变倍光学系统(参照专利文献1、2)。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7-93955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9-1226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与近年的便携终端的普及对应,要求搭载这些摄影装置的量产性。另外,根据便携终端更小型化及低价格化的要求,要求摄影装置更小型化及低成本化。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变倍光学系统中,具有望远端的F数大的问题。另外,虽然实现屈曲光学系统的薄型化,但因为光学系统整体增长,从体积的观点来看不用说没有充分实现小型化。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变倍光学系统中因使用多个折射率及分散大的非球面透镜 (推定为玻璃模制透镜),所以难以充分地满足成本方面的要求。通常,通过挤出成型制造的塑料透镜与通过抛光加工制造的玻璃透镜相比,具有廉价能够大批量生产这种优点。另外,塑料透镜与玻璃模制透镜比较,能够在低的加压温度下成形。因此,抑制成形模型的损耗,其结果是,可减少成形模型的交换次数及维修次数。因此,塑料透镜的应用在摄影装置的低成本化方面可以说非常有效。另一方面,塑料透镜与玻璃透镜比较,与温度变化对应的折射率及体积变化大,对光学性能的影响大。因此,在变焦透镜中,对与温度变化相对应的整体的光焦度的影响小的透镜(例如,最终的透镜等)大多使用塑料透镜。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具备能够实现低成本化,能够将温度变化造成的影响抑制得小,可良好地校正各像差的变焦透镜及具备该变焦透镜的摄影装置。通过下述本发明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变焦透镜从物方朝向像方按顺序具有第一 第四透镜组,通过改变它们的间隔,变更倍率。第一及第三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第二及第四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更倍率时,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的间隔缩小。第一透镜组包含变更光线的行进方向的反射光学元件。第二透镜组至少包含两个透镜,最靠像方的透镜为由塑料构成的正光焦度的单透镜。第三透镜组由塑料构成的一个负透镜构成。另外,将在第二透镜组中位于最靠像方的单透镜的焦距设为f2L,将第三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3时, 满足 0. 60 < I f2L/f3 I < 1. 60 条件式。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式中通过使第三透镜组移动进行对焦。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式中(也可适用于第二方式),将第二透镜组中位于最靠像方的单透镜的焦距设为f2L,将第二透镜组的焦距设为 f2 时,满足 0. 80 < f2L/f2 < 1. 50 条件式。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式中(也可适用于第二或第三方式),第四透镜组由塑料构成,其至少一个为非球面。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变焦透镜在所述第一方式中(也可应用于第二 第四方式),第四透镜组在与光轴方向垂直的面内可移动。另外,在将第四透镜组的望远端的横倍率设为m4T时,满足0. 4 < m4T < 0. 7条件式。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变焦透镜在所述第一方式中(适用于第二 第五方式),在将第二透镜组的望远端的横倍率设为m2T,第二透镜组的广角端的横倍率设为m2W时,满足 2. 0 < m2T/m2ff < 5. 0 条件式。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的变焦透镜在所述第一方式中(也可适用于第二 第六方式),在第一透镜组中位于最靠物方的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另外,在将该透镜的焦距设为 fla,将广角端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W时,满足2.0 < fla/fff| < 9. 0条件式。本发明的第八方式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式中(也可适用于第二 第七方式),在所述第二透镜组中位于最靠像方的单透镜的至少一面为非球面。本发明的第九方式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式中(也可适用于第二 第八方式),第三透镜组的所述负透镜的至少一面为非球面。本发明的第十方式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式中(也可适用于第二 第九方式),在倍率的变更中及对焦中第四透镜组的位置被固定。本发明的摄影装置搭载有权利要求项1 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透镜。发明效果(第一方式的变焦透镜的效果)第一方式的变焦透镜通过将第一透镜组形成负构成,能够首先减小从物方以大角度入射的光线的角度。该构成在实现前镜片的紧凑化的点是有利的。另外,通过在第一透镜组内设置反射光学元件,能够减小摄影装置深度方向的尺寸。另外,该变焦透镜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更倍率时,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的间隔缩小。这通过例如使第二透镜组移动来实现。因此,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的间隔在广角端分离最大。而且,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屈折力),从而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的光焦度(〃 7—)的配置为负焦距( > 卜π 7才一力7 )。因此,该变焦透镜缩短其全长,同时确保较长的后截距。由此,在变焦透镜的最靠像方的面和固体摄影元件之间能够确保配置所希望的光学元件的空间。该光学元件有光学低通滤波器及红外线截止滤波
O另一方面,在该变焦透镜中,随着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的间隔变窄,因此,这两组透镜组的合成光焦度为正光焦度。另外,第三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 因此,上述合成光焦度和第三透镜组的负光焦度之间的光焦度的配置为“正、负”。这是摄远配置。根据这种变焦透镜,可确保较长的焦距,同时可实现光学系统的全长缩短。另外,第四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因此,对于在固体摄影元件的摄影面的周边部成像的光束,能够将该主光线入射角度(主光线和光轴形成的角度)抑制在很小。由此,可确保所谓远心性。通常,通过挤出成型制造的塑料透镜具有比通过抛光加工制造的玻璃透镜更廉价,可大批量生产这个优点。另一方面,塑料透镜具有温度变化对光学性能带来大的影响这个缺点。与之相对,在该变焦透镜中,在第二透镜组的最靠像方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塑料透镜。由此,能够使通过透镜的光束变细,可抑制温度变化带来的影响。另外,通过由塑料构成的一个负透镜构成第三透镜组,从而使第二透镜组的光焦度和第三透镜组的光焦度形成 “正 负”组合。因此,相互抵消由温度变化造成的焦点移动方向。因此,可进一步抑制温度变化带来的影响。另外,通过将第三透镜组形成单透镜,能够抑制第三透镜组尺寸。因此,能够确保用于变更倍率的空间,能够进一步抑制成本。另外,因实现第三透镜组整体轻量化,所以能够抑制倍率变更时的驱动器的负荷。第一方式所示的条件式规定在第二透镜组中最靠像方的单透镜和第三透镜组的焦距之比的范围。通过设定该比值为大于该条件式的下限值,适度地抑制在第二透镜组中最靠像方的单透镜的光焦度。由此,能够抑制温度变化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设定该比值为小于该条件式的上限值,能够抑制第三透镜组的光焦度的增大引起的像差的产生。另外,代替第一方式所示的条件式,通过以满足下面的条件式的方式设计,可得到更希望的变焦透镜。0. 80 < |f2L/f3| < 1. 60另外,只要以满足下面的条件式方式构成,得到特别优选的变焦透镜。0. 85 < |f2L/f3| < 1. 60(第二方式的变焦透镜的效果)第二方式的变焦透镜使第三透镜组移动进行对焦。由此,即不会因透镜伸缩使全长增加,也不会使前透镜的透镜直径增大,能够至近距离的物体得到鲜明的图像。
另外,即使使用第二透镜组中最靠像方的单透镜和第三透镜组的组合,也存在不能有效地抵消温度变化的影响的情况。在考虑透镜的折射作用,周边侧比轴上大时,温度变化造成的焦点的移动,轴外的光束比轴上大。因此,与物体距离的变动一样,对于温度变化造成的焦点的移动,也通过第三透镜组进行对焦。这时,即使对于第三透镜组的移动产生的焦点的移动,轴外光束也比轴上大。通过使用这种第三透镜组的对焦,抵消温度变化造成的焦点的移动,可抑制温度变化产生的轴外光束的像面的移动。(第三方式的变焦透镜的效果)第三方式所示的条件式规定在第二透镜组中最靠像方的单透镜和第二透镜组的焦距之比的范围。通过将该比值设定为大于该条件式的下限值,可适度抑制在第二透镜组中最靠像方的单透镜的光焦度。由此,能够抑制温度变化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设定该比值为小于该条件式的上限值,能够使第二透镜组的主点向像方移动,能够扩大该主点和第一透镜组的主点的间隔。由此,即使为应用高变倍比的情况,也可抑制光学系统的全长。(第四方式的变焦透镜的效果)在第四方式中,包含于第四透镜组的透镜为塑料透镜,其至少一面形成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组为配置于最靠像方的透镜。因此,通过第四透镜组的光束比通过其它透镜组的光束细。因此,根据第四方式,能够抑制温度变化造成的对光学性能的影响。另外,包含于第四透镜组的透镜为塑料透镜,所以能够利用注塑成形制造。因此, 可容易形成非球面。通过利用非球面透镜作为第四透镜组,能够高效地校正场曲及畸变。(第五方式的变焦透镜的效果)如上所述,通过第四透镜组的光束细,因此,使透镜与光轴垂直移动时产生的像差 (偏心像差)小,轴外光束的像面变动也小。因此,通过使第四透镜组在与光轴方向垂直的面内移动,能够校正像面的成像模糊(寸 >)。因此,即抑制轴外光束的像面变动,也可进行手动模糊校正。另外,第五方式所示的条件式是规定第四透镜组的望远端的横倍率的条件式。通常,在处于最靠像方的透镜在与光轴垂直的移动的情况下,用下式表示像面的轴上光线的移动量。另外,m为最靠像方的透镜的横倍率,Δ为最靠像方的透镜的移动量。(1-m) X Δ因此,通过设定横倍率的值为小于第五方式所示的条件式的上限值,在抑制第四透镜组的移动量的同时,可进行模糊校正。另一方面,通过设定横倍率的值为大于该条件式的下限值,能够抑制第四透镜组的光焦度增大引起的像差的产生。另外,代替第五方式所示的条件式,通过应用下面的条件式,可得到更优选的变焦透镜。0. 45 < m4T < 0. 65(第六方式的变焦透镜的效果)第六方式所示的条件式规定望远端的第二透镜组的横倍率和广角端的第二透镜组的横倍率之比。通过设定该比值为大于该条件式的下限值,能够充分确保第二透镜组的变倍效果。由此,能够抑制第三透镜组的光焦度的增大造成的像差(像散等)产生。另一方面,通过设定该比值为小于该条件式的上限值,能够避免第二透镜组过度变倍效果。由此,能够抑制第二透镜组的光焦度的增大造成的球差及彗差的产生。另外,可以抑制随着第二组的移动量增大的光学系统全长的增大。另外,代替第六方式所示的条件式,通过应用下面的条件式,可得到更希望的变焦透镜。2. 5 < m2T/m2ff < 4. 0(第七方式的变焦透镜的效果)第七方式所示的条件式规定第一透镜组中最靠物方的透镜的焦距和广角端的整个系统的焦距之比。通过设定该比值为小于该条件式的上限值,透镜具有适当的负光焦度, 能够确保在广角端宽视场角。另一方面,通过设定该比值为大于该条件式的下限值,能够抑制透镜的光焦度的增大造成的像差的产生。另外,代替第七方式所示的条件式,通过应用下面的条件式,可得到更希望的变焦透镜。2. 5 < |fla/fff| < 8. 5(第八方式的变焦透镜的效果)如上所述,塑料透镜在非球面透镜的制造方面有利。因此,可进行非球面透镜的高效的像差校正。特别是如第八方式,通过将处于第二透镜组的最靠像方的单透镜形成非球面,可高效地校正球差及彗差。(第九方式的变焦透镜的效果)和第八方式一样,通过将第三透镜组(即第一方式的负透镜)形成非球面,可高效地进行非点像差的校正。(第十方式的变焦透镜的效果)第十方式为在倍率的变更中及对焦中第四透镜组的位置被固定的方式。由此,由于能够以密封状态放置固体摄影元件,所以能够防止尘埃在固体摄影元件粘附、混入。(本发明的摄影装置的效果)本发明的摄影装置因具备上述第一 第十方式中任一种变焦透镜,所以具有与所搭载的变焦透镜对应的优点。



图5B是实施 歹1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5C是实施 歹1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6Α是实施 歹2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6Β是实施 歹2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6C是实施 歹2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7Α是实施 歹2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7Β是实施 歹2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7C是实施 歹2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8Α是实施 歹2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8Β是实施 歹2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8C是实施 歹2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9Α是实施 歹2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9Β是实施 歹2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9C是实施 歹2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IOA是实施对3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IOB是实施对3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IOC是实施对3 O变焦透镜的剖面图IlA是实施对3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IlB是实施对3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IlC是实施对3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12Α是实施对3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12Β是实施对3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12C是实施对3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13Α是实施对3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13Β是实施对3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13C是实施对3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14Α是实施对4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14Β是实施对4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14C是实施对4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15Α是实施对4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15Β是实施对4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15C是实施对4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16Α是实施对4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16Β是实施对4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16C是实施对4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17Α是实施对4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17Β是实施对4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17C是实施对4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18Α是实施对5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18B是实施 歹Ij 5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18C是实施 歹Ij 5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19A是实施 歹Ij 5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19B是实施 歹Ij 5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19C是实施 歹Ij 5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20A是实施 歹Ij 5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20B是实施 歹Ij 5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20C是实施 歹Ij 5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21A是实施 歹Ij 5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21B是实施 歹Ij 5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21C是实施 歹Ij 5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22k是实施 歹Ij 6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22B是实施 歹Ij 6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22C是实施 歹Ij 6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23A是实施 歹Ij 6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23B是实施 歹Ij 6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23C是实施 歹Ij 6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24A是实施 歹Ij 6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24B是实施 歹Ij 6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24C是实施 歹Ij 6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25A是实施 歹Ij 6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25B是实施 歹Ij 6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25C是实施 歹Ij 6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26A是实施 歹Ij 7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26B是实施 歹Ij 7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26C是实施 歹Ij 7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27A是实施 歹Ij 7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27B是实施 歹Ij 7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27C是实施 歹Ij 7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28A是实施 歹Ij 7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28B是实施 歹Ij 7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28C是实施 歹Ij 7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29A是实施 歹Ij 7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29B是实施 歹Ij 7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29C是实施 歹Ij 7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所示的摄影装置为内置于便携终端的摄影装置。具有该摄影装置的变焦透镜具有从物方向像方按顺序设置的第一透镜组Grl、第二透镜组Gr2、第三透镜组Gr3及第四透镜组Gr4。第一透镜组Grl包含第一透镜Ll、反射光学元件PRM、第二透镜L2及第三透镜L3。 第一透镜组Grl整体具有负光焦度。反射光学元件PRM例如为直角棱镜。来自物体的光透射第一透镜Ll后,在反射光学元件PRM反射弯曲成直角。另外,该光透射第二透镜L2及第三透镜L3。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为接合透镜。因此,第一透镜Ll 的光轴OA、第二透镜L2及第三透镜L3的光轴OB实际上相互正交。另外,第一透镜组Grl 被框体31固定而无法移动。第二透镜组Gr2包含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第六透镜L6。第二透镜组Gr2 整体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组Gr2由镜框32保持。在变更倍率时,镜框32由驱动装置 (图示省略)驱动,由此,第二透镜组Gr2沿光轴OB移动。另外,在第四透镜L4的前方配置有光阑S。第三透镜组Gr3由具有负光焦度的一个第七透镜L7构成。第三透镜组Gr3由镜框33保持。在变更倍率时,镜框33由驱动装置(图示省略)驱动,由此第三透镜组Gr3沿光轴OB移动。另外,第三透镜组Gr3在倍率变更完成后,因进行从无限远至有限距离的对焦沿光轴OB移动。第四透镜组Gr4由具有正光焦度的一个第八透镜L8构成。第四透镜组Gr4被框体31固定而无法移动。在第四透镜组Gr4的后方设置有平行平板F1、F2及F3。平行平板Fl为光学低通滤波器。平行平板顶截止滤波器。平行平板F3为固体摄影元件的密封玻璃。平行平板F3的后方设置有摄影元件21。摄影元件21安装于印刷配线板22上。印刷配线板22 被框体31固定而。来自物体的光的像通过包含如上述的第一透镜组Grl、第二透镜组Gr2、第三透镜组Gr3及第四透镜组Gr4构成的变焦透镜在摄影元件21的摄影面I成像。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摄影装置将以第一 第四透镜组Grl Gr4为主的上述部件安装在框体31内后,用盖部件34被覆这些部件制造而成。实施例下面,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的实施例。在各实施例中使用的记号如下所述。f 变焦透镜整个系统的焦距fB 后焦点(空气换算位于最后部的平行平板时的值)F:F 数2Y 固体摄影元件的摄影面的对角线长度R 曲率半径D 轴上面间隔Nd 相对于透镜材料的d线的折射率vd:透镜材料的阿贝数2 ω 视场角L 透镜全长AfB(+300C )相对于常温,上升+30°C时的像点位置的变动(后焦点变化量)表1表示塑料材料的温度造成的折射率Nd的变化。在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中
10使用的塑料材料的温度带来的折射率Nd的变化为基于表1的值。(表1)
权利要求
1.一种变焦透镜,其包含从物方朝向像方按顺序配置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通过改变这些透镜组的间隔而变更倍率,其特征在于,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更倍率时,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的间隔缩小, 所述第一透镜组包含反射光线变更其行进方向的反射光学元件, 所述第二透镜组至少包含两个透镜,最靠像方的透镜为由塑料构成的正光焦度的单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组通过由塑料构成的一个负透镜构成,将所述第二透镜组中位于最靠像方的单透镜的焦距设为f2L,将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3时,满足0. 60 < I f2L/f3 I < 1. 60 的条件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通过使所述第三透镜组移动而进行对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二透镜组中位于最靠像方的单透镜的焦距设为f2L,将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2时,满足0. 80 < f2L/f2 < 1. 50 的条件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包含于所述第四透镜组的透镜为塑料的,其至少一个面为非球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透镜组在与光轴方向垂直的面内能够移动,在将所述第四透镜组的望远端的横倍率设为m4T时,满足 0. 4 < m4T < 0. 7的条件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第二透镜组的望远端的横倍率设为m2T,将所述第二透镜组的广角端的横倍率设为m2W时,满足2. 0 < m2T/m2ff < 5. 0 的条件式。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透镜组中位于最靠物方的透镜具有负光焦度, 在将该透镜的焦距设为fla,将广角端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W时,满足 2. 0 < fla/fff < 9. 0 的条件式。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透镜组中位于最靠像方的单透镜的至少一面为非球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透镜组的所述负透镜的至少一面为非球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在倍率的变更中及对焦中所述第四透镜组的位置被固定。
11.一种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搭载有权利要求1 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透镜。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焦透镜,其低成本、抑制温度变化的影响及可进行良好的各像差校正。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从物方朝向像方按顺序具有第一~第四透镜组,通过改变它们的间隔而变更倍率。第一及第三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第二及第四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更倍率时,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的间隔缩小。第一透镜组包含变更光线的行进方向的反射光学元件。第二透镜组至少包含两个透镜,最靠像方的透镜为由塑料构成的正光焦度的单透镜。第三透镜组由塑料构成的一个负透镜构成。在第二透镜组中,将位于最靠像方的单透镜的焦距设为f2L,将第三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3时,满足条件式“0.60<|f2L/f3|<1.60”。
文档编号G02B15/167GK102549472SQ201180004058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10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19日
发明者尾崎雄一 申请人: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