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8798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显示单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能够进行二维显示(平面显示)和三维显示(立体显示)的显示单元。
背景技术
能够进行三维显示的显示单元包括需要佩戴特殊的眼镜进行三维显示的显示单元以及不需要佩戴特殊的眼镜的显示单元。在不需要佩戴特殊的眼镜的显示单元中,例如,柱状透镜或视差屏障被用于允许观看者通过裸眼查看立体图像。当柱状透镜或视差屏障将图像信息分布给右眼和左眼内时,右眼和左眼分别看到不同的图像,结果,可实现三维显
/Jn ο在能够进行三维显示的显示单元内,与在相关技术中仅仅进行二维显示的显示单元的情况一样,需要更高的图像质量并且需要减小厚度。因此,例如,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号2011-142065中,提出了使用侧光方法部分地调制背光的光强度的方法。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号2011-142065中描述的背光包括导光板、设置在导光板的侧面上的光源、附接至导光板中的光调制装置以及驱动光调制装置的驱动电路。光调制装置由聚合物分散液晶(PDLC)以及其间夹有I3DLC的一对电极构造而成。这对电极均被配置成具有多个带状电极,并且TOLC之上的带状电极以及TOLC之下的带状电极设置成彼此正交。例如,驱动电路通过简单的矩阵驱动方法,驱动每个带状电极,以便将部分TOLC切换成散射状态或透明状态,从而允许TOLC的散射区域发出照明光。

发明内容
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号2011-142065中描述的背光中,为了从平面中更小的区域内部分地发射照明光,需要增加带状电极的数量。然而,带状电极的数量增加越多,就越难以使用简单的矩阵驱动方法短时间驱动所有的带状电极。因此,考虑将平面电极(整面膜)用作一个电极,将二维布置的多个小电极配置而成的电极用作另一个电极,并且将TFT连接到每个小电极,从而通过有源矩阵驱动方法,驱动每个小电极。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制造背光的成本增大。期望提供一种能够以低成本从平面内更小的区域中部分地发射照明光的显示单
J Li ο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显示单元,包括显示面板,显示图像;照明装置,照射显示面板;以及驱动电路,驱动显示面板和照明装置。照明装置包括彼此分离并且彼此相对的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以及向第一透明基板或第二透明基板的端面发射光的光源。照明装置进一步包括光调制层,布置在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之间的间隙内,并且根据电位差,关于来自光源的光呈现散射特性或透明性;以及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其间夹有光调制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均包括多个带状电极。第一电极的带状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带状电极在彼此相交的方向延伸。在显示面板上显示二维图像、三维图像或者包括二维图像和三维图像的图像时,驱动电路驱动各个带状电极,以使得第一电极的带状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带状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的面内分布在一个帧周期内恒定。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单元内,照明装置内具有光调制层,根据带状电极所产生的电位差,该光调制层关于来自光源的光,呈现散射特性或透明性。因此,通过光调制层的电位差控制,从光源发射的并且通过第一透明基板等传送的光穿过呈现透明性的区域,以便由照明装置的顶部表面全反射或者由照明装置的顶部表面以高反射率反射。另一方面,通过光调制层的电位差控制,通过第一透明基板等传送的光在呈现散射特性的区域内被散射,以便穿过照明装置的顶部表面。因此,从与照明装置的发光区域中的呈现透明性的区域(后文中简称为“发光区域中的透射区域”)对应的区域几乎不发射照明光。而且,从与照明装置的发光区域内呈现散射特性的区域(后文中简称为“发光区域内的散射区域”)对应的区域,发射照明光。因此,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显示单元内,根据带状电极的布局以及所施加的电压,从部分光调制层或整个光调制层发射照明光;因此,在三维显示和二维显示之间进行切换。而且,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在显示面板上显示二维图像、三维图像或者包括二维图像和三维图像的图像时,驱动各个带状电极,以便允许第一电极的带状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带状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的面内分布在一个帧周期内恒定。因此,带状电极的数量不受到驱动方法的限制。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显示单元内,通过光调制层上的电位差控制,在三维显示和二维显示之间进行切换,并且带状电极的数量不受到驱动方法的限制;因此,必要时增大带状电极的数量,以便允许在平面内部分发射照明光的区域更小。因此,以低成本从平面内更小的区域中部分发射照明光。要理解的是,上述概述和以下具体描述是示例性的,并且用于进一步解释所要求的技术。


所包含的附图用于进一步理解该技术,包含在此说明书内并且构成该说明书的一部分。这些示图示出了实施方式,并且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该技术的原理。图1为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视广播信号发送器和接收器系统的实例的示图;图2为示出图1中接收器侧单元的功能模块的实例的示图;图3为示出图1中接收器侧单元内显示部分的配置的实例的剖视图;图4A和图4B为示出图3中光源的设置实例的透视图;图5为示出图3中光调制装置的配置实例的剖视图;图6为示出图5中下电极的配置实例的平面图;图7为示出图3中光调制装置的配置的另一实例的剖视图;图8为示出图7中下电极的配置实例的平面图;图9为示出图5和图7中上电极的配置实例的平面图;图1OA至图1OC为用于说明当光调制层处于常黑模式以及处于水平配向模式时图5和图7中光调制层的功能的实例的示意图;图1lA至图1lC为用于说明当光调制层处于常黑模式以及处于水平配向模式时图5和图7中光调制层的功能的另一实例的示意图12为用于说明图3中背光的功能的实例的示意图;图13为示出照明光的偏振方向和显示面板的下偏振板的偏振轴之间的关系的实例的透视图;图14为示出照明光的偏振方向和显示面板的下偏振板的偏振轴之间的关系的另一实例的透视图;图15为示出背光的照明光的分布实例的平面图;图16为示出将背光的发光表面分成多个区域的情况的示图;图17为示出施加给背光的驱动信号的实例的波形图;图18为示出当由图17所示的驱动信号驱动背光时施加给光调制单元的电位差的实例的波形图;图19为示出施加给光调制单元的电压(所施加的电压)和从光调制单元中发射的照明光的白色度(whi teness )之间的关系的实例的关系图;图20为示出从接收器侧单元的截面观看时三维图像与二维图像混合的情况的实例的不意图;图21为示出图6中下电极的配置的第一变形例的平面图;图22为示出图8中下电极的配置的第一变形例的平面图;图23为示出背光的照明光的分布的第一变形例的平面图;图24为示出图6中下电极的配置的第二变形例的平面图;图25为示出图8中下电极的配置的第二变形例的平面图;图26为示出背光的照明光的分布的第二变形例的平面图;图27A至图27C为用于说明当光调制层处于常黑模式以及处于垂直配向模式时图5和图7中光调制层的功能的实例的示意图;图28A至图28C为用于说明当光调制层处于常黑模式以及处于垂直配向模式时图5和图7中光调制层的功能的另一实例的示意图;图29A和图29B为用于说明当光调制层处于常白模式时图5和图7中光调制层的功能的实例的示意图;图30A和图30B为用于说明当光调制层处于常白模式时图5和图7中光调制层的功能的另一实例的不意图;图31为示出图5和图7中光调制层处于常白模式时施加给背光的驱动信号的实例的波形图;图32为示出当图31所示的驱动信号驱动背光时施加给光调制单元的电位差的实例的波形图;图33为示出施加给光调制单元的电压(所施加的电压)和从光调制单元中发射的照明光的白色度之间的关系的另一实例的关系图;图34为示出三维图像中时分驱动的实例的示意图;图35为示出图34之后时分驱动的实例的示意图;图36为示出图1中接收器侧单元内显示部分的配置的第一变形例的剖视图;图37为示出图1中接收器侧单元内显示部分的配置的第二变形例的剖视图;图38为示出图1中接收器侧单元内显示部分的配置的第二变形例的剖视图39为示出图6、21和24中下电极的配置的第三变形例的平面图;图40为示出图5和图7中上电极的配置的第一变形例的平面图;图41为示出图5和图7中上电极的配置的第二变形例的平面图;图42为示出图5和图7中上电极的配置的第三变形例的平面图;图43为示出图5和图7中上电极的配置的第四变形例的平面图;图44为示出图5和图7中上电极的配置的第五变形例的平面图;图45为示出图5和图7中上电极的配置的第六变形例的平面图;以及图46为示出图5和图7中上电极的配置的第七变形例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要注意的是,按照以下顺序进行描述。1.第一实施方式背光内的光调制层处于常黑模式和水平配向模式的实例2.第二实施方式背光内的光调制层处于常黑模式和垂直配向模式的实例3.第三实施方式背光内的光调制层处于常白模式的实例4.变形例在三维显示中使用时分驱动的实例背光内的光调制层的位置变化(1.第一实施方式)[电视广播信号发送器和接收器系统的配置]图1为示出使用电视广播信号100A的发送器和接收器系统的配置实例的框图,包括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接收器侧单元200。发送器和接收器系统包括发送器侧单元100和接收器侧单元200,发送器侧单元通过例如有线通信(诸如有线电视)或无线通信(诸如陆地数字波或卫星波)发送电视广播信号100A,接收器侧单元通过上述有线或无线通信从发送器侧单元100中接收电视广播信号100A。要注意的是,接收器侧单元200对应于本公开中“显示单元”特定的而非限制性的实例。 电视广播信号100A包括用于二维显示(平面显示)的图像数据或用于三维显示(立体显示)的图像数据。在此说明书中,用于二维显示的图像数据表示没有透视信息的二维图像数据。而且,用于三维显示的图像数据表示具有透视(视点)信息的二维图像数据,并且用于三维显示的图像数据包括具有彼此不同的透视的多组二维图像数据。例如,发送器侧单元100为安装在广播站内的电视广播信号发送器或网上服务器。[接收器侧单元200的功能块]图2为接收器侧单元200的配置实例的框图。例如,接收器侧单元200为能够连接到上述有线或无线通信的电视。例如,接收器侧单元200包括天线终端201、数字调谐器202、解复用器203、运算电路204以及存储器205。接收器侧单元200进一步包括例如解码器206、图像信号处理电路207、图形生成电路208、面板驱动电路209、显示面板210、背光211、音频信号处理电路212、音频放大器电路213、以及扬声器214。接收器侧单元200进一步包括例如遥控接收器电路215和遥控发送器216。天线终端201为输入由接收天线(未示出)接收的电视广播信号100A的终端。例如,数字调谐器202处理已经进入天线终端201内的电视广播信号100A,以便输出与用户所选择的频道相关的预定传输流。例如,解复用器203从在数字调谐器202中获得的传输流中,提取与用户所选择的频道相关的部分TS (传输流)。运算电路204控制接收器侧单元200的各部件的操作。例如,运算电路204允许存储器205保持由解复用器203获得的部分TS,或者将从存储器205中读取的部分TS发送给解码器206。而且,例如,运算电路204将规定二维显示或三维显示的控制信号204A发送给图像信号处理电路207和背光211。运算电路204根据例如存储器205内储存的设置信息、部分TS内包含的预定信息、或者从遥控接收器电路215中提供的设置信息,确定上述控制信号204A。例如,存储器205保持接收器侧单元200的设置信息并且管理数据。存储器205保持例如解复用器203所获得的部分TS或诸如显示方法的设置信息。例如,解码器206对包含在解复用器203所获得的部分TS内的图像PES (封装化基本流)数据包进行解码处理,以获得图像数据。例如,解码器206也对包含在解复用器203所获得的部分TS内的音频PES数据包进行解码处理,以获得音频数据。在此说明书中,图像数据表示用于二维显示的图像数据或用于三维显示的图像数据。例如,必要时,图像信号处理电路207和图形生成电路208在解码器206所获得的图像数据上进行多图像处理、图形数据叠加处理等等。当图像信号处理电路207从运算电路204中接收规定三维显示的信号,作为控制信号204A,并且解码器206所提供的图像数据为用于三维显示的图像数据时,图像信号处理电路207使用包含在解码器206所提供的用于三维显示的图像数据内的具有彼此不同的透视的多组二维图像数据生成例如一组二维图像数据,以选择所产生的二维图像数据作为提供给图形生成电路208的图像数据。例如,用于三维显示的图像数据包括具有彼此不同的透视的两组二维图像数据时,图像信号处理电路207执行以下处理从一行到另一行交替地在水平方向上排列这两组二维图像数据,以生成一组图像数据,其中这两组二维图像数据被交替地排列在水平方向上。同样,例如,用于三维显示的图像数据包括具有彼此不同的透视的四组二维图像数据时,图像信号处理电路207执行以下处理从一行到另一行周期性地并且交替地在水平方向上排列这四组二维图像数据,以生成一组图像数据,其中,四组二维图像数据被周期性地并且交替地排列在水平方向上。当图像信号处理电路207从运算电路204接收规定二维显示的信号作为控制信号204A,并且解码器206所提供的图像数据为用于三维显示的图像数据时,例如,图像信号处理电路207从包含在解码器206所提供的用于三维显示的图像数据中的具有彼此不同的透视的多组二维图像数据中选择一组图像数据,作为要提供给图形生成电路208的图像数据。当图像信号处理电路207从运算电路204接收规定二维显示的信号作为控制信号204A,并且解码器206所提供的图像数据为用于二维显示的图像数据时,例如,图像信号处理电路207选择解码器206所提供的用于二维显示的图像数据,作为要提供给图形生成电路208的图像数据。
当图像信号处理电路207从运算电路204中接收规定部分三维显示的信号作为控制信号204A,并且接收三维显示区域的区域信息,而且解码器206所提供的图像数据为用于三维显示的图像数据时,例如,图像信号处理电路207使用包含在解码器206所提供的用于三维显示的图像数据中的具有彼此不同的透视的多组二维图像数据中与上述区域信息相关的多组数据生成一组二维图像数据。而且,例如,图像信号处理电路207从包含在解码器206所提供的用于三维显示的图像数据中的具有彼此不同的透视的多组二维图像数据中与上述区域信息不相关的多组数据中选择一组图像数据。然后,图像信号处理电路207组合所产生的二维图像数据和所选择的图像数据,以产生一组图像数据,并且选择这组图像数据作为要提供给图形生成电路208的图像数据。图形生成电路208生成例如要用于画面显示的Π (用户界面)画面。例如,面板驱动电路209根据图形生成电路208所提供的图像数据,驱动显示面板210。后文中会详细描述显示面板210和背光211的配置。例如,音频信号处理电路212进行以下处理,诸如在解码器206所获得的音频数据上进行D/Α转换。音频放大器电路213放大例如音频信号处理电路212所提供的音频信号,以将放大的音频信号提供给扬声器214。遥控接收器电路215例如接收从遥控发送器216中发送的遥控信号,以将遥控信号提供给运算电路204。运算电路204例如响应于遥控信号,控制接收器侧单元200的各组件。

[接收器侧单元200的剖面配置]图3示出接收器侧单元200的显示部分的剖面配置的实例。要注意的是,图3为示意图,并且图中的尺寸和形状无需与实际的尺寸和形状相同。接收器侧单元200包括显示面板210和设置在显示面板210后面的背光211。显示面板210包括二维排列的多个像素,并且通过驱动各像素或特定像素来显示图像。显示面板210为例如透射式液晶显示面板(IXD),其中,基于图像信号驱动各像素或特定像素,并且该显示面板具有以下配置,在该配置中,液晶层夹在一对透明基板之间。虽然未显示,但是按照从更靠近背光211的那一侧开始的顺序,显示面板210包括偏振板、透明基板、像素电极、配向膜、液晶层、配向膜、共用电极、滤色器、透明基板以及偏振板。要注意的是,更靠近背光211的偏振板对应于后文中要描述的偏振板210B (参看图13),并且更靠近图像显示平面的偏振板对应于后文中要描述的偏振板210C (参看图13)。而且,夹在显示面板210内的这对偏振板之间的部分(更具体地说,由透明基板、像素电极、配向膜、液晶层、配向膜、共用电极、滤色器、以及透明基板构造而成的层叠部分)对应于后文中要描述的液晶面板210A (参看图13)。透明基板由对可见光(例如,平板玻璃)透明的基板构造而成。要注意的是,例如,包括电连接到像素电极的TFT (薄膜晶体管)、布线等的有源驱动电路(未示出)形成在更靠近背光211的透明基板上。像素电极和共用电极例如由铟锡氧化物(ITO)构成。像素电极二维排列在透明基板上,并且用作各个像素的电极。另一方面,共用电极形成在滤色器的整个表面上,并且用作朝向各个像素电极的共用电极。配向膜由聚合物材料(例如,聚酰亚胺)构成,并且对液晶进行配向处理。液晶层例如由VA (垂直配向)模式、TN (扭曲向列型)模式或STN (超扭曲向列型)模式液晶构成,并且具有以下功能通过驱动电路(未示出)所施加的电压改变每个像素内从背光211中发射的光的偏振轴的方向。要注意的是,逐步改变液晶配向,以便逐步调节每个像素的透射轴的方向。在滤色器中,滤色器分别将已经穿过液晶层的光分成例如红(R)、绿(G)以及蓝(B)这三种基色或者R、G、B以及白(W)这四种颜色,并且这些滤色器对应于像素电极的排列而排列。偏振板为一种光闸,仅允许某个振动方向上的光(偏振光)穿过。要注意的是,偏振板可为在透射轴以外的振动方向上吸收光(偏振光)的吸收型偏振器;然而,在提高亮度方面,偏振板优选地为反射型偏振器,朝着背光211反射光。两个偏振板被布置为使其偏振轴彼此相差90°,从而允许背光211发射的光经由液晶层从其穿过或者被遮挡。背光211例如从显示面板210的背面照射显示面板210,并且包括导光板10、设置在导光板10的侧面上的光源20、光调制装置30以及设置在导光板10内的反射板40、以及驱动光调制装置30的驱动电路50。要注意的是,导光板10对应于本公开中“第一透明基板”或“第二透明基板”的特定而非限制性的实例。导光板10将来自设置在导光板10的侧面上的光源20的光引导至导光板10的顶面。导光板10的形状对应于设置在导光板10的顶面上的显不面板210,例如,由顶面、底面以及侧面围成的长方体形状。要注意的是,在导光板10的侧面中,光源20的光进入的侧面在后文中称为“光入射表面10A”。要注意的是,当调制施加给背光211的电压以使亮度均匀时,未图案化的平面导光板可用作导光板10。导光板10通过主要包含诸如聚碳酸酯树脂(PO或丙烯酸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透明热塑性树脂而形成。光源20为线状光源,并且例如由线性排列的热阴极荧光灯(HCFL)、冷阴极荧光灯(CCFL)或多个LED (发光二极管)构造而成。当光源20由多个LED构造而成时,根据效率、厚度的减小以及均匀性,所有的LED优选地为白光LED。要注意的是,光源20例如可由红色LED、绿色LED以及蓝色LED构造而成。光源20可被设置在导光板10的仅仅一个侧面上(参看图3和4A)、或两个侧面上(参看图4B)、三个侧面上、或导光板10的所有侧面上。而且,在光源20设置在三个侧面或所有侧面上的情况下,进行部分照明时,可以只有设置在两个相对的侧面上的光源20进行照明,进行整个照明时,所有的光源20可照明。反射板40通过光调制装置30将从导光板10的背面漏出的光返回到导光板10中,并且例如具有反射、漫射和散射等功能。因此,反射板40允许有效地使用从光源20中发射的光,并且也有助于提高正面亮度。反射板40例如由发泡PET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银蒸镀膜、多层反射膜或白色PET构成。要注意的是,例如,后文中会进行描述,必要时可不包括反射板40。在该实施方式中,光调制装置30被设置在导光板10中。光调制装置30与导光板10紧密接触,其间没有空气层,并且光调制装置与导光板10之间使用例如粘合剂(未示出)粘合。例如,如图5中所示,通过从更靠近反射板40的一侧开始顺序排列透明基板31、下电极32、配向膜33、光调制层34、配向膜35、上电极36以及透明基板37来构造光调制装置30。透明基板31和37支撑光调制层34,并且通常由对可见光透明的基板构造而成,例如玻璃板或塑料膜。当向下电极32和上电极36施加电压时,下电极32和上电极36在光调制层34内产生电场。相对于光调制层34,下电极32被设置为更靠近透明基板31,相对于光调制层34,上电极36被设置为更靠近透明基板37。要注意的是,透明基板31或透明基板37对应于“第一透明基板”或“第二透明基板”的特定而非限制性的实例。下电极32对应于“第一电极”的特定而非限制性的实例,上电极36对应于“第二电极”的特定而非限制性的实例。例如,如图6所示,下电极32由多个子电极32A构造而成。多个子电极32A均具有在平面内的一个方向(与光入射表面IOA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带状。当在接收器侧单元200内进行三维显示时,选自多个子电极32A的多个特定的子电极32A (后文中称为“子电极32B”)用于生成线状照明光束。要注意的是,子电极32B对应于“第二带状电极”特定的而非限制性的实例。当在接收器侧单元200内进行二维显示时,除了子电极32B以外的其他子电极32A (后文中称为“子电极32C”)与子电极32B —起用于生成面状照明光,换言之,当在接收器侧单元200内进行二维显示时,所有的子电极32A用于生成面状照明光。要注意的是,子电极32C对应于“第一带状电极”特定的而非限制性的实例。均由一个子电极32B和两个以上子电极32C构造而成的多个子电极组排列在排列方向(与光入射表面IOA正交的方向)上。图6不出了均由一个子电极32B和两个子电极32C构造而成的多个子电极组排列在排列方向上的情况作为一个实例;然而,子电极组不限于图6中所述的那些子电极组。例如,子电极组均可由一个子电极32B和一个子电极32C、或者一个子电极32B和三个以上的子电极32C构造而成。在减少摩尔纹方面,每个子电极32B和32C的宽度优选地等于显示面板210的R、G或B的子像素的宽度或者子像素的宽度的整数倍。上述子电极组以节距Pl (等于或接近进行三维显示时的像素节距的节距)排列,该节距与在接收器侧单元200内进行三维显示时的像素节距对应。而且,以类似方式,多个子电极32B也以节距Pl (等于或接近进行三维显示时的像素节距的节距)排列,该节距P与在接收器侧单元200内进行三维显示时的像素节距对应。要注意的是,当子电极组均由一个子电极32B和两个以上子电极32C构造而成时,子电极32C的宽度优选地等 于子电极32B的宽度。而且,当子电极组均由一个子电极32B和一个子电极32C构造而成时,例如,如图7和图8中所示,子电极32C的宽度可大于子电极32B的宽度,或者子电极32C的宽度可等于子电极32B的宽度(虽然未示出)。例如,如图9中所示,上电极36由多个子电极36A构造而成。多个子电极36A均具有在与子电极32A相交(或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带状。下电极32和上电极36均由透明导电膜(例如,ITO膜)构造而成。要注意的是,下电极32和上电极36可由铟锌氧化物(ΙΖ0)、金属纳米线、碳纳米管、石墨烯等制成。光调制装置30的在当从光调制装置30的法线方向观看下电极32和上电极36时下电极32和上电极36彼此相对的位置中的部分构成光调制单元30a和30b (参看图5)。光调制单元30a对应于光调制装置30的子电极32B和子电极36A彼此相对的位置中的部分,并且光调制单元30b对应于光调制装置30的子电极32C和子电极36A彼此相对的位置中的部分。光调制单元30a和光调制单元30b彼此相邻。通过给子电极32A和子电极36A施加预定的电压,分别地且单独地驱动光调制单元30a和30b,并且根据施加给子电极32A和子电极36A的电位差的大小,光调制单元关于来自光源20的光呈现透明性(光学透明性)或散射特性。要注意的是,将在描述光调制层34时更具体地描述透明性和散射特性。配向膜33和35例如将光调制层34中使用的液晶或单体配向。各种配向膜包括垂直配向膜和水平配向膜,并且在此实施方式中,水平配向膜用作配向膜33和35。水平配向膜的实例包括通过在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聚乙烯醇等上进行摩擦处理而形成的配向膜以及通过转印或蚀刻而具有凹槽的配向膜。水平配向膜的其他实例包括通过倾斜蒸发诸如二氧化硅的无机材料而形成的配向膜、通过离子束照射而形成的类金刚石碳配向膜、以及具有电极图案狭缝的配向膜。而且,垂直和水平配向膜仅需要具有配向液晶和单体的功能,对于通常的液晶显示单元来说所需要的关于重复施加电压的可靠性并不必需,这是因为在装置形成后关于电压施加的可靠性由通过聚合单体所形成的产物与液晶之间的界面来确定。而且,例如,即使未使用配向膜,当在下电极32和上电极36之间施加电场或磁场时,光调制层34中使用的液晶或单体也被配向。换言之,在下电极32和上电极36之间施加电场或磁场的同时,电压施加下的液晶或单体的配向状态被紫外线照射固定。在电压被用于形成配向膜时,可分别地形成用于配向的电极和用于驱动的电极,或者双频液晶可用作液晶材料,该双频液晶允许通过频率反转介电常数各向异性的符号。而且,当磁场被用于形成配向膜时,对于配向膜而言,优选地使用具有大的磁化率各向异性的材料,并且例如,优选地使用具有大量苯环的材料。根据电场的大小,光调制层34关于来自光源20的光呈现散射特性或透明性。当电场较小时,光调制层34关于来自光源20的光呈现透明性,并且当电场较大时,光调制层关于来自光源20的光呈现散射特性。例如,如图5中所示,光调制层34为复合层,包括主体34A和分散在主体34A内的多个微粒34B。主体34A和微粒34B具有光学各向异性。图1OA示意性示出了在下电极32和上电极36之间未施加电位差时(后文中简称为“未施加电位差时”),微粒34B的配向状态的实例。要注意的是,在图1OA中,未示出主体34A中的配向状态。在此说明书中,“当未施加电位差时”这个概念包括“当施加比允许光调制层34呈现散射特性的电位差低的、并且允许光调制层34呈现透明性的电位差时”。图1OB示出了表现未施加电位差时主体34A和微粒34B的折射率各向异性的折射率椭球的实例。折射率椭球为张量椭球,表示从各个方向入射的线性偏振光的折射率,并且当从光入射方向观察椭球的截面时,可以几何地获知折射率。图1OC示意性示出了未施加电位差时,朝着前方的光LI和朝着斜方向的光L2穿过光调制层34时的状态实例。图1lA示意性示出了在下电极32和上电极36之间施加电位差时(后文中简称为“施加电位差时”),微粒34B的配向状态的实例。要注意的是,在图1lA中,未示出主体34A中的配向状态。在此说明书中,“当施加电位差时”这个概念包括“当施加允许光调制层34呈现散射特性的电位差时”。图1IB示出了表现当施加电位差时主体34A和微粒34B的折射率各向异性的折射率椭球的实例。图1lC不意性不出了施加电位差时,朝着前方的光LI和朝着斜方向的光L2被光调制层34散射时的状态实例。例如,如图1OA和IOB中所示,未施加电位差时,主体34A和微粒34B被构造为允许主体34A的光轴AXl的方向和微粒34B的光轴AX2的方向彼此一致(平行)。要注意的是,光轴AXl和AX2均表示与光束的允许折射率具有与偏振方向无关的值的透射方向平行的线。而且,光轴AXl和光轴AX2的方向不需要彼此始终一致,例如,由于制造误差,光轴AXl和光轴AX2的方向可彼此略微偏离。而且,例如,微粒34B被构造为当未施加电位差时允许其光轴AX2与导光板10的光入射表面IOA平行。例如,微粒34B进一步被构造为当未施加电位差时允许其光轴AX2以微小的角度Θ I与透明基板31和37的表面相交(参看图10B)。要注意的是,描述形成微粒34B的材料时将更具体地描述角度Θ I。另一方面,例如,主体34A被构造为无论是否在下电极32和上电极36之间施加电位差,均具有固定的光轴AX1。更具体地说,例如,如图10A、10B、11A和IlB所示,主体34A被构造为具有光轴AX1,该光轴与导光板10的光入射表面IOA平行并且以预定的角度Θ I与透明基板31和37的表面相交。换言之,当未施加电位差时,主体34A的光轴AXl与微粒34B的光轴AX2平行。要注意的是,光轴AX2不需要与光入射表面IOA始终平行,并且不需要以角度Θ1与透明基板31和37的表面始终相交,例如,由于制造误差,光轴AX2可与透明基板31和37的表面与角度Θ I略微不同的角度相交。而且,光轴AXl和AX2不需要与光入射表面IOA始终平行,并且例如,由于制造误差,光轴AXl和AX2可以以小角度与光入射表面IOA相交。在这种情况下,主体34A和微粒34B的寻常光折射率优选地彼此相等,主体34A和微粒34B的非寻常光折射率优选地 彼此相等。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当未施加电位差时,如图1OA中所示,所有方向的折射率具有很小的差别,包括前方向和斜方向,并且获得高透明性(光学透明性)。因此,例如,如图1OC中所示,朝着前方向的光LI和朝着斜方向的光L2穿过光调制层34,而不在光调制层34内散射。结果,例如,如图12中的部分(A)和(B)中所示,来自光源20的光L (斜方向的光)在导光板10内由光调制层34的透射区域(透射区域30A)的上下界面全反射,并且与从背光211 (由图12中部分(B)内点划线表示)的整个表面均匀地发射光的情况相比,透射区域30A的亮度(显示器的黑色状态的亮度)下降。要注意的是,通过在导光板10上设置散射片60并且通过散射片60测量前亮度,获得图12中部分(B)的前亮度的轮廓。要注意的是,作为透射区域30A的一个界面的导光板10的顶部表面与显示面板210和导光板10之间的间隙接触;然而,该间隙优选地填充有折射率比导光板10的顶部表面的折射率低的材料。由这种低折射率材料制成的层通常为空气,并且可为由低折射率材料制成的胶黏剂或粘合剂。例如,如图1lA和IlB中所示,主体34A和微粒34B被构造为当施加电位差时允许光轴AXl和光轴AX2的方向彼此不同(彼此相交或大致正交)。而且,例如,微粒34B被构造为当施加电位差时允许其光轴AX2与导光板10的光入射表面IOA平行,并且以大于角度Θ I的角度Θ 2 (例如,90° )与透明基板31和37的表面相交。要注意的是,描述形成微粒34B的材料时将更详细地描述角度Θ 2。因此,当施加电位差时,在光调制层34内,各个方向(包括前方向和斜方向)的折射率的差值增大,从而获得高散射特性。例如,如图1ic所示,从而朝着前方向的光LI和朝着斜方向的光L2被在光调制层34内散射。结果,例如,如图12中的部分(A)中所示,来自光源20的光(斜方向的光)穿过导光板10的光调制层34中呈现散射特性的区域(散射区域30B)的上下界面,并且已经传递到反射板40的光由反射板40反射,从而穿过光调制装置30。因此,与从背光211的整个表面均匀地发射光的情况(由图12中部分(B)内点划线表示)相比,散射区域30B的亮度大得多,并且白色显示中的亮度部分地增大(部分亮度增强),其增大幅度为透射区域30A的亮度下降的量。要注意的是,例如,由于制造误差,主体34A和微粒34B的寻常光折射率可彼此略微不同,优选地例如为O.1以下,更优选地为O. 05以下。而且,例如,由于制造误差,主体34A和微粒34B的非寻常光折射率可彼此略微不同,优选地例如为O.1以下,更优选地为O. 05以下。而且,主体34A的折射率差(Anp=非寻常光折射率nep-寻常光折射率n0p)和微粒34B的折射率差(Λ nL=非寻常光折射率nef寻常光折射率η%)优选地尽可能大,优选地为O. 05以上,更优选地为O.1以上,进一步更优选地为O. 15以上。当主体34Α和微粒34Β的折射率差均较大时,光调制层34的散射能力增强,以允许容易地破坏导光条件,从而允许容易地提取来自导光板10的光。而且,主体34Α和微粒34Β对电场具有不同的响应速度。主体34Α例如具有条纹结构、多孔结构或杆状结构,其响应速度比微粒34Β的响应速度慢。主体34Α例如由通过聚合低分子单体而获得的聚合物材料构成。例如,利用热和光中的一个或这两者,通过聚合沿着微粒34Β的配向方向或配向膜33和35的配向方向被配向的、具有配向性和聚合性的材料(例如,单体),从而形成主体34Α。例如,主体34Α的条纹结构、多孔结构或杆状结构在与导光板10的光入射表面IOA平行的并且以微小的角度Θ I与透明基板31和37的表面相交的方向上具有长轴。当主体34Α具有条纹结构时,短轴方向的平均条纹组织尺寸优选地在O. Ιμπι到10 μ m的范围内,包括O.1 μ m和10 μ m,从而增强关于所引导的光的散射特性,并且更优选地在O. 2 μ m到2. Ομ 的范围内,包括O. 2μπ 和2. Ομ 。当短轴方向的平均条纹组织尺寸在O. Ιμ 到10 μ m的范围内,包括O.1 μ m和10 μ m时,光调制装置30的散射能力在380到780nm的可见区域内大致相同。从而不会只有特定波长分量的光在平面内增大或减小;因此,在平面内可实现可见区域的平衡。当短轴方向的平均条纹组织尺寸小于O.1 μ m或者超过10 μ m时,无论波长多大,光调制装置30的散射能力都较低,并且光调制装置30难以用作光调制
>j-U ρ α装直。
而且,为了降低散射的波长相关性,短轴方向的平均条纹组织尺寸优选地在O. 5 μ m至Ij 5 μ m的范围内,包括O. 5 μ m和5 μ m,更优选地在I μ m到3 μ m的范围内。在这种情况下,在通过导光板10传送从光源20发射的光的过程中,当光反复穿过光调制装置30内的主体34A时,抑制主体34A内散射的波长相关性。通过偏光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等来观察条纹(streaky)组织尺寸。另一方面,微粒34B主要包括例如液晶材料,并且具有充分高于主体34A的响应速度的响应速度。微粒34B内包含的液晶材料(液晶分子)的实例包括杆状分子。具有正介电常数各向异性的液晶分子(所谓的正型液晶)优选地用作微粒34B内包含的液晶分子。在这种情况下,当未施加电位差时,微粒34B内液晶分子的长轴方向与光轴AXl平行。此时,微粒34B内液晶分子的长轴与导光板10的光入射表面IOA平行,并且以微小的角度Θ I与透明基板31和37的表面相交。换言之,当未施加电位差时,微粒34B内的液晶分子被配向为在与导光板10的光入射表面IOA平行的平面内以角度Θ I倾斜。角度Θ I称为“预倾角”,并且例如优选地在O. 1°到30°的范围内,包括0.1°和30°。角度Θ1优选地在O. 5°到10°的范围内,包括O. 5°和10°,并且进一步更优选地在O. 7°到2°的范围内,包括O. 7°和2°。当角度Θ I增大时,由于以下原因,散射效率容易降低。而且,当角度Θ I太小时,当施加电位差时液晶上升方向的角度变化。例如,液晶可在相差180°的方向上升(反向倾斜)。因此,未有效地使用微粒34B和主体34A的折射率差;因此,散射效率容易降低,并且亮度容易降低。而且,当施加电位差时,在微粒34B内,液晶分子的长轴方向与光轴AXl相交或正交(或大致正交)。此时,微粒34B内液晶分子的长轴方向与导光板10的光入射表面IOA平行,并且以大于角度Θ1的角度Θ2 (例如,90° )与透明基板31和37的表面相交。换言之,当施加电位差时,微粒34B内的液晶分子被配向为在与导光板10的光入射表面IOA平行的平面内以角度Θ 2倾斜,或者以角度Θ2 (=90° )正立。具有配向性和聚合性的上述单体可以是具有光学各向异性并且使用液晶形成复合材料的材料;然而,在该实施方式中优选使用紫外光固化的低分子单体。优选地,当未施加电位差时,通过聚合低分子单体而形成的产物(聚合物材料)和液晶的光学各向异性的方向彼此一致;因此,使用紫外光固化低分子单体之前,液晶和低分子单体优选地在相同的方向上被配向。在液晶用作微粒34B的情况下,当液晶包括杆状分子时,所使用的单体材料优选地为杆状。如上所述,具有聚合性和液晶性能的材料优选地用作单体材料,并且例如,单体材料优选地包括选自由丙烯酸酯基、甲基丙烯酸酯基、丙烯酰氧基、甲基丙烯酰氧基、乙烯醚基以及环氧基的组的一个或多个官能团,作为可聚合的官能团。可通过紫外线、红外线或电子照射或通过加热,聚合这些官能团。为了抑制在进行紫外线照射时配向程度降低,可添加具有多官能团的液晶材料。当主体34A具有上述条纹结构时,双官能团液晶单体优选地用作主体34A的原材料。而且,可将单官能团单体加入主体34A的原材料内,从而调节呈现液晶性能的温度,或者可将三或多官能团单体加入主体34A的原材料内,从而提高交联密度如上所述,当未施加电位差时,主体34A的光轴AXl和微粒34B的光轴AX2均在相同的方向上主要具有光轴分量。当未施加电位差时,如图13中所不,光轴AXl和AX2位于相同的方向,例如,配向膜33和35的摩擦方向。而且,例如,如图13中所示,当未施加电位差时,光轴AXl和AX2与光入射表面IOA平行或大致平行。而且,当未施加电位差时,如图5和13中所示,光轴AXl和AX2与透明基板31平行或大致平行。换言之,当未施加电位差时,光轴AXl和AX2在图13中位于大致Y轴方向。而且,当未施加电位差时,光轴AXl和AX2均在与更靠近背光211的偏振板210B的透射轴AXlO平行的方向上主要具有光轴分量。例如,如图13中所示,当未施加电位差时,光轴AXl和AX2位于与透射轴AXlO平行的方向。例如,如图13中所示,透射轴AXlO位于配向膜33和35的摩擦方向。要注意的是,更靠近图像显示平面的偏振板210C的透射轴AXll与更靠近背光211的偏振板2IOB的透射轴AXlO正交。而且,如上所述,当施加电位差时,光轴AXl的方向与未施加电位差时的方向相同或大致相同。当施加电位差时,光轴AXl在与偏振板210B的透射轴AXlO平行的方向上主要具有光轴分量,并且,例如,如图14中所示,光轴AXl位于与透射轴AXlO平行的方向。施加电位差时,例如,光轴AXl与光入射表面IOA平行或大致平行,并且也与透明基板31平行或大致平行。另一方面,当施加电位差时,由于施加给下电极32和上电极36的电位差所产生的电场的影响,光轴AX2在预定的方向移位。例如,如图5和图14中所示,当施加电位差时,光轴AX2与透明基板31相交或正交(或大致正交)。换言之,由于给下电极32和上电极36施加电位差,所以光轴AX2在光轴AX2和透明基板31的法线之间的角度减小的方向上移位(即,上升)。此时,光轴AX2与光轴AXl正交或大致正交,并且与透明基板31正交或大致正交。例如,驱动电路50控制施加给每个光调制单元30a和30b的一对电极(子电极32A和子电极36A)的电位差的大小,从而允许光调制单元30b内微粒34B的光轴AX2与主体34A的光轴AXl平行或大致平行,并且也允许光调制单元30a内微粒34B的光轴AX2与主体34A的光轴AXl相交或正交。而且,例如,驱动电路50控制施加给每个光调制单元30a和30b的一对电极(子电极32A和子电极36A)的电位差的大小,从而允许光调制单元30a和30b内微粒34B的光轴AX2与主体34A的光轴AXl相交或正交。换言之,通过电场控制,驱动电路50允许主体34A的光轴AXl方向和微粒34B的光轴AX2方向彼此一致(或大致一致)或者彼此不同(或正交)。将规定三维显示的信号作为控制信号204A提供给驱动电路50时,驱动电路50允许背光211发射多个线状照明光束。更具体地说,驱动电路50施加允许光调制层34对均包括子电极32B的光调制单元30a呈现散射特性的电位差,并且施加允许光调制层34对均包括子电极32C的光调制单元30b呈现透明性的电位差。换言之,驱动电路50控制施加给每个光调制单元30a和30b的一对电极(子电极32A和子电极36A)的电位差的大小,从而允许背光211内所包含的所有光调制单元30a内微粒34B的光轴AX2与主体34A的光轴AXl相交,并且也允许背光211内所包含的所有光调制单元30b内微粒34B的光轴AX2与主体34A的光轴AXl平行。因此,驱动电路50允许每个光调制单元30a发射线状照明光束,并且允许每个光调制单元30b不发射照明光(几乎不发光)。将规定二维显示的信号作为控制信号204A提供给驱动电路50时,驱动电路50允许背光211发射面状照明光。更具体地说,驱动电路50施加允许光调制层34对每个光调制单元30a和30b呈现散射特性的电位差。换言之,驱动电路50控制施加给每个光调制单兀30a和30b的一对电极(子电极32A和子电极36A)的电位差的大小,从而允许背光211内所包含的所有光调制单元30a和30b内微粒34B的光轴AX2与主体34A的光轴AXl相交或正交(或大致正交)。因此,驱动电路50允许所有光调制单元30a和30b发射照明光,从而发射面状照明光。当将规定部分三维显示的信号作为控制信号204A与三维显示区域的区域信息一起提供给驱动电路50时,驱动电路50施加允许光调制层34对包含在与背光211的区域信息相关的区域(3D显示区域211-2)内的光调制单元30a呈现散射特性的电位差,并且施加允许光调制层34对包含在3D显示区域211-2内的光调制单元30b呈现透明性的电位差。而且,驱动电路50施加允许光调制层34对包含在与背光211的区域信息不相关的区域(2D显示区域211-1)内的所有光调制单元30a和30b呈现散射特性的电位差。因此,例如,如图15中所示,驱动电路50允许2D显示区域211-1发射面状照明光L2,并且允许3D显示区域211-2发射多个线状照明光束LI。此时,每个线状照明光束LI在与子电极32B延伸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并且例如,如图15中所示,每个线状照明光束LI在Y轴方向(B卩,与光入射表面IOA平行的方向)延伸。要注意的是,3D显示区域211-2对应于“第二区域”的特定但并非限制性的实例,2D显示区域211-1对应于“第一区域”的特定但并非限制性的实例。图16示出了将背光211的发光表面211A分成多个区域的情况。在图16中,区域A为与3D显示区域211-2对应的区域。区域B为不位于3D显示区域211-2的两侧以及其上和其下的区域。区域C为位于3D显示区域211-2的右边或左边的区域。区域D为位于3D显示区域211-2之上或之下的区域。 在图16中,包括区域A并在水平方向延伸的区域为行选择区域,不包括区域A并且在水平方向延伸的区域为行非选择区域。而且,包括区域A并在垂直方向延伸的区域为列选择区域,不包括区域A并且在垂直方向延伸的区域为列非选择区域。因此,行选择区域和列选择区域彼此相交的区域为区域A,行非选择区域和列非选择区域彼此相交的区域为区域B。而且,行选择区域和列非选择区域彼此相交的区域为区域C,行非选择区域和列选择区域彼此相交的区域为区域D。图17示出了施加给子电极32B、32C以及36A的各种电压波形的实例。图17中的电压波形基于以下前提光调制层34处于常黑模式中,其中,在施加电压时,光调制层34被切换到散射状态,并且在未施加电压时,光调制层34被切换到透射状态。要注意的是,在该实施方式中,光调制层34处于水平配向模式;然而,即使光调制层34处于垂直配向模式(后文中会描述),图17中的电压波形也可用于子电极32B、32C以及36A。在显示面板210上显示二维图像、三维图像或包含二维图像和三维图像的图像时,驱动电路50驱动每个子电极32B、32C以及36A,从而允许子电极32B或子电极32C与子电极36A之间的电位差的面内分布在一个帧周期内恒定。更具体地说,如图17中的部分(A)和(C)中所示,驱动电路50向行选择区域内的子电极36A和列选择区域内的子电极32C施加固定电位(例如,接地电位)。而且,如图17中的部分(B)和(D)中所示,驱动电路50向行非选择区域内的子电极36A、列选择区域内的子电极32B以及列非选择区域内的子电极32B和32C施加具有彼此同步的相位的AC电位。驱动电路50向行非选择区域内的子电极36A施加具有振幅Vr (RMS)的AC电位,并且向列选择区域内的子电极32B和列非选择区域内的子电极32B和32C施加具有振幅Vc (RMS)的AC电位。振幅Vr和Vc优选地彼此相等,但是可彼此不同。图18示出了将图17中所述的电压施加给子电极32B、32C和36A时,光调制单元30a和30b的电位随着时间变化的实例。如图18中的部分(A)到(D)所述,将固定电位(例如,接地电位)仅仅施加给区域A内的光调制单元30b,并且将具有振幅Vr、振幅Vc、或者振幅(Vr+Vc=Vo) (RMS)的AC电位施加给区域A内的光调制单元30a以及区域B到D内的光调制单元30a和30b。如图19中所示,当施加给光调制单元30a和30b的电压(所施加的电压)和从光调制单元30a和30b发出的照明光的白色度之间的关系处于图19中所示的条件I中时,区域A内的光调制单元30a以及区域B到D内的光调制单元30a和30b的光调制层34变为散射区域30B,并且这些单元处于发光状态。此时,区域A内的光调制单元30b的光调制层34为透射区域30A,区域A内的光调制单元30b处于消光状态。要注意的是,在所施加的电压和白色度之间的关系处于图19中所示的条件2中的情况下,当具有振幅Vr或振幅Vc的AC电位被施加至光调制单元30a和30b时,白色度不为1,并且大约减小到I的一半。因此,当具有振幅Vr或振幅Vc的AC电位被施加至光调制单元30a和30b时,优选白色度等于在施加具有振幅(Vr+Vc)的AC电位时的亮度。更具体地说,振幅Vr和振幅Vc优选地等于或大于仅将具有振幅Vr或振幅Vc的AC电位施加至光调制层34时允许光调制层34的性能被从透明性切换到散射特性的阈值电位的振幅。图20示出了从区域A中发射多个线状照明光束LI以及从区域C中发射面状照明光L2的情况。在区域A内,例如,面板驱动电路209驱动显示面板210的四个像素210-1到210-4,作为一个三维像素210D。此时,驱动电路50在每个三维像素210D内形成例如一个散射区域30B,并且允许线状照明光束LI以彼此不同的入射角分别进入像素210-1到210-4内。因此,各个线状照明光束LI以大致相同的角度进入各个三维像素210D内处于相同位置中的像素(例如,图20中的210-1、210-2、210-3或210-4)内。结果,以预定的角度从像素中发射各个三维像素210D内处于相同位置中的像素所调制的图像光。此时,例如,观看者同时用右眼观看像素210-3的图像光以及用左眼观看像素210-2的图像光。换言之,观看者使用左右眼观看其间具有视差的不同图像。结果,观看者察觉到在显示面板210的区域A内显示三维图像(立体图像)。在区域C内,例如,面板驱动电路209驱动显示面板210的各个像素210E(与上述像素210-1、210-2、210-3或210-4对应的像素),作为二维像素。此时,例如,驱动电路50在整个区域C内形成散射区域30B,并且允许面状照明光L2进入各个像素210E内。因此,观看者察觉到在显示面板210的区域C内显示二维图像(平面图像)。接下来,下面描述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背光211的功能和效果。在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背光211中,背光211中设置有根据子电极32B、32C和36A所产生的电位差关于来自光源20的光呈现散射特性或透明性的光调制层34。因此,通过光调制层34的电位差控制,从光源20发射的并且通过透明基板31等传送的光穿过呈现透明性的区域(透射区域30A),以由导光板10的顶部表面全反射或者由导光板10的顶部表面以高反射率反射。另一方面,通过光调制层34的电位差控制,通过透明基板31等传送的光在呈现散射特性的区域(透射区域30B)中被散射,从而穿过导光板10的顶部表面。因此,从与背光211的发光区域211A的透射区域30A对应的区域中,不发射照明光。而且,从与背光211的发光区域的散射区域30B对应的区域中,发射照明光。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根据子电极32B、32C和36A的布局以及所施加的电压,从部分光调制层34或整个光调制层34发射照明光;因此,在三维显示和二维显示之间进行切换。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显示面板210上显示二维图像、三维图像、或包含二维图像和三维图像的图像时,驱动子电极32B、32C和36A,从而允许子电极32B或子电极32C与子电极36A之间的电位差的面内分布在一个帧周期内恒定。因此,子电极32B、32C和36A的数量不受驱动方法的限制。因此,必要时增大子电极32B、32C和36A的数量,从而允许在平面内部分发射照明光的区域更小。因此,以较低的成本从平面的更小区域内部分发射照明光。[变形例]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子电极32B和32C在与Y轴方向平行的方向(与光入射表面IOA平行的方向)延伸;然而,如图21和22中所示,子电极32B和32C可在与Y轴方向相交的方向(与光入射表面IOA相交的方向)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在背光211的区域A内,如图23中所不,线状照明光束LI在子电极32B延伸的方向(即,与光入射表面IOA相交的方向)延伸。而且,例如,如图24和25中所示,子电极32B和32C均可具有阶梯状(阶梯屏障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在背光211的区域A内,如图26中所示,线状照明光束LI也具有阶梯状(阶梯屏障的形状)。要注意的是,在该变形例中,在减少摩尔纹方面,子电极32B和32C的宽度优选地等于显示面板210的R、G、B等的子像素的宽度或者子像素的宽度的整数倍。(2.第二实施方式)接下来,下面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单元。在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显示单元中,垂直配向膜用作配向膜33和35,并且如图27A到27C以及28A到28C中所示,光调制层64代替光调制层34。因此,下面具体地描述光调制层64。根据电场的大小,光调制层64关于来自光源20的光呈现散射特性或透明性。电场较小时,光调制层64关于来自光源20的光呈现透明性,并且电场较大时,光调制层关于来自光源20的光呈现·散射特性。例如,如图27A中所示,光调制层64为包括主体64A和分散在主体64A内的多个微粒64B的复合层。主体64A和微粒64B具有光学各向异性。图27A示意性示出了当未施加电位差时,微粒64B的配向状态的实例。要注意的是,在图27A中,未示出主体64A的配向状态。图27B示出了当未施加电位差时,表现折射率各向异性的主体64A和微粒64B的折射率椭球的实例。图27C示意性示出了当未施加电位差时,朝着前方向的光LI和朝着斜方向的光L2穿过光调制层64的情况的实例。图28A示意性示出了施加电位差时,微粒64B的配向状态的实例。要注意的是,在图28A中,未示出主体64A的配向状态。图28B示出了施加电位差时,表现主体64A和微粒64B的折射率各向异性的折射率椭球的实例。图28C示意性示出了施加电位差时,朝着前方向的光LI和朝着斜方向的光L2被光调制层64散射的情况的实例。例如,如图28A和28B中所示,当未施加电位差时,主体64A和微粒64B被构造为允许主体64A的光轴AX3的方向和微粒64B的光轴AX4的方向彼此一致(平行)。要注意的是,光轴AX3和AX4均表示与允许折射率具有与偏振方向无关的值的光束的透射方向平行的线。而且,光轴AX3和光轴AX4的方向不需要彼此始终一致,例如,由于制造误差,光轴AX3和光轴AX4的方向可彼此略微偏离。而且,例如,当未施加电位差时,微粒64B被构造为允许其光轴AX4与导光板10的光入射表面IOA平行。例如,当未施加电位差时,微粒64B被进一步构造为允许其光轴AX4以微小的角度Θ 3与透明基板31和37的表面相交(参看图27B)。要注意的是,描述形成微粒64B的材料时将更具体地描述角度Θ 3。另一方面,例如,主体64A被构造为无论是否在下电极32和上电极36之间施加电位差均具有固定的光轴AX4。更具体地说,例如,如图27A、27B、28A和28B所示,主体64A被构造为具有与导光板10的光入射表面IOA平行并且以预定的角度Θ 4与透明基板31和37的表面相交的光轴AX3。换言之,在下电极32和上电极36之间未施加电压时,主体64A的光轴AX3与微粒64B的光轴AX4平行。要注意的是,光轴AX4不需要与导光板10的光入射表面IOA始终平行,并且不需要以角度Θ 3与透明基板31和37的表面始终相交,例如,由于制造误差,光轴AX4可与透明基板31和37的表面以与角度Θ 3略微不同的角度相交。而且,光轴AX3和AX4不需要与导光板10的光入射表面IOA始终平行,并且例如,由于制造误差,光轴AX3和AX4可以以较小的角度与导光板10的光入射表面IOA相交。
在这种情况下,主体64A和微粒64B的寻常光折射率优选地彼此相等,主体64A和微粒64B的非寻常光折射率优选地彼此相等。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下电极32和上电极36之间未施加电压时,如图27B中所示,所有方向(包括前方向和斜方向)的折射率具有很小的差别,并且获得高透明性。因此,例如,如图27C中所示,朝着前方向的光LI和朝着斜方向的光L2穿过光调制层64,而不在光调制层64内散射。结果,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中一样,来自光源20的光L (斜方向的光)由透射区域30A的界面(透明基板31或导光板10与空气之间的界面)全反射,并且与未设置光调制装置60的情况相比,透射区域30A的亮度(显示器的黑色状态的亮度)下降。而且,例如,如图28B中所示,主体64A和微粒64B被构造为当施加电位差时允许光轴AX3的方向和光轴AX4的方向彼此不同(相交)。而且,例如,当施加电位差时,微粒64B被构造为允许其光轴AX4与导光板10的光入射表面IOA平行,并且以大于角度Θ 3的角度Θ 4与透明基板31和37的表面相交,或者与透明基板31和37的表面平行。要注意的是,描述形成微粒64B的材料时将更详细地描述角度Θ 4。因此,当施加电位差时,在光调制层64内,各个方向(包括前方向和斜方向)的折射率的差值增大,从而获得较高的散射特性。例如,如图28C中所示,因此,在光调制层64内散射朝着前方向的光LI和朝着斜方向的光L2。结果,例如,与上述实施方式中一样,来自光源20的光L (斜方向的光)穿过散射区域30B的界面(透明基板31或导光板10与空气之间的界面),并且已经传递到反射板40的光由反射板40反射,从而穿过光调制装置60。因此,与未设置光调制装置60的情况相比,散射区域30B的亮度大得多,并且显示器的白色状态的亮度部分增大(部分亮度增强),其增大幅度为透射区域30A的亮度下降的量。要注意的是,例如,由于制造误差,主体64A和微粒64B的寻常光折射率可彼此略微不同,优选地例如为O.1以下,更优选地为O. 05以下。而且,例如,由于制造误差,主体64A和微粒64B的非寻常光折射率可彼此略微不同,优选地例如为O.1以下,更优选地为O. 05以下。

而且,主体64A的折射率差(Antl=非寻常光折射率Ii1-寻常光折射率Iitl)和微粒64B的折射率差(An1=非寻常光折射率n3-寻常光折射率n2)优选地尽可能大,优选地为O. 05以上,更优选地为O.1以上,进一步更优选地为O. 15以上。主体64A和微粒64B的折射率差均较大时,光调制层64的散射能力增强,以允许容易地破坏导光条件,从而允许容易地提取来自导光板10的光。而且,主体64A和微粒64B对电场具有不同的响应速度。主体64A例如具有对电场不做响应的条纹结构或多孔结构、或其响应速度比微粒64B的响应速度慢的杆状结构。主体64A例如由通过聚合低分子单体而获得的聚合物材料构成。例如,利用热和光中的一种或这两者,通过聚合沿着微粒64B的配向方向或配向膜33和35的配向方向被配向的、具有配向性和聚合性的材料(例如,单体),从而形成主体64A。另一方面,微粒64B主要包括例如液晶材料,并且其响应速度充分高于主体64A的响应速度。微粒64B内包含的液晶材料(液晶分子)的实例包括杆状分子。具有负介电常数各向异性的液晶分子(所谓的负型液晶)优选地用作微粒64B内包含的液晶分子。在这种情况下,当未施加电位差时,微粒64B内液晶分子的长轴方向与光轴AX4平行。此时,微粒64B内液晶分子的长轴与导光板10的光入射表面IOA平行,并且以微小的角度Θ 3与透明基板31和37的法线相交。微小的角度Θ 3例如为大约1°的小角度,并且称为“预倾角”。换言之,当未施加电位差时,微粒64B内的液晶分子被配向为在与导光板10的光入射表面IOA平行的平面内,以角度Θ 3倾斜。而且,当施加电位差时,在微粒64B内,液晶分子的长轴方向与光轴AX4相交(或大致正交)。此时,微粒64B内液晶分子的长轴与导光板10的光入射表面IOA平行,并且以大于角度Θ3的角度Θ 4与透明基板31和37的法线相交。换言之,当施加电位差时,微粒64B内的液晶分子被配向为在与导光板10的光入射表面IOA平行的平面内,以角度Θ 4倾斜,或者以角度Θ4 (=90° )横倒。具有定向性和聚合性的上述单体可以是具有光学各向异性并且使用液晶形成复合材料的材料;然而,在该实施方式中优选使用紫外光固化的低分子单体。优选地,未施加电压时,通过聚合低分子单体而形成的产物(聚合物材料)和液晶的光学各向异性的方向彼此一致;因此,使用紫外光固化低分子单体之前,液晶和低分子单体优选地在相同的方向被配向。在液晶用作微粒64B的情况下,当液晶包括杆状分子时,所使用的单体材料优选地为杆状。如上所述,具有聚合性和液晶性能的材料优选地用作单体材料,并且例如,单体材料优选地包括选自由丙烯酸酯基、甲基丙烯酸酯基、丙烯酰氧基、甲基丙烯酰氧基、乙烯醚基以及环氧基的组的一个或多个官能团,作为可聚合的官能团。可通过紫外线、红外线或电子照射或通过加热,聚合这些官能团。为了抑制在进行紫外线照射时配向程度降低,可添加具有多官能团的液晶材料。接下来,下面描述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背光211的功能和效果。在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背光211中,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情况一样,在背光211中设置有根据子电极32B、32C和36A所产生的电位差、关于来自光源20的光呈现散射特性或透明性的光调制层64。因此,通过光调制层64的电位差控制,从光源20发射的并且通过透明基板31等传送的光穿过呈现透明性的区域(透射区域30A),以由导光板10的顶部表面全反射或者由导光板10的顶部表面以高反射率反射。另一方面,通过光调制层64的电位差控制,通过透明基板31等传送 的光在呈现散射特性的区域(散射区域30B)内被散射,从而穿过导光板10的顶部表面。因此,从与背光211的发光区域211A的透射区域30A对应的区域中,几乎不发射照明光。而且,从与背光211的发光区域的透射区域30B对应的区域中,发射照明光。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根据子电极32B、32C和36A的布局以及所施加的电压,从部分光调制层64或整个光调制层64发射照明光;因此,在三维显示和二维显示之间进行切换。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显示面板210上显示二维图像、三维图像、或包含二维图像和三维图像的图像时,驱动子电极32B、32C和36A,从而允许子电极32B或子电极32C和子电极36A之间的电位差的面内分布在一个帧周期内恒定。因此,子电极32B、32C和36A的数量不受驱动方法的限制。因此,必要时增加子电极32B、32C和36A的数量,以允许在平面内部分发射照明光的区域更小。因此,以较低的成本从平面的更小区域内部分发射照明光。[变形例]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子电极32B和32C在与Y轴方向平行的方向(与光入射表面IOA平行的方向)延伸;然而,如图21和22中所示,子电极32B和32C可在与Y轴方向相交的方向(与光入射表面IOA相交的方向)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在背光211的区域A内,如图23中所不,线状照明光束LI在子电极32B延伸的方向(即,与光入射表面IOA相交的方向)延伸。而且,例如,如图24和25中所示,子电极32B和32C均可具有阶梯状(阶梯屏障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在背光211的区域A内,如图26中所示,线状照明光束LI也具有阶梯状(阶梯屏障的形状)。要注意的是,在该变形例中,在减少摩尔纹方面,子电极32B和32C的宽度优选地等于显示面板210的R、G、B等的子像素的宽度或者子像素的宽度的整数倍。(3.第三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主体34A和64A具有光学各向异性;然而,主体34A和64A可具有各向同性。在这种情况下,主体34A和64A可由通过固化各向同性的低分子材料而形成的聚合物材料构成,并且关于来自光源20的光,该聚合物材料呈现各向同性。为了便于描述,在后文中,具有光学各向同性的主体称为“主体74A”。而且,在后文中,主体74A代替主体34A。接下来,下面描述包括光调制层74的光调制装置70 (未示出)的光学特性,该光调制层包括主体74A和微粒34B。图29A示意性示出了当未施加电位差时,微粒34B的配向状态的实例。要注意的是,主体74A和微粒34B具有各向同性,并且未被配向。图29B示意性示出了当未施加电位差时,朝着前方向的光LI和朝着斜方向的光L2被光调制层74散射时的实例。图30A示意性示出了施加电位差时,微粒34B的配向状态的实例。要注意的是,主体74A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具有各向同性,并且未被配向。微粒34B在施加电压的方向上被配向。图30B不意性不出了施加电位差时,朝着前方向的光LI和朝着斜方向的光L2穿过光调制层74时的实例。例如,当未施加电位差时,微粒34B的光轴位于随机方向,并且微粒34B整体上呈现光学各向同性。而且,例如,当施加电位差时,微粒34B的光轴与导光板10的光入射表面IOA平行,并且与透明基板31和37的表面正交。另一方面,例如,无论是否在下电极32和上电极36之间施加电压,主体74A均具有各向同性。主体74A的折射率和微粒34B的寻常光折射率彼此相等或大致相等。主体74A的折射率和微粒34B的非寻常光折射率彼此不同。而且,主体74A的折射率和微粒34B的呈现光学各向同性的折射率彼此不同。施加电位差时,在与透明基板31和37的表面正交的方向,主体74A和微粒34B之间的折射率具有很小的差别,在与透明基板31和37的表面平行的方向,主体74A和微粒34B之间的折射率的差值增大。因此,如图30B中所示,在与透明基板31和37的表面正交的方向,获得高透明性,并且在与透明基板31和37的表面平行的方向,获得高散射特性。结果,例如,来自光源20的光L (斜方向的光)由透射区域30A的界面(透明基板31或导光板10与空气之间的界面)全反射,并且与未设置光调制装置70的情况相比,透射区域30A的亮度(显示器的黑色状态的亮度)下降。因此,在具有大视角的范围内减少或基本消除了漏光。另一方面,当未施加电位差时,在所有方向,主体74A和微粒34B之间的折射率的差值增大。因此,如图29B中所示,获得高散射特性。结果,例如,来自光源20的光L(斜方向的光)穿过散射区域30B的界面(透明基板31或导光板10与空气之间的界面),并且已经传递到反射板40的光由反射板40反射,从而穿过光调制装置70。因此,与未设置光调制装置70的情况相比,散射区域30B的亮度大得多,并且显示器的白色状态的亮度部分增大(部分亮度增强),其增大幅度为透射区域30A的亮度下降的量。
图31示出了在该实施方式中施加给子电极32B、32C和36A的各种电压波形的实例。图31中的电压波形基于以下前提光调制层74处于常白模式中,其中,在施加电压时,光调制层74被切换到透射状态,并且在未施加电压时,被切换到散射状态。驱动电路50驱动每个子电极32B、32C以及36A,从而允许子电极32B或子电极32C和子电极36A之间的电位差的面内分布在一个帧周期内恒定。更具体地说,如图31中的部分(B)和(D)中所示,驱动电路50向行非选择区域内的子电极36A、列选择区域内的子电极32B以及列非选择区域内的子电极32B和32C施加固定电位(例如,接地电位)。而且,如图31中的部分(A)和(C)中所示,驱动电路50向行选择区域内的子电极36A和列选择区域内的子电极32C施加具有彼此同步的相位的AC电位。驱动电路50向行选择区域内的子电极36A施加具有振幅Vr的AC电位,并且向列选择区域内的子电极32C施加具有振幅Vc的AC电位。振幅Vr和振幅Vc优选地彼此相等,但是可彼此不同。图32示出了将图31中所述的电压施加给子电极32B、32C和36A时,光调制单元30a和30b的电位随着时间变化的实例。如图32中的部分(A)到(D)所述,具有振幅(Vr+Vc)的AC电位被施加给区域A内的光调制单元30b,并且具有振幅Vr或振幅Vc的AC电位或固定电位(例如,接地电位)被施加给区域A内的光调制单元30a以及区域B到D内的光调制单元30a和30b。如图33中所示,当施加至光调制单元30a和30b的电压(所施加的电压)和从光调制单元30a和30b发出的照明光的白色度之间的关系处于图33中所示的条件I中时,区域A内的光调制单元30a以及区域B到D内的光调制单元30a和30b的光调制层74变为散射区域30B,并且这些单元处于发光状态。此时,区域A内的光调制单元30b的光调制层74为透射区域30A,区域A内的光调制单元30b处于消光状态。要注意的是,在所施加的电压和白色度之间的关系处于图33中所示的条件2中的情况下,当具有振幅Vr或振幅Vc的AC电位被施加给光调制单元30a和30b时,白色度不为1,并且大约减小到I的一半。因此,优选地,当具有振幅Vr或振幅Vc的AC电位被施加给光调制单元30a和30b时,白色度等于在施加具有振幅(Vr+Vc)的AC电位时的亮度。更具体地说,振幅Vr和振幅Vc优选地等于或小于在仅将具有振幅Vr或振幅Vc的AC电位施加给光调制层74时允许将光调制层74的性能从透明性切换到散射特性的阈值电位的振幅。接下来,下面描述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背光211的功能和效果。在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背光211中,在背光211中设置有根据子电极32B、32C和36A所产生的电位差、关于来自光源20的光呈现散射特性或透明性的光调制层74。因此,通过光调制层74的电位差控制,从光源20发射的并且通过透明基板31等传送的光穿过呈现透明性的区域(透射区域30A),以由导光板10的顶部表面全反射或者由导光板10的顶部表面以高反射率反射。另一方面,通过光调制层74的电位差控制,通过透明基板31等传送的光在呈现散射特性的区域(散射区域30B)内被散射,从而穿过导光板10的顶部表面。因此,从与背光211的发光区域211A的透射区域30A对应的区域中,不发射照明光。而且,从与背光211的发光区域的散射区域30B对应的区域中,发射照明光。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根据子电极32B、32C和36A的布局以及所施加的电压,从部分光调制层74或整个光调制层74发射照明光;因此,在三维显示和二维显示之间进行切换。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显示面板210上显示二维图像、三维图像、或包含二维图像和三维图像的图像时,驱动子电极32B、32C和36A,从而允许子电极32B或子电极32C和子电极36A之间的电位差的面内分布在一个帧周期内恒定。因此,子电极32B、32C和36A的数量不受驱动方法的限制。因此,必要时增加子电极32B、32C和36A的数量,从而允许在平面内部分发射照明光的区域更小。因此,以较低的成本从平面的更小区域内部分发射照明光。[变形例]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子电极32B和32C在与Y轴方向平行的方向(与光入射表面IOA平行的方向)延伸;然而,如图21和22中所示,子电极32B和32C可在与Y轴方向相交的方向(与光入射表面IOA相交的方向)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在背光211的区域A内,如图23中所不,线状照明光束LI在子电极32B延伸的方向(即,与光入射表面IOA相交的方向)延伸。而且,例如,如图24和25中所示,子电极32B和32C均可具有阶梯状(阶梯屏障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在背光211的区域A内,如图26中所示,线状照明光束LI也具有阶梯状(阶梯屏障的形状)。要注意的是,在该变形例中,在减少摩尔纹方面,子电极32B和32C的宽度优选地等于显示面板210的R、G、B等的子像素的宽度或者子像素的宽度的整数倍。(4.变形例)虽然参照实施方式和其变形例描述了本公开,但是本公开不受其限制,并且可进行各种修改。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等中,如图34或图35所示,驱动电路50可时分地驱动显示面板210。在这种情况下,驱动电路50以与显示面板210中的在与视差的数量相同数量的像素行中逐个像素行顺序显示切换同步的方式切换来自背光211的带状照明光束的发射点。例如,在一个帧周期(例如,1/60秒)内,驱动电路50以与在4个像素行中逐个像素行进行显示面板210中的顺序显示切换同步的方式来切换背光211的带状照明光束的发射点。此时,在一个帧周期内,驱动显示面板210的驱动电路(未示出)将与图形信号相应的电压施加给每个像素,以便在与视差的数量相同数量的像素行中逐个像素行地在显示面板210内进行顺序显示切换。高速进行这种切换时,观看者注意到在一时刻照亮的像素的数量的四倍之多的像素的数量,从而允许大幅提高分辨率。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等中,在导光板10内设置光调制装置30、60或70 ;然而,例如,如图36中所示,光调制装置30、60或70可与导光板10的顶部表面紧密接触并且结合,其间没有空气层。而且,例如,如图37中所示,光调制装置30、60或70可与导光板10的背面(底部表面)紧密接触并且结合,其间没有空气层。在这种情况下,光调制装置30、60或70的下电极32可由反光材料制成,例如金属。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如图38中所示,可不包含反射板40。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相邻的子电极32A之间具有间隙;然而,例如,如图39所示,从上面观看时,相邻的子电极32A可彼此重叠。而且,虽然未示出,但是从上面观看时,相邻的子电极32A之间可被配置为无空间。而且,如图40所示,从上面观看时,相邻的子电极36A可彼此重叠。虽然未示出,但是从上面观看时,相邻的子电极36A之间可被配置为无空间。在上述实施方式等中,驱动电路50可将施加给子电极32A的电压施加给子电极36A,并可将施加给子电极36A的电压施加给子电极32A。例如,如图41和42所示,当子电极36A包括用作子电极32B的子电极36B以及用作子电极32C的子电极36C时,驱动电路50可将施加给子电极32B的电压施加给子电极36B,并可将施加给子电极32C的电压施加给子电极36C。要注意的是,例如,如图43和44所示,子电极36A可在与X轴方向相交的方向(以正交角度以外的角度与光入射表面IOA相交的方向)延伸。而且,例如,如图45和46所示,子电极36A可具有阶梯状(阶梯屏障的形状)。要注意的是,当子电极36A具有图43到46中所示的配置时,子电极32A优选地在Y轴方向延伸,如图6和8中所示。而且,在该变形例中,子电极36B和36C的宽度优选地等于显示面板210的R、G、B等的子像素的宽度或者子像素的宽度的整数倍。允许本公开具有以下配置。(I) 一种显示单元,包括显示面板,显示图像;照明装置,照射显示面板;以及驱动电路,驱动显示面板和照明装置,其中,所述照明装置包括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彼此分离且相对,光源,向第一透明基板或第二透明基板的端面发射光,光调制层,设置在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之间的间隙内,并且根据电位差,关于来自光源的光呈现散射特性或透明性,以及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其间夹有光调制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均包括多个带状电极,第一电极的带状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带状电极在彼此相交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在显示面板上显示二维图像、三维图像或者包括二维图像和三维图像的图像时,驱动电路驱动各个带状电极,以允许第一电极的带状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带状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的面内分布在一个帧周期内恒定。(2)根据(I)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所述驱动电路在与二维图像显示区域对应的第一区域内驱动各个带状电极以发射面状光,并且在与三维图像显示区域对应的第二区域内驱动各个带状电极以发射线状光。(3)根据(I)或(2)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所述第二电极的多个带状电极包括多个第一带状电极和多个第二带状电极,第一带状电极用于生成面状光,第二带状电极用于生成面状光和线状光。(4)根据(3)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所述光调制层为常黑模式,在所述常黑模式中,光调制层在施加电压时被切换成散射状态,并且在未施加电压时被切换成透射状态,在所述显示面板上显示包括二维图像和三维图像的图像时,所述驱动电路向选自第一电极的多个带状电极的穿过第二区域的带状电极和选自多个第一带状电极的穿过第二区域的带状电极施加固定电位,并且在所述显示面板上显示包括二维图像和三维图像的图像时,所述驱动电路向选自第一电极的多个带状电极的未穿过第二区域的带状电极、选自多个第一带状电极的未穿过第二区域的带状电极以及所有的第二带状电极施加具有彼此同步的相位的AC电位。(5)根据(4)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所述固定电位为接地电位,以及
每个AC电位的振幅(RMS)具有等于或大于仅AC电位被施加至光调制层时允许光调制层的性能从透明性切换成散射特性的阈值电位的振幅的值。( 6 )根据(3 )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所述光调制层为常白模式,在所述常白模式中,光调制层在施加电压时被切换成透射状态,并且在未施加电压时被切换成散射状态,在所述显示面板上显示包括二维图像和三维图像的图像时,所述驱动电路向选自第一电极的多个带状电极的未穿过第二区域的带状电极、所有的第二带状电极、以及选自多个第一带状电极的未穿过第二区域的带状电极施加固定电位,并且在所述显示面板上显示包括二维图像和三维图像的图像时,所述驱动电路向选自第一电极的多个带状电极的穿过第二区域的带状电极以及选自多个第一带状电极的穿过第二区域的带状电极施加具有彼此同步的相位的AC电位。( 7 )根据(6 )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所述固定电位为接地电位,以及每个AC电位的振幅(RMS)具有等于或小于当仅AC电位被施加给光调制层时允许光调制层的性能从透明性切换成散射特性的阈值电位的振幅的值。本申请所包含的主题与于2011年10月5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在先专利申请2011-221412中所公开的主题相关,该案之全文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进行各种修改、组合、次组合以及变更,均在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显示单元,包括显示面板,显示图像;照明装置,照射所述显示面板;以及驱动电路,驱动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照明装置, 其中,所述照明装置包括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彼此分离并相对,光源,向所述第一透明基板或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端面发射光,光调制层,布置在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和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之间的间隙中,并且根据电位差对于来自所述光源的光呈现散射特性或透明性,以及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其间夹有所述光调制层,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均包括多个带状电极,所述第一电极的带状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带状电极在彼此相交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在所述显示面板上显示二维图像、三维图像或者包括二维图像和三维图像的图像时, 所述驱动电路驱动各个带状电极,以使所述第一电极的带状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带状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的面内分布在一个帧周期内恒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所述驱动电路在与二维图像显示区域对应的第一区域内驱动各个带状电极以发射面状光,并且在与三维图像显示区域对应的第二区域内驱动各个带状电极以发射线状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所述第二电极的多个带状电极包括多个第一带状电极和多个第二带状电极,所述第一带状电极用于生成所述面状光,所述第二带状电极用于生成所述面状光和所述线状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所述光调制层为常黑模式,其中,在施加电压时光调制层被切换为散射状态,并且在未施加电压时被切换为透射状态,当在所述显示面板上显示包括二维图像和三维图像的图像时,所述驱动电路向选自所述第一电极的多个带状电极中的穿过所述第二区域的带状电极和选自多个第一带状电极的穿过所述第二区域的带状电极施加固定电位,并且当在所述显示面板上显示包括二维图像和三维图像的图像时,所述驱动电路向选自所述第一电极的多个带状电极中的未穿过所述第二区域的带状电极、选自多个第一带状电极的未穿过所述第二区域的带状电极以及所有的第二带状电极施加具有彼此同步的相位的 AC电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所述固定电位为接地电位,以及每个所述AC电位的振幅(RMS)具有等于或大于当仅有所述AC电位被施加至所述光调制层时允许所述光调制层的性能被从透明性切换为散射特性的阈值电位的振幅的值。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所述光调制层为常白模式,其中,在施加电压时光调制层被切换为透射状态,并且在未施加电压时被切换为散射状态,当在所述显示面板上显示包括二维图像和三维图像的图像时,所述驱动电路向选自所述第一电极的多个带状电极中的未穿过所述第二区域的带状电极、所有的第二带状电极、以及选自多个第一带状电极的未穿过所述第二区域的带状电极施加固定电位,并且当在所述显示面板上显示包括二维图像和三维图像的图像时,所述驱动电路向选自所述第一电极的多个带状电极中的穿过所述第二区域的带状电极以及选自多个第一带状电极的穿过所述第二区域的带状电极施加具有彼此同步的相位的AC电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所述固定电位为接地电位,以及每个所述AC电位的振幅(RMS)具有等于或小于当仅有所述AC电位被施加至所述光调制层时允许所述光调制层的性能被从透明性切换为散射特性的阈值电位的振幅的值。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的带状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带状电极的宽度等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子像素的宽度或者子像素的宽度的整数倍。
全文摘要
一种显示单元,包括显示面板;照明装置,照射显示面板;以及驱动电路,驱动显示面板和照明装置。所述照明装置包括光调制层以及其间夹有光调制层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均包括多个带状电极。第一电极的带状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带状电极在彼此相交的方向延伸,并且在显示面板上显示二维图像、三维图像或者包括二维图像和三维图像的图像时,驱动电路驱动各个带状电极,以允许第一电极的带状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带状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的面内分布在一个帧周期内恒定。
文档编号G02F1/13357GK103033982SQ20121037156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5日
发明者高桥贤一 申请人:索尼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