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1324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近视眼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眼镜,特别是涉及一种近视眼镜。
背景技术
现在,青少年近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青少年近视的特点是,随发育在身高增长的过程中,眼轴不断增长,近视容易加深,其中有遗传的因素,也有环境的因素。在环境因素当中,旁中心的离焦程度(相对于中心屈光度而言)被认为对近视进展的影响很大。近视眼因为眼球形状的特点,容易产生旁中心远视性离焦,这种离焦形态又容易导致近视进一步增加,恶性循环。要控制近视,就必须打破其中一个环节,即通过光学干预人为地减少旁中心远视性离焦。而现有的近视眼镜的镜片设计大都是整个镜片为同一度数的,没 有减少旁中心远视性离焦的作用,理论上不能控制近视进展。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旁中心远视性离焦,从而延缓近视加深的近视眼镜。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近视眼镜,其特点在于,该镜片的投影区域为四个同心圆,各个圆的半径范围由内向外依次为4_8mm, 10-14mm, 16-20mm, 22mm-26mm ;各个圆的屈光度由内向外依次为近视度数 a, a+0. 50D, a+1. 00D, a+1. 50D。较佳地,各个圆的半径范围由内向外依次为4mm, 10mm, 16mm, 22_。较佳地,各个圆的半径范围由内向外依次为6mm, 12mm, 18mm, 24mm。较佳地,各个圆的半径范围由内向外依次为8mm, 14mm, 20mm, 26mm。较佳地,近视度数a为-4. OOD至OD之间。一种近视眼镜,其特点在于,该镜片的投影区域为四个同心圆,各个圆的半径范围由内向外依次为4_8mm, 9. 5-13. 5mm, 15_19mm, 20. 5mm-24. 5mm ;各个圆的屈光度由内向外依次为近视度数 a, a+0. 50D, a+1. 00D, a+1. 50D。较佳地,各个圆的半径范围由内向外依次为4mm, 9. 5mm, 15mm, 20. 5mm。较佳地,各个圆的半径范围由内向外依次为6mm, 11. 5mm, 17mm, 22. 5mm。较佳地,各个圆的半径范围由内向外依次为8mm, 13. 5mm, 19mm, 24. 5mm。较佳地,近视度数a为-6. OOD至_4. OlD之间。其中,“镜片”指眼科工艺中采用的所有形式的各种光学折射体,包括需按具体患者的要求进一步加工的半成品镜片坯件。另外,还包括用于本实用新型的镜片制造中的模具。并且,本实用新型的镜片可以用任何适合的材料制作,比如玻璃或者树脂。可以使用聚合材料,聚合材料可以任意一种合适的类型,聚合材料中可以加入热塑或热固材料。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近视眼镜符合人扫视习惯、覆盖中心视野、有足够的周边清晰度、舒适度,做到形觉剥夺减少以及旁中心远视性离焦减少的相对统一。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镜片的截面示意图。图2-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3的镜片的投影示意图,图中示出了中心半径为4mm,近视度数为-4. 00D、-3. OOD和-2. OOD的三种情形。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的实施例4的镜片的投影示意图,图中示出了中心半径为4mm,近视度数为-6. OOD的情形。图6-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5-7的镜片的投影示意图,图中示出了中心半径为8mm,近视度数为-4. 00D、-3. OOD和-2. OOD的三种情形。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的实施例8的镜片的投影示意图,图中示出了中心半径为8_,近视度数为-6. OOD的情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镜片的加光度数与中心半径的关系分两种情况,一是近视眼患者的近视度数在-4. OOD OD之间,二是在-6. OOD -4. OlD之间。一、中心半径为4mm的情况。下面首先介绍-4. OOD OD之间的情况,分三个实施例加以说明。其中图I为镜片的截面示意图。实施例I如图2为图I中的镜片沿着y轴方向的正投影视图,图中显示了镜片的中心半径在不同的数值范围时,与加光度数的关系。图中0点为镜片的投影中心,其中线段oa、ob、oc和od分别为不同的中心半径,其中oa = 4mm, ob = 10mm, oc = 16臟,od = 22臟。设定近视眼患者的近视度数为-4. 00D,此时图中半径为oa的圆(以下简称第I圈)在镜片上对应的区域的度数(也即中心度数)为-4. 00D,由内圈依次向外,半径为ob的圆(以下简称第2圈)在镜片上对应的区域的度数为-3. 50D,即在中心度数的基础上加光 0. 50D。依次地,半径为oc的圆(以下简称第3圈)在镜片上对应的区域的度数为-3. 00D,即在中心度数的基础上加光I. OOD0 依次地,半径为od的圆(以下简称第4圈)在镜片上对应的区域的度数为-2. 50D,即在中心度数的基础上加光I. 50D。从第I圈到第4圈之间的各点的度数变化与各点的半径与oa的差值是成正比例变化的。因为整个镜片的直径在50mm左右,而第4圈的边缘处半径为22mm,从半径为22mm到25mm之间的区域的加光规律与半径小于22mm时的加光规律相同。按照上述的结构,整个镜片上各个区域的度数都已经确定。由此,在确定了整个镜片各个区域的度数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就可以根据现有的镜片加工技术加工出符合如上度数要求的结构的镜片,并且能够达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效果。其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实施例中用同心圆的形式来表达不同半径圆的加光度数仅是举例说明而已,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圆不限于几何中定义的严格意义上的圆,也包括近似于圆形的图形,比如椭圆形等等。并且在各个环形区域的过渡区域的眼镜度数为本领域常用的平滑过渡,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现有的公式等能够计算出来。实施例2如图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I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设定近视眼患者的近视度数为-3. 00D,此时图中半径为oa的圆(以下简称第I圈)在镜片上对应的区域的度数(也即中心度数)为-3. 00D,由内圈依次向外,半径为ob的圆(以下简称第2圈)在镜片上对应的区域的度数为-2. 50D,即在中心度数的基础上加光0. 50D。依次地,半径为oc的圆(以下简称第3圈)在镜片上对应的区域的度数为-2. 00D, 即在中心度数的基础上加光I. OOD0依次地,半径为od的圆(以下简称第4圈)在镜片上对应的区域的度数为-I. 50D,即在中心度数的基础上加光I. 50D。因为整个镜片的直径在50mm左右,而第4圈的边缘处半径为22mm,从半径为22mm到25mm之间的区域的加光规律与半径小于22mm时的加光规律相同。按照上述的结构,整个镜片上各个区域的度数都已经确定。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I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实施例3如图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I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设定近视眼患者的近视度数为-2. 00D,此时图中半径为oa的圆(以下简称第I圈)在镜片上对应的区域的度数(也即中心度数)为-2. 00D,由内圈依次向外,半径为ob的圆(以下简称第2圈)在镜片上对应的区域的度数为-I. 50D,即在中心度数的基础上加光0. 50D。 依次地,半径为oc的圆(以下简称第3圈)在镜片上对应的区域的度数为-I. 00D,即在中心度数的基础上加光I. OOD0依次地,半径为od的圆(以下简称第4圈)在镜片上对应的区域的度数为远视度数-0. 50D,即在中心度数的基础上加光I. 50D。因为整个镜片的直径在50mm左右,而第4圈的边缘处半径为22_,从半径为22_到25mm之间的区域的加光规律与半径小于22mm时的加光规律相同。按照上述的结构,整个镜片上各个区域的度数都已经确定。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I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下面介绍-6. OOD -4. OlD之间的情况。实施例4如图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I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设定近视眼患者的近视度数为-6. 00D,此时图中半径为oa的圆(以下简称第I圈)在镜片上对应的区域的度数(也即中心度数)为-6. 00D,由内圈依次向外,半径为ob的圆(以下简称第2圈)在镜片上对应的区域的度数为-5. 50D,即在中心度数的基础上加光0. 50D。依次地,半径为oc的圆(以下简称第3圈)在镜片上对应的区域的度数为-5. 00D,即在中心度数的基础上加光I. OOD0依次地,半径为od的圆(以下简称第4圈)在镜片上对应的区域的度数为-4. 50D,即在中心度数的基础上加光I. 50D。因为整个镜片的直径在50mm左右,而第4圈的边缘处半径为20. 5mm,从半径为20. 5mm到25mm之间的区域的加光规律与半径小于20. 5mm时的加光规律相同。按照上述的结构,整个镜片上各个区域的度数都已经确定。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I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二、中心半径为8_的情况。下面首先介绍-4. 00D-0D之间的情况,分三个实施例加以说明。实施例5如图6为图I中的镜片沿着y轴方向的正投影视图,图中显示了镜片的中心半径在不同的数值范围时,与加光度数的关系。图中0点为镜片的投影中心,其中线段oa、ob、oc和od分别为不同的中心半径,其中oa = 8mm, ob = 14mm, oc = 2Ctam, od = 26臟。设定近视眼患者的近视度数为-4. 00D,同样地,本实施例中的镜片投影区域也是分为四个圆圈,由内向外每一个圆圈的加光度数与实施例I中的规律相同,结合图6中的数字表示即可看出,在此不做赘述。由此,在确定了整个镜片各个区域的度数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就可以根据现有的镜片加工技术加工出符合如上度数要求的结构的镜片,并且能够达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效果。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I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实施例6如图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5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设定近视眼患者的近视度数为-3. 00D,同样地,本实施例中的镜片投影区域也是分为四个圆圈,由内向外每一个圆圈的加光度数与实施例5中的规律相同,结合图7中的数字表示即可看出,在此不做赘述。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I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实施例7如图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5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设定近视眼患者的近视度数为-2. 00D,同样地,本实施例中的镜片投影区域也是分为四个圆圈,由内向外每一个圆圈的加光度数与实施例5中的规律相同,结合图7中的数字表示即可看出,在此不做赘述。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I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实施例8如图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5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设定近视眼患者的近视度数为-6. 00D,此时图中半径为oa的圆(以下简称第I圈)在镜片上对应的区域的度数(也即中心度数)为-6. 00D,由内圈依次向外,半径为ob的圆(以下简称第2圈)在镜片上对应的区域的度数为-5. 50D,即在中心度数的基础上加光0. 50D。 依次地,半径为oc的圆(以下简称第3圈)在镜片上对应的区域的度数为-5. 00D,即在中心度数的基础上加光I. OOD0依次地,半径为od的圆(以下简称第4圈)在镜片上对应的区域的度数为-4. 50D,即在中心度数的基础上加光I. 50D。因为整个镜片的直径在50mm左右,所以第4圈已经基本到达了镜片的边缘,按照上述的结构,整个镜片上各个区域的度数都已经确定,镜片最外边缘的度数为-4. 50D。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5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三、中心半径为4_8mm之间的情况。[0065]中心半径取4_8mm之间的任意一数值时,其由内向外每一个圆圈的加光度数与各圆圈半径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与上述各对应的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做赘述。在确定了整个镜片各个区域的度数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就可以根据现有的镜片加工技术加工出符合如上度数要求的结构的镜片,并且能够达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效果。效果实施例本实施例用来说明一组特殊设计镜片对周边屈光度、周边清晰视力范围和主观感受的影响。方法如下选择3例被试者(4眼),年龄22 31岁,排除其他眼部疾病,2周内未进行任何眼部接触式检查,未曾配戴任何类型的角膜接触镜。按随机顺序分别在单眼配戴普通非球面镜片、某品牌镜片(成长乐)和本实用新型镜片的情况下进行周边屈光度、周边清晰视力范围测量和主观评分,主观评分包括远距和近距戴镜舒适度、清晰度和接受度。I、周边屈光度测量被试者配戴镜片并确认镜片中心后,叮嘱被试者以10°为间隔依次注视从左侧 30°到右侧30°的7个视标,转头视物,视标为23cmX 17cm大小的Maltese Cross (本领域的通用术语,不做赘述),距离被试眼3m。测量时询问被试者是否看清视标,每个视标注视6 7s,间隔10s。当被试者注视时用WAM5500红外自动验光仪(市售产品)读取5个连续数据并取平均值,所得值以等效屈光度计算周边屈光度,后者减去中心屈光度即为相对周边屈光度,用于评价减少旁中心离焦效果。2、周边清晰视力范围测量视标为8个方向共193个Snellen视标(本领域的通用术语,不做赘述),每个方向25个(中心视标共用),间隔45°呈放射状排列,视标对比度为80%以上,视标大小在3m处为5’ (I. 0),视标间距为5cm,离中心最远视标的角度为21. 8。。叮嘱被试者面向正前方,按随机顺序选择要阅读的方向,转动眼球,从中心至周边辨认视标,记录开始出现模糊时的视标编号,将8个方向可辨认的视标数相加,得到周边清晰视力范围。3、主观感觉评价分别在远距离和近距离主观评价配戴镜片的舒适度、清晰度和接受度。远距离视标为5m以上开放视野内物体和3m远Snellen视标;近距离视标为40cm处约0. 5大小字体。其中,舒适度表示是否出现头晕、影响行走、阅读速度等不适症状;清晰度反映中央可视范围大小,周边畸变程度;接受度反映作为配镜处方的接受程度,适应该镜片的时间长短。上述3类指标的数据都统计好之后,列表格进行对比分析,以满分5分为评价标准。表I
减少旁中心离焦清晰视野范围主观感觉评价
普通镜片I55
成长乐镜片433
本实用新型的镜片 444由表I的数据可以得出,本实用新型的镜片的综合得分是最高的,所以本实用新型的近视眼镜符合人扫视习惯、覆盖中心视野、有足够的周边清晰度、舒适度,做到形觉剥夺减少以及旁中心远视性离焦减少的相对统一。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近视眼镜,其特征在于,该镜片的投影区域为四个同心圆,各个圆的半径范围由内向外依次为4_8mm, 10-14mm, 16-20mm, 22mm-26mm ;各个圆的屈光度由内向外依次为近视度数 a, a+0. 50D, a+1. OOD, a+1. 50D。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近视眼镜,其特征在于,各个圆的半径范围由内向外依次为4mm,1Omm,16mm,22mm。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近视眼镜,其特征在于,各个圆的半径范围由内向外依次为6mm,12mm,18mm,24mm。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近视眼镜,其特征在于,各个圆的半径范围由内向外依次为8mm,14mm,20mm,26mm。
5.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近视眼镜,其特征在于,近视度数a为-4.OOD至OD之间。
6.一种近视眼镜,其特征在于,该镜片的投影区域为四个同心圆,各个圆的半径范围由内向外依次为4_8mm, 9. 5-13. 5mm, 15_19mm, 20. 5mm-24. 5mm ;各个圆的屈光度由内向外依次为近视度数 a, a+0. 50D, a+1. 00D, a+1. 50D。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近视眼镜,其特征在于,各个圆的半径范围由内向外依次为4mm,9. 5mm,15mm,20. 5mmn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近视眼镜,其特征在于,各个圆的半径范围由内向外依次为6mm,11. 5mm,17mm,22. 5mmn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近视眼镜,其特征在于,各个圆的半径范围由内向外依次为8mm,13. 5mm,19mm,24. 5mmn
10.如权利要求6-9任意一项所述的近视眼镜,其特征在于,近视度数a为-6.OOD至-4. OlD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近视眼镜,该镜片的投影区域为四个同心圆,各个圆的半径范围由内向外依次为4-8mm,10-14mm,16-20mm,22mm-26mm;各个圆的屈光度由内向外依次为近视度数a,a+0.50D,a+1.00D,a+1.50D。本实用新型的近视眼镜符合人扫视习惯、覆盖中心视野、有足够的周边清晰度、舒适度,做到形觉剥夺减少以及旁中心离焦减少的相对统一。
文档编号G02C7/06GK202502308SQ201220027420
公开日2012年10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20日
发明者余浩墨, 周行涛, 徐光华, 王本平, 陈志 申请人:征平元, 褚仁远, 钟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