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697938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光源;波长转换元件,用于转换从所述光源产生的光的波长;以及导光元件,用于引导被所述波长转换元件转换的光,其中所述波长转换元件布置在形成于所述导光元件内的插入孔中。
【专利说明】显示装置【技术领域】
[0001]实施例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平面显示装置(例如IXD (液晶显示器)、PDA (等离子显示面板)或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替代传统CRT (阴极射线管)已经逐渐得到了发展。
[0003]在这些平面显示装置中,IXD包括:具有薄膜晶体管衬底的液晶显示面板、彩色滤光片衬底以及在薄膜晶体管衬底和彩色滤光片衬底之间注入的液晶。由于液晶显示面板为非自发发光(non-emissive)的装置,因此背光单元被设置在薄膜晶体管衬底下方以提供光。根据液晶的取向状态来调节从背光单元发出的光的透射率。
[0004]背光单元根据光源的位置被分为边缘照明式(edge-1llumination type)背光单元和直下式背光单元。根据边缘照明式背光单元,光源位于导光板的侧边。
[0005]直下式背光单元随着LCD的尺寸增大而得以发展。根据直下式背光单元,至少一个光源位于液晶显示面板下方以在液晶显示面板的整个区域上方提供光。
[0006]当与边缘照明式背光单元进行比较时,直下式背光单元可以采用大量光源使得能够实现高亮度。反过来,为了确保亮度的均匀性,直下式背光单元必须具有大于边缘照明式背光单元的厚度。
[000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具有多个量子点的量子点棒(quantum dot bar)(其能够将蓝光转换成红光或绿光)位于发出蓝光的蓝色LED的前方。因此,随着蓝光被照射到量子点棒上,蓝光、红光和绿光被混合并且混合后的光入射到导光板,从而产生白光。
[0008]如果通过使用量子点棒将白光提供给导光板,则可以实现高的色彩再现性。
[0009]背光单元可以包括设置在蓝色LED的一侧以将信号和电力提供给LED的FPCB (柔性印刷电路板)以及形成在FPCB的底面下方的接合元件。
[0010]随着蓝光从蓝色LED发出能够使用通过量子点棒提供给导光板的白光来显示各种图像的这种显示装置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发明内容】

[0011]技术问题
[0012]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被很容易地制造并且具有增强的可靠性的显示装置。
[0013]技术方案
[0014]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包括:光源;波长转换元件,用于转换从所述光源产生的光的波长;以及导光元件,用于引导被所述波长转换元件转换的光,其中所述波长转换元件布置在形成于所述导光元件内的插入孔中。
[0015]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包括:光源;波长转换元件,用于转换从所述光源产生的光的波长;导光部,用于引导被所述波长转换元件转换的光;后支撑部,连接至所述导光部;以及显示面板,布置在所述导光部上,其中所述波长转换元件被夹设在所述导光部和所述后支撑部之间。
[0016]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包括:导光元件,形成有第一插入孔和邻近所述第一插入孔的第二插入孔;显示面板,布置在所述导光元件上;波长转换元件,对准于所述第一插入孔中;以及光源,对准于所述第二插入孔中。
[0017]有益效果
[0018]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光源和波长转换元件布置在导光元件的插入孔中。也就是说,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光源和波长转换元件可以被插入到插入孔中。因此,光源和波长转换元件可以与导光元件耦接而无需执行接合工艺。
[0019]因此,光源、波长转换元件和导光元件可以通过简单的组装工艺彼此耦接。因此,能够很容易地制造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装置。
[0020]此外,光源被插入到导光元件的插入孔中,使得光源可以被牢牢地固定到导光元件。因此,能够防止光源与导光元件分离。也就是说,从光源产生的光被有效地入射到波长转换元件,并且被波长转换元件转换的光可以被有效地入射到导光元件。因此,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可靠性可以得到增强。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IXD的分解透视图;
[0022]图2是沿图1中的线A-A’截取的剖面图;
[0023]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波长转换元件的透视图;
[0024]图4是沿图3中的线B-B’截取的剖面图;
[0025]图5和图6是示出被插入到导光板中的发光二极管和波长转换元件的视图;
[0026]图7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IXD的剖面图;
[0027]图8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波长转换元件的透视图;
[0028]图9是沿图7中的线C-C’截取的剖面图;
[0029]图10和图11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IXD的制造工艺的剖面图;
[0030]图12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光源、导光板和波长转换元件的透视图;
[0031]图13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光源、导光板和波长转换元件的剖面图;
[0032]图14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光源、导光板和波长转换元件的剖面图;
[0033]图15是根据第六实施例的IXD的剖面图;
[0034]图16是示出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光源、导光板和波长转换元件的透视图;以及
[0035]图17是示出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光源、导光板和波长转换元件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在实施例的描述中,应当理解,当提到衬底、框架、片、层或图案位于另一衬底、另一框架、另一片、另一层或另一图案“之上”或“之下”时,其能够“直接地”或“间接地”位于另一衬底、另一框架、另一片、另一层或另一图案上,或者也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中间层。已经参照附图描述了这种位置。为了描述方便和清晰的目的,附图中所示的每一层的厚度和尺寸可能被放大、省略或示意性地示出。此外,元件的尺寸并不能完全反映实际尺寸。
[0037]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IXD的分解透视图,图2是沿图1的线A-A’截取的剖面图,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波长转换元件的透视图,图4是沿图3的线B-B’截取的剖面图,图5和图6是示出被插入到导光板中的发光二极管和波长转换元件的视图。
[0038]参见图1到图6,根据实施例的IXD包括模铸框架10、背光单元20和液晶面板30。
[0039]模铸框架10内容纳背光组件20和液晶面板30。模铸框架10具有矩形框架形状并且可以包括塑料或增强塑料。
[0040]此外,底座(chassis)可以布置在模铸框架10下方。底座包围模铸框架10并且支撑背光组件20。底座也可以布置在模铸框架10的侧边。
[0041]背光组件20布置在模铸框架10中以朝向液晶面板30提供光。背光组件20包括:反射片100、导光板200、光源(例如发光二极管300)、波长转换兀件400、多个光学片500和柔性印刷电路板(FPCB ) 600。
[0042]随着光从发光二极管300产生,反射片100将该光向上反射。
[0043]导光板200布置在反射片100上。导光板200通过将从发光二极管300入射到它的光反射、折射和散射而将光向上引导。导光板200是用于引导从发光二极管300发出的光的导光兀件。
[0044]插入孔201形成在导光板200中。插入孔201可以形成为穿过导光板200。发光二极管300和波长转换元件400被插入到插入孔201中。也就是说,发光二极管300和波长转换元件400布置在插入孔201中。
[0045]如图1、图2、图5和图6所示,导光板200包括导光部210和后支撑部220。
[0046]导光部210接收从发光二极管300发出的光并且通过反射、折射和散射光而将光向上引导。导光部包括面向发光二极管300的入射面211。也就是说,入射面211是插入孔201的内表面之一。
[0047]后支撑部220连接至导光部210。具体地,后支撑部220可以与导光部210—体形成。如果后支撑部220与导光部210 —体形成,可以提高导光板200的强度。此外,后支撑部220可以通过执行一次注射模铸(injection molding)工艺与导光部210 —体形成。
[0048]后支撑部220支撑发光二极管300。后支撑部220可以直接与发光二极管300接触。后支撑部220可以支撑与发光二极管300的出射面相对的发光二极管300的后表面。
[0049]发光二极管300和波长转换元件400被夹设在后支撑部220和导光部210之间。具体地,当在后支撑部220和导光部之间插入发光二极管300和波长转换元件400时,后支撑部220和导光部面向彼此。此外,后支撑部220和导光部210可以包围发光二极管300和波长转换元件400。
[0050]此外,发光二极管300和波长转换元件400可以被压合至插入孔201中。因此,后支撑部220和导光部210可以将预定压力施加到发光二极管300和波长转换元件400,使得发光二极管300和波长转换元件400可以被固定。
[0051]发光二极管300布置在插入孔201中。具体地,发光二极管300被插入到插入孔201 中。
[0052]发光二极管300用作用于产生光的光源。具体地,发光二极管300朝向波长转换元件400发出光。
[0053]发光二极管300可以包括产生蓝光的蓝色发光二极管或产生UV光的UV发光二极管。具体地,发光二极管300可以发出具有大约430nm到大约470nm的波长带的蓝光,或具有大约300nm到大约400nm的波长带的UV光。
[0054]发光二极管300安装在FPCB600上。发光二极管300可以布置在FPCB600下方。发光二极管300通过接收经由FPCB600的驱动信号而被驱动。
[0055]波长转换元件400布置在插入孔201中。具体地,波长转换元件400布置为与导光部210的入射面211相邻。波长转换元件400被插入到发光二极管300和导光部210之间。
[0056]波长转换元件400可以直接与导光部210的入射面211接触。此外,波长转换元件400可以直接与发光二极管300的出射面接触。
[0057]波长转换元件400接收来自发光二极管300的光以转换光的波长。例如,波长转换元件400能够将从发光二极管300发出的蓝光转换成绿光和红光。具体地,波长转换元件400将一部分蓝光转换成具有大约520nm到大约560nm范围内的波长的绿光,并将一部分蓝光转换成具有大约630nm到大约660nm范围内的波长的红光。
[0058]此外,波长转换元件400能够将从发光二极管300发出的UV光转换成蓝光、绿光和红光。具体地,波长转换元件400将一部分UV光转换成具有大约430nm到大约470nm范围内的波长的蓝光,将一部分UV光转换成具有大约520nm到大约560nm范围内的波长的绿光,并将一部分UV光转换成具有大约630nm到大约660nm范围内的波长的红光。
[0059]因此,可以通过穿过波长转换元件400的光以及由波长转换元件400转换后的光来产生白光。具体地,蓝光、绿光和红光彼此结合使得白光可以入射到导光板200。
[0060]如图2到图4所示,波长转换元件400包括:管410、密封元件420、多个波长转换粒子430和基质(matrix) 440。
[0061]管410内容纳密封元件420、波长转换粒子430和基质440。也就是说,管410可以用作容器以容纳密封元件420、波长转换粒子430和基质440。此外,管410在一个方向上延伸。
[0062]管410可具有矩形管状。具体地,管410的截面(其与管410的长度方向垂直)可具有矩形形状。管410可具有大约0.6mm的宽度和大约0.2mm的高度。管410可以包括毛细管。
[0063]管410是透明的。管410可以包括玻璃。具体地,管410可以包括玻璃毛细管。
[0064]密封元件420布置在管410中。密封元件420布置在管410的端部以密封管410。密封元件420可以包括环氧树脂。
[0065]波长转换粒子430设置在管410中。具体地,波长转换粒子430均匀地分布在安装于管410中的基质440内。
[0066]波长转换粒子430转换从发光二极管300发出的光的波长。具体地,来自发光二极管300的光入射到波长转换粒子430并且波长转换粒子430转换入射光的波长。例如,波长转换粒子430能够将从发光二极管300发出的蓝光转换成绿光和红光。也就是说,一部分波长转换粒子430将蓝光转换成具有大约520nm到大约560nm范围内的波长的绿光,并且一部分波长转换粒子430将蓝光转换成具有大约630nm到大约660nm范围内的波长的红光。
[0067]此外,波长转换粒子430能够将从发光二极管300发出的UV光转换成蓝光、绿光和红光。也就是说,一部分波长转换粒子430将UV光转换成具有大约430nm到大约470nm范围内的波长的蓝光,并且一部分波长转换粒子430将UV光转换成具有大约520nm到大约560nm范围内的波长的绿光。此外,一部分波长转换粒子430将UV光转换成具有大约630nm到大约660nm范围内的波长的红光。
[0068]换言之,如果发光二极管300是发出蓝光的蓝色发光二极管,则可以采用能够将蓝光转换成绿光和红光的波长转换粒子430。此外,如果发光二极管300是发出UV光的UV发光二极管,则可以采用能够将UV光转换成蓝光、绿光和红光的波长转换粒子430。
[0069]波长转换粒子430可以包括多个量子点。量子点可以包括核心纳米晶体(corenano-crystal)和包围该核心纳米晶体的壳纳米晶体(shellnano-crystal)。此外,量子点可以包括接合至壳纳米晶体的有机配位体(organic ligand)。此外,量子点可以包括包围壳纳米晶体的有机覆盖层。
[0070]壳纳米晶体可以被制备为至少两层。壳纳米晶体形成在核心纳米晶体的表面上。量子点通过使用形成壳层的壳纳米晶体延长了入射到壳纳米晶体的光的波长,从而提高了光效率。
[0071]量子点可以包括II族化合物半导体、III族化合物半导体、V族化合物半导体和VI族化合物半导体中的至少一个。更具体地,核心纳米晶体可以包括:CdSe、InGaP、CdTe>CdS, ZnSe, ZnTe, ZnS, HgTe 或 HgS0 此外,壳纳米晶体可以包括=CuZnS, CdSe, CdTe, CdS,ZnSe, ZnTe, ZnS, HgTe或HgS。量子点可具有大约Inm到大约IOnm的直径。
[0072]从量子点发出的光的波长可以根据量子点的尺寸或合成过程中分子簇化合物和纳米粒子前体(precursor)之间的摩尔比来调节。有机配位体可以包括:卩比唳、巯基醇、巯基、磷化氢和氧化膦。有机配位体可以在合成过程之后稳定不稳定的量子点。悬空键(dangling bond)可以形成在价带处并且量子点可能由于悬空键而不稳定。然而,由于有机配位体的一端处于非接合状态,因而有机配位体的一端与悬空键接合,从而使量子点稳定。
[0073]特别地,如果量子点的尺寸小于激子(其由通过光和电激励(excite)的电子和空穴组成)的玻尔半径,可能会发生量子限制效应(quantum confinement effect),使得量子点可具有离散的能级。因此,能量带隙的尺寸被改变。此外,电荷被限制在量子点内,使得能够提高发光效率。
[0074]与一般的荧光颜料不同,量子点的荧光波长可以根据颗粒的尺寸而变化。具体地,光随着粒子的尺寸变小而具有较短的波长,因而通过调节粒子的尺寸能够产生具有可见光波长带的荧光。此外,量子点表现出的消光系数比一般荧光颜料的消光系数高100到1000倍并且具有优良的量子产率,使得能够产生强荧光。
[0075]可以通过化学湿法方案来合成量子点。根据化学湿法方案,通过在有机溶剂中浸入前体材料来生长粒子。量子点可以通过化学湿法方案被合成。
[0076]基质440包围波长转换粒子430。具体地,波长转换粒子430均匀地分布在基质440中。基质440包括聚合物。基质440是透明的。也就是说,基质440包括透明聚合物。
[0077]基质440布置在管410中。具体地,基质440被完全填充在管410中。基质440可以粘附至管410的内表面。
[0078]空气层450形成在密封元件420和基质440之间。空气层450填充有氮气。空气层450在密封元件420和基质440之间执行衰减功能。
[0079]可以通过如下方法来制备波长转换元件400。[0080]首先,将波长转换粒子430均匀地分布在树脂组合物中。树脂组合物是透明的。树脂组合物可具有光固化特性。
[0081]接着,减小形成有散射图案411的管410的内部压强,将管410的入口浸入到其中分布有波长转换粒子430的树脂组合物中,并且增大环境压强。因此,具有波长转换粒子430的树脂组合物被引入到管410中。
[0082]接着,移除引入到管410中的一部分树脂组合物并且管410的入口变成空的。
[0083]在这之后,通过UV光固化引入到管410中的树脂组合物,使得能够形成基质440。
[0084]接着,将环氧树脂组合物引入到管410的入口。将引入的环氧树脂组合物固化,使得形成密封元件420。在氮气氛围下执行用于形成密封元件420的过程,因此包括氮气的空气层450形成在密封元件420和基质440之间。
[0085]光学片500布置在导光板200上以改善穿过光学片500的光的特性。
[0086]FPCB600电连接至发光二极管300。FPCB600上可以安装发光二极管300。FPCB600安装在模铸框架10中并且布置在导光板200上。
[0087]FPCB600可以接合到导光板200。也就是说,双面胶带(dual-side tape)610被插入到FPCB600和导光板200之间,以将FPCB600接合到导光板200。
[0088]模铸框架10和背光组件20构成了背光单元。也就是说,背光单元包括模铸框架10和背光组件20。
[0089]液晶面板30安装在模铸框架10中并且布置在光学片500上。
[0090]液晶面板30通过调节穿过液晶面板30的光的强度来显示图像。也就是说,液晶面板30是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液晶面板30包括:TFT衬底、彩色滤光片衬底、被插入到上述两个衬底之间的液晶层以及偏振滤光器。
[0091]如图5和图6所示,发光二极管300和波长转换元件400被插入到插入孔201中。此外,FPCB600被连附至导光板200的顶面。
[0092]发光二极管300和波长转换元件400被压合到插入孔201中。也就是说,在后支撑部220和导光部210之间的间隙已经被略微加宽之后,发光二极管300和波长转换元件400被插入到该间隙中,然后,后支撑部220和导光部210之间的间隙被再次变窄。
[0093]因此,后支撑部220和导光部能够牢牢地固定发光二极管300和波长转换元件400。
[0094]此外,根据实施例的LCD,发光二极管300和波长转换元件400能够被固定到导光板200而无需执行额外的接合工艺。因此,能够很容易地制造根据实施例的LCD。
[0095]此外,由于发光二极管300被插入到插入孔201中并且被牢牢地固定到导光板200,因而能够防止发光二极管300与导光板200分离。因此,从发光二极管300发出的光能够被有效地入射到波长转换元件400,并且通过波长转换元件400转换的光能够被有效地入射到导光板200。此外,从发光二极管300发出的光的方向可能不会偏离导光板200。
[0096]因此,根据实施例的IXD的可靠性可以得到改善。
[0097]图7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LCD的剖面图,图8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波长转换元件的透视图,图9是沿图7的线C-C’截取的剖面图。在如下描述中,将额外地描述粘着元件。此外,关于前述实施例的描述将基本上通过参考合并于此。
[0098]参见图6和图7,粘着元件460布置在波长转换元件400的外表面。粘着元件460均匀地覆盖在波长转换元件400的整个外表面上。也就是说,粘着元件460包围波长转换元件400。
[0099]波长转换元件400包括第一表面401、第二表面402、顶面403和底面404。
[0100]第一表面401面向发光二极管300,第二表面402面向导光板。此外,顶面403从第一表面401的外周部分延伸到第二表面402的外周部分,底面404面向顶面403。粘着元件460布置在第一表面401、第二表面402、顶面403和底面404上。
[0101]粘着元件460可以布置在波长转换元件400的顶面403和底面404上。也就是说,粘着元件460可以布置在波长转换元件400和FPCB600之间。此外,粘着元件460可以布置在波长转换元件400和导光部210之间。此外,粘着元件460可以布置在波长转换元件400和发光二极管300之间。
[0102]粘着元件460是透明的。粘着元件460可以粘附至波长转换元件400的外表面。此外,粘着元件460可以粘附至发光二极管300和导光板200。具体地,粘着元件460可以粘附至发光二极管300的出射面以及导光板200的入射面211。
[0103]因此,由于粘着元件460,空气层不会形成在发光二极管300和波长转换元件400之间。此外,由于粘着元件460,空气层不会形成在波长转换元件400和导光板200之间。
[0104]粘着元件460在波长转换元件400和导光板200之间执行光学衰减(opticaldamping)功能。也就是说,粘着元件460防止在波长转换元件和发光二极管300的出射面之间以及在波长转换元件400和导光部210的入射面211之间形成空气层。此外,粘着元件460可具有与波长转换元件400的管、导光板200和发光二极管300的填充物类似的折射率。因此,粘着元件460可以减小波长转换元件400和发光二极管300的出射面之间以及波长转换元件400和导光板200之间的折射率的变化。
[0105]由于粘着元件460,从发光二极管300发出的光以及由波长转换元件400转换后的光能够被有效地入射到导光板200。
[0106]因此,根据实施例的IXD的亮度可以得到增强。
[0107]此外,粘着元件460具有弹性。由于粘着元件460具有弹性,因而粘着元件460可以在波长转换元件400和导光板200之间以及在波长转换元件400和发光二极管300之间执行机械减振功能。
[0108]特别地,在粘着元件460已经被覆盖在波长转换元件400的外表面上之后,发光二极管300和波长转换元件400被压合到导光板200的插入孔201中。此时,由于粘着元件460具有弹性,因而当波长转换元件400被插入到插入孔201中时,波长转换元件400能够通过粘着元件460被有效地保护。
[0109]特别地,如果波长转换元件400的管由玻璃制成,则粘着元件460能够防止该管损坏。
[0110]因此,根据实施例的IXD能够被很容易地组装并且机械强度可以得到增强。
[0111]图10和图11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IXD制造工艺的剖面图。在如下描述中,将额外地描述填充元件。此外,关于前述实施例的描述将基本上通过参考合并于此。
[0112]参见图10,将发光二极管300和波长转换元件400插入到导光板200的插入孔201中。此时,在发光二极管300和波长转换元件400之间以及在波长转换元件400和导光部210之间可以维持预定间隙。也就是说,发光二极管300和波长转换元件400可以不是被压合到插入孔201中。
[0113]接着,将可固化树脂(S卩,光固化树脂组合物和/或热固性树脂组合物471)注入到波长转换元件400和导光部210之间的间隙中。树脂组合物471可以包括环氧树脂。
[0114]参见图11,将UV光和/或热量施加至注入到插入孔201中的树脂组合物471,因此树脂组合物471被固化,从而在插入孔201中形成了填充元件470。
[0115]填充元件470执行与粘着元件460基本上相同的光学功能。
[0116]根据本实施例的LCD能够减少波长转换元件400的机械损坏、能够增强亮度并且能够提高机械特性。
[0117]图12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光源、导光板和波长转换元件的透视图,图13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光源、导光板和波长转换元件的剖面图。关于前述实施例的描述将基本上通过参考合并于此。
[0118]参见图12和图13,波长转换元件400被插入到形成在导光板200内的插入孔202中。此时,发光二极管300布置在导光板200的侧边。也就是说,发光二极管300布置在后支撑部220的侧边。
[0119]具体地,后支撑部220被夹设在波长转换元件400和发光二极管300之间。
[0120]插入孔202可具有与波长转换元件400的厚度对应的宽度。具体地,插入孔202的宽度大体上等于波长转换元件400的厚度。
[0121]从发光二极管300发出的光通过后支撑部220入射到波长转换元件400。具体地,从发光二极管300发出的光在光已经通过后支撑部220被扩散之后入射到波长转换元件400。
[0122]因此,从发光二极管300发出的光可能不会集中在波长转换元件400的局部。由于光不会集中在波长转换元件400的局部上,因此能够防止包含在波长转换元件400中的波长转换粒子的局部劣化。
[0123]此外,发光二极管300由于后支撑部220而与波长转换元件400间隔开。因此,能够防止由于从发光二极管300产生的热量导致的波长转换粒子的劣化。
[0124]此外,由于与波长转换元件400独立地将发光二极管300与导光板200组装,因此能够很容易地制造根据实施例的IXD。
[0125]图14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光源、导光板和波长转换元件的剖面图,图15是根据第六实施例的LCD的剖面图。关于前述实施例的描述将基本上通过参考合并于此。
[0126]参见图14,导光板200包括导光部210、后支撑部220和下支撑部230。下支撑部230布置在波长转换元件400下方。也就是说,下支撑部230构成了形成在导光板200中的插入孔202的底部。
[0127]下支撑部230可以支撑波长转换元件400的下部。下支撑部230可以直接与波长转换元件400的下部接触。下支撑部230从导光部210延伸到后支撑部220。下支撑部230、导光部210和后支撑部220可以一体地形成。此外,导光部210、后支撑部220和下支撑部230可以包围波长转换元件400。
[0128]此外,参见图15,下支撑部230可以支撑发光二极管300的下部。具体地,发光二极管300和波长转换元件400被同时插入到插入孔201中。此时,下支撑部230可以同时支撑发光二极管300和波长转换元件400的下部。也就是说,下支撑部230、导光部210和后支撑部220可以同时包围发光二极管300和波长转换元件400。
[0129]由于下支撑部230,波长转换元件400能够被很容易地固定在插入孔202中。也就是说,由于下支撑部230支撑波长转换元件400,因而波长转换元件400能够在插入孔202中被准确地对准。此外,由于下支撑部230,发光二极管300能够被准确地固定在插入孔202中。
[0130]图16是示出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光源、导光板和波长转换元件的透视图,图17是示出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光源、导光板和波长转换元件的剖面图。关于前述实施例的描述将基本上通过参考合并于此。
[0131]参见图16和图17,导光板200包括第一插入孔202和第二插入孔203。波长转换元件400在第一插入孔202中对准,发光二极管300在第二插入孔203中对准。
[0132]第一插入孔202和第二插入孔203可以沿彼此平行的一个方向延伸。此外,第一插入孔202和第二插入孔203可以彼此平行。
[0133]导光板200包括间隔件240。该间隔件240布置在导光部和后支撑部220之间。此外,间隔件240排列在第一插入孔202和第二插入孔203之间。因此,间隔件240布置在发光二极管300和波长转换元件400之间。也就是说,通过间隔240将发光二极管300与波长转换元件400间隔开。
[0134]因此,间隔件240能够防止包括在波长转换元件400中的波长转换粒子的劣化。如果发光二极管300邻近波长转换元件400,则包括在波长转换元件400中的波长转换粒子可能由于从发光二极管300产生的热量而劣化。根据实施例,通过间隔件240将发光二极管300与波长转换元件400间隔开,使得能够防止包括在波长转换元件400中的波长转换粒子劣化。
[0135]因此,根据实施例的LCD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可以得到增强。
[0136]说明书中所涉及的“一实施例”、“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等,其含义是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均包括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说明书中出现于各处的这些短语并不一定都指代同一个实施例。此外,当结合任何实施例描述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时,都认为其落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其它实施例就可以实现这些特征、结构或特性的范围内。
[0137]尽管已经参照多个示意性实施例描述了实施例,但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公开内容的原理的精神和范围之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设计出许多其它变化和实施例。尤其是,可以在该公开、附图和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对组件和/或附件组合设置中的排列进行多种变化和改进。除组件和/或排列的变化和改进之外,其他可选择的应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也是显而易见的。
[0138]工业实用性
[0139]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可以被用在显示领域。
【权利要求】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光源; 波长转换元件,用于转换从所述光源产生的光的波长;以及 导光元件,用于引导被所述波长转换元件转换的光; 其中所述波长转换元件布置在形成于所述导光元件内的插入孔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光源布置在所述插入孔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连接至所述光源的电路板,其中所述电路板被连附至所述导光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包围所述波长转换元件的粘着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粘着元件具有弹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波长转换元件包括: 第一表面,面向所述光源; 第二表面,面向所述导光板; 顶面,从所述第一表面延伸到所述第二表面;以及 底面,面向所述顶面, 其中所述粘着元件布置在`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表面、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注入到所述插入孔中的填充元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填充元件包括光固化树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导光元件包括: 导光部,被所述波长转换元件转换的光入射到所述导光部;以及 后支撑部,连接至所述导光部以支撑所述波长转换元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导光部与所述后支撑部一体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导光元件包括从所述导光部延伸到所述后支撑部的下支撑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插入孔形成为穿过所述导光元件。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粘着元件的折射率在所述导光元件的折射率和所述波长转换元件的折射率之间。
14.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光源; 波长转换元件,用于转换从所述光源产生的光的波长; 导光部,用于引导被所述波长转换元件转换的光; 后支撑部,连接至所述导光部;以及 显示面板,布置在所述导光部上, 其中所述波长转换元件被夹设在所述导光部和所述后支撑部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导光部与所述后支撑部一体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光源布置在所述后支撑部和所述波长转换元件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下支撑部,所述下支撑部从所述导光部延伸到所述后支撑部,位于所述波长转换元件下方,其中所述导光部、所述后支撑部和所述下支撑部彼此一体形成。
18.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导光元件,形成有第一插入孔和邻近所述第一插入孔的第二插入孔; 显示面板,布置在所述导光元件上; 波长转换元件,对准于所述第一插入孔中;以及 光源,对准于所述第二插入孔中。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插入孔和所述第二插入孔形成在所述导光元件的顶面中。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导光元件包括布置在所述第一插入孔和所述第二插入孔之间的间 隔件。
【文档编号】G02F1/13357GK103534640SQ201280023699
【公开日】2014年1月22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2日
【发明者】李珍镐 申请人: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