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12408发布日期:2020-03-17 19:21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诸如打印机、复印机和传真机等使用包括电子照相方法和静电记录方法的图像记录方法的图像形成设备包括显影装置,显影装置使用显影剂对形成在潜像保持件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

在显影装置之中,存在这样的显影装置,其包括多个(例如两个)利用磁力保持具有磁性的显影剂的显影辊,使显影辊旋转至面向潜像保持件的显影区域并传送显影剂,由此改善了显影效率。具有磁性的显影剂例如是包括非磁性色调剂和磁性载体颗粒的双组分显影剂,或者是磁性单组份显影剂。

作为这种类型的显影装置,例如已知下述显影装置。

jp-a-2006-47840(专利文献1)披露了一种包括多个显影辊的显影装置,这些显影辊将显影剂供应并传送至形成有静电潜像并且沿预定的轨迹移动的图像承载体上。在该显影装置中,多个显影辊中的至少一对显影辊沿与图像承载体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以及与图像承载体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并且布置为彼此相邻,并且在该对显影辊之间设置有双边缘显影剂限制部件。显影剂限制部件布置为面向在两个相邻的显影辊中具有相同极性的两个传送磁极。与显影剂限制部件相对的传送磁极的极性与下述传送磁极的极性相同:该传送磁极沿显影辊的转动方向位于该与显影剂限制部件相对的传送磁极的上游侧附近。

jp-a-2011-191678(专利文献2)披露了一种显影装置,该显影装置包括:第一显影部件,其布置为面向旋转图像保持体的表面并且旋转为使得第一显影部件的面向图像保持体的部分的移动方向与图像保持体的移动方向相反;第二显影部件,其沿图像保持体的旋转方向布置在第一显影部件的下游侧从而面向图像保持体,并且其旋转为使得第二显影部件的面向图像保持体的部分的移动方向与图像保持体的移动方向相同;分配部件,其设置在第一显影部件与第二显影部件之间的最接近部分中,并且在第一显影部件的旋转方向上的下游侧可移动地支撑在最接近部分中,分配部件与位于第一显影部件的表面和第二显影部件的表面之间的显影剂接触,并且将显影剂分配给第一显影部件和第二显影部件;以及推压部件,其沿第一显影部件的旋转方向向上游侧推压分配部件。

在显影装置中设置有层形成部件,层形成部件面向第二显影部件的表面并且调节由显影部件保持的显影剂的高度。另外,在第一显影部件的磁辊的一部分与第二显影部件的磁辊的一部分之间的作为两个显影部件的最接近部分的空间中布置有具有不同极性且彼此面对的磁极n2和s6。根据该显影装置,可以恰当地保持附着在第一显影部件上的显影剂和附着在第二显影部件上的显影剂的比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显影装置和包括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当第一显影辊利用磁力分割并保持由第二显影辊所保持和传送的显影剂的一部分时,该显影装置能够简便地设定显影剂的量(分割比),其中,第一显影辊沿潜像保持件的旋转方向设置在第二显影辊的上游侧并且旋转为使得第一显影辊的接近潜像保持件的部分的移动方向与潜像保持件的移动方向相反,第二显影辊旋转为使得第二显影辊的接近潜像保持件的部分的移动方向与潜像保持件的移动方向相同。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影装置,其包括:第一显影辊,其具有圆筒形形状,布置为与旋转式潜像保持件的外周表面具有预定的间隔,旋转为使得所述第一显影辊的接近所述潜像保持件的部分的移动方向与所述潜像保持件的移动方向相反,并且利用磁力保持和传送显影剂;第二显影辊,其具有圆筒形形状,沿所述潜像保持件的旋转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显影辊的下游侧,与所述潜像保持件和所述第一显影辊的外周表面具有预定的间隔,旋转为使得所述第二显影辊的接近所述潜像保持件的部分的移动方向与所述潜像保持件的移动方向相同,并且利用磁力保持和传送显影剂;层限制部件,其布置为与所述第二显影辊具有预定的间隔,并且限制由所述第二显影辊的外周表面供应和保持的显影剂的层的高度;一对分割磁极,它们具有不同的极性,分别不旋转地以彼此面对的方式布置在所述第一显影辊的内部空间和所述第二显影辊的内部空间中并与位于所述第一显影辊和所述第二显影辊之间的区域邻近,在由所述第二显影辊保持的显影剂通过所述层限制部件之后将由所述第二显影辊保持的显影剂分割开,并将显影剂转移至所述第一显影辊;以及转移量限制部件,其具有板形形状,设置在显影剂转移路径中从而沿所述第一显影辊的轴向和所述第二显影辊的轴向延伸并且设置有限制从所述转移量限制部件通过的显影剂的量的狭缝,所述显影剂转移路径由所述一对分割磁极形成并且位于所述第一显影辊和所述第二显影辊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的显影装置中,所述转移量限制部件的狭缝可以具有预定的宽度并且可以沿着所述第一显影辊的轴向和所述第二显影辊的轴向而直线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根据第二方面的显影装置中,所述转移量限制部件的狭缝的宽度可以改变以调节从所述狭缝通过的显影剂的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根据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显影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固定支撑体,所述第一显影辊和所述第二显影辊的一个端部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支撑体上并由所述第一固定支撑体支撑;第二固定支撑体,所述第一显影辊或所述第二显影辊的另一个端部安装在所述第二固定支撑体上并由所述第二固定支撑体支撑;摆动支撑体,不由所述第二固定支撑体支撑的显影辊的另一个端部安装在所述摆动支撑体上并由所述摆动支撑体支撑,所述摆动支撑体安装在由所述第二固定支撑体支撑的显影辊的轴上并且在所述轴上沿所述摆动支撑体接近和远离所述潜像保持件的方向摆动;以及推压机构,其安装在所述第二固定支撑体上并且沿所述摆动支撑体接近所述潜像保持件的方向推压所述摆动支撑体,其中,所述转移量限制部件可以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支撑体上的一个端部和安装在所述摆动支撑体上的另一个端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根据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显影装置中,所述转移量限制部件可以被支撑为使得所述转移量限制部件的两端部的位置是能够调节的。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旋转式潜像保持件;以及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显影装置,其将显影剂供应至所述潜像保持件以便将潜像显影。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显影装置,当第一显影辊利用磁力分割和保持由第二显影辊保持和传送的显影剂的一部分时,能够简便地设定显影剂的量(分割比)。

在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显影装置中,与没有提供根据本发明的该方面的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加简便地获得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效果。

在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显影装置中,与没有提供根据本发明的该方面的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加简便和精确地获得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效果。

在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显影装置中,与没有提供根据本发明的该方面的结构的情况相比,即便两个显影辊之间沿轴向的相对位置改变,也能够获得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效果,并且显影辊的转移量沿显影辊的轴向不发生变化。

在根据第五方面的显影装置中,与没有提供根据本发明的该方面的结构的情况相比,即便在诸如两个显影辊、层调节部件以及转移量限制部件等部件中存在尺寸公差或者组装公差,也能够精确地获得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当第一显影辊利用磁力分割和保持由第二显影辊保持和传送的显影剂的一部分时,能够简便地设定显影剂的量(分割比)。另外,两个显影辊稳定地执行显影并且能够稳定地形成高质量的图像。

附图说明

将基于下列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示出使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主要部分(例如图像形成装置)的部分剖视图;

图3是示出用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显影装置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4是示出沿图3中的线q-q截取的显影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5是示出图3所示的显影装置的基本操作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例如图3所示的显影装置的转移量限制板的结构的放大的剖视图;

图7a是示出图4所示的转移量限制板的平面图;

图7b是示出沿图7a中的线q-q截取的转移量限制板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图3所示的显影装置中的显影辊和转移量限制板的安装结构的正面侧的内侧示意图;

图9是示出图3所示的显影装置中的显影辊和转移量限制板的安装结构的背侧的内侧示意图;

图10是示出图3所示的显影装置中的显影辊和转移量限制板的安装结构的一侧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11是示出图3所示的显影装置中的显影辊和转移量限制板的安装结构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12是示出图3所示的显影装置中的支撑在摆动支撑框架上的显影辊和转移量限制板的安装结构的示意图;

图13是示出图3所示的显影装置中的转移量限制板的安装结构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14是示出图3所示的显影装置中的转移路径的操作或者转移量限制板的操作的放大的剖视图;

图15a和图15b是示出评价测试的结果的图表;以及

图16是示出根据用于评价结果的比较例的显影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下文中称为“示例性实施例”)。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图1至图3示出了使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图1示出了图像形成设备的概要,图2示出了整个显影装置,而图3示出了显影装置的主要部分。

图像形成设备的总体结构

图像形成设备1例如是彩色打印机。图像形成设备1包括设置在壳体10的内部空间中的下列装置:多个图像形成装置20,其使用形成显影剂的色调剂(例如,着色的细颗粒)来形成待显影的色调剂图像;中间转印装置30,其保持由每个图像形成装置20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并最终将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作为记录材料的实例的记录纸张9上;纸张供给装置40,其收容待被供应至中间转印装置30的转印单元的预定的记录纸张9并且传送记录纸张9;以及定影装置45,被中间转印装置30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张9通过定影装置45,并且由定影装置45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在壳体10中,由支撑部件或外盖等形成支撑结构或外部部分。在图1中,单点划线表示主传送路径,通过该主传送路径在壳体10中传送记录纸张9。图像形成装置20包括分别形成诸如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青色)(c)和黑色(k)色调剂图像等四色色调剂图像的四个图像形成装置20y、20m、20c和20k。四个图像形成装置20(y、m、c和k)在壳体10的内部空间中彼此串联地布置。除了使用不同种类的显影剂以外,图像形成装置20(y、m、c和k)具有如下所述的基本相同的结构。

如图1或图2所示,每个图像形成装置20(y、m、c和k)包括旋转式感光鼓21和围绕感光鼓21布置的下述主要装置。主要装置包括:充电装置22,其以预定的电位对感光鼓21的可形成图像的外周表面(图像保持表面)进行充电;曝光装置23,其基于图像信息(信号)向感光鼓21的带电的外周表面发射光以形成彼此之间具有电位差的(每种颜色的)静电潜像;显影装置5(y、m、c或k),其使用相应颜色的作为显影剂的色调剂(y、m、c或k)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以形成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装置25,其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装置30(的中间转印带)上;清洁前充电装置26,其对一次转印之后残留在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上的诸如色调剂等附着材料充电;鼓清洁装置27,其去除带电的附着材料并清洁感光鼓21;以及除电器28,其在感光鼓21得到清洁之后对图像保持表面进行除电。

在感光鼓21中,包括由感光材料制成的光电导层(感光层)的图像保持表面形成在接地的圆筒形或圆柱形基体的周面上。感光鼓21被支撑为使得感光鼓21由旋转装置(未示出)驱动并且沿箭头a所示的方向旋转。充电装置22是诸如布置为与感光鼓21不接触的电晕放电器的非接触型充电装置,或者是使用例如被供应有充电电压并且布置为与感光鼓21接触的充电辊的接触型充电装置。当显影装置5执行反转显影时,供应具有与从显影装置供应的色调剂的带电极性相同的极性的电压或电流作为充电电压。

曝光装置23向带电的感光鼓21的图像保持表面发射与输入到图像形成设备1中的图像信息对应的光(由带箭头的虚线表示),以便形成静电潜像。图像处理装置对与输入到图像形成设备1中的打印目标图像有关的信息执行必要的图像处理,并且经过处理的各颜色成分的信号被发送至曝光装置23。显影装置5(y、m、c和k)使用例如包括四色非磁性色调剂和磁性载体颗粒的双组分显影剂8。具体地说,如图2或图3所示,显影装置5包括两个显影辊51和52。后文中将详细描述显影装置5。

一次转印装置25是包括一次转印辊的接触型转印装置,一次转印辊接触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并且旋转,并且一次转印辊被供应有一次转印电压。例如,供应具有与色调剂的带电极性相反的极性的直流电压作为一次转印电压。一次转印装置25可以形成中间转印装置30。如图2所示,鼓清洁装置27包括:容器状壳体27a,其部分地敞开;清洁板27b,其设置为在一次转印之后以预定的压力接触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并去除诸如残余色调剂等附着材料;旋转刷辊27c,其在清洁板27b的沿感光鼓21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与感光鼓21接触,旋转刷辊27c旋转并清洁感光鼓21;以及诸如螺旋推运器等传输部件27d,其被驱动以收集由清洁板27b去除的诸如色调剂等附着材料,并且将所收集的材料传输至收集系统(未示出)。例如由橡胶制成的板状部件用作清洁板27b。

如图1所示,中间转印装置30布置为位于每个图像形成装置20(y、m、c或k)的下方。中间转印装置30主要包括:中间转印带31,其在通过感光鼓21与一次转印装置25(一次转印辊)之间的一次转印位置的同时沿箭头b所示的方向旋转;多个支撑辊32a至32f,其以内表面将中间转印带31保持在期望的状态并且可旋转地支撑中间转印带31;二次转印装置35,其旋转并与由支撑辊32e以预定的压力支撑的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表面(图像保持表面)接触;以及带清洁装置36,其去除在中间转印带31通过二次转印装置35之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表面上的诸如色调剂或纸屑等附着材料,并且清洁中间转印带。

例如使用以下述方式形成的环带作为中间转印带31:将由聚四氟乙烯(ptfe)制成的树脂颗粒散布到带基体中以便分离色调剂图像,带基体是通过将诸如炭黑等抗调整剂散布到诸如聚酰亚胺树脂或聚酰胺树脂等合成树脂中而形成的。另外,支撑辊32a是驱动辊,支撑辊32b、32d和32f是保持带的行进位置的从动辊,支撑辊32c是张力施加辊,并且支撑辊32e是用于二次转印的支承辊。

二次转印装置35是以预定的压力与由支撑辊32e支撑的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表面接触并且被供应有二次转印电压的二次转印辊。例如,供应具有与色调剂的带电极性相同(或相反)的极性的直流电压作为二次转印电压。带清洁装置36包括:清洁板,其布置为以预定的压力与通过二次转印装置35之后的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表面接触并且去除诸如残余色调剂等附着材料;以及旋转刷,其沿中间转印带31的旋转方向b在清洁板的上游侧与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表面接触并且清洁中间转印带31。例如,由橡胶制成的板状部件用作清洁板。

送纸装置40布置为位于中间转印装置30的下方。送纸装置40主要包括:单个(或多个)纸张收容单元41,其安装为从壳体10的正面侧(用户在使用设备时所面对的一侧)拉拽出并且收容期望尺寸和类型的记录纸张9;以及传送装置42,其从纸张收容单元41逐页地传送记录纸张9。记录纸张9从纸张供给装置40通过由多个纸张传送辊对43a、43b、43c……以及传送引导部件形成的传送路径被传送至中间转印装置30的二次转印位置(位于中间转印带31与二次转印装置35之间)。另外,在二次转印装置35与定影装置45之间设置有将二次转印之后的记录纸张9传送至定影装置45的传送装置(未示出)。

在定影装置45中,壳体46包括:加热旋转体47,其沿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并且被加热单元加热为表面温度保持预定值;以及加压用旋转体48,其大致沿着轴向以预定的压力与加热旋转体47接触并且受到驱动。已由定影装置45定影有色调剂图像并且已形成有图像的记录纸张9通过由多个传送辊对以及传送引导部件形成的排出和传送路径被传送至排出单元(未示出)并且收容在排出单元中,排出单元例如设置在壳体10中。

图像形成设备的操作

接下来,将描述图像形成设备1的基本图像形成操作(打印)。这里,将以使用全部四个图像形成装置20(y、m、c和k)并且组合四色色调剂图像以形成全色图像的图像形成操作的模式作为典型实例进行描述。

当执行图像形成操作(打印)的请求输入图像形成设备1时,在四个图像形成装置20(y、m、c和k)中,首先,每个感光鼓21沿箭头a的方向旋转,并且每个充电装置22以预定的极性(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为负极性)和电位对每个感光鼓21的图像保持表面充电。然后,曝光装置23基于从图像处理装置传送来的分解成各个颜色成分(y、m、c或k)的图像数据用光照射带电的感光鼓21的表面以使该表面曝光,从而通过预定的电位差形成各个颜色的静电潜像。

然后,每个显影装置5(y、m、c或k)从显影辊51和52向形成在感光鼓21上的各个颜色的静电潜像供应带有预定极性(负极性)的电荷的相应颜色(y、m、c或k)的色调剂,并且使各个颜色的色调剂静电附着。利用相应颜色的色调剂对通过显影处理形成在每个感光鼓21上的各个颜色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由此获得四种可视颜色(y、m、c和k)的色调剂图像。

然后,一次转印装置25将形成在图像形成装置20(y、m、c和k)的感光鼓21上的各个颜色的色调剂图像顺序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装置30中沿箭头b所示的方向旋转的中间转印带31上,从而使各个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彼此叠置。充电装置26在清洁之前对每个图像形成装置20中在一次转印之后残留在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上的诸如色调剂等附着材料再次充电,并由鼓清洁装置27去除附着材料以清洁感光鼓21。然后,除电器28对经过清洁的外周表面进行除电。

然后,中间转印装置30将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的色调剂图像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并且在二次转印位置将中间转印带31上的色调剂图像一并二次转印到从纸张供给装置40供给和传送来的记录纸张9上。带清洁装置36去除在二次转印之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表面上的诸如色调剂等附着材料并且清洁中间转印带31。

最后,二次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张9与中间转印带31分离然后被传送至定影装置45。然后,在记录纸张9上执行必要的定影处理(加热和加压),以便将未定影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纸张9上。当仅执行单面图像形成操作时,经过定影处理的记录纸张9例如被排出至设置在壳体10中的排出和收容单元(未示出),继而收容在该排出和收容单元中。

以这种方式,其上形成有通过组合四色色调剂图像而获得的全色图像的记录纸张9被排出至壳体10的外部。

显影装置的结构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显影装置5。

如图2至图4所示,显影装置5包括壳体50,壳体50包括收容有双组分显影剂8的收容单元50a和形成在面向感光鼓21的位置处的矩形开口50b。壳体50具有长容器形状并且在轴向上具有比感光鼓21的长度大的长度。收容单元50a包括由沿长容器形状的纵向而形成的中央分隔壁50c分隔开的彼此大致平行的传送路径(槽)50d和50e。两条传送路径50d和50e在两端处彼此连接,以便形成循环型传送路径。双组分显影剂8收容在收容单元50a的传送路径50d和50e中。在图3中,附图标记50f表示接收从显影剂供应装置(未示出)供应的显影剂的圆筒形接收部分。

如图4所示,显影装置5包括设置在壳体50中的下述部件:两个显影辊51和52(第一显影辊51和第二显影辊52),其在保持磁力的同时将双组分显影剂8传送至面向感光鼓21的两个显影区域e1和e2;两个螺旋推运器54和55,其用作搅拌和传送部件,搅拌收容在收容室50a中的双组分显影剂8并传送该双组分显影剂8;层限制板56,其限制从螺旋推运器55向第二显影辊52供应的双组分显影剂8的通过并限制层的高度(传送量);转移量限制板57,当将显影剂8的一部分从第二显影辊52向第一显影辊51传送时,转移量限制板57限制显影剂的量;收集导板58,其引导与第一显影辊51分离的显影剂8返回收容单元50a;以及收容桨59,其临时地收容从收集导板58向收容单元50a移动的显影剂8的一部分。

第一显影辊51和第二显影辊52设置为在部分地从壳体50的开口50b露出的同时分别沿预定的方向c和d旋转。两个显影辊51和52布置为彼此之间具有沿感光鼓21的旋转方向a的预定的间隔γ(图6),并且位于显影辊51和52的相邻部分之间的空间形成为最窄间隔部分53。

在这些部件之中,第一显影辊51包括:圆筒形套筒51a,其被支撑为沿箭头c所示的方向旋转,并且与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的第一显影区域e1具有预定的间隔α;以及磁辊51b,其设置为固定在套筒51a的内部。套筒51a的旋转方向c设定为使得感光鼓21的第一显影区域e1的移动方向与感光鼓21的旋转(移动)方向a相反(相逆)。

第二显影辊52包括:圆筒形套筒52a,其被支撑为沿箭头d所示的方向旋转,并且与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的位于第一显影区域e1的下游侧的第二显影区域e2具有预定的间隔β;以及磁辊52b,其设置为固定在套筒52a的内部。套筒52a的旋转方向d设定为使得感光鼓21的第二显影区域e2的移动方向与感光鼓21的旋转方向a相同。

每个套筒51a和52a由非磁性材料(例如,不锈钢或铝)制成并且具有至少包括下述圆筒形部分的形状,该圆筒形部分具有与感光鼓21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有效图像形成区域基本上相同的宽度(长度)。另外,在套筒51a和52a的两端部处分别形成有轴,轴可旋转地由壳体50的侧面支撑部分50支撑。用于在显影装置与感光鼓21之间形成显影电场的显影电压从电源装置(未示出)施加到套筒51a和52a上。例如,施加通过叠加交流分量而获得的直流电压作为显影电压。

每个磁辊51b和52b包括多个磁极(s极和n极),磁极产生磁力(磁场线),从而在由套筒51a和52a的外周表面保持显影剂8的磁性载体的同时在套筒51a和52a的外周表面上形成磁刷。例如,磁辊51b和52b安装成这样:磁辊51b和52b的两端部通过显影套筒51a和52a的轴的内部空间固定在壳体50的侧表面上。多个磁极沿套筒51a和52a的轴向j(图3)延伸并且沿套筒51a和52a的周向(旋转方向)间隔地布置在预定的位置。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在第一显影辊51的磁辊51b中布置有七个磁极s3、n4、s1、n1、s2、n2和n3。其中,磁极s3是吸引已与第二显影辊52分割开的显影剂8然后利用磁力将显影剂8传送至第一显影辊51的分割极。磁极s1是使显影剂8在第一显影区域e1中处于大磁刷(磁穗)状态并使该显影剂与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接触以用于显影的显影磁极。磁极n4和磁极n1是在沿套筒51a的旋转方向c布置在显影磁极s1的前、后的上游区域和下游区域中辅助显影剂8的传送的传送辅助磁极。磁极s2是保持通过显影区域e1的显影剂8并传送显影剂8的传送磁极。磁极n2和磁极n3是生成排斥磁场以便将显影剂8从套筒51a上剥离掉的脱离(剥离)磁极。

在第二显影辊52的磁辊52b中设置有七个磁极n3、s2、n2、s1、n1、s3和n4。其中,磁极n3是吸引从螺旋推运器55向套筒52a供应的显影剂8的拾取磁极,而磁极s2是辅助层限制板56的层限制的层限制辅助磁极。磁极n2与第一显影辊51的分割极s3一起形成一对分割极,并且产生下述功能:分割已经通过层限制板56然后由第二显影辊52所保持的显影剂8的一部分并且向第一显影辊51传送显影剂8。磁极n1是使显影剂8在第二显影区域e2中处于大磁刷状态并使该显影剂与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接触以用于显影的显影磁极。磁极s1和磁极s3是在沿套筒52a的旋转方向d布置在显影磁极n1的前、后的上游区域和下游区域中辅助显影剂8的传送的传送辅助磁极。磁极n4和磁极n3是生成排斥磁场以便使显影剂8与套筒52a分离的脱离磁极。

例如如图4所示,在显影装置5中,使用将对应于第一显影辊51的旋转中心的磁辊51b的中心位置p1与对应于第二显影辊52的旋转中心的磁辊52b的中心位置p2连接起来的虚拟直线(vl)作为边界,第一显影辊51的分割极s3和第二显影辊52的分割极n2布置在与设置有感光鼓21的区域相对的区域中。具体地说,分割极s3和分割极n2布置为相对于将显影辊51和52的中心位置(p1和p2)连接起来的虚拟直线(vl)的中心角在例如10°至30°的范围内。

螺旋推运器54和55包括旋转轴54a和55a以及形成在旋转轴54a和55a的周面上的螺旋传送叶片54b和55b。螺旋推运器54和55可旋转地设置在壳体50的收容单元50a中的两条传送路径50d和50e中并且沿使每个传送路径中的显影剂8沿预定的传送方向移动的方向旋转。另外,使显影辊51和52的套筒51a和52a旋转的动力被诸如齿轮等传动机构分叉,并且动力的一部分被传递给螺旋推运器54和55以便使螺旋推运器54和55旋转。布置在第二显影辊52附近的螺旋推运器55向第二显影辊52供应所传送的显影剂8的一部分。

层限制板56的主要部分是具有矩形形状的板,板的(长边)长度等于或大于第二显影辊52的套筒52a的沿轴向j的长度。层限制板56是由非磁性材料(例如不锈钢)制成的。层限制板56安装在壳体50上,从而层限制板56的纵向上的一个端部(下方长边)面向套筒52a的外周表面,在层限制板56的该端部与套筒52a的外周表面之间具有预定的间隔,并且层限制板56沿着套筒52a的轴向j延伸。

下面将对转移量限制板57进行描述。

收集导板58是具有下述表面的板:该表面接纳从第一显影辊51剥离的显影剂并使显影剂平稳地掉落以返回收容室50a。收集导板58包括:上端部58a,其设置在作为第一显影辊51的脱离磁极的磁极n2与磁极n3之间,上端部58a面向套筒52a的外周表面并且在上端部58a与套筒52a的外周表面之间具有预定的间隔;以及下端部58b,其从上端部58a向下侧延伸并且最终设置在螺旋推运器55的上方。

收容桨59包括刮板部,在刮板部中,围绕旋转轴形成有临时捕捉显影剂8的容器状部分。收容桨59大致设置在收集导板58与螺旋推运器55之间并且沿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

接下来,将对显影装置5的基本操作进行描述。

首先,如图5所示,在图像形成设备1的图像形成操作期间,在显影装置5中,两个显影辊51和52的套筒51a和52a、螺旋推运器54和55以及收容桨59开始旋转,并且显影电压施加在每个套筒51a和52a上。

然后,收容在壳体50的收容单元50a中的双组分显影剂8在被螺旋推运器54和55搅拌的同时在收容单元50a中的两个传送路径50d和50e中沿着每个方向传送。以这种方式,双组分显影剂8在传送的同时作为整体而循环。这时,双组分显影剂8的非磁性色调剂与磁性载体颗粒充分地混合,摩擦带电,并且静电吸附到载体的表面上。

然后,由布置在第二显影辊52附近的螺旋推运器55所传送的双组分显影剂8的一部分8a被磁力吸附到第二显影辊52的套筒52a的外周表面上并且被保持在套筒52a的外周表面上。也就是说,由磁辊52b的磁极n3所产生的磁力(磁场线)施加在旋转套筒52a的外周表面上并且显影剂的该部分8a在形成由附着有色调剂的磁性载体通过链状连接而成为磁穗状磁刷的同时被保持和供应。

然后,在通过套筒52a的旋转来传送由第二显影辊52所保持的双组分显影剂8a的同时,双组分显影剂8a的一部分被层限制板56阻挡,而双组分显影剂8a的其余部分则通过层限制板56。也就是说,已到达层限制板56的显影剂8a受到层限制辅助磁极s2的磁力,形成磁刷,并且处于立起状态。显影剂的一部分被层限制板56阻挡并且显影剂中的大部分返回收容单元50a。当其余显影剂8b通过套筒52a与层限制板56之间的间隔时,显影剂8b的通过受到限制并且显影剂8b具有大致恒定的高度(传送量)。

然后,在通过层限制板56之后,显影剂8b到达位于第二显影辊52与第一显影辊51之间的最窄间隔部分53。在最窄间隔部分53中形成了转移路径(8c),借助形成在布置为彼此面对的两个显影辊51和52(的磁辊51b和52b)的分割极n2和s3之间的磁力,一些显影剂8a的载体颗粒通过该转移路径(8c)排列成链形从而将两个显影辊51和52连接起来,并且这些显影剂8a的载体颗粒与色调剂颗粒一起从第二显影辊52向第一显影辊51移动。因此,当显影剂8b通过最窄间隔部分53附近的位置时,显影剂的一部分与第一显影辊51分离,通过转移路径并且传送至第一显影辊51。以这种方式,已经通过层限制板56然后由第二显影辊52所保持的显影剂8b按预定的比例分割开(作为显影剂8c和8d)并被分配给第二显影辊52和第一显影辊51。

在这种情况下,由沿箭头c所示的方向旋转的套筒51a传送分配给第一显影辊51的显影剂8d。当显影剂8d通过沿旋转方向a位于感光鼓21的上游侧的第一显影区域e1时,显影剂8d受到显影磁极s1的磁力并且受到由显影电压产生的显影电场的作用。然后,显影剂8d的磁刷中的色调剂在第一显影辊51与感光鼓21之间往复移动,附着到通过第一显影区域e1的潜像上,并且对潜像进行显影。

最后,在通过第一显影区域e1之后,显影剂8f通过由传送辅助磁极n1和传送磁极s2产生的磁力在被第一显影辊51的外周表面所保持的同时被传送,并且显影剂8f通过形成在作为分离极的磁极n2与磁极n3之间的排斥磁力而与套筒51a的外周表面分离。在这种情况下,分离的显影剂8g被引导至收集导板58并且掉落到收容单元50a中。当显影剂8g掉落时,显影剂8g的一部分被收容桨59临时地捕捉和收容。最后,显影剂8g的一部分作为显影剂8h从收容桨59掉落并返回收容单元50a。

由沿箭头d所示的方向旋转的套筒52a传送分配给第二显影辊52的显影剂8e。当显影剂8e通过沿旋转方向a位于感光鼓21的下游侧的第二显影区域e2时,显影剂8e受到显影磁极n1的磁力并且受到由显影电压产生的显影电场的作用。然后,显影剂8e的磁刷中的色调剂在第二显影辊52与感光鼓21之间往复移动,附着到通过第二显影区域e2的潜像上,并且对潜像进行显影。

在通过第二显影区域e2之后,显影剂8j通过由传送辅助磁极s3和传送磁极n4产生的磁力在被第二显影辊52的外周表面保持的同时被传送,并且显影剂8j通过形成在作为分离极的磁极n4与磁极n3之间的排斥磁力而与套筒52a的外周表面分离。然后,显影剂作为显影剂8k而自由掉落并且返回收容单元50a。

显影装置的具体结构

如图4至图6所示,在显影装置5中,为了简便地设定被分割开并由两个显影辊51和52所保持的显影剂8的量(分割比),在第一显影辊51与第二显影辊52之间的最窄间隔部分53的空间中设置有转移量限制板(狭缝板)57。转移量限制板57在显影辊51和52之间的由具有不同极性的一对分割磁极n2和s3所形成的显影剂转移路径8c中沿着显影辊51和52的轴向j而延伸,并且包括限制从转移量限制板57通过的显影剂的量的狭缝572。

如图7所示,转移量限制板57主要包括板状基体571和狭缝572,板状基体571整体具有大致呈长的矩形的形状,狭缝572大致设置在板状基体571的中央并且沿着纵向而直线延伸。

板状基体571例如是由诸如不锈钢(例如sus304)等非磁性材料制成的平板,具有厚度m,并且包括形成在纵向上的两端部处的安装端部573和574。板状基体571沿与纵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的宽度w例如大于形成在第一显影辊51与第二显影辊52之间的显影剂8的转移路径(8c)的宽度,并且该宽度w被设定为不会妨碍显影装置的其他功能。另外,板状基体571的厚度m小于两个显影辊51和52之间的间隔γ(例如4mm),并且该厚度m被设定为不会妨碍显影辊51和52保持和传送显影剂8b、8d和8e。

狭缝572作为整体具有长的矩形形状,该长的矩形具有预定的宽度t并且沿着板状基体571的纵向而直线延伸。狭缝572沿纵向的长度l等于或者大于两个显影辊51和52中的每一个的有效显影区域的长度。狭缝572的宽度t是限制显影剂转移路径中显影剂的通过并确定转移的显影剂的实际量的因素,并且狭缝572的宽度t是根据通过狭缝572的显影剂的量(转移量)而设定的。

如图6所示,转移量限制板57布置为使得板状基体571与将两个显影辊51和52的中心点g1和g2连接起来的虚拟直线vl大致垂直,并且狭缝572设置在形成于显影辊51和52之间的显影剂转移路径中。显影剂转移路径例如设置在这样的范围内:其中,磁场线能够在分割磁极n2和s3之间形成磁刷。换句话说,显影剂转移路径或者设置在这样的范围内:该范围沿旋转方向d位于显影辊51的上游侧与下游侧之间,并且两个显影辊51和52的中心点g1和g2连接起来的虚拟直线vl位于该上游侧与该下游侧之间;或者设置在沿旋转方向d从下述位置到显影辊51的下游侧的范围内:在该位置,从显影辊51和52的中心点g1和g2通过分割磁极n2和s3的直线在最窄间隔部分53中彼此相交。即便在显影辊51和52的旋转停止期间,也形成显影剂转移路径。

当转移量限制板57处于上述状态时,显影装置5的安装结构不受到特别地限制。然而,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影装置5使用辊间相对位置能够改变的支撑结构作为两个显影辊51和52的支撑结构(后文中将对此进行描述)。从而,使用与支撑结构对应的下述安装结构。

首先,参考图8至图12描述显影辊51和52的支撑结构。

首先,在显影辊51和52中,在设置在套筒51a和52a的两端的轴51c、51d、52c和52d上安装有跟随辊(间隔保持轮)61a至61d,跟随辊61a至61d具有比每个套筒51a和52a的外周表面的尺寸(半径)大间隔α或β的尺寸(半径)。跟随辊61a至61d被支撑为在挤压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的端部(凸缘)21b和21c的同时旋转(参见图8至图11)。如图4所示,以这种方式,显影辊51和52(套筒51a和52a)在与感光鼓21保持预定的间隔α和β的同时旋转。

显影辊51和52具有下述支撑结构,使得所有跟随辊61a至61d与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的端部21b和21c稳定且可靠地接触。

也就是说,在每个显影辊51和52中,一个端部(轴)51c或52c(例如设备的背侧:in侧)可旋转地安装在壳体50的第一支撑框架501上并由该第一支撑框架501支撑(参见图9和图10)。在第二显影辊52中,另一个端部(轴)52d(例如设备的正面侧:out侧)可旋转地安装在壳体50的第二支撑框架502上并且由该支撑框架502支撑(参见图8和图10)。在第一显影辊51中,另一个端部(轴)51d可旋转地安装在摆动支撑框架503上并且由该摆动支撑框架503支撑,摆动支撑框架503安装在由第二支撑框架502支撑的显影辊52的轴52d上并且在轴52d上沿摆动支撑框架503接近感光鼓21的方向h1或远离感光鼓21的方向h2摆动(参见图8以及图10至图12)。在图10和图11中,附图标记504表示与第一支撑框架501和第二支撑框架502连接的连接支撑框架。在图8和图9中,附图标记59a表示收容桨59的轴。在图8中,附图标记551表示与螺旋推运器54和55的每个齿轮啮合和连接的连接齿轮。

推压机构505和506以预定的压力f1沿使第一支撑框架501和第二支撑框架502接近感光鼓21的方向h1向感光鼓21推压第一支撑框架501和第二支撑框架502。第一支撑框架501和第二支撑框架502安装在支撑感光鼓21的支撑框架(未示出)上从而沿感光鼓接近支撑框架或远离支撑框架的方向摆动。在安装状态下,第一支撑框架501和第二支撑框架502被推压机构505和506推压。推压机构505和506例如是推压弹簧。弹簧的作为固定端部的一个端部505a或506a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20(或者图像形成设备1)的固定部分(例如壳体10的一部分10a)上,并且弹簧的作为自由端部的另一个端部505b和506b安装为分别与第一支撑框架501和第二支撑框架502的推压表面501a和502a接触。另外,推压机构507以预定的压力f2沿摆动框架接近感光鼓21的方向h1推压摆动框架103。推压机构507例如是推压弹簧。弹簧的作为固定端部的一个端部507a安装在第二支撑框架502的固定安装部分502b上,而弹簧的作为自由端部的另一个端部507b在与摆动支撑框架503的推压部分503a接触同时安装在该推压部分503a上。

根据该支撑结构,由于推压机构505和506以预定的压力f1沿第一支撑框架501和第二支撑框架502接近感光鼓21的方向h1推压第一支撑框架501和第二支撑框架502,因此第一显影辊51的一个跟随辊61a和第二显影辊52的两个跟随辊61c和61d在被保持的同时在总共三个点(p1、p2和p3)处与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的端部21b和21c可靠地接触。另外,由于推压机构507在第二支撑框架502中以预定的压力f2沿摆动框架接近感光鼓21的方向h1推压摆动支撑框架503,因此第一显影辊51的另一个跟随辊61b在被保持的同时在一个点(p4)处与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的端部21c接触。

结果,在四个跟随辊61a至61d中,三个跟随辊61a至61c在三个点处与感光鼓21接触,一个跟随辊61d在一个点处与感光鼓21可靠地接触。作为整体,全部四个跟随辊61a至61d在稳定且可靠地与感光鼓21接触的同时被保持。也就是说,在两个显影辊51和52中的每一个的两端部安装在彼此之间具有间隔γ的一对支撑框架上并且推压机构沿支撑框架接近感光鼓的方向推压支撑框架的支撑结构中,在某些情况下,四个跟随辊中的一个跟随辊不能与感光鼓良好地接触。然而,该问题不会发生。另外,在支撑结构中,由于第一显影辊51的一个端部51d由与支撑其他显影辊的端部的支撑框架不同的可移动框架支撑,因此显影辊51和52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改变。

此外,如图8至图13所示,由于使用了显影辊51和52的支撑结构,因而形成在转移量限制板57的一个端部的安装端部573安装在第一支撑框架501上并且形成在转移量限制板57的另一个端部的安装端部574安装在摆动支撑框架503上。

具体地说,如图13所示,在转移量限制板57上,板状基体571的一个端部571a插入设置在第一支撑框架501中的凹陷安装部分(未示出)中并且由该凹陷安装部分支撑,并且板状基体571的另一个端部571b插入设置在摆动支撑框架503中的凹陷安装部分(未示出)中并且由该凹陷安装部分支撑。另外,在设置在转移量限制板57的两端部处的安装端部573和574上设置有基准表面573a和574a。基准表面573a和574a分别与设置在第一支撑框架501和摆动支撑框架503上的定位部件575和576的定位表面接触。

凹陷安装部分形成为使得转移量限制板57设置在位于两个显影辊51和52之间的最窄间隔部分53的空间中,从而使转移量限制板57与两个辊之间的间隔基本相同。另外,在由基准表面573a和574a与定位部件575和576所限制的位置处,转移量限制板57的狭缝572设置在形成于显影辊51和52之间的显影剂转移路径(8c)中。然而,在实践中,直线状的狭缝572在该位置处与第一显影辊51的轴向j平行。定位部件575和576安装在第一支撑框架501和摆动支撑框架503上,从而可以精细地调节定位部件575和576的位置(例如,可以沿安装凹陷安装部分的方向改变定位部件575和576的位置)。

如图8、图9和图13所示,张力弹簧578以预定的张力f3拉拽形成在转移量限制板57的两端部处的安装端部573和574,从而基准表面573a和574a与定位部件575和576的定位表面之间的接触得到保持。弹簧578包括作为固定端部并安装在框架502和503的安装部分502d和503d上的一个端部578a,以及作为自由端部并安装在转移量限制板57的安装端部573和574上的另一个端部578b。

以这种方式,转移量限制板57安装为使得狭缝572位于形成在显影辊51和52之间的显影剂转移路径(8c)中。在实践中,即便通过摆动支撑框架503的摆动使第一显影辊51发生位移并且第一显影辊51相对于第二显影辊52的位置改变,转移量限制板57也安装为使得狭缝572与第一显影辊51的轴向j平行(参见图11和图14)。定位部件575和576的位置被精细地调节以便精细地调节转移量限制板57的安装状态。例如,即便在诸如两个显影辊51和52、层限制板56以及转移量限制板57等部件中存在尺寸公差或者组装公差,也能够将部件精确地安装到期望的位置处。

如图14所示,由于显影装置5包括转移量限制板57,因此,恰好在显影剂8b中由第二显影辊52传送同时层的高度被限制的部分到达第一显影辊51与第二显影辊52之间的最窄间隔部分53之前,显影剂8b的该部分通过两个显影辊51和52之间具有不同极性的一对分割磁极n2和s3所形成的显影剂转移路径8c而转移至第一显影辊51。此时,实际转移至第一显影辊51的显影剂8的量被限制为能够通过狭缝572的显影剂8的量(通过量)。结果,按预定的比例分割开并且被分配给两个显影辊51和52的显影剂8d和8e由两个显影辊51和52保持。在图14中,附图标记8ca表示在显影剂转移路径8c中的显影剂之中实际通过转移量限制板57的狭缝572的显影剂。

因此,在显影装置5中,能够简便地设定待分配且待由两个显影辊51和52保持的显影剂8的量(分割比)。另外,改变狭缝572的宽度t(图7b)以调节通过转移量限制板57而分割开的显影剂8的分割比。

在显影装置5中,由于转移量限制板57的两端部和第一显影辊51的相应端部安装在相同的支撑框架501和503上,因此,即便例如改变第一显影辊51与第二显影辊52之间的相对位置,狭缝572也设置在两个显影辊51和51之间的显影剂转移路径8c中的预定位置处。因此,转移量限制板57以期望的比例稳定地分割显影剂8的量。

在显影装置5中,能够简便地设定由两个显影辊51和52所保持的显影剂8的量。因此,两个显影辊51和52稳定地执行具有必要内容的显影操作。结果,包括显影装置5的图像形成设备1可以形成具有稳定的质量的图像。

评价测试

接下来,将对使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影装置5的评价测试进行描述。

在评价测试中,准备具有下述结构的显影装置作为显影装置5,并且测量在转移量限制板57分割显影剂8d和8e之后由第一显影辊51和第二显影辊52所保持的显影剂8d和8e的量。在沿显影辊51和52的轴向j的三个位置处,即in侧(一个端部处),中央和out侧(另一个端部处)测量显影剂的量。

显影装置5的主要结构如下。使用这样的第一显影辊51,该第一显影辊51包括:圆筒形套筒51a,其具有25mm的外径和1mm的厚度;以及磁辊51b,其包括分割磁极s3,分割磁极s3具有70mt的磁力(磁通量)并且设置在使其相对于虚拟直线vl的中心角为10°的位置处。使用这样的第二显影辊52,该第二显影辊52包括:圆筒形套筒52a,其具有与套筒51a相同的参数;以及磁辊52b,其包括分割磁极n2,分割磁极n2具有70mt的磁力(磁通量)并且设置在使其相对于虚拟直线vl的中心角为5°的位置处。另外,第一显影辊51和第二显影辊52布置为二者之间具有4mm的间隔γ,并且第一显影辊51和第二显影辊52分别沿图4中箭头c和d所示的方向旋转,使二者之间的圆周速度比为1.5:1.0。

使用这样的转移量限制板57,该转移量限制板57包括:板状基体571,其具有20mm的宽度w和1.5mm的厚度w;以及狭缝572,其大致设置在板状基体571的中央,并且沿板状基体571的纵向具有335mm的长度l。另外,准备包括具有1.0mm的宽度t的狭缝572和具有1.5mm的宽度t的狭缝572的两种类型的转移量限制板57。

准备包含非磁性色调剂和磁性载体颗粒的双组分显影剂作为显影剂8,其中非磁性色调剂由非磁性树脂制成并且具有3.8μm的平均粒径,磁性载体颗粒由磁性材料制成并且具有25μm的平均粒径。显影剂8被保持并被供应至两个显影辊51和52之间的最窄间隔部分53,从而在显影剂8通过层限制板56之后,由第二显影辊52所保持的显影剂8的量为大约600g/m2。此时,形成在显影辊51和52之间的最窄间隔部分53中的显影剂转移路径8c的宽度(沿显影辊52的旋转方向的宽度)为大约2mm。

作为对比,如图16所示,准备与显影装置5相比省略且未设置转移量限制板(狭缝板)57的显影装置500(比较例),并且为显影装置500执行与上文所述的评价测试相同的评价测试。

在图15中示出了在这种情况下的测量结果。从图15所示的结果中可以看出,转移量限制板57的使用使得可以简便地设定分割之后由两个显影辊51和52所保持的显影剂8的量(分割比)。也就是说,当使用包括宽度t为1.0mm的狭缝572的转移量限制板57时,能够相对于第一显影辊51和第二显影辊52以大约2:3的比例分割显影剂。当使用包括宽度t为1.5mm的狭缝572的转移量限制板57时,能够相对于第一显影辊51和第二显影辊52以大约1.5:3.5的比例分割显影剂。

与之对比,在显影装置500不使用转移量限制板57的情况下,可以相对于第一显影辊51和第二显影辊52以大约2.5:2.5的比例(大致相同的比例)分割显影剂。另外,在显影装置500中,为了改变和设定被分割开并由显影辊51和52所保持的显影剂8的量(分割比),例如可以改变分割极n2和s3的磁力或布置位置,或者可以改变显影辊51和52之间的间隔γ。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用于应对设定变化的结构变复杂并且难以简便地改变设定。

其他示例性实施例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显影装置5的转移量限制板57中,在板状基体571中设置有直线状的狭缝572。然而,转移量限制板57的结构可以改变,只要其可以调节(限制)显影剂转移路径中的显影剂的分割比即可。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显影装置5具有用两个支撑框架501和502和一个摆动支撑框架503分别支撑两个显影辊51和52的支撑结构。然而,也可以采用仅用两个支撑框架501和502来支撑两个显影辊51和52的支撑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可以使用将转移量限制板57的两端部(以位置可以改变的方式)安装在两个支撑框架501和502上并且由这两个支撑框架501和502支撑的支撑结构。推压机构505、506和578可以具有其他结构。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显影装置5的两个显影辊51和52中,分割极n2和s3沿显影装置5离开感光鼓21的方向设置在与虚拟直线vl偏离的位置。然而,在显影辊51和52中,分割极n2和s3也可以布置在虚拟直线vl上。另外,两个显影辊51和52的磁辊51b和52b中的磁极的数量和磁极的布置位置不限于此,其他构造也是可行的。显影装置可以不包括例如收容桨59,或者显影装置可以使用具有磁性的单组份显影剂作为显影剂。

使用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显影装置5的图像形成设备1可以具有任意结构,例如,只要该图像形成设备1可以使用显影装置5,其可以是任意类型的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设备可以具有根据现有技术的结构。例如,可以使用采用感光带而非感光鼓21的图像形成设备1。另外,图像形成设备1可以仅包括一个显影装置5。

为了解释和说明起见,已经提供了对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述说明。其意图不在于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多种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所适用的各种实施例并预见到适合于特定应用的各种修改。其目的在于用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