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9924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影像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具有显示画面的影像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实施方式的影像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支撑部,支撑所述显示面板;后盖,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后方;加强构件,设置在所述后盖的内侧,通过一端部固定于支撑部侧,且在另一端部设置有开口部;突起部,设置于所述后盖,在所述突起部与所述开口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突起部嵌入所述开口部内;以及第二加强构件,介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后盖之间,所述另一端部位于夹在所述第二加强构件和所述后盖之间的位置。
【专利说明】影像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0001]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0002]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2-240729 (申请日:2012年10月31日)为基础,从该申请享受优先权权益。本申请参照该申请,包含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0003]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涉及具有显示画面的影像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0004]在薄型电视机市场中,与现有技术相比使显示画面大型化正成为主流。并且,电子设备普遍具有冲击时难以造成大损坏的需要(needs),这种需要在薄型电视中也未改变。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想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难以损坏的影像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0006]实施方式的影像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panel);支撑部,支撑所述显示面板;后盖(back cover),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后方;加强构件,设置在所述后盖的内侧,一端部固定于支撑部侧,且在另一端部设置有开口部;突起部,设置于所述后盖,在所述突起部与所述开口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突起部嵌入所述开口部内;以及第二加强构件,介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后盖之间,所述另一端部位于夹在所述第二加强构件和所述后盖之间的位置。
[0007]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加强构件的另一端部未固定于后盖,因此,即使由于落下等产生的冲击而加强构件24以支撑的方式进行作用,也能够防止该支撑力传递至后盖或者第二加强构件。因此,第二加强构件不会卷起(鼓起)变形,能够防止显示面板从第二加强构件脱落、或显示面板变形。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示出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一例的影像显示装置的立体图。
[0009]图2是在将图1中示出的影像显示装置的液晶面板(open cell)以及发光部件取下了的状态下,放大示出后盖以及加强构件的立体图。
[0010]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影像显示装置的加强构件以及支座(stand)等的立体图。
[0011]图4是放大示出图2所示的加强构件的另一端部以及后盖的立体图。
[0012]图5是示出图2所示的加强构件以及后盖的俯视图。
[0013]图6是放大示出图4所示的加强构件的另一端部以及后盖的俯视图。
[0014]图7是沿着图6所示的F7-F7线的剖视图。
[0015]图8是放大示出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一例的影像显示装置的加强构件的另一端部以及后盖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0016]以下,参照图1至图7,对影像显示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影像显示装置(电视机(television))是电子设备的一例,其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外观。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将面前侧(即使用者侧)定义为前方向F,将从使用者(user)角度来说的背面侧定义为后方向B,将从使用者角度来说的左侧定义为左方向L,将从使用者角度来说的右侧定义为右方向R,将从使用者角度来说的上方定义为上方向U,将从使用者角度来说的下方定义为下方向D。
[0017]如图1所示,影像显示装置11包括:平板状的液晶面板(open cell) 12 (显示面板),形成显示画面;前盖13 (前框(bezel)),设置在液晶面板12的前方且覆盖液晶面板12的前方;后盖14 (后框),设置在液晶面板12的后方且覆盖液晶面板12的后方;支座(stand) 15 (支撑部、脚部),支撑液晶面板12、前盖13以及后盖14。前盖13设置成框状(画框状),前盖13通过处于中央部的开口而使液晶面板12露出于外部。由前盖13以及后盖14构成影像显示装置11的框体16。
[0018]如图2、图3所示,支座15 (支撑部)包括:安装部21,用于安装液晶面板12、前盖
13、以及后盖14 ;以及一对固定用的臂部(arm portion) 22,用于固定后述加强构件24。
[0019]如图1至图3所示,影像显示装置11在框体16的内部包括:发光部件23 (参照图7),将光照射于液晶面板12 ;加强构件24,沿着后盖14的内面,沿纵向(上下方向)延伸成棒状;安装构件25,安装于加强构件24,沿着与加强构件24交叉的方向(左右方向)延伸;中框(middle frame) 26 (第二加强构件)(参照图7),将液晶面板12固定于前盖13 ;系统基板(system board) 27,整体控制影像显不装置11的各部分;调谐器基板(tuner board)28 ;以及电源电路基板29 (电源单兀(power unit))。系统基板27、调谐器基板28、以及电源电路基板29被固定于例如后盖14。
[0020]图7所示的发光部件23例如包括:光源(背光(back light)),被设置有多个LED ;导光板,引导光源的光以使其遍及整个液晶面板12 ;以及各种光学片(sheet),使来自导光板的光扩散。
[0021]液晶面板12 (显示面板)形成厚度几毫米程度(左右)的平板状,液晶面板12例如包括液晶单元、贴在液晶单元(cell)的表面的表面保护片、以及连接于液晶单元的驱动电路。
[0022]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采用液晶单元、光源(背光)、导光板、以及光学片等分离而成的构造,但是例如也可以使用将其形成一体的一体型的液晶面板组件。显示面板并不仅限定于液晶面板,例如也可以是等离子显示面板(plasma display panel)、有机EL、塑料显不面板(plastic display panel)、超薄显不面板(sheet display panel)等其他种类的显示面板。
[0023]中框26由铁等金属材料形成。如图7所示,中框26介于液晶面板12与后盖14之间。中框26例如对应于液晶面板12的上边、右边、左边而被设置成除了液晶面板12的下边将各边包围且缺少一部分的框状。中框26分别保持液晶面板12的上边、右边、左边。并且,中框26也可以形成对应于液晶面板12的上边、下边、右边、左边的四方形的框状。
[0024]中框26不仅支撑/固定液晶面板12,还实现将前盖13和后盖14连结的作用。如图6所示,中框26 (第二加强构件)通过例如螺钉等固定构件31在与加强构件24的另一端部35分开的位置被固定于后盖14。
[0025]如图2、图3等所示,安装构件25形成为板状,且安装构件25例如在壁挂状态使用影像显示装置11时,用于固定支撑用的销等。在安装构件25上设置有例如固定用的固定片32,通过将该固定片32穿入加强构件24侧的狭缝33内,从而固定于加强构件24。
[0026]加强构件24由铁等金属材料形成。加强构件24在后盖14的大致中央部以沿后盖14的内面的方式弯曲设置。加强构件24被固定于一对固定用的臂部22中的一个。
[0027]如图3至图6所示,加强构件24包括:一端部34,被固定于固定用的臂部22 (即支座侧);另一端部35,位于一端部34的相反侧;中央部36,设置在一端部34和另一端部35之间的位置;上述狭缝33,设置于中央部36 ;开口部37,设置于另一端部35 ;加强用的筋38,贯穿加强构件24的大致全长设置;加强用的拉深加工部41,沿着加强构件24的长度方向被设置于中央部36。
[0028]中央部36在多个地方通过螺钉等固定单元42被固定于后盖14。加强构件24以与前盖13、固定用的臂部22及后盖14成为一体的方式通过螺钉等固定构件与他们一体地固定(共同紧固)在一端部34。
[0029]如图4、图6、图7所示,另一端部35配置于夹在中框26 (第二加强构件)与后盖14之间的位置。并且,后述后盖14的突起部43以具有游隙的方式嵌入位于另一端部35的开口部37的内侧。
[0030]加强构件24包括:第一缘部44(缘部),在中央部36侧的位置限定开口部37的周围;第二缘部45,在第一缘部44的相反侧限定开口部37的周围;以及第三缘部46,在加强构件24的延伸方向限定开口部37的周围。
[0031]如图4、图6、图7所示,后盖14包括:主体部分51 ;加强用的多个加强筋52,从主体部分51突出;突起部43,从主体部分51突出且与加强构件24卡合。突起部43设置在后盖14的上部。突起部43嵌入加强构件24的开口部37的内侧,在突起部43与开口部37之间设置有间隙。
[0032]突起部43例如形成大致“T”字状,且突起部43包括:第一壁部61,在沿加强构件24的延伸方向的方向(纵向、上下方向)上延伸;以及第二壁部62,在与第一壁部61交叉的方向(横向、左右方向)上延伸。
[0033]在第一缘部44和突起部43的第一壁部61之间设置有例如Imm至5mm程度的间隙X。另一方面,在第二缘部45和突起部43的第二壁部62之间,除了例如考虑公差的间隙以夕卜,几乎不设置间隙。并且,在另一端部35和后盖14的上端部14A之间设置有例如0.5mm至3mm程度的间隙(第二间隙Y)(参照图7)。
[0034]对由于落下而产生的冲击被施加于上述构造的影像显示装置11的情况下的作用进行说明。例如,在由于落下而强烈冲击施加于前盖13、后盖14、支座15中的任一个地方的情况下,该冲击不仅传递给前盖13以及后盖14,还传递给加强构件24。此时,后盖14变形,变形量少的加强构件24以对后盖14支撑的方式进行作用。但是,由于另一端部35未固定于后盖14,因此从加强构件24的一端部34侧传递至加强构件24的冲击(反作用)在另一端部35中不会传递至后盖14。因此,防止前盖13由于从该加强构件24施加的支撑力而导致翘起的情况。因此,防止液晶面板12从前盖13以及中框26脱落、或液晶面板12的一部分弯曲的情况。[0035]并且,在通常的状态下,开口部37的第二缘部45几乎抵接于突起部43的第二壁部62。因此,在强烈冲击施加于影像显示装置11的情况下,第二缘部45能对第二壁部62强烈按压。但是,由于第二壁部62形成与第二缘部45平行的面,因此假设即使存在这样的情况,压力也不会集中在第二壁部62的一个地方。因此,即使强烈冲击施加于影像显示装置11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第二壁部62破损。
[0036]根据本实施方式,电子设备具备:显示面板;支撑部,支撑显示面板;后盖14,设置于显示面板的后方;加强构件24,设置于后盖14的内侧,通过一端部34固定于支撑部侧,且在另一端部35设置有开口部37 ;突起部43,设置于后盖14,在与开口部37之间具有间隙X,嵌入开口部37内;第二加强构件,介于显示面板和后盖14之间。另一端部35位于夹在第二加强构件与后盖14之间的位置。
[0037]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加强构件24的另一端部35未固定于后盖14,因此,即使由于落下等产生的冲击而加强构件24以支撑的方式进行作用,也能够防止该支撑力传递至后盖14或者第二加强构件。因此,第二加强构件不会卷起(鼓起)变形,且能够防止显示面板从第二加强构件脱落、或显示面板变形。
[0038]并且,开口部37包括位于加强构件24的中央部36侧的缘部,间隙X设置在缘部和突起部43之间。根据上述结构,当落下等冲击施加于电子设备时,即使由于加强构件24的刚性而加强构件24以支撑的方式进行作用,通过该间隙X能够吸收后盖14的变形(或者,加强构件24的支撑作用)。因此,能够防止显示面板的脱落或者变形。
[0039]并且,后盖14和第二加强构件被固定在离开加强构件24的位置。根据上述结构,还能够提高加强构件24的另一端部35的可动性(自由度)。因此,当落下等冲击施加于电子设备时,能够极力防止加强构件24支撑的力传递至后盖14或者第二加强构件,且能够防止显示面板的脱落/变形等。
[0040]在另一端部35和后盖14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Y。根据上述结构,当冲击施加于电子设备时,即使在示出另一端部35振动、或支撑的举动的情况下,能够极力防止该振动或者支撑传递至后盖14。因此,能够防止显示面板的脱落/变形等。
[0041]突起部43包括:第一壁部61,在沿加强构件24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延伸;以及第二壁部62,在沿与第一壁部61交叉的方向上延伸。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突起部43的构造简单,同时能够使突起部43具有足够的强度。
[0042]接着,参照图8,对电子设备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一例的影像显示装置11在突起部43的形状不同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他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通用。因此,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对通用的部分赋予通用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0043]突起部43例如形成大致“M”字状,突起部43包括:多个第一壁部61,在沿加强构件24的延伸方向的方向(纵向、上下方向)上延伸;以及第二壁部61,在沿与第一壁部61交叉的方向(横向、左右方向)上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壁部61的数量例如是三个。
[0044]在加强构件24的第一缘部44和突起部43的第一壁部61之间设置有例如Imm至5mm程度的间隙X。并且,在另一端部35和后盖14的上端部14A之间设置有例如0.5mm至3mm程度的间隙(第二间隙Y)。
[0045]根据第二实施方式,能够提高突起部43的强度。因此,例如假设即使存在加强构件24的第一缘部44抵接于突起部43的第一壁部61的情况,也能够防止第一壁部61破损。并且,假设即使存在加强构件24的第二缘部45抵接于第二壁部62的情况,也能够通过多个第一壁部61防止第二壁部62倾倒变形或者破损。
[0046]并且,影像显示装置11 (电子设备)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实施阶段,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能够将构成要素变形而具体化。此外,通过将上述实施方式中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进行适当的组合,能够形成各种发明。例如,可以从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全部构成要素中删除几个构成要素。此外,也可以将不同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适当组合。
【权利要求】
1.一种影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 支撑部,支撑所述显示面板; 后盖,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后方; 加强构件,设置在所述后盖的内侧,一端部固定于支撑部侧,且在另一端部设置有开口部; 突起部,设置于所述后盖,在所述突起部与所述开口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突起部嵌入所述开口部内;以及 第二加强构件,介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后盖之间, 所述另一端部位于夹在所述第二加强构件和所述后盖之间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包括位于所述加强构件的中央部侧的缘部, 所述间隙设置在所述缘部和所述突起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影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盖和所述第二加强构件在与所述加强构件分开的位置被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影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另一端部和所述后盖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影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包括: 第一壁部,在沿所述加强构件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延伸;以及 第二壁部,在与所述第一壁部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影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包括: 多个第一壁部,在沿所述加强构件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延伸;以及 第二壁部,在与所述第一壁部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7.—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 支撑部,支撑所述显示面板; 后盖,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后方; 加强构件,设置在所述后盖的内侧,一端部固定于支座侧,且在另一端部设置有开口部; 突起部,设置于所述后盖,在所述突起部与所述开口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突起部嵌入所述开口部内;以及 第二加强构件,介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后盖之间, 所述另一端部位于夹在所述第二加强构件和所述后盖之间的位置。
【文档编号】G02F1/13GK103792698SQ201310090817
【公开日】2014年5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31日
【发明者】樱田寻基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