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700681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为壁电极IPS方式,使畴边界稳定。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像素由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信号配线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扫描配线包围,第一壁构造的一方具有以第一角度(θ)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一部分、与第一方向相同方向的第二部分、以第二角度(180度-θ)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沿第二壁构造的方向具有第一突起,第二壁构造具有以第一角度(θ)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四部分、与第一方向相同方向的第五部分、以第二角度(180度-θ)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六部分,在第二部分与第一突起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具有第二突起,第一突起与第二壁构造的第五部分的距离比其它部分的第一壁构造与第二壁构造的距离小。
【专利说明】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尤其是涉及具有视角特性优异,且能够实现高精细画面的壁电极的IPS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显示面板配置有矩阵状形成有具有像素电极及薄膜晶体管(TFT)等的像素的TFT基板和与TFT基板对置并在与TFT基板的像素电极对应的部位形成有滤色器等的对置基板,在TFT基板与对置基板之间夹持有液晶。而且,通过对每个像素控制液晶分子的光的透射率,形成图像。
[0003]液晶显示装置为平坦且轻量,因此,广泛用于各种领域的用途。在便携式电话及DSC (Digital Still Camera)等中广泛使用小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在液晶显示装置中,有视角特性的问题。视角特性在从正面观察图像的情况下、从斜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变成亮度变化或色度变化的现象。视角特性具有通过水平方向的电场使液晶分子动作的IPS (InPlane Switching)方式优异的特性。
[0004]即使是IPS方式,在高精细的画面且像素的大小减小的情况下,透射率也成为问题,画面亮度成为问题。另一方面,使用形成于向液晶层内突出的壁构造的壁面的电极对液晶层施加电场的壁电极 IPS — LCDCIn 一 Plane 一 Swiching 一 Liquid Crystal Display)与使用了平面电极的现有的IPS - LCD比较,由于可对液晶层施加更平行的电场,所以可以实现更高的透射率。
[0005]另外,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有在液晶显示装置中从寄生电容降低的观点考虑最适于IPS方式的柱状衬垫。另外,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跨接两个电极的弯曲部的结构,但不存在将电极间的最短部作为一个部位这样的结构,与本发明的思想不同。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 - 199904号公报
[0007]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 - 307292号公报
[0008]壁电极方式IPS的壁构造由于配置于像素边界部的黑矩阵下,所以即使像素宽度通过高精细化而减小,液晶层的取向变化的方法也为一定,无论高精细化如何,壁电极IPS - LCD的显示模式效率都为一定。另外,在此,显示模式效率是指以基板透射率标准化的透射率。
[0009]为了进一步提高IPS -1XD的视角特性,考虑在一像素内形成施加电压时的液晶导向偶极子旋转方向不同的两个微小区域即畴(domain)的多畴构造,这在壁电极IPS —LCD的视角特性提高上也有效。壁电极IPS - LCD的多畴构造的课题之一为推畴降低,推畴由于在施加按压力后至消失需要时间,从而成为短时间残留图像。推畴的原因为畴边界在施加按压力时移动,对于其降低,必须要最适合像素构造而使畴边界稳定。
[0010]多畴构造的推畴在现有的IPS -1XD中也成为问题,提案有用于消减这些的像素构造。但是,壁电极IPS -1XD由于和现有的IPS -1XD电场分布不同,所以在现有的IPS —IXD中,即使将在畴边界稳定方面有效的像素构造适用于其中,也得不到相同的效果。即,现有的IPS - LCD的共用电极与源电极的间隔短,电场局部存在于基板界面,且电场强度也大。这在隔着绝缘膜层叠的梳齿状电极与全部平面状电极之间施加电场的IPS - Pro(Provectus) 一 IXD中特别明显。与之相对,在壁电极IPS — IXD中,共用电极与源电极的间隔大,电场在液晶层内分布广泛,电场强度也弱。

【发明内容】

[0011]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创立的,其目的在于,在壁电极IPS -1XD的多畴构造中防止畴边界的不稳定,防止畴边界的短时间残留图像、亮度不匀等。
[0012]在畴边界中,共用电极与源电极的间隔最短的部分只产生一处。具体而言,多畴构造由相对于取向处理方向沿壁构造伸长方向形成的角相互反转的两个畴构成,在两个畴的边界部配置壁构造伸长方向相对于取向处理方向平行的平行部,且在平行部的概略中央具有一个突起。具体的方式主要如下。
[0013]S卩,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在具有源电极、共用电极、TFT及滤色器的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夹持有液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的像素通过由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图像信号线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扫描信号线包围的区域定义,在所述像素对置形成有第一壁构造和第二壁构造,在所述第一壁构造与所述第二壁构造之间形成有第三壁构造,所述第一壁构造和所述第二壁构造为相同的高度,且比所述第三壁构造高,所述第一壁构造、所述第二壁构造和所述第三壁构造由所述共用电极覆盖,所述共用电极由第一绝缘膜覆盖,在所述第一壁构造、所述第二壁构造和所述第三壁构造的侧部的所述第一绝缘膜之上形成有源电极,所述第一壁构造具有以第一角度(Θ )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一部分、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的第二部分、以第二角度(180度一 Θ )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三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三壁构造的方向具有第一突起,所述第三壁构造具有以第一角度(Θ )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四部分、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的第五部分、以第二角度(180度一 Θ )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六部分,所述第五部分在与所述第一突起的突出方向相同方向具有第二突起,所述第一突起与所述第三壁构造的所述第五部分的距离比其它部分的所述第一壁构造的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三壁构造的距离小。
[0014]本发明通过将弯曲部的共用电极/源电极间距离的最短部限定为一处,可以使畴边界稳定,消减按压力起因的短时间残留图像。
[0015]因智能便携式电话的普及,触摸面板操作一般化,在触摸面板操作时在显示面板也施加有按压力。另一方面,在智能便携式电话及数字相机方面开始普及电致发光显示器,没有短时间残留图像而成为相对IXD的优势之一。如上所述,需要通过中小型IXD解决因按压力引起的短残留图像。本发明具有实际上可使壁电极IPS - LCD与触摸面板组合使用的效果。
[0016]特别是作为具有效果的产品,为通常进行触摸面板的操作的智能便携式电话、通常进行触摸面板的操作而推进高精细化的平板PC等。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像素的平面图;
[0018]图2是图1的A — A'的剖面图;[0019]图3是图1的B — B'的剖面图;
[0020]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动作的像素的平面图;
[0021]图5 (a)?(d)是表示触摸面板操作下的对液晶显示面板的影响的剖面图;
[0022]图6 (a)、(b)是比较畴的移动的状态的示意图;
[0023]图7 (a)?(f)是表示液晶的取向状态、电能、取向能的关系的图;
[0024]图8是表示实施例2的动作的平面图;
[0025]图9是比较例I的平面图;
[0026]图10是表示比较例I的畴的状态的平面图;
[0027]图11是比较例2的平面图;
[0028]图12是表示比较例2的畴的状态的平面图;
[0029]图13是比较例3的平面图;
[0030]图14是表示比较例3的畴的状态的平面图;
[0031]图15是比较例4的平面图;
[0032]图16是比较例4的畴的状态的平面图。
[0033]符号说明
[0034]WLl:第一壁构造、WL2:第二壁构造、SUl:第一基板、SU2:第二基板、BM:黑矩阵、OCl:第一平坦化膜、0C2:第二平坦化膜、ALl:第一取向膜、AL2:第二取向膜、LC:液晶、SE:源电极、CE:共用电极、EL:电力线、ILl:第一绝缘膜、IL2:第二绝缘膜、IL3:第三绝缘膜、IL4:第四绝缘膜、CF:滤色器、CH:接触孔、DL:信号配线、GL:扫描配线、PS:多晶硅层、AD:取向处理方向、PL:平行部、DMl:第一畴、DM2:第二畴、BP:弯曲部、DB:畴边界、LCP:液晶面板、LCM:液晶分子
【具体实施方式】
[0035]由于在畴边界中液层取向急剧变化,取向能高,所以畴边界以成为最短的方式形成。另外,在壁电极IPS -1XD中,畴以连结共用电极和源电极之间的方式形成,共用电极和源电极隔开像素宽度的一半左右的距离配置。如上,在壁电极IPS -1XD的多畴像素构造中,畴边界形成于电极间隔最短的部分。在此,相同程度的电极间隔扩大分布,或在最短部为两处以上时畴边界不稳定。该情况下,畴边界在按压力下容易移动,成为短时间残留图像。
[0036]例如,考虑将现有的IPS — IXD的多畴像素构造应用于壁电极IPS — IXD。S卩,将壁电极作为V字型的平面构造,将该弯曲部作为畴边界。该情况下,即使在掩模上赋予锐角,加工时弯曲部也会带上圆角,弯曲部附近成为相同程度的电极间隔。即使畴边界位于弯曲部附近任一处,取向能也几乎不会改变,因此,畴边界不稳定。
[0037]或者,在现有的IPS -1XD中,有时采用具有双重V字构造的多畴像素构造,得到形成畴边界的暗线变细且透射率增大的效果。但是,只要将其适用于壁电极IPS -1XDJlJ在弯曲部附近产生两处最短部,因此,该情况下,畴边界也不稳定。另外,在现有IPS -1XD中,也提案有在V字型的平面构造的弯曲部配置了突起的构造,但只要将其适用于壁电极IPS -1XD,则在弯曲部附近仍然产生两处最短部,所以畴边界不稳定。
[0038]在本发明中,为了使壁电极IPS -1XD的畴边界稳定,在畴边界仅产生一处最短部。具体而言,在上述V字构造的弯曲部配置壁构造伸长方向相对于取向处理方向平行的平行部,且在平行部的大致中央具有一个突起。在近接的共用电极和源电极中,一方的平行部和另一方的突起相对,因此,最短部仅产生一处。即,从突起引入平行部的垂线为最短部。畴边界以沿着该最短部的方式稳定地形成。
[0039]下面,使用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内容。
[0040](实施例1)
[0041]图1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像素的平面图,图2、图3表示剖面图。图2为一像素的中央部的剖面图,图3是包含薄膜晶体管TFT和接触孔CH的部分的剖面图,这些截面在图1中用AA'BB’表示。第一基板SUl和第二基板SU2夹着液晶层LC,在第一基板SUl上从接近液晶层LC的一侧依次层叠有第一取向膜AL1、第一平坦化膜0C1、滤色器CF、黑矩阵BM。
[0042]在第二基板SU2上从接近液晶层LC的一侧起具有第二取向膜AL2、第二平坦化膜0C2、源电极SE、第一绝缘膜ILl、共用电极CE、第一壁构造WLl及第二壁构造WL2、第二绝缘膜IL2、信号配线DL、第三绝缘膜IL3、扫描配线GL、多晶硅层PS、第四绝缘膜IL4。在图1中用虚线表示源电极SE和共用电极CE的轮廓。另外,由于共用电极CE分布于除接触孔CH以外的几乎整个面,所以表示其轮廓的虚线仅分布于接触孔CH周边。
[0043]第一壁构造WLl比第二壁构造WL2高,向液晶层LC之中突出。第二壁构造WL2由第二平坦化膜0C2填埋,仅其顶部出现在第二平坦化膜0C2上。共用电极CE分布于第一壁构造WLl、第二壁构造WL2及两者的间隙,源电极SE分布于第一壁构造WLl的壁面、第二壁构造WL2的基部及两者的间隙。共用电极CE和源电极SE经由第一绝缘膜ILl层叠,两者重叠的部分作为保持电容而发挥功能。另外,共用电极CE除第一壁构造WL1、第二壁构造WL2以外,还分布于两者的间隙,由此,具有屏蔽邻接的像素及配线的电位的功能。
[0044]源电极SE经由多晶硅层PS、接触孔CH与信号配线DL连接,对液晶层LC施加与图像信号对应的电位。共用电极CE在接触孔CH的周围具有开口部,防止与源电极SE的短路。图2中用虚线表示形成于源电极SE和共用电极CE之间的电力线EL。电力线EL以连结壁面的源电极SE和在像素中央露出的共用电极CE的方式分布,因此,电力线EL若除去第二壁构造WL2上,则在液晶层LC中与液晶层LC大致平行分布。
[0045]液晶层LC在包含室温的大的温度范围内表示向列相。液晶层LC的无电压施加时的取向状态为均匀取向,施加电场时液晶导向偶极子以在液晶层内旋转的方式变化。与使用了条纹状的共用电极CE和源电极SE的IPS - LCD比较,利用液晶层LC可以施加均匀的电场,因此,得到更高的透射率。由于在第一壁构造WLl存在的部分不存在液晶层LC,所以第一壁构造WLl存在的部分成为非开口部。第一壁构造WLl主要形成于像素边界上,像素边界由黑矩阵BM遮光,所以,即使有第一壁构造WL1,开口率实际上也未降低。第一取向膜ALl和第二取向膜AL2为光取向膜,取向处理使用光取向法。照射偏振紫外线光进行取向处理,可以非接触地进行取向处理。因此,可以取向处理涂布于第一壁构造WLl上的第二取向膜 AL2。
[0046]无电压施加状态的液晶层LC的取向方向为取向处理方向AD,但电压施加时该取向方向以趋近与电场方向平行的方向的方式取向变化。此时,取向状态在液晶层LC内以旋转的方式变化,旋转方向在平面图中有顺时针或逆时针,其中选择旋转角小的一方。在图4所示的一像素的平面构造中,第一壁构造WLl和第二壁构造WL2在弯曲部BP弯曲,将弯曲部BP的上侧作为第一畴DMl,将下侧作为第二畴DM2时,第一畴DMl的电场方向EFl和第二畴DM2的电场方向EF2不同。因此,施加电场时的旋转方向在第一畴DMl中为顺时针,在第二畴DM2中为逆时针。其结果,在电压施加时,在一像素内形成有液晶层的取向状态不同的两个区域。
[0047]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电压施加时液晶取向方向在液晶层内以旋转的方式变化,但在包含液晶取向方向的方位观察液晶面板的亮显示时,其色相随着俯角增大而向黄色侧位移。另外,在液晶取向方向的垂直方向向蓝侧位移。如上所述,通过在一像素内形成液晶层的取向状态不同的两个区域,在观察液晶面板时,同时观察两个区域。如果两个区域的一方的色相向黄色侧位移,则另一方向蓝色侧位移。黄色和蓝色处于互补色的关系,因此,色相的视角特性抵消,被观察为更接近白色的色相。这样,通过在一像素内形成第一畴DMl和第二畴DM2,得到视角特性提高的效果,另一方面,第一畴DMl和第二畴DM2的边界的稳定化成为问题。
[0048]将第一畴DMl和第二畴DM2的边界作为畴边界DB时,在畴边界DB,顺时针的取向变化和逆时针的取向变化相抵抗,因此,液晶层LC在电压施加时也未能取向变化,而成为与电压无施加时相同的取向状态。因此,畴边界DB作为暗线被观察。另外,由于在畴边界DB附近,取向方向相对于电场方向接近垂直,所以电能大,另夕卜,由于液晶取向状态急剧变化,所以取向能也高。这样,由于畴边界DB不稳定,将电能一和取向能设为最小,所以畴边界DB以长度最短的方式形成。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畴边界DB在弯曲部附近形成于第一壁构造WLl与第二壁构造WL2的距离最短的部分。
[0049]在本发明中,如图4所示,在第一壁构造WLl和第二壁构造WL2的弯曲部BP配置有平行部PL和突起构造PJ。在此,平行部PL是指与取向处理方向AD平行的部分,突起构造PJ是指向与平行部PL垂直的方向突出的构造。在一像素内,第一壁构造WLl的突起构造PJ与第二壁构造WL2的平行部PL相对,第二壁构造WL2的突起构造PJ与第一壁构造WLl的平行部PL相对。由于平行部PL和突起构造PJ相对,从而在弯曲部BP附近第一壁构造WLl和第二壁构造WL2的距离最短的部分MC如图1所示只产生一处。因此,畴边界DB的位置被唯一地决定,畴边界DB稳定。
[0050]根据本发明,可以将作为暗线的畴边界DB形成得短,所以,在一像素内形成有第一畴DMl和第二畴DM2的所谓多畴像素构造中也能够得到高的透射率。
[0051](实施例2)
[0052]在本实施例中,对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装置施加按压力,观察从增大俯角的方向是否能看到不匀。即,在近年智能便携式电话等中触摸面板操作正在普及,随之在多畴像素构造中畴边界DB的稳定性也变得重要。
[0053]图5简略地表示使用触针ST操作带触摸面板液晶显示面板LCP的状态。在操作触摸面板时,对液晶面板LCP施加按压力,此时液晶面板LCP如图5 (d)所示根据按压力而挠曲。至达到图5 (d)所示的平衡状态前,如图5 (b)所示那样,挠曲如波纹那样在液晶面板LCP上扩展。这时,液晶层厚变动,如图5 (b)的放大图即图5 (c)中用箭头所示,液晶分子LCM从液晶层厚减少的部分朝向增大的部分流动。
[0054]畴边界DB的稳定性重要是因为与液晶分子LCM的流动一起,其取向状态也移动。现在假设畴边界DB不稳定,可以容易移动。这种不稳定的畴边界DB例如在比较例I的液晶显示装置中被提供,图6简略表示其像素平面构造。图6中作为像素构造仅表示第一壁构造WLl和第二壁构造WL2。如图6中用粗线前头表示,第一畴DMl中的液晶分子LCM向第二畴DM2中移动。这时,如图6 (a)所示,如果取向状态向逆时针的取向变化,则液晶取向并不随着液晶分子LCM移动。另外,如图6 (a)所示,畴边界DB也不移动。但是,实际上如图6 (b)所示,第一畴DMl中的液晶分子LCM不为逆时针取向,而在保持顺针时取向的状态下在第二畴DM2中移动,因此,液晶取向与液晶分子LCM—起移动。这时,畴边界DB也移动,如图6 (b)所示大幅度变形。
[0055]为了说明图6 (b)所示的液晶分子LCM的移动和取向状态的关系,图7表示取向状态和能的关系。图7 (d)、(e)、(f)分别是顺时针取向、电压无施加时的均匀的取向、逆时针取向。为了使顺时针取向变为逆时针取向,作为中间状态必须变成暂时无电压施加时的均匀取向。但是,无电压施加时的取向状态以电压施加时电能增大而不稳定的方式设定。具体而言,无电压施加时的取向状态为朝向与电场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的均匀取向,如图7(a)所示,电能大,电压施加时难有这种的取向状态的情况。如图7 (C)所示,顺时针的取向和逆时针的取向的任一种的取向能和电能之和都极小,两者用能障壁隔开。即,顺时针的取向在第二畴DM2内可以成为准稳定状态并持续存在。根据同样的理由,即使处于第二畴DM2且逆时针取向的液晶分子向第一畴DMl移动,逆时针的取向在第一畴DMl内也可以成为准稳定状态存在。
[0056]在取向状态因流动而移动时,一像素内的第一畴DMl和第二畴DM2的面积比偏离设计值。由于第一畴DMl和第二畴DM2的视角特性相互不同,所以在它们的面积比发生了变化的像素中,视角特性发生变化。因此,从离开法线方向的方向观察在一部分像素内第一畴DMl和第二畴DM2的面积比发生了变化的液晶面板时,该部分被看作不匀。
[0057]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通过在第一壁构造WLl和第二壁构造WL2的弯曲部配置平行部PL和突起构造PJ,在弯曲部BP附近将第一壁构造WLl和第二壁构造WL2间的距离最短的部分MC限定为一处。畴边界DB自身电能和取向能高而不稳定,但限定为将其作为最短的部位,从这开始仅偏离一点时,如果长度迅速增加,则畴边界DB自缚而稳定。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畴边界DB稳定存在于弯曲部BP上。因此,在对液晶面板LCP施加按压力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畴边界DB难以移动,难以产生不匀的效果。
[0058](实施例3)
[0059]平行部PL具有将最短部MC限定在一处的功能,因此,需要某一定以上的长度。在此,平行部PL也包含第一壁构造WLl、第二壁构造WL2的任一个。另一方面,平行部PL相对于液晶取向方向被赋予垂直方向的电场,该情况下,顺时针的取向变化和逆时针的取向变化可相等地产生,因此,电压施加时的取向状态不稳定。由于在平行部PL的附近存在突起构造PJ及与取向方向非平行的壁电极构造部分,所以只要平行部PL的长度十分短,则在这些部分产生的取向变化传递,从而使平行部PL的取向状态稳定。
[0060]改变平行部PL的长度,制作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观察电压施加时的像素内的取向状态及畴边界DB的分布。在将平行部PL的长度设定在突起构造PJ的第一壁构造WLl的伸长方向的最大宽度以上的情况下,获得畴边界DB充分稳定的效果。另外,如果将平行部PL的长度设定在第一壁构造WLl的平行部PL和第二壁构造WL2的平行部PL的间隔以下,则得到平行部PL的取向状态充分稳定的效果。如上所述,平行部PL的长度只要设定在突起构造PJ的第一壁构造WLl的伸长方向的最大宽度以上、第一壁构造WLl的平行部PL和第二壁构造WL2的平行部PL的间隔以下即可。
[0061](比较例I)
[0062]如图9的平面图所示,从弯曲部BP去除平行部PL和突起构造PJ,将第一壁构造WLl和第二壁构造WL2的弯曲部作设单纯的V字构造。其结果,第一壁构造WLl和第二壁构造WL2的距离在弯曲部BP的中央为最大。如图9所示,最短部MC在弯曲部BP附近产生两处。因此,畴边界DB在弯曲部BP中央及其附近不能稳定地存在,而在按压力等来自外部的刺激下容易改变位置。图10表示畴边界DB的分布的一例,在左侧的第一壁构造WLl和第二壁构造WL2之间沿图9所示的上侧的最短部MC形成有畴边界DB,在右侧的第一壁构造WLl和第二壁构造WL2之间沿图9所示的下侧的最短部MC形成有畴边界DB。由于在左侧的第一壁构造WLl和第二壁构造WL2之间、右侧的第一壁构造WLl和第二壁构造WL2之间分别存在两处最短部MC,所以畴边界DB的分布方式存在包含图10所示的合计四种。如果施加大的按压力,则畴边界DB更大幅度地移动,成为图6 (b)所示的方式,第一畴DMl和第二畴DM2的面积比偏离设计值。其结果从远离法线方向观察,观察到有不匀。
[0063]如上所述,在弯曲部附近如果不能将第一壁构造WLl和第二壁构造WL2间的距离最短的部分MC限定为一处,则畴边界DB不稳定,对液晶面板LCP上施加按压力时,容易产生不匀。
[0064](比较例2)
[0065]如图11所示,将第一壁构造WLl和第二壁构造WL2的弯曲部作为双重的V字构造。在该情况下,第一壁构造WLl和第二壁构造WL2的距离在弯曲部中央BP为最大。如图11所示,最短部MC以连结左侧的第一壁构造WLl的弯曲部和第二壁构造WL2的双重弯曲部的方式形成两处。另外,以连结右侧的第一壁构造WLl的双重弯曲部和第二壁构造WL2的弯曲部的方式形成两处。图12表示畴边界DB的分布的一例,在左侧的第一壁构造WLl和第二壁构造WL2之间,沿图11所示的上侧的最短部MC形成有畴边界DB,在右侧的第一壁构造WLl和第二壁构造WL2之间,沿图11所示的下侧的最短部MC形成有畴边界DB。该情况下,畴边界DB也不能稳定地存在于弯曲部中央及其附近,而在按压力等来自外部的刺激下容易改变位置。
[0066]双重V字构造对在使用平面电极的IPS方式中在一像素内稳定形成两个畴而有效,但在使用壁构造上的电极的壁电极IPS - LCD的情况下,电场分布因与它们不同,故而无效。如果在弯曲部BP附近不能将第一壁构造WLl和第二壁构造WL2间的距离最短的部分MC限定在一处,则畴边界DB不稳定,对液晶面板LCP施加按压力时容易产生不匀。
[0067](比较例3)
[0068]如图13所示,在第一壁构造WLl和第二壁构造WL2的弯曲部BP未设有平行部PL,而仅配置了突起构造PJ。如图13所示,在该情况下,第一壁构造WLl和第二壁构造WL2的距离为最小的部分MC在弯曲部BP附近形成两处。畴边界DB形成于它们中的一方,但在因按压力等来自外部的刺激下容易向另一方改变位置。如图14表示畴边界DB的分布的一例,该情况下,在弯曲部附近,由于也不能将第一壁构造WLl和第二壁构造WL2间的距离为最短的部分MC限定在一处,因此,畴边界DB不稳定,对液晶面板LCP施加按压力时,容易产生不均匀。
[0069](比较例4)
[0070]如图15所示,在第一壁构造WLl和第二壁构造WL2的弯曲部BP未设有突起构造PJ,而仅配置了平行部PL。该情况下,由于第一壁构造WLl和第二壁构造WL2的平行部PL相对,因此,第一壁构造WLl和第二壁构造WL2的距离为最小的部分MC在弯曲部BP附近扩展地形成。图15中用粗线箭头表示其上端和下端。另外,图16中用斜线表示此时形成的畴边界DB的分布。畴边界DB不稳定,对液晶面板LCP施加按压力时容易产生不均匀。除此之外,畴边界DB为暗线,如图16所示广泛地分布,因此,透射率降低。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在具有源电极、共用电极、TFT及滤色器的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夹持有液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板的像素通过由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图像信号线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扫描信号线包围的区域定义, 在所述像素对置形成有第一壁构造和第二壁构造,在所述第一壁构造与所述第二壁构造之间形成有第三壁构造,所述第一壁构造和所述第二壁构造为相同的高度,且比所述第二壁构造闻, 所述第一壁构造、所述第二壁构造和所述第三壁构造由所述共用电极覆盖,所述共用电极由第一绝缘膜覆盖, 在所述第一壁构造、所述第二壁构造和所述第三壁构造的侧部的所述第一绝缘膜之上形成有源电极, 所述第一壁构造具有以第一角度(Θ )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一部分、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的第二部分、以第二角度(180度一 Θ )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三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三壁构造的方向具有第一突起, 所述第三壁构造具有以第一角度(Θ )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四部分、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的第五部分、以第二角度(180度一 Θ )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六部分,所述第五部分在与所述第一突起的突出方向相同方向具有第二突起, 所述第一突起与所述第三壁构造的所述第五部分的距离比其它部分的所述第一壁构造的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三壁构造的距离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壁构造具有以第一角度(Θ )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七部分、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同的方向的第八部分、以第二角度(180度一 Θ )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九部分,在所述第八部分沿与所述第一突起相同的方向具有第三突起, 所述第二突起与所述第三壁构造的所述第八部分的距离比其它部分的所述第三壁构造的所述第五部分与所述第三壁构造的距离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壁构造的所述第一突起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的最大值比所述第一壁构造的所述第二部分的长度小,所述第一壁构造的所述第二部分的长度比所述第一壁构造的除所述第一突起以外的部分的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三壁构造的距离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壁构造的所述第二突起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的最大值比所述第三壁构造的所述第五部分的长度小,所述第三壁构造的所述第五部分的长度比除所述第二突起以外的部分的所述第三壁构造的所述第五部分与所述第二壁构造的距离小。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壁构造存在于所述像素的第一端部,所述第二壁构造存在于所述像素的第二端部。
【文档编号】G02F1/1343GK103513475SQ201310254414
【公开日】2014年1月15日 申请日期:2013年6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6日
【发明者】伊东理, 平塚崇人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