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2096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液晶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包括:胶框、LCD组件、背光主体及反射片;胶框具有相连通的第一容置槽、第二容置槽及第三容置槽,第一容置槽具有第一底面,第二容置槽开设于第一底面上,第二容置槽具有第二底面,第三容置槽开设于第二底面上;LCD组件容置于第一容置槽内,背光主体至少部分容置于第二容置槽内,反射片容置于第三容置槽内;背光主体面向LCD组件的表面相对第二底面低于第一底面的高度;LCD组件面向背光主体的表面相对第二底面等于或高于第一底面的高度。上述液晶显示模组,当液晶显示模组受到外力时,有效地避免了背光主体的各膜片及反射膜受损,进而避免液晶显示模组由此显示出白点或亮线的现象,提高了液晶显示模组的可靠性及其寿命。
【专利说明】液晶显示模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液晶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手机日趋智能化,并得到广泛普及,用户对手机的性能要求也逐渐提高。
[0003]液晶显示模组在受到外力时,会将外力直接传到背光组件的各膜片上,当外力过大时会导致背光组件的各膜片受损,以至于液晶显示模组显示出白点或亮线。
[0004]目前市场上的液晶显示模组在受到外力时,并不能有效地避免背光组件的各膜片受损,进而避免液晶显示模组由此显示出白点或亮线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0005]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以更好地避免背光组件的各膜片受损、避免白点或亮线、可靠性较高的液晶显示模组。
[0006]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包括:胶框、IXD组件、背光主体及反射片;
[0007]所述胶框具有相连通的第一容置槽、第二容置槽及第三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具有第一底面,所述第二容置槽开设于所述第一底面上,所述第二容置槽具有第二底面,所述第三容置槽开设于所述第二底面上;
[0008]所述IXD组件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内,所述背光主体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内,所述反射片容置于所述第三容置槽内;
[0009]所述背光主体面向所述LCD组件的表面相对所述第二底面低于所述第一底面的高度;
[0010]所述LCD组件面向所述背光主体的表面相对所述第二底面等于或高于所述第一底面的高度。
[0011]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光主体包括依次叠加设置的增光片、扩光片及导光板,所述增光片面向所述LCD组件。
[0012]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反射片间隔设置。
[0013]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光主体全部容置于第二容置槽内,所述导光板与所述第二底面抵接。
[0014]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部分容置于所述第三容置槽内,所述导光板分别与所述第二底面、所述第二容置槽的侧壁以及所述第三容置槽的侧壁抵接。
[0015]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增光片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上增光片及下增光片,所述下增光片设置于所述扩光片上。
[0016]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包括遮光胶,所述IXD组件通过所述遮光胶与所述第一底面连接。
[0017]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模组还包括壳体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触控屏,所述胶框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触控屏面向所述LCD组件设置。
[0018]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模组还包括置于所述触控屏周缘的泡棉胶,所述触控屏通过所述泡棉胶与所述LCD组件及所述胶框连接,且所述触控屏与所述LCD组件间隔设置。
[0019]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模组还包括光学胶,所述背光主体及所述反射片通过所述光学胶设置于所述胶框上。
[0020]上述液晶显示模组,IXD组件与背光主体间隔设置,当液晶显示模组受到外力时,有效地避免了背光主体的各膜片及反射膜受损,进而避免液晶显示模组由此显示出白点或亮线的现象,提高了液晶显示模组的可靠性及其寿命。
[0021]反射片与背光主体间隔设置,进一步加强了液晶显示模组防白点或亮线的效果,以及液晶显示模组的可靠性及其寿命。
[0022]背光主体全部设置于第二容置槽内时,背光主体可更稳定牢固地设置于胶框上。
[0023]导光板部分容置于第三容置槽内,在保证液晶显示模组可靠性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小了液晶显示模组的厚度。
[0024]遮光胶设置于第一底面与LCD组件之间,无需改变胶框的结构,便可进一步增大LCD组件与背光主体之间的距离,进而增强液晶显示模组的可靠性及寿命。
[0025]触控屏通过泡棉胶与LCD组件相间隔,并设置于胶框上,同样加强了在液晶显示模组受到外力时,其防白点或亮线的效果,以及液晶显示模组的可靠性及其寿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液晶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模组A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如图1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液晶显示模组10的结构示意图。
[0029]液晶显示模组10包括:胶框100、LCD组件200、背光主体300、反射片400、遮光胶500、触控屏600、泡棉胶700、壳体800及光学胶(图未示)。LCD组件200、背光主体300、反射片400及遮光胶500均设置于胶框100内,且IXD组件200通过遮光胶500与胶框100相连接,背光主体300及反射片400通过光学胶设置于胶框100上。触控屏600、泡棉胶700及胶框100均设置于壳体800内。
[0030]胶框100具有相连通的第一容置槽110、第二容置槽120及第三容置槽130。第一容置槽110具有第一底面111,第二容置槽120开设于第一底面111上,第二容置槽120具有第二底面121,第三容置槽130开设于第二底面121上。IXD组件200容置于第一容置槽110内,背光主体300至少部分容置于第二容置槽120内,反射片400容置于第三容置槽130内。
[0031]请一并参阅图2,其为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模组10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32]IXD组件200通过遮光胶500与第一底面111连接,即遮光胶500位于第一底面111与IXD组件200之间。IXD组件200面向背光主体300的表面相对第二底面121高于第一底面111。
[0033]根据实际情况,IXD组件200面向背光主体300的表面相对第二底面121也可以等于第一底面111的高度,例如,当遮光胶500位于IXD组件200的侧壁及第一容置槽110的侧壁之间时,其高度相等。或者,当LCD组件200面向背光主体300的表面为阶梯面时,最靠近背光主体300的部分与第一底面111高度相等。
[0034]背光主体300包括依次叠加设置的增光片310、扩光片320及导光板330,增光片310面向IXD组件200设置。增光片31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上增光片311及下增光片312,下增光片312设置于扩光片320上。背光主体300面向IXD组件200的表面相对第二底面121低于第一底面111的高度,即上增光片311低于第一底面111的高度,以使背光主体300与IXD组件200间隔设置。导光板330与反射片400间隔设置,且导光板330部分容置于第三容置槽130内。此时,导光板330分别与第二底面121、第二容置槽120的侧壁以及第三容置槽130的侧壁抵接,将其固定设置于胶框100上。也可以理解为,导光板330靠近扩光片320的一侧沿周缘向外侧延伸有凸出部,凸出部抵接第二底面121,将背光主体300设置于胶框100上,且与反射片400间隔设置。其中,外侧指由扩光片320指向胶框100的方向。
[0035]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实际情况,背光主体300也可以全部容置于第二容置槽120内,此时,导光板330与第二底面121抵接,即导光板330面向反射片400的侧面与第二底面121相抵接。
[0036]请再次参阅图1。
[0037]触控屏600通过置于触控屏600周缘的泡棉胶700与IXD组件200及胶框100连接,且触控屏600面向IXD组件200设置,并与IXD组件200间隔设置。
[0038]根据实际情况,触控屏600与IXD组件200之间也可以涂覆光学胶,触控屏600通过设置于其周缘的泡棉胶700与胶框100相连接,通过光学胶与LCD组件200相连接,此时,触控屏600与IXD组件200之间的间隔填满光学胶。
[0039]上述液晶显示模组10中的IXD组件200与背光主体300间隔设置,当液晶显示模组10受到外力时,有效地避免了背光主体300的各膜片及反射膜受损,进而避免液晶显示模组10由此显示出白点或亮线的现象,提高了液晶显示模组10的可靠性及其寿命。
[0040]反射片400与背光主体300间隔设置,进一步加强了液晶显示模组10防白点或亮线的效果,以及液晶显示模组10的可靠性及其寿命。
[0041]背光主体300全部设置于第二容置槽120内时,背光主体300可更稳定牢固地设置于胶框100上。
[0042]导光板330部分容置于第三容置槽130内,在保证液晶显示模组10可靠性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小了液晶显示模组10的厚度。
[0043]遮光胶500设置于第一底面111与IXD组件200之间,无需改变胶框100的结构,便可进一步增大IXD组件200与背光主体300之间的距离,进而增强液晶显示模组10的可靠性及寿命。
[0044]触控屏600通过泡棉胶700与IXD组件200相间隔,并设置于胶框100上,同样加强了在液晶显示模组10受到外力时,其防白点或亮线的效果,以及液晶显示模组10的可靠性及其寿命。
[004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胶框、IXD组件、背光主体及反射片; 所述胶框具有相连通的第一容置槽、第二容置槽及第三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具有第一底面,所述第二容置槽开设于所述第一底面上,所述第二容置槽具有第二底面,所述第三容置槽开设于所述第二底面上; 所述LCD组件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内,所述背光主体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内,所述反射片容置于所述第三容置槽内; 所述背光主体面向所述LCD组件的表面相对所述第二底面低于所述第一底面的高度; 所述LCD组件面向所述背光主体的表面相对所述第二底面等于或高于所述第一底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主体包括依次叠加设置的增光片、扩光片及导光板,所述增光片面向所述LCD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反射片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主体全部容置于第二容置槽内,所述导光板与所述第二底面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部分容置于所述第三容置槽内,所述导光板分别与所述第二底面、所述第二容置槽的侧壁以及所述第三容置槽的侧壁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光片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上增光片及下增光片,所述下增光片设置于所述扩光片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遮光胶,所述LCD组件通过所述遮光胶与所述第一底面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模组还包括壳体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触控屏,所述胶框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触控屏面向所述LCD组件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模组还包括置于所述触控屏周缘的泡棉胶,所述触控屏通过所述泡棉胶与所述LCD组件及所述胶框连接,且所述触控屏与所述LCD组件间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模组还包括光学胶,所述背光主体及所述反射片通过所述光学胶设置于所述胶框上。
【文档编号】G02F1/13GK204086735SQ201420489218
【公开日】2015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27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27日
【发明者】熊平平 申请人:Tcl显示科技(惠州)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