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点增强薄膜和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60438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量子点增强薄膜和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块,特别是一种能改善显示边缘色差现象的量子点增强薄膜、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量子点增强薄膜(Quantum Dot Enhancement Film,QDEF)是目前使用于背光模块,并用以使显示器的颜色呈现更精准的光学组件。其原理是在薄膜上设置数量相当多的两种量子点,并且以蓝光为背光光源,蓝光照射到两种量子点时会分别转换为红光及绿光,所产生的红光及绿光会与蓝光一同混色为白光,通过改变将蓝光转换为红光及绿光的比例,能使混色的效果更接近实际颜色,因而使得显示器的呈色更加精准。

参阅图1和图2,为一种现有的背光模块1,包括有背板11、连接于该背板11并与该背板11共同围绕出容置空间10的塑框12、设置于该容置空间10中的导光板13、设置于该导光板13底面且位于该容置空间10中的量子点增强薄膜14、设置于该容置空间10中的光源(图未示)、设置于该导光板13周围的反射件15、及彼此叠置于该导光板13上的多个光学膜片17。该背光模块1的光源所发出的光线会经由该导光板13传递,通过该多个光学膜片17的反射作用,使得光线自该导光板13穿透该量子点增强薄膜14时,还有机会被反射而再次穿透该量子点增强薄膜14,光线经过多次折射穿透该量子点增强薄膜14,经过混光作用产生补正光,再穿过该多个光学膜片17。另外,当光线经过该导光板13并被该反射件15反射时,会回到该导光板13内,并再次经过折射而穿透该量子点增强薄膜14产生补正光。

由于将该背光模块1的光源激发而产生补正光的过程中,该补正光的能量足够与否是取决于光线折射通过该量子点增强薄膜14的次数,若是 通过的次数越多,则会经过更多次的激发作用,使得补正光的能量较为足够,才能呈现精准的颜色。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量子点增强薄膜。

于是,本发明的量子点增强薄膜具有基准边、与该基准边相连接的环绕边、以及位于邻近该环绕边处的微结构区域。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达到高色彩饱和度并能改善显示边缘色差现象的背光模块。

于是,本发明的背光模块包括具有容置空间的外壳单元、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的光源、安装于该容置空间中的导光板、以及量子点增强薄膜。该导光板具有朝向该光源的入光边、和连接该入光边而与该入光边共同围绕形成该导光板的边缘的围绕边。该量子点增强薄膜,与该导光板相叠接并位于该容置空间内,该量子点增强薄膜于邻近该围绕边处形成有微结构区域。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用该背光模块以达到高色彩饱和度并能改善边缘色差现象的显示装置。

于是,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模块、多个光学膜片、以及液晶面板,其中,该背光模块的该导光板具有出光面,所述光学膜片与该液晶面板是依序叠置于该导光板的该出光面上。

本发明的效果在于通过该微结构区域的设置,可将光线反射,进而再次通过该量子点增强薄膜,增加光线通过该量子点增强薄膜的次数,进而使在该导光板边缘的位置也能激发足够的补正光,提供高色彩饱和度,并解决该背光模块发光区域周围会呈现蓝边或蓝化的问题。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他的特征及效果,将于参照附图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示意图,说明一种现有的背光模块;

图2是局部示意图,辅助说明图1;

图3是示意图,说明本发明量子点增强薄膜及背光模块的第一实施例;

图4是局部示意图,辅助说明图3;

图5是示意图,辅助说明图3,图中显示量子点增强薄膜的多个第一微结构的截面形状为R型;

图6是俯视示意图,辅助说明图3和图5,图中显示无论该多个第一微结构的截面形状为V型或R型,该多个第一微结构均呈长形延伸;

图7是俯视示意图,显示该量子点增强薄膜的俯视状态,且该多个第一微结构呈现半球形的情形;

图8是示意图,说明该多个第一微结构的排列密度是越靠近导光板的围绕边越密;

图9是示意图,说明该多个第一微结构的深度或高度是越靠近该围绕边越深或越高;

图10是示意图,说明该多个第一微结构的斜率是越靠近该围绕边越大;

图11是示意图,说明本发明量子点增强薄膜及背光模块的第二实施例;

图12是局部示意图,辅助说明图11;

图13是示意图,说明本发明量子点增强薄膜及背光模块的第三实施例;

图14是示意图,说明本发明量子点增强薄膜及背光模块的第四实施例;

图15是色差比较图,说明本发明显示装置在相反于该导光板的围绕边的一侧所测量的色差数据;以及

图16是色差比较图,说明本发明显示装置于该导光板的围绕边所测量的色差数据。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被详细描述之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组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参阅图3、图4和图6,本发明量子点增强薄膜24及背光模块2的第一实施例,该量子点增强薄膜24具有基准边245、与该基准边245相连接的环绕边246、导入面241、与该导入面241相对的光学面242、位于该光学面242且邻近该环绕边的微结构区域243、以及位于该微结构区域243的多个第一微结构244。每一个第一微结构244的截面形状为V型,但不限于此,例如每一个第一微结构244截面形状也可以为图5所示的R型,且当该多个第一微结构244的截面形状为R型时,无论该多个第一微结构244的截面形状为V型或R型,均如图6所示呈长形延伸;另外,该多个第一微结构244亦可呈现半球形,而该微结构区域235的俯视状态如图7所示呈现圆点状。又或者该微结构区域235可为粗糙表面。

继续参阅图3、图4和图6,该背光模块2包括具有容置空间210的外壳单元21、设置于该容置空间210中的光源22、安装于该容置空间210中的导光板23、以及如上述的量子点增强薄膜24。另外,该背光模块2还包括设置于该导光板23周围的反射件25。

该外壳单元21包括背板211及围绕设置于该背板211周缘的边框212,该边框212具有与该背板211连接的延伸部213、及自该延伸部213与该背板211相间隔处朝向该容置空间210延伸的弯折部214,该弯折部214内侧具有朝向该量子点增强薄膜24的反射表面215,且该反射表面215是以光反射性材料所制成。

该导光板23包括朝向该光源22的入光边(因视图角度关系,未予显示)、连接该入光边231而与该入光边共同围绕形成该导光板23的边缘的围绕边232、第一表面233、以及与该第一表面233相对的第二表面234。前述该量子点增强薄膜24是叠置于该导光板23的第一表面233并位于该容置空间210内,且该量子点增强薄膜24的微结构区域243邻近该导光板23的围绕边232。

继续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多个第一微结构244的排列密度均匀,且深度、高度及斜率相同。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如图8所示,该 多个第一微结构244的排列密度是越靠近该围绕边232越密;或是如图9所示,该多个第一微结构244的深度或高度是越靠近该围绕边232越深或越高;也可以是如图10所示,该多个第一微结构244的斜率是越靠近该围绕边232越大。

再参阅图3、图4和图6,在使用上,当该光源22所发出的光线经由该导光板23传递至该反射件25时,由该反射件25所反射的光线,会再次进入该导光板23,当光线于该导光板23中传导时,通过该多个第一微结构244的设置可将光线反射,进而再次通过该量子点增强薄膜24,增加该边框212所遮蔽区域的光线通过该量子点增强薄膜24的次数,以产生足够的补正光,亦即使得这处远离光源22的区域的辉度可以有效提高,从而不但能提供高色彩饱和度,并能解决该背光模块2发光区域周围会呈现蓝边或蓝化的问题。

参阅图11和图12,为本发明背光模块2的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的地方是在于该量子点增强薄膜24的导入面241朝向该导光板23的第二表面234,该量子点增强薄膜24的该微结构区域243是位于该光学面242且邻近该导光板23的围绕边232。由此当光线于该导光板23的中传导时,亦能经由该多个第一微结构244的反射,而再次通过该量子点增强薄膜24,同样可增加该边框212所遮蔽区域的光线通过该量子点增强薄膜24的次数,以产生足够的补正光,从而也能达成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参阅图13,为本发明背光模块2的第三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的地方是在于该量子点增强薄膜24的该微结构区域243是同时位于该导入面241与该光学面242且邻近该围绕边232。由此在使用上不但能达成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且本实施例相较于上述二实施例更可增加该边框212所遮蔽区域的光线通过该量子点增强薄膜24的次数。

参阅图14,为本发明背光模块2(回顾参阅图3)的第四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的地方是在于该量子点增强薄膜24的环绕边246具有与该基准边245相对应的中央侧2461、以及分别位于该 中央侧2461二端且与该基准边245二端相连接的两个旁侧2462,该量子点增强薄膜24的环绕边246的中央侧2461邻近位置处还设置有相平行且往该多个旁侧2462方向的长度渐增的多个第二微结构247,使得远离光源22的区域,其角落暗带的现象可以有效改善。

至于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则是包括背光模块2、多个光学膜片3以及液晶面板4。其中,该背光模块2可为如图3、图5、图8、图9、图10、图11或图13所示的构造设计,所述光学膜片3与该液晶面板4是依序叠置于该导光板23的该第一表面233上。

进一步比较安装现有的背光模块的显示器与本发明背光模块2的显示装置在色差上的差异:参阅图1、图3及图15,图15是自该显示装置(显示器)与该导光板23的围绕边232相反的一侧所测量的色差比较图,图15中的横轴为自显示装置(显示器)边缘向内的距离,而纵轴则为CIE1976UCS u',安装现有的背光模块的显示器所呈现的数据表示为折线A1,安装本发明的背光模块2的显示装置所呈现的数据表示为折线B1,折线A1的色差数据随着距离增加而快速增加,在12mm的范围内,色差数据是逐步上升到0.196,然而才上升到0.198,代表在此距离之前,靠近该导光板23的边缘区域,偏蓝的情况相当明显,而在此距离之后,越来越靠近该导光板23的中间区域,才有较黄的变化,不会有明显的偏蓝。反观折线B1,在4至6mm的范围内,色差数据已上升到0.196,到了12mm,色差数据就提高到0.198,之后就在0.198维持稳定。在图15中,菱形块的数值,就是在同一距离下,安装有本发明的背光模块2及没有安装本发明的背光模块2的色差数据差值。

参阅图1、图3及图16,图16是自该显示装置的该导光板23的围绕边232所测量的色差比较图,图15中的横轴为自显示装置(显示器)边缘向内的距离,而纵轴则为CIE1976 UCS v',安装现有的背光模块的显示器所呈现的数据表示为折线A2,安装本发明的背光模块2的显示装置所呈现的数据表示为折线B2,折线A2的色差数据随着距离增加而快速增加,折线B2的色差数据是逐步上升到0.396,然而才上升到0.398,代表在此距离之前,靠近该导光板23的边缘区域,偏蓝的情况相当明显,而在此距 离之后,越来越靠近该导光板23的中间区域,才有较黄的变化,不会有明显的色差。反观折线B2,在5.5mm的范围内,色差数据已上升到0.410,之后就在0.410维持稳定。图中菱形块的数值,就是在同一距离下,安装有本发明的背光模块2及没有安装本发明的背光模块2的色差数据差值。

综上所述,通过在与该导光板23相叠接的量子点增强薄膜24于邻近该导光板23的围绕边232处形成有微结构区域243、以及位于该微结构区域243的多个第一微结构244或第二微结构247,可使由光源22所发出的光线及经由该反射件25所反射的光线,再次通过该量子点增强薄膜24,增加光线通过该量子点增强薄膜24的次数,以产生足够的补正光,不但能提供高色彩饱和度,并能解决该背光模块2发光区域周围会呈现蓝边或蓝化的问题,故确实能达成本发明的目的。

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及专利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