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镜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47540阅读:586来源:国知局
镜头镜筒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具有在光轴方向上可移动的2组透镜组的镜头镜筒。



背景技术:

例如,作为镜头镜筒,公知有一种照相机的更换镜头,该更换镜头具有使2组透镜组分别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2组致动器(例如,日本特开2000-147350号公报)。2组致动器分别是包括线圈、磁铁和轭铁的音圈马达(VCM),其中,该线圈固定设置于保持透镜组的可动部件上,该磁铁与线圈相对地固定设置于外框侧,该轭铁用于形成磁路。

当电流流过VCM的线圈时,可动部件通过电磁感应而沿着轭铁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但是,在电流未流过线圈的状态下,可动部件能够沿着轭铁自由移动。因此,在2个可动部件之间需要分隔板。

另外,如果将线圈设置为能够相对于轭铁移动,则不必要的光会穿过线圈与轭铁之间的间隙传播。这种光是没有连续穿过2组透镜组的有害光,对照相机的摄像图像有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内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不通电时防止透镜碰撞、在通电时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的镜头镜筒。

本发明的镜头镜筒的一个方式是一种镜头镜筒,保持第1透镜组的第1可动部件和保持第2透镜组的第2可动部件在光轴方向上排列并且以相对于固定框可移动的方式收纳在该镜头镜筒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镜筒具有:第1致动器,其由第1线圈、与所述第1线圈相对配置的第1磁铁、以及第1轭铁构成第1磁路,通过该第1磁路使所述第1可动部件在所述光轴方向上移动;第2致动器,其由第2线圈、与 所述第2线圈相对配置的第2磁铁、以及第2轭铁构成与所述第1磁路在磁学上独立的第2磁路,通过该第2磁路使所述第2可动部件在所述光轴方向上移动;以及中间部件,其位于所述第1可动部件与所述第2可动部件之间,具有光圈部和防碰撞部,其中,所述光圈部是包括所述第1透镜组和所述第2透镜组的光学系统的光圈,所述防碰撞部防止所述第1可动部件和所述第2可动部件碰撞。

根据本发明的镜头镜筒,能够提供一种在不通电时防止透镜碰撞、在通电时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的镜头镜筒。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更换镜头的外观图。

图2是图1的更换镜头的纵截面图。

图3是示出对组入到图2的更换镜头中的2组可动透镜组、支承机构、2组致动器、以及中间部件进行了组装的组装体的截面图。

图4是示出图3的组装体的立体图。

图5是从另一个方向观察图4的组装体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用于将图5的组装体安装在图1的更换镜头上的固定框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安装于图6的固定框的第1轭铁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将图7的第1轭铁安装于图6的固定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沿图8的F9-F9的部分截面图。

图10是示出组入了前方的透镜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第3轭铁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安装有图11的第3轭铁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安装有中间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安装有后方的透镜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第2轭铁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将图15的第2轭铁组入固定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沿图16的F17-F17的部分截面图。

图18是用于说明缓冲部件的布局的立体图。

图19是用于说明缓冲部件的布局的截面图。

图20是从前方观察去除了前方的透镜框的状态的组装体的概略图。

图21是从后方观察去除了后方的透镜框的状态的组装体的概略图。

图22是用于说明对穿过轭铁和线圈之间的光进行遮蔽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23是用于说明对轭铁反射的光进行遮蔽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24是入射于固定框的光的光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镜头镜筒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更换镜头100的外观图。另外,图2是用包含图1的更换镜头100的光轴O的面来切断该更换镜头100的纵截面图。该更换镜头100是例如以拆装自如的方式安装于这里未图示的数码相机上的更换镜头,具有下述的2组可动透镜组4、6。在以下说明中,将沿光轴O的未图示的被摄体侧(图示左侧)称为前方,将未图示的照相机主体侧(图示右侧)称为后方。

更换镜头100具有外径沿光轴O朝前方稍微增大的大致圆筒形的外框1。外框1的内部固定设置有沿光轴O互相分开的多组固定透镜组2。另外,外框1的内部设置有能够沿光轴O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2组可动透镜组4、6。可动透镜组4、6被组入下述的固定框60(图6)中而被安装于外框1的内部。各透镜组2、4、6以光轴O穿过其中心的姿势同轴设置。

图3是示出组装体50的放大截面图。组装体50具有组装了下述部件的结构:将2组可动透镜组4、6支承为在光轴O方向上可移动的支承机构10、驱动前方的可动透镜组4的致动器20(第1致动器)、驱动后方的可动透镜组6的致动器30(第2致动器)、以及中间部件40(光圈部、防碰撞部)。另外,图4是示出图3的组装体50的立体图,图5是从与图4不同的方向观察图4的组装体50的立体图。在图4中,为了易于观察结构,省略了中间部件40的图示。该组装体50被组入下述的固定框60中而被安装于外框1内。

支承结构10支承透镜框11(第1可动部件)使其能够在光轴O方向上移动,并且支承透镜框12(第2可动部件)使其能够在光轴O方向移动。透镜框11保持前方的可动透镜组4(第1透镜组)。透镜框12保持后方的可动透镜组6(第2透镜组)。致动器20沿光轴O在前后方向上驱动由支承机构10支承的前方的透镜框11。致动 器30沿光轴O在前后方向上驱动由支承机构10支承的后方的透镜框12。中间部件40将致动器20驱动的透镜框11的可动区域(第1可动区域)和致动器30驱动的透镜框12的可动区域(第2可动区域)分隔开,并且对穿过第1可动区域入射到第2可动区域的光中的不必要的光进行遮蔽。

更具体而言,支承机构10具有保持前方的可动透镜组4的透镜框11以及保持后方的可动透镜组6的透镜框12。这两个透镜框11、12分别被配置为以沿着与光轴O正交的面的姿势在光轴O方向上排列。在前方的透镜框11的可动区域与后方的透镜框12的可动区域之间配置有中间部件40,防止2个可动透镜组4、6之间接触。另外,在前方的透镜框11的可动区域的前方端和后方的透镜组12的可动区域的后方端也设置有这里未图示的缓冲部件,限制各透镜框11、12的可动区域的范围。

另外,支承机构10具有将2个透镜框11、12保持为能够沿光轴O方向移动的截面圆形的3根导向轴13、14、15。这三根导向轴13、14、15接近固定框60的内表面而与光轴O平行地延伸设置,并固定设置在固定框60上。2根导向轴14、15在透镜的径向上与导向轴13分开地设置于相反侧。导向轴13的直径小于导向轴14、15的直径。

直径较小的1根导向轴13将2个透镜框11、12保持为能够移动。直径较大的一个导向轴14将前方的透镜框11保持为能够移动。直径较大的另一个导向轴15将后方的透镜框12保持为能够移动。换一个视角而言,前方的透镜框11被2根导向轴13、14保持为能够移动,后方的透镜框12被2根导向轴13、15保持为能够移动。

另一方面,前方的透镜框11具有与导向轴13嵌合的U字状的嵌合槽11a,后方的透镜框12具有与导向轴13嵌合的U字状的嵌合槽12a。并且,前方的透镜框11具有供导向轴14贯穿插入的贯通孔11b,后方透镜框12具有供导向轴15贯穿插入的贯通孔12b。透镜框11的贯通孔11b在透镜径向上与嵌合槽11a分开地设置于相反侧,透镜框12的贯通孔12b在透镜径向上与嵌合槽12a分开地设置于相反侧。

用于驱动前方的可动透镜组4的致动器20具有在透镜径向上分开对置的2组驱动部。用于驱动后方的可动透镜组6的致动器30具有在透镜径向上分开对置的2组驱动部。由于各自的一个驱动部与另一个驱动部具有相同的结构并且发挥相同的功能,因此,针对一个驱动部进行说明,而省略对另一个驱动部的说明。

用于驱动前方的透镜框11的致动器20包括第1线圈21、第1磁铁22以及第1 轭铁23。第1线圈21固定设置于透镜框11的外缘部。第1磁铁22以与第1线圈21的外侧分开对置的方式固定设置于固定框60侧。第1轭铁23与第1磁铁22和第1线圈21协作而形成第1磁路。另外,该致动器20具有第3轭铁24,该第3轭铁24设置为与第1轭铁23的和下述的第2轭铁33对置的端部接触。第3轭铁24构成第1磁路的一部分。

第1轭铁23是将远离下述的第2轭铁33的一侧(前方侧)的端部折返而成的截面U字形,具有将大致矩形的磁性体板从中央弯折一半的结构。更具体而言,第1轭铁23具有:固定设置于固定框60的内表面的第1部分23a;相比第1部分23a与固定框60的内侧分开对置的第2部分23b;以及将第1部分23a和第2部分23b的一端平缓地连接为一体的连接部分23c。第1轭铁23在第1部分23a和第2部分23b的另一端具有开口部230。第3轭铁24安装于阻塞开口部230的位置。

第1磁铁22粘贴设置于第1轭铁23的第1部分23a的远离固定框60的内表面。第1轭铁23的第2部分23b以非接触状态贯穿插入于第1线圈21内。第1线圈21相对于第1磁铁22也是非接触状态。因此,第1线圈21不与其周围部件接触,且能够沿第1轭铁23的第2部分23b在光轴O方向上移动。

从未图示的驱动电路对第1线圈21通电后,在第1线圈21的周围产生与电流方向对应的朝向的磁场,通过电磁感应,磁力从第1磁铁22作用于第1线圈21,透镜框11向光轴方向的一端侧移动。另外,在改变向第1线圈21通电的电流流向之后,透镜框11向光轴方向的另一端侧移动。

另一方面,用于驱动后方的透镜框12的致动器30包括第2线圈31、第2磁铁32以及第2轭铁33。第2线圈31固定设置于透镜框12的外缘部。第2磁铁32以与第2线圈31的外侧分开对置的方式固定设置于固定框60侧。第2轭铁33与第2磁铁32和第2线圈31协作而形成第2磁路。

第2轭铁33是将远离第1轭铁23的一侧(后方侧)的端部折返而成的截面U字形,具有将大致矩形的磁性体板从中央弯折一半的结构。更具体而言,第2轭铁33具有:固定设置于固定框60的内表面的第1部分33a;相比第1部分33a与固定框60的内侧分开对置的第2部分33b;以及将第1部分33a和第2部分33b的一端平缓地连接为一体的连接部分33c。第2轭铁33的沿光轴O方向的长度比第1轭铁23短。第2轭铁33在第1部分33a和第2部分33b的另一端具有开口部330。

第2磁铁32粘贴设置于第2轭铁33的第1部分33a的远离固定框60的内表面。第2轭铁33的第2部分33b以非接触状态贯穿插入于第2线圈31内。第2线圈31相对于第2磁铁32也是非接触状态。因此,第2线圈31不与其周围部件接触,能够沿第2轭铁33的第2部分33b在光轴O方向上移动。

然后,从未图示的驱动电路对第2线圈31通电之后,在第2线圈31的周围产生与电流方向对应的朝向的磁场,通过电磁感应,磁力从第2磁铁32作用于第2线圈31,透镜框12向光轴方向的一端侧移动。另外,在改变向第2线圈31通电的电流流向之后,透镜框12向光轴方向的另一端侧移动。

中间部件40分为在透镜的径向上分开对置的2个部分。中间部件40的2个部分分别对应于致动器20、30的2组驱动部而设置。由于中间部件40的2个部分具有相同结构,所以这里仅将其中一方作为代表称为中间部件40进行说明。

中间部件40是表面例如被涂成黑色的板状部件。中间部件40被安装在第1轭铁23的开口部230附近、即与第3轭铁24的内侧相对的位置。中间部件40沿着与光轴O正交的面配置。中间部件40具有按照可动透镜组4、6的透镜外形而向外侧弯曲的内缘41,以使得连续穿过可动透镜组4和可动透镜组6的有用光不被遮挡。另外,中间部件40在长度方向的两端附近具有2个螺纹孔42、43。并且,中间部件40至少在一个面上一体地突出设置有用于赋予刚性的肋部44。

另外,中间部件40的前方的面40a上粘贴设置有2个缓冲部件45、46(第1缓冲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缓冲部件45、46设置于与沿第1轭铁23移动的前方的透镜框11的一部分接触的位置。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部件40的后方的面40b上未设置缓冲部件。进一步换言之,缓冲部件仅设置于中间部件40的一个面40a(或40b)上即可,其个数并非限定为2个。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是在中间部件40上粘贴缓冲部件45、46而具有缓冲功能,但并不限于此,中间部件40本身也可以由具有缓冲功能的材料形成。这种情况下,通过设置肋部44,使中间部件40具有适当的刚性是有效的。

接着,参照图6~图17,对用于将上述组装体50的各构成要素10、20、30、40组入固定框60的结构、以及将组装体50的各构成要素10、20、30、40组入固定框60的步骤进行说明。

图6是示出安装于更换镜头100的外框1的内部的固定框60的立体图。如图2 所示,固定框60以安装于外框1内的状态与外框1形成一体。因此,固定框60也作为外框1的一部分发挥作用。固定框60在组入组装体50的状态下,从外框1的后端侧插入并安装。这里省略了针对固定框60的外框1的安装结构和安装方法的详细说明。

固定框60的内壁具有用于固定第1轭铁23的第1固定部51、用于固定第2轭铁33的第2固定部52、以及矩形块状的突起53。突起53通过与第2轭铁33抵接,在第1轭铁23和第2轭铁33之间设置沿光轴O方向的间隙。突起53通过与第2轭铁33的和第1轭铁23对置的端部抵接,在第1轭铁23和第2轭铁33之间形成间隙。

如上所述,用于驱动可动透镜组4、6的致动器20、30分别具有在径向上分开的2组驱动部。因此,固定框60也在其内壁的径向上的相对置的2个位置上分别具有用于安装驱动部的第1轭铁23和第2轭铁33的结构51、52、53。这里,仅以其中一个结构作为代表进行说明,而省略另一个结构的说明。

图7是示出安装于固定框60的第1固定部51的第1轭铁23的立体图。图8是示出将第1轭铁23安装于固定框60的第1固定部51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是沿图8的F9-F9的部分截面图。第1轭铁23在第1部分23a的内表面具有第1磁铁22。第1磁铁22粘结固定于第1部分23a。第1部分23a具有用于注入粘结剂的2个贯通孔23d。

首先,将具有第1磁铁22的第1轭铁23安装于固定框60的第1固定部51。此时,第1轭铁23按照第1部分23a与固定框60的第1固定部51相对置的朝向,以连接部分23c为开头插入固定框60内。接着,将突出设置于第1轭铁23的第1部分23a的外表面的凸台23e嵌合在设置于固定框60的第1固定部51的定位孔51a,相对于固定框60对第1轭铁23进行定位。进而,从固定框60的外侧通过螺纹插通孔51b贯穿插入螺钉54,与设置于第1轭铁23的第1部分23a的外表面的螺纹孔23f螺合。由此,具有第1磁铁22的第1轭铁23被固定在固定框60的第1固定部51上。

接着,如图10所示,安装保持前方的可动透镜组4的透镜框11。此时,将透镜框11的嵌合槽11a与导向轴13嵌合,在透镜框11的贯通孔11b中贯穿插入导向轴14,在固定设置于透镜框11的第1线圈21的内部贯穿插入第1轭铁23的第2部分23b。在该状态下,由于通过2根导向轴13、14限制了向与透镜框11的光轴O方向 正交的方向的移动,所以第1线圈21维持与第1轭铁23的非接触状态。

接着,安装第3轭铁24,以关闭第1轭铁23的后方的开口部230。图11是从第2轭铁33侧观察第3轭铁24的立体图。第3轭铁24是具有一定厚度的板状磁性体,其在与第2轭铁33相对置的面24a上具有2个矩形片状的非磁性部件25,这2个非磁性部件25具有均匀的厚度。2个非磁性部件25在第3轭铁24的长度方向上相互分开地粘贴设置于面24a上。

如图12所示,第3轭铁24被安装为与第1轭铁23的和第2轭铁33对置的端部接触。第3轭铁24通过第1磁铁22的磁力被磁性吸附到第1轭铁23上。换言之,第3轭铁24未粘结在第1轭铁23上。

第3轭铁24具有切口24b以及切口24c。切口24b被设置为用于躲开从第1轭铁23的第1部分23a的端部突出的突起23g。切口24c被设置为用于躲开从第1轭铁23的第2部分23b的端部突出的突起23h。另外,各切口24b、24c的内表面与各突起23g、23h接触并被磁性吸附。并且,第3轭铁24在安装于第1轭铁23的状态下,如图3所示,与第1磁铁22分开。

接着,如图13所示,安装中间部件40。中间部件40按照粘贴有缓冲部件45、46的面40a与透镜框11相对置的朝向,从固定框60的后端侧插入配置。接着,通过将2个螺钉47、48贯穿插入到中间部件40的螺纹孔42、43并螺合到固定框60上,中间部件40被紧固于固定框60。中间部件40配置在透镜框11的沿光轴O方向的可动区域和透镜框12的沿光轴O方向的可动区间之间。中间部件40以非接触状态被安装于固定框60以外的周边部件。

当前方的透镜框11向其可动区域的后方端移动时,粘贴设置于中间部件40的前方的面40a上的缓冲部件45、46(图13中未图示)与透镜框11一部分接触而吸收其冲击。另一方面,当后方的透镜框12向其可动区域的前方端移动时,需要用于与透镜框12接触而吸收冲击的缓冲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用于吸收与该透镜框12接触而产生的冲击的缓冲部件61、62(第2缓冲部件)粘贴设置在固定框60上。关于设置于固定框60的缓冲部件61~66的布局将在下文说明。

如本实施方式所述,在中间部件40的一个面40a上设置前方的透镜框11用的缓冲部件45、46,在另一个面40b上不设置缓冲部件,而在与中间部件40分开设置的固定框60上设置后方的透镜框12用的缓冲部件61、62,由此,当2个透镜框11、 12分别向彼此相对的可动区域的端部移动时,可以防止一个透镜框11(12)在碰撞时产生的冲击传播到另一个透镜框12(11)中。

安装中间部件40后,如图14所示,安装保持后方的可动透镜组6的透镜框12。此时,将透镜框12的嵌合槽12a与导向轴13嵌合,将导向轴15贯穿插入到透镜框12的贯通孔12b。由此,通过2根导向轴13、15,限制了透镜框12向与光轴O正交方向的移动,透镜框12被定位。

接着,将第2轭铁33安装到固定框60的第2固定部52上。如图15所示,第2轭铁33在第1部分33a的内表面具有第2磁铁32。第2磁铁32粘结固定于第1部分33a。第1部分33a具有用于注入粘结剂的2个贯通孔33d。

如图16所示,具有第2磁铁32的第2轭铁33按照第1部分33a与固定框60的第2固定部52相对置的朝向,以远离连接部分33c的前方的端部、即开口部330为开头插入到固定框60内。也就是说,在这种状态下,第1轭铁23的开口部230与第2轭铁33的开口部330相对置。

这时,第2轭铁33的第2部分33b贯穿插入到固定设置在透镜框12的第2线圈31内。另外,将固定框60的突起53嵌合在第1部分33a的远离连接部分33c的端部所设置的切口33e中并抵接,由此第2轭铁33相对于固定框60被定位。这样,通过第2轭铁33的一部分与突起53抵接,防止了第2轭铁33与第1轭铁23接触。

之后,如图17所示,从固定框60的外侧通过螺纹插通孔52a贯穿插入螺钉55,与设置于第2轭铁33的第1部分33a的外表面的螺纹孔33f螺合。由此,具有第2磁铁32的第2轭铁33被固定于固定框60的第2固定部52。通过上述步骤,组装体50的各构成要素10、20、30、40被组入固定框60。

这里,参照图18和图19,对缓冲部件45、46、61~66的布局进行说明。图18是用于说明粘贴到中间部件40上的缓冲部件45、46以及粘贴到固定框60上的缓冲部件61~66的布局的立体图。图19是用于说明缓冲部件45、46、61~66的布局的截面图。另外,在图18中,为了易于看清缓冲部件45、46、61~66的位置,省略了透镜框11、12的图示,在图19中,进一步省略了致动器20、30的图示。

如上所述,缓冲部件45、46粘贴于中间部件40的前方的面40a上。这2个缓冲部件被设置在当前方的透镜框11向其可动区域的后方端移动时能够与透镜框11的后方的面接触而吸收冲击的位置上。另外,如上所述,缓冲部件61、62在当后方的透 镜框12向其可动区域的前方端移动时能够与透镜框12的前方的面接触而吸收冲击的位置上被粘贴于固定框60。

另外,缓冲部件63、64被设置在当前方的透镜框11向其可动区域的前方端移动时能够与透镜框11的前方的面接触而吸收冲击的位置上。另外,缓冲部件65、66被设置在当后方的透镜框12向其可动区域的后方端移动时能够与透镜框12的后方的面接触而吸收冲击的位置上。

如上所述,通过对缓冲部件45、46、61~66进行布局,可以防止透镜框11与缓冲部件45、46碰撞时产生的冲击和透镜框12与缓冲部件61、62碰撞时产生的冲击相互传播的不良现象,从而可以降低致动器20、30的动作声音。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对在中间部件40的前方的面40a上设置与透镜框11的后方端接触的缓冲部件45、46(第1缓冲部件)、在固定框60上设置与透镜框12的前方端接触的缓冲部件61、62(第2缓冲部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也可在中间部件40的后方的面40b上设置与透镜框12的前方端接触的缓冲部件45、46(第1缓冲部件)、在固定框60上设置与透镜框11的后方端接触的缓冲部件61、62(第2缓冲部件)。不论是何种情况均不在中间部件40的两面设置缓冲部件,只在一个面上设置缓冲部件即可。

接着,参照图20~图24对中间部件40的光圈功能进行说明。如上所述,中间部件40除了具有分隔前方的透镜框11的可动区域与后方的透镜框12的可动区域之间的空间的功能外,还具有使入射到固定框60的来自未图示的被摄体的光中不必要的光不从第1可动区域传播到第2可动区域的遮光功能。

图20是从前方观察去除了前方的透镜框11的状态的组装体50的图。图21是从后方观察去除了后方的透镜框12的状态的组装体50的图。另外,图22、23是放大了组装体50的主要部分的部分放大截面图。如图20~图23所示,中间部件40被安装为与第1轭铁23的第2部分23b的内表面接触,两者之间处于没有间隙的状态。

因此,如图22所示,中间部件40可以对经由第1轭铁23的第2部分23b与第1线圈21之间的间隙从第1可动区域入射到第2可动区域的光进行遮蔽。另外,如图23所示,中间部件40可以对被第1轭铁23的第2部分23b的内表面反射而入射到第2可动区域的光进行遮蔽。这样,由于穿过线圈的缝隙的光和被轭铁反射的不必要的光会对未图示的照相机的拍摄图像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通过对这样不必要的光进 行遮蔽,可以提供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的更换镜头100。

图24是入射到固定框60的光的光线图。由此可知,通过中间部件40的光圈功能,在穿过了前方的可动透镜组4的光中的没有直接穿过可动透镜组6但穿过了线圈的间隙的光以及被轭铁反射的光等不必要的光大部分被遮蔽。

前方的透镜框11的可动区域的沿光轴O方向的长度由致动器20的第1轭铁23的第2部分23b的光轴O方向的长度决定。后方的透镜框12的可动区域的沿光轴O方向的长度由致动器30的第2轭铁33的第2部分33b的光轴O方向的长度决定。换言之,分隔2个可动区域的中间部件40的沿光轴O方向的位置由第1和第2轭铁23、33的沿光轴O方向的长度决定。因此,换个视角而言,也可以在能够发挥最好的光圈功能的位置上配置中间部件40,按照该中间部件40的位置来设计第1和第2轭铁23、33的长度。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更换镜头100,由于在前方的透镜框11的可动区域和后方的透镜框12的可动区域之间配置了兼具分隔(缓冲)功能和光圈功能的中间部件40,因此可以减少部件数量,易于组装,使光学性能良好。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致动器20的第1轭铁23(和第3轭铁24)与致动器30的第2轭铁33在光轴O方向上分开而相互分离。因此,在其中一个致动器20(30)动作时,能够防止成为噪音成分的磁力通过相互感应而作用于另一个致动器30(20),可以准确地对2组可动透镜组4、6进行驱动控制。配置在第1轭铁23和第2轭铁33之间的非磁性部件25具有减小相互感应的磁力带来的影响的功能。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将第1轭铁23和第2轭铁33设置为U字状,所以没有在外框1的侧面设置开口部也可以容易地安装轭铁23、33,能够提高作业性。另外,由于在外框1上没有设置不期望的开口部,因此可以保持外框1的刚性,从而可以提高更换镜头100的机械强度。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没有将第3轭铁24粘结于第1轭铁23上,可以减少组装的工时,消除等待粘结剂硬化的时间,从而可以削减更换镜头100的制造成本。

另外,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超过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任意进行改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