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82290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关于一种反射片;具体而言,本发明关于一种显示模块使用的反射片。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显示装置的反射片周围的翼板需加以固定,再组入背光模块中。传统反射片的翼板与翼板间是利用双面胶或胶带固定。然而,贴胶的过程中可能因人为因素产生翼板间的接缝处空隙过大的情形。如此将会直接影响显示面板的出光品质。例如,在显示面板接近的角落的位置容易有暗影产生。为了解决贴胶过程衍生的出光分布问题,现有的作法是增加角落处的LED数量,以提高角落处的亮度。但采用此一方式将增加生产成本。另外,以双面胶或胶带贴合的结构紧密度不足。为解决此一问题,现有的作法是于翼板间增加双面胶或胶带进一步加强贴附。但此作法不仅增加材料费用,组装工时也会增加。由上述说明可知,现有反射片的结构仍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射片,使结合后的反射片结构稳定,减少贴合过程的误差。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射片,可提高显示器的背光均匀度。反射片包含连接底板第一侧边的第一翼板,以及连接底板第二侧边的第二翼板。第一侧边及第二侧边相交于角隅。第一翼板、第二翼板可分别以第一侧边、第二侧边为折线相对该底板翻起。第一翼板具有第一连接边自角隅延伸而出,且第二翼板具有第二连接边自角隅延伸而出。连接板自第一连接边延伸而出,其上形成有舌片。舌片具有自由端朝向第一连接边。第二翼板上形成有插槽。当第一翼板及第二翼板分别相对底板同侧翻起时,连接板与第二翼板叠合,第一连接边与第二连接边对齐,舌片伸入插槽以定位第一翼板及第二翼板。反射片包含连接底板第一侧边的第一翼板,以及连接底板第二侧边的第二翼板。第一侧边及第二侧边相交于角隅。第一翼板、第二翼板可分别以第一侧边、第二侧边为折线相对该底板翻起。第一翼板具有第一连接边自角隅延伸而出,且第二翼板具有第二连接边自角隅延伸而出。第二翼板上形成有舌片,其具有自由端背向第一连接边。连接板自第一连接边延伸而出,其上形成有插槽。当第一翼板及第二翼板分别相对底板同侧翻起时,连接板与第二翼板叠合,第一连接边与第二连接边对齐,舌片伸入插槽以定位第一翼板及第二翼板。本发明的反射片藉由舌片与插槽的组合减少反射片贴合处产生间隙,可改善显示面板角落产生暗带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A为本发明反射片的一具体实施例的上视图;图1B及图1C为图1A的局部放大图;图1D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反射片的局部放大图;图2A至图2E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翻折反射片的示意图;图3A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舌片与插槽的尺寸关系示意图;图3B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舌片与插槽的尺寸关系示意图;图4A至图4C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翻折反射片的示意图;图5A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反射片的上视图;图5B及图5C为图5A的局部放大图;以及图6A至图6D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翻折反射片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1A反射片13b连接边10底板14第四翼板11第一翼板14a第四连接边11a第一连接边14b连接边11b连接边15,15a,15b,15c连接板12第一翼板16,16a,16b,16c舌片12a第二连接边17,17a,17b,17c插槽12b连接边19,19a,19b,19c角隅13第三翼板20间隙13a第三连接边21V形缺口101第一侧边152第二切边102第二侧边161自由端103第三侧边163舌根部104第四侧边165舌侧缘125顶缘167切缝151第一切边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本发明提供一种反射片,可用于显示模块。例如,使用直下式背光模块的显示器。图1A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反射片1在摊平状态的上视图。如图1A所示,反射片1包含底板10、第一翼板11、第二翼板12。底板10具有第一侧边101及第二侧边102,且第一侧边101及第二侧边102相交于角隅19。第一翼板11连接底板10的第一侧边101,且可以第一侧边101为折线相对底板10翻起(参考箭号标示翻折方式)。第二翼板12连接底板10的第二侧边102,且可以第二侧边102为折线相对底板10翻起(参考箭号标示翻折方式)。如图1A所示,底板10具有第三侧边103相对于第一侧边101,且具有第四侧边104相对于第二侧边102。第二侧边102及第三侧边103相交于角隅19a。第三侧边103及第四侧边104相交于角隅19b。第四侧边104及第一侧边101相交于角隅19c。反射片1另包含第三翼板13与第四翼板14。第三翼板13位于底板10相对第一翼板11的一侧,且连接底板10的第三侧边103。第三翼板13可以第三侧边103为折线相对底板翻起。第四翼板14位于底板10相对第二翼板12的一侧,且连接底板10的第四侧边104。第四翼板14可以第四侧边104为折线相对底板10翻起。此外,第一翼板11与第二翼板12间具有连接板15。如图1A所示,第一翼板11具有第一连接边11a自角隅19延伸而出。连接板15自第一连接边11a延伸而出,且连接板15上形成有舌片16。举例而言,舌片16自连接板15表面切割所形成,使未切割的部分(以下称舌根部)连在连接板15上,而切割的部分可自连接板15表面翻出。换言之,舌片16可以舌根部为固定端翻动。请同时参考图1B与图1C,图1B与图1C为图1A的局部放大图。如图1C所示,舌片16具有自由端161朝向第一连接边11a。第二翼板12具有第二连接边12a自角隅19延伸而出,且第二翼板12上接近第二连接边12a处形成有插槽17。类似地,反射片1于第二翼板12与第三翼板13间、第三翼板13与第四翼板14间、以及第四翼板14与第一翼板11间,较佳分别具有连接板15a,15b,15c。如图1A所示,第三翼板13的第三连接边13a自角隅19a延伸而出。连接板15a自第三连接边13a延伸而出。第三翼板13另具有相对于第三连接边13a的另一连接边13b自角隅19b延伸而出,且连接板15b自连接边13b延伸而出。第一翼板11另具有相对于第一连接边11a的另一连接边11b自角隅19c延伸而出,且连接板15c自连接边11b延伸而出。连接板15a,15b,15c上各具有舌片16a,16b,16c采类似前述方式设置(即舌片的自由端朝向与连接板相连的翼板的连接边)。相应地,第二翼板12另具有相对于第二连接边12a的另一连接边12b自角隅19a延伸而出,且第二翼板12上接近连接边12b处形成有插槽17a。第四翼板14具有第四连接边14a自角隅19c延伸而出,另具有相对于第四连接边14a的另一连接边14b自角隅19b延伸而出。第四翼板14上接近连接边14b处形成有插槽17b,而第四翼板14上接近第四连接边14a处形成有插槽17c。具体而言,连接板位于相邻翼板之间。以连接板15为例,请参考图1B及图1C所绘示反射片1的局部放大图。如图1B所示,当第一翼板11及第二翼板12与底板10共平面时,第一连接边101及第二连接边102夹成一V形狭缝。连接板15容纳于V形狭缝内。在此实施例中,当反射片1摊平时,连接板15、第一翼板11、第一翼板12与底板10皆不重叠。也就是说可直接用一片板材裁切出本发明所需构造。如前所述,连接板15自第一连接边11a延伸而出(形成V形的一边),而V形的另一边则由连接板15的第一切边151所形成。藉此,连接板15沿第一切边151与第二翼板12彼此分离。如图1B所示,第一切边151自角隅19延伸而出。当第一翼板11及第二翼板12与底板10共平面时,第一切边151沿着第二连接边12a的方向延伸。换言之,第一切边151与第二连接边12a原本为相连,经过切割分开后才分别形成为第一切边151及第二连接边12a。于一实施例,第一切边151与第二连接边12a切割分开后并留有间隙,如图1B及图1C所示,第一切边151自角隅19延伸而出后,于第一切边151远离角隅19的部份与第二连接边12a之间朝不同方向逐渐分离,并以一间隙20隔开。换言之,将第一切边151与第二连接边12a之间的板材切除。藉此确保第二翼板12与连接板15分开,并且避免翻折翼板时两翼板彼此摩擦造成损伤。于另一实施例,第一切边151与第二连接边12a对齐。如图1D所示,沿第一切边151将第二翼板12与连接板15割开,使第一切边151与第二连接边12a彼此分离。另外,连接板15具有第二切边152自第一连接边11a相对于角隅19的一端朝第二连接边12a延伸。当第一翼板11及第二翼板12与底板10共平面时,第二切边152与第二连接边12a夹成一V形缺口21。如图1C或图1D所示,舌片16的自由端161与第一连接边11a平行。舌片16除了具有自由端161,还包含舌根部163、舌侧缘165、以及切缝167。舌根部163与自由端161相对。舌侧缘165连接于自由端161及舌根部163之间。切缝167自舌侧缘165连接舌根部163的一端朝舌根部163的内部延伸。图2A至图2E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翻折反射片1的示意图。如图2A所示,当第一翼板11及第二翼板12分别相对底板10同侧翻起时,第一连接边11a与第二连接边12a对齐。接着如图2B所示,连接板15沿箭号方向转向第二翼板12。从另一角度观之,如图2C的外侧视图所示,连接板15沿箭号方向转向第二翼板12,将连接板15叠合于第二翼板12外(即叠合于第二翼板相反于翻起方向的一面)。此时舌片16随连接板15转动朝第二翼板12靠近。如图2D所示,连接板15叠合于第二翼板12外(连接板的位置以虚线绘示)。舌片16伸入插槽17以定位第一翼板11及第二翼板12。当舌片16伸入插槽17时,切缝167与插槽17平行。此外,如图2C及图2D所示,当连接板15叠合于第二翼板12后,第二切边152与第二翼板12相反于第二侧边102的顶缘125切齐。组合后的反射片1整体如图2E所示,可藉舌片将第一翼板11与第二翼板12定位。在第二翼板12与第三翼板13、第三翼板13与第四翼板14、以及第四翼板14与第一翼板11可以同样方式分别完成定位。需补充的是,在图2A至图2C所示实施例,插槽17实质上沿第二连接边12a延伸,而舌片16的自由端161与第一连接边11a平行。藉此,将第一翼板11与第二翼板12折起使第一连接边101与第二连接边102对齐后,舌片16于叠合第二翼板12时可顺利伸入插槽17中。但不以此为限,舌片16与第一连接边11a的距离以及自由端延伸方向与第一连接边11a的夹角(例如自由端161与第一连接边平行)等条件,可视插槽17与第二连接边12a的距离以及插槽延伸方向与第二连接边12a的夹角(例如插槽17与第二连接边12a平行)来调整。整体而言,利用舌片与插槽,使结合后的反射片结构稳定,减少贴合过程的误差。同时,本发明的反射片藉由舌片与插槽的组合减少反射片贴合处产生间隙,以避免显示面板四角落产生暗带的情况发生。图3A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舌片16与插槽17的尺寸关系示意图。如图3A所示,自由端161宽度为C1。舌片16两侧的舌侧缘165从自由端161起始向外延伸到舌根部163。两侧的舌侧缘165位在舌根部163的宽度为C2。切缝167自舌侧缘165连接舌根部163的一端朝舌根部163的内部延伸。插槽17的宽度为E,其中插槽17的宽度E较佳大于自由端161宽度C1,且与宽度C2接近。藉此,舌片16的自由端161可顺利伸入插槽17中,当舌侧缘165完全通过插槽17后,可藉切缝167抵住插槽17所在的板材(例如图2D所示的第二翼板12)。藉此设计,当显示模块晃动或受到撞击时,切缝167可勾住插槽17边缘避免舌片16脱落。图3B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舌片16与插槽17的尺寸关系示意图。如图3B所示,与图3A的舌片的差异在于,切缝167除了向舌根部163内延伸,并且向舌根部163外延伸。换言之,切缝167自舌侧缘165连接舌根部163的一端朝舌根部163的内部延伸,同时也自舌侧缘165连接舌根部163的一端朝舌根部163的外部延伸。切缝167向外伸的两端宽度为C3。插槽17的宽度E较佳大于自由端161宽度C1,且小于宽度C3。藉此,舌片16可藉切缝167朝内部延伸的部分抵住插槽17所在的板材(参考图2D),并藉由切缝167朝外部延伸的部分增加舌片16远离连接板15表面的程度,进一步防止舌片16脱落。图4A至图4C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翻折反射片1的示意图。如图4A所示,先将第一翼板11及第二翼板12相对底板10同侧翻起。接着将连接板15沿箭号方向转向第二翼板12,将连接板15叠合于第二翼板12内(即叠合于第二翼板位于翻起方向的一面)。此时舌片16随连接板15转动朝第二翼板12靠近。如图4B所示,连接板15叠合于第二翼板12内,第二切边152与第二翼板12的顶缘125切齐。从另一角度观之,如图4C的外侧视图所示,当连接板15叠合于第二翼板12后(连接板的位置以虚线绘示),舌片16伸入插槽17以定位第一翼板11及第二翼板12。当舌片16伸入插槽17时,切缝167与插槽17平行。藉此,亦可将连接板折向翼板所围起的内部空间,并完成相邻翼板的定位。图5A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反射片1A在摊平状态上视图。与图1A的反射片主要差异在于,图5A所示的反射片1A的插槽形成于连接板上,而舌片形成于翼板上。如图5A所示,反射片1A包含底板10、第一翼板11、第二翼板12。底板10具有第一侧边101及第二侧边102,且第一侧边101及第二侧边102相交于角隅19。第一翼板11连接底板10的第一侧边101,且可以第一侧边101为折线相对底板10翻起(参考箭号标示翻折方式)。第二翼板12连接底板10的第二侧边102,且可以第二侧边102为折线相对底板10翻起(参考箭号标示翻折方式)。如图5A所示,底板10具有第三侧边103相对于第一侧边101,且具有第四侧边104相对于第二侧边102。第二侧边102及第三侧边103相交于角隅19a。第三侧边103及第四侧边104相交于角隅19b。第四侧边104及第一侧边101相交于角隅19c。反射片1A另包含第三翼板13与第四翼板14。第三翼板13位于底板10相对第一翼板11的一侧,且连接底板10的第三侧边103。第三翼板13可以第三侧边103为折线相对底板10翻起。第四翼板14位于底板10相对第二翼板12的一侧,且连接底板10的第四侧边104。第四翼板14可以第四侧边104为折线相对底板10翻起。此外,第一翼板11与第二翼板12间具有连接板15。如图5A所示,第一翼板11具有第一连接边11a自角隅19延伸而出。连接板15自第一连接边11a延伸而出,且连接板15上形成有插槽17。如图5A所示,第二翼板12具有第二连接边12a自角隅19延伸而出,且第二翼板12上接近第二连接边12a处形成有舌片16。举例而言,舌片16自连接板15表面切割所形成,使舌片16可部分(以下称舌根部)连在连接板上,而部分可自连接板15表面翻出。舌片16的自由端161背向第一连接边12a。类似地,反射片1A于第二翼板12与第三翼板13间、第三翼板13与第四翼板14间、以及第四翼板14与第一翼板11间,分别具有连接板15a,15b,15c。如图5A所示,第三翼板13的第三连接边13a自角隅19a延伸而出。连接板15a自第三连接边13a延伸而出。第三翼板13另具有相对于第三连接边13a的另一连接边13b自角隅19b延伸而出,且连接板15b自连接边13b延伸而出。第一翼板11另具有相对于第一连接边11a的另一连接边11b自角隅19c延伸而出,且连接板15c自连接边11b延伸而出。连接板15a,15b,15c上各具有插槽17a,17b,17c。相应地,第二翼板12另具有相对于第二连接边12a的另一连接边12b自角隅19a延伸而出,且第二翼板12上接近第二连接边12a处形成有舌片16a。第四翼板14具有第四连接边14a自角隅19c延伸而出,另具有相对于第四连接边14a的另一连接边14b自角隅19b延伸而出。第四翼板14上接近连接边14b处形成有舌片16b,而第四翼板14上接近第四连接边14a处形成有舌片16c。舌片16a,16b,16c采类似前述方式设置(即舌片的自由端背向连接边)。具体而言,连接板容纳于相邻翼板之间的狭缝内。以连接板15为例,请参考图5B及图5C所绘示反射片1A的局部放大图。如图5B所示,当第一翼板11及第二翼板12与底板10共平面时,连接板15容纳于第一连接边11a及第二连接边12a所夹成的V形狭缝内。换言之,当反射片1A摊平时,连接板15、第一翼板11、第一翼板12与底板10皆不重叠,可直接用一片板材裁切出本发明所需构造。如前所述,连接板15自第一连接边12a延伸而出(形成V形的一边),而V形的另一边则由连接板15的第一切边151所形成。如图5B所示,第一切边151自角隅19延伸而出。当第一翼板11及第二翼板12与底板10共平面时,第一切边151沿着第二连接边12a的方向延伸。换言之,第一切边151与第二连接边12a原本为相连,经过切割分开后才分别形成为第一切边151及第二连接边12a。此外,如前所述,第一切边151与第二连接边12a之间可选择切除部分板材使第一切边151与第二连接边12a之间以间隙20隔开(参考图5C)的方式,或是采对齐切割的方式。另外,连接板15具有第二切边152自第一连接边11a相对于角隅19的一端朝第二连接边12a延伸。当第一翼板11及第二翼板12与底板10共平面时,第二切边152与第二连接边12a夹成一V形缺口21。如图5B所示,插槽17实质上沿第一连接边11a延伸,较佳与第一连接边11a平行。相应地,舌片16的自由端161与第二连接边12a平行。藉此,舌片16可配合插槽17与连接边的方向性(例如插槽平行第一连接边,舌片平行第二连接边),当舌片16于叠合第二翼板12时可顺利伸入插槽17中。请进一步参考图5C。如图5C所示,舌片16除了具有自由端161,还包含舌根部163、舌侧缘165、以及切缝167。舌根部163与自由端161相对。舌侧缘165连接于自由端161及舌根部163之间。切缝167自舌侧缘165连接舌根部163的一端朝舌根部163的内部延伸。图6A至图6D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翻折反射片1A的示意图。如图6A所示,当第一翼板11及第二翼板12分别相对底板10同侧翻起时,第一连接边11a与第二连接边12a对齐。接着如图6B所示,连接板15沿箭号方向转向第二翼板12。将连接板15叠合于第二翼板12外(即叠合于第二翼板12相反于翻起方向的一面)。此时插槽随连接板15转动朝第二翼板12靠近。如图6C所示,连接板15叠合于第二翼板12外(连接板的位置以虚线绘示)。当舌片16伸入插槽前,舌片16位于图6C所示的位置(即留在第二翼板12上)。如图6C所示,当连接板15叠合于第二翼板12后,第二切边152与第二翼板12的顶缘125切齐。接着将舌片16伸入插槽17中。请参考图6D。如图6D的外侧视图所示,连接板15叠合于第二翼板12,舌片16伸入插槽17以定位第一翼板11及第二翼板12。当舌片12伸入插槽17时,切缝167与插槽17平行。同样地,第二翼板与第三翼板、第三翼板与第四翼板、以及第四翼板与第一翼板定位可分别藉舌片完成定位。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反射片藉由舌片与插槽的组合减少反射片贴合处产生间隙,可改善显示面板角落产生暗带的问题,并提高显示器的背光均匀度。此外,利用舌片与插槽的组合可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减少贴合过程的误差,因此不仅可避免重复贴胶所衍生的材料成本,还可省下重工所耗费时间。此外,本发明反射片可由单一板材裁切制作,在制程上较为简单,可节省生产成本。本发明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发明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反地,包含于申请专利范围的精神及范围的修改及均等设置均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