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32686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阵列基板、包含上述阵列基板的显示面板以及包含上述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显示技术中,通常在显示面板上设置有集成电路,集成电路用于向显示面板的显示区提供各种信号,例如在显示期间向显示区提供数据信号,而在集成触控的显示技术中,还需要在触控期间向显示区提供触控驱动信号,因此在阵列基板上需要设置信号传输线将集成电路输出的信号传输至信号线。

然而,在现有的显示面板的结构中,为了减小集成电路所占用的非显示区域的面积,实现窄边框的设计,通常集成电路的两信号输出端之间的间距小于各信号线之间的间距,同时集成电路的各输出端分布在集成电路的两侧,这就使得连接集成电路与信号线之间的信号传输线的长度不同,导致各信号传输线之间的阻抗存在差异,从而使得传输至信号线的信号之间产生差异,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或触控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改进的阵列基板、包含上述阵列基板的显示面板以及包含上述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来解决以上背景技术部分提到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阵列基板,上述阵列基板包括集成电路,集成电路包括多个信号输出端以及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对称轴,其中,集成电路的各信号输出端在第一对称轴的两侧对称分布;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条信号线;多条信号传输线,各信号传输线的一端与至少一条信号线电连接,且各信号传输线的另一端与信号输出端电连接;信号传输线所覆盖区域为关于第一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且在第一对称轴的一侧,信号传输线所覆盖区域沿第二方向依次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以及第三区域,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正交;其中,位于第一区域以及第三区域的第一信号传输线的线宽为W1,位于第二区域的第二信号传输线的线宽为W2,且W2<W1。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阵列基板。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通过对设置在信号线与集成电路之间的信号传输线所形成的区域进行划分,将不同区域的信号传输线设置不同的宽度值,可以减少各信号传输线之间的阻抗差异,改善传输至显示区的信号不均匀的问题,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触控显示效果。

在本申请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将信号传输线分两段设置,并将每条信号传输线的第一段和第二段设置在不同的导体层,并通过过孔连接,实现了信号传输线的双层走线,有利于显示面板窄边框的设计。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阵列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a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传输线的排布方式示意图;

图2b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传输线的阻抗分布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线作为数据信号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线作为触控信号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传输线的又一个排布方式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体层与第二导体层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个阵列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和特征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请参考图1,其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阵列基板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申请的阵列基板100包括显示区域a以及非显示区域b。其中,显示区域a可以包括扫描信号线、触控电极、子像素等等,图1中均未示出;非显示区域b包括集成电路10以及多条信号传输线12。阵列基板100还包括用于连接显示区域a和非显示区域b的多条信号线11,多条信号线11用于将非显示区域b的集成电路10发送的信号传输至显示区域a。其中,各信号线11沿如图1所示的第一方向X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集成电路10包括多个信号输出端out以及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对称轴101,其中,上述各信号输出端out均设置在集成电路10的第一对称轴101的两侧,并在第一对称轴101的两侧呈对称分布。作为示例,例如在如图1所示的输出端out中,依次从左边数第一个输出端、第二个输出端…与对称轴101之间的距离分别与依次从右边数第一个输出端、第二个输出端…与对称轴101之间的距离相等。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多条信号传输线中每一条信号传输线12均包括两端,其中一端与至少一条信号线11电连接,另一端分别与集成电路10的各信号输出端out一一对应连接。上述各信号传输线12用于将集成电路的各输出端out输出的信号传输至上述信号线11。可选地,信号传输线12与信号线11一一对应连接。

图2a为信号传输线12的排布方式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a所示,信号传输线12所覆盖的区域为关于第一对称轴101对称的轴对称图形,且在第一对称轴101的一侧,信号传输线所覆盖区域沿第二方向Y,依次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以及第三区域,其中,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正交。例如在图2a中,在对称轴101的左侧以及对称轴101的右侧,信号传输线覆盖的区域沿靠近对称轴101的方向依次包括第一区域e、第二区域f以及第三区域g。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信号传输线12可以包括第一信号传输线以及第二信号传输线,第一信号传输线为位于第一对称轴101两侧的第一区域e以及第三区域g的信号传输线,第二信号传输线为位于第一对称轴101两侧的第二区域f的信号传输线。其中,第一信号传输线的线宽为W1,第二信号传输线的线宽为W2,同时W2<W1。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信号传输线12在阵列基板上的排布方式如图1所示,位于第一区域e和第三区域g的第一信号传输线与集成电路10上和其对应的输出端out之间的距离较远,所需的线长较长,位于第二区域f的第二信号传输线与集成电路10上和其对应的输出端out之间的距离较近,所需的线长较短。由于每条信号传输线的阻抗值R=KL/S,其中K为电阻率,与信号传输线自身的材料有关,L为信号传输线的长度,S为信号传输线的横截面积。由此可以看出,为了减少各信号传输线之间的阻抗差异,可以降低阵列基板上较长的信号传输线的横截面积或者增大较短的信号传输线的横截面积。由于信号传输线的横截面积与线宽有关,由此,通过在阵列基板100的非显示区b设置不同的信号传输线的线宽,可以减少各信号传输线之间的阻抗差异,如图2b所示,图2b为采用如图2a所示的信号传输线12的排布方式时,信号传输线12形成的阻抗分布示意图,通过根据不同的区域设置信号传输线12的线宽,可以减少如图2b所示的阻抗分布的波峰B与波谷A之间的阻抗差异,改善由于信号传输线之间的阻抗差异过大导致传输至显示区的信号不均匀的问题,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触控效果或显示效果。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各信号传输线12可以形成在同一导体层,例如,各信号传输线12可以与各信号线11同层设置。

可选地,上述位于第一区域e和第三区域g第一信传输线的线宽W1小于4um。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4um的线宽仅为示意性宽度,根据阵列基板100上信号传输线12的条数以及集成电路10的信号输出端与信号线12之间的距离,该宽度可进行调整。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在阵列基板100上,上述信号传输线12所覆盖的区域靠近显示区的一边的长度为2N,其中N大于0;从图2a中可以看出,上述第一区域e为远离对称轴101的区域,第三区域g为靠近对称轴101的区域,位于第一区域e的信号传输线12与第一对称轴101之间的距离为d1,其中,1/6N<d1<N;位于第二区域f的信号传输线12与第一对称轴101之间的距离为d2,其中,1/18N<d2<1/6N;位于第三区域g的信号传输线12与第一对称轴101之间的距离为d3,其中,0<d3<1/18N。通过限定信号传输线12与第一对称轴101之间的距离,从而限定出信号传输线12所覆盖的区域中每个第一区域、第二区域以及第三区域的区域边界,可以更加准确的确定出各条信号传输线的宽度,进而减小各信号传输线之间的阻抗差异。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阵列基板100还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二对称轴,并且第二对称轴与第一对称轴101重合。通过将阵列基板与集成电路之间设置同一条对称轴,这样一来,信号传输线与集成电路连接的一端以及与信号线连接的一端均关于同一条对称轴对称,提高阵列基板非显示区域的空间利用率,有利于实现窄边框的设计。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在上述阵列基板100上,每相邻的两条信号传输线12连接的集成电路10的输出端口之间的距离范围为28um~80um,由于不同的显示面板分辨率的不同,所需要的信号传输线的条数不同,从而使得不同的集成电路的输出端口之间的距离存在差异,集成电路10的两输出端口之间的距离可以为28.4um、30um、36um等,根据应用场景的需要来进行选择。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信号线31可以为数据信号线,也可以为触控信号线。

在如图3所示的阵列基板300中,信号线31为数据信号线。在阵列基板300上还设置有多条扫描信号线33,其中,各扫描信号线33与各数据信号线31之间相互交叉以在显示区域a限定出像素阵列,像素阵列包括多个子像素34。各数据信号线31在显示面板进行显示期间,向上述各子像素34提供数据信号。此时,连接在集成电路30与数据信号线31之间的信号传输线32用于将集成电路30的输出端out发送的数据信号传输至各条数据信号线31。

在如图4所示的阵列基板400中,信号线41为触控信号线。在阵列基板400的显示区域设置有多个触控电极43,各触控信号线41分别与各触控电极43一一对应链接。触控信号线41用于在触控期间向触控电极43分时传输触控驱动信号。此时,连接在集成电路40与触控信号线41之间的信号传输线42用于将集成电路40的输出端out发送的触控驱动信号分时发送至触控电极4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触控电极的形状和排布方式仅为示意,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制,触控电极也可以为呈阵列分布的块状电极等。

请继续参考图5,图5示例性的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上信号传输线的又一个排布方式示意图。如图5所示,信号传输线52包括第一段L1以及第二段L2。在这里,第一段L1可以与图1中的信号线11电连接,第二段L2可以与图1中的集成电路10的输出端out电连接。同一条信号传输线52的第一段L1与第二段L2形成在不同的导体层。例如,第一段L1形成于阵列基板的第一导体层,第二段L2形成于阵列基板的第二导体层;或者第一段L1形成于阵列基板的第二导体层,第二段L2形成于阵列基板的第一导体层。在阵列基板的第一导体层与第二导体层之间设置有过孔51,各信号传输线52的第一段L1与第二段L2之间分别通过至少一个过孔连接在一起。在这里,各信号传输线52的第一段L1与第二段L2之间可以分别通过一个过孔连接,也可以通过两个过孔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条信号传输线52的第一段L1交替位于第一导体层以及第二导体层,同时相邻的两条信号传输线52的第二段L2也交替设置在上述第二导体层和第一导体层。也即是说,在图5中,第M条信号传输线52的第一段L1设置于第一导体层,第M+1条信号传输线52的第二段L2设置于第一导体层;同时,第M条信号传输线52的第二段L2设置于第二导体层,第M+1条信号传输线52的第二段L2设置于第一导体层,其中M为正整数。

如图6所示,图6示出了第一导体层与第二导体层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在图6中,附图标记61为第一导体层,附图标记62为第二导体层,在第一导体层61与第二导体层62之间设置有绝缘层63,其中绝缘层63可以为单层结构,也可以为多层结构。用于连接信号传输线52的第一段L1与第二段L2的过孔64位于绝缘层63上。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地实现方式中,位于如图3所示的阵列基板300的扫描信号线33可以位于第一导体层,数据信号线31位于第二导体层。或者扫描信号线33位于第二导体层,数据信号线31位于第一导体层。

在本实施例中,阵列基板上信号传输线52的宽度的设置、线宽区域的划分以及线宽值的设置均与图1、图2a所示的信号传输线12相同,其功能与图3以及图4所示的信号传输线的功能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所示的信号传输线与图1所示的信号传输线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将同一条信号传输线分为两段,并分别设置于两个导体层上,同时相邻的两条信号传输线的两段分别交替设置,可以缩小相邻两条信号传输线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少信号传输线占用的阵列基板的面积,有利于实现窄边框的设计。

请继续参考图7,图7示例性的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个阵列基板的结构示意图。与图1所示的阵列基板不同的是,本实施例所示的阵列基板700还包括多路选择控制电路73,其中,信号传输线72的一端连接至集成电路70的各输出端out,另一端与多路选择控制电路73电连接。这样一来,各信号线71通过多路选择控制电路与信号传输线72连接,即一条信号传输线72可以分别给多条信号线71分时传输信号,减小了非显示区b信号传输线所占用的阵列基板的面积,有利于窄边框的设计。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其可包括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描述的阵列基板。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的显示面板可以具有触控功能。在这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如图8所示,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上可以设有触控驱动电极801,其沿第一方向X延伸,并沿第二方向Y排列。彩膜基板上可以设有触控感应电极802,其沿第二方向Y延伸,并沿第一方向X排列。也就是说,触控驱动电极801的延伸方向与触控感应电极802的延伸方向相交。

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感应电极802可以为条状电极或网格状电极,同样由导电材料制成,例如可以为金属电极。触控感应电极可以由整面式的电极沿第二方向刻缝形成。

从图8中可以看出,触控驱动电极801通过触控信号线与集成电路805电连接。触控感应电极802通过触控信号线与柔性电路板807电连接。柔性电路板807通过主柔性电路板806与集成电路805电连接。在触控检测阶段,集成电路805通过触控信号线向各个触控驱动电极801发送触控驱动信号。同时集成电路805通过主柔性电路板806接收触控感应电极802返回的触控感应信号。若检测到返回的触控感应信号与触控驱动信号不一致,可以确定对应触控驱动电极801和触控感应电极802的重叠位置处发生触控。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可以设置有多条数据线803和与各数据线803绝缘相交的扫描线(图中未示出)。其中,数据线803沿第一方向X延伸,扫描线沿第二方向Y延伸。

在显示面板处于显示阶段时,触控驱动电极801可以复用为公共电极,与公共信号线(图中未示出)电连接,并接收公共电压信号。此时,集成电路805可以向公共信号线发送公共电压信号,或者控制其他单元或电路向公共信号线发送公共电压信号。集成电路805通过数据传输信号线804和多路复用器808向数据线803提供数据信号。扫描线传输扫描信号,以使像素电极接收数据线的数据信号。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一些公知的结构,诸如设置于彩膜基板和阵列基板之间的液晶层、用于支撑液晶层的间隔柱、保护玻璃、背光源等。其中,液晶层在像素电极和触控驱动电极之间的电场的作用下发生旋转,实现画面的显示。为了避免不必要地模糊本申请,这些公知的结构在图8中没有示出。

进一步参看图9,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900,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900能用于例如智能电话、平板终端、便携电话终端、笔记本类型的个人计算机、游戏设备等各种装置。具体的,该显示装置包括前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比如前述图8所示的显示面板。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