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头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84997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头戴设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头戴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头戴设备。



背景技术:

头戴设备为需要佩戴在头部使用的装置,例如头戴式虚拟现实显示器,头戴设备主要包括用于实现对应功能的主体结构及用于将主体结构佩戴于头部的头戴结构。现有的头戴结构通常包括前端支撑件、后侧支撑件和连接件,前端支撑件与用户的额头接触,后侧支撑件与用户的后脑接触,再通过连接件来连接前、后侧连接件并将其固定在头部上;而连接件通常与前端支撑件、后侧支撑件一体成型,其占用空间较大,携带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头戴设备,该头戴设备能够折叠,使其占用的空间更小,携带更方便。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头戴设备,包括用于实现头戴设备功能的主体结构及用于佩戴其主体结构的头戴结构,所述头戴结构包括头戴主体,所述头戴主体包括折叠结构,其中,所述折叠结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主体结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头戴主体。

可选的,所述折叠结构包括第一部分折叠结构和第二部分折叠结构,其中,所述第一部分折叠结构一端与所述主体结构的左端面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头戴主体的左端面连接;所述第二部分折叠结构一端与所述主体结构的右端面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头戴主体的右端面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部分折叠结构包括第一铰链板、第二铰链板、第一铰链、第二铰链和第三铰链,其中,所述第一铰链设置在所述第一铰链板和所述主体结构的左端面之间,所述第二铰链设置在所述第一铰链板和所述第二铰链板之间,所述第三铰链设置在所述第二铰链板和所述头戴主体的左端面之间。

可选的,所述第二部分折叠结构包括第三铰链板、第四铰链板、第四铰链、第五铰链和第六铰链,其中,所述第四铰链设置在所述第三铰链板和所述主体结构的右端面之间,所述第五铰链设置在所述第三铰链板和所述第四铰链板之间,所述第六铰链设置在所述第四铰链板和所述头戴主体的右端面之间。

可选的,所述头戴设备还包括推拉部件、交叉部件和后侧支撑件,所述推拉部件和所述交叉部件设置在所述头戴主体的后部,所述后侧支撑件设置在所述头戴主体的内侧;所述交叉部件前端连接所述后侧支撑件,其后端连接所述头戴主体,其中;

所述头戴主体的后部具有第一通孔;所述推拉部件包括推杆和限位机构;所述推杆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交叉部件的交叉部分与所述推杆的前端连接;所述限位机构与所述推杆连接。

可选的,所述推拉部件还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置在所述头戴主体的后部的空腔中,且所述支撑架具有中空结构,所述中空结构分别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空腔连通;所述限位机构设置在所述中空结构和所述推杆上。

可选的,所述交叉部分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推杆前端设置的连接件穿过所述第二通孔。

可选的,所述推拉部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头戴主体中,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架的上端连接。

可选的,所述推拉部件还包括按压件,所述按压件与所述支撑架的下端连接,且所述按压件凸出在所述头戴主体的外表面上。

可选的,所述头戴设备包括设置在所述推杆后端的压盖。

可选的,所述头戴设备还包括套在所述推杆上的第二弹性件,且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在所述压盖和所述支撑架之间。

可选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中空结构的内壁上的第一多齿结构和设置在所述推杆的外表面上的第二多齿结构。

可选的,所述第一多齿结构和所述第二多齿结构单斜面配合。

可选的,所述交叉部件包括交叉连接的第一直杆和第二直杆。

可选的,所述后侧支撑件靠近所述交叉部件的侧面上设置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第一直杆前端的第一滑块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槽中,所述第二直杆前端的第二滑块设置在所述第二滑槽中。

可选的,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直杆的后端连接的第一滑动件和与所述第二直杆后端连接的第二滑动件,所述第一滑动件设置在所述头戴主体的后部的第三滑槽中,所述第二滑动件设置在所述头戴主体的后部的第四滑槽中。

可选的,所述第一滑动件包括第一直杆连接件、第一滑动杆和第三滑块,其中,所述第一滑动杆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直杆连接件,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滑块;所述第一直杆连接件与所述第一直杆的后端连接,且所述第一直杆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空腔中,所述第三滑块设置在所述第三滑槽中,其中,所述第三滑槽和所述空腔之间有第一隔板,且所述第一隔板上设置有所述第一滑动杆穿过的第三通孔。

可选的,所述第一滑动件还包括套在所述第一滑动杆上的第三弹性件,且所述第三弹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三滑块和所述第一隔板之间。

可选的,所述第二滑动件包括第二直杆连接件、第二滑动杆和第四滑块,其中,所述第二滑动杆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直杆连接件,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滑块;所述第二直杆连接件与所述第二直杆的后端连接,且所述第二直杆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空腔中;所述第四滑块设置在所述第四滑槽中,其中,所述第四滑槽和所述空腔之间有第二隔板,且所述第二隔板上设置有所述第二滑动杆穿过的第四通孔。

可选的,所述第二滑动件还包括套在所述第二滑动杆上的第四弹性件,且所述第四弹性件设置在所述第四滑块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间。

可选的,所述交叉部件还包括第三直杆和第四直杆,所述第三直杆的后端与所述第一直杆的前端铰接,所述第四直杆的后端与所述第二直杆的前端铰接,且所述第三直杆的前端和所述第四直杆的前端的连接部分与所述后侧支撑件铰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折叠结构一端转动连接头戴主体的前部,另一端转动连接头戴主体的后部,在不使用时可以通过折叠结构将头戴主体折叠放置,在使用时,可以将折叠结构展开进行使用,如此,使得在不使用时可以折叠放置,使其占用的空间变小方便携带;而在使用时展开折叠机构,其展开操作简单,使得用户的体验更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头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折叠结构与头戴主体的连接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折叠结构的拆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推动部件和交叉部件的第一种拆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推动部件和交叉部件的第一种拆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推动部件和交叉部件的第一种连接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头戴主体的前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推动部件和交叉部件的第二种连接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推动部件和交叉部件的第三种连接结构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推动部件和交叉部件的第四种连接结构图。

图中有关标记如下:

10——头戴主体,101——空腔,102——第一通孔,103——第三滑槽,104——第四滑槽,105——第一隔板,106——第二隔板,11——主体结构,100——折叠结构,110——第一部分折叠结构,1101——第一铰链板,1102——第二铰链板,1103——第一铰链,1104——第二铰链,1105——第三铰链,11051——凹槽转轴连接件,11052——通孔转轴连接件,11053——转轴,11054——凹槽,11055——通孔,120——第二部分折叠结构,1201——第三铰链板,1202——第四铰链板,1203——第四铰链,1204——第五铰链,1205——第六铰链,20——推拉部件,201——支撑架,2011——中空结构,2012——第一多齿结构,202——推杆,2021——第二多齿结构,203——连接件,204——第一弹性件,205——按压件,30——交叉部件,301——交叉部分,302——第二通孔,303——第一直杆,3031——第一滑块,304——第二直杆,3041——第二滑块,305——第一长度,306——第二长度,307——第三长度,308——第四长度,309——第三直杆,310——第四直杆,40——后侧支撑件,401——第一滑槽,402——第二滑槽,403——轴座,50——压盖,60——第二弹性件,70——第一滑动件,701——第一直杆连接件,702——第一滑动杆,703——第三滑块,704——第三弹性件,71——第一滑动件,711——第二直杆连接件,712——第二滑动杆,713——第四滑块,714——第四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更好的描述头戴设备,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头戴设备的结构及原理进行叙述。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头戴设备用于实现头戴设备功能的主体结构11及用于佩戴其主体结构的头戴结构,其中,所述头戴结构包括头戴主体10,其中,头戴主体10还包括折叠结构100,折叠结构100一端转动连接主体结构11,另一端转动连接头戴主体10,如此,可以通过折叠结构100将所述头戴设备折叠,使其占用的空间更小,方便用户携带。

本发明实施例中,头戴主体10具体为半环形结构,以使得头部固定在所述半环形结构中,由于所述半环形结构与头部的外形结构更匹配,如此,可以使得头戴主体10与头部贴合的更紧密,能够降低头戴设备从头部脱落的概率。

具体的,头戴主体10与主体结构11组成一个环形结构,使得头部固定在所述环形结构中,由于所述环形结构与头部的外形结构更匹配,如此,可以使得头戴设备与头部贴合的更紧密,能够降低头戴设备从头部脱落的概率。

本发明实施例中,主体结构11设置在头戴主体10的前部,其中,主体结构11例如可以是虚拟现实显示器或增强现实显示器、呼吸机、眼部按摩仪等;其中,其中,主体结构11和所述头戴结构固接,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的,本申请不作具体限制。

具体来讲,折叠结构100包括第一部分折叠结构110和第二部分折叠结构120,其中,第一部分折叠结构110一端与主体结构11的左端面连接,另一端与主体结构11的左端面连接;以及第二部分折叠结构120一端与主体结构11的右端面连接,另一端与头戴主体10的右端面连接。

具体的,第一部分折叠结构110包括第一铰链板1101、第二铰链板1102、第一铰链1103、第二铰链1104和第三铰链1105,其中,第一铰链1103设置在第一铰链板1101和主体结构11的左端面之间,第二铰链1104设置在第一铰链板1101和第二铰链板1102之间,第三铰链1105设置在第二铰链板1102和主体结构11的左端面之间;通过此种方式来设置第一铰链1103、第二铰链1104和第三铰链1105,使得第一铰链板1101和第二铰链板1102能够折叠成如图2所示的结构,使其占用的空间更小,方便用户携带。

具体的,第二部分折叠结构120包括第三铰链板1201、第四铰链板1202、第四铰链1203、第五铰链1204和第六铰链1205,其中,第四铰链1203设置在第三铰链板1201和主体结构11的右端面之间,第五铰链1204设置在第三铰链板1201和第四铰链板1202之间,第六铰链1205设置在第四铰链板1202和头戴主体10的右端面之间;通过此种方式来设置第四铰链1203、第五铰链1204和第六铰链1205,使得第三铰链板1201和第四铰链板1202能够折叠成如图2所示的结构,使其占用的空间更小,方便用户携带。

本申请实用新型中,第一铰链1103、第二铰链1104、第三铰链1105、第四铰链1203、第五铰链1204和第六铰链1205这六个铰链可以采用相同或不同结构的铰链,本申请不作具体限制。

在本申请实用新型中,在上述六个铰链采用相同结构的铰链为例,如图3所示,第三铰链1105包括凹槽转轴连接件11051、通孔转轴连接件11052和转轴11053,其中,凹槽转轴连接件11051设置在主体结构11的左端面上,且凸出在主体结构11的左端面上,凹槽转轴连接件11051中间设置有凹槽11054,且凹槽转轴连接件11051与凹槽11054相连的端面上均设置有盲孔。

其中,通孔转轴连接件11052设置在第二铰链板1102的前端面上,且凸出在第二铰链板1102的前端面上;通孔转轴连接件11052长度小于凹槽11054的长度,使得通孔转轴连接件11052能够卡进凹槽11054中;以及通孔转轴连接件11052上设置有转轴11053穿过的通孔11055。

进一步的,转轴11053的长度大于通孔11055的长度,使得转轴11053有一部分设置在凹槽转轴连接件11051的盲孔中,以降低第一铰链板11051与头戴主体10的后部脱离的概率,使得第一部分折叠结构110正常使用的时间占比提高。

其中,第一铰链1103、第二铰链1104、第四铰链1203、第五铰链1204和第六铰链1205这六个铰链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第三铰链1105的结构,为了说明书的简洁,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当然,上述六个铰链还可以采用合页铰链,液压弹簧铰链等;进一步的,第一部分折叠结构110可以包括2个以上的铰链板,相应的铰链的数量随着铰链板的增加也随之增加;同理;第二部分折叠结构120也可以包括2个以上的铰链板,相应的铰链的数量随着铰链板的增加也随之增加。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折叠结构100将头戴主体10折叠,在不使用时可以将其折叠放置,在使用时,可以将折叠结构100展开进行使用,如此,使得在不使用时可以折叠放置,使其占用的空间变小方便携带;而在使用时展开折叠机构100,其展开操作简单,使得用户的体验更好。

本申请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图10所示,所述头戴设备还包括推拉部件20、交叉部件30和后侧支撑件40,推拉部件20和交叉部件30设置在头戴主体10的后部,后侧支撑件40设置在头戴主体10的内侧;交叉部件30的前端连接后侧支撑件40,其后端连接头戴主体10,其中;

如图4和图7所示,头戴主体10的后部具有第一通孔102;推拉部件20包括推杆202和限位机构;交叉部件30的交叉部分301与推杆202的前端连接;所述限位机构与推杆202连接,用于对推杆202进行限位。

本申请实用新型中,推拉部件20还包括支撑架201,支撑架201设置在头戴主体10的后部的空腔101中,且支撑架201具有中空结构2011,中空结构2011分别与第一通孔102和空腔101连通,且第一通孔102与空腔101连通;所述限位机构设置在中空结构2011和推杆202上。

本申请实用新型中,推杆202设置在第一通孔102中,交叉部件30的交叉部分301上设置有第二通孔302,推杆202前端设置的连接件203穿过第二通孔302;如此,在推杆202向头戴主体10的前部和后部移动时,通过连接件203带动交叉部分301也随之向头戴主体10的前部和后部移动。

当然,还可以在交叉部分301上设置另一连接件和在推杆202上设置通孔;使得所述另一连接件穿过设置在推杆202上的通孔;如此,同样可以通过推拉推杆202带动交叉部分301也随之向头戴主体10的前部和后部移动。

当然,还可以使得推杆202的前端与交叉部分301固接,例如可以是焊接、螺接等方式,本申请不作具体限制。

其中,如图8和图9所示,在交叉部分301向头戴主体10的前后部移动时,使得交叉部件30之间的夹角变小,使得交叉部件30沿头戴主体1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增长,而由于交叉部件30连接头戴主体10,进而通过交叉部件30推动后侧支撑件40向头戴主体10的前部移动;反之,在通过拉动推杆202使得交叉部分301向头戴主体10的后部移动时,使得交叉部件30之间的夹角变大,使得交叉部件30沿头戴主体1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变短,进而拉动后侧支撑件40向头戴主体10的后部移动;如此,可以通过控制推杆202的前后移动来控制后侧支撑件40向头戴主体10的前部和后部移动。

由此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仅需推拉推杆202即可将所述头戴设备固定在头部上,而现有技术需要至少调节3根侧带的长度才能将所述头戴设备固定在头部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将所述头戴设备固定在头部上的操作步骤减少,且推拉控制的操作简单,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将所述头戴设备佩戴到头部上,使得头戴设备佩戴到头部上的时间缩短,进而提高了佩戴效率,使得用户的体验更好。

而且,在通过推拉操作控制后侧支撑件40与头部紧密贴合之后,能够通过所述限位机构对推杆202进行限位,降低推杆202滑动导致后侧支撑件40从头部松开的概率。

进一步的,后侧支撑件40在头戴主体10的前部和后部之间的移动长度是推杆202移动长度与交叉部件30沿头戴主体10前后方向上的移动长度之和,如此,能够使得通过推杆202和交叉部件30调节后侧支撑件40与头戴主体10的前部的距离增长,适合更多用户使用,应用的更广泛。

本申请实施例中,后侧支撑件40具体为弧形结构,由于弧形结构与头部的后脑结构相匹配,使得后侧支撑件40能够与头部的后脑紧密接触,通过弧形结构能够将所述头戴设备更稳定的固定在头部上,而且还能提高用户使用的舒适度。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头戴设备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推杆202后端的压盖50,压盖50与推杆202可以是一体成型的,当然,压盖50还可以与推杆202螺纹连接,也可以与推杆202分离式连接。

具体的,压盖50的纵切面面积大于第一通孔102的横截面面积,以防止推杆202向头戴主体10的前部移动过程中,推杆202从第一通孔102中脱出;且压盖50的纵切面的面积较大,也方便用户通过压盖50将推杆202向头戴主体10前部推动。

本申请实施例中,推杆202可以与后侧支撑件40固接,也可以与后侧支撑件40可拆卸连接,本申请不作具体限制。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推拉部件20还包括第一弹性件204,第一弹性件204的一端固定在头戴主体10中,另一端与支撑架201的上端连接;如此,可以使得支撑架201可以上下移动,进而方便操作所述限位机构,以控制所述限位机构对推杆202进行限位和解除限位操作;其中,第一弹性件204例如可以是弹簧。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推拉部件20还包括按压件205,按压件205与支撑架201的下端连接,且按压件205凸出在头戴主体10的外表面上。当然,按压件205也可以在头戴主体10的外表面凹进去。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设置在中空结构2011的内壁上的第一多齿结构2012和设置在推杆202的外表面上的第二多齿结构2021,且第一多齿结构2012和第二多齿结构2021单斜面配合;当然,所述限位机构还可以是卡扣结构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多齿结构2012和第二多齿结构2021均可以为齿条。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推拉部件20包括按压件205和第一弹性件204时,通过给按压件205施加压力,使得支撑架201向上移动,从而使得设置在支撑架201上端的第一弹性件204收缩,产生形变;而在施加给按压件205的压力解除之后,第一弹性件204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会恢复原状,从而会推动支撑架201向下移动。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通过压盖50将推杆202向头戴主体10的前部推动时,由于第一多齿结构2012和第二多齿结构2021单斜面配合,在推动力作用下,使得第二多齿结构2021能够从第一多齿结构2012中脱出,进而使得推杆202向头戴主体10的前部移动,进而推动交叉部分301向头戴主体10的前部移动,由于交叉部件30连接头戴主体10,使得交叉部件30之间的夹角变小,使得交叉部件30沿头戴主体1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增长,进而推动后侧支撑件40向头戴主体10的前部移动,促使后侧支撑件40与头部紧密贴合;若推杆202向头戴主体10的后部移动时,第一多齿结构2012和第二多齿结构2021会咬紧,从而完成对推杆202前移过程中的限位。

其中,在需要将推杆202向头戴主体10的后部移动时,可以给按压件205施加压力,使得支撑架201向上移动,使得设置在中空结构2011的内壁上的第一多齿结构2012与第二多齿结构2021脱离,如此,可以将推杆202向头戴主体10的后部拉动,拉动交叉部分301向头戴主体10的后部移动,使得交叉部件30之间的夹角变大,使得交叉部件30沿头戴主体1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变短,进而拉动后侧支撑件40向头戴主体10的后部移动;在拉动到预定位置时,解除施加给按压件205施加压力,使得第一多齿结构2012与第二多齿结构2021咬紧,进而完成对推杆202后移过程中的限位。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头戴设备还包括套在推杆202上的第二弹性件60,且第二弹性件60设置在压盖50和支撑架201之间;其中,第二弹性件60可以为弹簧。

具体的,在压盖50与推杆202固接和一体成型时,由于第二弹性件60设置在支撑架201和压盖50之间,在给压盖50施加一个向前的推力时,由于第一多齿结构2012和第二多齿结构2021单斜面配合,在推动力作用下,使得第二多齿结构2021能够从第一多齿结构2012中脱出,进而使得推杆202向头戴主体10的前部移动,而这时会压缩第二弹性件60,使得第二弹性件60发生形变;当停止给压盖50施加向前的推力时,第二弹性件60由于自身形变会施加给推杆202一个向后的作用力,使得第一多齿结构2012与第二多齿结构2021咬紧,如此,能够通过所述限位机构能够在推杆202向前移动过程中进行精确的限位。

当然,在压盖50与推杆202分离式连接时,若给压盖50施加一个向前的推力,此时会压缩第二弹性件60,使得第二弹性件60发生形变;当停止给压盖50施加向前的推力时,第二弹性件60由于自身形变会施加给压盖50一个向后的作用力,使得压盖50复位。

进一步的,在压盖50与推杆202固接和一体成型时,若需要将推杆202向头戴主体10的后部移动,可以给按压件205施加压力,使得支撑架201向上移动,使得设置在中空结构2011的内壁上的第一多齿结构2012与第二多齿结构2021脱离,而第二弹性件60由于自身形变会一直给推杆202施加一个向后的作用力,推杆202在第二弹性件60的推动下,快速向头戴主体10的后部移动,使得推杆202完成复位,如此,本申请实施例在确保推杆202复位的同时还可以使得后侧支撑件40向头戴主体10的后部移动,而无需手动向后拉动推杆202,由此能够简化复位操作,提高复位效率,使得用户的体验更好。

本申请实用新型中,如图5所示,交叉部件30包括交叉连接的第一直杆303和第二直杆304,且交叉部分301到第一直杆303后端的第一长度305小于交叉部分301到第一直杆303前端的第二长度306;以及交叉部分301到第二直杆304后端的第三长度307小于交叉部分301到第二直杆304前端的第四长度308,以使得推杆202推动交叉部分301向头戴主体10的前部和后部移动时,第一直杆303和第二直杆304沿头戴主体10前后方面的移动距离更长,进而使得调节后侧支撑件40与头戴主体10的前部的距离增长,能够适合更多用户使用,使得应用的更广泛。

本申请实用新型中,第一长度305和第三长度307的长度相同,第二长度306和第四长度308的长度相同;进一步的,第二长度306可以是第一长度305的至少1.5倍长,例如可以是2倍、3倍等;同理,第四长度308可以是第三长度307的至少1.5倍长,例如可以是2倍、3倍等。

本申请实用新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后侧支撑件40靠近交叉部件30的侧面上设置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第一直杆303前端的第一滑块3031设置在第一滑槽401中,第二直杆304前端的第二滑块3041设置在第二滑槽402中;如此,使得第一滑块3031在第一滑槽401中滑动,第二滑块3041在第二滑槽402中滑动,使得交叉部件30的前端滑动连接后侧支撑件40。

本申请实用新型中,如图4和图6所示,所述头戴设备包括与第一直杆303的后端连接的第一滑动件70,以及与第二直杆304后端连接的第二滑动件71,第一滑动件70设置在头戴主体10的后部的第三滑槽103中,第二滑动件71设置在头戴主体10的后部的第四滑槽104中;如此,使得第一滑动件70在第三滑槽103中滑动,第二滑动件71在第二滑槽104中滑动,而第一滑动件70与第一直杆303的后端,且第二滑动件71与第二直杆304的后端连接,进而使得交叉部件30的后端滑动连接头戴主体10。

本申请实用新型中,第一滑动件70包括第一直杆连接件701、第一滑动杆702和第三滑块703,其中,第一滑动杆702一端连接第一直杆连接件701,另一端连接第三滑块703;第一直杆连接件701与第一直杆303的后端连接,且第一直杆连接件701设置在空腔101中,第三滑块703设置在第三滑槽103中,其中,第三滑槽103和空腔101之间有第一隔板105,且第一隔板105上设置有第一滑动杆702穿过的第三通孔。当然,第一滑动件70还可以仅包括第三滑块703,在第一直杆303沿头戴主体10的前后方向移动时,第三滑块703在第三滑槽103中滑动。

本申请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滑动件70还包括套在第一滑动杆702上的第三弹性件704,且第三弹性件704设置在第三滑块703和第一隔板105之间,其中,第三弹性件704例如可以是弹簧等。

本申请实用新型中,第二滑动件71包括第二直杆连接件711、第二滑动杆712和第四滑块713,其中,第二滑动杆712一端连接第二直杆连接件711,另一端连接第四滑块713;第二直杆连接件711与第二直杆304的后端连接,且第二直杆连接件711设置在空腔101中;第四滑块713设置在第四滑槽104中,其中,第四滑槽104和空腔101之间有第二隔板106,且第二隔板106上设置有第二滑动杆712穿过的第四通孔。当然,第二滑动件71还可以仅包括第四滑块713,在第二直杆304沿头戴主体10的前后方向移动时,第四滑块713在第四滑槽104中滑动。

本申请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第二滑动件71还包括套在第二滑动杆712上的第四弹性件714,且第四弹性件714设置在第四滑块713和第二隔板106之间,其中,第四弹性件714例如可以是弹簧等。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通过压盖50将推杆202向头戴主体10的前部推动时,由于第一多齿结构2012和第二多齿结构2021单斜面配合,在推动力作用下,使得第二多齿结构2021能够从第一多齿结构2012中脱出,进而使得推杆202向头戴主体10的前部移动,进而推动交叉部分301向头戴主体10的前后部移动。

其中,在交叉部分301向头戴主体10的前部移动时,第一直杆303和第二直杆304向头戴主体10的内侧移动,使得第一直杆303和第二直杆304之间的夹角变小;而在第一直杆303向头戴主体10的内侧移动时,由于第一直杆连接件701与第一直杆303后端连接,会促使第一直杆连接件701也随之向头戴主体10的内侧移动;而在第一直杆连接件701向头戴主体10的内侧移动时,通过第一滑动杆702带动第三滑块703从第三滑槽103的右侧向左侧移动,而且通过第一隔板105阻止第三滑块703从第三滑槽103滑入空腔101中,具体参见从图8变成图9的结构。

反之,在第一直杆303向头戴主体10的外侧移动时,第一直杆连接件701也随之向头戴主体10的外侧移动,进而通过第一滑动杆702带动第三滑块703从第三滑槽103的左侧向右侧移动,具体参见从图9变成图8的结构。

同理,而在第二直杆304向头戴主体10的内侧移动时,由于第二直杆连接件711与第二直杆304后端连接,会促使第二直杆连接件711也随之向头戴主体10的内侧移动;而在第二直杆连接件711向头戴主体10的内侧移动时,通过第二滑动杆712带动第四滑块713从第四滑槽104的左侧向右侧移动,而且通过第二隔板106阻止第四滑块713从第四滑槽104滑入空腔101中,具体参见从图8变成图9的结构。

反之,在第二直杆304向头戴主体10的外侧移动时,第二直杆连接件711也随之向头戴主体10的外侧移动,进而通过第二滑动杆712带动第四滑块713从第四滑槽104的右侧向左侧移动,具体参见从图9变成图8的结构。

进一步的,在第一滑动件70包括第三弹性件704时,在第一直杆连接件701通过第一滑动杆702带动第三滑块703从第三滑槽103的右侧向左侧移动过程中,会压缩第三弹性件704使其产生形变;在此之后,由于第一多齿结构2012与第二多齿结构2021脱离,推杆202在第二弹性件60的推动下,快速向头戴主体10的后部移动;而此时,第三弹性件704由于自身形变会一直给第三滑块703施加一个向右的作用力;使得第三滑块703在第三弹性件704的推动下,快速从第三滑槽103的左侧向右侧移动,进而能够有效提高第三滑块703复位的效率。

同理,在第二滑动件71包括第四弹性件714时,在第二直杆连接件711通过第二滑动杆712带动第四滑块713从第四滑槽104的左侧向右侧移动过程中,会压缩第四弹性件714使其产生形变;在此之后,由于第一多齿结构2012与第二多齿结构2021脱离,推杆202在第二弹性件60的推动下,快速向头戴主体10的后部移动;而此时,第四弹性件714由于自身形变会一直给第四滑块713施加一个向右的作用力;使得第四滑块713在第四弹性件714的推动下,快速从第四滑槽104的右侧向左侧移动,进而能够有效提高第四滑块713复位的效率。

当然,在压盖50与推杆202分离式连接时,由于第一多齿结构2012与第二多齿结构2021脱离,使得第三滑块703在第三弹性件704的推动下快速从第三滑槽103的左侧向右侧移动和第四滑块713在第四弹性件714的推动下,快速从第四滑槽104的右侧向左侧移动,如此,使得交叉部分301也随之向头戴主体10的后部移动,进而推动推杆202也随之向头戴主体10的后部移动,使得推杆202在第三弹性件704和第四弹性件714的作用下复位。如此,可以通过第三弹性件704和第四弹性件714将推杆202、第三滑块703和第四滑块713进行复位。

在本申请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交叉部件30除包括交叉连接的第一直杆303和第二直杆304之外,交叉部件30还包括第三直杆309和第四直杆310,第三直杆309的后端与第一直杆303的前端铰接,第四直杆310的后端与第二直杆的前端304铰接,且第三直杆309的前端和第四直杆310的前端的连接部分与后侧支撑件40铰接。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头戴设备包括与第一直杆303的后端连接的第一滑动件70,以及与第二直杆304后端连接的第二滑动件71,第一滑动件70设置在头戴主体10的后部的第三滑槽103中,第二滑动件71设置在头戴主体10的后部的第四滑槽104中;如此,使得第一滑动件70在第三滑槽103中滑动,第二滑动件71在第二滑槽104中滑动,而第一滑动件70与第一直杆303的后端,且第二滑动件71与第二直杆304的后端连接,进而使得交叉部件30的后端滑动连接头戴主体10。

具体来讲,第三直杆309的前端和第四直杆310的前端上都设置有通孔,通过轴穿过设置第三直杆309的前端和第四直杆310的前端上的通孔,然后将该轴装配到轴座403上,其中,轴座403设置在后侧支撑件40的靠近交叉部件30的侧面上;如此,使得在第一直杆303和第二直杆304向头戴主体10的前部移动时,由于第一直杆303和第二直杆304之间的夹角变小,进而带动第三直杆309和第四直杆310的夹角也随之变小,使得第三直杆309和第四直杆310也随之向头戴主体10的前部移动,进一步提高交叉部件30在头戴主体10的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距离,使得调节的距离增长,能够适合更多用户使用,使其应用的更广泛。

当然,交叉部件30还可以是由多个交叉连接的第一直杆303和第二直杆304组成,也可以是由多个交叉连接的第一直杆303和第二直杆304、第三直杆309和第四直杆310组成,本申请不作具体限制。

具体的,该实施例中,所述头戴设备除交叉部件30与图1-图9对应的实施例不同之外,其它结构与图1-图9对应的实施例中的结构相同,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折叠结构一端转动连接头戴主体的前部,另一端转动连接头戴主体的后部,在不使用时可以通过折叠结构将头戴主体折叠放置,在使用时,可以将折叠结构展开进行使用,如此,使得在不使用时可以折叠放置,使其占用的空间变小方便携带;而在使用时展开折叠机构,其展开操作简单,使得用户的体验更好。

而且,现有技术中在电池后置时,会通过电源线连接电池和前端的主体结构,所述头戴结构是通过调节头戴主体的周长来将头戴结构佩戴在头部上的,当头戴主体的周长改变时,电源线也会随之收缩和展开;而电源线的收缩和展开会出现打结、缠绕等情况;而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交叉部件和推拉部件控制后侧支撑件向头戴主体的前部和后部移动以此来将头戴结构佩戴到头上,如此,可以确保头戴主体的周长不变,在头戴主体的周长不变时,其电源线也不会出现收缩和展开的情况,如此,解决了现有技术电源线的收缩和展开会出现打结、缠绕的技术问题。

以上说明的“前”、“后”、“左”、“右”均是根据头戴设备及头戴结构在使用状态时的方位定义。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前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扩展到任何在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新特征或任何新的组合,以及披露的任一新的方法或过程的步骤或任何新的组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