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学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05974阅读:465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学镜头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学镜头。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可携式电子装置发展快速,例如智能电子装置、平板电脑等,己充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而装载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光学镜头也随之蓬勃发展。但随着科技愈来愈进步,使用者对于光学镜头的成像品质要求也愈来愈高。现有技术中的光学镜头主要由镜筒和透镜组组成,其中,镜筒呈管状,透镜组装设在镜筒内,光学镜头的通光孔通常是镜筒的一部分,与镜筒一体成型,然而成型出来的通光孔圆度不好,有杂光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镜头,能减少通光孔产生的杂散光。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光学镜头,包含:

镜筒,包含:物端、像端、外环部,所述外环部与所述物端及所述像端分别连接;其中,所述物端包含物端壁及物端开孔,所述物端开孔开设于所述物端壁上,所述物端壁的内侧表面包含阶梯结构,所述阶梯结构包含第一台阶环面、连接环面、第二台阶环面,所述连接环面与所述第一台阶环面及所述第二台阶环面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台阶环面相较于所述第二台阶环面更加靠近所述物端;所述像端包含像端开口;

透镜组,包含设置于所述镜筒内的透镜,所述透镜抵持于所述第二台阶环面上;

压环件,设置于所述镜筒内,所述压环件连接于所述连接环面上;

遮光片,包含遮光开孔,所述遮光片夹设于所述第一台阶环面及所述压环件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在现有光学镜头的基础上,在镜筒内增设压环件,并在镜筒和压环件之间增设遮光片,将压环件连接在镜筒上并夹持住遮光片,遮光片的设置有效减少了通光孔的杂散光。同时,遮光片遮光开孔的圆度更好,与透镜组的装配配合效果更好。

另外,所述压环件通过点胶结构连接于所述连接环面上,以便装配。

另外,所述物端壁包含:装配环及镜筒壁,所述物端开孔开设于所述装配环上,所述镜筒壁包含装配开孔,所述装配环通过连接结构嵌接于所述装配开孔内,所述阶梯结构设置于所述装配环上。这样使装配环、压环件与遮光片组成了一个可拆卸结构。

另外,所述连接结构包含:设置于所述装配环的外侧面上的第一凸筋、设置于所述装配开孔的内侧面上的第一凹槽。第一凸筋可与第一凹槽卡合,装配较为便捷。

另外,所述第一凸筋呈环状,所述第一凹槽呈与所述第一凸筋配合的环状,结构简单便于装配。

另外,所述第一凸筋的纵向切面呈半圆形,使第一凸筋更容易滑入第一凹槽内,便于装配。

另外,所述连接结构包含:设置于所述装配环的外侧面上的第二凹槽、设置于所述装配开孔的内侧面上的第二凸筋。第二凸筋可与第二凹槽卡合,装配较为便捷。

另外,所述第二凸筋呈环状,所述第二凹槽呈与所述第二凸筋配合的环状,结构简单便于装配。

另外,所述第二凸筋的纵向切面呈半圆形,使第一凸筋更容易滑入第一凹槽内,便于装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剖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镜筒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组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环件剖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剖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镜筒剖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装配环剖视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剖视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镜筒剖视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装配环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光学镜头如图1所示,包含:镜筒1、透镜组2、压环件3以及遮光片4。

如图2所示,镜筒1包含:物端11、像端12、外环部13,外环部13与物端11及像端12分别连接;其中,物端11包含物端壁111及物端开孔112,物端开孔112开设于物端壁111上;像端12包含像端开口121,像端开口121的口径大于物端开孔112的孔径,形成台阶状,使透镜组可以装设固定在镜筒中。本实施方式中的物端、像端、外环部为一体成型结构,不需要进行额外的装配工作,并且可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直接获得。

如图3所示,透镜组2包含透镜21、遮光片22、环形遮光元件23、锁紧环24以及其他一些透镜。具体来说,本实施方式中的透镜21为凸透镜,包含环形部211及凸圆部212,凸圆部212凸出于环形部211,凸圆部212与环形部211连接并投影于环形部211内,凸圆部212与环形部211为一整体;其中,环形部211设置在镜筒1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理解,透镜21还可为平面透镜或凹面透镜,以实现相近的效果。遮光片22和环形遮光元件23可对杂散光线进行遮挡,以提高成像品质。锁紧环24设置在透镜组的下方并与镜筒1固定连接,用以防止透镜组2脱离镜筒1,起到固定透镜组2的作用。

如图4所示,压环件3呈圆环状,设置于镜筒1内,压环件3包含安装开孔31,安装开孔31的孔径大于等于凸圆部212的直径,压环件3通过点胶结构连接于镜筒,凸圆部212部分凸出于安装开孔31。点胶结构为现有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涂胶手段,这样的结构使得压环件3、镜筒1与透镜组2之间结构紧凑。可以理解的是,用其他连接方式也可实现近似的效果,在此不与累述。

如图1所示,遮光片4为一薄片,其包含遮光开孔41,遮光开孔41的孔径小于等于凸圆部212的直径,并小于物端开孔112的孔径,遮光片4夹设于物端壁111及压环件3之间,凸圆部212部分凸出于遮光开孔41并部分位于物端开孔112内。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在现有光学镜头的基础上,镜筒1内增设压环件3,并在镜筒1和压环件3之间增设遮光片4,将压环件3连接在镜筒1上并夹持住遮光片4,遮光片4的设置有效减少了通光孔的杂散光。同时,遮光片4遮光开孔41的圆度更好,与透镜组2的装配配合效果更好。

需要说明的是,物端壁111内侧表面包含阶梯结构,阶梯结构包含第一台阶环面113、连接环面114、第二台阶环面115,连接环面114与第一台阶环面113及第二台阶环面115分别连接,第一台阶环面113及第二台阶环面115的中心轴重叠,第一台阶环面113的直径小于第二台阶环面115的直径,连接环面114与中心轴平行;压环件3连接于连接环面114上,环形部211抵持于第二台阶环面115上。此阶梯结构的设置可以提供一个放置压环件3与遮光片4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光学镜头。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主要区别之处在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物端壁为一体结构。而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5、6、7所示,物端壁111包含:装配环116及镜筒壁117,物端开孔112开设于装配环116上,镜筒壁117包含装配开孔118,装配环116通过连接结构嵌接于装配开孔118内,阶梯结构设置于装配环116上。这样使装配环116、压环件3与遮光片4组成了一个可拆卸结构。由于遮光片4的遮光开孔41大小决定了光学镜头通光孔的大小,因而可以选择不同遮光开孔41的遮光片4组成不同的可拆卸结构。实际使用时,可以根据通光孔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可拆卸结构。

还需要说明的是,装配环116通过连接结构嵌接于装配开孔118内,连接结构包含:设置于装配环116外侧面上的第一凸筋1161、设置于装配开孔118内侧面上的第一凹槽1181。本实施方式中,装配环116与第一凸筋1161一体成型,通过对装配环116施加竖直向下的力后,第一凸筋1161因其弹性变形便与第一凹槽1181卡合,该种装配方式较为便捷。第一凸筋1161呈环状,也可以说第一凸筋1161在物端的投影呈闭合的圆环形,第一凹槽1181呈与第一凸筋1161配合的环状,使第一凸筋1161与第一凹槽1181的接触面积更大,连接更为稳定,结构简单,便于装配。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第一凸筋和第一凹槽的形状并不局限于此,其他形状亦可达到近似效果。此外,第一凸筋1161的竖直切面投影呈半圆形,使其更容易滑入第一凹槽1181内。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光学镜头。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主要区别之处在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装配环116的外侧面上设置第一凸筋1161,装配开孔118内侧面上设置第一凹槽1181。而在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中,如图9、10所示,装配环116的外侧面上设置第二凹槽1162,装配开孔118内侧面上设置第二凸筋1182。如图8画圈部分所示,即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区别所在。

具体地说,装配环116与第二凹槽1162一体成型,通过对装配环116施加竖直向下的力后,第二凸筋1182因其弹性变形便与第二凹槽1162卡合,该种装配方式较为便捷。第二凸筋1182呈环状,也可以说第二凸筋1182在物端的投影呈闭合的圆环形,第二凹槽1162呈与第二凸筋1182配合的环状,使第二凸筋1182与第二凹槽1162的接触面积更大,连接更为稳定,结构简单,便于装配。此外,第二凸筋1182的竖直切面投影呈半圆形,使其更容易滑入第二凹槽1162内。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