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混合型柱状间隔件结构的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72434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具有混合型柱状间隔件结构的显示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专利申请要求于2016年9月8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15/260,082以及于2016年4月8日提交的临时专利申请62/320,374的优先权,这些专利申请据此全文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



背景技术:

本发明整体涉及电子设备,并且更具体地涉及具有显示器的电子设备。

电子设备通常包括显示器。例如,蜂窝电话和便携式计算机通常包括用于向用户呈现信息的显示器。

液晶显示器包含液晶材料层。液晶显示器中的像素包含薄膜晶体管和用于向液晶材料施加电场的电极。像素中的电场强度控制液晶材料的偏振态,从而调节像素的亮度。

诸如滤色器层和薄膜晶体管层之类的基板层被用于液晶显示器中。薄膜晶体管层包含用于控制液晶层中的电场的薄膜晶体管阵列。滤色器层包含滤色器元件诸如红色元件、蓝色元件和绿色元件的阵列。滤色器层向显示器提供显示彩色图像的能力。

在装配的显示器中,液晶材料层夹在薄膜晶体管层和滤色器层之间。用于对液晶材料中的液晶进行取向的取向层覆盖滤色器层的内表面和薄膜晶体管层的外表面。柱状间隔件阵列形成在位于滤色器层和薄膜晶体管层之间的液晶层中,以保持滤色器层和薄膜晶体管层之间的期望间隙。

为液晶显示器设计柱状间隔件颇具挑战性。如果不小心,柱状间隔件可能不够牢固或可在显示器的使用期间使得显示器中的取向层或其他结构被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显示器可具有滤色器层和薄膜晶体管层。液晶材料层可位于滤色器层和薄膜晶体管层之间。柱状间隔件可形成于液晶层中。

柱状间隔件可包括滤色器层上的滤色器层柱状间隔件部分和薄膜晶体管层上的相关联的薄膜晶体管层柱状间隔件部分。柱状间隔件可包括主柱状间隔件和子间隔件,并可用于保持滤色器层和薄膜晶体管层之间的期望间隙以及保护滤色器层和薄膜晶体管层的内表面。

柱状间隔件可具有由滤色器层和薄膜晶体管层上的重叠的垂直细长部分形成的十字形状。柱状间隔件可具有混合构型,在该混合构型中,薄膜晶体管层上的矩形部分中的一些部分纵向延伸并且一些部分横向延伸。

柱状间隔件可由平面化层材料形成,可由平面化层的局部增厚的部分形成,并且可具有圆形形状。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实施方案的具有显示器的例示性电子设备的透视图。

图2为根据实施方案的例示性显示器的横截面侧视图。

图3为根据实施方案的例示性滤色器层的横截面侧视图。

图4为根据实施方案的例示性薄膜晶体管层的横截面侧视图。

图5为根据实施方案的用于显示器中的例示性像素的薄膜电路的顶视图。

图6为根据实施方案的具有柱状间隔件的例示性显示器的横截面侧视图。

图7为根据实施方案的例示性柱状间隔件的顶视图,该例示性柱状间隔件具有纵向延伸的薄膜晶体管层柱状间隔件部分和横向延伸的滤色器层柱状间隔件部分。

图8为根据实施方案的例示性柱状间隔件的顶视图,该例示性柱状间隔件具有横向延伸的薄膜晶体管层柱状间隔件部分和纵向延伸的滤色器层柱状间隔件部分。

图9为根据实施方案的例示性显示器的横截面侧视图,在该例示性显示器中,柱状间隔件的一部分覆盖并填充薄膜晶体管层的平面化层中的接触孔。

图10和图11为根据实施方案的例示性柱状间隔件设计的顶视图。

图12为根据实施方案的例示性显示器的横截面侧视图,在该例示性显示器中,薄膜晶体管层中的平面化层上的柱状间隔件的一部分已由薄膜晶体管层平面化层材料形成。

图13为根据实施方案的例示性显示器的横截面侧视图,在该例示性显示器中,薄膜晶体管层具有平面化层,该平面化层已使用半色调掩膜图案化,使得平面化层的区域被局部增厚并充当柱状间隔件的部分。

图14为根据实施方案的例示性圆形柱状间隔件的横截面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电子设备可包括显示器。显示器可用于向用户显示图像。图1示出了具有显示器的例示性电子设备。如图1所示,电子设备10可具有外壳诸如外壳12。显示器14可安装在外壳12中。

电子设备10可为膝上型计算机、包含嵌入式计算机的计算机监视器、平板计算机、蜂窝电话、媒体播放器或其他手持式或便携式电子设备,小型设备诸如腕表设备、挂式设备、耳机或听筒设备或其他可穿戴式或微型设备、不包含嵌入式计算机的计算机显示器、游戏设备、导航设备、嵌入式系统诸如其中具有显示器的电子设备安装在信息亭或汽车中的系统、实现两种或更多种这些设备的功能的设备,或其他电子设备。

设备10的外壳12,其有时被称为壳体,可由材料诸如塑料、玻璃、陶瓷、碳纤维复合物和其他基于纤维的复合物、金属(例如,加工的铝、不锈钢或其他金属)、其他材料或这些材料的组合形成。设备10可使用一体式结构形成,其中大多数或所有外壳12均由单一结构元件(例如,一块加工的金属或一块模制的塑料)形成,或可由多个外壳结构(例如,已安装到内部框架元件的外部外壳结构或其他内部外壳结构)形成。

显示器14可为包括触摸传感器的触敏显示器,或可为对触摸不敏感。显示器14的触摸传感器可由电容性触摸传感器电极的阵列、电阻式触摸阵列,基于声学触摸、光学触摸或基于力的触摸技术的触摸传感器结构或其他合适的触摸传感器部件形成。

显示器14可为液晶显示器或其他合适的显示器。显示器覆盖层可覆盖显示器14的表面,或者显示层诸如滤色器层或显示器的其他部分可被用作显示器14中最外侧(或几乎最外侧)的层。最外侧显示层可由透明玻璃片、透明塑料层或其他透明构件形成。

在图2中示出了设备10的显示器14的例示性构型的横截面侧视图。如图2所示,显示器14可包括背光结构,诸如用于产生背光源44的背光单元42。在操作期间,背光44向外传播(在图2的取向上在z维度上纵向向上)并且穿过显示层46中的像素。这就照亮了由该像素所产生的任何图像,供用户观看。例如,背光源44可照亮显示层46上的由观看者48在方向50上正在观看的图像。

显示层46可被安装在底架结构诸如塑料底架结构和/或金属底架结构中以形成用于安装在外壳12中的显示模块,或者显示层46可直接被安装在外壳12中(例如,通过将显示层46堆叠到外壳12的凹入部分中)。

显示层46可包括液晶层,诸如液晶层52。液晶层52可被夹在显示层诸如显示层58和56之间。层56和58可插入在下偏振层60和上偏振层54之间。

层58和56可由透明基板层形成,诸如透光的玻璃或塑料层。层56和58可为诸如薄膜晶体管层和/或滤色器层之类的层。可将导电迹线、滤色器元件、晶体管和其他电路和结构形成在层58和56的基板上(例如,形成薄膜晶体管层和/或滤色器层)。还可将触摸式传感器电极结合到诸如层58和56之类的层中和/或可将触摸式传感器电极形成在其他基板上。

就一种例示性构型而言,层58可为薄膜晶体管层,该薄膜晶体管层包括薄膜晶体管阵列和用于向液晶层52施加电场并从而将图像显示在显示器14上的相关联的电极(像素电极)。层56可为滤色器层,其包括用于为显示器14提供显示彩色图像的能力的滤色器元件阵列。如果需要,层58可为滤色器层并且层56可为薄膜晶体管层。还可使用如下构型,在该构型中,层56包括滤色器元件和薄膜晶体管结构二者,并且在该构型中,层58是透光的基板层。有时本文将如下构型作为示例描述,在该构型中,层56是滤色器层并且层58是薄膜晶体管层。

在设备10中的显示器14的操作期间,控制电路(例如,印刷电路上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可用于生成要在显示器14上显示的信息(例如,显示数据)。待显示的信息可使用信号通路传送至显示器驱动器集成电路诸如电路62a或62b,该信号通路诸如由刚性或柔性印刷电路诸如印刷电路64中的导电金属迹线形成的信号通路(作为一个示例)。

背光结构42可包括导光板,诸如导光板78。导光板78可由透明材料诸如透光玻璃或塑料形成。在背光结构42的操作期间,光源诸如光源72可产生光74。例如,光源72可为发光二极管阵列。

来自光源72的光74可被耦合到导光板78的边缘表面76中并且由于全内反射的原理可在x和y维度上分布在整个导光板78上。导光板78可包括光散射特征部,诸如凹坑或凸起。该光散射特征部可位于导光板78的上表面和/或位于相对的下表面。

来自导光板78的在z方向上向上散射的光74可用作显示器14的背光源44。向下散射的光74可由反射器80反射回向上方向。反射器80可由反射材料形成,诸如白色塑料层、在载体膜上形成镜面涂层的电介质叠堆或其他闪光材料。

为了提高背光结构42的背光性能,背光结构42可包括光学膜70。光学膜70可包括用于有助于均匀化背光源44并从而减少热点的扩散层、用于优化偏轴观看的补偿膜、以及用于校准背光源44的增亮膜(有时也称为转向膜)。光学膜70可与背光单元42中的其他结构诸如导光板78和发射器80重叠。例如,如果导光板78在图2的x-y平面中具有矩形占有面积,光学膜70和发射器80则可具有匹配的矩形占有面积。如果需要,补偿膜可结合到显示器14中的其他层(例如偏振层)中。

显示器14可包括像素阵列。像素可使用由显示驱动器电路产生的控制信号来控制。显示驱动器电路可使用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ic)和/或薄膜电路(例如层58上的薄膜电路)来实现。

在设备10的操作期间,设备10中的控制电路诸如存储器电路、微处理器和其他存储和处理电路可将数据提供至显示驱动器电路。显示驱动器电路可将数据转换为用于控制显示器14的像素的信号。显示器14可包含像素行和像素列。可使用信号诸如数据线上的数据线信号和栅极线上的栅极线信号来控制像素。

像素可包含薄膜晶体管电路和用于在显示器14中的液晶层52上产生电场的相关联的结构。每个像素可具有各自的薄膜晶体管以控制将电压施加至一组电极,从而控制施加至液晶层52的相应的像素大小部分的电场。

用于形成显示器14的像素的薄膜晶体管结构可位于基板诸如玻璃层上。基板和形成于薄膜晶体管基板的表面上的像素的结构共同形成薄膜晶体管层58。

显示驱动器电路中的栅极驱动器电路可用于在显示器14中的栅极线上生成栅极信号。栅极驱动器电路可由薄膜晶体管层58上的薄膜晶体管形成或可在单独的集成电路中实现。栅极驱动器电路可位于显示器14中的像素阵列的左、右两侧,或可仅位于像素阵列的一侧。

显示器14的数据线上的数据线信号输送模拟图像数据(例如,电压,其量值表示像素亮度级别)。数据线上的数据线信号被分发至像素列。与数据线垂直的栅极线上的栅极线信号被提供至像素行。在显示器14的操作期间,栅极线信号可依次被断言,以用图像数据加载连续的像素行。像素中的存储电容可用于在帧间保持数据。每个像素中的电极可用于将电场施加至液晶层52。在液晶材料52上产生的电场导致液晶材料中的液晶的取向发生变化。这改变了穿过与该电极相关联的像素中的液晶材料的光的偏振。偏振的变化可与图2的偏振器60和54一起用于控制传输通过显示器14的每个像素的光44的量。

图3中示出了例示性滤色器层的横截面侧视图。如图3所示,滤色器层56可具有滤色器层基板诸如基板90(例如透光玻璃层或透明塑料层等)。滤色器元件92阵列可在黑色矩阵94的开口中形成。滤色器元件92可包括红色、绿色和蓝色滤色器元件或其他颜色的滤色器元件。每个滤色器元件将颜色赋予离开显示器14中的相应像素的光。滤色器元件92和基板90(有时共同称为滤色器层56-1)可涂布有聚合物取向层诸如取向层56-2。取向层56-2可被处理,使得当层56用于显示器14中时,取向层56-2赋予层52中的液晶以期望的液晶取向(即,层56-2可充当液晶取向层)。

图4中示出了薄膜晶体管层58的一部分的横截面侧视图。如图4所示,薄膜晶体管层58可包括基板96(例如透明玻璃基板层、透光塑料层等)。用于针对显示器14的像素形成像素电路的薄膜电路可形成于基板96上。该电路可包括薄膜电路层98、平面化层100和结构诸如像素电极102。薄膜电路98可用于形成薄膜晶体管、电容器和其他电路。在显示器14中包含像素的有效区域中,电路98可形成像素电路。在显示器14的无效边界区域中,电路98可形成显示驱动器电路(例如薄膜栅极驱动器电路等)。

平面化层100可被作为聚合物液体而沉积并被固化以形成聚合物平面化层。电极102可包括多个v形指状物或其他电极结构,用于将电场施加至液晶层52。氧化铟锡或其他透明导电材料可用于形成电极102。开口可形成于平面化层100中,诸如接触孔开口104。晶体管端子可位于开口104的底部并可由导电的氧化铟锡结构102'接触,该导电的氧化铟锡结构将晶体管端子短接至电极102。基板96、薄膜电路98和平面化层100(有时可被统称为薄膜晶体管层56-1)可涂布有充当液晶取向层58-2的聚合物。

图5是显示器14的一部分的顶视图,其示出了接触孔104可相对于显示器14中的三个例示性像素(例如绿色像素gp、蓝色像素bp和红色像素rp)中的电极102的定位。图5还示出了数据线d和栅极线g的例示性位置。区域诸如例示性区域106(例如位于蓝色和红色像素接触孔104之间的区域)或显示器14的其他合适的区域可设置柱状间隔件,该柱状间隔件防止滤色器层56和薄膜晶体管层58的内表面之间的直接接触。

柱状间隔件可比显示器14的像素分布得更稀疏。例如,在显示器14中每隔40-50个像素可设置主柱状间隔件(即,在层56和层58之间跨整个层52的间隔件)。柱状间隔件还可包括子间隔件(即,不跨整个层52的间隔件,除非当层52被施加至显示器14上的压力压缩时)。在显示器14中每45个像素可具有10-20个子间隔件柱状间隔件。如果需要,可使用其他密度的柱状间隔件。

图6为具有柱状间隔件的例示性显示器的横截面侧视图。如图14所示,显示器14可具有滤色器层56、薄膜晶体管层58和位于层56和层58之间的液晶层52。柱状间隔件108可用于防止层56的内表面和层58的相对的内表面之间的直接接触。直接接触可导致取向层58-2和56-2的划痕和其他损坏。

柱状间隔件108可包括主柱状间隔件诸如主柱状间隔件108a。主柱状间隔件108a可具有高度为t3的薄膜晶体管层柱状间隔件部分110和相对的高度为t1的滤色器层柱状间隔件部分112。部分110和部分112通常彼此接触,如图6所示,并保持层56和层58之间的期望的盒厚(厚度t5)。柱状间隔件108还可包括子间隔件诸如子间隔件108b。子间隔件108b可包括高度为t4的薄膜晶体管层子间隔件柱状间隔件部分114和对应的高度为t2的滤色器层子间隔件柱状间隔件部分108。t1加t3的量值形成盒厚t5。t2加t4的量值小于t1加t3(即,柱状间隔件部分114和柱状间隔件部分108通常不彼此接触,除非力被施加至显示器14)。一般来讲,t1、t2、t3和t4可具有任何合适的量值。作为一个示例,t5可为1.7至1.8微米(或大于1微米或小于3微米),t1可为1.7微米(或大于1微米或小2微米),t3可为1.5至2微米(或大于1微米或小于3微米),t2可为1.3微米(或大于1微米或小于2微米),t4可为1.8微米或大于1微米或小于3微米等。

形成柱状间隔件108的柱状间隔件部分可具有纵向延伸(当从顶部观看显示器14时沿侧向维度y)或横向延伸(当从顶部观看显示器14时沿侧向维度x)的细长形状(例如矩形形状)。这些垂直的柱状间隔件部分可彼此交叉,使得柱状间隔件108的轮廓(占有面积)从上方观看时具有十字形状,如图7和图8所示。主柱状间隔件或子间隔件的薄膜晶体管层柱状间隔件部分(例如图6的部分110或部分114)纵向延伸,而主柱状间隔件或子间隔件的滤色器层柱状间隔件部分(例如图6的部分112或部分116)横向延伸的构型,有时可称为“纵向隆起”柱状间隔件。主柱状间隔件或子间隔件的薄膜晶体管层柱状间隔件部分(例如图6的部分110或部分114)横向延伸,而主柱状间隔件或子间隔件的滤色器层柱状间隔件部分(例如图6的部分112或部分116)纵向延伸的构型,有时可称为“横向隆起”柱状间隔件。

柱状间隔件部分可以是矩形的或可具有其他形状。矩形柱状间隔件可具有较窄的侧向尺寸(宽度):约7-10微米、大于5微米或小于15微米,并且可具有较长的侧向尺寸(长度):约15-50微米、大于10微米或小于50微米。

图7示出了例示性纵向隆起柱状间隔件。层58(标记为“tft”)上的柱状间隔件部分具有与纵向维度y平行的纵向轴线122,并且层56(标记为“cf”)上的柱状间隔件部分具有与横向维度x平行的纵向轴线120。

图8示出了例示性横向隆起柱状间隔件。层58(标记为“tft”)上的柱状间隔件部分具有与横向维度x平行的纵向轴线124,并且层56(标记为“cf”)上的柱状间隔件部分具有与纵向维度y平行的纵向轴线126。

显示器14可具有纵向和/或横向隆起柱状间隔件的任何合适的组合,用于形成主柱状间隔件和/或子间隔件。纵向隆起构型可表现出比横向隆起构型更好的机械强度,因此可期望在形成主柱状间隔件时使用纵向隆起构型。在纵向隆起设计中,在薄膜晶体管层柱状间隔件部分的顶部与接触孔104的底部之间的高度上具有相对较大的步长,其可使得形成层58-2的聚合物的一部分进入接触孔104并在层58-2中产生导致非期望的可见人工痕迹的非均匀性。横向隆起设计可被配置为使得薄膜晶体管层柱状间隔件部分覆盖并因此填充接触孔104,从而减少层58-2中的非均匀性。鉴于这些考虑因素,可期望显示器14具有混合型柱状间隔件设计,在该设计中,主柱状间隔件使用纵向隆起柱状间隔件构型形成,并且在该设计中,子间隔件柱状间隔件使用横向隆起柱状间隔件构型形成。该类构型示出于图9中,其中主柱状间隔件108a具有纵向隆起构型,并且其中子间隔件108b具有横向隆起构型。

如图9所示并且如图10的顶视图所示,部分114可与接触孔104重叠并填充接触孔(例如,一对相邻的接触孔104),从而有助于提高取向层58-2的均匀性。如果需要,部分114可延伸为足以覆盖三个或更多个接触孔104(参见例如图11的显示器14的例示性子间隔件108b中的部分114)。如图10和11所示,部分110和112彼此垂直延伸以形成十字形的主柱状间隔件108a,并且部分114和部分116可彼此垂直延伸以形成十字形子间隔件108b(作为示例)。

如果需要,薄膜晶体管层58上的柱状间隔件结构可由与平面化层100相同的材料(例如正性光致抗蚀剂诸如正性丙烯酸光致抗蚀剂或其他可光成像的聚合物)形成。这减少了工艺复杂性并有助于加工成形。图12示出了具有该类柱状间隔件的例示性显示器。如图12所示,平面化层100可形成于薄膜电路98和基板96上。柱状间隔件108(主柱状间隔件或子间隔件)可具有层58的层100上的薄膜晶体管层部分108-1,并可具有滤色器层56上的滤色器层部分108-2。部分108-1可由与层100相同的材料形成。

在图13的例示性构型中,平面化层100已使用半色调光刻掩模通过光刻方式进行图案化。半色调掩模将平面化层100位于柱状间隔件100的柱状间隔件部分108-1下方的部分100'的曝光不同于层100的其余部分,使得在显影之后,平面化层100'具有大于显示器14中其他地方的层100的厚度(tb)的厚度ta。因此,柱状间隔件部分108-2被形成为增厚的平面化层部分100'的整体部分。

如果需要,柱状间隔件108可具有圆形形状。如图14所示,例如,柱状间隔件108可具有形成于滤色器层56上的第一圆形部分(部分cf)和形成于薄膜晶体管层58上的第二圆形部分(部分tft)。cf部分和tft部分的圆形形状可有助于确保柱状间隔件的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之间的恒定接触面积,即使层56和58略微未对准。

根据实施方案,提供了具有垂直的第一侧向尺寸和第二侧向尺寸的显示器,该显示器包括具有内表面和相背对的外表面的滤色器层、具有外表面以及具有面向滤色器层的内表面的相背对的内表面的薄膜晶体管层、位于滤色器层和薄膜晶体管层之间的液晶材料层、主柱状间隔件,该主柱状间隔件中的每个主柱状间隔件具有在薄膜晶体管层的内表面上的沿第一侧向尺寸延伸的第一细长部分和在滤色器层的内表面上的沿第二侧向尺寸延伸的第二细长部分,以及子间隔件,该子间隔件中的每个子间隔件具有在薄膜晶体管层的内表面上的沿第二侧向尺寸延伸的第一细长部分和在滤色器层的内表面上的沿第一侧向尺寸延伸的第二细长部分。

根据另一个实施方案,薄膜晶体管层包括基板层、位于基板层上的薄膜晶体管电路和位于薄膜晶体管电路上的平面化层。

根据另一个实施方案,显示器包括平面化层中的接触孔。

根据另一个实施方案,每个子间隔件的第一细长部分填充接触孔中的至少一个接触孔。

根据另一个实施方案,每个子间隔件的第一细长部分填充接触孔中的两个接触孔。

根据另一个实施方案,每个子间隔件的第一细长部分填充接触孔中的三个接触孔。

根据另一个实施方案,主柱状间隔件中的每个主柱状间隔件的第一细长部分和平面化层由共同的聚合物材料形成。

根据另一个实施方案,聚合物材料包括正性丙烯酸光致抗蚀剂。

根据另一个实施方案,显示器包括平面化层上的氧化铟锡电极。

根据另一个实施方案,显示器包括接触孔的至少一部分中的氧化铟锡结构。

根据另一个实施方案,主柱状间隔件中的每个主柱状间隔件的第一细长部分和主柱状间隔件中的每个主柱状间隔件的第二细长部分具有矩形轮廓。

根据另一个实施方案,子间隔件中的每个子间隔件的第一细长部分和子间隔件中的每个子间隔件的第二细长部分具有矩形轮廓。

根据另一个实施方案,子间隔件中的每个子间隔件的第一细长部分和第二细长部分在不存在压缩位于内表面之间的液晶材料层的压力的情况下不彼此接触。

根据另一个实施方案,显示器包括内表面上的聚合物取向层。

根据另一个实施方案,薄膜晶体管层包括具有接触孔的平面化层,并且接触孔中的至少一些接触孔被填充有聚合物,而不是来自聚合物取向层的聚合物。

根据实施方案,提供了显示器,该显示器包括具有内表面和相背对的外表面的滤色器层、具有外表面以及具有面向滤色器层的内表面的相背对的内表面的薄膜晶体管层,薄膜晶体管层包括基板层、位于基板层上的薄膜晶体管电路和位于薄膜晶体管电路上的平面化层,该平面化层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并且第一部分比第二部分厚,位于滤色器层和薄膜晶体管层之间的液晶材料层,以及柱状间隔件,该柱状间隔件各自具有形成于滤色器层的内表面上的滤色器层部分并具有位于薄膜晶体管层上的相对的薄膜晶体管层部分,其被形成为第一部分中的相应的一个第一部分的整体部分。

根据另一个实施方案,滤色器层包括红色滤色器元件、蓝色滤色器元件和绿色滤色器元件,并且薄膜晶体管层具有v形电极。

根据另一个实施方案,柱状间隔件包括在滤色器层的内表面和薄膜晶体管层的内表面之间延伸的主柱状间隔件。

根据另一个实施方案,柱状间隔件包括子间隔件,该子间隔件中的每一个包括具有各自高度的第一子间隔件部分和第二子间隔件部分,并且主柱状间隔件具有大于子间隔件的第一子间隔件部分的高度和第二子间隔件部分的高度之和的高度。

根据实施方案,提供了显示器,该显示器包括具有内表面和相背对的外表面的滤色器层、具有外表面以及具有面向滤色器层的内表面的相背对的内表面的薄膜晶体管层,薄膜晶体管层包括基板层和位于基板层上的薄膜晶体管电路、位于滤色器层和薄膜晶体管层之间的液晶材料层,以及柱状间隔件,该柱状间隔件在薄膜晶体管层的内表面和滤色器层的内表面之间延伸并具有圆形形状。

上述仅为例示性的,并且如果需要,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作出各种修改形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