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37846阅读:408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和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的第二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间隔柱,所述间隔柱包括远离所述第二基板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基板包括平坦化层,所述平坦化层上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包括多个凹孔;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凹槽相接触。其中,所述凹槽向所述第一基板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一基板的正投影。通过将与间隔柱接触的第一基板上的平坦层设置成包括多个凹孔的凹槽结构,从而增加了间隔柱滑向像素透光区配向层的阻力,改善了由于间隔柱划伤像素透光区的配向层而引起的漏光不良以及由于间隔柱滑动引起的色偏不良。
【专利说明】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公开一般涉及显示技术,具体涉及液晶显示技术,尤其涉及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显示面板通常包括阵列基板、彩膜基板以及设置在阵列基板与彩膜基板之间的间隔柱和液晶层。图1A示出了现有的显示面板的示意性结构图。如图1A所示,显示面板100通常包括阵列基板101、彩膜基板102、设置在阵列基板101与彩膜基板102之间的间隔柱105以及设置在阵列基板101与彩膜基板102之间的液晶层106。阵列基板101包括平坦化层103,以及在平坦化层103上沿行方向分布的多个过孔104。间隔柱105通常设置在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过孔104之间。
[0003]随着像素分辨率的提高,在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过孔104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图1B示出了高分辨率显示面板中两个过孔之间的平坦化层及设置在其上的间隔柱的示意图。如图1B所示,由于形成过孔的工艺的原因,高分辨率显示面板的在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过孔之间的平坦化层103的形状类似一个弧面,间隔柱105在阵列基板上位于类似弧面的表面上。当显示面板受到外力挤压时,由于间隔柱105所处的阵列基板处为凸起结构,间隔柱105容易发生滑动。间隔柱105如果滑向像素透光区(图中未示出),会划伤像素透光区的配向层,造成漏光不良。
[0004]另外,由于间隔柱105滑动,会造成阵列基板与彩膜基板之间的液晶层的厚度不均匀,造成色偏不良。

【发明内容】

[0005]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所述的至少部分技术问题。
[0006]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和与第一基板相对设置的第二基板,以及设置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间隔柱,间隔柱包括远离第二基板的第一端;第一基板包括平坦化层,平坦化层上形成有凹槽,凹槽包括多个凹孔;第一端与凹槽相接触;其中,凹槽向第一基板的正投影覆盖第一端向第一基板的正投影。
[0007]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制作方法,所示显示面板制作方法包括在第一基板上形成平坦化层;在平坦化层上形成凹槽,凹槽包括多个凹孔;在与第一基板相对的第二基板上形成间隔柱,间隔柱位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间隔柱包括远离第二基板的第一端,第一端与凹槽相接触;其中,凹槽向第一基板的正投影覆盖第一端向第一基板的正投影。
[0008]本申请的方案,通过在与间隔柱接触的第一基板的平坦化层上设置包括多个凹孔的凹槽,增加了间隔柱滑动的阻力,使得间隔柱在外力作用下不容易滑动到像素透光区,从而改善了由于间隔柱滑动引起的漏光不良及挤压色偏不良。
【附图说明】
[0009]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0]图1A示出了现有的显示面板的示意性结构图;
[0011]图1B示出了高分辨率显示面板中两个过孔之间的平坦化层及设置在其上的间隔柱的不意图;
[0012I图2A示出了本申请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B示出了本申请显示面板中,间隔柱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14]图3示出了图2A所示与间隔柱接触的第一基板上的一种平坦化层的放大示意图;
[0015]图4A示出了本申请显示面板中第一基板俯视及间隔柱第一端在第一基板上的投影不意图;
[0016]图4B示出了图4A中凹槽的放大示意图;
[0017]图5不出了图2A所不显不面板中,间隔柱的另一种结构不意图;
[0018]图6示出了图2A所示与间隔柱接触的第一基板上的另一种平坦化层的放大示意图;
[0019]图7示出了本申请显示面板制作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002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0022I 请参考图2A,图2A示出了本申请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A所示,显示面板200包括第一基板21、第二基板22和设置在第一基板21和第二基板22之间的间隔柱P。
[0023]图2B示出了本申请显示面板中,间隔柱的一种结构示意图。间隔柱P的形状为圆台状。间隔柱包括第一端Pl和第二端P2。第一端Pl和第二端P2均为一个圆形,且第一端Pl的面积小于第二端P2的面积。其中,间隔柱P的第二端P2形成于第二基板上;间隔柱P远离第二基板的第一端Pl与第一基板相接触。
[0024]如图2A所示,在第一基板21上设置有平坦化层23。间隔柱P远离第二基板22的第一端与平坦化层23相接触。图3示出了图2A所示与间隔柱接触的第一基板上的平坦化层的放大示意图。如图3所示,与间隔柱的第一端接触的第一基板的平坦化层23上形成有凹槽24,间隔柱的第一端与凹槽24相接触。凹槽24内形成有多个凹孔25,凹孔25的深度m例如可以为平坦化层厚度的10%?75%。凹孔25向第一基板的正投影形状例如可以为四边形、圆形等等。也就是说凹槽24由多个凹孔25形成。凹孔25可以增加凹槽表面与间隔柱之间的摩擦力。由于形成凹孔25的工艺的原因,凹孔25的深度越深,则凹孔25向第一基板的投影的面积越大,具体的可以根据使用的需要来调整凹孔的深度。这样设置与间隔柱接触的第一基板的平坦化层,可以防止由于间隔柱在外力的作用下滑动到像素透光区而划伤像素透光区的配向层进而引起的挤压漏光不良。
[0025]请参考图4A,其示出了本申请显示面板中第一基板俯视及间隔柱第一端在第一基板上的投影示意图。
[0026]如图4A所示,间隔柱的第一端在第一基板21上的投影P1’沿图4A所示的第一方向分布。也就是说,间隔柱在第一基板21上沿第一方向分布。当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时,第一方向与扫描线延伸方向平行。与间隔柱的第一端接触的平坦化层中的凹槽24向第一基板21的投影24’的形状例如可以为多边形、圆形等等。凹槽24向第一基板21的正投影24’覆覆盖间隔柱远离第二基板的第一端向第一基板的正投影P1’。也就是说,间隔柱的第一端位于凹槽内。这样,即便在外力作用下,间隔柱也不容易滑出凹槽,也就是说,凹槽结构使得间隔柱不容易滑动至第一基板的像素透光区。减少了第一基板的像素透光区由于间隔柱滑动引起的配向层划伤,从而改善了由于配向层划伤而引起的漏光不良。
[0027]图4B示出了图4A中凹槽的放大示意图。如图4B所示,凹槽24包括多个凹孔25以及凹孔之间的区域253。凹孔25向第一基板的投影的形状例如可以为矩形、菱形、圆形等等。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凹孔25包括第一凹孔251和第二凹孔252。第一凹孔251为多个凹孔25中的任意一个凹孔25,第二凹孔252为与第一凹孔251距离最小的凹孔25。第一凹孔251的中心01与第二凹孔252的中心02之间的距离d满足如下条件:2um〈d〈6um。其中,凹槽24内的多个凹孔25的排列可以为规则的排列,也可以为不规则的排列。在凹槽中设置的多个凹孔使得凹槽表面凹凸不平,增加了间隔柱与凹槽之间的摩擦力,进一步加大了间隔柱滑出凹槽的阻力,从而进一步改善了由于间隔柱滑动造成配向层划伤而引起的漏光不良。
[0028]图5示出了图2A所示显示面板中,间隔柱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如图5所示,间隔柱P与第一基板接触的第一端P1’包括多个第三凹孔P12。第三凹孔P12的形状、大小、以及在第一端P1’上的分布例如可以与第一基板的平坦化层中凹槽内的凹孔的形状、大小及分布相同。这样,由于间隔柱的第一端具有多个第三凹孔,进一步加大了间隔柱的第一端与凹槽的摩擦力,从而进一步改善了由于间隔柱滑动造成配向层划伤而引起的漏光不良。
[0029]请继续参考图6,其示出了图2A所示与间隔柱接触的第一基板上的另一种平坦化层的放大示意图。在本实施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如图6所示,与间隔柱接触的第一基板上的平坦化层63(同图2A中的平坦化层23)中的凹槽64包括多层平台65。且每层平台65向第一基板的投影所覆盖的面积不相同。从凹槽底部向上,每层平台65向第一基板的投影的所覆盖的面积依次增加。也就是说,凹槽64是由不同层平台65组成的。凹槽的深度m例如可以为平坦化层厚度的10%?75%。间隔柱的第一端可以与凹槽64中的任意一层平台接触。这样设置凹槽,由于凹槽是由不同层的平台组成,当间隔柱的一端设置在某一层平台上时,由于平台的台阶的作用,使得间隔柱很难滑出该层平台。这样,具有多层平台结构的凹槽阻挡了间隔柱的第一端滑出凹槽外,改善了由于间隔柱滑动引起的漏光不良以及色偏不良。
[0030]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显示面板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第一基板例如可以为阵列基板,第二基板例如可以为彩膜基板。如图4A所示,在第一基板21上预先设置有多条扫描线201、像素电极202以及沿扫描线201延伸方向在平坦化层上分布的多个过孔203。在阵列基板中还包括薄膜晶体管(图中未画出),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漏/源极。其中,栅极与扫描线201电连接。上述第一基板21上的平坦化层设置在薄膜晶体管、扫描线201之上。设置于第一基板21上的像素电极202与薄膜晶体管的源/漏极通过分布在平坦化层上的过孔203连接。上述与间隔柱接触的第一基板21中的凹槽例如可以设置于在扫描线延伸方向上相邻的两个过孔203之间。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阵列基板与彩膜基板之间的液晶层。上述阵列基板上的凹槽结构以及间隔柱的凹孔结构增加了凹槽与间隔柱之间的摩擦力,使得间隔柱不容易在凹槽中滑动。这样不但可以降低间隔柱滑动到像素透光区而划伤配向膜引起的漏光不良发生率,还可以改善由于间隔柱滑动引起的阵列基板与彩膜基板之间的液晶厚度不均而引起的色偏不良。
[0031]请继续参考图7,其示出了本申请显示面板制作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700。如图7所示,本申请显示面板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2]步骤701,在第一基板上形成平坦化层。
[0033]在本实施例中,平坦化层例如可以是有机膜层。也就是说,在第一基板上形成一层具有平坦化作用的有机膜层。
[0034]步骤702,在平坦化层成上形成凹槽,凹槽包括多个凹孔。
[0035]在步骤702中,在第一基板上形成的平坦化层上形成凹槽。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可以使用半掩膜版(Halftone)工艺在上述第一基板的平坦化层上形成凹槽。具体可以预先设置半掩膜版上对应凹槽的不同位置处的曝光率来形成凹槽。使用半掩膜版在第一基板的平坦化层上形成的凹槽中例如可以包括多个凹孔。这些凹孔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或者使用半掩膜版在第一基板的平坦化层上形成的凹槽中可以包括多层平台,从凹槽底部开始至凹槽的最顶层平台,多层平台向第一基板的正投影的面积依次增加。
[0036]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还可以使用具有多个通孔的掩膜版在上述第一基板的平坦化层上形成凹槽。使用具有多个通孔的掩膜版在第一基板的平坦化层上形成的凹槽例如可以包括多个凹孔。上述掩膜版中的通孔的形状例如可以为多边形、圆形中的一种或多种。上述通孔的面积范围例如可以为2.25?4um2。掩摸版上的多个通孔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的中心和第二通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L满足:2Um〈L〈6Um,其中第一通孔为多个通孔中的任意一个通孔,第二通孔为与第一通孔距离最小的通孔。
[0037]由于上述通孔的尺寸不到光刻工艺中使用的照射光线的波长的10倍,当一束照射光线照射到上述通孔时发生衍射。发生衍射的光束在第一基板上具有最高亮度的中心光斑,以及分布在中心光斑外侧的多个明暗相间的光环(或者光环的一部分)。这样,对应于不同通孔的中心光斑外侧的明暗相间的光环(或者光环的一部分)包括重叠的部分,重叠的明暗相间的光环发生光线叠加或抵消。对应于每个通孔的中心光斑在第一基板的平坦化层上形成一个凹孔,凹孔的中心与通孔的中心相对应。同时通过多个通孔衍射的明暗相间光环叠加的部分也腐蚀掉一部分平坦化层。因此,凹槽的内部的任意两个凹孔之间的表面的高度也低于凹槽之外的平坦化层表面的高度。
[0038]步骤703,在与第一基板相对的第二基板上形成间隔柱,间隔柱包括远离第二基板的第一端,第一端与凹槽相接触。
[0039]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在第二基板上涂布一层间隔柱材料,然后使用光刻工艺形成间隔柱。形成有间隔柱的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相对设置。这样,间隔柱位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间隔柱远离第二基板的一端视为第一端。间隔柱的第一端与步骤702中形成的第一基板平坦化层上的凹槽相接触。同时,凹槽向第一基板的正投影覆盖间隔柱的第一端向第一基板的正投影,也就是,间隔柱的第一端位于凹槽内。
[0040]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上述显示面板制作方法还包括使用半掩膜版或者使用具有多个通孔的掩膜版在间隔柱的第一端形成多个第三凹孔。
[0041]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显示面板制作方法例如可以用于制作液晶显示面板。则第一基板例如可以为用于制作液晶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第二基板例如可以为用于制作液晶显示面板的彩膜基板。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上述显示面板制作方法还可以包括:在第一基板上形成平坦化层之前,在第一基板上形成像素电极、薄膜晶体管以及扫描线。其中,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源/漏电极。扫描线与栅极例如可以同层设置,且扫描线与栅极电连接。平坦化层设置在薄膜晶体管以及扫描线之上。另外,上述显示面板制作方法还可以包括在平坦化层上沿扫描线延伸方向形成多个过孔,以使像素电极与薄膜晶体管的源/漏极通过过孔连接。具体的,可以在形成凹槽的半掩膜版上设置对应过孔的开口来形成过孔,或者在具有多个通孔的掩膜版上设置对应过孔的开口来形成多个过孔。也就是说,在形成凹槽的同时形成过孔,或者说在形成过孔的同时形成凹槽。位于阵列基板的平坦化层上的凹槽例如可以形成于沿扫描线延伸方向上相邻的两个过孔之间。
[0042]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主权项】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和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的第二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间隔柱,所述间隔柱包括远离所述第二基板的第一端; 所述第一基板包括平坦化层,所述平坦化层上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包括多个凹孔; 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凹槽相接触; 其中,所述凹槽向所述第一基板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一基板的正投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孔的深度为所述平坦化层厚度的 10%?7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孔包括第一凹孔和第二凹孔,所述第一凹孔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凹孔的中心之间距离d满足:2um〈d〈6um; 其中,所述第一凹孔为所述多个凹孔中的任意一个凹孔,所述第二凹孔为与所述第一凹孔距离最小的凹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包括多个第三凹孔。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 所述第一基板为阵列基板,所述第二基板为彩膜基板; 所述第一基板包括多条扫描线,以及沿扫描线延伸方向分布的多个过孔,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像素电极与薄膜晶体管的源/漏极通过所述过孔连接; 所述凹槽位于在所述扫描线延伸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过孔之间。6.一种显示面板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第一基板上形成平坦化层; 在所述平坦化层上形成凹槽,所述凹槽包括多个凹孔; 在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的第二基板上形成间隔柱,所述间隔柱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所述间隔柱包括远离所述第二基板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凹槽相接触; 其中,所述凹槽向所述第一基板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一基板的正投影。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平坦化层上形成凹槽,包括: 使用半掩膜版在所述平坦化层上形成所述凹槽。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平坦化层上形成凹槽,还包括: 使用具有多个通孔的掩膜版在所述平坦化层上形成所述凹槽; 其中,所述多个通孔的形状为多边形、圆形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凹孔的中心与所述通孔的中心相对应。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中心与所述第二通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L满足:2um〈L〈6um; 其中,所述第一通孔为所述多个通孔中的任意一个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为与所述第一通孔距离最小的通孔。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显示面板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制作方法还包括: 使用所述半掩膜版或者使用所述具有多个通孔的掩膜版在所述第一端形成多个第三凹孔。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制作方法用于制作液晶显示面板; 所述第一基板为阵列基板,所述第二基板为彩膜基板; 所述显示面板制作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在第一基板上形成平坦化层之前,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形成像素电极、薄膜晶体管以及扫描线,其中,所述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源/漏电极,且所述扫描线与所述栅极电连接; 所述平坦化层设置在所述薄膜晶体管以及所述扫描线之上,在所述平坦化层上沿所述扫描线延伸方向形成多个过孔,所述像素电极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源/漏极通过所述过孔连接; 所述凹槽形成于沿所述扫描线延伸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过孔之间。
【文档编号】G02F1/1333GK106019670SQ201610498253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6月29日
【发明人】张沼栋, 周秀峰, 吴树茂
【申请人】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