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53313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三维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三维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三维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三维显示装置一般都包括平面显示面板和透镜面板,所述平面显示面板与所述透镜面板叠加组合为一体,所述透镜面板用于将所述平面显示面板所显示的图像以三维显示的形式展示。

传统的透镜面板中的棱镜的形状一般都是固定的、不可变的,当所述平面显示面板所显示的图像对三维显示的景深要求发生变化时,所述透镜面板无法适应该景深要求来展示三维显示效果最优的三维图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维显示装置,其能优化三维显示效果。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三维显示装置,所述三维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液晶盒透镜面板,所述液晶盒透镜面板用于形成棱镜阵列,所述棱镜阵列包括至少两棱镜条,至少两所述棱镜条以阵列的形式排列,所述液晶盒透镜面板用于与所述显示面板共同形成三维图像,所述液晶盒透镜面板包括: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基板上设置有第一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至少两条状电极,至少两所述条状电极的一端通过公共导线连接;第二基板,所述第二基板上设置有第二电极层和遮光构件层,所述遮光构件层包括至少两遮光条,至少两所述遮光条位于所述第二基板上与所述条状电极对应的位置处;液晶层,所述液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其中,所述条状电极的边缘处设置有延伸部阵列,所述延伸部阵列包括至少两延伸部,所述延伸部沿平行于所述第一基板所在的平面往远离所述条状电极的主体部的方向延伸,所述延伸部的长度小于所述条状电极的所述主体部的宽度,所述遮光构件的宽度大于所述条状主体的所述主体部的宽度;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用于在接收到预定电压时在所述液晶层处形成电场,以使所述液晶层中位于相邻两所述条状电极之间的位置处的液晶分子在所述电场的作用下形成所述棱镜条;所述三维显示装置还包括扣合构件,所述扣合构件设置有弹簧扣,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液晶盒透镜面板上设置有弹簧扣凹槽,所述扣合构件通过所述弹簧扣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液晶盒透镜面板上的弹簧扣凹槽相扣合。

在上述三维显示装置中,所述液晶盒透镜面板还包括:固定构件,所述固定构件用于将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相固定。

在上述三维显示装置中,所述固定构件包覆所述液晶盒透镜面板的边缘,并且所述固定构件与所述第一基板背向所述液晶层的一面以及所述第二基板背向所述液晶层的一面相咬合。

在上述三维显示装置中,所述固定构件设置有第一咬合齿和第二咬合齿,所述第一咬合齿用于与所述第一基板背向所述液晶层的一面相咬合,所述第二咬合齿用于与所述第二基板背向所述液晶层的一面相咬合。

在上述三维显示装置中,所述延伸部的宽度大于相邻两所述延伸部之间的间距。

在上述三维显示装置中,所述遮光条的宽度等于所述条状主体的所述主体部的宽度与位于所述主体部两侧的所述延伸部的长度的和。

在上述三维显示装置中,所述液晶盒透镜面板还包括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用于向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施加所述预定电压。

在上述三维显示装置中,所述液晶盒透镜面板还包括电源,所述电源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

在上述三维显示装置中,所述液晶盒透镜面板还包括密封构件,所述密封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所述密封构件用于对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所围成的空间进行密封,以容纳所述液晶层。

在上述三维显示装置中,所述密封构件设置有液晶注入接口,所述液晶层是通过利用液晶注入接头往所述液晶注入接口中注入液晶分子来形成的。

相对现有技术,本发明能优化三维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三维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三维显示装置中的液晶盒透镜面板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液晶盒透镜面板中的液晶分子所形成的棱镜条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图2和图3,图1为本发明的三维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三维显示装置中的液晶盒透镜面板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液晶盒透镜面板中的液晶分子所形成的棱镜条的示意图。

本发明的三维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01和液晶盒透镜面板102,所述液晶盒透镜面板用于形成棱镜阵列,所述棱镜阵列包括至少两棱镜条,至少两所述棱镜条以阵列的形式排列,所述液晶盒透镜面板用于与所述显示面板共同形成三维图像,所述液晶盒透镜面板包括第一基板201、第二基板202和液晶层203。

所述第一基板上设置有第一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至少两条状电极,至少两所述条状电极的一端通过公共导线连接。

所述第二基板上设置有第二电极层和遮光构件层,所述遮光构件层包括至少两遮光条,至少两所述遮光条位于所述第二基板上与所述条状电极对应的位置处。

所述液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

其中,所述条状电极的边缘处设置有延伸部阵列,所述延伸部阵列包括至少两延伸部,所述延伸部沿平行于所述第一基板所在的平面往远离所述条状电极的主体部的方向延伸,所述延伸部的长度小于所述条状电极的所述主体部的宽度,所述遮光构件的宽度大于所述条状主体的所述主体部的宽度。

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用于在接收到预定电压时在所述液晶层处形成电场,以使所述液晶层中位于相邻两所述条状电极之间的位置处的液晶分子2041在所述电场的作用下形成所述棱镜条204。

所述三维显示装置还包括扣合构件,所述扣合构件设置有弹簧扣,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液晶盒透镜面板上设置有弹簧扣凹槽,所述扣合构件通过所述弹簧扣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液晶盒透镜面板上的弹簧扣凹槽相扣合。

所述延伸部的宽度大于相邻两所述延伸部之间的间距。

所述遮光条的宽度等于所述条状主体的所述主体部的宽度与位于所述主体部两侧的所述延伸部的长度的和。

所述液晶盒透镜面板还包括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用于向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施加所述预定电压。

所述液晶盒透镜面板还包括电源,所述电源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

所述液晶盒透镜面板还包括固定构件,所述固定构件用于将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相固定。

所述固定构件包覆所述液晶盒透镜面板的边缘,并且所述固定构件与所述第一基板背向所述液晶层的一面以及所述第二基板背向所述液晶层的一面相咬合。

所述固定构件设置有第一咬合齿和第二咬合齿,所述第一咬合齿用于与所述第一基板背向所述液晶层的一面相咬合,所述第二咬合齿用于与所述第二基板背向所述液晶层的一面相咬合。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能优化三维显示效果。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液晶盒透镜面板还包括密封构件,所述密封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所述密封构件用于对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所围成的空间进行密封,以容纳所述液晶层。

所述密封构件设置有液晶注入接口,所述液晶层是通过利用液晶注入接头往所述液晶注入接口中注入液晶分子来形成的。

所述液晶注入接头用于向所述液晶盒透镜面板中待注入液晶分子的液晶注入接口注入液晶分子。

所述液晶注入接头包括壳体、液晶注入管和调整构件。所述壳体设置为管状。所述液晶注入管具有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所述液晶注入管具有卡设部,所述卡设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末端和所述第二末端之间。所述卡设部可以是扣环(例如,c型扣环)或凸环,所述扣环或凸环扣接(固定)在所述液晶注入管上,并且所述扣环或凸环的扣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一末端和所述第二末端之间。所述调整构件套接(嵌套)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调整构件具有一容纳室和一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容纳室相连,所述容纳室内设置有一弹性构件,所述弹性构件可例如为弹簧,所述液晶注入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液晶注入管的所述卡设部设置于所述容纳室内,所述液晶注入管的第一末端露出于所述调整构件以及所述壳体外,所述液晶注入管的第二末端穿过所述弹性构件,所述卡设部与所述弹性构件接触,即,所述液晶注入管的所述卡设部与所述第二末端之间的部分位于所述调整构件内,所述卡设部用于将所述液晶注入管的至少一部分卡设于所述容纳室内。所述壳体的横截面的形状与所述调整构件的横截面的形状对应。具体地,在所述壳体的横截面的形状中,与所述壳体的内壁对应的形状为六边形,与所述调整构件的外壁对应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六边形。

所述第一末端用于与所述液晶盒透镜面板中待注入液晶分子的液晶注入接口相抵接,并向所述液晶注入接口输出液晶分子。所述第二末端用于与液晶输送管连接,并通过所述液晶输送管接收液晶分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调整构件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在所述壳体上所处的位置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在所述调整构件上所处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相互拼接。例如,所述第一限位部为所述壳体的内壁所对应的内角,所述第二限位部为所述调整构件的外壁所对应的外角,所述内角和所述外角的形状相对应,所述内角和所述外角相拼接。或者,所述第一限位部为所述壳体的内壁上的滑槽,所述第二限位部为所述调整构件的外壁上的导轨,所述滑槽和所述导轨相嵌套。设置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有利于防止所述壳体和所述调整构件中的任意一者环绕所述液晶注入接头所对应的轴转动。

此外,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用于使得所述壳体和所述调整构件相脱离或相结合,具体地,在所述调整构件从所述壳体脱离的过程中,所述调整构件用于通过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沿所述壳体的中心轴相对滑动,在所述调整构件与所述壳体结合的过程中,所述调整构件用于通过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沿所述壳体的中心轴相对滑动。

在本实施例的所述液晶注入接头中,所述调整构件用于调整所述弹性构件的初始压缩量,以使所述液晶注入管露出于所述壳体外部的长度处于预定范围内,从而使得所述液晶注入管的所述第一末端与待注入液晶分子的液晶注入接口充分抵接。所述调整构件包括第一调整件和第二调整件。所述第一通孔设置于所述第一调整件上,所述第一调整件具有第一内腔和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一通孔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调整件的相对的两端,具体地,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第一调整件背向所述第二调整件的一端处,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第一调整件面向所述第二调整件的一端处。所述第一内腔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一开口之间。所述第二调整件包括第一嵌入部,所述第一嵌入部位于所述第二调整件面向所述第一调整件的一端,所述第一嵌入部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嵌入到所述第一内腔内,所述第一嵌入部的顶面与所述第一内腔构成(围成)所述容纳室,所述第一嵌入部的所述顶面与所述弹性构件接触,即,所述第一嵌入部的所述顶面和所述液晶注入管的所述卡设部将所述弹性构件夹在中间,所述第一嵌入部的所述顶面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液晶注入管的所述第二末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嵌入部的横截面的半径与所述第一开口的横截面的半径对应。

所述第一内腔具有第一螺纹,所述第一螺纹位于所述第一内腔中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部位。所述第二调整件的所述第一嵌入部的外壁具有第二螺纹。所述第一螺纹和所述第二螺纹相匹配,即,所述第一螺纹和所述第二螺纹的螺距、旋转方向相同,所述第一调整件和所述第二调整件通过所述第一螺纹和所述第二螺纹耦合为一体。

所述调整构件用于通过以下方式来调整所述弹性构件的初始压缩量:在所述调整构件脱离所述壳体的情况下(从所述壳体中取出所述调整构件),固定所述第一调整件、所述第二调整件中的任意一者,绕所述液晶注入管所对应的轴,旋转所述第一调整件、所述第二调整件中的另外一者,以使所述第二调整件的所述第一嵌入部的顶面与所述液晶注入管的所述卡设部的距离为第一预定距离,所述第一预定距离与所述弹性构件的初始压缩量对应。例如,固定所述第一调整件,绕所述液晶注入管的长度方向所对应的轴,旋转第二调整件,使得所述第一调整件和所述第二调整件在所述第一螺纹和所述第二螺纹的配合下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嵌入部的顶面和所述卡设部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预定距离。其中,初始压缩量与预压缩量对应,预压缩量是指所述弹性构件在工作前预先被压缩的距离,例如,如该参数设为0,则弹性构件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

所述第二调整件还包括第一容纳通道,所述第一容纳通道与所述第二通孔相连,所述第一容纳通道用于容纳所述液晶注入管的所述第二末端以及所述液晶注入管的至少一部分。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液晶注入管内设置有磁铁块,或者,所述卡设部内设置有所述磁铁块。

所述壳体的外壁还设置有线圈,所述壳体嵌套于所述线圈内,或者,所述线圈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线圈用于产生电磁场,以使所述磁铁块带动所述液晶注入管在所述电磁场所对应的电磁作用力的作用下沿所述液晶注入管的长度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调整件由所述壳体支撑,具体地,所述第二调整件由所述壳体的内壁或内部底面支撑。所述第二调整件支撑所述第一调整件和所述液晶注入管。

由于所述弹性构件在经过长时间使用后,弹性会发生衰减,所述弹性构件长度可能会缩短,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通过对所述弹性构件的压缩量进行微调,以补偿由于所述弹性构件的长度缩短所造成的所述液晶注入管无法充分地与待注入液晶分子的液晶注入接口抵接的不足。本发明有利于灵活地对所述弹性构件的压缩量进行调节,实现了对所述弹性构件的长度衰减的补偿。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调整构件还用于调整所述液晶注入管的初始抵接位置(长度)。其中,所述初始抵接位置可以指:在初始状态下,所述液晶注入管的所述第一末端(或者所述第二末端、所述卡设部)在沿所述液晶注入管的长度方向上相对所述壳体伸出的位置(长度)。

为此,所述调整构件还包括第三调整件,所述第三调整件与所述第二调整件连接,所述第三调整件卡设于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三调整件由所述壳体支撑,具体地,所述第三调整件由所述壳体的内壁或内部底面支撑。所述第三调整件支撑所述第二调整件、所述第一调整件和所述液晶注入管。

所述第三调整件具有第二内腔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第三调整件面向所述第二调整件的一端上。所述第二内腔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

所述第二调整件还包括第二嵌入部。所述第二嵌入部的横截面的半径与所述第二开口的横截面的半径对应。所述第二嵌入部通过所述第二开口嵌入到所述第二内腔内。

所述第二调整件的所述第二嵌入部的外壁具有第三螺纹。所述第二内腔具有第四螺纹。优选地,所述第四螺纹位于所述第二内腔中靠近所述第二开口的部位。所述第三螺纹和所述第四螺纹相匹配,即,所述第三螺纹和所述第四螺纹的螺距、旋转方向相同,所述第二调整件和所述第三调整件通过所述第三螺纹和所述第四螺纹耦合为一体。

所述调整构件用于通过以下方式来调整所述液晶注入管的初始抵接位置:在所述调整构件脱离所述壳体的情况下(从所述壳体中取出所述调整构件),固定所述第二调整件、所述第三调整件中的任意一者,绕所述液晶注入管所对应的轴,旋转所述第二调整件、所述第三调整件中的另外一者,以使所述第二调整件的所述第一嵌入部的顶面与所述第三调整件的底面的距离为第二预定距离,其中,所述第二预定距离与所述初始抵接位置和/或所述初始压缩量对应。例如,固定所述第二调整件,绕所述液晶注入管的长度方向所对应的轴,旋转第三调整件,使得所述第二调整件和所述第三调整件在所述第三螺纹和所述第四螺纹的配合下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从而使得所述第二调整件的所述第一嵌入部的顶面与所述第三调整件的底面的距离为第二预定距离。

所述第三调整件可以通过螺钉固定于所述壳体上,具体地,所述第三调整件和所述壳体上均设置有螺孔,所述第三调整件和所述壳体通过所述螺钉固定为一体。所述第三调整件还可以通过弹簧扣和弹簧扣凹槽固定与所述壳体上,具体地,所述第三调整件和所述壳体上分别设置有弹簧扣、弹簧扣凹槽中的一者,所述弹簧扣、所述弹簧扣凹槽相互扣合。

在调节所述弹性构件的预压缩量时,先将所述第一调整件(外套筒)抬离,固定所述第一调整件(上套筒)与所述第三调整件(下套筒),旋转所述第二调整件(中套筒),使其沿所述液晶注入管所对应的轴的方向移动,从而调节所述弹性构件的预压缩量。在旋转所述第二调整件时,所述第一调整件与第三调整件相对所述第二调整件作速度相同而方向相反的旋转,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调整件与所述第三调整件在所述液晶注入管所对应的轴的方向的相对移动为零(因所述第一调整件与所述第二调整件内螺纹的螺距相等),因此可以实现只调节所述弹性构件的预压缩量而不改变所述液晶注入管的整体高度的目的。

在调整所述液晶注入管的初始抵接位置时,抬起所述第一调整件,固定所述第一调整件与所述第二调整件,旋转所述第三调整件,即可调整所述液晶注入管的整体高度而不改变所述弹性构件的预压缩量。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有利于调整所述弹性构件的预压缩量和所述液晶注入管的初始抵接位置,从而使得本发明的所述液晶注入管能够与待注入液晶分子的液晶注入接口充分抵接。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第二调整件具有第三内腔和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位于所述第二调整件背向所述第一调整件的一端处。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三内腔相连,所述第三内腔与所述第一容纳通道相连。

所述第三调整件还包括第三嵌入部。所述第三嵌入部的横截面的半径与所述第三开口的横截面的半径对应。所述第三调整件还设有第二容纳通道,所述第二容纳通道在所述第三调整件上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容纳通道在所述第二调整件上的位置对应。

其中,所述第三嵌入部通过所述第二开口嵌入到所述第三内腔内。

所述第三内腔具有第五螺纹。所述第三调整件的所述第三嵌入部的外壁具有第六螺纹。其中,所述第五螺纹和所述第六螺纹相匹配,即,所述第五螺纹和所述第六螺纹的螺距、旋转方向相同,所述第二调整件和所述第三调整件通过所述第五螺纹和所述第六螺纹耦合为一体。

所述第三嵌入部的顶面上还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二容纳通道与所述第三通孔相连,所述第二容纳通道用于容纳所述液晶注入管的所述第二末端和所述液晶注入管的至少一部分。

综上所述,虽然本发明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