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17888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面板包括配向层、像素电极、绝缘层以及公共电极,配向层分别与像素电极和绝缘层接触。当栅极驱动电路工作时,配向层会残留电荷,虽然像素电极为导体,但是,由于薄膜晶体管只有极少一部分时间处于打开状态,因此,配向层上残留的大部分电荷无法通过像素电极导走,电荷残留会导致显示面板出现残影。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能够减少配向层上静电荷的残留,以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所述阵列基板包括依次设置的公共电极、第一绝缘层、多个像素电极以及配向层,

所述第一绝缘层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过孔,所述配向层经由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公共电极接触。

优选的,所述第一过孔内设置有与所述像素电极同层设置的导电材料,所述导电材料分别与所述配向层和所述公共电极电连接。

优选的,还包括彩膜基板,所述彩膜基板设置在所述配向层远离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所述彩膜基板包括黑矩阵,

所述黑矩阵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过孔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

优选的,所述第一绝缘层上位于相邻两个像素电极之间的区域内均开设有所述第一过孔,所述配向层经由各所述第一过孔与各所述公共电极接触。

优选的,还包括薄膜晶体管,所述像素电极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相连接的一端为所述像素电极的信号传输端,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过孔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像素电极之间远离所述像素电极的信号传输端的区域内。

优选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过孔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像素电极之间的区域内,且沿第一方向设置在该区域的中间部位,所述第一方向为各所述像素电极排列形成的行的方向。

优选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过孔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像素电极之间的区域内,且沿第二方向设置在该区域的中间部位,所述第二方向为各所述像素电极排列形成的列的方向。

优选的,所述第一过孔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像素电极之间的区域,且分别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设置在该区域中间部位,

所述第一方向为各所述像素电极排列行成的行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各所述像素电极排列形成的列的方向。

优选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过孔为条形孔,所述像素电极为条形电极,所述第一过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像素电极的长度方向一致。

优选的,还包括薄膜晶体管,

各所述像素电极与每个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相连接的一端为所述像素电极的信号传输端,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过孔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信号传输端之间的区域内。

优选的,所述第一过孔沿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区域的中间部位,所述第一方向为各所述像素电极排列形成的行的方向。

优选的,所述第一过孔沿第二方向设置于所述区域的中间部位,所述第二方向为各所述像素电极排列形成的列的方向。

优选的,所述第一过孔分别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设置于所述区域的中间部位,

所述第一方向为各所述像素电极排列形成的行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各所述像素电极排列形成的列的方向。

优选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过孔为方形孔。

优选的,还包括至少一条第一触控走线,与所述像素电极同层设置的导电材料分别与所述公共电极以及至少一条所述第一触控走线电连接,

在触控阶段,所述公共电极复用为触控电极。

优选的,还包括至少一条虚拟触控走线,

至少一条所述虚拟触控走线与所述公共电极绝缘设置。

优选的,各所述第一过孔的形状分别为条形、方形、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中的任意一者。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其中,绝缘层上开设有过孔,公共电极经由该第一过孔与配向层接触。这样设置后,虽然薄膜晶体管处于打开状态的时间很短,但是,由于公共电极始终处于导通状态,所以,配向层上残留的静电荷能够通过公共电极被导走,从而减少了配向层上静电荷的残留,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开设有第一过孔显示面板的剖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配向层与公共电极接触的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彩膜基板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过孔开设于第一位置处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过孔开设于第一位置处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过孔开设于第一位置处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过孔开设于第一位置处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过孔开设于第二位置处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过孔开设于第二位置处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过孔开设于第二位置处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过孔开设于第二位置处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包括第一触控走线的显示面板的剖视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包括虚拟触控走线的显示面板的剖视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阵列基板;

11-公共电极;

12-第一绝缘层;

121-第一过孔;

13-像素电极;

13’-导电材料;

13”-导电材料;

131-信号传输端;

15-第一触控走线;

15’-虚拟触控走线;

16-第二绝缘层;

17-平坦化层;

18-配向层;

19-第二过孔;

2-薄膜晶体管;

21-漏极;

22-栅极;

23-源极;

3-彩膜基板;

31-黑矩阵;

4-显示装置。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被形成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形成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形成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请参考图1,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部分结构的剖视图。该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1、以及薄膜晶体管2等,阵列基板1上依次设置公共电极11、第一绝缘层12、多个像素电极13以及配向层18。一般地,公共电极11和像素电极13通常为透明导电薄膜,第一绝缘层12为pvc(polyvinylchloride,聚氯乙烯)层,配向层为pi(polyimide)层。

各像素电极13通过开设在第一绝缘层12上的过孔与薄膜晶体管2的漏极21连接,薄膜晶体管2还包括栅极22和源极23,栅极22与扫描线连接,源极23与数据线连接,像素电极13和薄膜晶体管2共同构成一个像素单元。

当栅极驱动电路向扫描线输出扫描信号时,扫描信号通过栅极22使薄膜晶体管2打开,源极23与漏极21导通,以向像素电极13供电,此时,由ic端提供的数据信号方可输入像素电极13,该数据信号为像素电极13提供电势,该电势在公共电极11和像素电极13之间形成电场。

在显示面板的显示过程中,由于薄膜晶体管2大部分时间处于关断状态,由此造成残留在配向层18中的静电荷无法被像素电极13导走,导致显示面板出现残影。为此,请参考图2,本申请提出,在第一绝缘层12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过孔121,配向层18经由第一过孔121与公共电极11接触,这样一来,即使薄膜晶体管2大部分时间处于关断状态,但是,由于公共电极11始终处于导通状态,例如,在显示阶段,公共电极11接收公共端信号,在触控阶段,公共电极11接收触控信号,所以,配向层18上残留的静电荷能够通过公共电极11被导走,从而减少了配向层18上静电荷的残留,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

配向层18经由第一过孔121与公共电极11相接触,一种具体的接触方式可以是,请参考图3,在第一过孔121内设置有与像素电极13同层设置的导电材料13’,配向层18经由该导电材料13’与公共电极11电连接。已知地,在显示面板的加工过程中,透明导电薄膜通常采用沉积的方式附着在衬底上,以形成像素电极13或公共电极11。该方案中,该导电材料13’与像素电极13同层设置,使得该导电材料13’可以与像素电极13在同一膜层中加工形成,并将导电材料13’沉积在第一过孔121中,此时的导电材料13’无需单独加工,由此节省了显示面板的加工步骤,简化了显示面板的加工工艺。

当设置第一过孔121时,需要考虑第一过孔121的开设位置,特别地,对于液晶显示面板而言,第一过孔121的开设位置会直接影响显示面板的开口率。为此,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可以将第一过孔121开设在第一绝缘层12上彩膜基板3的黑矩阵31所能够覆盖的区域内,换句话说,即彩膜基板3的黑矩阵31在阵列基板1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一过孔121在阵列基板1上的正投影。如此一来,第一过孔121的设置既能够有效导走配向层18上残留的电荷,也不会减小显示面板的开口率。

开设于第一绝缘层12上的第一过孔121的位置有多种选择,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图5示出了第一过孔121开设于第一位置处的示意图。

多个像素电极13沿第一方向(图4中的x方向)平行排布,第一方向为各像素电极13排列的行方向。各像素电极13上与每个薄膜晶体管2的漏极21相连接的一端为像素电极13的信号传输端131,其中,至少一个第一过孔121可以设置在相邻两个像素电极13之间远离像素电极13的信号传输端131的区域内,为了简单起见,此区域记作第一区域a。这样设置后,一方面,第一区域a为黑矩阵所覆盖的区域,显示面板的开口率不会降低;另一方面,第一过孔121设置在远离信号传输端131的部位可以减小产生在导电材料13’与薄膜晶体管的栅极22、源极23、或漏极21之间的寄生电容。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至少一个第一过孔121设置在相邻两个像素电极13之间远离像素电极13的信号传输端131的区域内”指的是,在相邻两个像素电极13之间远离像素电极13的信号传输端131的区域内可以设置一个或者多个第一过孔121,又或者,有些第一过孔121也可以设置在其它位置,而不是全部第一过孔121都设置在第一区域a。

可选地,请参考图6,可以在相邻两个像素电极13之间的第一区域a内仅设置一个第一过孔121,第一过孔121沿第一方向设置在第一区域a的中间部位。

可选地,请参考图7,也可以在相邻两个像素电极13之间的第一区域a内仅设置一个第一过孔121,第一过孔121沿第二方向(图7中的y方向)设置在第一区域a的中间部位。其中,第二方向为各像素电极13排列的列方向,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大致垂直。当然,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也可以呈除0°和90°外的夹角。

可选地,请参考图8,也可以在相邻两个像素电极13之间的第一区域a内仅设置一个第一过孔121,第一过孔121分别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设置在第一区域a的中间部位。

在图6-8所示的实施例中,一方面,第一区域a正对彩膜基板3上黑矩阵31所覆盖的区域,因此,在此位置上设置第一过孔121可以避免降低显示面板的开口率,另一方面,将第一过孔121分别设置在第一方向的中间区域、第二方向的中间区域以及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中间区域可以防止该第一过孔121与像素电极13在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发生干涉,避免了由于第一过孔121与像素电极13的距离过近,造成配向层18无法充分与公共电极11接触的缺陷。

在图5-8所示的各实施例中,各像素电极13均为条形结构,相邻两个像素电极13之间的第一区域a为条形区域,相应地,第一过孔121可以相应地设置为条形孔,且第一过孔121的长度方向与像素电极13的长度方向一致。如此设置后,可以适当增加第一过孔121长度方向的尺寸,以此增加配向层18与公共电极11的接触面积,从而确保配向层18上的残留静电荷可以快速、顺畅地被导走。

请参考图9,图9示出了第一过孔的开设于第二位置处的示意图。像素电极13与薄膜晶体管2的漏极21相连接的一端为像素电极13的信号传输端131,至少一个第一过孔121设置于相邻两个信号传输端131之间的区域内,此区域记作第二区域b。此实施例中,第一过孔121的设置位置虽然与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过孔121的设置位置有所不同,但是,不同位置处的第一过孔121均能够有效导走配向层18上的静电荷,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

同理,“至少一个第一过孔121设置于相邻两个信号传输端131之间的区域内”指的是,在相邻两个信号传输端131之间的区域内可以设置一个或者多个第一过孔121,又或者,有些第一过孔121也可以设置在其它区域,而不是全部第一过孔121都设置在第二区域b内。

可选地,请参考图10,相邻两个信号传输端131之间的第二区域b内仅设置一个第一过孔121,第一过孔121沿第一方向(图10中的x方向)设置在第二区域b的中间部位。

可选地,请参考图11,相邻两个信号传输端131之间的第二区域b内仅设置一个第一过孔121,第一过孔121沿第二方向(图11中的y方向)设置在第二区域b的中间部位。其中,第二方向为各像素电极13排列形成的列的方向,在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大致垂直。当然,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也可以呈除0°和90°外的夹角。

可选地,请参考图12,相邻两个信号传输端131之间的第二区域b内仅设置一个第一过孔121,第一过孔121分别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设置在第二区域b的中间部位。

在图10-12所示的实施例中,一方面,第一区域b正对彩膜基板3上黑矩阵31所覆盖的区域,因此,在此位置上设置第一过孔121可以避免降低显示面板的开口率,另一方面,将第一过孔121分别设置在第一方向的中间区域、第二方向的中间区域以及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中间区域可以防止该第一过孔121与像素电极13在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发生干涉,避免了由于第一过孔121与像素电极13的距离过近,造成配向层18无法充分与公共电极11接触的缺陷。

在图9-12所示的各实施例中,第二区域b的形状大致为方形,则相应地,第一过孔121可以设置为方形孔,以此增加第一过孔121的开口面积,进而增加配向层与公共电极11的接触面积,从而确保配向层18上的残留电荷可以快速、顺畅地被导走。

在图6-8和图10-12所示的各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区域a和第二区域b的中间部位正对公共电极11所在的区域,当在第一绝缘层12上开设第一过孔121时,公共电极11能够很方便的经由第一过孔121裸露出来,而不会出现由于第一过孔121的开设位置过于靠近像素电极13而造成无法与公共电极11接触的缺陷。

在图5-12所示的各实施例中,可以在每个第一区域a内和每个第二区域b内分别设置一个第一过孔121,在此情况下,在第一绝缘层12上可以形成多个第一过孔121,则相应地,配向层18可以经由多个第一过孔121与公共电极11电连接。如此一来,通过增加第一过孔121的数量,使得配向层18具有了多个与公共电极11相接触的位置,由此可以增加多条导电路径,以此能够进一步减少配向层18上残留的静电荷,使得显示效果更加均匀,且不会在显示面板上出现斜纹。

以上各附图虽然对第一过孔121的设置位置进行了具体的描述,但第一过孔121的设置位置不仅限于以上所描述的。例如,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将第一过孔121的设置在不同位置处的各实施例相结合,以得到更多种第一过孔121设置位置的实施例。并且,第一过孔121也不仅限于条形孔,还可以采用圆形孔、椭圆形孔或多边形孔等。

请参考图13,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还可以进一步包括至少一条第一触控走线15,与像素电极13同层设置的导电材料13”分别与公共电极11以及第一触控走线15连接,以传输触控信号,且在触控阶段,公共电极11复用为触控电极。

同一个触控电极可以连接一条或多条第一触控走线15,每条第一触控走线15发出的触控信号有且仅有一个触控电极与其相对应。当用户触摸该显示面板时,第一触控走线15传输该触控信号,触控芯片可以根据感应到的电信号的变化来判断触摸位置。通常,每个触控电极上开设有通孔,各条第一触控走线15分别经由该通孔和与各自相应的触控电极连接。上述设置使得该显示面板增加了触控功能,以此形成in-cell(触摸面板与液晶面板的一体化技术)显示面板,使得该显示面板在接收用户指令时更加方便、灵活以及多样化。

具体而言,显示面板还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二绝缘层16、第一触控走线15以及平坦化层17,公共电极11通过第二绝缘层16与第一触控走线15绝缘,与像素电极13同层设置的导电材料13”以跨桥连接的方式分别与公共电极11(此时公共电极11复用为触控电极)以及第一触控走线15连接,以实现触控功能。

此外,在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12、第二绝缘层16和平坦化层17均开设有同轴设置的第二过孔19,像素电极13经由第二过孔19与薄膜晶体管2的漏极21连接。

更进一步,请参考图14,该显示面板还包括至少一条虚拟触控走线15’,其中,虚拟触控走线15’与第一触控走线15同层设置,但是,虚拟触控走线15’并不用于传输触控信号,也就是说,虚拟触控走线15’并不与公共电极11连接,而是与公共电极11绝缘设置。该方案中,通过设置虚拟触控走线15’,可以省略在第一绝缘层12上开设用于使导电材料13”与虚拟触控走线15’接触的过孔,只保留导电材料13”与公共电极11(此时为触控电极)接触的过孔即可,此时,配向层18上的静电荷也可以通过与导电材料13”相接触的触控电极被导走。

请参考图15,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4,该显示装置4包括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为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基于本申请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