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98278阅读:698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液晶显示器以其机身轻薄、节省空间、省电、低辐射、画面柔和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

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一种截面图,图2所示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另一种截面图。从图1可看出,显示面板3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301和第二基板302以及设置在第一基板301和第二基板302之间的间隔柱303,在第一基板301上设置有与间隔柱303对应的间隔柱垫枕区域304,间隔柱垫枕区域304包括依次设置的公共电极层305、绝缘层306和第一配向膜层307,参见图2。在显示面板300受压时,间隔柱303会与间隔柱垫枕区域304接触。图3所示为现有技术中间隔柱303与间隔柱303垫枕在第一基板30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的位置关系图,从图3可看出,在显示面板300受压时,间隔柱303会有一部分区域与间隔柱垫枕区域304的凸起接触,另一部分悬空。当显示面板300受压时,间隔柱303的一部分会与间隔柱垫枕区域304接触,而另一部分将处于悬空状态,如此,间隔柱303受力不均,容易发生滑动;此外,考虑到第一配向膜层307直接与绝缘层306接触,二者之间粘附力较差,间隔柱303滑动时容易顶伤间隔柱垫枕区域304处的第一配向膜层307,当第一配向膜层307被顶伤而脱落时,会出现配向异常导致漏光不良的现象,而且,配向膜碎屑移动至显示面板300的显示区时,还会在显示区出现碎亮点不良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设置间隔柱垫枕,间隔柱垫枕包括高度相同的两个凸起,在间隔柱与间隔柱垫枕接触时,会同时与两个凸起接触,有效阻挡间隔柱发生侧滑。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有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多个间隔柱;

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还设置有与所述间隔柱对应的间隔柱垫枕,所述间隔柱垫枕包括高度相同的两个凸起部以及位于两个所述凸起部之间的凹槽,其中所述高度为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的距离;

在所述第一基板上还设置有电极层和第一配向膜层,所述电极层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电极层、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电极层;

所述两个凸起部分别包括依次设置的所述第一电极层、所述第一绝缘层、至少一层衬垫层和所述第一配向膜层,所述衬垫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同层设置;所述凹槽包括依次设置的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一配向膜层。

可选地,其中:

所述衬垫层的厚度为d1,

可选地,其中:

所述第一电极层为公共电极层,所述第二电极层为像素电极层。

可选地,其中:

所述间隔柱靠近所述间隔柱垫枕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凹槽的宽度,所述间隔柱靠近所述间隔柱垫枕的一端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分别与两个所述凸起部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形成第一交叠区域和第二交叠区域。

可选地,其中:

所述第一交叠区域的面积等于所述第二交叠区域的面积。

可选地,其中:

所述第一基板还包括薄膜晶体管阵列层,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所述电极层和所述第一配向膜层依次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朝向所述第二基板一侧的表面;

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包括半导体有源层,所述半导体有源层包括源极区域、漏极区域以及位于所述源极区域和所述漏极区域之间的沟道区域;

所述凹槽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沟道区域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

可选地,其中:

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所述电极层和所述第一配向膜层位于所述第一基板朝向所述第二基板一侧的表面;

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还包括栅极金属层和源漏极金属层,所述栅极金属层位于所述半导体有源层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或,所述栅极金属层位于所述半导体有源层远离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

可选地,其中:

所述凹槽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为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或十字形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可选地,其中:

所述间隔柱靠近所述间隔柱垫枕一端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为正六边形、圆形、椭圆形或方形。

可选地,其中:

所述第二基板包括像素区域层和第二配向膜层,所述像素区域层和所述第二配向膜层依次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朝向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表面,所述间隔柱远离所述间隔柱垫枕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基板上。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其中显示面板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达到了如下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中,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设置于间隔柱对应的间隔柱垫枕,当间隔柱与间隔柱垫枕接触时,会同时与间隔柱垫枕中的两个凸起部接触,由于间隔柱垫枕中两个凸起部的高度相同,与现有技术相比消除了间隔柱垫枕的段差影响,间隔柱与两个凸起部接触后将不会发生偏移,有效避免了显示面板受力时间隔柱与间隔柱垫枕接触而发生滑动的现象,同时也避免了间隔柱滑动而导致损伤配第一配向膜的现象,与现有技术相比,从根本上杜绝了间隔柱垫枕区域配向膜受损脱落而导致显示面板漏光不良和碎亮点不良的现象。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一种截面图;

图2所示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另一种截面图;

图3所示为现有技术中间隔柱与间隔柱垫枕在第一基板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的位置关系图;

图4所示为本申请所述显示面板的一种截面图;

图5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基板的一种构成示意图;

图6所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二基板的一种构成示意图;

图7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截面图;

图8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再一种截面图;

图9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俯视图;

图10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间隔柱、间隔柱垫枕及第一电极层在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置关系图;

图11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再一种截面图;

图12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再一种截面图;

图13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收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此外,“耦接”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性耦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耦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所述第一装置可直接电性耦接于所述第二装置,或通过其他装置或耦接手段间接地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装置。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申请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的范围。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参见图4所示为本申请所述显示面板的一种截面图,图5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基板的一种构成示意图,图6所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二基板的一种构成示意图。从图4可看出,显示面板1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填充有液晶30。

其中,请参见图5,第一基板10包括第一基底11,该第一基底11由任意合适的绝缘材料制成,可以是透明的、半透明的或不透明的。在第一基底11上设置有缓冲层12,通常缓冲层12覆盖基底的整个上表面。在缓冲层12的上表面设置有薄膜晶体管阵列层40,在薄膜晶体管阵列层40上设置有电极层50(包括第一电极层51、第一绝缘层52和第二电极层53)及第一配向膜层60。通常,薄膜晶体管阵列层40包括:

位于缓冲层12上的半导体有源层25,半导体有源层25包括通过掺杂n型杂质离子或p型杂质离子而形成的源极区域和漏极区域,在源极区域和漏极区域之间的区域是其中不掺杂杂质的沟道区域,半导体有源层25可通过非晶硅的结晶使非晶硅改变为多晶硅而形成,为了使非晶硅结晶,可以利用诸如快速热退火(rta)法、固相结晶(spc)法、准分子激光退火(ela)法、金属诱导结晶(mic)法、金属诱导横向结晶(milc)法或连续横向固化(sls)法等各种方法;

位于半导体有源层25上方的栅极绝缘层26,栅极绝缘层26包括诸如氧化硅、氮化硅或金属氧化物的无机层,并且可以包括单层或多层;

位于栅极绝缘层26上特定区域中的第一金属层21,作为薄膜晶体管的栅极,栅极可包括金(au)、银(ag)、铜(cu)、镍(ni)、铂(pt)、钯(pd)、铝(al)、钼(mo)或铬(cr)的单层或多层,或者诸如铝(al):钕(nd)合金、钼(mo):钨(w)合金的合金;

位于第一金属层21上方的层间绝缘层24,层间绝缘层24可以由氧化硅或氮化硅等的绝缘无机层形成,也可以由绝缘有机层形成;

位于层间绝缘层24上的第二金属层22,作为薄膜晶体管的源电极27和漏电极28,源电极27和漏电极28分别通过接触孔29电连接到半导体有源层25的源极区域和漏极区域,接触孔是通过选择性地去除栅极绝缘层26和层间绝缘层24形成的;以及

位于第二金属层上的钝化层23,钝化层23可以由氧化硅或氮化硅等无机层形成,也可由有机层形成。

此外,请参见图6,第二基板20包括第二基底71、设置于第二基底71上的像素区域层72、第二配向膜层73和间隔柱80。

请参见图7,图7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截面图,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相对设置,形成闭合空间,间隔柱80和液晶30处于闭合空间中。

具体地,图8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的再一种截面图,结合图7和图8,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基板10、第二基板20以及设置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多个间隔柱80;

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还设置有与间隔柱80对应的间隔柱垫枕81,间隔柱垫枕81包括高度相同的两个凸起部90和90’以及位于两个凸起部90和90’之间的凹槽91,其中间隔柱垫枕81的高度h为沿垂直于第一基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的距离;

在第一基板10上还设置有电极层50和第一配向膜层60,电极层50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电极层51、第一绝缘层52和第二电极层53;

两个凸起部90和90’分别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电极层51、第一绝缘层52、至少一层衬垫层92和第一配向膜层60,衬垫层92和第二电极层53同层设置;凹槽91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绝缘层52和第一配向膜层60。

具体地,请参见图8,图8为本申请中一个间隔柱80和与该间隔柱80对应的间隔柱垫枕81的结构示意图。图8中,与间隔柱80对应的间隔柱垫枕81包括两个凸起部90和90’,两个凸起部90和90’沿垂直于第一基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的高度相同,当显示面板100受压使得间隔柱80与间隔柱垫枕81接触时,间隔柱80会同时与间隔柱垫枕81中的两个凸起部90和90’接触,由于间隔柱垫枕81中两个凸起部90和90’的高度相同,与现有技术相比消除了间隔柱垫枕81的段差影响,间隔柱80与两个凸起部90和90’接触后将不会发生偏移,有效避免了显示面板100受力时间隔柱80与间隔柱垫枕81接触而发生滑动的现象,同时也避免了间隔柱80滑动而导致损伤配第一配向膜层60的现象,与现有技术相比,从根本上杜绝了间隔柱垫枕81作用到配向膜使配向膜受损脱落而导致显示面板100漏光不良和碎亮点不良的现象。此外,本申请中的第一基板10上依次设置有第一电极层51、第一绝缘层52、第二电极层53和第一配向膜层60,间隔柱垫枕81中在第一基板10已有构造的基础上形成,其中的两个凸起部90和90’分别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电极层51、第一绝缘层52、至少一层衬垫层92和第一配向膜层60,位于两个凸起部90和90’之间的凹槽91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绝缘层52和第一配向膜层60,而且衬垫层92和第二电极层53同层设置,如此,在第一基板10已有构造的基础上引入衬垫层92,通过衬垫层92的垫高作用形成两个高度相同的凸起部,从而在显示面板100受压时能够对间隔柱80起到可靠的支撑作用,避免产生段差影响,防止间隔柱80发生滑动,而且通过衬垫层92将两个凸起部90和90’垫高,还能在显示面板受压时对间隔柱80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可选地,本申请所提供的衬垫层的厚度为d1,

具体地,本申请将两个凸起部90和90’中的衬垫层的厚度设计为时,能将两个凸起部90和90’垫高,但又不会与间隔柱80接触,以使得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具备一定的按压空间。此外,本申请中两个凸起部90和90’中的衬垫层的厚度设计为相同,以使得两个凸起部90和90’的高度相同,同时使得在显示面板100受压而使得间隔柱80与两个凸起部90和90’接触时,两个凸起部90和90’的承受力度更加一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两个凸起部90和90’中衬垫层的高度例如可选为等,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此外,本申请衬垫层与第二电极层53同层设置,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衬垫层可采用表面粗糙度较低的材料形成,以增加第一配向膜层60与衬垫层92之间的粘附力度,避免第一配向膜层60在与间隔柱80发生接触受力时,第一配向膜层60从衬垫层92脱落而出现漏光不良和碎亮点不良的现象。具体地,本申请中的衬垫层92可采用与第二电极层53不同的材料形成,也可采用与第二电极层53相同的材料形成。当衬垫层92采用与第二电极层53相同的材料形成时,在生产过程中在制作第二电极层53的同时即可完成衬垫层92的制作,省去了单独制作衬垫层92的工艺,有利于节省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可选地,第一电极层51为公共电极层,第二电极层53为像素电极层。

具体地,请参见5,本申请中的第一电极层51为公共电极层,第二电极层53为像素电极层,像素电极层与薄膜晶体管的漏极28通过过孔电连接,通过薄膜晶体管对像素电极的控制作用,可实现显示面板100的不同画面显示。

可选地,间隔柱80靠近间隔柱垫枕81一端的宽度大于凹槽91的宽度,间隔柱80靠近间隔柱垫枕81的一端在第一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分别与两个凸起部90和90’在第一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形成第一交叠区域82和第二交叠区域83。

具体地,图9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的一种俯视图,从图9可看出本申请显示区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第二方向排布的若干栅极线95,以及沿第一方向排布第二方向延伸的若干数据信号线96,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交叉。结合图8,本申请所提供的间隔柱80靠近间隔柱垫枕81一端的宽度d2大于凹槽91的宽度d3,其中,本申请间隔柱80靠近间隔柱垫枕81一端的宽度d2为间隔柱80靠近间隔柱垫枕81一端在栅极线95延伸方向的最大距离,凹槽91的宽度d3为凹槽91在所述栅极线95延伸方向的最大距离。此外,图10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间隔柱、间隔柱垫枕及第一电极层在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置关系图,从图10可看出,间隔柱80靠近间隔柱垫枕81的一端在第一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分别与间隔柱垫枕81中的两个凸起部90和90’在第一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形成第一交叠区域82和第二交叠区域83,如此,在显示面板100受压使得间隔柱80与间隔柱垫枕81接触时,间隔柱80会与间隔柱垫枕81的两个凸起部90和90’同时接触,两个凸起部90和90’同时对间隔柱80起到支撑作用,消除了段差影响,有效避免显示面板100受压时间隔柱80发生滑动的现象。

可选地,图10中,第一交叠区域82的面积等于第二交叠区域83的面积。

具体地,本申请将间隔柱80分别与间隔柱垫枕81中的两个凸起部90和90’之间形成交叠区域的面积设计为相等,当显示面板100受压使得间隔柱80与间隔柱垫枕81中的两个凸起部90和90’接触时,间隔柱80在两个凸起部90和90’上的受力面积相等,这就使得两个凸起部90和90’分别对间隔柱80施加的支撑力的大小更加一致,最大程度上避免间隔柱80出现受力不均的现象,因此更加有利于阻挡间隔柱80由于受力不均而发生滑动。

可选地,参见图11,图11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的再一种截面图,第一基板10还包括薄膜晶体管阵列层40,薄膜晶体管阵列层40、电极层50和第一配向膜层60依次设置于第一基板10朝向第二基板20一侧的表面;薄膜晶体管阵列层40包括半导体有源层,半导体有源层包括源极区域、漏极区域以及位于源极区域和漏极区域之间的沟道区域;凹槽91在第一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沟道区域在第一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

具体地,从图11可看出,在第一基板10的第一基底11上依次设置有薄膜晶体管阵列层40、电极层50和第一配向膜层60,薄膜晶体管阵列层40中的半导体有源层25包括沟道区域以及分别位于沟道区两侧的源极区域和漏极区域,间隔柱垫枕81设置于薄膜晶体管阵列层40的正上方,并且间隔柱垫枕81中的凹槽91在第一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和薄膜晶体管阵列层40中的沟道区域在第一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在完成薄膜晶体管阵列层40的制作后,可根据沟道区域所处的位置来确定间隔柱垫枕81中凹槽91的位置,进而确定整个间隔柱垫枕81的位置,因此,本申请将凹槽91在第一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设计的与沟道区域在第一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能够为间隔柱垫枕81区域的制作起到参考定位的作用。

可选地,参见图11,本申请中的薄膜晶体管阵列层40、电极层50和第一配向膜层60位于第一基板10朝向第二基板20一侧的表面;薄膜晶体管阵列层40还包括栅极金属层和源漏极金属层,栅极金属层位于半导体有源层靠近第一基板10的一侧,或,栅极金属层位于半导体有源层远离第一基板10的一侧。

具体地,图11所示实施例中,将薄膜晶体管阵列层40、电极层50和第一配向膜层60设置在第一基板10朝向第二基板20一侧的表面,如此,薄膜晶体管阵列层40、电极层50和第一配向膜层60可对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液晶起到控制的作用,进而能够控制第二基板20的显示。此外,本申请中的薄膜晶体管阵列层40中的各薄膜晶体管可设置为顶栅结构也可设计为底栅结构。薄膜晶体管阵列层40包括栅极金属层21和源极金属层27和28,当将栅极金属层21设置在半导体有源层靠近第一基板10的一侧时,体现为底栅结构,参见图11薄膜晶体管的栅极采用此种结构时,能够达到密封的高稳定性和制造工序的高度灵活性;当将栅极金属层21设置在半导体有源层25远离第一基板10的一侧时,体现为顶栅结构,参见图12,图12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的再一种截面图,薄膜晶体管的栅极采用顶栅结构时,更易于设计并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凹槽91在第一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为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或十字形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具体地,请参见图10,图10所示实施例中,凹槽91在第一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为方形,除此种实现方式外,凹槽91在第一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还可设计为正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或十字形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只要在显示面板100受压时,凹槽91两侧的两个凸起部90和90’能够同时对间隔柱80起到支撑作用即可。

可选地,间隔柱80靠近间隔柱垫枕81一端在第一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为正六边形、圆形、椭圆形或方形。

具体地,请参见图10,图10所示实施例中,间隔柱80靠近间隔柱垫枕81的一端在第一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为正六边形,间隔柱80跨越凹槽91,间隔柱80两侧的正投影与两个凸起分别形成第一交叠区域82和第二交叠区域83。当间隔柱80靠近间隔柱垫枕81的一端的正投影采用正六边形、圆形、椭圆形或方形等对称形状实现时,有利于第一交叠区域82和第二交叠区域83的形成相同的面积,从而使得显示面板100在受压时,间隔柱80所受到的两个凸起部90和90’对其的支撑力更加一致,更加有利于阻挡显示面板100受压时间隔柱80由于受力不均而发生滑动。

可选地,第二基板20包括像素区域层72和第二配向膜层73,像素区域层72和第二配向膜层73依次设置于第二基板20朝向第一基板10一侧的表面,间隔柱80远离间隔柱垫枕81的一端固定于第二基板20上。

具体地,图从图6可看出,第二基板20包括依次设置的像素区域层72和第二配向膜层73,位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间隔柱80固定在第二基板20上,也就是说,间隔柱80远离第一基板10的一端固定在第二基板20上。需要说明的是,像素区域包括若干子像素单元(图中未示出),子像素单元可包括红色子像素单元、绿色子像素单元和蓝色子像素单元,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包括白色子像素单元,在此对子像素单元的种类不作限定。当显示面板需要显示不同颜色的时候,子像素单元分别以不同的亮度发光,由于子像素单元的尺寸非常小,在视觉上就会混合成所需要的颜色,如此,第二基板20就会按照第一基板10上的薄膜晶体管的控制完成不同的图像显示。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图13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200包括显示面板100,其中显示面板100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现实功能的产品或部件。本申请中显示装置200的实施例可参见上述显示面板100的实施例,重复之处此处不再赘述。

通过以上各实施例可知,本申请存在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中,与间隔柱对应的间隔柱垫枕包括两个凸起部,两个凸起部沿垂直于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的高度相同,当显示面板受压使得间隔柱与间隔柱垫枕接触时,间隔柱会同时与间隔柱垫枕中的两个凸起部接触,由于间隔柱垫枕中两个凸起部的高度相同,与现有技术相比消除了间隔柱垫枕的段差影响,间隔柱与两个凸起部接触后将不会发生偏移,有效避免了显示面板受力时间隔柱与间隔柱垫枕接触而发生滑动的现象,同时也避免了间隔柱滑动而导致损伤配第一配向膜的现象,与现有技术相比,从根本上杜绝了间隔柱垫枕区域配向膜受损脱落而导致显示面板漏光不良和碎亮点不良的现象。此外,本申请中的第一基板上依次设置有第一电极层、第一绝缘层、第二电极层和第一配向膜层,间隔柱垫枕中在第一基板已有构造的基础上形成,其中的两个凸起部分别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电极层、第一绝缘层、至少一层衬垫层和第一配向膜层,位于两个凸起部之间的凹槽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绝缘层和第一配向膜层,而且衬垫层和第二电极层同层设置,如此,在第一基板已有构造的基础上引入衬垫层,通过衬垫层的垫高作用形成两个高度相同的凸起部,从而在显示面板受压时能够对间隔柱起到可靠的支撑作用,避免产生段差影响,防止间隔柱发生滑动。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申请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申请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发明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