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驱动装置以及使用上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照相机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07640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使用上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照相机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有能够搭载透镜体的透镜保持部件和将上述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在透镜体的光轴方向移动自如的板簧、且在上述板簧设置有减振材料的透镜驱动装置以及使用上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照相机模块。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与透镜驱动装置相关的发明。

该透镜驱动装置在基座部件之上固定有磁轭,在磁轭的内部设置有搭载透镜镜筒的透镜保持器(透镜保持部件)和间隔件。在透镜保持器与基座部件或者间隔件之间设置有上侧板簧和下侧板簧,透镜保持器被支承为在光轴方向移动自如。

在透镜保持器的周围设置有驱动线圈,在磁轭的内侧,对置设置有与驱动线圈对置的驱动用磁铁。借助对磁轭赋予的驱动电流与驱动用磁铁的磁场,透镜保持器被沿光轴方向驱动。

上述下侧板簧具有:安装于透镜保持器的下侧内周侧端部;安装于基座部件的下侧外周侧端部;以及连结下侧内周侧端部和下侧外周侧端部的下侧臂部。在下侧臂部设置有u弯形状部分,在u弯形状部分的相互对置的部位以横跨的方式设置有弹性粘接剂。弹性粘接剂由硅酮系粘接剂等具有伸缩性且具有挠性的树脂构成,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为:通过设置弹性粘接剂,能够抑制下侧臂部的二次共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4108号公报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具有以下的课题。

(1)在下侧板簧的下侧臂部,弹性粘接剂在u弯形状部分附着在相互对置的臂部之间。虽然弹性粘接剂是通过涂布液状的物质并使其硬化而构成的,但在至硬化为止的期间,所涂布的弹性粘接剂容易因其浸润性而在对置的臂部之间沿臂部的延伸方向扩展。结果,难以确定弹性粘接剂的涂布部位,减振效果在每个产品中存在偏差。

(2)当由下侧板簧支承的透镜保持器被沿光轴方向驱动时,在下侧臂部的u弯形状部分对置的两个臂部欲沿着光轴方向相互朝相反方向(交叉的方向)挠曲变形。因此,在设置于两个臂部之间的弹性粘接剂始终作用有大的拉伸应力,弹性粘接剂容易从下侧板簧的臂部剥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以往的课题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稳定地设置减振材料、能够减小减振效果的偏差的透镜驱动装置以及使用上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照相机模块。

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具有:透镜保持部件,能够搭载透镜体;板簧,设置在上述透镜保持部件与固定部之间,将上述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沿上述透镜体的光轴方向移动自如;以及驱动部,使上述透镜保持部件沿上述光轴方向移动,该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板簧一体地形成有:固定于上述固定部的固定侧支承部;固定于上述透镜保持部件的可动侧支承部;以及连结上述固定侧支承部和上述可动侧支承部的能够弹性变形的连结部,

上述连结部具有至少一个弯曲部和分别连接在上述弯曲部的两端部的弹性臂部,

在上述固定侧支承部和上述可动侧支承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与上述弯曲部对置的对置部,在上述弯曲部和上述对置部之间设置有减振材料。

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优选形成为,在上述固定侧支承部和上述可动侧支承部中的至少一方与上述对置部之间设置有能够弹性变形的对置臂部,上述对置部连结于上述对置臂部。

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优选形成为,在上述弯曲部和上述对置部中的至少一方,隔开间隔地形成有突出至位于上述弯曲部与上述对置部之间的对置间隙内的至少两个突部,上述减振材料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两个上述突部之间。

或者,优选形成为,在上述弯曲部和上述对置部中的至少一方,隔开间隔地形成有突出至位于上述弯曲部与上述对置部之间的对置间隙内的至少两个突部,上述减振材料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两个上述突部之间,上述对置部在与两个上述突部之间的位置对应的部分连结于上述对置臂部。

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能够构成为,在上述连结部,在两处以上设置有上述弯曲部,在至少一个上述弯曲部与上述对置部之间设置有上述减振材料。

例如,在上述连结部,上述弯曲部设置有两处,在上述可动侧支承部与第一弯曲部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臂部,在上述第一弯曲部与第二弯曲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臂部,在上述第二弯曲部与上述固定侧支承部之间设置有第三弹性臂部,

在设置于上述固定侧支承部的上述对置部与第一弯曲部之间设置有上述减振材料。

或者,在上述连结部,上述弯曲部设置有两处,在上述可动侧支承部与第一弯曲部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臂部,在上述第一弯曲部与第二弯曲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臂部,在上述第二弯曲部与上述固定侧支承部之间设置有第三弹性臂部,

在设置于上述可动侧支承部的上述对置部与第二弯曲部之间设置有上述减振材料。

或者,在上述连结部,上述弯曲部设置有两处,在上述可动侧支承部与第一弯曲部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臂部,在上述第一弯曲部与第二弯曲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臂部,在上述第二弯曲部与上述固定侧支承部之间设置有第三弹性臂部,

在设置于上述固定侧支承部的上述对置部与第一弯曲部之间设置有上述减振材料,在设置于上述可动侧支承部的上述对置部与第二弯曲部之间设置有上述减振材料。

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上述弯曲部具有内缘部和与上述内缘部相反侧的外缘部,上述对置部与上述外缘部对置。

并且,优选形成为,上述弯曲部的上述外缘部为大致圆形,该外缘部的直径比从上述弯曲部延伸出的两个上述弹性臂部的外缘间的宽度尺寸的最小值大。

其次,本发明的照相机模块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任一个透镜驱动装置;由上述透镜驱动装置的上述透镜保持部件保持的透镜体;以及与上述透镜体对置的摄像元件。

发明效果

对于本发明,在板簧的连结部设置弯曲部,在设置于固定侧支承部和可动侧支承部中的至少一方的对置部与上述弯曲部之间设置减振材料。因而,能够将减振材料以目标量适当地设置在目标部位,能够期待作为目标的减振效果,各个产品的减振效果的偏差也变小。

并且,当透镜保持部件沿光轴方向移动时,减振材料与位于朝板厚方向挠曲的两个弹性臂部之间且与弹性臂部相比难以挠曲的弯曲部接触,因此,即便弹性臂部变形,也难以对减振材料赋予过大的拉伸应力,容易抑制减振材料剥离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从图1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将罩部件卸下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从图2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进一步将磁轭拆下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收纳在磁轭的内部的各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将图2的v向视部分放大示出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6是将由磁轭和罩部件覆盖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沿图5的vi-vi线切断后的剖视图。

图7是将上部板簧的连结部放大示出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8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是示出在第一弯曲部设置有减振材料时的减振效果的说明图。

图9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是示出在第二弯曲部设置有减振材料时的减振效果的说明图。

图10是将第一变形例的上部板簧的连结部放大示出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11是将第二变形例的上部板簧的连结部放大示出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12中的(a)、(b)是示出图11所示的第二变形例的又一变形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13是将第三变形例的上部板簧的连结部放大示出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14是将第四变形例的上部板簧的连结部放大示出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标记说明

1:透镜驱动装置

2:支承基台

3:磁轭

3c:侧壁部

3e:开口部

4:罩部件

5:连接端子

10:透镜保持部件

10a:透镜保持部件的下表面

20:下部板簧

21:固定侧支承部

22:可动侧支承部

23:连结部

25:磁铁支承部

30:上部板簧

31:固定侧支承部

32:可动侧支承部

33:连结部

34:第一弯曲部

35:第二弯曲部

34a、35a:内缘部

34b、35b:外缘部

34c、35c:突部

36a:第一弹性臂部

36b:第二弹性臂部

36c:第三弹性臂部

37、38:对置臂部

37a、38a:对置部

45、46:对置间隙

50:位置检测部

51:位置检测磁铁

52:磁检测部件

61、62:减振材料

c:线圈

m:驱动磁铁

o:光轴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3中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的整体构造。

透镜驱动装置1具有透镜保持部件10。在透镜保持部件10的中心孔11装配有透镜体(透镜镜筒)。透镜体由1枚透镜或者透镜组和透镜保持器构成,上述透镜组通过组合多枚透镜而构成,上述透镜保持器保持上述透镜或者上述透镜组。在中心孔11形成有内螺纹部11a,在透镜保持器的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部,通过外螺纹部与内螺纹部11a螺合,透镜体被装配并搭载于透镜保持部件10。另外,也可以形成为透镜体借助粘接剂而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10的结构。

各图所示的z1-z2方向是上下方向,是与透镜体的光轴o平行的方向。透镜驱动装置1被搭载于便携电话等便携用电子设备。在相比透镜驱动装置1靠z2侧的位置配置有ccd等摄像元件。利用透镜驱动装置1和透镜体以及摄像元件构成照相机模块。在照相机模块中,通过透镜保持部件10和搭载于该透镜保持部件10的透镜体沿z1-z2方向移动,进行在摄像元件中成像的像的自动对焦。

如图1至图3所示,在透镜驱动装置1设置有支承基台2,在支承基台2之上固定有磁轭3。此外,在磁轭3的外侧组合有罩部件4,罩部件4借助粘接剂被固定于磁轭3。磁轭3由轧制钢板等磁性材料的金属板形成。支承基台2和罩部件4均由非磁性材料形成。支承基台2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罩部件4由非磁性的不锈钢钢板等金属板形成,但也可以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

支承基台2和磁轭3以及罩部件4组合而构成在内部具有收纳空间的固定部(壳体)。如图4所示,在支承基台2开口设置有光透过孔2b,如图3所示,在磁轭3的顶板部3a开口设置有光透过孔3b,如图2所示,在罩部件4的顶板部4a形成有光透过孔4b。支承基台2和磁轭3以及罩部件4的外形的平面形状为四边形。

如图4所示,在支承基台2的四处角部上形成有具有突起的弹簧固定部2a。在支承基台2之上安装有相互分离的一对下部板簧20。对于各个下部板簧20,固定侧支承部21、位于其内侧的可动侧支承部22、以及连接固定侧支承部21和可动侧支承部22的连结部23由导电性的板簧金属材料形成为一体。

在各个下部板簧20的固定侧支承部21,在x1侧和x2侧的两处形成有安装孔21a。各个安装孔21a与支承基台2的弹簧固定部2a所具备的突起嵌合,上述突起被热敛缝,从而支承基台2与固定侧支承部21被固定。

在各个下部板簧20的可动侧支承部22,在三处形成有安装孔22a。如图6中局部示出的那样,在透镜保持部件10的下表面10a的六处设置有构成弹簧固定部12的突起。通过将形成于下部板簧20的可动侧支承部22的各个安装孔22a与弹簧固定部12的突起嵌合,并将上述突起热敛缝,由此可动侧支承部22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10的下表面10a。

设置于各个下部板簧20的连结部23由形成为在两处具有弯曲部的弯曲形状(蜿蜒形状)的臂部构成,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

如图3所示,在上述透镜保持部件10之上(z1侧)设置有上部板簧30。如图4所示,对于上部板簧30,四边形的框形状的固定侧支承部31、位于其内侧的可动侧支承部32、以及连接固定侧支承部31和可动侧支承部32的连结部33由板簧金属材料形成为一体。另外,连结部33由形成为弯曲形状(蜿蜒形状)的臂部构成,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

如图3和图4所示,在透镜驱动装置1设置有四个驱动磁铁m。各个驱动磁铁m由粘接剂固定于磁轭3的侧壁部3c的内表面。在上部板簧30的固定侧支承部31,在四处的角部形成有安装部31a,各个安装部31a被夹在磁轭3的顶板部3a的下表面与驱动磁铁m之间而被固定。另外,对驱动磁铁m进行固定的粘接剂的一部分也存在于安装部31a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

如图4所示,在透镜保持部件10的面向z1侧的上表面10b,在y1侧和y2侧设置有弹簧固定部13。上部板簧30的可动侧支承部32借助粘接剂等方法而被固定于弹簧固定部13。

图7中将上部板簧30的连结部33放大示出。在连结部33,在至少一处设置有从沿着光轴方向的方向(与光轴平行的方向)观察的俯视的形状形成为u字形状的弯曲部。在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33中,设置有位于内侧(靠近光轴o的一侧)的第一弯曲部34和位于外侧的第二弯曲部35这两个弯曲部。在可动侧支承部32和第一弯曲部34的一端部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臂部36a。在第一弯曲部34的另一端部与第二弯曲部35的一端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臂部36b。在第二弯曲部35的另一端部和形成于固定侧支承部31的安装部31a之间设置有第三弹性臂部36c。

即、第一弹性臂部36a的一端部与可动侧支承部32相连,第一弹性臂部36a的另一端部与第一弯曲部34的一端部相连。并且,第三弹性臂部36c的一端部与第二弯曲部35的另一端部相连,第三弹性臂部36c的另一端部与固定侧支承部31(安装部31a)相连。

本说明书中的弹性臂部意味着:纵向尺寸即弹性臂部所延伸的延伸方向的长度尺寸比横向宽度尺寸大、在纵向上能够朝板厚侧挠曲变形的梁状的臂部。横向宽度尺寸可以在纵向上均一也可以是变化的,或者也可以在纵向的中途设置有宽幅的中继部等。弯曲部意味着改变与其两端部侧分别相连的两个弹性臂部的方向的构造,弯曲部自身可以弹性变形,也可以并不弹性变形。另外,弯曲部也能够称作折返部。

如图7所示,第一弯曲部34具有内缘部34a和外缘部34b。内缘部34a是呈凹形状的缘部,外缘部34b是呈凸形状的缘部,两个弹性臂部36a、36b从内缘部34a侧伸出。第二弯曲部35也同样具有内缘部35a和外缘部35b。

在上部板簧30中,从固定侧支承部31伸出有能够弹性变形的对置臂部37,在对置臂部37的前端部一体地形成有与第一弯曲部34对置的对置部37a。此处的对置臂部37的定义与上述弹性臂部相同,能够在纵向(延伸方向)上朝板厚侧挠曲变形。在对置部37a形成有以其与对置臂部37的连结部为中心而朝两侧延伸的对置伸出部37b、37b。在第一弯曲部34的外缘部34b与对置部37a(包含对置伸出部37b、37b)之间形成有对置间隙45。在第一弯曲部34的外缘部34b相互隔开间隔地形成有朝对置间隙45(对置部37a侧)突出的一对突部34c、34c。对置部37a的与一对突部34c、34c之间的位置(中间位置)对应(对置)的部分与对置臂部37连结(相连)。

在上部板簧30中,从可动侧支承部32伸出有能够弹性变形的对置臂部38,在对置臂部38的前端部一体地形成有与第二弯曲部35对置的对置部38a。在图7的构造中,对置臂部38从第一弹性臂部36a的基部一体地突出,但即便在该情况下,对置臂部38也被定义成从可动侧支承部32伸出。前述的对置臂部37从固定侧支承部31伸出,但该对置臂部37有时也从第三弹性臂部36c延长,但即便在该情况下对置臂部37也被定义成从固定侧支承部31伸出。

在对置部38a,形成有以其与对置臂部38的连结部作为中心而朝两侧延伸的对置伸出部38b、38b。在第二弯曲部35的外缘部35b与对置部38a(包含对置伸出部38b、38b)之间形成有对置间隙46。在第二弯曲部35的外缘部35b相互隔开间隔地形成有朝对置间隙46(对置部38a侧)突出的一对突部35c、35c。对置部38a在与一对突部35c、35c之间的位置(中间位置)对应(对置)的部分与对置臂部38连结(相连)。

能够在第一弯曲部34的外缘部34b与对置部37a之间的对置间隙45设置减振材料61,并且,能够在第二弯曲部35的外缘部35b与对置部38a之间的对置间隙46设置减振材料62。减振材料61、62可以选择任一个对置间隙45、46设置,也可以在双方均设置。借助该减振材料61、62实现的减振效果将在后面说明。

透镜保持部件10由在驱动磁铁m的下方固定于支承基台2的下部板簧20、和在驱动磁铁m的上方固定于磁轭3的顶板部3a的下表面的上部板簧30夹持,被收容在由四处的驱动磁铁m包围的动作空间内。设置于下部板簧20的连结部23具有两个弯曲部和细弹性臂部,设置于上部板簧30的连结部33也具有两个弯曲部34、35和细弹性臂部36a、36b、36c。通过上下的连结部23、33的弹性臂部的弹性变形,透镜保持部件10被支承为沿z1-z2方向移动自如。

如图3和图4所示,在透镜保持部件10的外周设置有卷绕有被覆导线的线圈c。固定在磁轭3的内部的四个上述驱动磁铁m在透镜保持部件10的四处角部与上述线圈c的外侧对置。四个驱动磁铁m的与线圈c对置的对置面被磁化成相同的磁极。利用上述线圈c和四个驱动磁铁m构成使透镜保持部件10沿光轴o方向移动的驱动部。

在图4所示的支承基台2埋设有金属板,金属板的一部分构成多个连接端子5并从支承基台2的侧方朝下方突出。在支承基台2的四处弹簧固定部2a中的设置于x1侧的两处弹簧固定部2a设置有上述金属板的一部分露出的露出部5a。在各个下部板簧20的固定侧支承部21,在x1侧形成有具有贯通部的接合部21b,各个接合部21b(贯通部的周围)与露出部5a分别紧贴,并通过钎焊或导电性粘接剂或者焊接而被接合。由此,多个连接端子5中的任一个与一方的下部板簧20导通,多个连接端子5中的另一个与另一方的下部板簧20导通。

在透镜保持部件10的下表面10a一体地形成有朝下方(z2方向)突出的两个突部(未图示)。卷绕并形成线圈c的被覆导线的两方的末端部在透镜保持部件10的下表面10a侧分别被引出,绝缘被覆部被除去,且缠绕于突部。被分割成两个的各个下部板簧20的可动侧支承部22和卷绕于突部的被覆导线的末端部借助导电性粘接剂而被接合。因而,能够从两个连接端子5经两个下部板簧20而对线圈c赋予驱动电流。

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透镜驱动装置1的x1侧的侧部设置有位置检测部50。位置检测部50由一个位置检测磁铁51和磁检测部件52构成。位置检测磁铁51的朝向z2方向的下表面51a和朝向z1方向的上表面51b被磁化成不同的磁极,例如下表面51a为n极、上表面51b为s极。

如图4和图5所示,在透镜保持部件10的下部,在x1侧的侧部形成有保持凹部15,位置检测磁铁51借助粘接剂被固定在保持凹部15内。如图6所示,位置检测磁铁51以与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10的线圈c大致紧贴的状态被固定。

如图4所示,在两个下部板簧20中的位于y1侧的下部板簧20的可动侧支承部22,在x1侧形成有从安装孔22a的形成部位延长的磁铁支承部25。如图5和图6所示,磁铁支承部25与位置检测磁铁51的下表面51a对置。在图6中,磁铁支承部25与下表面51a隔开微小的间隙对置,但磁铁支承部25也可以与位置检测磁铁51的下表面51a接触。若磁铁支承部25与位置检测磁铁51的下表面51a对置,则即便施加有外部冲击等,也能够防止发生位置检测磁铁51从透镜保持部件10脱落的故障。

如图4和图5以及图6所示,在支承基台2的x1侧的侧部设置有磁检测部件52。磁检测部件52内置有霍尔元件或磁阻效应元件等磁检测元件和附带的电路。如图4和图6所示,在支承基台2形成有保持凹部6,在保持凹部6的表面设置有多个连接端子5的任一个露出的露出部5b。磁检测部件52被定位在保持凹部6的内部,磁检测部件52的下表面的电极部52a(参照图4和图5)经由导电性粘接剂等与露出部5b连接。如图6所示,磁检测部件52位于位置检测磁铁51的下表面51a的下方,隔着磁铁支承部25与上述下表面51a对置。

如图2和图3所示,在磁轭3一体地设置有:以从四个侧面包围的方式覆盖透镜保持部件10和线圈c的筒状的侧壁部3c;以及在四个角部处从光透过孔3b的内缘部附近的顶板部3a被朝下方(z2方向)折弯的对置磁轭部3d。磁轭3的侧壁部3c与驱动磁铁m的外侧接触,对置磁轭部3d进入透镜保持部件10和线圈c之间,形成为驱动磁铁m和线圈c夹设在侧壁部3c与对置磁轭部3d之间的构造。

如图2和图5所示,在磁轭3的侧壁部3c中的朝向x1侧的面形成有开口部3e。开口部3e在与位置检测磁铁51对置的部分开口,形成为使位置检测磁铁51露出的大小。开口部3e是在侧壁部3c的下缘部敞开的凹部(切口部)。但是,开口部3e也可以是圆形或长圆形的孔。如图1和图6所示,开口部3e由非磁性材料制的罩部件4从侧方覆盖。因此,能够防止尘埃等从开口部3e侵入至内部。

如图6所示,在位置检测部50,被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10的位置检测磁铁51和被保持于支承基台2的磁检测部件52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即上下方向(z1-z2方向)隔开间隔地对置。对于该位置检测部50,无需在x1-x2方向设置广阔的空间就能够进行配置,因此能够抑制透镜驱动装置1的x1-x2方向的宽度尺寸的增加,能够实现小型化。

如图6所示,形成于磁轭3的侧壁部3c的开口部3e由罩部件4从外侧覆盖,但开口部3e的内部形成为宽度与磁轭3的板厚尺寸t相当的预备空间。因此,能够使位置检测磁铁51以宽度尺寸w的量进入开口部3e的内部。在该构造中,能够增大位置检测磁铁51的x1-x2方向的宽度尺寸,能够增加对磁检测部件52赋予的磁通,能够提高由磁检测部件52实现的对位置检测磁铁51的检测灵敏度,能够使位置检测磁铁51沿z1-z2方向移动时的检测变得可靠。

并且,由于位置检测磁铁51在开口部3e的内部沿z1-z2方向移动,因此也能够防止移动中的位置检测磁铁51与磁轭3干涉。

其次,对透镜驱动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从驱动磁铁m发出的磁通被感应到磁轭3的内部,从而在磁轭3的对置磁轭部3d与驱动磁铁m之间形成有横截线圈c的磁场。若经由两个连接端子5以及两个下部板簧20而对线圈c赋予驱动电流,则借助驱动电流和与该驱动电流交叉的上述磁场之间的电磁力,透镜保持部件10被沿光轴方向即z1-z2方向驱动,进行图像相对于在照相机模块中设置于z2侧的ccd等摄像元件的对焦。

在图6所示的位置检测部50中,利用磁检测部件52来检测与透镜保持部件10一起移动的位置检测磁铁51的在z1-z2方向的位置、即透镜保持部件10的位置。通过将该检测输出赋予给照相机模块所附带的电子电路部的控制部,能够高精度地控制为了使透镜保持部件10朝z1-z2方向上的目标位置移动而对线圈c赋予的驱动电流。

如图2和图5所示,由于在与位置检测磁铁51对置的部分在磁轭3的侧壁部3c形成有开口部3e,因此能够限制来自位置检测磁铁51的磁通被磁轭3的侧壁部3c吸收这一情况,能够利用磁检测部件52高精度地检测来自位置检测磁铁51的磁场。

其次,对上部板簧30的连结部33的弹性变形和减振材料的缓冲效果进行说明。

图8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弯曲部34的外缘部34b与对置部37a(包含对置伸出部37b、37b)之间的对置间隙45设置有减振材料61。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弯曲部35侧的对置间隙46并未设置减振材料,因此也可以形成为去除对置臂部38和对置部38a的形状。

减振材料61是环氧树脂或硅酮树脂或者丙烯树脂,使用在硬化状态下形成为弹性体或者粘弹性体的材料。减振材料61通过以将第一弯曲部34(外缘部34b)和对置部37a相连的方式朝对置间隙45供给液状的树脂材料并通过热硬化或uv硬化使其硬化而形成。形成减振材料61的硬化前的液体状的树脂材料以与第一弯曲部34的外缘部34b和对置部37a接触的状态被朝对置间隙45内供给,但由于对置间隙45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形成的,因此能够抑制液体状的树脂材料朝第一弯曲部34的内缘部34a侧流动这一情况,能够防止像以往那样树脂材料移动至第一弹性臂部36a与第二弹性臂部36b之间这一情况。

如图7所示,第一弯曲部34的外缘部34b呈大致圆形,其直径r设定成比第一弹性臂部36a与第二弹性臂部36b的外缘之间的宽度尺寸wd的最小值大。因此,能够加长第一弯曲部34的外缘部34b中的与对置部37a对置的部分的延伸距离,能够在外缘部34b与对置部37a之间形成用于保持减振材料61的足够宽度的对置间隙45。并且,在第一弯曲部34的外缘部34b隔开间隔地形成有两个突部34c、34c,突部34c、34c分别与对置伸出部37b、37b对置。因此,朝对置间隙45供给的液体状的树脂停留在突部34c、34c之间而难以朝侧方流出,因此,通过使树脂硬化,能够在对置间隙45中使减振材料61以均一的范围附着。

若对线圈c赋予驱动电流,则透镜保持部件10沿光轴o的方向即z1方向和z2方向移动。如图8所示,此时,上部板簧30的可动侧支承部32与透镜保持部件10一起朝沿着光轴方向的f1方向和f2方向移动。第一弯曲部34的外缘部34b因设置在该外缘部34b与对置部37a之间的减振材料61而承受约束力,因此,在连结部33中,主要是第一弹性臂部36a以第一弯曲部34侧作为支点朝板簧的板厚方向即α1-α2方向挠曲而发挥弹性力。

由于减振材料61也能够弹性变形,因此,借助该减振材料61的弹性力和粘性力而发挥缓冲效果(减振效果)。并且,追随于第一弯曲部34的少许的上下移动,对置臂部37也朝板厚方向即α3-α4方向弹性变形,能够利用减振材料61和对置臂部37的弹性力双方发挥缓冲效果。由于第一弹性臂部36a在纵向(延伸方向)长,因此弹簧常数小,与此相对,对置臂部37的纵向的尺寸短,因此弹簧常数大。由此,第一弹性臂部36a和对置臂部37的共振频率相差很大。因此,即便欲因透镜保持部件10的z1-z2方向的移动而在第一弹性臂部36a产生1次共振或2次共振时,由于与其共振频率不同的对置臂部37的存在,能够抑制上述1次共振或2次共振的振幅。此外,减振材料61的弹性或者粘弹性使振动衰减,能够有效地抑制共振。

并且,对置臂部37与对置部37a之间的连结部与在第一弯曲部34设置的两个突部34c、34c的中间的位置对应,并且位于对置部37a的中间,从上述连结部朝两侧形成有对置伸出部37b、37b。因此,对置臂部37的自由端的振动作用在减振材料61的大致中央,能够平衡良好地发挥借助减振材料61实现的减振效果。并且,也能够抑制作用有欲将减振材料61从第一弯曲部34和对置部37a剥离的过大的应力这一情况,因此能够防止减振材料61的剥离或脱落。因而,能够将减振材料61稳定地保持在规定的位置。

图9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弯曲部35的外缘部35b与对置部38a(包含对置伸出部38b、38b)之间的对置间隙46设置有减振材料62。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弯曲部34侧的对置间隙45并未设置减振材料,因此也可以形成为除去对置臂部37和对置部37a的形状。

在图9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弯曲部35和对置部38a之间的对置间隙46因减振材料62而承受约束力,因此,当可动侧支承部32与透镜保持部件10一起朝f1-f2方向移动时,第一弹性臂部36a的可动侧支承部32侧的基部在β1-β2方向的挠曲被约束(抑制),第二弹性臂部36b和第三弹性臂部36c在β3-β4方向的挠曲也被约束(抑制)。由此,第一弹性臂部36a在z1-z2方向的挠曲也被抑制,连结部33整体的振动被抑制。由此,连结部33的1次共振或2次共振被抑制。

在如图8所示将减振材料61设置在第一弯曲部34侧的第一实施方式和如图9所示将减振材料62设置在第二弯曲部35侧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能够抑制的第一共振或第二共振的频率不同。因此,可以根据所搭载的透镜体的大小或质量的差异、以及对线圈c赋予的驱动电流的大小的差异,选择减振材料61或减振材料62中的某一方。并且,在本发明中,也可以设置第一弯曲部34侧的减振材料61和第二弯曲部35侧的减振材料62双方。

图10以下示出上部板簧30的连结部33的构造的变形例。在以下的变形例中,对于与图7至图9所示的部分发挥相同的功能的部分,即便形状不同也标注相同的标记而进行说明。

在图10所示的第一变形例的连结部33a中,在第一弯曲部34的外缘部34b形成有三个突部34c,在第二弯曲部35的外缘部35b形成有三个突部35c。通过在第一弯曲部34形成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突部34c,能够提高配置在对置间隙45的减振材料61的附着强度。同样,通过在第二弯曲部35的外缘部35b形成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突部35c,能够提高配置在对置间隙46的减振材料62的附着强度。

图11和图12的(a)、(b)中示出第二变形例的连结部33b。

图11所示的连结部33b在第一弯曲部34的外缘部34b形成有突条状的延长部34d。从固定侧支承部31伸出有对置臂部37,该对置臂部37的前端部形成为对置部37c。在延长部34d与对置部37c之间的对置间隙47配置有减振材料61。

在图12的(a)所示的变形例中,设置有从自固定侧支承部31延伸出的对置臂部37的前端部朝一方向弯曲的弹性臂状的对置部37d,在第一弯曲部34的外缘部34b与对置部37d之间的对置间隙45内配置有减振材料61。在图12的(b)所示的变形例中,从固定侧支承部31伸出的对置臂部37的前端部就是对置部37e。对置部37e形成为包围第一弯曲部34的外缘部34b的形状,在第一弯曲部34的外缘部34b与对置部37e之间,以沿着外缘部34b的圆弧的方式形成有宽度大致均一的对置间隙45。在该对置间隙45设置有减振材料61。

在图11和图12的(a)、(b)所示的第二变形例的连结部33b中,对置臂部37的对置部37c、37d、37e自身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的细长的弹性臂形状。因而,当第一弯曲部34欲朝z1-z2方向挠曲变形时,在减振材料61弹性变形的同时对置部37c、37d、37e也能够弹性变形,也能够利用对置部37c、37d、37e发挥减振效果。并且,由于对置部37c、37d、37e容易与减振材料61一起移动,因此也难以产生的减振材料61的剥离。

在图13所示的第三变形例的连结部33c中,在固定侧支承部31并未形成有对置臂部37,在固定侧支承部31直接形成有对置部39a,在第一弯曲部34的外缘部34b与对置部39a之间的对置间隙48配置有减振材料61。在该连结部33c中,对置部39a与图7所示的对置部37a相比板厚方向的刚性变高。因此,当可动侧支承部32沿z1-z2方向移动时,针对第一弯曲部34的约束力稍稍变强,能够限制1次共振或2次共振。

示出图14所示的第四变形例的连结部33d。在下部板簧30的固定侧支承部31形成有对置部39b。在第二弯曲部35的外缘部35b与对置部39b之间的对置间隙49内设置有减振材料62。在该变形例中,从第一弹性臂部36a经第一弯曲部34直至第二弹性臂部36b的变形部由减振材料62约束,因此能够将连结部33d的弹性系数设定地较小。

另外,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弯曲部34设置突出至对置间隙45内的突部34c、34c,但也可以在对置部37a设置突出至对置间隙45内的突部。此外,也可以在第一弯曲部34和对置部37a的双方设置突部。并且,对于第二弯曲部35侧也同样。

并且,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在连结部33形成有两个弯曲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弯曲部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