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38119发布日期:2019-05-22 03:25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散热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关于一种散热模块,且特别是关于一种可应用于投影装置的散热模块。



背景技术:

现今电子产品大多追求高效能、小尺寸。为了提高效能,电子产品中的元件往往会产生更多热能,因而衍生出散热问题。此外,电子产品的尺寸缩小,将使散热机构的设计变得困难,使散热问题更不易克服。

为了达到较佳的散热效果,有些电子产品的散热机构会采用高导热效率的热管将热能传导至散热鳍片。目前,虽然热管已被普遍采用,但就散热议题而言,如何让采用热管的散热机构具有更佳的散热效率,仍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背景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在“背景技术”中所公开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道的习知技术。此外,在“背景技术”中所公开的内容并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代表在本发明申请前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模块,以提升散热效率。

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模块,其用于投影装置,以提升散热效率。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发明所公开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到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模块,包括多个散热鳍片以及多个热管。所述散热鳍片彼此间隔且并排设置,相邻二散热鳍片之间形成气体流动通道。气体流动通道具有入口端与出口端,出口端与入口端相对。各热管沿延伸方向穿接于所述散热鳍片,且所述热管彼此间隔。各热管的垂直于延伸方向的截面中,各热管的第一长度方向的最大长度为l1,各热管的第二长度方向的最大长度为l2,其中第一长度方向从入口端朝向出口端,而第二长度方向垂直于第一长度方向,且l1>l2。

为达到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模块,用于投影装置,投影装置包括壳体及热源,壳体具有进气口,热源及散热模块配置于壳体中,且散热模块位于进气口与热源之间。散热模块包括多个散热鳍片及多个热管。所述散热鳍片彼此间隔并排设置,且相邻二散热鳍片之间形成气体流动通道,气体流动通道具有入口端与出口端,出口端与入口端相对。各热管沿延伸方向穿接于散热鳍片,且热管彼此间隔,各热管之垂直于延伸方向的截面中,各热管的第一长度方向的最大长度为l1,各热管的第二长度方向的最大长度为l2,其中第一长度方向从入口端朝向出口端,而第二长度方向垂直于第一长度方向,且l1>l2。

本发明实施例的散热模块中,热管在垂直于延伸方向的截面中,第一长度方向的最大长度l1大于第二长度方向的最大长度l2。当应用在投影装置或其他电子装置时,可使气流沿着第一长度方向流过热管,如此可降低热管对气流产生的流阻,提升气流通过散热鳍片的流量,还可提升散热鳍片于平行气流方向的均温性以及空气侧热传性,因此能提升散热效率。

为让本发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散热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散热模块在垂直于热管延伸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图1的散热模块应用于电子产品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在垂直于热管延伸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在垂直于热管延伸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在垂直于热管延伸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7-1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在垂直于热管延伸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7-2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在垂直于热管延伸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另一实施的散热模块应用于电子产品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另一实施的散热模块应用于电子产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之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之一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散热模块的立体示意图,而图2是图1的散热模块在垂直于热管延伸方向的截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与图2,本实施例的散热模块100包括多个散热鳍片110以及多个热管120。所述散热鳍片110彼此具有间隔且并排设置,且相邻两散热鳍片110之间形成气体流动通道111。气体流动通道111具有入口端112与出口端113,出口端113与入口端112相对,此外,气体流动通道111同时具有相对于的入口端112两侧边的上方入口端与下方入口端(未显示)。气流af透过气体流动通道111可从入口端112流至出口端113。各热管120沿延伸方向d3穿接于所述散热鳍片110,且所述热管120彼此具有间隔。

如图2所示,各热管120垂直于延伸方向d3的截面中,各热管120的第一长度方向d1的最大长度为l1,各热管120的第二长度方向d2的最大长度为l2,其中第一长度方向d1从入口端112朝向出口端113,而第二长度方向d2垂直于第一长度方向d1,且l1>l2。在一实施例中,1>l2/l1>0.05。由于l1>l2,热管120于垂直延伸方向d3的截面呈扁长状,例如椭圆形,且其第一长度方向d1大致与气流af于气体流动通道111中的流动方向相配合。在本实施例中,各热管120的第一长度方向d1例如是垂直于气体流动通道111的入口端112。各热管120于垂直于延伸方向d3的截面例如是呈椭圆形。这些热管120例如是排列成一排。在其他实施例中,热管120于垂直延伸方向d3的截面呈新月形状,其第一长度方向d1大于第二长度方向d2的最大长度。

图3是图1的散热模块应用于电子产品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与图3,电子产品200可以是投影装置,但不以此为限。电子产品200包括壳体210及热源220。壳体210具有进气口211,热源220及散热模块100配置于该壳体210中,且散热模块100位于进气口211与热源220之间。热源220可以是电子产品200中会产生大量热能的元件,以电子产品200是投影装置为例,热源220例如是光源或者是光阀(dmdorlcdpanel)。此外,壳体210的进气口211可设有栅板结构212,以形成多个进气通道213。进气通道213的导流方向d4会影响气流af在进入散热模块100的气体流动通道111前的流动方向,本实施例的热管120的第一长度方向d1例如是设置成平行于进气通道213的导流方向d4,在散热模块100的气体流动通道111中使得气流af能大致沿着第一长度方向d1流过热管120。

电子产品200还可包括风扇230,风扇230配置于进气口211与散热模块100之间,从电子产品200的外部导引冷却空气进入电子产品200内,以产生所述气流af。在其他实施例中,风扇230也可配置于散热模块100与热源220之间或热源220之远离散热模块100的一侧。

有别于习知技术采用的圆形热管,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120于垂直延伸方向d3的截面呈扁长状,且第一长度方向d1大致与气流af于气体流动通道111中的流动方向相配合。因此,热管120之面向入口端112的迎风端121与气流af的接触面积得以缩小,所以能降低热管120对气流产生的流阻,进而提升流量,且藉由热传方式增加散热效率。而且,还可降低在热管120后端122尾流区范围中累积的热量,提升散热鳍片110的散热效率。此外,因气流af与热管120的第一长度方向d1的接触长度变长(接触面积变大),所以能提升散热鳍片110在气流af方向上的均温性。亦即,散热鳍片110从邻近入口端112的一侧至邻近出口端113的一侧的温差可以变小,如此能提升散热效率。另外,与习知技术所采用的圆形热管相比,在散热鳍片的尺寸及热管间距相同的条件下,本实施例的热管120因在垂直延伸方向d3的截面呈扁长状,可放置更多的热管120,进而能提升热传量。

在本发明中,各热管120在垂直于延伸方向d3的截面不限制于椭圆形,以下将另举其他实施态样,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

图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在垂直于热管延伸方向的截面示意图。请参照图4,本实施例的散热模块100a与上述散热模块100的结构与优点相似,以下仅针对其结构的差异处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热管120a在垂直于延伸方向d3的截面具有第一侧边123、第二侧边124、第三侧边125以及第四侧边126,第一侧边123与第二侧边124相对且平行于第一长度方向d1,第三侧边125与第四侧边126连接于第一侧边123与第二侧边124之间并彼此相对,且第三侧边125为凸向气体流动通道的入口端112的曲面,而第四侧边126为凸向气体流动通道的出口端113的曲面。亦即,第三侧边125为上述的迎风端,而第四侧边126为上述的后端。

图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在垂直于热管延伸方向的截面示意图。请参照图5,本实施例的散热模块100b与上述散热模块100的结构与优点相似,以下仅针对其结构的差异处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热管120b在垂直于延伸方向的截面例如是呈机翼状。具体而言,热管120b在所述截面具有第一角端127与第二角端128,其中所谓的角端可为曲面、球面或者是两平面所形成的夹角,且夹角为锐角,但本案不加以限制。第一角端127面向气体流动通道的入口端112,第二角端128面向气体流动通道的出口端113。亦即,第一角端127为上述的迎风端,而第二角端128为上述的后端。此外,第二角端128较第一角端127尖,例如热管120b的第二长度方向d2的长度从第一角端127往第二角端128的方向逐渐变大后再逐渐变小,且第二长度方向d2的最大长度l2邻近于第一角端127。如此的结构设计,可使气流流经时不会有分离(separated)的现象,并且可消除热管120b于第二角端128的尾流区,大幅增加热传性能。

图6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在垂直于热管延伸方向的截面示意图。请参照图6,本实施例的散热模块100c与上述散热模块100b的结构与优点相似,以下仅针对其结构的差异处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热管120c在垂直于延伸方向的截面例如是呈机翼状。具体而言,所述截面具有第一角端127c与第二角端128c,第一角端127c面向气体流动通道的入口端112,第二角端128c面向气体流动通道的出口端113。亦即,第一角端127c为上述的迎风端,而第二角端128c为上述的后端。此外,第一角端127c较第二角端128c尖。热管120c的第二长度方向d2的长度从第一角端127c往第二角端128c的方向逐渐变大后再逐渐变小,且第二长度方向d2的最大长度l2邻近于第二角端128c。相较于上述的散热模块100b,本实施例的热管120c的迎风端(第一角端127c)较尖,所以能降低热管120c对气流产生的流阻,以进一步提升流量,增加热传量。

图7-1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在垂直于热管延伸方向的截面示意图。请参照图7-1,本实施例的散热模块100d与上述散热模块100的结构与优点相似,以下仅针对其结构的差异处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热管120排列成第一排r1与第二排r2,第一排r1位于气体流动通道的入口端112与第二排r2之间,且第一排r1的热管120与第二排r2的热管120平行排列。这样的摆设方式,可在热管120间的间距不缩短的情形下,增加热管120的数量,进而能提升热传量。上述散热模块100a、100b、100c中的热管120a、120b、120c也可排列成两排。

图7-2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在垂直于热管延伸方向的截面示意图。请参照图7-2,本实施例的散热模块100d与上述散热模块100的结构与优点相似,以下仅针对其结构的差异处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热管120排列成第一排r1与第二排r2,第一排r1位于气体流动通道的入口端112与第二排r2之间,且第一排r1的热管120与第二排r2的热管120交错排列。这样的摆设方式,可在热管120间的间距不缩短的情形下,增加热管120的数量,进而能提升热传量。上述散热模块100a、100b、100c中的热管120a、120b、120c也可排列成两排。

本发明各实施例的热管120、120a、120b、120c的第一长度方向d1可视气流af方向而调整,不限于垂直于气体流动通道的入口端112。以图8为例,为了避免使用者可以经由进气口211e直视电子产品的壳体210e内部元件或是防止异物经由进气口211e进入壳体210e内部,以及避免壳体210e内部的光束外泄而干扰使用者观看影像,会调整栅板结构212e的栅板方向。如此,会改变进气通道213e的导流方向d4,使得流入壳体210e内的气流af方向不垂直于气体流动通道的入口端112,所以散热模块100e的热管120的第一长度方向d1也配合气流af方向,而不垂直于气体流动通道的入口端112,以降低热管120对气流af产生的流阻。此外,在图8中,风扇230例如是配置于散热模块100e与热源220之间,但风扇230也可配置在进气口211e与散热模块100e之间或是热源220之远离散热模块100e的一侧。

图9是本发明另一实施的散热模块应用于电子产品的示意图。请参照图9,其与图8相似,主要差异处在于图9的散热模块100f中,一部分的热管(例如最上方的热管120)的第一长度方向d1垂直于气体流动通道的入口端112,但不限制热管的数量,而另一部分的热管(例如其他的热管120)的第一长度方向d1不垂直于气体流动通道的入口端112,但另一部分的热管(例如其他的热管120)的第一长度方向d1平行于气流af的流动方向。如此,虽然热源220的位置不在从入口端112进入的气流af方向上,还可藉由最上方的热管120导引气流af方向,使气流af流经热源220。此外,在图9中,风扇230例如是配置于热源220之远离散热模块100f的一侧,但风扇230也可配置于散热模块100f与热源220之间或是进气口211e与散热模块100f之间。

本发明实施例的散热模块中,热管在垂直于延伸方向d3的截面中,第一长度方向的最大长度l1大于第二长度方向的最大长度l2。在应用在投影装置或其他电子装置时,可使气流沿着第一长度方向流过热管,如此可降低热管对气流产生的流阻,提升气流通过散热鳍片的流量,还可提升散热鳍片于平行气流方向的均温性以及空气侧热传性,因此能提升散热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之优选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之范围,即凡是依照本发明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之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之范围内。另外,本发明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达成本发明所公开之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检索之用,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之权利范围。此外,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元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