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倍光学系统和光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98613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分案声明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3年10月29、发明名称为“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和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申请号为:201380057471.x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倍光学系统和一种光学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7-292994中,已经提出很多变倍光学系统,这些变倍光学系统的最物侧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并且这些变倍光学系统适合于用于照相机、电子静态照相机、摄影机等的可互换镜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公报no.2007-292994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如上所述的传统的变倍光学系统中,存在以下问题,即,即便期望在维持高变倍比时减小设备的尺寸,仍然尚未能够实现足够高的光学性能。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得以作出的,并且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变倍比、尺寸紧凑并且呈现高光学性能的变倍光学系统、一种光学设备以及一种用于制造该变倍光学系统的方法。

问题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变倍光学系统,按照从物侧的次序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第四透镜组;第五透镜组;和第六透镜组;

在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变焦时,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在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在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在第四透镜组和第五透镜组之间的距离、以及在第五透镜组和第六透镜组之间的距离被改变;并且

以下条件表达式被满足:

5.500<f1/fw<10.200

0.057<(-f2)/ft<0.200

其中fw表示在广角端状态中变倍光学系统的焦距,ft表示在远摄端状态中变倍光学系统的焦距,f1表示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2表示第二透镜组的焦距。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配备有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变倍光学系统,按照从物侧的次序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第四透镜组;第五透镜组;和第六透镜组;

在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变焦时,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在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在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在第四透镜组和第五透镜组之间的距离、以及在第五透镜组和第六透镜组之间的距离被改变;并且在第三透镜组和第五透镜组之间的距离恒定。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配备有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制造一种变倍光学系统的方法,该变倍光学系统按照从物侧的次序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第四透镜组;第五透镜组;和第六透镜组;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构造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以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

5.500<f1/fw<10.200

0.057<(-f2)/ft<0.200

其中fw表示在广角端状态中变倍光学系统的焦距,ft表示在远摄端状态中变倍光学系统的焦距,f1表示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2表示第二透镜组的焦距;和

构造使得,在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变焦时,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在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在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在第四透镜组和第五透镜组之间的距离、以及在第五透镜组和第六透镜组之间的距离被改变。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制造一种变倍光学系统的方法,该变倍光学系统按照从物侧的次序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第四透镜组;第五透镜组;和第六透镜组;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构造使得,在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变焦时,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在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在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在第四透镜组和第五透镜组之间的距离、以及在第五透镜组和第六透镜组之间的距离被改变;并且在第三透镜组和第五透镜组之间的距离恒定。

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高变倍比、尺寸紧凑并且具有优良光学性能的变倍光学系统、一种光学设备以及一种用于制造该变倍光学系统的方法。

附图简要说明

图1a、1b、1c、1d和1e分别地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中、在第一中间焦距状态中、在第二中间焦距状态中、在第三中间焦距状态中和在远摄端状态中根据本申请第一和第二实施例共有的第一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截面视图。

图2a、2b和2c分别地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中、在第一中间焦距状态中和在第二中间焦距状态中在于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根据本申请第一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

图3a和3b分别地示出在第三中间焦距状态中和在远摄端状态中在于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根据本申请第一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

图4a、4b、4c、4d和4e分别地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中、在第一中间焦距状态中、在第二中间焦距状态中、在第三中间焦距状态中和在远摄端状态中根据本申请第一和第二实施例共有的第二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截面视图。

图5a、5b和5c分别地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中、在第一中间焦距状态中和在第二中间焦距状态中在于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根据本申请第二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

图6a和6b分别地示出在第三中间焦距状态中和在远摄端状态中在于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根据本申请第二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

图7a、7b、7c、7d和7e分别地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中、在第一中间焦距状态中、在第二中间焦距状态中、在第三中间焦距状态中和在远摄端状态中根据本申请第一和第二实施例共有的第三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截面视图。

图8a、8b和8c分别地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中、在第一中间焦距状态中和在第二中间焦距状态中在于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根据本申请第三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

图9a和9b分别地示出在第三中间焦距状态中和在远摄端状态中在于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根据本申请第三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

图10是示出配备有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或者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照相机的构造的视图。

图11是概略地示出用于制造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2是概略地示出用于制造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解释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该变倍光学系统的方法。

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特征在于,该光学系统包括,按照从物侧的次序: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第四透镜组;第五透镜组;和第六透镜组;并且在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变焦时,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在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在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在第四透镜组和第五透镜组之间的距离、以及在第五透镜组和第六透镜组之间的距离被改变。利用这种构造,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能够实现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的变焦并且能够抑制伴随变焦的畸变、像散和球面像差中的每一项的变化。

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特征还在于,以下条件表达式(1)和(2)被满足:

5.500<f1/fw<10.200(1)

0.057<(-f2)/ft<0.200(2)

其中fw表示在广角端状态中变倍光学系统的焦距,ft表示在远摄端状态中变倍光学系统的焦距,f1表示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2表示第二透镜组的焦距。

条件表达式(1)限定第一透镜组的焦距的适当范围。通过满足条件表达式(1),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能够抑制在变焦时球面像差的变化和像散的变化。

当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表达式(1)的f1/fw的值等于或者降至低于下限时,变得难以抑制在变焦时在第一透镜组中发生的球面像差的变化和像散的变化,结果不能实现高光学性能。同时,为了更加确定地实现本申请的有利效果,更加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1)的下限值设为5.650。

在另一方面,当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表达式(1)的f1/fw的值等于或者超过上限时,为了获得预定的变倍比,有必要使得在变焦时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的变化量较大。由此,变倍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变得困难,并且另外地,入射到第一透镜组上的轴上光通量(lightflux)的直径与入射到第二透镜组上的轴上光通量的直径的比在很大程度上伴随变焦而改变。因此,在变焦时球面像差的变化变得过度地大,从而高光学性能的实现是不可能的。另外地,为了更加确定地实现本申请的有利效果,更加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1)的上限值设为8.800。

条件表达式(2)限定第二透镜组的焦距的适当范围。通过满足条件表达式(2),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能够抑制在变焦时球面像差的变化和像散的变化。

当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表达式(2)的(-f2)/ft的值等于或者降至低于下限时,变得难以抑制在变焦时在第二透镜组中发生的球面像差的变化和像散的变化,结果不能实现高光学性能。同时,为了更加确定地实现本申请的有利效果,更加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2)的下限值设为0.062。

在另一方面,当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表达式(2)的(-f2)/ft的值等于或者超过上限时,为了获得预定的变倍比,有必要使得在变焦时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的变化量较大。由此,变倍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变得困难,并且另外地,使得从第一透镜组入射到第二透镜组的离轴光通量距光轴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伴随变焦而改变。因此,在变焦时像散的变化变得过度地大,从而高光学性能的实现是不可能的。另外地,为了更加确定地实现本申请的有利效果,更加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2)的上限值设为0.134。而且,为了甚至更加确定地实现本申请的有利的效果,甚至更加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2)的上限值设为0.090。

利用上述构造,实现具有高变倍比、尺寸紧凑并且具有高光学性能的变倍光学系统是可能的。

在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期望的是在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变焦时第一透镜组朝向物侧移动。利用这种构造,抑制在变焦时穿过第一透镜组的离轴光通量距光轴的高度的变化是可能的。由此,能够使得第一透镜组的直径较小,并且还能够抑制在变焦时像散的变化。

在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期望的是在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变焦时第三透镜组朝向物侧移动。利用这种构造,与其中第三透镜组不向物侧移动的情形相比较,使得第四透镜组和第五透镜组的光焦度较小是可能的。因此,抑制在变焦时在第四透镜组和第五透镜组中发生的像散的变化是可能的。

在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期望的是以下条件表达式(3)被满足:

0.420<f3/f4<2.300(3)

其中f3表示第三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4表示第四透镜组的焦距。

条件表达式(3)限定在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焦距的比的适当范围。通过满足条件表达式(3),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能够抑制在变焦时球面像差、彗差和像散中的每一项的变化。

当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表达式(3)的f3/f4的值等于或者降至低于下限时,在变焦时在第三透镜组中发生的球面像差的变化变得过度地大,结果不能实现高光学性能。同时,为了更加确定地实现本申请的有利效果,更加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3)的下限值设为0.710。

在另一方面,当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表达式(3)的f3/f4的值等于或者超过上限时,变得难以抑制在变焦时在第四透镜组中发生的彗差的变化和像散的变化,结果不能实现高光学性能。同时,为了更加确定地实现本申请的有利效果,更加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3)的上限值设为1.150。而且,为了甚至更加确定地实现本申请的有利的效果,甚至更加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3)的上限值设为0.985。

在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期望的是以下条件表达式(4)被满足:

3.600<f1/(-f2)<7.510(4)

其中f1表示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2表示第二透镜组的焦距。

条件表达式(4)限定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的焦距的比的适当范围。通过满足条件表达式(4),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能够抑制在变焦时球面像差的变化和像散的变化。

当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表达式(4)的f1/(-f2)的值等于或者降至低于下限时,在远摄端状态中在第一透镜组中发生的负球面像差变得过度地大。因此,在变焦时球面像差的变化变得过度地大,从而高光学性能的实现是不可能的。同时,为了更加确定地实现本申请的有利效果,更加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4)的下限值设为5.000。

在另一方面,当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表达式(4)的f1/(-f2)的值等于或者超过上限时,变得难以抑制在变焦时在第二透镜组中发生的球面像差的变化和像散的变化,结果不能实现高光学性能。

在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期望的是在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变焦时,第六透镜组固定在其位置上。利用这种构造,在变焦时改变使得从第五透镜组入射到第六透镜组上的边际光线距光轴的高度是可能的。由此,能够在变焦时更加成功地抑制像散的变化。

在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期望的是第六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利用这种构造,第六透镜组的可用倍率变得小于实际原始尺寸倍率(life-sizemagnification),并且结果,能够使得从第一透镜组到第五透镜组的复合焦距相对地较大。由此,诸如在制造期间在第一透镜组到第五透镜组中发生的、在透镜之间的偏心引起的偏心彗差的影响,能够减小为相对地较小。因此,能够实现高光学性能。

在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期望的是第五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利用这种构造,在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变焦时增加第五透镜组的倍率是可能的。有效率地实现高变倍比并且同时抑制在变焦时彗差的变化和像散的变化也是可能的。

在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期望的是第四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利用这种构造,抑制在变焦时球面像差的变化和像散的变化是可能的。

在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期望的是在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变焦时在第三透镜组和第五透镜组之间的距离恒定。利用这种构造,抑制在变焦时在第三透镜组和第五透镜组中发生的球面像差、像散和畸变中的每一项的变化是可能的。

在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期望的是在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变焦时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增加。利用这种构造,增加第二透镜组的倍率是可能的。有效率地实现高变倍比并且同时抑制在变焦时球面像差的变化和像散的变化也是可能的。

在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期望的是在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变焦时在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减小。利用这种构造,增加从第三透镜组到第五透镜组的复合倍率是可能的。有效率地实现高变倍比并且同时抑制在变焦时球面像差的变化和像散的变化也是可能的。

在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期望的是第三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移动以具有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的分量。利用这种构造,对于由照相机振动等引起的像模糊进行校正,换言之,执行减振是可能的。减小在执行减振时彗差的变化也是可能的,从而这是优选的。

在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期望的是在从无穷远物体到近距离物体改变聚焦时第四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在光轴方向上移动。利用这种构造,减小在聚焦时球面像差的变化是可能的,从而这是优选的。

本申请的光学设备特征在于,配备有具有上述构造的、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因此,实现具有高变倍比、尺寸紧凑并且呈现高光学性能的光学设备是可能的。

一种用于制造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方法特征在于一种用于制造这样一种变倍光学系统的方法,该变倍光学系统按照从物侧的次序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第四透镜组;第五透镜组;和第六透镜组;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构造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以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1)和(2):

5.500<f1/fw<10.200(1)

0.057<(-f2)/ft<0.200(2)

其中fw表示在广角端状态中变倍光学系统的焦距,ft表示在远摄端状态中变倍光学系统的焦距,f1表示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2表示第二透镜组的焦距;并且构造使得在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变焦时,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在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在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在第四透镜组和第五透镜组之间的距离、以及在第五透镜组和第六透镜组之间的距离被改变。利用这种构造,制造具有高变倍比、尺寸紧凑并且呈现高光学性能的变倍光学系统是可能的。

在下面解释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该变倍光学系统的方法。

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特征在于,该光学系统按照从物侧的次序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第五透镜组;和第六透镜组;并且在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变焦时,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在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以及在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在第四透镜组和第五透镜组之间的距离、以及在第五透镜组和第六透镜组之间的距离被改变。利用这种构造,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能够实现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的变焦并且能够抑制伴随变焦的畸变、像散和球面像差中的每一项的变化。

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特征还在于,在第三透镜组和第五透镜组之间的距离恒定。利用这种构造,抑制在变焦时在第三透镜组和第五透镜组中发生的球面像差、像散和畸变中的每一项的变化是可能的。

利用上述构造,实现具有高变倍比、尺寸紧凑并且具有高光学性能的变倍光学系统是可能的。

在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期望的是以下条件表达式(5)被满足:

0.350<f3/(-f5)<2.000(5)

其中f3表示第三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5表示第五透镜组的焦距。

条件表达式(5)限定在第三透镜组和第五透镜组之间的焦距的比的适当范围。通过满足条件表达式(5),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能够抑制在变焦时球面像差、彗差和像散中的每一项的变化。

当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表达式(5)的f3/(-f5)的值等于或者降至低于下限时,在变焦时在第三透镜组中发生的球面像差的变化变得过度地大,结果不能实现高光学性能。同时,为了更加确定地实现本申请的有利效果,更加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5)的下限值设为0.550。

在另一方面,当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表达式(5)的f3/(-f5)的值等于或者超过上限时,变得难以抑制在变焦时在第四透镜组中发生的彗差的变化和像散的变化,结果不能实现高光学性能。同时,为了更加确定地实现本申请的有利效果,更加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5)的上限值设为1.450。

在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期望的是以下条件表达式(3)被满足:

0.420<f3/f4<2.300(3)

其中f3表示第三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4表示第四透镜组的焦距。

条件表达式(3)限定在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焦距的比的适当范围。通过满足条件表达式(3),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能够抑制在变焦时球面像差、彗差和像散中的每一项的变化。

当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表达式(3)的f3/f4的值等于或者降至低于下限时,在变焦时在第三透镜组中发生的球面像差的变化变得过度地大,结果不能实现高光学性能。同时,为了更加确定地实现本申请的有利效果,更加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3)的下限值设为0.710。

在另一方面,当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表达式(3)的f3/f4的值等于或者超过上限时,变得难以抑制在变焦时在第四透镜组中发生的彗差的变化和像散的变化,结果不能实现高光学性能。同时,为了更加确定地实现本申请的有利效果,更加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3)的上限值设为1.150。而且,为了甚至更加确定地实现本申请的有利的效果,甚至更加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3)的上限值设为0.985。

在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期望的是在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变焦时第一透镜组朝向物侧移动。利用这种构造,抑制在变焦时穿过第一透镜组的离轴光通量距光轴的高度的变化是可能的。由此,能够使得第一透镜组的直径较小,并且还能够抑制在变焦时像散的变化。

在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期望的是在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变焦时第三透镜组朝向物侧移动。利用这种构造,与其中第三透镜组不向物侧移动的情形相比较,使得第四透镜组和第五透镜组的光焦度较小是可能的。因此,抑制在变焦时在第四透镜组和第五透镜组中发生的像散的变化是可能的。

在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期望的是在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变焦时,第六透镜组固定在其位置上。利用这种构造,在变焦时改变使得从第五透镜组入射到第六透镜组的边际光线距光轴的高度是可能的。由此,能够在变焦时更加成功地抑制像散的变化。

在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期望的是第六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利用这种构造,第六透镜组的可用倍率变得小于原始尺寸倍率,并且结果能够使得从第一透镜组到第五透镜组的复合焦距相对地较大。由此,诸如在制造期间在第一透镜组到第五透镜组中发生的、在透镜之间的偏心引起的偏心彗差的影响,能够减小为相对地较小。因此,能够实现高光学性能。

在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期望的是第五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利用这种构造,在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变焦时增加第五透镜组的倍率是可能的。有效率地实现高变倍比并且同时抑制在变焦时彗差的变化和像散的变化也是可能的。

在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期望的是第四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利用这种构造,抑制在变焦时球面像差的变化和像散的变化是可能的。

在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期望的是在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变焦时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增加。利用这种构造,增加第二透镜组的倍率是可能的。有效率地实现高变倍比并且同时抑制在变焦时球面像差的变化和像散的变化也是可能的。

在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期望的是在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变焦时在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减小。利用这种构造,增加从第三透镜组到第五透镜组的复合倍率是可能的。有效率地实现高变倍比并且同时抑制在变焦时球面像差的变化和像散的变化也是可能的。

在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期望的是第三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移动以具有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的分量。利用这种构造,对于由照相机振动等引起的像模糊进行校正,换言之,执行减振是可能的。减小在执行减振时彗差的变化也是可能的,从而这是优选的。

在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期望的是在从无穷远物体到近距离物体改变聚焦时第四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在光轴方向上移动。利用这种构造,减小在聚焦时球面像差的变化是可能的,从而这是优选的。

本申请的光学设备特征在于配备有具有上述构造的、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因此,实现具有高变倍比、尺寸紧凑并且呈现高光学性能的光学设备是可能的。

一种用于制造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方法特征在于一种用于制造这样一种变倍光学系统的方法,该变倍光学系统按照从物侧的次序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第四透镜组;第五透镜组;和第六透镜组;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构造使得,在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变焦时,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在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在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在第四透镜组和第五透镜组之间的距离、以及在第五透镜组和第六透镜组之间的距离被改变;并且在第三透镜组和第五透镜组之间的距离恒定。由此,制造具有高变倍比、尺寸紧凑并且呈现高光学性能的变倍光学系统是可能的。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解释与根据本申请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编号实例有关的变倍光学系统。同时,第一到第三实例对于所有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而言是公共的。

(第一实例)

图1a、1b、1c、1d和1e分别地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中、在第一中间焦距状态中、在第二中间焦距状态中、在第三中间焦距状态中和在远摄端状态中根据本申请第一和第二实施例共有的第一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截面视图。

根据本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由以下构件构成,按照从物侧的次序: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g4;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组g5;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组g6。

第一透镜组g1由以下构件组成,按照从物侧的次序:胶合透镜,该胶合透镜由具有面向物侧的凸表面的负弯月透镜l11与双凸正透镜l12胶合构造;和正弯月透镜l13,该正弯月透镜l13具有面向物侧的凸表面。

第二透镜组g2由以下构件组成,按照从物侧的次序:具有面向物侧的凸表面的负弯月透镜l21;具有面向物侧的凹表面的负弯月透镜l22;和胶合透镜,该胶合透镜由双凸正透镜l23与具有面向物侧的凹表面的负弯月透镜l24胶合构造。注意负弯月透镜l21是具有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的物侧透镜表面的玻璃模制类型非球面透镜。而且,负弯月透镜l24是具有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的像侧透镜表面的玻璃模制类型非球面透镜。

第三透镜组g3由以下构件组成,按照从物侧的次序:胶合透镜,该胶合透镜由具有面向物侧的凸表面的负弯月透镜l31与双凸正透镜l32胶合构造;双凸正透镜l33;胶合透镜,该胶合透镜由具有面向物侧的凹表面的正弯月透镜l34与双凹负透镜l35胶合构造;和胶合透镜,该胶合透镜由双凸正透镜l36与具有面向物侧的凹表面的负弯月透镜l37胶合构造。注意孔径光阑s设置在第三透镜组g3的物侧上。

第四透镜组g4由胶合透镜组成,按照从物侧的次序,该胶合透镜由具有面向物侧的凸表面的负弯月透镜l41与双凸正透镜l42胶合构造。注意负弯月透镜l41是具有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的物侧透镜表面的玻璃模制类型非球面透镜。

第五透镜组g5由以下构件组成,按照从物侧的次序:双凹负透镜l51;和具有面向物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透镜l52。

第六透镜组g6由具有面向物侧的凹表面的正弯月透镜l61组成。注意正弯月透镜l61是具有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的像侧透镜表面的玻璃模制类型非球面透镜。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根据本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在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变焦时,第一到第五透镜组g1到g5和孔径光阑s朝向物侧移动,并且沿着光轴的方向第六透镜组g6固定在它的位置。此时,第三透镜组g3、第五透镜组g5和孔径光阑s一体地移动。

因此,在变焦时,在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之间的空气距离增加,而在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的空气距离减小。而且在变焦时,在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之间的空气距离在从广角端到第三中间焦距状态的状态中减小并且在从第三中间焦距状态到远摄端状态的状态中增加。而且在变焦时,在第四透镜组g4和第五透镜组g5之间的空气距离在从广角端到第三中间焦距状态的状态中增加并且在从第三中间焦距状态到远摄端状态的状态中减小。而且在变焦时,在第五透镜组g5和第六透镜组g6之间的空气距离增加。

此外,在根据本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当照相机振动等发生时,由第三透镜组g3中的正弯月透镜l34和负透镜l35构造的胶合透镜能够构造为作为减振透镜组沿着包括与光轴垂直的分量的方向移位以执行减振。进而,在不限于以上构造的、根据本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由正弯月透镜l34和负透镜l35构造的胶合透镜以及由正透镜l36和负弯月透镜l37构造的胶合透镜可以用作减振透镜组。

在根据本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由第四透镜组g4中的负弯月透镜l41和正透镜l42构造的胶合透镜沿着光轴朝向物侧移动以由此执行从无穷远物体到近距离物体的聚焦。

以下表格1示出根据本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种值。

在表格1中,f表示焦距,并且bf表示后焦距,换言之,在最像侧透镜表面和像平面i之间在光轴上的距离。

在[表面数据]中,m表示从物侧算起的光学表面的次序,r表示曲率半径,d表示表面间距离(从第n表面到第(n+1)表面的间隔,其中n是整数),nd表示对于d-线(波长λ=587.6nm)的折射率并且νd表示对于d-线(波长λ=587.6nm)的阿贝数。此外,op表示物面,并且i表示像平面。同时,曲率半径r=∞表示平表面。通过将“*”附于表面编号表达非球面的位置,并且在曲率半径r的列中示出近轴曲率半径。省略了空气的折射率nd=1.000000。

在[非球面数据]中,关于[表面数据]中所示非球面,在其中非球面由以下表达式呈现的情形中示出非球面系数和圆锥系数:

x=(h2/r)/[1+[1-κ(h/r)2]1/2]

+a4h4+a6h6+a8h8+a10h10+a12h12

其中h表示距光轴的竖直高度,x表示垂度(sagamount),垂度是沿着光轴从非球面的顶点处的切表面到竖直高度h处的非球面的距离,κ表示圆锥系数,a4、a6、a8、a10和a12表示相应的非球面系数,并且r表示近轴曲率半径,这是基准球体的曲率半径。“e-n”(其中n是整数),表示“×10-n”,例如,“1.234e-05”表示“1.234×10-5”。第2阶非球面系数a2是0,并且在说明中省略。

在[各种数据]中,fno表示f数,ω表示半视角(单位“°”),y表示像高,tl表示变倍光学系统的全长(totallength),即,在于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从第一表面到像平面i沿着光轴的距离,dn表示在第n表面和第(n+1)表面之间的可变间隔,并且φ是孔径光阑s的孔隙直径。同时,w表示广角端状态,m1表示第一中间焦距状态,m2表示第二中间焦距状态,m3表示第三中间焦距状态,并且t表示远摄端状态。

在[透镜组数据]中,示出每一个透镜组的开始表面编号st和焦距f。

在[用于条件表达式的值]中,示出与用于根据本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相应条件表达式对应的值。

这里,注意,“mm”通常被用于长度诸如焦距f、曲率半径r的单位和用于表格1中所示其它长度的单位。然而,因为它的尺寸成比例地放大或者减小的光学系统能够获得类似的光学性能,所以该单位不必限制为“mm”。

还以相同的方式在用于在以后提供的其它实例的表格中使用上述表格1中的参考符号。

(表格1)第一实例

[表面数据]

[非球面数据]

[各种数据]

[透镜组数据]

[条件表达式的值]

(1)f1/fw=7.510

(2)(-f2)/ft=0.072

(3)f3/f4=0.910

(4)f1/(-f2)=7.472

(5)f3/(-f5)=0.741

图2a、2b和2c分别地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中、在第一中间焦距状态中和在第二中间焦距状态中在于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根据本申请第一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

图3a和3b分别地示出在第三中间焦距状态中和在远摄端状态中在于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根据本申请第一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

在相应的像差曲线图中,fno表示f数,a表示光线的入射角,即,半视角(单位“°”)。在曲线图中,d表示d-线(波长λ=587.6nm)的像差曲线,g表示g-线(波长λ=435.8nm)的像差曲线,并且未附d和g的曲线表示d-线的像差。在示出像散的曲线图中,实线示意弧矢像平面,并且虚线示意子午像平面。附带说一句,还在以后给出的其它实例中的各种像差曲线图中使用与在本实例中相同的符号。

如根据相应的像差曲线图清楚地,由于对于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的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良好的校正,根据本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示出极好的光学性能。

(第二实例)

图4a、4b、4c、4d和4e分别地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中、在第一中间焦距状态中、在第二中间焦距状态中、在第三中间焦距状态中和在远摄端状态中根据本申请第一和第二实施例共有的第二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截面视图。

根据本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由以下构件构成,按照从物侧的次序: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g4;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组g5;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组g6。

第一透镜组g1由以下构件组成,按照从物侧的次序:胶合透镜,该胶合透镜由具有面向物侧的凸表面的负弯月透镜l11与双凸正透镜l12胶合构造;和具有面向物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透镜l13。

第二透镜组g2由以下构件组成,按照从物侧的次序:具有面向物侧的凸表面的负弯月透镜l21;具有面向物侧的凹表面的负弯月透镜l22;和胶合透镜,该胶合透镜由双凸正透镜l23与具有面向物侧的凹表面的负弯月透镜l24胶合构造。注意负弯月透镜l21是具有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的物侧透镜表面的玻璃模制类型非球面透镜。而且,负弯月透镜l24是具有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的像侧透镜表面的玻璃模制类型非球面透镜。

第三透镜组g3由以下构件组成,按照从物侧的次序:胶合透镜,该胶合透镜由具有面向物侧的凸表面的负弯月透镜l31与具有面向物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透镜l32胶合构造;双凸正透镜l33;胶合透镜,该胶合透镜由具有面向物侧的凹表面的正弯月透镜l34与双凹负透镜l35胶合构造;和胶合透镜,该胶合透镜由双凸正透镜l36与具有面向物侧的凹表面的负弯月透镜l37胶合构造。注意孔径光阑s设置在第三透镜组g3的物侧上。

第四透镜组g4由胶合透镜组成,按照从物侧的次序,该胶合透镜由具有面向物侧的凸表面的负弯月透镜l41与双凸正透镜l42胶合构造。注意负弯月透镜l41是具有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的物侧透镜表面的玻璃模制类型非球面透镜。

第五透镜组g5由以下构件组成,按照从物侧的次序:双凹负透镜l51;具有面向物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透镜l52;和具有面向物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透镜l53。

第六透镜组g6由双凸正透镜l61组成。注意正透镜l61是具有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的像侧透镜表面的玻璃模制类型非球面透镜。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根据本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在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变焦时,第一到第五透镜组g1到g5和孔径光阑s朝向物侧移动,并且沿着光轴的方向第六透镜组g6固定在原位。此时,第三透镜组g3、第五透镜组g5和孔径光阑s一体地移动。

因此,在变焦时,在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之间的空气距离增加,而在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的空气距离减小。而且在变焦时,在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之间的空气距离在从广角端到第一中间焦距状态的状态中基本不改变,在从第一中间焦距状态到第三中间焦距状态的状态中减小并且在从第三中间焦距状态到远摄端状态的状态中增加。而且在变焦时,在第四透镜组g4和第五透镜组g5之间的空气距离在从广角端到第一中间焦距状态的状态中基本不改变,在从第一中间焦距状态到第三中间焦距状态的状态中增加并且在从第三中间焦距状态到远摄端状态的状态中减小。而且在变焦时,在第五透镜组g5和第六透镜组g6之间的空气距离增加。

此外,在根据本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当照相机振动等发生时,由第三透镜组g3中的正弯月透镜l34和负透镜l35构造的胶合透镜能够构造为作为减振透镜组沿着包括与光轴垂直的分量的方向移位以执行减振。进而,在不限于以上构造的、根据本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由正弯月透镜l34和负透镜l35构造的胶合透镜以及由正透镜l36和负弯月透镜l37构造的胶合透镜可以用作减振透镜组。

在根据本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由第四透镜组g4中的负弯月透镜l41和正透镜l42构造的胶合透镜沿着光轴朝向物侧移动以由此执行从无穷远物体到近距离物体的聚焦。

以下表格2示出根据本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种值。

(表格2)第二实例

[表面数据]

[非球面数据]

[各种数据]

[透镜组数据]

[条件表达式的值]

(1)f1/fw=7.461

(2)(-f2)/ft=0.075

(3)f3/f4=0.766

(4)f1/(-f2)=7.022

(5)f3/(-f5)=0.749

图5a、5b和5c分别地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中、在第一中间焦距状态中和在第二中间焦距状态中在于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根据本申请第二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

图6a和6b分别地示出在第三中间焦距状态中和在远摄端状态中在于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根据本申请第二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

如根据相应的像差曲线图清楚地,由于对于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的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良好的校正,根据本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示出极好的光学性能。

(第三实例)

图7a、7b、7c、7d和7e分别地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中、在第一中间焦距状态中、在第二中间焦距状态中、在第三中间焦距状态中和在远摄端状态中根据本申请第一和第二实施例共有的第三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截面视图。

根据本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由以下构件构成,按照从物侧的次序: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g4;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组g5;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组g6。

第一透镜组g1由以下构件组成,按照从物侧的次序:胶合透镜,该胶合透镜由具有面向物侧的凸表面的负弯月透镜l11与双凸正透镜l12胶合构造;和具有面向物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透镜l13。

第二透镜组g2由以下构件组成,按照从物侧的次序:具有面向物侧的凸表面的负弯月透镜l21;双凹负透镜l22;和胶合透镜,该胶合透镜由双凸正透镜l23与具有面向物侧的凹表面的负弯月透镜l24胶合构造。注意负弯月透镜l21是具有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的物侧透镜表面的玻璃模制类型非球面透镜。

第三透镜组g3由以下构件组成,按照从物侧的次序:胶合透镜,该胶合透镜由具有面向物侧的凸表面的负弯月透镜l31与双凸正透镜l32胶合构造;具有面向物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透镜l33;胶合透镜,该胶合透镜由具有面向物侧的凹表面的正弯月透镜l34与双凹负透镜l35胶合构造;和胶合透镜,该胶合透镜由双凸正透镜l36与具有面向物侧的凹表面的负弯月透镜l37胶合构造。注意孔径光阑s设置在第三透镜组g3的物侧上。

第四透镜组g4由胶合透镜组成,按照从物侧的次序,该胶合透镜由具有面向物侧的凸表面的负弯月透镜l41与双凸正透镜l42胶合构造。注意负弯月透镜l41是具有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的物侧透镜表面的玻璃模制类型非球面透镜。

第五透镜组g5由以下构件组成,按照从物侧的次序:双凹负透镜l51;和双凸正透镜l52。注意负透镜l51是具有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的物侧透镜表面的玻璃模制类型非球面透镜。

第六透镜组g6由具有面向物侧的凹表面的正弯月透镜l61组成。注意正弯月透镜l61是具有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的像侧透镜表面的玻璃模制类型非球面透镜。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根据本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在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变焦时,第一透镜组g1、第三到第五透镜组g3到g5和孔径光阑s朝向物侧移动。此时,第三透镜组g3、第五透镜组g5和孔径光阑s一体地移动。而且在变焦时,第二透镜组g2在从广角端到第一中间焦距状态的状态中向物侧移动,在从第一中间焦距状态到第三中间焦距状态的状态中向像侧移动,并且在从第三中间焦距状态到远摄端状态的状态中向物侧移动。而且在变焦时,第六透镜组g6沿着光轴的方向位置固定。

因此,在变焦时,在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之间的空气距离增加,而在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的空气距离减小。而且在变焦时,在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之间的空气距离在从广角端到第三中间焦距状态的状态中减小并且在从第三中间焦距状态到远摄端状态的状态中增加。而且在变焦时,在第四透镜组g4和第五透镜组g5之间的空气距离在从广角端到第三中间焦距状态的状态中增加并且在从第三中间焦距状态到远摄端状态的状态中减小。而且在变焦时,在第五透镜组g5和第六透镜组g6之间的空气距离增加。

此外,在根据本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当照相机振动等发生时,由第三透镜组g3中的正弯月透镜l34和负透镜l35构造的胶合透镜能够构造为作为减振透镜组沿着包括与光轴垂直的分量的方向移位以执行减振。进而,在不限于以上构造的、根据本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由正弯月透镜l34和负透镜l35构造的胶合透镜以及由正透镜l36和负弯月透镜l37构造的胶合透镜可以用作减振透镜组。

在根据本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由第四透镜组g4中的负弯月透镜l41和正透镜l42构造的胶合透镜沿着光轴朝向物侧移动以由此执行从无穷远物体到近距离物体的聚焦。

以下表格3示出根据本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种值。

(表格3)第三实例

[表面数据]

[非球面数据]

[各种数据]

[透镜组数据]

[条件表达式的值]

(1)f1/fw=5.853

(2)(-f2)/ft=0.068

(3)f3/f4=0.737

(4)f1/(-f2)=6.087

(5)f3/(-f5)=0.949

图8a、8b和8c分别地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中、在第一中间焦距状态中和在第二中间焦距状态中在于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根据本申请第三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

图9a和9b分别地示出在第三中间焦距状态中和在远摄端状态中在于无穷远物体上聚焦时根据本申请第三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

如根据相应的像差曲线图清楚地,由于对于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的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良好的校正,根据本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示出极好的光学性能。

根据这些实例,实现具有高变倍比、尺寸紧凑并且呈现高光学性能的变倍光学系统是可能的。注意上述实例每一个都是本申请的发明的具体实例,并且本申请的发明不限于它们。能够在不降低根据本申请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光学性能的情况下采用以下描述的内容。

虽然以上将每一个具有六透镜组构造的变倍光学系统示意为根据本申请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编号实例,但是本申请不限于它们并且能够构造具有其它构造(诸如七透镜组构造等)的变倍光学系统。具体地,其中透镜或者透镜组添加到根据本申请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最物侧的镜头构造是可能的,并且其中透镜或者透镜组添加到其最像侧的另一种镜头构造也是可能的。附带说一句,透镜组被定义为为由空气间隔分离的、包括至少一个透镜的部分。

此外,在根据本申请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为了从无穷远物体到近物体改变聚焦,透镜组的一部分、单个透镜组以其整体或者多个透镜组可以构造为作为聚焦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特别优选的是,第二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第三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或者第四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或者第五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被用作聚焦透镜组。聚焦透镜组能够被用于自动聚焦,并且适合于由用于自动聚焦的马达诸如超声波马达驱动。

此外,在根据本申请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任何透镜组以其整体或者其一部分能够作为减振透镜组在包括与光轴垂直的分量的方向上移位,或者在包括光轴的面内方向上以旋转方式移动,即,摇摆以校正由照相机振动引起的像模糊。特别地,优选的是,第二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或者第三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或者第四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或者第五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被用作减振透镜组。

此外,在根据本申请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透镜的透镜表面可以是球面、平表面或者非球面。当透镜表面是球面或者平表面时,透镜加工、组装和调节变得容易,并且防止由透镜加工、组装和调节误差引起的光学性能的劣化是可能的,从而这是优选的。而且,即便像平面移位,光学性能的劣化仍然是很小的,从而这是优选的。当透镜表面是非球面时,可以通过研磨工艺、其中利用模具将玻璃材料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的玻璃模制工艺或者其中设置在玻璃透镜表面上的树脂材料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的复合类型工艺制造非球面。透镜表面可以是衍射光学表面,并且透镜可以是梯度折射率型透镜(grin透镜)或者塑料透镜。

此外,在根据本申请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中,优选的是,孔径光阑置放在第三透镜组中或者第三透镜组的附近,并且功能可以被透镜框架替代而不置放作为孔径光阑的部件。

而且,构造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透镜的透镜表面可以涂覆有在宽的波长范围中具有高透射率的防反射涂层。利用这种设计,减小耀斑以及幻像并且获得高对比度和高光学性能是可行的。

接着,将参考图10解释配备有根据本申请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照相机。

图10是示出配备有根据本申请第一或者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照相机的构造的视图。

图10所示本照相机1是配备有根据第一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作为成像镜头2的、带有可互换镜头的所谓的无反照相机。

在本照相机1中,从作为主题的、未示意的物体发射的光由成像镜头2会聚,从而通过未示意的olpf(光学低通滤波器)在成像部分3的成像表面上形成主题像。主题像然后利用成像部分3中的光电转换器件经历光电转换以产生主题的像。像显示在被安装在照相机1上的evf4(电子取景器)上。相应地,拍摄者能够通过evf4观察主题。

而且,当拍摄者按下未示意的释放按钮时,在成像部分3中产生的主题像被存储在未示意的存储器中。以此方式,拍摄者能够利用照相机1拍摄主题的图片。

这里,作为成像镜头2安装在照相机1中的、根据第一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是具有高变倍比、尺寸紧凑并且具有高光学性能的变倍光学系统。相应地,本照相机1能够在实现高变倍比的同时实现小型化和高光学性能。附带说一句,即便在照相机中作为成像镜头2安装根据第二或者第三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仍然能够获得与照相机1相同的效果。此外,即便在包括快速复原反光镜并且能够通过取景器光学系统观察主题的单反照相机中安装根据每一个上述实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仍然能够实现与照相机1相同的效果。

最后,参考图11和12描述用于制造根据本申请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方法的概要。

图11中所示的用于制造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方法是用于制造这样一种变倍光学系统的方法,该变倍光学系统按照从物侧的次序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第四透镜组;第五透镜组;和第六透镜组,并且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1和s12:

步骤s11:构造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以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1)和(2),并且按照从物侧的次序在镜筒中置放第一到第六透镜组:

5.500<f1/fw<10.200(1)

0.057<(-f2)/ft<0.200(2)

其中fw表示在广角端状态中变倍光学系统的焦距,ft表示在远摄端状态中变倍光学系统的焦距,f1表示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2表示第二透镜组的焦距。

步骤s12:例如通过在镜筒中设置已知的移动机构来构造使得,在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变焦时,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在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和在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在第四透镜组和第五透镜组之间的距离、以及在第五透镜组和第六透镜组之间的距离被改变。

根据用于制造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方法,制造具有高变倍比、尺寸紧凑并且呈现高光学性能的变倍光学系统是可能的。

图12中所示的用于制造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方法是用于制造这样一种变倍光学系统的方法,该变倍光学系统按照从物侧的次序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第四透镜组;第五透镜组;和第六透镜组,并且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21:

步骤s21:按照从物侧的次序在镜筒中置放第一到第六透镜组,并且通过在镜筒中设置已知的移动机构来构造使得,在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变焦时,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在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在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在第四透镜组和第五透镜组之间的距离、以及在第五透镜组和第六透镜组之间的距离被改变,并且在第三透镜组和第五透镜组之间的距离恒定。

根据用于制造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方法,制造具有高变倍比、尺寸紧凑并且呈现高光学性能的变倍光学系统是可能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