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狭缝光栅以及立体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37630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液晶狭缝光栅以及立体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立体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液晶狭缝光栅以及立体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主流的裸眼3D(立体)显示设备通过在常规显示面板上叠加光栅,该光栅能够向不同方向折射图像,让左眼和右眼的可视画面分开,从而让使用者看到3D影像。为了获得较好的3D显示效果,在进行裸眼立体显示时,光栅和显示面板之间需要有精确的配合。

目前,在裸眼3D显示设备上,液晶狭缝光栅应用较为广泛。现有裸眼3D显示设备上,为有效避免锯齿、小彩纹、视区压缩等现象,提升分辨率,液晶狭缝光栅普遍采用竖直电极结构设计,一般在一个重复周期(即一个Pitch)内,就只有一条驱动电极,驱动电极的宽度和驱动电极之间的间距都是确定的,即一个重复周期内,用于分光的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是确定的。这样,为实现光栅和显示面板的精确配合从而获得较好的3D显示效果,就对裸眼3D显示设备装配过程中将液晶狭缝光栅贴合在显示面板的贴合精度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为满足显示需求,一般要求液晶狭缝光栅和液晶显示面板(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贴合匹配的偏差在10微米(um)的范围内。

为保证液晶狭缝光栅和显示面板的贴合精度,贴合设备的工艺条件以及工艺控制具有非常严苛的要求,投入成本巨大,而且,一旦贴合出现偏位就无法达到预期的分光效果,裸眼3D显示设备就无法达到较好的3D显示的效果,造成成本和资源上的巨大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晶狭缝光栅以及立体显示装置,能够有效避免对贴合精度的过度依赖和苛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晶狭缝光栅,液晶狭缝光栅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设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第一基板朝向液晶层的一侧设有第一电极结构,第二基板朝向液晶层的一侧设有第二电极结构,

第一电极结构包括周期性排布的多个驱动电极组,每个驱动电极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驱动电极;

每一驱动电极组中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对应形成遮光部,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对应形成透光部,当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发生变化时,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相应改变。

可选地,各驱动电极组中位于同一位置的驱动电极连接同一驱动电压信号输出端,以使施加给各驱动电极组中位于同一位置的驱动电极的驱动电压相同。

可选的,驱动电极的宽度小于20um,方便精细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

优选地,驱动电极的宽度小于15um,使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的调整精度更高。

可选的,相邻两个驱动电极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小于15um,能够优化液晶狭缝光栅的分光效果。

优选地,相邻两个驱动电极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小于10um。

具体的,驱动电极连接电压驱动电路,电压驱动电路向驱动电极施加驱动电压,其中,各驱动电极通过电极引线分别连接于电压驱动电路。

可选地,电极引线的末端设有引线端子。

可选地,第二电极结构包括面电极;在形成遮光部和透光部时,向面电极施加第三预设驱动电压。

可选地,第二电极结构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条形电极;在形成遮光部和透光部时,向条形电极施加第三预设驱动电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晶狭缝光栅,每个驱动电极组中,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对应形成遮光部,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对应形成透光部,因此,当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发生变化时,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相应改变,这样,由于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能够进行调整,则能够通过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校正液晶狭缝光栅和显示面板的贴合偏差,即通过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能够确定出合适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该合适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能够与显示面板精确配合,使得立体显示符合液晶狭缝光栅与显示面板精确贴合时的显示效果,因此,液晶狭缝光栅不会对贴合精度过度依赖和苛求,即使液晶狭缝光栅的贴合精度达不到10微米的预计精度,也可通过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来校正这个贴合偏差,保证好的立体显示效果,如此可以减少液晶狭缝光栅与显示面板的贴合偏差对液晶狭缝光栅分光效果的影响,能够有效避免对贴合精度的过度依赖和苛求,有效提升立体显示装置的立体显示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立体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处理器,还包括前述的液晶狭缝光栅,液晶狭缝光栅与显示面板相对设置,处理器通过调整施加给驱动电极的驱动电压,使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发生变化,从而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立体显示装置,处理器通过调整施加给驱动电极的驱动电压,使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发生变化,从而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由于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能够进行调整,则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显示装置能够通过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能够确定出合适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该合适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能够与显示面板精确配合,使得立体显示装置的立体显示符合液晶狭缝光栅与显示面板精确贴合时的显示效果,从而使液晶狭缝光栅不会对贴合精度过度依赖和苛求,即使液晶狭缝光栅的贴合精度达不到10微米的预计精度,也可通过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来校正这个贴合偏差,保证好的立体显示效果,如此可以减少液晶狭缝光栅与液晶显示面板的贴合偏差对液晶狭缝光栅分光效果的影响,能够有效避免对贴合精度的过度依赖和苛求,提升立体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液晶狭缝光栅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基板上设置的第一电极结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调整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后图2所示的第一电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例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涉及一种液晶狭缝光栅。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晶狭缝光栅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之间设置有液晶层13。其中,第一基板11朝向液晶层13的一侧设有第一电极结构14,第二基板12朝向液晶层13的一侧设有第二电极结构15。在第一电极结构14和第二电极结构15的作用下,液晶层13的液晶分子可以重新排列,从而使液晶层变成透明状态和不透明状态,即形成液晶狭缝光栅的透光部和遮光部。可以理解的是,图1仅为示意,并不代表液晶狭缝光栅真实的剖面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见图2,第一电极结构14包括周期性排布的多个驱动电极组,每个驱动电极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驱动电极141,原则上各驱动电极组包含的驱动电极141数量相同,每个驱动电极组对应一个光栅周期。第二电极结构15作为公共电极,结构不限,可以为面电极,也可以包括多个紧密间隔排列的条形电极。

为使液晶狭缝光栅10打开(亦可称为启动),将向第一电极结构14和第二电极结构15施加驱动电压,具体的,第一电极结构14的每个驱动电极组中,部分驱动电极141将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另一部分驱动电极141将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第二电极结构15将施加第三预设驱动电压,一般情况下,第三预设驱动电压值与第二预设驱动电压值相等,而与第一预设驱动电压值不同。在第一预设驱动电压和第三预设驱动电压之间的电压差作用下,施加第一预设电压的驱动电极141和第二电极结构15之间的液晶层为不透明的,形成液晶狭缝光栅的遮光部,在第二预设驱动电压和第三预设驱动电压之间的电压差作用下,施加第一预设电压的驱动电极141和第二电极结构15之间的液晶层为透明的,形成液晶狭缝光栅的透光部,即,每一驱动电极组中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141对应形成遮光部,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141对应形成透光部。显然,针对每个驱动电极组,由于遮光部与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141相对应,而透光部与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141相对应,那么,当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141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141发生变化时,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也会相应改变。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这种液晶狭缝光栅,可以通过调整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141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141,即,调整施加给驱动电极141的驱动电压,从而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由于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能够进行调整,则可以通过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校正立体显示装置中液晶狭缝光栅10和显示面板的贴合偏差,即通过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能够确定出合适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该合适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能够与显示面板精确配合,使立体显示装置的立体显示符合液晶狭缝光栅10与显示面板精确贴合时的显示效果,因此,使得液晶狭缝光栅10不会对贴合精度过度依赖和苛求,即使液晶狭缝光栅10与显示面板的贴合精度达不到10微米的预计精度,也可通过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来校正这个贴合偏差,保证立体显示装置好的立体显示效果,如此可以减少液晶狭缝光栅10与显示面板的贴合偏差对液晶狭缝光栅10分光效果的影响,能够有效避免对贴合精度的过度依赖和苛求,能够提升立体显示装置的立体显示效果。

以下举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所示,假设每个驱动电极组中包括9个驱动电极141,其中左边的6个标号为1至6的驱动电极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形成遮光部142,右边的3个标号为7至9的驱动电极141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形成透光部143。当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141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141发生变化时,遮光部142和透光部143的位置相应改变。具体参见图3,各驱动电极组中的第2至7号驱动电极141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形成遮光部142,第1、8、9号驱动电极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形成透光部143,即,此时的遮光部142由原来的第1-6号驱动电极141所在位置切换至第2-7号驱动电极141所在位置,而透光部143由原来第7-9号驱动电极141所在位置切换至第1、8、9号驱动电极141所在位置。

为调整各驱动电极组中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141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141从而改变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具体可以将各驱动电极组中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同时向左或向右移动整数个驱动电极,得到调整后的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141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141。例如,在图2中的驱动电极基础上将各驱动电极组中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同时向右移动1个驱动电极之后,参见图3,各驱动电极组中的第2至7号驱动电极141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形成遮光部142,第1、8、9号驱动电极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形成透光部143,即此时的遮光部142由原来的第1-6号驱动电极141所在位置切换至第2-7号驱动电极141所在位置,而透光部143由原来第7-9号驱动电极141所在位置切换至第1、8、9号驱动电极141所在位置。

显然,为了向各个驱动电极141施加驱动电压,各驱动电极141要连接驱动电压信号输出端,具体的,各个驱动电极141可通过电极引线连接各自对应的驱动电压信号输出端,而且,电极引线的末端可设有引线端子,引线端子用于连接信号输出端。进一步的,由于驱动电极组是周期性的,因此,为了便于控制,优选的,各驱动电极组中位于同一位置的驱动电极141连接同一驱动电压信号输出端,以使施加给各驱动电极组中位于同一位置的驱动电极的驱动电压相同。

举例说明,继续参见图2,驱动电极141连接电压驱动电路16,即,电压驱动电路16输出驱动电压信号,向驱动电极141施加驱动电压,各驱动电极141通过电极引线17分别连接于电压驱动电路16。其中,各驱动电极组中标号相同的驱动电极141通过同一条电极引线连接至电压驱动电路16的同一个电压输出端口,即各个驱动电极组中位于同一位置的驱动电极141连接同一驱动电压信号输出端。如图2所示,共设置9条电极引线17,分别与各个驱动电极组中的驱动电极141相对应,电极引线17设置在液晶狭缝光栅10的边缘,具体地,设置在用来显示的显示区域以外的边缘。各个驱动电极组中的1号驱动电极141均连接至最上方的第一条电极引线17,而各个驱动电极组中的2号驱动电极141均连接至第一条电极引线下方的第二条电极引线17,其他驱动电极141以此类推。电极引线17的末端设有引线端子171。在电压驱动电路16设置在液晶狭缝光栅10的外部时,电极引线17和引线端子171的设计便于驱动电极141与电压驱动电路16的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驱动电极141的电极宽度不宜过大。电极宽度过大的话,影响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调整的精度。具体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电极的宽度小于20um,方便精细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优选地,驱动电极的宽度小于15um,使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的调整精度更高。而且,相邻两个驱动电极141之间的间隙也不宜过大。相邻两个驱动电极141之间的间隙过大的话,在形成遮光部时,由于相邻两个驱动电极141之间的间隙的存在,导致遮光部遮蔽不严,易造成漏光,在视觉效果上表现出来的可能是分光不彻底,出现串扰,进而使得立体显示装置的立体显示效果不好。具体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相邻两个驱动电极之间的间隙的宽度要小于15um,能够优化液晶狭缝光栅的分光效果。优选地,相邻两个驱动电极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小于10um。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通过对驱动电极141的宽度和相邻两个驱动电极141之间的间隙的宽度进行合理的设置,保证液晶狭缝光栅具有良好的分光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电极结构15可以包括面电极,在形成遮光部和透光部时,向面电极施加第三预设驱动电压。

第二电极结构15也可以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条形电极,条形电极的宽度不限,例如可以小于20um,而相邻两个条形电极的间隙的宽度不宜过大,例如可以小于15um。在形成遮光部和透光部时,向条形电极施加第三预设驱动电压。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第三预设驱动电压与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相同,而第一预设驱动电压大于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第二预设驱动电压可以为零电压,也可以为非零电压,即相对零电压。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141与第二电极结构中的面电极或条形电极之间的电压差驱动液晶层13中对应的液晶分子偏转形成遮光部142,而由于第三预设驱动电压与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相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141与第二电极结构中的面电极或条形电极之间不存在电压差,无法驱动液晶层13中对应的液晶分子偏转,形成透光部143。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三预设驱动电压与第二预设驱动电压也可以不相同,但相近,两者电压差足够小,以不足以驱动液晶分子发生偏转为准,如此位于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141与第二电极结构中的面电极或条形电极之间的液晶分子不会发生偏转,形成透光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液晶狭缝光栅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11、第二基板12以及设置于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之间的液晶层13,第一基板11朝向液晶层13的一侧设有第一电极结构14,第二基板12朝向液晶层13的一侧设有第二电极结构15。第一电极结构14包括周期性排布的多个驱动电极组,每个驱动电极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驱动电极141。每一驱动电极组中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141对应形成遮光部142,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141对应形成透光部143,当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141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141发生变化时,遮光部142和透光部143的位置相应改变,由于遮光部142和透光部143的位置能够进行调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晶狭缝光栅10能够通过调整遮光部142和透光部143的位置,校正液晶狭缝光栅的贴合偏差,使立体显示装置的立体显示符合液晶狭缝光栅10与显示面板精确贴合时的显示效果,从而使得液晶狭缝光栅10不会对贴合精度过度依赖和苛求,即使液晶狭缝光栅10的贴合精度达不到10微米的预计精度,也可通过调整遮光部142和透光部143的位置来校正这个贴合偏差,保证好的立体显示效果,如此可以减少液晶狭缝光栅10与显示面板的贴合偏差对液晶狭缝光栅10分光效果的影响,能够有效避免对贴合精度的过度依赖和苛求,提升立体显示装置的立体显示效果。

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还涉及一种立体显示装置。如图4所示,该立体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20、处理器30,还包括前述的液晶狭缝光栅10。液晶狭缝光栅10与显示面板20相对设置,具体为相对贴合设置。处理器30用来控制液晶狭缝光栅10的开启和关闭,通过调整施加给驱动电极的驱动电压,使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发生变化,从而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

具体的,处理器30可连接电压驱动电路,控制电压驱动电路输出的驱动电压,从而调整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

本实施例提供的立体显示装置,处理器30通过调整施加给驱动电极的驱动电压,使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发生变化,从而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由于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能够进行调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显示装置能够通过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能够确定出合适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该合适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能够与显示面板精确配合,使得立体显示装置的立体显示符合液晶狭缝光栅10与显示面板20精确贴合时的显示效果,使得液晶狭缝光栅10不会对贴合精度过度依赖和苛求,即使液晶狭缝光栅10的贴合精度达不到10微米的预计精度,也可通过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来校正这个贴合偏差,保证好的立体显示效果,如此可以减少液晶狭缝光栅10与显示面板20的贴合偏差对液晶狭缝光栅10分光效果的影响,能够有效避免对贴合精度的过度依赖和苛求,提升立体显示装置的立体显示效果。

其中,液晶狭缝光栅10可以设置于显示面板20的出光侧或入光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这种立体显示装置,预先可以通过调整液晶狭缝光栅10的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来校正液晶狭缝光栅10和显示面板的贴合偏差,从而确定出合适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该合适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可以使立体显示装置呈现良好的立体显示效果。确定出合适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后,保存该合适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对应的驱动参数,后续立体显示装置在进行立体显示时,将使用该驱动参数驱动液晶狭缝光栅,形成该合适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保证较好的立体显示效果。

具体的,在进行校正时,首先通过处理器30驱动液晶狭缝光栅10形成初始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并使立体显示装置基于初始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进行立体显示。

然后,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中,可以通过人工的方式人眼直接感受此时立体显示装置所显示的立体图像的立体效果,若立体效果异常,通过处理器30驱动液晶狭缝光栅10以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并再次观看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后立体显示装置显示的立体图像,若立体显示效果异常,继续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如此往复,直至人眼观看到良好立体显示效果的立体图像。此时,即表示液晶狭缝光栅10的分光与显示面板20所显示的内容精确配合,立体显示装置能够提供良好的立体显示效果,则,保存此时液晶狭缝光栅10对应的驱动参数,以便在立体显示装置进行立体显示时,根据驱动参数驱动液晶狭缝光栅10形成遮光部和透光部。

而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中,在立体显示装置基于初始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进行立体显示时,采集立体显示装置显示的立体图像,具体可通过摄像头等图像采集装置拍摄立体显示装置显示的立体图像,从而获取第一检测图像。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摄像头等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立体图像时,实际上将获得包含有该立体图像的图像,第一检测图像是从该包含有该立体图像的图像中所获取到的立体图像或者所获取到的立体图像的一部分。

进一步确定第一检测图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预设条件进行合理设置,原则在于,当第一检测图像满足预设条件时,即表示液晶狭缝光栅10的分光与显示面板20所显示的内容精确配合,立体显示装置能够提供良好的立体显示效果。

例如,在一种具体实施中,第一检测图像满足预设条件,是指第一检测图像满足理论上液晶狭缝光栅10与显示面板20不存在贴合偏差时立体显示装置所显示的立体图像要求,该立体图像显示正常,没有锯齿或小彩纹,视区不存在压缩,分辨率良好。

可以理解的是,液晶狭缝光栅10与显示面板20完全贴合时,立体显示装置显示的立体图像即第一检测图像满足预设条件,处理器30不需要进一步调整施加给驱动电极的驱动电压。如果液晶狭缝光栅10与显示面板20存在贴合偏差时,则立体显示装置显示的立体图像即第一检测图像不满足预设条件。此时,通过处理器30调整施加给驱动电极的驱动电压,使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和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的驱动电极发生变化,从而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以校正液晶狭缝光栅10与显示面板20的贴合偏差。具体地,处理器30驱动液晶狭缝光栅10以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并采集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后立体显示装置显示的立体图像,从而获取新的第一检测图像,进一步对新的第一检测图像进行检验判定,若新的第一检测图像不满足预设条件,继续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如此往复,直至获取满足预设条件的第一检测图像;当第一检测图像满足预设条件时,即表示液晶狭缝光栅10的分光与显示面板20所显示的内容精确配合,立体显示装置能够提供良好的立体显示效果,则,就可保存在第一检测图像满足预设条件时液晶狭缝光栅10对应的驱动参数,以便在立体显示装置进行立体显示时,根据驱动参数驱动液晶狭缝光栅10形成遮光部和透光部。

具体的,处理器30在驱动液晶狭缝光栅10以形成初始位置的遮光部和透光部时,向各驱动电极组中的第一位置处第一数目个驱动电极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以形成与第一位置对应的遮光部;向各驱动电极组中的第二位置处第二数目个驱动电极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以形成与第二位置对应的透光部。其中,第一位置为液晶狭缝光栅10各驱动电极组中遮光部对应的初始位置,第二位置为液晶狭缝光栅10各驱动电极组中透光部对应的初始位置。第一数目与第二数目之和等于各驱动电极组中驱动电极的总数目。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预设驱动电压大于第二预设驱动电压,第二预设驱动电压可以为零电压,也可以为相对零电压。

而处理器30在驱动液晶狭缝光栅10以调整遮光部和透光部的位置时,向各驱动电极组中第三位置处的第一数目个驱动电极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以使遮光部由第一位置处移动至第三位置处;向各驱动电极组中第四位置处的第二数目个驱动电极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以使透光部由第二位置处移动至第四位置处。其中,第三位置为调整后各驱动电极组中遮光部对应的位置。第四位置为调整后各驱动电极组中透光部对应的位置。具体可以通过在第一位置的基础上平移至少一个驱动电极得到第三位置,在第二位置的基础上平移至少一个驱动电极得到第四位置,而具体平移的驱动电极的数目一般与液晶狭缝光栅10和显示面板之间的贴合偏差对应。贴合偏差越大,需要移动的驱动电极的数目越多。

具体的,液晶狭缝光栅10对应的驱动参数包括驱动电极组中驱动电极的加电参数,加电参数用于指示对遮光部对应的驱动电极施加第一预设驱动电压,对透光部对应的驱动电极施加第二预设驱动电压。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需要确定第一检测图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中,立体图像包括第一颜色的左眼图像和第二颜色的右眼图像,处理器30按照裸眼立体显示时的排图方式,在显示面板20上排列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从而使立体显示装置显示该立体图像。其中,裸眼立体显示时的排图方式为公知技术,这里不再赘述。通过双目摄像头拍摄该立体图像,从而分别获取到左眼图像(第一检测图像)和右眼图像(第一检测图像),然后,确定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这两张第一检测图像中的至少一张图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具体包括:

确定第一检测图像的分析区域;分析区域可以是第一检测图像的全部区域,也可以是部分区域。

根据第一检测图像中的分析区域的串扰区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确定第一检测图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当分析区域的串扰区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小于第一预设阈值,第一检测图像满足预设条件。

或者,也可以根据分析区域中非串扰区占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确定第一检测图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当分析区域中非串扰区占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第一检测图像满足预设条件。

其中,串扰区、非串扰区和分析区域的面积可以通过像素数量表示。以第一检测图像为左眼图像为例,串扰区为第二颜色区域,非串扰区为第一颜色区域,则可以对分析区域进行像素值检测,从而获取到串扰区或非串扰区的像素量,进而获取到串扰区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或者非串扰区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中,立体图像包括第一颜色的左眼图像和第二颜色的右眼图像,处理器30按照裸眼立体显示时的排图方式,在显示面板20上排列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从而使立体显示装置显示该立体图像。其中,裸眼立体显示时的排图方式为公知技术,这里不再赘述。通过单摄像头拍摄该立体图像,从而分别获取第一检测图像,然后,确定第一检测图像中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具体包括:

确定第一检测图像的分析区域;分析区域可以是第一检测图像的全部区域,也可以是部分区域。

根据第一检测图像中的分析区域的串扰区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确定第一检测图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当分析区域的串扰区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小于第一预设阈值,第一检测图像满足预设条件。

或者,也可以根据分析区域中非串扰区占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确定第一检测图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分析区域中非串扰区占的面积占分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第一检测图像满足预设条件。

其中,串扰区、非串扰区和分析区域的面积可以通过像素数量表示。

以左右眼图像分别为红绿图为例简要介绍,遍历第一检测图像中像素,统计图像中红、绿像素的个数,计算这些像素在第一颜色图像中的比例。在统计像素个数时,可由原来的RGB颜色空间转换到HSV颜色空间,这个转换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区分色相,即该颜色是红还是绿或是黄色。当然这里也可以使用RGB、LAB颜色等颜色空间去判断。经过颜色空间的转换之后,遍历像素。根据每个像素中H、S、V的值和阈值去判断颜色,然后根据颜色判断是否是串扰区(颜色为红或者绿的区域为非串扰区,其余的是串扰区)。最后根据串扰区或者非串扰区在图像中所占的比例作为一个评判的标准。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例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