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52779发布日期:2018-10-12 23:24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光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



背景技术: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简称虚拟技术,是一种利用电脑技术模拟产生一个虚拟空间,并在虚拟空间中提供沉浸体验的技术,该技术集成了电脑图形、电脑仿真、人工智能、显示及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是一种高级模拟技术。VR设备是应用 VR技术的人机交互设备,常见的VR设备,例如眼镜形态的虚拟现实设备,能将人体对外界的视觉、听觉等感知隔离,引导用户产生身临其境的VR体验。

典型的眼镜形态的虚拟现实设备如图23所示,其包括镜体200和对称设置于镜体200两侧的发带100,镜体200内设置有虚拟现实光学组件,例如,采用专利号为US20170017078B 公开光学组件所制作的眼镜形态的虚拟现实设备。用户在佩戴虚拟现实设备体验虚拟环境时,利用发带100将其固定在头部,经过调整,使虚拟现实设备的屏幕置于眼睛的前方。虚拟现实设备在生成虚拟空间时,需要在人眼和屏幕之间形成封闭空间,入射到虚拟现实设备的屏幕上,导致屏幕上的成像弱化或不清晰,或者,环境光照射到眼睛上,影响用户的视觉效果。因此,为了防止外界光线的入射,通常在虚拟现实设备的镜体上安装遮光组件。

图23所示的虚拟现实设备上就安装有遮光组件300,从图23可以看出,遮光组件300 安装在镜体200靠近用户面部的一侧,即虚拟现实设备的镜体内侧。遮光组件300为弹性材料制成,当用户佩戴虚拟现实设备时,用户面部与遮光组件300接触并挤压遮光组件,使遮光组件300产生贴合人脸轮廓的挤压变形,在人眼和虚拟现实设备屏幕之间形成密闭空间,从而不会影响用户的视觉效果。

现有技术中,遮光组件300外形通常很宽厚,以增大遮光组件与人脸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遮光组件300与人脸轮廓的贴合度,保证遮光效果。但是,宽厚的遮光组件会导致虚拟现实设备的重量增加,造成用户佩戴虚拟现实设备时产生压迫感,而如果降低遮光组件300的厚度,遮光组件300的遮光效果就会变差。因此,现有技术的遮光组件无法实现在形态轻薄的情况下,保证遮光组件的遮光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解决现有技术中在遮光组件比较重,透风性差导致用户体验感差的问题,本申请的遮光组件重量较轻,并且透风性强,遮光性强,便于用户长时间使用,提高用户的体验度。

本申请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的技术方案包括:

遮光件;所述遮光件包括顶面、第一曲面、第二曲面和底面,所述顶面与人体面部相接触的一侧为由中心向外延伸的非封闭弧形,所述底面整体与所述顶面整体上下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曲面和所述第二曲面位于所述顶面两侧并均向靠近所述底面的方向弯曲,所述第一曲面和所述第二曲面均分别与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连接,使得所述顶面、所述第一曲面、所述第二曲面和所述底面围成封闭的中空区域,所述封闭中空区域用于与虚拟现实设备连接让用户面部与封闭中空区域形成密闭空间所述。

优选地,所述中空区域包括面部接触面和虚拟设备连接面;所述面部接触面用于与用户面部接触,所述虚拟设备连接面用于与虚拟现实设备的框体内侧的观看侧连接。

优选地,所述中空区域包括面部接触面和虚拟设备连接面;所述面部接触面用于与用户面部接触,所述虚拟设备连接面用于与虚拟现实设备的框体外侧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曲面和所述第二曲面均分别与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光滑过渡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前端固定环,所述前端固定环位于所述中空区域的内周边并与其吻合。

优选地,所述前端固定环为镂空结构或实心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曲面和所述第二曲面上各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用于固定在所述虚拟现实设备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曲面和所述第二曲面沿所述顶面的中心左右对称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曲面和所述第二曲面由两端向中心凸出。

优选地,所述遮光组件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用于虚拟现实设备凸出控制键外露。

上述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的工作原理为:用户在使用带有遮光组件的虚拟现实设备时,用户带上虚拟现实设备,遮光组件的遮光件就会与用户的额头以及用户的脸以及虚拟现实设备一起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可以让用户眼睛避免外界的光线干扰,只看到虚拟现实设备提供的视觉光线,让用户能够很好的沉浸到虚拟现实设备的视频场景中,大大的提高用户的体验度。

本申请的另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的技术方案包括:前端固定环和遮光件。

所述前端固定环为封闭框体,用于可活动地将遮光组件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所述遮光件一端为起始端,所述起始端与所述前端固定环连接,所述遮光件从所述起始端向所述前端固定环另一侧延伸,形成截止端,所述截止端具有连续变化的末端曲线。

所述末端曲线在遮光组件的中心平面上具有第一极小点和第二极小点;所述末端曲线在所述中心平面两侧的最远端具有两个远端极点,两个所述远端极点沿所述中心平面对称,所述远端极点为所述末端曲线与所述前端固定环距离的最远点。

所述末端曲线在所述第一极小点与两个所述远端极点之间形成两个沿所述中心平面对称的第一曲段;所述末端曲线在所述第二极小点与两个所述远端极点之间形成两个沿所述中心平面对称的第二曲段;所述第一曲段与所述中心平面之间形成连续变化的第一轮廓角α,所述第一轮廓角α使所述第一曲段与所述前端固定环的距离沿远离所述中心平面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第二曲段与所述中心平面之间形成连续变化的第二轮廓角β,所述第二轮廓角β使所述第二曲段与所述前端固定环的距离沿远离所述中心平面的方向连续增大。

所述遮光件从所述起始端至所述截止端形成使所述遮光件呈现末端收敛趋势的微弧曲线;所述微弧曲线在所述远端极点处与所述中心平面形成收敛角γ,所述收敛角γ使两个所述远端极点之间的极点距离L1小于所述前端固定环的环宽H1。

优选地,所述第一轮廓角α在所述第一极小点处具有最大值α1,所述最大值α1在 86度-90度之间;所述第一轮廓角在所述远端极点处具有最小值α2,所述最小值α2在 12度-18度之间;所述第一轮廓角α从所述第一极小点向所述远端极点方向连续减小。

优选地,所述第一轮廓角α在所述第一曲段距离所述中心平面四分之一个所述环宽 H1处的角度值α3在52度-58度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轮廓角α在所述第一曲段距离所述中心平面八分之一个所述环宽H1处的角度值α4在75度-80度之间;所述第一轮廓角α在所述第一曲段距离所述中心平面八分之三个所述环宽H1处的角度值α5在29度-35度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二轮廓角β在所述第二极小点处具有最大值β1,所述最大值β1在 86度-90度之间;所述第二轮廓角在所述远端极点处具有最小值β2,所述最小值β2在 10度-16度之间;所述第二轮廓角β从所述第二极小点向所述远端极点方向连续减小。

优选地,所述第二轮廓角β在所述第二曲段距离所述中心平面四分之一个所述环宽 H1处的角度值β3在55度-65度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二轮廓角β在所述第二曲段距离所述中心平面八分之一个所述环宽 H1处的角度值β4在60度-75度之间,所述角度值β4大于所述角度值β3;所述第二轮廓角β在所述第二曲段距离所述中心平面八分之三个所述环宽H1处的角度值β5在25 度-31度之间。

优选地,两个所述远端极点之间的所述极点距离L1在所述环宽H1的92.5%-97.5%之间;和/或,所述远端极点与所述遮光件的距离L2在所述环宽H1的50%-70%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极小点与所述遮光件的距离L3在所述环宽H1的5%-15%之间;所述第二极小点与所述遮光件的距离L4在所述环宽H1的0%-15%之间;所述距离L4 小于所述距离L3。

优选地,两个所述第二曲段分别与所述前端固定环相交,形成沿所述中心平面对称的两个交点a,两个所述交点a的距离L5不大于所述环宽H1的四分之一;所述末端曲线在所述交点a之间的区段与所述前端固定环的距离始终为0。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包括:前端固定环和遮光件,前端固定环为封闭框体,用于将遮光组件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遮光件一端为用于与前端固定环连接的起始端,遮光件从起始端向前端固定环另一侧延伸,形成截止端,截止端具有连续变化的末端曲线。末端曲线包括两个沿中心平面对称的第一曲段和第二曲段;第一曲段与中心平面之间形成连续变化的第一轮廓角,第二曲段与中心平面之间形成连续变化的第二轮廓角;利用第一轮廓角和第二轮廓角的连续变化,使遮光件的末端曲线的变化规律与用户面部轮廓相适配,进而使遮光组件与用户面部紧密贴合,防止产生缝隙,使外界光线进入,影响用户的视觉效果。并且,末端曲线遵循面部轮廓的变化规律,避免不规则变化的末端曲线对用户面部产生不均匀的压力,给用户的面部带来压迫感;该遮光组件采用软质材料,使其具有形态轻薄的特点。可见,本申请提供的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既不会对用户面部施加压力,使用户产生较好的体验感;还可与面部紧密贴合,形成封闭空间,便于用户长时间使用;并在形态轻薄的情况下,遮光性强,避免外界光线的进入,增加用户的视觉效果,进而提高虚拟现实设备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爆炸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前壳的结构图;

图3(a)和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后壳的正面图和背面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与虚拟现实设备配套使用的脸托的结构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镜腿的结构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的结构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光学系统、散热片的结构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光学系统的结构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右镜筒机构、右显示屏和右屏支架的爆炸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光学镜片调焦组件的爆炸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光学镜片调焦组件的剖视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光学镜片调焦组件的仰视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光学镜片调焦组件的俯视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与虚拟现实设备配套使用的脸托的爆炸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虚拟现实设备与脸托的配合结构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的爆炸图;

图17(a)(b)(c)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遮光组件安装在虚拟现实设备上的步骤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遮光组件安装在虚拟现实设备上的结构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数据线固定件的结构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数据线固定件与虚拟现实设备的爆炸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数据线固定件安装在虚拟现实设备上的结构图;

图22(a)(b)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右屏支架和左屏支架的结构图;

图23为现有技术示出的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的侧视分解图;

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的俯视分解图;

图2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的仰视分解图;

图2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的第一曲段结构示意图;

图3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的仰视图;

图3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的第二曲段结构示意图;

图3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的遮光件平面展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例中的虚拟现实设备包括壳体、内置于壳体的光学系统、PCBA板、散热板和光感组件、与壳体配合使用的脸托、遮光罩等。下面针对各部件进行详细说明。

(一)壳体:如图1所示,壳体包括:前壳1与后壳3围成的镜框、与镜框连接的左镜腿5和右镜腿4。下面分别针对上述部件进行详细说明:

(1)前壳1:如图2所示,前壳1的周边设有若干卡扣固定件16,用来将前壳1与后壳3固定;靠近前壳1的上端设有PCBA固定件18,用来对PCBA板8进行限位和固定;在靠近前壳1两端附近安装保护柱17,用来防止安装过程或者安装好后前壳受力过猛损坏前壳1。进一步的,为了提高前壳1的质量,还可以设置多条加固条纹。为了减轻虚拟现实设备的壳体重量,前壳1的材质优选轻质塑料,为了便于加工,整个前壳1 优选设计为一体成型。

(2)后壳3:如图3(a)和图3(b)所示,后壳3包括收纳腔46,用来收纳虚拟现实设备的光学系统、PCBA板8、散热片9和光感组件等。后壳3的下端设有调节槽 42,用于伸出光学系统的焦距调节键(等同于下文的定位特征件、凸出控制键)并对其进行控制。后壳3内部偏上位置设有与前壳1相配合的PCBA固定槽。为了提高后壳3 的质量,还可以设置多条加固条纹,优选地设置在后壳的侧边。在后壳3的背面设有镜脚连接部,镜脚连接部上设有与左镜腿5和右镜腿4前端的凸起连接的凹槽44,凹槽44 的外侧设有挡板45。由于凹槽44外侧具有一个挡板45,当镜腿的凸起装配到该凹槽中时,此时的镜腿只能向内侧移动。当用户配戴该虚拟现实设备时,镜腿的凸起会受到挡板45的阻挡,阻止其向外移动,这时就会向内产生一个力,让镜腿能够夹紧用户头部。在后壳3的背面还设有脸托固定件41和43,用来便于脸托6的固定。如图4和图14所示,脸托6包括主体固定部64和面部接触部63,面部接触部63一侧与主体固定部64 连接,另一侧与人体面部相接触,主体固定部64上设有用于嵌入脸托固定件41和43的凸起61和62,实现主体固定部64固定在后壳3上。为了便于脸托6能分散虚拟现实设备的重量,主体固定部64和面部接触部63均为由位于中心的向外凸起的凸缘和沿远离凸缘方向延伸的弧形部组成的几字形结构。为了减轻虚拟现实壳体主体的重量,后壳3 优选轻质塑料,为了便于加工,后壳3优选设计为一体成型。

(3)左镜腿5和右镜腿4:将左镜腿5和右镜腿4统称为镜腿,两者结构无实质差别。每一镜腿前端设有用于嵌入后壳3上镜脚连接部上凹槽的凸起53。下面以左镜腿5 为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5所示,非折合状态下,左镜腿5和右镜腿4为向内弯曲的弧形,便于夹紧使用者头部。为了进一步增强镜腿的夹紧力度,镜腿前端的厚度大于镜脚后端厚度。为了减轻镜腿的重量,镜腿上还设有镂空槽52,同时镂空槽52也可以防止注塑表面产生缺陷,影响美观。左镜腿5和右镜腿4上还分别设有通孔51,用于将遮光组件7的连接件71和72嵌入通孔51,实现遮光组件7的固定。通孔具体包括两个相通的固定孔和连接孔,连接孔的孔径大于连接件的最大宽度,固定孔的孔径小于连接件的最大宽度。固定孔用来固定遮光组件的凸起,连接孔用来遮光组件的凸起穿过定位。左镜腿5和右镜腿4均可为一体成型机构,为了减轻整体虚拟现实设备的整体重量,左镜腿5和右镜腿4的材质为具有柔韧性塑胶(TR90)。结合图1所示,上述虚拟现实设备的壳体和其他组件的具体安装步骤如下:

第一步:将带有左显示屏22、右显示屏24的左镜筒机构21、右镜筒机构23的光学系统装入后壳3的收纳腔46中进行固定,不限定具体固定方式。左镜筒机构21、右镜筒机构23的定位特征件同时伸出后壳3的调节槽42,便于用户来进行调节焦距;

第二步:将PCBA板8装入后壳3的PCBA固定槽中,并将PCBA板8与光学系统进行连接;

第三步:装入散热片9,具体将散热片9一端与PCBA板8上的发热器件贴合,另外一端分别与左显示屏22和右显示屏24的背面贴合,使得散热片9就可以将PCBA板 8和左显示屏22和右显示屏24散发的热量均匀散出;

第四步:装上前壳1,即将前壳1与后壳3进行固定,具体的将前壳1压入后壳3 中,通过前壳1的扣固定件11进行固定;

第五步:将左镜腿5和右镜腿4上的凸起53嵌入后壳3上的凹槽44;

第六步:将脸托6安装到后壳3上,具体的将脸托6上的凸起61和62分别与后壳 3上的脸托固定件41和43进行固定;

第七步:将遮光组件7包围虚拟现实设备,同时将遮光组件的,具体的连接件71和 72分别嵌入镜腿的通孔51上。

上述虚拟现实设备包括前壳、后壳和两个镜腿,结构简单,组装简便,同时将虚拟现实设备的其他器件对应的安装在后壳的收纳槽上,盖上前壳和连接镜腿,整个虚拟现实设备结构比较小,占用空间较小,外形类似眼镜形态,比较美观。

(二)光学系统:如图1所示,光学系统包括左镜筒机构21、左显示屏22、右镜筒机构23和右显示屏24,左镜筒机构21和右镜筒机构23结构相同,统称为光学镜片调焦组件。具体的,左镜筒机构21和左显示屏22安装在左屏支架上且左显示屏22位于左镜筒机构21的后方,左显示屏整体位于左屏支架的内侧;右镜筒机构23和右显示屏24 安装在右屏支架13上且右显示屏24位于右镜筒机构23的后方,右显示屏24整体位于右屏支架13的内侧。左显示屏22和右显示屏24的侧边沿具有切角,如图1所示,左显示屏22的右下角侧边具有切角。右显示屏24的左下角侧边具有切角。左屏支架和右屏支架13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屏支架,均为一中空环状结构。由于两个屏支架中空,实现了通过左镜筒机构21和右镜筒机构23的镜片观看对应显示屏所显示的内容。屏支架的中空环状可为圆形或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形状,具体根据光学模组的形状和虚拟现实设备外壳的形状确定。各屏支架与显示屏接触的面为屏接触面,屏接触面用于与显示屏表面相贴合,具体可设为光滑面,将屏接触面设为光滑面,可为避免显示屏造成损坏,同时也实现了显示屏与屏支架的良好贴合。本实施例中不具体限定屏接触面为光滑面或粗糙面。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好的实现屏接触面与显示屏表面的贴合,可以在两者之间设置软性的双面粘贴胶,双面粘贴胶可以为屏支架形状相对应的环形圈,通过双面粘贴胶使屏支架与显示屏粘贴在一起。与屏接触面相对应的为光学模组接触面,光学模组接触面分别与左镜筒机构21、右镜筒机构23相贴合。当屏支架分别与显示屏和光学模组组装后,屏支架起到便于安装的作用,同时三者形成密闭空间,起到防尘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屏支架与显示屏和光学模组之间的防尘效果,右镜腿4屏支架靠近右镜腿4屏接触面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右镜腿4屏支架靠近右镜腿4光学模组接触面的一侧设有第二凹槽,右镜腿4第一凹槽和右镜腿4第二凹槽内均用于放置防尘圈,实现屏支架与光学模组、显示屏之间连接无空隙,进而避免外界的灰尘进入,提高其的防尘效果。需要说明的是,也可在不用防尘圈的情况下直接将显示屏和光学模组固定在屏支架上。由于左屏支架与右屏支架的安装相似,下面以右显示屏24、右镜筒机构23和右屏支架13的安装步骤进行说明,应该理解为左眼显示屏的安装相似,具体安装步骤如下:

第一步:在屏支架13的相对设置的屏接触面和光学模组接触面上分别固定左防尘圈 12、右防尘圈14(左、右仅仅是结合附图进行区别,不具有实际含义),屏支架13、左防尘圈12和右防尘圈14组装成屏支架组件。左防尘圈12和右防尘圈14的固定方式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不具体限定。优选为粘贴固定,左防尘圈12和右防尘圈14可为具有粘贴性的双面胶片,屏支架13上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位于靠近屏接触面的一侧并与左防尘圈12的形状相对应,第二凹槽位于靠近光学模组接触面的一侧并与右防尘圈14的形状相对应,便于提高防尘效果以及节约材料。需要说明的是,双面胶片只是左防尘圈12和右防尘圈14可选的一种具体材料,任何具有粘贴性并且可以进行软性收缩的材料都可以,比如塑料或具有一定软性的PORON或一定软性的PVC或轻薄的布料等;当然,为了减轻虚拟现实设备的整体重量,左防尘圈12和右防尘圈14优选质轻材料。同理,为了减轻虚拟现实设备的整体重量,屏支架13可一体成型,屏支架13 的材料可选择轻质材料,如具有一定硬度的塑胶。

第二步:将右镜筒机构23和右显示屏24分别与屏支架组件进行固定。具体的,将右镜筒机构23放置到右防尘圈14上,优选地,右镜筒机构23可以放置在第二凹槽上,该右防尘圈14一侧与屏支架13接触,另一侧与右镜筒机构23接触。具体的,将右显示屏24放置到左防尘圈12上,优选地,右显示屏24可以放置在第一凹槽上,实现右显示屏24与屏支架13的固定。该左防尘圈12一侧与屏支架13接触,另一侧与右显示屏24 接触。将右镜筒机构23和右显示屏241优选地固定在屏支架13两侧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时,右显示屏24、屏支架13和右镜筒机构23之间能够形成密闭空间,其连接处都是紧密连接,并且具有凹槽的侧边进行防尘,这样就可以避免外界的灰尘进入到该密闭空间中,也就是说避免外界灰尘进粘附到显示屏上,造成显示屏上显示出现杂像的问题。

第三步:当右镜筒机构23、左防尘圈12、屏支架13、右防尘圈14和右镜筒机构23 组装完成后,通过屏支架13上的屏固定孔与虚拟现实设备对应的第二固定孔匹配,实现组装后的组件固定到虚拟现实设备上,此固定方式不局限于螺钉固定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屏支架13上的屏固定孔包括至少一个正向孔和至少一个反向孔。

如图22(a)(b)所示,屏支架的结构为:两个屏支架相互独立,光学模组接触面上设有沿远离其表面方向延伸光学模组固定件111和定位件113,当光学模组伸入屏支架并凸出于光学模组接触面时,光学模组固定件111与光学模组的最外边相接触,用于将光学模组固定在屏支架上,光学模组固定件111可以为向屏支架中心延伸的L形结构,用于将光学模组限定在L形结构内;定位件113位于光学模组的外围,用于确保光学模组安装在预设位置,用于限定光学模组的运动轨迹,定位件113用来防止光学模组向外移动。为了便于虚拟现实设备一些其他小电子件的固定,例如光感器,在屏支架的一侧凸出一个对应的收纳固定槽114,用来对其他小电子器件的固定。当显示屏、左防尘圈、屏支架、右防尘圈和光学模组组成完成后,通过屏支架上的屏固定孔112与虚拟现实设备对应的第二固定孔匹配,实现组装后的组件固定到虚拟现实设备上,此固定方式不局限于螺钉固定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屏支架上的屏固定孔112包括至少一个正向孔和至少一个反向孔。如图10至图13所示,左镜筒机构和右镜筒机构统称为的光学镜片调焦组件均包括:外镜筒211、外光学镜片212、内镜筒214和内光学镜片217,外光学镜片212 固定在外镜筒211上,内光学镜片217固定在内镜筒214上;外镜筒211侧壁上设有倾斜槽213;内镜筒214设置在外镜筒211内,内镜筒214的侧壁上设有定位特征件,定位特征件还伸入倾斜槽213并沿倾斜槽213滑动;当内镜筒214沿外镜筒211相对滑动时,固定在外镜筒211上的外光学镜片212与固定在内镜筒214上的内光学镜片217之间的距离可调,实现了光学组件的调焦。如图10所示的光学调焦组件的爆炸图,包括一个外镜筒211、外光学镜片212、内镜筒214、内光学镜片217、两个第一防尘件218、第一防尘件219、两个固定螺钉220、拨动固定螺钉221和拨动硅胶头222。下面分别针对上述各部件进行说明:

(1)外镜筒211:该外镜筒211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倾斜槽213,倾斜槽213相对于水平面以一定角度倾斜,当固定在内镜筒214侧壁上的定位特征件嵌入倾斜槽213并沿倾斜槽213移动时,外光学镜片212与内光学镜片217之间的间距可调。如图1所示,外镜筒211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当倾斜槽213数量为三个以上时,倾斜槽213沿外镜筒211周向均布。需要说明的是,倾斜槽213不局限于图中所示的三个,优选地,倾斜槽213的数量为三个。此外,倾斜槽213也不仅限于沿外镜筒211周向均布,但必须满足若干个倾斜槽213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外镜筒211的截面形状也不限于图1中所示的圆形,也可为椭圆或菱形或异形。为了更好适配人体的形态特征,在靠近人体鼻梁附近,可以设置为与人体鼻梁匹配的形状,即将一个简单的圆形切除部分形成具有一与鼻梁匹配的倾斜面。因此,为了适应具体虚拟现实设备外壳,以及减小整体的虚拟现实设备的体积,外镜筒211的截面形可根据具体的虚拟现实外壳而定。

(2)外光学镜片212:外光学镜片212固定在外镜筒211上,具体的,如图2所示,外光学镜片212固定在外镜筒211的内侧顶部,内侧顶部即为远离内镜筒214的一侧。外光学镜片212与外镜筒211的固定方式具体可以是:通过塑胶将外光学镜片212固定在外镜筒211的内侧顶部,通过塑胶固定可以保证外光学镜片212稳定的固定在外镜筒 211上,并且能有效防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具体限定两者的固定方式。为了便于说明,将外镜筒211和外光学镜片212的组合结构定义为第一组件。

(3)内镜筒214:内镜筒214内置于外镜筒211,且内镜筒214可沿靠近或远离外光学镜片212的方向移动,进而外光学镜片212和内光学镜片217两者的间距可调。具体实现内镜筒214可沿外镜筒211移动的方式为:内镜筒214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定位特征件,定位特征件与倾斜槽213一一对应,每一定位特征件嵌入倾斜槽213内并可沿倾斜槽213滑动,进而带动内镜筒214的移动。由于本申请未限定倾斜槽213的数量,则定位特征件的数量也不做具体限定。当倾斜槽213的数量为三个且沿外镜筒211周向均布时,三个定位特征件同时在倾斜槽213内移动,进而可保证内镜筒214上的内光学镜片217在上下移动过程中使其均处于一个平面上。进一步,由于外镜筒211与内镜筒 214接触,为了提高调焦过程中内镜筒214的滑动,在内镜筒214与外镜筒211之间增加了起到润滑作用的油层,提高内镜筒214的滑动灵活性,并且油层一定程度上能够阻止外界的灰尘进入内部,起到防尘作用。具体的油层可以通过在内镜筒214与外镜筒211 之间涂阻尼油形成,应该理解为其他可以提高内镜筒214与外镜筒211之间的滑动灵活性的方式都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当定位特征件为三个时,三个定位特征件的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两个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 通过固定螺孔固定在内镜筒214上,且两个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分别伸入倾斜槽213并可沿倾斜槽213滑动。为了能提高推动拨动固定螺钉221的舒适度,便于用户在使用过程便于拨动,该拨动固定螺钉221外侧端固定连接有拨动硅胶头222,该拨动硅胶头222为具有一定硬度的硅胶,用户使用起来手感比较舒适。如图10所示,内镜筒214包括圆台215和位于圆台215上方并向上延伸的至少一个凸台216,凸台216 与倾斜槽213一一对应,固定螺孔位于凸台216上。凸台216的形状与外镜筒211内壁形状相吻合,当外镜筒211为圆形时,凸台216可以为环形壁,该凸台216上均设有与倾斜槽213相对应的固定螺孔。

(4)内光学镜片217:内光学镜片217固定在内镜筒214上。如图2所示,内光学镜片217固定在内镜筒214的内侧底部,如内镜筒214的底端设有卡槽,内光学镜片217 与内镜筒214底端卡槽固定连接,内侧底部为远离外镜筒211的一侧。内光学镜片217 与内镜筒214的固定方式具体可以是:通过塑胶将内光学镜片217固定在内镜筒214的内侧底部,通过塑胶固定可以保证内光学镜片217稳定的固定在内镜筒214上,并且能有效防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具体限定两者的固定方式。当然内镜筒214也可以不设卡槽,可以将内光学镜片217固定在内镜筒214的内侧底部的侧壁,即内光学镜片 217的外侧边与内镜筒214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固定方式可以通过塑胶固定可以保证内光学镜片217稳定的固定在内镜筒214上,并且能有效防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具体限定两者的固定方式。为了便于说明,将内镜筒214和内光学镜片217的组合结构定义为第一组件。

(5)第一防尘件218和第一防尘件219:当内镜筒214通过伸入倾斜槽213的两个固定螺钉和拨动固定螺钉沿靠近或远离外光学镜片212的方向移动时,两个第一防尘件 218分别一一固定在两个固定螺钉220对应的外镜筒2111的倾斜槽213外侧,第一防尘件219固定在拨动固定螺钉221对应的外镜筒211的倾斜槽213内侧。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防尘件219也可以固定在外侧。第一防尘件219和第一防尘件218上设有与倾斜槽 213对应的槽口。第一防尘件219具体可为具有粘贴性的TPU片,该TPU片上有与特定倾斜槽213对应的倾斜槽213孔。本申请不限定第一防尘件219的材质为TPU,应该理解为,所选材质只要满足具有一定硬度便于进行开槽口,且具体防尘性质即可,如具有一定硬度的PORON或一定硬度的PVC、高温胶或美纹胶等。第一防尘件218和第一防尘件219的固定方式均可通过粘贴的方式进行固定,便于组装,但本申请不限定其固定方式。上述光学镜片调焦组件的装配步骤为:

步骤一:将外光学镜片212固定在外镜筒211的内侧顶部,形成第一组件;

步骤二:将内光学镜片217固定在内镜筒214的内侧底部,形成第二组件;

步骤三:将第一防尘件219放入第一组件的外镜筒211的特定倾斜槽213的内侧,该特定倾斜槽213用于伸入拨动固定螺钉。

步骤四:将第二组件置于第一组件内侧,即将组装好的带有内光学镜片217的内镜筒214置于组装好的带有外光学镜片212和第一防尘件219的外镜筒211的内侧。

步骤五:由于内镜筒214的侧壁上设有三个固定螺孔,三个固定螺孔外漏于倾斜槽 213,然后在三个固定螺孔上分别固定连接两个固定螺钉220和一个拨动固定螺钉221。两个固定螺钉220伸入的倾斜槽213对应的外镜筒211的侧壁上分别固定连接两个第一防尘件218。

步骤五:将拨动硅胶头222固定在拨动固定螺钉221外侧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具体装配步骤不构成先后限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其步骤的先后顺序。光学镜片调焦组件主要应用于虚拟现实领域,特别是短距离的光学镜片调节,应该理解为其他领域进行短距离的光学调焦也在保护范围内。

上述光学镜片调焦组件的工作原理具体为:拨动拨动硅胶头222使其带动拨动固定螺钉221在外镜筒211的倾斜槽213上进行上升或下降的倾斜滑动,由于拨动固定螺钉 221一端固定在内镜筒214上,并且与其他两个固定螺钉220使内镜筒214在一个相对平面内。在拨动固定螺钉221沿倾斜槽213滑动的过程中,内镜筒214上的内光学镜片 217与外镜筒211的外光学镜片2122的间距可调,具体的变化需要根据倾斜槽213的倾斜幅度以及倾斜槽213的槽口长度决定,优选地在倾斜角度在5-15度,内光学镜片217 和外光学镜片212的距离调节范围在0.5-10mm之间。

(三)脸托6:如图14和15所示,脸托6包括主体固定部64和面部接触部63,面部接触部63一侧与主体固定部64连接,另一侧与人体面部相接触,主体固定部64还与虚拟现实设备的后壳3连接,不具体限定连接方式。主体固定部64和面部接触部63均可为一体成型结构。下面分别针对主体固定部64和面部接触部63进行说明。

(1)主体固定部64:为了便于脸托配件的使用,主体固定部64的形状可为由两端向中心拱起的几字形结构,具体可为凸缘和位于凸缘两侧的弧形部组成的几字形,可实现将虚拟现实设备的重力分散到人体面部多处位置。主体固定部64上设有至少一个凸出于其外表面的凸起,不局限附图中所示的凸起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两个为位于凸缘上的凸起61,另两个为位于弧形部上的凸起62。与该凸起相对应的是,如图3(b)所示,虚拟现实设备的后壳3上设有用于嵌入凸起的脸托固定件41和43,脸托固定件41和43 具体可以为开口,实现了主体固定部64与虚拟现实设备的连接。当主体固定部上设有四个固定件时,其中两个凸起61位于凸缘靠近中轴线的两侧,在使用时,两个凸起位于用户鼻梁附近对应的位置;另外两个凸起62位于弧形部上,对应于靠近脸部颧骨附近。为了节约材料,以及使脸托形状比较美观,优选地主体固定部64与配套使用的虚拟现实设备的待固定位置相对应。为了便于生产,主体固定部64为一体成型,且优选质轻材料。

(2)面部接触部63:面部接触部63一侧与主体固定部64连接,另一侧与人体面部相接触。为了分散虚拟现实设备的重力,面部接触部63的形状同样可设为由两端向中心拱起的几字形结构,具体可为凸缘和位于凸缘两侧的弧形部组成的几字形,弧形部沿远离凸缘的方向延伸。在脸托6实际使用过程中,凸缘可对应到使用者鼻梁附近,弧形部可沿眼尾方向延伸,更好的让脸托配件承受到力分配的人体面部,即让面部接触部与人体面部接触的地方受力均匀。沿凸缘至远离凸缘的方向,面部接触部63的厚度为先逐步变厚,后逐步变薄,且中心的厚度小于两端端部的厚度,即面部接触部63中心轴附近厚度较薄,自由端厚度较厚。在面部接触部63与人体面部相接触的一面为具有一定角度的倾斜面,即将该面设置为与人体面以及鼻梁面相匹配的面。该倾斜面可具体包括鼻部倾斜面和脸颊倾斜面,鼻部倾斜面的面积小于脸颊倾斜面的面积,其中,鼻部倾斜面与竖直面的角度为10°~80°,脸颊倾斜面与竖直面的角度为3°至60°。此外,鼻部倾斜面对应的面部接触部厚度可小于脸颊倾斜面对应的面部接触部厚度。考虑到面部接触部63需要与人体进行接触,面部接触部63优选质轻且柔软材质,比如泡棉。同时为了便于生产加工,面部接触部63可为一体成型。如图15所示,上述脸托6安装到后壳3上的具体安装步骤如下:

第一步:将主体固定部64和面部接触部63固定连接,形成脸托6。固定连接方式不具体限定,如可采用粘贴方式进行固定连接;

第二步:将主体固定部64固定到虚拟现实设备的后壳3上。不具体限定固定连接方式,如主体固定部64上若有若干凸出于其外表面的凸起61和62,虚拟现实设备的后壳 3上与凸起61和62相对应的脸托固定件41和43,脸托固定件41和43具体可以为开口,通过凸起卡入开口中实现主体固定部64和后壳3的固定。

值得注意的是,脸托6整体的横向长度为60~160mm,优选地90~30mm,特别是 100~20mm这样可以满足大部分人体的脸部,比如横向长度设为110mm±8mm;脸托配件整体的纵向高度20~80mm,优选地30~70mm,特别是45~55mm这样可以满足大部分人体的鼻部,比如纵向设为48mm±5mm。应该理解为,本申请的脸托配件充分利用人的脸部形态特点,让用户配戴虚拟现实设备时,尽可能的增大与用户面部的接触面,将虚拟现实设备的重力进行分散。

本申请的脸托区别于现有脸托只与鼻梁部分进行接触,增大与用户面部的接触面,即脸托配件不仅与鼻梁接触,而且还与眼部附近位置接触,进而将虚拟现实设备的重力进行分散,鼻梁和鼻梁两侧的眼周都可承受虚拟现实设备的部分重力,减少用户使用虚拟现实设备配戴带来的不舒服以及损伤,可以让用户长时间舒服的使用头戴设备,大大的提高用户的体验度。

(四)遮光组件7:如图16至图18所示,遮光组件7包括:遮光件78和前端固定环77;遮光件78包括顶面73、第一曲面75、第二曲面76和底面74,其中:顶面73与人体面部相接触的一侧为由中心向外延伸的非封闭弧形;底面74整体与顶面73整体上下相对设置;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位于顶面73两侧,并均向靠近底面74的方向弯曲;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均分别与顶面73和底面74光滑过渡连接,使得顶面 73、第一曲面75、第二曲面76和底面74围成一封闭中空区域;前端固定环77位于中空区域的最外侧的内周边并与其吻合。同时,由于本申请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与虚拟现实设备主体配套使用,为了便于该遮光组件7的固定,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 上各分别设有连接件71和72,为了便于区分,分别用第一连接件71和第二连接件72 表示,第一连接件71和第二连接件72用于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的左镜腿5和右镜腿4 上。如爆炸图图16所示,遮光组件7为一罩体结构,包括一个前端固定环77、一个遮光件78、一个第一连接件71和一个第二连接件72,下面分别针对上述各部件进行详细说明。

(1)前端固定环77:前端固定环77内置于遮光件78最外侧,当将遮光组件7应用到虚拟现实设备主体时,前端固定环77位于中空区域的内周边并与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前端接触,如当虚拟现实设备为眼镜形态时,前端固定环77可以包围镜框部分,此处镜框部分排除镜腿。前端固定环77可为一个镂空密闭框架,由于前端固定环77需要包围虚拟现实设备主体,所以前端固定环77的形状需与虚拟现实设备主体本身外侧形状相对应。可以理解的是,如虚拟现实设备主体的形状可以为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各个不同规则的形状,则前端固定环77的形状需要相应变化。例如,当虚拟现实设备主体选择具有一定弧度且与眼镜形态相对应的形态时,前端固定环77的形状也优选为眼镜形态,即前端固定环77的形状是根据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外侧边缘的形状而定。需要说明的是,前端固定环77可以是镂空,当然也可以是实心结构,为了节约材料、减轻用户配戴重量,提高用户体验度,前端固定环77优选为镂空。

(2)遮光件78:遮光件78包括顶面73、第一曲面75、第二曲面76和底面74。当将遮光组件应用到虚拟现实设备主体时,前端固定环77用于包括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前端外框架,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可沿镜腿方向延伸,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上的第一连接件71和第二连接72固定在左镜腿5和右镜腿4上,实现遮光组件7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主体上,用户在使用配置有遮光组件的虚拟现实设备时,遮光件78围成的中空区域与人体面部能形成相对密闭的空间,避免外界的光学进入。遮光件78通过前端固定环77和虚拟现实设备主体连接,遮光件78的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沿靠近虚拟现实设备末端的方向延伸,顶面73与人体面部相接触的一侧为由中心向外延伸的非封闭弧形,该非封闭弧形可以与人体额头相匹配,底面设为由两端向中心拱起的W形,也同样与人体脸型相匹配,这样做不仅仅可以节约材料,还可以减轻遮光组件的重量,并且能够提高用户的配戴舒适度并且达到良好的遮光效果。具体的,遮光件78可选择具有一定硬度、可透气且能够防止光线透过的软性材质。优选地,为了便于遮光组件在使用过程中美观,可以选择具有一定弹性并且不容易褶皱的材质,例如拉架棉、莱卡等。例如,材质选择一种合成布,该合成布具有两层,一侧用来进行遮光,另外一层用来进行保证透气并且不易变形。由于一般的布料都比较柔软,难以成型,为了解决该问题,提高合成布的弹性、硬度并且耐磨性,通过胶水将两层布料进行合成。遮光件78具有容纳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前端的中空区域,具体的,中空区域包括面部接触面和虚拟设备连接面;面部接触面用于与用户面部接触,虚拟设备连接面用于与虚拟现实设备的框体内侧的观看侧连接;或中空区域包括面部接触面和虚拟设备连接面;面部接触面用于与用户面部接触,虚拟设备连接面用于与虚拟现实设备的框体外侧连接。由于本实施例中的虚拟现实设备的光学组件可以为调焦组件,光学组件具体包括外镜筒211、固定在外镜筒211的外光学镜片212、内镜筒214、固定在内镜筒214的内光学镜片217和定位特征件 (具体为的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外镜筒211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倾斜槽 213;内镜筒214内置于外镜筒211;定位特征件(具体为的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与倾斜槽213一一对应,各定位特征件(具体为的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一端固定在内镜筒214的侧壁,另一端穿过倾斜槽213可在倾斜槽213内滑动。定位特征件(具体为的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即为虚拟现实设备凸出控制键,当调节定位特征件(具体为的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使内镜筒214沿外镜筒211相对滑动时,固定在外镜筒211上的外光学镜片212与固定在内镜筒214上的内光学镜片217之间的距离可调,实现了光学组件的调焦。为了使得上述凸出控制键便于操作,遮光件78的底面上设有开孔,开孔用于虚拟现实设备凸出控制键即定位特征件外露,在实现调焦的同时也实现了遮光。上述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7的尺寸可以为:为了适配人体头部形态的大小,遮光组件7的前端横向距离相对小于后端纵向距离。一般遮光组件的前端横向长度为50~250mm范围内任意值,优选为120~170mm范围内任意值,特别是150~160mm之间最适合大众用户尺寸,具体比如155mm。纵向长度在 30~150mm范围内任意值,优选为60-120mm范围内任意值,特别是80~100mm之间最适合大众用户尺寸,具体如91mm。遮光组件顶面的弧形的最底端至遮光罩前端的距离为3~25mm范围内任意值,优选为8-20mm范围内任意值,特别是12~16mm之间最适合大众用户尺寸,具体如14mm。

上述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7的工作原理为:用户在使用带有遮光组件的虚拟现实设备时,用户带上虚拟现实设备,遮光组件7的遮光件78就会与用户的额头以及用户的脸以及虚拟现实设备一起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可以让用户眼睛避免外界的光线干扰,只看到虚拟现实设备提供的视觉光线,让用户能够很好的沉浸到虚拟现实设备的视频场景中,大大的提高用户的体验度。上述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7的具体安装步骤如下:

第一步:通过遮光组件的封闭中空区域将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包围,位于封闭中空区域内周边的前端固定环77与虚拟现实设备的前端框架相接触;

第二步:通过第一连接件71和第二连接件72将遮光组件的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 76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沿虚拟现实设备末端的方向延伸。当虚拟现实设备为眼镜结构时,第一连接件71和第二连接件72分别与虚拟现实设备的镜腿固定,具体可以为虚拟现实设备(虚拟现实眼镜)的两个镜腿上各分别设有用于嵌入第一连接件71和第二连接件72的通孔51,当第一连接件71和第二连接件72嵌入通孔51时,可实现遮光件78和虚拟现实设备主体的固定,并且也便于拆卸下来,便于用户操作,提高用户的体验度。可以理解的是,虚拟现实设备和遮光件78也可通过粘贴的方式实现固定,对本申请不具体限定固定方式。

(五)PCBA板8:如图7所示,后壳3包括收纳腔46,用来收纳虚拟现实设备的 PCBA板8,PCBA板8与光学系统连接,具体的,PCBA板8与左显示屏22、右显示屏 24的屏面垂直连接。同时,光感组件还连接PCBA板8,且与PCBA板8平面保持垂直。

(六)散热片9:散热片9分别与左显示屏22和右显示屏24的后方贴合,并与PCBA 板8的发热器件贴合。具体的,散热片9包括铜箔层和位于铜箔层的外层的碳膜层,铜箔层与左显示屏22和右显示屏24的后方贴合,并与PCBA板8的发热器件贴合。具体的,由于显示屏发热小,因此可在左显示屏22和右显示屏24的后方选取一部分表层涂导热胶并与散热片9连接。由于显示屏与散热片仅部分粘贴连接,便于后期维护过程中的拆卸。由于PCBA板的芯片发热比较大,要让其热量充分散发出去,因此可将PCBA 板的发热器件表层涂满导热胶并与散热片9连接。考虑到光感组件也会被散热片9遮挡住,为了便于维修,在光感组件或其他散热片遮挡的器件对应的散热片处可以设置维修开口,便于后期进行维修,而避免了维修过程中需要将整个散热片拆卸下来进行维修。

(七)数据线固定件19:如图19至21所示,数据线固定件19用于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具体的,虚拟现实设备包括镜框和镜腿,镜框的后壳3靠近镜腿的一侧设有镜脚连接部,该镜脚连接部上设有凹槽44,镜腿上设有可嵌入凹槽44的凸起53。经过上述说明,为了虚拟现实设备的整体美观,数据线固定件19固定在镜脚连接部上,如螺钉连接。数据线固定件19包括顶面和分别与顶面连接并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其上分别形成有用于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的固定部191、镂空开口192、数据线收容腔193和数据线挡板194,下面针对上述各部件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中,设定第二侧面与虚拟现实设备的镜脚连接部固定连接,第一侧面位于虚拟现实设备的外周边的内侧,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和顶面围成的数据线收容腔与虚拟现实设备的接口相对应,则固定部191位于第二侧面上并沿远离顶面的方向延伸,固定部191用来将数据线固定件19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固定部191与虚拟现实设备可拆卸连接,如虚拟现实设备上设有螺钉孔,固定部191与虚拟现实设备通过螺钉195连接;或固定部191与虚拟现实设备不可拆卸连接,如焊接等,具体不做限定。为了减轻数据线固定件19的重量以及节约材料,第一侧面和/或第二侧面上设有镂空开口,不局限于图1中所示的第二侧面上设有镂空开口192。顶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围成一三面开口的U形的数据线收容腔 193,与虚拟现实设备连接的数据线的连接头收容在数据线收容腔193内。为了进一步防止数据线的连接头松动或掉落,避免数据线松动到时连接不良的问题,数据线固定件19 上还可以进一步设有数据线挡板194,数据线挡板194设在数据线固定件19远离虚拟现实设备的一侧,数据线挡板194可分别与顶面和第一侧面连接,并与第二侧面之间具有用于伸入数据线的间隔;或数据线挡板194可以与第二侧面和顶面连接,并与第一侧面之间具有空隙,该空隙用于伸入数据线,同时数据线的连接头容纳在数据线收容腔193 内,该数据线挡25板用于防止连接头脱离数据线收容腔193。将数据线固定件19安装到虚拟现实设备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在虚拟现实设备上连接好数据线,即将数据线的连接头插入到虚拟现实设备上的数据线接口,本实施例中的数据线一般为HDMI数据线,当然也可采用其他用来进行数据传输或者进行充电的数据线,不做具体限定;

第二步:将数据线固定件19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数据线的连接头位于数据线固定件19中数据线收容腔193内。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数据线固定件19可为一体成型,优选地材质为轻质并且具有一定硬度的材质。

上述数据线固定件19的工作原理为:首先将数据线的连接头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的数据线接口上,然后数据线的连接头也容纳在数据线固定件19的数据线收容腔193内,同时数据线固定件远离虚拟现实设备的数据线接口的一侧还设有数据线挡板194,数据线挡板194用于防止数据线的连接头松动或掉落,阻挡数据线的连接头向外移动,使得数据线与虚拟现实设备良好连接,避免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外接的数据线松动,导致数据传输不良甚至数据线脱落的问题,可以让用户大胆的进入的虚拟现实的场景互动中,提高用户体验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中的虚拟现实设备新增加了数据线固定件19,在收纳数据线的连接头的同时将数据线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能有让数据线连接头在可控发范围移动,甚至不发生移动,这样就可以让数据线很好与虚拟现实设备进行连接,即便用户使用过程中进行剧烈的运动也不会导致数据线脱落,较大的提高了用户的体验度,并且提高了虚拟现实设备的适用场景。

本申请提供了另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2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虚拟现实设备遮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之处在于,遮光组件7包括:前端固定环77和遮光件78。该遮光组件7 为罩体结构,用于与虚拟现实设备固定安装。当用户佩戴虚拟现实设备体验虚拟环境时,遮光组件7可提供封闭空间。其中,前端固定环77为封闭框体,内置于遮光件78的最外侧,利用前端固定环77与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前端的结构配合,包裹住虚拟现实设备主体,以活动地将遮光组件7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

如图25所示,遮光件78的一端为起始端21a,起始端21a设有连接开口,前端固定环77的一端设有固定开口,遮光件78的起始端21a通过连接开口和固定开口与前端固定环77连接,连接开口和固定开口具有相同的形状,且二者相通,以使形成的遮光组件 7为中空且稳定的结构。遮光件78从起始端21a向与前端固定环77连接的另一侧延伸,形成截止端22a,截止端22a具有连续变化的末端曲线23a。

在佩戴虚拟现实设备时,截止端22a用于与用户的面部贴合,以形成封闭空间,使用户能够体验较好的视觉效果。末端曲线23a的变化规律与用户的面部轮廓相适配,以使用户在佩戴带有遮光组件7的虚拟现实设备时,能够有较好的体验感,避免不规则的轮廓与皮肤接触时,造成不同程度的挤压,增加用户的疼痛感,使体验不好。同时,规则的末端曲线23a,可与用户的面部完美贴合,不会产生缝隙。因此,遮光组件7可充分的发挥遮光功能,避免外界光线由缝隙处进入,影响用户的视觉效果。

为了使末端曲线23a能够与用户的面部轮廓相适配,要求末端曲线23a具有规则的变化规律。具体地,末端曲线23a在遮光组件7的中心平面50a上具有第一极小点231a 和第二极小点232a;第一极小点231a位于遮光件78的顶端,与用户的眉心或额头的中心处接触;第二极小点232a位于遮光件78的底端,位于用户的鼻梁附近。

末端曲线23a在中心平面50a两侧的最远端具有两个远端极点233a,两个远端极点 233a沿中心平面50a对称,远端极点233a为末端曲线23a与前端固定环77距离的最远点。远端极点233a位于遮光件78与镜腿连接的位置,并与用户面部的侧面接触,如太阳穴或耳朵附近。

如图26所示,末端曲线23a在第一极小点231a与两个远端极点233a之间形成两个沿所述中心平面50a对称的第一曲段234a。第一曲段234a位于遮光件78的上端,呈中心向外延伸的弧形;两个第一曲段234a的连接点为第一极小点231a,使得两个呈弧形的第一曲段234a连接而形成顺滑的弧面。该弧面呈现中心平缓、至两端处逐渐弯曲的状态,即该弧面在第一极小点231a的两侧趋近平面,从第一极小点231a到远端极点233a之间逐渐弯曲,使得弧面的形状与用户的额头轮廓相适配。遮光件78的上端具有与用户额头轮廓相配合的弧面结构,可以使用户舒适地佩戴带有遮光组件7的虚拟现实设备,避免具有其他结构或不规则结构的遮光件78对用户额头处产生压迫感,影响用户的体验。并且,如果遮光件78在第一极小点231a处的结构与用户额头轮廓无法匹配的时候,遮光件78和用户额头之间易产生缝隙,影响封闭空间的密光性,进而影响遮光组件7的遮光效果。

如图28所示,末端曲线23a在第二极小点232a与两个远端极点233a之间形成两个沿中心平面50a对称的第二曲段235a。第二曲段235a位于遮光件78的下端,即与用户脸部和鼻部接触的位置,呈中心向内延伸的弧形。两个第二曲段235a的连接点为第二极小点232a,使得两个呈弧形的第二曲段235a连接形成顺滑的变化弧面。该变化弧面在中心处呈现拱形、至两端点处逐渐弯曲的状态,即该弧面在第二极小点232a处呈现拱形,用于适配用户的鼻部,从第二极小点232a至远端极点233a之间逐渐弯曲,用于适配用户的脸部,使得整个变化弧面呈现w形,以与用户的面部轮廓相适配。变化弧面的形状与用户的脸部及鼻部相适配,可使遮光件78与用户的面部轮廓紧密贴合,避免产生缝隙,以提高遮光组件7的遮光效果。

如图27所示,第一曲段234a与中心平面50a之间形成连续变化的第一轮廓角α,第一轮廓角α使第一曲段234a与前端固定环77的距离沿远离中心平面50a的方向逐渐增大。

第一轮廓角α用于限定在遮光件78上端形成的弧面的弯曲程度,使得弧面的变化规律与用户的额头轮廓相适配。由于第一轮廓角α角度逐渐发生变化,使得第一曲段234a 的弯曲程度从中心平面50a到远端极点233a处逐渐增加,进而使第一曲段234a上的各点与前端固定环77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以适应用户面部的轮廓。适当的第一轮廓角α可使遮光件78上端弧面的变化角度与用户额头的弧度相适配,进而使遮光组件7在被使用时,可以与用户面部紧密贴合,避免出现缝隙,影响遮光组件7的遮光效果。

具体地,如图29所示,由于遮光件78上端形成的弧面在第一极小点231a处趋于平缓,所以第一轮廓角α在第一极小点231a处形成最大值α1。本实施例中,优选最大值α1 在86度-90度之间变化。当最大值α1采用90度时,上端形成的弧面为平面,适用于额头稍平一点的用户;当最大值α1采用86度时,上端形成的弧面为弧形,适用于额头稍鼓一点的用户;当最大值α1采用88度时,上端形成的弧面为弧形,适用于额头居于较平和较鼓之间的用户。

由于在远端极点233a处的结构为连接镜腿的部位,此部位与用户面部的侧面相贴合,因此,设有远端极点233a部位需要与中心平面50a保持接近平行的状态,进而使遮光件 78两侧设有远端极点233a的部位相对平行,并与前端固定环77形成凹形结构,以扣合在用户的面部,所以第一轮廓角α在远端极点233a处具有最小值α2。本实施例中,优选最小值α2在12度-18度之间变化。当最小值α2采用12度时,形成的凹形结构的开口程度最小,适用于头型较圆的用户;当最小值α2采用18度时,形成的凹形结构的开口程度最大,适用于头型较扁的用户;当最小值α2采用15度时,形成的凹形结构的开口程度适中,适用于头型在较圆与较扁之间的用户。

第一轮廓角α从第一极小点231a向远端极点233a方向连续减小,使得遮光件78上端形成的弧面的弯曲程度发生连续的变化,使得遮光件78上设有远端极点233a的两个部位相对趋近平行,以使其与前端固定环77形成凹形结构,以适应用户面部轮廓的弧度,保证遮光件78上端与用户面部紧密贴合,避免出现缝隙。

如图30所示,遮光件78从起始端21a至截止端22a形成使遮光件78呈现末端收敛趋势的微弧曲线24a;遮光件78在远端极点233a处呈现收敛趋势,以使遮光件78两侧可以夹紧用户的面部两侧,进而可以增加遮光组件7与用户面部的贴合紧度,避免因用户头部的晃动而破坏原本紧贴的结构,从而避免产生缝隙。

具体地,微弧曲线24a在远端极点233a处与中心平面50a形成收敛角γ,收敛角γ使两个远端极点233a之间的极点距离L1小于前端固定环77的环宽H1。为了便于用户佩戴,两个远端极点233a之间的极点距离L1,即遮光件78的开口宽度不能过于小于前端固定环77宽度H1,避免因距离L1过小,用户无法佩戴,或,造成遮光件78对面部两侧的夹紧力过大,对皮肤造成较大的压力,影响用户的体验。

因此,本实施例中,限定两个远端极点233a之间的极点距离L1在环宽H1的 92.5%-97.5%之间。距离L1占宽度H1的92.5%-97.5%之间,可以使设有远端极点233a 的两个部位与用户面部侧面贴合时,产生适当的夹紧力,既不会给用户带来紧绷感,也不会因用户的小动作而轻易从面部滑动。可见,适当的距离占比,可以实现遮光组件7 与面部的贴合时具有适当的夹紧力,使遮光组件7与用户面部不产生压力接触,不会有压迫感,从而提高用户的体验。

由于环宽H1与用户的面部宽度相适配,所以在本实施例中,以用户的面部宽度限定环宽H1。由于每一用户的头形不同,或者用户的年龄段不同,使得每一用户的面部宽度不同,因此,环宽H1也会发生变化。通常情况下,成年人的面部宽度约在13cm~20cm之间,而未成年人的面部宽度约在10cm~15cm之间,可见,最普遍的面部宽度是在13cm~15cm之间。即环宽H1在10cm~20cm之间变化,优选地,环宽H1在13cm~15cm之间为最适宜的尺寸。

当距离L1占环宽H1的92.5%时,距离L1可采用9.25cm~18.5cm之间的任一数值;当距离L1占环宽H1的96%时,距离L1可采用9.6cm~19.2cm之间的任一数值;当距离 L1占环宽H1的97.5%时,距离L1可采用9.75cm~19.5cm之间的任一数值。优选地,距离L1占环宽H1的95%时为最佳的距离占比,此时,距离L1可采用9.5cm~19cm之间的任一数值;而环宽H1在13cm~15cm之间为最适宜的尺寸,此时,距离L1可采用 12.35cm~14.25cm之间的任一数值。

另外,为了使遮光件78有足够的长度与用户的面部贴合,需要远端极点233a与遮光件78的距离L2在环宽H1的50%-70%之间。

当距离L2占环宽H1的50%时,距离L2可采用5cm~10cm之间的任一数值;当距离L2占环宽H1的60%时,距离L2可采用6cm~12cm之间的任一数值;当距离L2占环宽H1的70%时,距离L2可采用7cm~14cm之间的任一数值。优选地,当距离L2占环宽H1的57.5%时为最佳的距离占比,此时,距离L2可采用5.75cm~11.5cm之间的任一数值;而环宽H1在13cm~15cm之间为最适宜的尺寸,此时,距离L2可采用7.475cm~8.625cm 之间的任一数值。

为了进一步说明第一轮廓角α的变化规律,本实施例中,限定第一轮廓角α在第一曲段234a距离中心平面50a四分之一个环宽H1处的角度值α3在52度-58度之间。第一轮廓角α在第一曲段234a距离中心平面50a八分之一个环宽H1处的角度值α4在75度 -80度之间;第一轮廓角α在第一曲段234a距离所述中心平面50a八分之三个环宽H1 处的角度值α5在29度-35度之间。

为了体现第一轮廓角α连续变化的规律,以使遮光件78上端形成的弧面与用户面部轮廓相适配,当第一轮廓角α的最大值α1选取86度时,α4选取75度,α3选取52度,α5选取29度,最小值α2选取12度;当第一轮廓角α的最大值α1选取88度时,α4选取78度,α3选取55度,α5选取32度,最小值α2选取15度;当第一轮廓角α的最大值α1选取90度时,α4选取80度,α3选取58度,α5选取35度,最小值α2选取18度。

如图31所示,第二曲段235a与中心平面50a之间形成连续变化的第二轮廓角β,第二轮廓角β使第二曲段235a与前端固定环77的距离沿远离中心平面50a的方向连续增大。

第二轮廓角β用于限定在遮光件78下端形成的变化弧面的弯曲程度,使得变化弧面的变化规律与用户的脸部和鼻部相适配。由于第二轮廓角β的角度逐渐发生变化,使得第二曲段235a的弯曲程度从中心平面50a到远端极点233a处逐渐增加,进而使两个第二曲段235a可以相连接形成拱形结构,以与用户的鼻部贴合,并且第二曲段235a的其余部分的弯曲程度与用户脸部的弧度相同。适当的第二轮廓角β可使遮光件78下端的变化弧面的弯曲程度与用户面部的弧度相适配,进而使遮光组件7在被使用时,可以与用户面部紧密贴合,避免出现缝隙,影响遮光组件7的遮光效果。

具体地,由于遮光件78下端形成的变化弧面在第二极小点232a处形成拱形结构,且与拱形结构相连接的部位用于与脸部贴合,所以第二轮廓角β在第二极小点232a处具有最大值β1,本实施例中,最大值β1在86度-90度之间变化。当最大值β1采用90度时,下端形成的变化弧面为平面,适用于脸部稍平一点的用户;当最大值β1采用86度时,下端形成的变化弧面为弧形,适用于脸部稍鼓一点的用户;当最大值β1采用88度时,下端形成的变化弧面为弧形,适用于脸部居于较平和较鼓之间的用户。

由于在远端极点233a处的结构为连接镜腿的部位,此处与用户面部的侧面相贴合,因此,设有远端极点233a部位需要与中心平面50a保持接近平行的状态,进而使遮光件 78两侧设有远端极点233a的部位相对平行,并与前端固定环77形成凹形结构,以扣合在用户的面部,所以第二轮廓角在远端极点233a处具有最小值β2,本实施例中,优选最小值β2在10度-16度之间变化。当最小值β2采用10度时,形成的凹形结构的开口程度最小,适用于头型较圆的用户;当最小值β2采用16度时,形成的凹形结构的开口程度最大,适用于头型较扁的用户;当最小值β2采用13度时,形成的凹形结构的开口程度适中,适用于头型在较圆与较扁之间的用户。

第二轮廓角β从第二极小点232a向远端极点233a方向连续减小,使得遮光件78下端形成的变化弧面在与脸部贴合的位置,其弯曲程度发生连续的变化,使得遮光件78上设有远端极点233a的两个部位相对趋近平行,以使其与前端固定环77形成凹形结构,以适应用户面部轮廓的弧度,保证遮光件78下端与用户面部紧密贴合,避免出现缝隙。

为了进一步说明第二轮廓角β的变化规律,本实施例中,限定第二轮廓角β在第二曲段235a距离中心平面50a四分之一个环宽H1处的角度值β3在55度-65度之间。第二轮廓角β在第二曲段235a距离中心平面50a八分之一个环宽H1处的角度值β4在60度 -75度之间,角度值β4大于角度值β3;第二轮廓角β在第二曲段235a距离中心平面50a 八分之三个环宽H1处的角度值β5在25度-31度之间。

为了体现第二轮廓角β连续变化的规律,以使遮光件78下端形成的变化弧面与用户面部轮廓相适配,当第二轮廓角β的最大值β1选取86度时,β4选取60度,β3选取55 度,β5选取25度,最小值β2选取10度;当第二轮廓角β的最大值β1选取88度时,β4 选取70度,β3选取60度,β5选取28度,最小值β2选取13度;当第二轮廓角β的最大值β1选取90度时,β4选取75度,β3选取65度,β5选取31度,最小值β2选取16 度。

由于遮光组件7在被应用到虚拟现实设备上时,遮光件78要包围住镜框,以利用遮光件78、与镜框相连接的后壳3以及用户的面部形成封闭空间。因此,遮光件78距离前端固定环77的最小距离要足够包围住镜框,即该距离要大于镜框的厚度。本实施例中,限定第一极小点231a与遮光件78的距离L3在环宽H1的5%-15%之间变化。

环宽H1在10cm~20cm之间变化,当距离L3占环宽H1的5%时,距离L3可采用 0.5cm~1cm之间的任一数值;当距离L3占环宽H1的10%时,距离L3可采用1cm~2cm 之间的任一数值;当距离L3占环宽H1的15%时,距离L3可采用1.5cm~3cm之间的任一数值。优选地,距离L3占环宽H1的9.8%时为最佳的距离占比,此时,距离L3可采用0.98cm~1.96cm之间的任一数值;而环宽H1在13cm~15cm之间为最适宜的尺寸,此时,距离L3可采用1.274cm~1.47cm之间的任一数值。

在佩戴带有遮光组件7的虚拟现实设备时,与用户鼻部接触的是虚拟现实设备的鼻托,鼻托设置于镜框的下端。因此,遮光件78下端形成的拱形结构只需与鼻托的结构相适配,而无需完全包裹住鼻托,以避免遮光件78下端与用户的鼻部接触。可见,遮光件 78的下端可完全与前端固定环77连接,无需留有宽度,或者,遮光件78下端的宽度不要超过镜框的厚度,遮光件78的下端宽度即为第二极小点232a与遮光件78的距离L4。本实施例中,限定第二极小点232a与遮光件78的距离L4在环宽H1的0%-15%之间。

当距离L4占环宽H1的0%时,距离L4也为0cm;当距离L4占环宽H1的10%时,距离L4可采用1cm~2cm之间的任一数值;当距离L4占环宽H1的15%时,距离L4可采用1.5cm~3cm之间的任一数值。优选地,距离L4占环宽H1的7.5%时为最佳的距离占比,此时,距离L4可采用0.75cm~1.5cm之间的任一数值;而环宽H1在13cm~15cm 之间为最适宜的尺寸,此时,距离L4可采用0.975cm~1.125cm之间的任一数值。

为了使遮光组件安装在虚拟现实设备上后,利用遮光件78的上端、镜框上的鼻托、以及用户的面部形成封闭空间,需要遮光件78的上端宽度大于下端宽度,即距离L4小于距离L3,避免遮光件78的下端与用户面部接触,降低用户的体验。

为了使两个呈弧形的第二曲段235a相连接后形成拱形结构,以配合鼻托的形状,两个第二曲段235a在与前端固定环77接触后产生向上的弯曲。且为了适应鼻托的宽度,需要限定两个第二曲段235a与前端固定环77连接的两个交点之间的距离,即两个交点之间的距离要接近鼻托的宽度。

具体地,两个第二曲段235a分别与前端固定环77相交,形成沿中心平面50a对称的两个交点a,两个交点a的距离L5不大于环宽H1的四分之一;由于环宽H1在 10cm~20cm之间变化,当环宽H1采用10cm时,距离L5可采用小于2.5cm范围内的任一数值;当环宽H1采用15cm时,距离L5可采用小于3.75cm范围内的任一数值;当环宽 H1采用20cm时,距离L5可采用小于5cm范围内的任一数值。优选地,当环宽H1采用 14cm时为最佳的宽度,则距离L5可采用小于3.5cm范围内的任一数值。

由于第二曲段235a的一端与前端固定环77连接,因此,末端曲线23a在交点a之间的区段与前端固定环77的距离始终为0。

为了使本申请提供的遮光组件7与用户面部贴合时产生较好的舒适感,本实施例中,遮光件78可选择具有一定硬度、可透气且能够阻止光线透过的软性材质。优选地,为了便于遮光组件7在使用过程中的美观,可以选择具有一定弹性并且不容易出现褶皱的材质,例如拉架棉、莱卡等。例如,材质选择一种合成布,该合成布具有两侧,一侧用来进行遮光,另外一层用来进行保证透气并且不易变形。由于一般的布料都比较柔软,难以成型,为了解决该问题,提高合成布的弹性、硬度并且耐磨性,通过胶水将两层布料进行合成。本申请通过设计贴合人脸面部曲线的遮光组件7轮廓,并利用软布的柔软特性,实现遮光组件7与用户面部的贴合,提高用户的体验。

图3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的遮光件平面展开示意图,在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2所示,遮光件78在第一极小点231a位于起始端21a一侧设置有定位缺口236a,定位缺口236a用于在遮光件78与前端固定环77固定时,确定遮光件78与前端固定环77的相对位置。例如,可以在前端固定环77与遮光件78的接触面上设置大小与定位缺口236a相近的凸起,当遮光件78与前端固定环77 固定时,使定位缺口236a固定在前端固定环77的凸起处,即可确定遮光件78与前端固定环77的相对位置。此外,在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2所示,第二极小点232a 位于遮光件78平面展开后的两端,即遮光件78的裁剪边缘,当遮光件78安装在前端固定环77上时,遮光件78在第二极小点232a处对接拼合。由于遮光件78在第二极小点 232a的宽度最小,因此将遮光件78的裁剪边缘设置在第二极小点232a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小对接拼合对遮光件78整体结构和外观的影响。

以上实施例中,不仅局限于虚拟现实设备,还可应用于任何头戴设备,且所述头戴设备具体包括但不限于虚拟现实设备、增强现实设备、游戏设备、移动计算设备以及其它可穿戴式计算机等。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公开的数值,包括距离占比、宽度比和厚度比等均为举例说明各部件之间的尺寸关系,在实际应用中,各部件的尺寸还可采用其他数值,其中一个部件的尺寸发生变化时,其他部分的尺寸也发生变化,具体变化后的数值,本申请不再赘述,可根据本申请中公开的比例关系进行相应计算得到。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包括:前端固定环77和遮光件78,前端固定环77为封闭框体,用于将遮光组件7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遮光件78一端为用于与前端固定环77连接的起始端21a,遮光件78从起始端21a 向前端固定环77另一侧延伸,形成截止端22a,截止端22a具有连续变化的末端曲线23a。末端曲线23a包括两个沿中心平面50a对称的第一曲段234a和第二曲段235a;第一曲段 234a与中心平面50a之间形成连续变化的第一轮廓角α,第二曲段235a与中心平面50a 之间形成连续变化的第二轮廓角β;利用第一轮廓角α和第二轮廓角β的连续变化,使遮光件78的末端曲线23a的变化规律与用户面部轮廓相适配,进而使遮光组件7与用户面部紧密贴合,防止产生缝隙,使外界光线进入,影响用户的视觉效果。并且,末端曲线23a遵循面部轮廓的变化规律,避免不规则变化的末端曲线23a对用户面部产生不均匀的压力,给用户的面部带来压迫感;该遮光组件7采用软质材料,使其具有形态轻薄的特点。可见,本申请提供的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既不会对用户面部施加压力,使用户产生较好的体验感;还可与面部紧密贴合,形成封闭空间,便于用户长时间使用;并在形态轻薄的情况下,遮光性强,避免外界光线的进入,增加用户的视觉效果,进而提高虚拟现实设备的使用效果。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申请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