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LCM的导光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20766发布日期:2018-07-11 03:44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模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LCM的导光板。



背景技术:

LCM的英文全称为liquid crystal module,是指液晶显示模块,是液晶显示器的最主要组成部件,随着多媒体的迅速发展,液晶显示器已逐渐成为未来显示器的主流。

具体的,LCM是指将液晶显示器件、连接件、控制与驱动等外围电路、PCB电路板、背光源及结构件等装配在一起的组件。现有的背光源中LED点光源通过LGP(light guide plate,导光板)变为面光源,LGP及LED的搭配性对LCM的亮度、厚度均有很大影响。

现有的背光源有直下型和侧光型,直下型是在底面并列冷阴极管、LED等光源并借助光扩散板而发出光;侧光型是将冷阴极管、LED等光源配置于导光板的透明板的边缘部分,光从导光板边缘通过,按照设于背面的网点、图案形状而向前面发出光。迄今,从提高背光源辉度的角度出发,直下型为主流,但近年来,由于大多使用薄且高辉度的LED作为光源、液晶显示器薄型化,使得侧光型的比例在增加。

目前,侧光型的背光源结构如图1所示,LED光源10位于矩形状的导光板11侧边,导光板11底面为反射片12,并利用背板13包裹导光板11侧边(同时包裹LED光源)及底面,利用胶框14封装背板13;导光板11上面依次为下扩散板15、两层棱镜片16、上扩散片17或反射型偏光片17。可见,侧光型结构中的导光板存在侧边漏光的问题,且在该导光板变薄时,光源有效利用率低,与LED搭配性要求较严格;另外,普通的LGP厚度无法满足超薄机种的需求。

有鉴于上述的缺陷,亟需创设一种新型的结构的LCM的导光板,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LCM的导光板,能够在导光板更薄的同时可以减少漏光、提高光的利用率。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LCM的导光板,包括:

芯线层,所述芯线层的一端为包裹光源的光线输入端,具有自所述光线输入端延伸至另一端、将光源的光线引入并传输光线的光通道,所述芯线层靠近光线输入端处为能够使光源的光线产生反射的斜面;

覆盖层,所述覆盖层与所述芯线层仿形并包裹所述芯线层;

多个第一出光孔,各所述第一出光孔自所述覆盖层贯穿至所述芯线层并与所述光通道连通,用于将所述光通道接收的光线进行射出。

进一步的,还包括包裹所述覆盖层且与所述覆盖层仿形的保护层,所述保护层上设有多个分别与各所述第一出光孔连通的第二出光孔。

进一步的,所述光线输入端上设有多个能够包裹光源的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光通道的内表面具有反射膜。

进一步的,所述芯线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覆盖层的折射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光孔与所述第二出光孔靠近所述光源处的密度小于所述第一出光孔与所述第二出光孔远离所述光源处的密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光孔与所述第二出光孔通过激光镭射所述保护层、所述覆盖层及所述芯线层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芯线层的材质为玻璃。

进一步的,所述覆盖层的材质为硅玻璃。

进一步的,所述保护层的材质为树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喇叭口状的光线输入端可包裹LED光源的发光面,与LED搭配性较好,能够满足导光板变薄的同时,可避免导光板侧边漏光,提高光的利用率;另外,在导光板上激光生成等效于网点的出光孔,可调节出光孔的大小及疏密程度控制背光源的亮度及均匀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侧光型的背光源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优选实施方式的LCM的导光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0、20-LED光源,11-导光板,12-反射片,13-背板,14-胶框,15-下扩散板,16-棱镜片,17-上扩散片/反射性偏光片,30-芯线层,31-光线输入端,32-光通道,33-斜面,34-凹槽,40-覆盖层,50-第一出光孔,60-保护层,61-第二出光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LCM的导光板,为大致扁平状,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芯线层30、覆盖层40和保护层60,其中,芯线层30的一端为包裹LED光源20的光线输入端31,具有自光线输入端31延伸至另一端、将LED光源20的光线引入并传输光线的光通道32,且芯线层30靠近光线输入端31处为能够使LED光源20的光线产生反射的斜面33,即,光线输入端31呈类似喇叭口状;覆盖层40与芯线层30仿形并包裹芯线层30;保护层60包裹覆盖层40且与覆盖层40仿形。该导光板上其中一面上自保护层60、覆盖层40至芯线层30激光镭射有多个与光通道32连通的出光孔,用于将光通道32接收的光线进行射出。具体的,自覆盖层40贯穿至芯线层30并与光通道32连通的为第一出光孔50,自保护层60贯穿至覆盖层40并与各第一出光孔50对应连通的为第二出光孔61。可见,喇叭口状的光线输入端31可包裹LED光源20的发光面,与LED搭配性较好,能够满足导光板变薄的同时,可避免导光板侧边漏光,提高光的利用率;另外,在导光板上激光生成等效于网点的出光孔,可调节出光孔的大小及疏密程度,控制背光源的亮度及均匀度。

为使光线输入端31包裹LED光源20的发光面,本实用新型在光线输入端31上设有多个能够包裹LED光源20的凹槽34,且各凹槽34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以确保各LED光源20打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从而使LCM明暗均匀。

当然,为了使光线在光通道32内产生全反射,芯线层30的折射率需小于覆盖层40的折射率,进一步的,可在芯线层30的光通道32的内表面设置反射膜,当光线入射进来射在两层分界点时,两层折射率的不同,当光线入射角不大于发生全反射临界角时,即在芯线层30背发生全反射。从外至内镭射打孔至芯线层30,破坏芯线层30全反射的条件,使得光线从芯线层30泄露出来,实现导光的作用。

镭射打孔的方式可调节出光孔的结构大小及疏密程度,进而调节光线的射出。具体的,第一出光孔50与第二出光孔61靠近LED光源20处的密度小于第一出光孔50与第二出光孔61远离LED光源20处的密度,以确保背光源的亮度及均匀度。

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的成型可使用光纤材质制成薄膜,具体的,芯线层30的材质为玻璃,覆盖层40的材质为硅玻璃,保护层60的材质为树脂。可见,导光板使用较薄的光纤的材质,能够在导光板更薄的同时可以减少漏光、提高光的利用率。

组装LCM时,按照常规方式将导光板与其它组件进行组装即可,从而在确保LCM亮度的同时可使LCM变的更薄。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