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以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33892发布日期:2019-04-29 13:46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照明装置以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照明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具备的面发光装置的一例,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装置。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面发光装置中,当注塑成形由丙烯酸制成的导光板时,嵌入并成形基板单元。基板单元中,将作为点光源的led连接到上表面形成有电路的基板的上表面。以露出下表面的方式注塑成形该基板单元。基板单元在除了露出部以外的其他部分处与导光板一体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43517号公报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面发光装置中,由于为安装有led的基板的大部分进入导光板内的结构,因此导光板的形状在光源附近变得复杂,有可能导致从导光板出射的光量减少。此外,由于导光板的厚度增加了基板进入导光板的量,因此在导光板内传播的光的光路长度变长。若光路长度变长,由于被导光板吸收的光量也增加,有可能导致从导光板射出的光量减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情况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实现亮度的提高。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包括光源,其具有发光面;光源基板,其至少具有与所述光源重叠的光源重叠部、和从所述光源重叠部向所述发光面指向的侧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光源基板具有以所述光源的外周面中与所述发光面相邻的面相接的形式安装所述光源的安装面;以及导光板,其外周端面的至少一部分设为来自所述光源的光所入射的入光端面,一对板面的某一个设为使光出射的出光板面、另一个设为出光相反板面,所述导光板以所述入光端面与所述光源的所述发光面直接相接,并且所述出光板面或所述出光相反板面与所述延伸部的所述安装面直接相接的形式与所述光源及所述光源基板一体地设置。

这样,当从光源的发光面发出的光入射到导光板的入光端面时,该光在导光板内传播后从出光板面出射。导光板中,由于入光端面与光源的发光面直接相接,因此入射到入光端面的光的入射效率高。而且,由于导光板以与光源的发光面直接相接的形式与光源及光源基板一体地设置,因此即使在随着热环境的变化在导光板中产生热膨胀或热收缩的情况下,入光端面与光源的发光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也难以发生变化。由此,适合于维持光的入射效率高的状态。

并且,由于导光板以出光板面或出光相反板面与光源基板中从光源重叠部向发光面所指向的侧延伸的延伸部的安装面直接相接的形式与光源及光源基板一体地设置,因此光源基板不进入导光板的内部,避免了在光源附近导光板的形状复杂化,由此能够在导光板内使光有效地传播。而且,与现有的光源基板进入导光板内的情况相比,由于导光板变薄,导光板中传播的光的光路长度变短,被导光板吸收的光量也变少。根据以上,与现有技术相比,从导光板的出光板面出射的光量变多,且与出射光相关的亮度高。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优选下面的构成。

(1)所述导光板设置为选择性地与所述光源的外周面中的所述发光面直接相接。这样,导光板与光源的接触点限定于光源的外周面中的发光面,因此从光源发出的热量难以传递到导光板。

(2)所述导光板设置为所述出光板面以及所述出光相反板面中与所述延伸部相接的侧的相反侧,和所述光源的外周面中与所述光源基板相接的面的相反的面呈同一面状。这样,能够良好地保持入射端面上的光的入射效率,并且最小化导光板的板厚来实现薄型化。而且,由于光源的高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与导光板的厚度方向的中央位置对齐,因此到入射端面的入射光的入射效率非常高。

(3)所述光源基板从所述光源重叠部朝向所述延伸部侧的相反侧延伸,具有形成用于对所述光源进行通电的电路的电路形成部。这样,电路形成部通过从光源重叠部朝向延伸部的相反侧延伸,配置为与导光板不重叠。因此,即使随着光源的通电电路产生热量,该热量也难以传递到导光板。

接着,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备:上面记载的照明装置;以及显示面板,其利用从上述照明装置照射的光显示图像。根据这样构成的显示装置,由于与照明装置的出射光相关的亮度提高,因此实现了显示质量的提高和低耗电化。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亮度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将液晶显示装置沿短边方向切断的剖面构成的剖视图。

图3是led、led基板以及导光板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在用于导光板的树脂成型的成型模具中设置有led以及led基板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5是图4的a-a线剖视图。

图6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沿短边方向切断的剖面构成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三涉及的led、led基板以及导光板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一>

根据图1至图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此外,在各附图的一部分中示出x轴、y轴以及z轴,各轴方向描绘为各附图中示出的方向。另外,将图2和图4中示出的上侧设为表侧,将该图下侧设为背侧。

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如图1所示,作为整体形成为横长(长尺寸)的方形状(矩形状),包括显示图像的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和向液晶面板11供给用于显示的光的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该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由未图示的框状的遮光板等一体地保持。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优选用于例如平板型笔记本个人电脑等移动型信息终端或车载导航系统等车载用途,液晶面板11的画面尺寸为几到十几英寸作用,通常为分类为小型或中小型的大小。

接下来,依次说明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其中,如图1所示,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俯视观察时形成为横长的方形状,构成为一对玻璃基板11a、11b以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贴合,且在两玻璃基板11a、11b之间封入有包含作为伴随电场施加而光学特性变化的物质的液晶分子的液晶层(未图示)。在一个玻璃基板(阵列基板、有源矩阵基板)11b的内表面侧,除了与相互正交的源极布线和栅极布线连接的开关元件(例如tft)及配置在由源极布线和栅极布线包围的方形状的区域中并与开关元件连接的像素电极以矩阵状平面配置以外,还设置有取向膜等。在另一玻璃基板(对置基板、cf基板)11a的内表面侧,除了设有将r(红色)、g(绿色)、b(蓝色)等各着色部以规定排列以矩阵状平面配置的滤色器以外,还设置有配置在各着色部之间且呈格子状的遮光层(黑色矩阵)、与像素电极呈对置状的隔垫状的对置电极、取向膜等。此外,在两个玻璃基板11a、11b的外表面侧分别配置有未图示的偏振板。另外,液晶面板11的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而且厚度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

如图1所示,背光源装置12至少包括:为光源的led13;安装有led13的led基板14;引导来自led13的光的导光板15;层叠配置于导光板15的表侧(液晶面板11侧,出光侧)的光学片16;层叠配置于导光板15的背侧的反射片(反射部件)17。并且,该背光源装置12在其长边侧的一对端部中的一个的端部配置有led基板14,安装于该led基板14的各led13偏置于液晶面板11的长边侧的一个端部附近。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为led13的光相对于导光板15仅从单侧入光的单侧入光类型(边光型)。接着,详细说明背光源装置12的各构成部件。

如图1及图2所示,led13整体呈块状,且外周面中的一个面设为发出光的发光面13a。led13中,与外周面中的发光面13a相邻的面设为与led基板14相接的被安装面13b,且是所谓的侧面发光型。换言之,侧面发光型的led13中,位于相对于与led基板14相接的被安装面13b的侧方的表面(侧面)被设为发光面13a。led13的发光面13a被设为沿x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的基本平坦的面,并且沿y轴方向指向如图2所示的右侧,并且朝向该指向的侧发光。led13中的光轴平行于为发光面13a的法线方向的y轴方向。此外,这里提到的“光轴”是指来自led13的发光(配光分布)中发光强度最高的光的行进方向。在led13中,led芯片发出例如单色的蓝色光,并且荧光体(黄色荧光体,绿色荧光体,红色荧光体等)分散混合在密封材料中以整体上发出白色光。

如图1及图3所示,led基板14由绝缘材料制成并且呈具有可弯曲性的薄膜状(片状),并且呈沿着下述的导光板15的长边方向延伸的细长带状,其板面平行于导光板15的板面。led基板14配置为长度方向(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宽度方向(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厚度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在led基板14中,一对表面和背面的板面中的表侧的板面与led13的被安装表面13b相接,该表侧的板面被设为安装有led13的安装面14a。在led基板14上以沿x轴方向隔开间隔排列的形式排列有多个(图1及图3中为7个)led13。

如图2及图3所示,led基板14由如下构成:安装有led13并且在俯视观察时与led13重叠的led重叠部(光源重叠部、光源安装部)18;在x轴方向上与led重叠部18相邻并且在俯视观察时与led13不重叠的led非重叠部19;沿y轴方向(发光面13a的法线反向、沿光轴的方向)从led重叠部18以及led非重叠部19朝向图2所示的右侧(led13的发光面13a所指向的一侧)延伸并且在俯视观察时与导光板15重叠的延伸部(导光板重叠部)20;以及沿y轴方向从led重叠部18以及led非重叠部19朝向图2所示的左侧(与延伸部相反的一侧)延伸并且形成有用于对各led13进行通电的电路(未图示)的电路形成部21。分别具备多个led重叠部18以及led非重叠部19,并且沿x轴方向以交替并重复排列的形式配置。此外,led重叠部18的数量与led13的安装数量相等,而led非重叠部19的数量为led13的数量加1而获得的数量。延伸部20以相对于导光板15与背侧(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重叠的形式配置。电路形成部21中的安装面14a形成有用于对各led13进行通电的电路,该电路至少具有与各led13并联连接的布线图案、以及恒流二极管和电阻等的电路元件(与布线图案均未图示)。其中,电路元件通过分别与各led13串联连接,以实现与并联连接的个led13的发光量的均匀化。此外,当俯视观察时,led非重叠部19和电路形成部21相对于led13和导光板15两者不重叠。

导光板15由大致透明且折射率充分高于空气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如图1及图2所示,导光板15以使其板面与液晶面板11及光学片16的板面平行的姿势配置于液晶面板11及光学片16的正下方位置。导光板15呈厚度大于光学片16的板状,且俯视观察时呈横长的方形状,外周端面由相互正交的各为一对的短边侧端面和长边侧端面构成。导光板15中,其外周端面中位于图2所示的左侧的长边侧端面与led13呈对置状,成为led13的光直接入射的入光端面(光源对置端面)15a,而其余三个端面(另一长边侧端面及一对短边侧端面)均不与led13对置,成为led13的光不直接入射的非入光端面(光源非对置端面)15d。该入光端面15a平行于led13的发光面13a,并且沿x轴方向(led13的排列方向)延伸。导光板15中,一对表面和背面的板面中的、朝向表侧(液晶面板11侧、光学片16侧)的板面设为使光朝向液晶面板11及光学片16出射的出光板面15b,朝向背侧的板面设为与出光板面15b相反一侧的出光相反板面15c。根据这样的构成,导光板15具有如下功能:将从led13的发光面13a沿y轴方向发出的光从入光端面19a导入,并且在使该光在内部传播后沿z轴方向立起而从出光板面15b朝向光学片16侧(表侧、光出射侧)出射。

如图1及图2所示,光学片16与液晶面板11同样地在俯视观察时呈横长的方形状。光学片16以在导光板15的出光板面15b上重叠的形式配置,并且以夹设于液晶面板11与导光板15之间的形式配置。即,可以说光学片16相对于led13配置在出光路径的出口侧。光学片16是发挥如下光学功能的部件(光学部件):对从led13发出的光赋予规定的光学作用并将该光向液晶面板11侧出射。具体来说,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片16由以下三片构成:对光赋予各向同性聚光作用的微透镜片16a;对光赋予各向异性聚光作用的棱镜片16b;以及对光进行偏振反射的反射型偏振片16c。光学片16从背侧起按照微透镜片16a、棱镜片16b及反射型偏振片16c的顺序相互层叠。

如图1及图2所示,反射片17以其板面与led基板14及导光板15等的各板面平行并且从背侧覆盖导光板15的出光相反板面15c的形式配置。反射片17的光反射性优异,能够将从导光板15的出光相反板面15c漏出的光高效地朝向表侧(出光板面15b)上升。

接下来,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导光板15以如下方式与led13及led基板14一体地设置:入光端面15a与led13的发光面13a直接相接,出光相反板面15c与led基板14中的延伸部20的安装面14a直接相接。详细而言,导光板15以入光端面15a与led13的发光面13a直接接触而没有夹设其它部件的状态固定,并且以出光相反板面15c与延伸部20的安装面14a直接接触而没有夹设其它部件的状态固定。导光板15选择性地与led13的外周面中的发光面13a直接相接,并且不与led13的外周面中的发光面13a以外的面(包括后述的被安装相反面13c等)相接。同样地,导光板15选择性地与led基板14的延伸部20的外周面中的安装面14a直接相接,并且不与延伸部20的外周面中的安装面14a以外的面相接。由此,led13不进入导光板15的内部,并且led基板14不会进入导光板15的内部,因此避免了在led13附近导光板15的形状复杂化。这样,本实施方式涉及的led13、led基板14以及导光板15在相互不能分离的状态下一体化(制成一个部件,单元化),并且可以作为一个单元部件处理。由此,由于减少了背光源装置12的部件数量,因此能够使部件管理变得容易并且减少组装工序的数量。为了使led13、led基板14以及导光板15一体化,例如,预先制造安装有各个led13的led基板14,并且将该led板14设置在导光板15的树脂成型用的成型模具30上,将树脂材料注入成型模具30中对导光板15进行树脂成型。此外,之后将再次说明导光板15的具体的制造方法。

如图2所示,导光板15的板厚尺寸与从led基板14的安装面14a突出的led13的突出尺寸(高度尺寸)大致相等。因此,导光板15中,一对板面中的、与延伸部20相接的侧的出光相反板面15c相反一侧的出光板面15b,和led13的外周面中与led基板14相接的被安装面13b相反一侧的面的被安装相反面13c呈同一面状。即,导光板15中,出光相反板面15c与led13的被安装面13b呈同一面状,出光板面15b与led13的被安装相反面13c呈同一面状。由此,使导光板15的入光端面15a与led13的发光面13a的整个区域对置配置,以保持光的入射效率高,并且能够最小化导光板15的板厚而实现薄型化。根据这样的配置,led13的高度方向(z轴方向)的中央位置与导光板15的厚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一致。led基板14中的延伸部20与相对于导光板15中具有入光端面15a的led13侧的端部(光源侧端部)的背侧(与反射片17的相同侧)重叠,其延伸前端部与反射片17相接。由于该延伸部20与导光板15一体化,因此将反射片17组装到导光板15上时反射片17与延伸部20接触,从而可以在y轴方向上确定反射片17的位置。此外,由于延伸部20与反射片17相接且在两者17、20之间没有间隙,因此导光板15中的光难以从出光相反板面15c向背侧漏出。

本实施方式是如上所示的结构,接下来说明其作用。当接通上述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电源时,利用未图示的控制电路控制液晶面板11的驱动,并且将来自未图示的led驱动电路的驱动电力供应给led基板14的各led13,从而控制其驱动。如图2所示,各来自led13的光由导光板15引导,从而通过光学片16照射到液晶面板11,由此在液晶面板11中显示规定的图像。

详细而言,若使各led13点亮,则如图2所示,从各led13的发光面13a出射的光入射到导光板15的入光端面15a之后,被导光板15中的外部空气层的界面全反射,或被反射片17反射等,然后在导光板15内传播,最终从出光板面15b出射并朝向光学片16照射。此处,导光板15中,由于入光端面15a与各led13的发光面13a直接接触而没有夹设其他部件,入射在入光端面15a上的光的入射效率高。此外,由于该导光板15被设置为与led基板14的延伸部20相接的出光相反板面15c相反一侧的出光板面15b,和各led13的外周面中与led基板14相接的被安装面13b相反一侧的面的被安装相反面13c呈同一面状,因此除了能够良好地保持入光端面15a的光的入射效率并且最小化导光板15的板厚而实现薄型化之外,还能使各led13的高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与导光板15的厚度方向的中央位置对齐,从而到入光端面15a的入射光的入射效率非常高。

并且,如图2所示,由于导光板15以出光相反板面15c与led基板14中从led重叠部18向发光面13a所指向的侧延伸的延伸部20的安装面14a直接相接的形式与各led13及led基板14一体地设置,因此各led13及led基板14不进入导光板15的内部,避免了在各led13附近导光板15的形状复杂化,由此能够在导光板15内使光有效传播。并且,与现有的led基板进入导光板内的情况相比,由于导光板15变薄,导光板15中传播的光的光路长度变短,被导光板15吸收的光量也变少。根据如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从导光板15的出光板面15b出射的光量变多,且与出射光相关的亮度高。

当点亮各led13时,从各led13及led基板14的电路发出热量,并且背光源装置12内的温度环境变高。相反,当熄灭各led13时,各led13及led基板14的电路不再发热,因此背光源装置12内的温度环境降低。这样,当背光源装置12内的温度环境发生变化时,随之作为大型部件的导光板15因热膨胀和热收缩而伸缩,但由于导光板15以与各led13的发光面13a直接相接的形式与各led13及led基板14一体地设置,因此与入光端面15a和各led13的发光面13a的位置关系难以发生变化。由此,能够维持光的入射效率高的状态。并且,导光板15与各led13的发光面13a直接相接,但各led13的外周面中不与发光面13a以外的面相接。即,导光板15与各led13的接触点限定于各led13的外周面中的发光面13a,因此从各led13发出的热量难以传递到导光板15。进一步地,形成有led基板上作为发热源的电路的电路形成部21从led重叠部18朝向延伸部20侧的相反侧延伸,并不与导光板15重叠配置,因此即使伴随个led13的通电电路产生热量,该热量也难以传递到导光板15。如上所述,通过抑制热量向导光板15传递,减少了导光板15的伸缩量,使得难以与其他部件之间产生摩擦,并且抑制了异常噪声的产生。

接着,说明导光板15的制造方法。在制造导光板15时,预先准备安装有各led13的led基板14,并且准备用于对导光板15进行树脂成形的成形模具30。如图4及图5所示,成形模具30由上模具31以及下模具32构成,上模具31以及下模具32沿导光板15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而模具闭合、模具打开,在模具闭合状态下的上模具31以及下模具32之间具有用于使导光板15成形的成形空间33。在制造导光板15时,各led13及led基板14被插入到成形模具30内,并且配置为各发光面13a及延伸部20的安装面14a面对成形模具30。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成形模具30的上模具31具有在俯视观察时呈梳状的梳状部31a,该梳状部31a在俯视观察时与led基板14的各led非重叠部19重叠,并且与各led13中的每一个发光面13a、被安装面13b及被安装相反面13c相邻的一对侧面相接。接着,梳状部31a与各led13a的发光面13a呈同一面状。由此,仅选择性地配置各led13a的外周面中的发光面13a以面对成形空间33。如图4所示,成形模具30的下模具32具有收容led基板14的槽状部32a,槽状部32a的深度尺寸与led基板14的板厚尺寸大致相等。由此,仅选择性地配置led基板14的延伸部20的外周面中的安装面14a以面对成形空间33。

为了制作导光板15,首先将各led13及led基板14设置在成形模具30的下模具32上,之后将上模具31相对于下模具32闭合。如图4及图5所示,随着模具闭合,将熔融状态下的导光板15的树脂材料流入成形模具30内形成的成形空间33内。这时,导光板15的树脂材料与面对成形空间33的各led13及led基板14的延伸部20的安装面14a直接相接。在导光板15的树脂材料填充于成形空间33内之后,当该树脂材料冷却、固化时,通过打开成形模具30来制造导光板15。所制造的导光板15以入光端面15a与各led13的发光面13a直接相接的状态固定,并且以出光相反板面15c的一部分(入光端面15a侧的端部)与led基板14的延伸部20的安装面14a直接相接的状态固定。根据以上,使各led13、led基板14及导光板15一体化而得到一个单元部件。

如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包括:led(光源)13,其具有发光面13a;led基板(光源基板)14,其至少具有与led13重叠的led重叠部(光源重叠部)18、和从led重叠部18向发光面13a指向的侧延伸的延伸部20,led基板14具有以led13的外周面中与发光面13a相邻的面及被安装面13b相接的形式安装led13的安装面14a;以及导光板15,其外周端面的至少一部分设为来自led13的光所入射的入光端面15a,一对板面的某一个设为使光出射的出光板面15b、另一个设为出光相反板面15c,导光板15以入光端面15a与led13的发光面13a直接相接,并且出光相反板面15c与延伸部20的安装面14a直接相接的形式与led13及led基板14一体地设置。

这样,当从led13的发光面13a发出的光入射到导光板15的入光端面时,该光在导光板15内传播后从出光板面15b出射。导光板15中,由于入光端面15a与led13的发光面13a直接相接,因此入射到入光端面15a的光的入射效率高。而且,由于导光板以与led13的发光面13a直接相接的形式与led13及led基板14一体地设置,因此即使在随着热环境的变化在导光板15中产生热膨胀或热收缩的情况下,入光端面15a与led13的发光面13a之间的位置关系也难以发生变化。由此,适合于维持光的入射效率高的状态。

并且,导光板15中,由于出光相反板面15c以与led基板14中从led重叠部18向发光面13a所指向的侧延伸的延伸部20的安装面14a直接相接的形式与led13及led基板14一体地设置,因此led基板14不进入导光板15的内部,避免了在led13附近导光板15的形状复杂化,由此能够使光在导光板15内有效传播。并且,与现有的led基板进入导光板内的情况相比,由于导光板15变薄,导光板15中传播的光的光路长度变短,被导光板15吸收的光量也变少。根据如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从导光板15的出光板面15b出射的光量变多,且与出射光相关的亮度高。

另外,导光板15设置为选择性地与led13的外周面中的发光面13a直接相接。这样,导光板15与led13的接触点限定于led13的外周面中的发光面13a,因此从led13发出的热量难以传递到导光板15。

另外,导光板15中,出光板面15b及出光相反板面15c中的、与延伸部20相接的侧的相反侧的出光板面15b,和led13的外周面中与led基板14相接的面即被安装面13b的相反侧的面的被安装相反面13c呈同一面状。这样,能够良好地保持入射端面15a上的光的入射效率,并且最小化导光板15的板厚来实现薄型化。而且,由于led13的高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与导光板15的厚度方向的中央位置对齐,因此到入射端面15a的入射光的入射效率非常高。

另外,led基板14从led重叠部18朝向延伸部20侧的相反侧延伸,具有形成用于对led13进行通电的电路的电路形成部21。这样,电路形成部21通过从led重叠部18朝向延伸部20的相反侧延伸,配置为与导光板15不重叠。因此,即使随着led13的通电电路产生热量,该热量也难以传递到导光板15。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包括上述记载的背光源装置12,和利用从背光源装置12照射的光显示图像的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根据这样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由于与背光源装置12的出射光相关的亮度提高,因此实现了显示质量的提高和低耗电化。

<实施方式二>

通过图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在该实施方式二中,示出相对于导光板115变更了led基板114的配置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一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led基板114配置为使得延伸部20在表侧与导光板115重叠。详细而言,led基板114中,一对表面和背面的板面中的背侧的板面为安装有各led113的安装面114a。因此,各led113中,表侧的面为与led基板114的安装面114a相接的被安装面113b。并且,导光板115以如下状态固定:一对表面和背面的板面中的表侧的板面及出光板面115b与led基板114中的延伸部120的安装面114a直接接触而不夹设其他部件。即使在这种构成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一同样的作用以及效果。另外,由于led基板114配置为夹设在导光板115和光学片116之间,因此导光板115和光学片116之间隔开有led基板114的板厚分量的间隔。另外,反射片117形成在将导光板115的出光相反板面115c的整个长度覆盖的范围内。

<实施方式三>

通过图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三。在该实施方式三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一对导光板215的板厚进行了变更的结构。此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一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导光板215中,其板厚大于各led213的高度尺寸。因此,导光板215配置为:与led基板214的延伸部220相接的出光相反板面215c相反一侧的出光板面15b比各led213的外周面中与led基板214相接的被安装面213b相反一侧的被安装相反面213c更向表侧突出。即使在这种构成中,导光板215的入光端面215a也与led213的发光面213a的整个区域对置配置,能够保持高的光的入射效率。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通过上述记载和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中。

(1)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led基板具有从led重叠部朝向延伸部的相反侧延伸的电路形成部的构成,但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在延伸部形成电路,而不具有从led重叠部朝向延伸部的相反侧延伸的部分。

(2)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led基板的电路构成为并联连接各led的情况,当也可以为例如led基板串联连接各led的构成。

(3)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导光板的成形模具沿z轴方向打开、关闭的构成,但除此以外,也可以为导光板的成形模具沿x轴方向或y轴方向打开、关闭的构成。另外,除了图中所示的那些之外,也可以适当地变更成形模具的具体构成(分型线的位置等)。

(4)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导光板选择性地与led的外周面中的发光面直接相接的构成,但也可以为导光板除了led的外周面中的发光面之外与其他面(被安装相反面等)直接相接的构成。

(5)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led的发光面为大致平坦形状的情况,但例如led的发光面也可以为曲面状。

(6)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led基板中的led具体安装数量也可以适当变更。另外,led基板中的led的具体排列可以适当变更。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多个led包括不同的排列间隔的不等间距排列。

(7)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以导光板的一个长边侧端面成为入光端面的方式配置led基板(led)的情况,但也能够以使导光板的一个短边侧端面成为入光端面的方式配置led基板(led)。

(8)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以导光板的四个端面中仅一个端面成为入光端面的方式配置有led基板(led)的单侧入光型,但也可以是配置为以导光板的四个端面中的一对长边侧端面成为入光端面的方式由一对led基板(led)在短边方向上将导光板夹入的两侧入光型。另外,也可以是配置为以导光板的四个端面中的一对短边侧端面成为入光端面的方式由一对led基板(led)在长边方向上将导光板夹入的两侧入光型。

(9)除了上述(8)以外,也能够以导光板的任意三边端面分别成为入光端面的方式配置led基板(led)或导光板的四个端面全部成为入光端面的方式配置led基板(led)。

(10)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led基板相对于导光板的一边配置一个的情况,但也可以将led基板相对于导光板的一边配置多个。

(11)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光源使用led的情况,但也可以使用除了led以外的光源(有机el等)。

(12)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液晶面板、导光板以及光学片等的外形为长方形的情况,但液晶面板、导光板以及光学片等的外形也可以是正方形、圆形、椭圆形等。

(13)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光学片的使用片数设为三片的情况,但也可以将光学片的使用片数设为一片、两片或四片以上。另外,也可以适当变更光学片的具体层叠顺序和所使用的光学片的具体的种类。

(14)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使用了tft,但也可以应用于使用了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显示装置,除了进行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外,也可以应用于进行黑白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

(15)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但除此以外在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中也能应用本发明。

(16)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作为显示面板使用液晶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使用其他种类的显示面板(例如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s)显示面板等)的显示装置。

(1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分类为小型或中小型的液晶面板,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画面尺寸为例如20英寸至100英寸且分类为中型或大型(超大型)的液晶面板。在该情况下,可以将液晶面板应用于电视信号接收装置、电子看板(电子标牌)、电子黑板等电子设备。

附图标记说明

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2…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3,113,213…led(光源)、13a,213a…发光面、13b,113b,213b…被安装面(与光源基板相接的面)、13c,213c…被安装相反面(相反一侧的面)、14,114,214…led基板(光源基板)、14a,114a…安装面、15,115,215…导光板、15a,215a…入光端面、15b,115b,215b…出光板面、15c,115c,215c…出光相反板面、18…led重叠部(光源重叠部)、20,120,220…延伸部、21…电路形成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