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面光源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44520发布日期:2019-05-24 20:32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导光板、面光源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导光板、面光源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用的背光源的方式,存在被称为边缘光型背光源的方式和被称为直下型背光源的方式。作为大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用的显示器,使用了光的利用效率较高且容易高亮度化的直下型背光源。并且,作为背光源的光源,例如,使用了射出白色光的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在直下型背光源的情况下,在液晶显示装置的正下方配置多个led,但在led的正上方的部分和其他部分,液晶显示装置容易产生亮度不均。

以往,提出了如下的面光源装置:该面光源装置构成为将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背面上所设置的呈圆锥状的光源插入用的凹部中,在导光板的背面设置有用于使导光板内部的光散射的光散射用点,来自光源的光的至少一部分在被导光板的前表面和/或背面反射之后从导光板的前表面射出(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42763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并且,关于直下型的背光源,在显示器正下方的面上以由纵列和横列构成的矩阵状的方式配置有多个led,有时根据显示于显示器的图像的数据对各led的点亮/不点亮进行控制以使显示区域的亮度局部地变化,即,有时进行所谓的局部调光。

在进行局部调光的背光源中,当在设置有led的每个区域中进行亮度的调整的情况下,在设置有各led的区域内需要使来自该led的光束扩散以抑制显示面上的亮度不均,但当扩散后的光束泄漏到其他区域时,存在区域间的对比度下降的问题。

鉴于这样的状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技术:抑制由光源照明的区域的亮度不均,并且抑制因该区域的光束入射到其他区域而导致区域间的对比度下降。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在本发明中,为了解决上述课题,采用了以下的手段。即,本发明的导光板具有:发散部,所述发散部设置于射出光的出光面的相反侧,使从发光元件射出的光束发散;以及限制部,将在所述出光面上从所述发光元件起的规定的范围设为该发光元件的照明区域,所述限制部至少在所述出光面的所述照明区域的边缘,对从所述照明区域的内侧朝向外侧的光进行偏转或遮挡,限制朝向所述照明区域的外侧的光朝向所述出光面侧。

这样,通过发散部来减少从发光元件朝向正上方的光,增加朝向照明区域的周缘的光。并且,通过限制部来限制从照明区域的内侧朝向外侧的光束在照明区域之外朝向出光面侧。由此,能够抑制照明区域的亮度不均,并且能够抑制因该照明区域的光束入射到其他照明区域而导致照明区域之间的对比度下降。

在所述导光板中,也可以是,将设置于所述出光面的所述限制部设为第一限制部,在与所述出光面相反侧的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限制部对置的第二限制部。

在所述导光板中,也可以是,所述发散部设置于与所述出光面相反侧的面,是收纳所述发光元件的圆锥状、圆台状、棱锥状、棱台状或碗状的凹部。

在所述导光板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出光面设置有使光扩散的多个扩散部。

在所述导光板中,也可以是,所述限制部是设置于所述出光面的槽或所述导光板的侧面。

在所述导光板中,也可以是,在与所述出光面相反侧的面的除所述发散部之外的部分设置有对光进行反射的反射层。

在所述导光板中,也可以是,所述发散部是在与所述出光面相反侧的面上朝向所述发光元件设置的圆锥状、圆台状、棱锥状、棱台状或碗状的凸部。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具有:发光元件;以及所述导光板,其对从所述发光元件射出的光进行引导。

并且,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具有发光元件和对从所述发光元件射出的光进行引导的导光板,其中,该面光源装置具有:发散部,所述发散部是在所述导光板的与射出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的光的出光面相反侧的面上朝向所述发光元件设置的圆锥状、圆台状、棱锥状、棱台状或碗状的凸部,使从所述发光元件射出的光束发散;以及限制部,所述限制部是设置于所述发光元件的周围的反射面,将在所述出光面上从所述发光元件起的规定的范围设为该发光元件的照明区域,所述限制部对从该照明区域的内侧朝向外侧的光进行反射而限制朝向所述照明区域的外侧的光朝向所述出光面侧。

并且,本发明可以提供具有上述面光源装置和接收从所述面光源装置射出的光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进而还可以提供具有该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如下的技术:抑制由光源照明的区域的亮度不均,并且抑制因该区域的光束入射到其他区域而导致区域间的对比度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例示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例示面光源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导光板的剖视图。

图4是导光板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示出导光板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6a是点图案的俯视图。

图6b是点图案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从照明区域的内侧朝向外侧的光入射到槽部的情况下的行进方向的图。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导光板的具体例2的剖视图。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导光板的具体例3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具体例3的导光板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导光板的具体例4的剖视图。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导光板的具体例5的剖视图。

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在导光板与光源之间配置了透明树脂层的具体例6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具体例6的变形例1的图。

图15是示出具体例6的变形例2的图。

图16是示意性地示出在导光板与光源之间配置了透明树脂层的具体例7的剖视图。

图17是示意性地示出在导光板与光源之间配置了透明树脂层的具体例8的剖视图。

图18是示意性地示出在导光板与光源之间配置了透明树脂层的具体例9的剖视图。

图19是示意性地示出在导光板与光源之间配置了透明树脂层的具体例10的剖视图。

图20是示意性地示出在导光板与光源之间配置了透明树脂层的具体例11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表示实施本发明的一例,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说明的具体结构。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将“显示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来进行说明、“面光源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来进行说明。

(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

图1是例示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液晶显示装置具有:面光源装置1,其被配置为背光源;以及显示面板2,其接收从面光源装置1射出的光。显示面板2对被玻璃板夹持而封入的液晶施加电压而使光的透过率增大或减小等,从而显示出像。以下,有时以面光源装置1中的显示面板2侧为上表面侧,以其相反面侧为下表面侧来进行说明。

(面光源装置1的结构)

图2是例示实施方式的面光源装置1的结构的立体图。面光源装置1具有导光板10和框架12。并且,面光源装置1具有配置于导光板10的下表面侧的多个光源11、安装基板13以及反射层14。导光板10的下表面侧是配置有显示面板2的一侧的相反侧。此外,面光源装置1具有在导光板10的上表面侧按顺序层叠的扩散片15、棱镜片16以及遮光部件17。导光板10的上表面侧是配置有显示面板2的一侧。扩散片15或棱镜片16可以是1张,也可以是多张,还可以省略。

导光板10为大致平板状,由聚碳酸酯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等透光性的材料成型而得。另外,导光板10是沿着显示面板2的板状即可,在显示面板2弯曲的情况下,优选为同样弯曲的板状。导光板10的上表面是供光射出的出光面,是与显示面板2相对的面。导光板10将入射到导光板10内的光引导至出光面,使出光面整体均匀地发光。

光源11是接受电力的供给并从射出面射出白色光的发光元件。光源11例如是led封装,但也可以使用led封装以外的光源。光源11是用包含荧光体的透光性树脂(树脂层)密封作为发光元件的led芯片而形成的。或者,可以不在led芯片上配置荧光体而在导光板10的出光面上配置荧光体层,也可以在扩散片15上配置荧光体层。光源11接受来自安装基板13的供电而被驱动。另外,作为光源11,也可以使用白色以外的光源。光源11配置在导光板10的下方。

框架12是具有开口并且由4个边构成的框状的部件(“框体”的一例)。框架12由含有氧化钛的聚碳酸酯树脂或不含氧化钛的聚碳酸酯树脂等成型而得。框架12供导光板10嵌入,使框架12的内周面包围导光板10的形成外周面的侧面。框架12具有高反射率,对从导光板10的侧面泄漏的光进行反射而再利用。安装基板13是在绝缘性的基材上通过导体箔而设置有布线的基板,以光源11与该布线电连接的方式安装。

在安装基板13上设置有多个光源11和反射层14。反射层14设置在光源11的周围。反射层14例如是反射率较高的白色树脂、金属箔等,使在导光板10内朝向下表面侧的光反射而返回到出光面侧。扩散片15是半透明的树脂膜,使从导光板10的出光面发出的光扩散而扩大光的指向特性。棱镜片16是在上表面形成有三角棱镜状的微细图案的透明树脂膜,该棱镜片16对由扩散片15扩散后的光进行会聚,提高从上表面侧观察面光源装置1的情况下的亮度。

在从上表面侧观察面光源装置1时,遮光部件17为框形状。框形状是与框架12的上表面同样地围绕导光板10的形状即可,例如,可以是矩形形状、大致椭圆形状,也可以是这些形状以外的其他形状。遮光部件17例如可以是上下两面为粘接面的黑色的粘接带。遮光部件17的框部分沿着框架12的上端进行粘接,抑制光从面光源装置1漏出。

(具体例1)

图3是导光板10的剖视图。各构成要素的大小比例等并不限定于图示的例子。导光板10在导光板10的下表面具有多个凹部20。凹部20具有圆锥形状。多个光源11配置在安装基板13上,在各凹部20内收纳有一个光源11。从光源11射出的光入射到导光板10内。入射到导光板10内的光在导光板10内发生折射、反射以及扩散而从导光板10的出光面1a射出,从而使导光板10的出光面1a均匀地发光。导光板10的厚度(高度)t1例如为0.35mm,但并不限定于该值,例如也可以是0.2~20mm等其他值。光源11的间距d1例如为2mm~7mm,但并不限定于这些值,也可以是其他值。

图4是导光板10的放大剖视图。导光板10具有:入射面,来自光源11的光入射到该入射面;出光面1a,从入射面入射的光从该出光面1a射出;以及基底面1b,其位于出光面1a的相反侧。导光板10的基底面1b是导光板10的下表面。在导光板10的基底面1b设置有凹部20。圆锥形状的凹部20具有开口21和从开口21朝向顶点22变窄的锥面(入射面)23。即,凹部20的直径从开口21朝向上方变小。锥面23是镜面或与镜面同样的平滑的面。凹部20的开口21的直径和凹部20的高度(深度)是任意的值。另外,凹部20也可以是圆台状、棱锥状、棱台状、碗状、吊钟状等。并且,光源11的形状、高度以及宽度也没有特别地限制。例如,也可以使光源11的发光面为收纳在凹部20内的形状和尺寸。

从光源11射出的光束被凹部20的锥面23折射而发散。凹部20是本例中的发散部的一个方式。

并且,在导光板10的出光面侧,在与凹部20对置的位置与该凹部20同样地设置有圆锥形状的凹陷(即,凹部30)。凹部30的开口的直径和凹部30的高度(深度)也是任意的值。并且,凹部30也可以是圆台状、棱锥状、棱台状、碗状、吊钟状等。凹部30是使从光源11射出的光束被锥面33折射而发散的发散部的一个方式。在本例中,在将凹部20设为第一发散部的情况下,凹部30是第二发散部的一个方式。

在出光面1a上,以光源11为中心将规定的范围设为该光源11的照明区域a0,在出光面1a的照明区域a0的边缘设置有槽部50。槽部50的截面为v字状,具有开口51和从开口51朝向下端52间隔变窄的倾斜面53。槽部50的开口51的宽度和槽部50的高度(深度)是任意的值。槽部50是使从照明区域a0的内侧朝向外侧的光偏转而限制朝向照明区域a0的外侧的光朝向所述出光面侧的限制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偏转是指通过折射、反射、衍射等光学作用来改变光的方向(行进方向)。照明区域a0是在进行局部调光时对亮度进行调整的区域的一个单位。如图3所示,本例的照明区域a0在光源11的排列方向上为与光源11的间距d1相同的宽度(长度)。

并且,在导光板10的出光面侧,在与槽部50对置的位置与该槽部50同样地设置有截面为v字状的凹陷(即,槽部60)。槽部60的截面为v字状,具有开口61和从开口61朝向上端62间隔变窄的倾斜面63。槽部60的开口61的宽度和凹部的高度(深度)是任意的值。槽部60是使从照明区域a0的内侧朝向外侧的光偏转而限制朝向照明区域a0的外侧的光朝向所述出光面侧的限制部。在本例中,在将槽部50设为第一限制部的情况下,槽部60是第二限制部。

图5是示出导光板10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导光板10将以配置成矩阵状的光源11为中心的正方形的范围设为各光源11的照明区域a0,沿着该照明区域a0的边缘纵横地设置有槽部50。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槽部60也与图5的槽部50同样,在导光板10的基底面1b纵横地设置。另外,在边缘处设置有槽部50的照明区域a0的平面形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只要是矩形、六边形等能够平面填充的形状即可。

在导光板10的出光面1a的除凹部30和槽部50之外的部分设置有多个点图案41。并且,在导光板10的基底面1b的除凹部20和槽部60之外的部分设置有多个点图案42。导光板10内的光通过设置于导光板10的出光面1a的点图案41和设置于导光板10的基底面1b的点图案42而发生折射并扩散。点图案41、42是扩散部的一例。

图4所示的点图案41是向导光板10的外侧突起的突起形状(凸形状),但并不限定于该形状,点图案41也可以是向导光板10的内侧凹陷的凹形状。图4所示的点图案42是向导光板10的内侧凹陷的凹形状,但并不限定于该形状,点图案42也可以是向导光板10的外侧突起的突起形状(凸形状)。突起形状例如是凸透镜形状、圆柱形状、棱柱形状、圆锥形状、棱锥形状等。凹形状例如是凹透镜形状、圆柱槽形状、棱柱槽形状、圆锥槽形状、棱锥槽形状等。点图案41、42在俯视观察时也可以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中的任意形状。在通过注射成型来制造导光板10时,点图案41、42也可以与导光板10一体地形成。并且,也可以通过喷墨等在导光板10上另外形成点图案41、42。在点图案41、42的表面上也可以具有微小的凹凸。通过在点图案41、42的表面上形成微小的凹凸,能够使入射到点图案41、42的光进一步扩散。

多个点图案41、42分别密集地配置。多个点图案41、42也可以离散地配置,但为了提高导光板10内的光或从导光板10的出光面1a射出的光均匀地扩散的效果,优选密集地配置多个点图案41、42。例如,可以如图6a所示那样,最紧密地配置多个点图案41。图6a是点图案41的俯视图,是从导光板10的出光面1a的法线方向观察时的图。图6a所示的点图案41在俯视观察时为六边形,多个点图案41彼此相邻地配置。并且,例如,也可以如图6b所示那样配置多个点图案41。图6b是点图案41的俯视图,是从导光板10的出光面1a的法线方向观察时的图。图6b所示的点图案41在俯视观察时为圆形,多个点图案41彼此相邻地配置。点图案41、42的宽度例如为30μm,点图案41、42的高度例如为5μm~6μm,但并不限定于这些值,也可以是其他值。

点图案41、42可以是相同的尺寸(高度和宽度),也可以是分别不同的尺寸。点图案41和点图案42可以是相同的尺寸,点图案41和点图案42也可以是不同的尺寸。也可以根据导光板10的厚度的值或相邻的光源11的间距的值来变更点图案41、42的尺寸。

如图4所示,本例的导光板10在光源11的上方具有凹部20、30,使从光源11向上方行进的光束发散。由此,减少朝向光源11的正上方的光,增加朝向照明区域a0的周缘的光。并且,朝向照明区域a0的周缘的光和在导光板10内反射的光被扩散部41、42扩散。由此,实现了出光面1a的亮度的均匀化。

并且,本例的导光板10沿着照明区域a0的边缘而具有槽部50、60。由此,使从照明区域a0的内侧朝向外侧的光偏转而限制朝向照明区域a0的外侧的光朝向出光面侧。图7是示出从照明区域a0的内侧朝向外侧的光入射到槽部50的情况下的行进方向的图。如图7所示,在从照明区域a0的内侧朝向外侧的光99到达槽部50时,如果相对于倾斜面53的入射角为临界角以上,则发生全反射,如光98那样返回到照明区域a0的内侧。由于以这种方式抑制了从光源11射出的光在该光源11的照明区域a0的外侧从出光面1a射出,所以能够抑制在进行局部调光时照明区域之间的对比度下降。

(具体例2)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导光板10的具体例2的剖视图。在本具体例中,对与上述结构对应的构成要素标注对应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本具体例的导光板10按照每个光源11由单片形成,与光源11对应地排列成矩阵状而构成。

本具体例2的第一限制部由作为单片的导光板10的侧面71构成。例如,在侧面71之间隔开微小的间隙而排列设置导光板10的单片,使相对于侧面71以超过临界角的方式入射的光进行反射,从而限制从照明区域a0的内侧朝向外侧的光在照明区域a0之外朝向出光面侧。并且,并不限于在侧面71之间设置间隙的结构,也可以通过在侧面71涂布遮光性的涂料或者形成反射层而对从照明区域a0的内侧朝向外侧的光进行遮挡或反射。

并且,在侧面71的基底面1b侧设置有由倾斜面72和与基底面1b平行的面73构成的切口部79,在对导光板10的单片进行排列设置时,该切口部79与图4的槽部60同样地构成第二限制部。

在图8的结构中,也通过在光源11的上方所具有的凹部20来减少从光源11朝向正上方的光,增加朝向照明区域a0的周缘的光。并且,通过作为第一限制部的侧面71和作为第二限制部的切口部79来限制从照明区域a0的内侧朝向外侧的光束在照明区域a0之外朝向出光面侧。

由此,能够抑制由光源11照明的照明区域a0的亮度不均,并且能够抑制因该照明区域a0的光束入射到其他照明区域而导致照明区域之间的对比度下降。

另外,虽然在图8中进行了省略,但在本例的导光板10中也可以与图4同样地在出光面1a设置点图案41或凹部30(第二发散部)。并且,也可以与图4同样地在基底面1b的除凹部20和切口部79之外的部分设置点图案42。

(具体例3)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导光板10的具体例3的剖视图。在本具体例3中,对与上述结构对应的构成要素标注对应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9所示,在本具体例3中,在槽部60的内表面形成有反射层81。这样,通过在槽部60的倾斜面63形成反射面,在从照明区域a0的内侧朝向外侧的光照射到槽部60的情况下,使该光向照明区域a0的内侧反射。由此,限制了从照明区域a0的内侧朝向外侧的光在照明区域a0之外朝向出光面侧。

并且,图10是示出所述导光板10的变形例的图。在图9中,在导光板10的基底面1b仅示出了凹部20和槽部60,但如图10所示,在凹部20与槽部60之间也可以具有平坦部65,在该平坦部65上也可以设置反射层81。

在图9的结构中,也通过在光源11的上方所具有的凹部20来减少从光源11朝向正上方的光,增加朝向照明区域a0的周缘的光。并且,通过作为第一限制部的槽部50和作为第二限制部的槽部60,限制了从照明区域a0的内侧朝向外侧的光在照明区域a0之外朝向出光面侧。

由此,能够抑制由光源11照明的照明区域a0的亮度不均,并且能够抑制因该照明区域a0的光束入射到其他照明区域而导致照明区域之间的对比度下降。

另外,虽然在图10中进行了省略,但在本例的导光板10中,也可以与图4同样地在出光面1a设置点图案41或凹部30(第二发散部)。并且,也可以与图4同样地在基底面1b的平坦部65设置点图案42。

(具体例4)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导光板10的具体例4的剖视图。在本具体例4中,对与上述结构对应的构成要素标注对应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11所示,在本具体例4中设置有在基底面1b朝向发光元件设置的圆锥状的凸部90。凸部90是发散部的一个方式。凸部90是圆锥形状,具有圆形的底面91和从该底面91朝向顶点92逐渐变细的锥面93。

锥面93是镜面或与镜面同样的平滑的面。凸部90的底面91的直径和凸部90的高度(深度)是任意的值。另外,凸部90可以是圆台状、棱锥状、棱台状、碗状、吊钟状等。从光源11射出的光束被凸部90的锥面93折射而发散。

在图11的结构中,也通过在光源11的上方所具有的凸部90而使从光源11射出的光束发散,从而减少朝向正上方的光,增加朝向照明区域a0的周缘的光。并且,通过作为限制部的槽部50,限制了从照明区域a0的内侧朝向外侧的光在照明区域a0之外朝向出光面侧。

由此,能够抑制由光源11照明的照明区域a0的亮度不均,并且能够抑制因该照明区域a0的光束入射到其他照明区域而导致照明区域之间的对比度下降。

另外,在图11中进行了省略,但在本例的导光板10中,也可以与图4同样地在出光面1a设置点图案41或凹部30(第二发散部)。并且,也可以与图4同样地在基底面1b的平坦部65设置点图案42。

(具体例5)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在导光板10设置有发散部并且在安装基板上设置有限制部的具体例5的剖视图。在本具体例5中,对与上述结构对应的构成要素标注对应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12所示,在本具体例5中,将在基底面1b朝向发光元件设置的圆锥状的凸部90设为发散部。凸部90是圆锥形状,具有圆形的底面91和从该底面91朝向顶点92逐渐变细的锥面93。

锥面93是镜面或与镜面同样的平滑的面。凸部90的底面91的直径和凸部90的高度(深度)是任意的值。另外,凸部90可以是圆台状、棱锥状、棱台状、碗状、吊钟状等。从光源11射出的光束被凸部90的锥面93折射而发散。

并且,在作为光源11的安装面的安装基板13上的光源11的周围设置有反射部95。反射部95是截面形状从安装基板13朝向上方凸出的v字状,在俯视观察时为线状。反射部95与图5所示的槽部50同样地沿着照明区域a0的边缘呈格子状设置。

这样,在反射部95设置于照明区域a0的边缘并且从照明区域a0的内侧朝向外侧的光照射到反射部95的情况下,使该光向照明区域a0的内侧反射。由此,限制了从照明区域a0的内侧朝向外侧的光在照明区域a0之外朝向出光面侧。在本具体例5中,反射部95是限制部的一个方式。

在图12的结构中,也通过在光源11的上方所具有的凸部90而使从光源11射出的光束发散,从而减少朝向正上方的光,增加朝向照明区域a0的周缘的光。并且,通过作为限制部的反射部95,限制了从照明区域a0的内侧朝向外侧的光在照明区域a0之外朝向出光面侧。

由此,能够抑制由光源11照明的照明区域a0的亮度不均,并且能够抑制因该照明区域a0的光束入射到其他照明区域而导致照明区域之间的对比度下降。

另外,虽然在图12中进行了省略,但在本例的导光板10中,也可以与图4同样地在出光面1a设置点图案41或凹部30(第二发散部)。

(具体例6)

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在导光板10与光源11之间配置了透明树脂层59的面光源装置1的具体例6的剖视图。在本具体例6中,对与上述结构对应的构成要素标注对应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在图13所示的具体例6中,在导光板10与多个光源11和反射层14之间配置有透明树脂层59。特别是在本具体例6中,多个光源11被埋入于透明树脂层59,各光源11的发光部被透明树脂层59覆盖。在本具体例6中,光源11没有被收纳在导光板10的凹部20内,但配置在凹部20的下方,在俯视观察时,光源11的发光部的中心与凹部20的中心是一致的。这里,所谓的中心一致并不限于严格一致,例如也可以包含光源11的发光部的中心相对于凹部的中心位于规定的范围(例如凹部的宽度的10%)内的情况。

从光源11射出的光通过透明树脂层59而入射到导光板10内。此时,朝向光源11的正上方的光束一边在透明树脂层59内扩散一边行进,在从上表面向导光板10的凹部20内射出时发生折射而进一步发散。这样,通过在导光板10与光源11之间设置有透明树脂层59,能够促进从光源11朝向正上方的光束的扩散,使照明区域a0内的亮度进一步均匀化。并且,被反射层14反射并经由透明树脂层59返回到导光板10的光也在透明树脂层59内进一步扩散,有助于亮度的均匀化。另外,透明树脂层59的厚度可以任意地设定,例如能够通过使透明树脂层59的厚度变大(变厚)来增大光源11与导光板10之间的距离。由于能够通过增大该光源11与导光板10之间的距离来增强使亮度均匀化的效果,因此只要将透明树脂层59的厚度设定为确保亮度的均匀化所需的距离并且使该距离为最小限度即可。

图14是示出具体例6的变形例1的图。在图13中,示出了使用图8的导光板10的例子,但具体例6的面光源装置1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采用图4、图9、图10所示的导光板10,在该导光板10与光源11之间配置有透明树脂层59。图14示出了使用图4的导光板10的例子。

图15是示出具体例6的变形例2的图。在图13中,将透明树脂层59的上表面设为平面,但在图15的变形例2中,在透明树脂层59的位于导光板10的凹部20的下方的部分设置有朝向上方(凹部20侧)突出的凸部591。另外,凸部591是球面形状,但也可以是圆柱形状、棱柱形状、圆锥形状、棱锥形状等突起形状(凸形状)。

(具体例7)

图16是示意性地示出在导光板10与光源11之间配置了透明树脂层58的面光源装置1的具体例7的剖视图。在本具体例7中,对与上述结构对应的构成要素标注对应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在图16所示的具体例7中,在导光板10下方的、多个光源11各自的周围配置有透明树脂层58。因此,各光源11被埋入于各透明树脂层58,光源11的发光部被透明树脂层57覆盖。在本具体例7中,在导光板10的凹部20内未收纳光源11。图16所示的透明树脂层58是大致半球形状,但并不限定于该形状,透明树脂层58也可以是圆柱形状、棱柱形状、圆锥形状、棱锥形状等突起形状(凸形状)。可以是透明树脂层58的一部分进入到导光板10的凹部20内,也可以是透明树脂层58不进入到导光板10的凹部20内。从光源11射出的光通过透明树脂层58而入射到导光板10内。

并且,在本具体例7中,通过使形成为突起形状的透明树脂层58的上表面的一部分与导光板10的基底面1b抵接而在导光板10的基底面1b与反射层14之间设置出空隙18。该基底面1b与反射层14之间的距离l1可以根据透明树脂层58的高度来任意设定。另外,本具体例7的面光源装置1也可以构成为采用图4、图9、图10所示的导光板10来代替图16所示的导光板10,在该导光板10与光源11之间配置有透明树脂层58。

(具体例8)

图17是示意性地示出在导光板10与光源11之间配置了透明树脂层57的面光源装置1的具体例8的剖视图。在本具体例8中,对与上述结构对应的构成要素标注对应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在图17所示的具体例8中,在导光板10下方的、多个光源11各自的周围配置有透明树脂层57。因此,各光源11被埋入于各透明树脂层57,光源11的发光部被透明树脂层57覆盖。在本具体例8中,在导光板10的凹部20内未收纳光源11。图17所示的透明树脂层57是朝向上方凸起的突起形状,例如是将两个大致半球形状相连而得的形状、在俯视观察时中心向下方凹陷且其周围呈环带状向上方突出的圆环形状。可以是透明树脂层57的一部分进入到导光板10的凹部20内,也可以是透明树脂层57不进入到导光板10的凹部20内。从光源11射出的光通过透明树脂层57而入射到导光板10内。

并且,在本具体例8中,通过使形成为突起形状的透明树脂层57的上表面的一部分与导光板10的基底面1b抵接而在导光板10的基底面1b与反射层14之间设置出空隙18。该基底面1b与反射层14之间的距离l1可以根据透明树脂层57的高度来任意设定。另外,本具体例8的面光源装置1也可以构成为采用图4、图9、图10所示的导光板10来代替图17所示的导光板10,在该导光板10与光源11之间配置有透明树脂层57。

(具体例9)

图18是示意性地示出在导光板10与光源11之间配置了透明树脂层56的面光源装置1的具体例9的剖视图。在本具体例9中,对与上述结构对应的构成要素标注对应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在图18所示的具体例9中,在导光板10的下方配置有多个透明树脂层56,在导光板10与多个光源11的各个光源之间配置有透明树脂层56。因此,各光源11被埋入于各透明树脂层56,光源11的发光部被透明树脂层56覆盖。在本具体例9中,在导光板10的凹部20内收纳有光源11和透明树脂层56,导光板10的基底面1b与反射层14接触。即,导光板10与反射层14紧密接触。导光板10的凹部20的底面(开口)21可以与透明树脂层56接触,导光板10的凹部20的底面21也可以不与透明树脂层56接触。导光板10的凹部20的锥面23可以与透明树脂层56接触,导光板10的凹部20的锥面23也可以不与透明树脂层56接触。图18所示的透明树脂层56为大致半球形状,但并不限定于该形状,透明树脂层56也可以是圆柱形状、棱柱形状、圆锥形状、棱锥形状等突起形状(凸形状)。从光源11射出的光通过透明树脂层56而入射到导光板10内。另外,本具体例9的面光源装置1也可以构成为采用图4、图9、图10所示的导光板10来代替图18所示的导光板10,在该导光板10与光源11之间配置有透明树脂层56。

(具体例10)

图19是示意性地示出在导光板10与光源11之间配置了透明树脂层55的面光源装置1的具体例10的剖视图。在本具体例10中,对与上述结构对应的构成要素标注对应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在图19所示的具体例10中,在导光板10的下方配置有多个透明树脂层55,在导光板10与多个光源11的各个光源之间配置有透明树脂层55。因此,各光源11被埋入于各透明树脂层55,光源11的发光部被透明树脂层55覆盖。在本具体例10中,在导光板10的凹部20内收纳有光源11和透明树脂层55。导光板10的基底面1b与反射层14接触。即,导光板10与反射层14紧密接触。导光板10的凹部20的底面21可以与透明树脂层55接触,导光板10的凹部20的底面21也可以不与透明树脂层55接触。导光板10的凹部20的锥面23可以与透明树脂层55接触,导光板10的凹部20的锥面23也可以不与透明树脂层55接触。透明树脂层55是朝向上方凸起的突起形状,例如是将两个大致半球形状相连而得的形状、在俯视观察时中心向下方凹陷且其周围呈环带状向上方突出的圆环形状。从光源11射出的光通过透明树脂层55而入射到导光板10内。另外,本具体例10的面光源装置1也可以构成为采用图4、图9、图10所示的导光板10来代替图19所示的导光板10,在该导光板10与光源11之间配置有透明树脂层55。

(具体例11)

图20是示意性地示出在导光板10与光源11之间配置了透明树脂层54的面光源装置1的具体例11的剖视图。在本具体例11中,对与上述结构对应的构成要素标注对应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在图20所示的具体例11中,在导光板10的下方配置有多个透明树脂层54,在导光板10与多个光源11的各个光源之间配置有透明树脂层54。因此,各光源11被埋入于各透明树脂层54,光源11的发光部被透明树脂层54覆盖。在本具体例11中,导光板10的基底面1b与反射层14之间被未图示的间隔件保持为规定的距离,导光板10与反射层14是分开的。另外,导光板10的凸部90的顶点(下部)可以与透明树脂层54接触,导光板10的凸部90的顶点(下部)也可以不与透明树脂层54接触。

透明树脂层54是朝向上方凸起的突起形状,例如是将两个大致半球形状相连而得的形状、在俯视观察时中心向下方凹陷且其周围呈环带状向上方突出的圆环形状。并且,透明树脂层54也可以如图18的透明树脂层56那样为半球形状。从光源11射出的光通过透明树脂层54而入射到导光板10内。

在图13~图17所示的具体例中,在从导光板10的出光面1a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光源11与导光板10的凹部20是重叠的,在导光板10的凹部20的下方配置有光源11。通过在导光板10与光源11之间配置透明树脂层57~59中的任意透明树脂层,能够在不增大导光板10的厚度的情况下将导光板10与光源11之间的距离保持为恒定。不将光源11收纳到导光板10的凹部20内,而使导光板10与光源11分离,由此使入射到导光板10内的光的扩散变大。透明树脂层57~59的厚度是任意的。通过变更透明树脂层57~59的厚度,能够变更导光板10与光源11之间的距离。例如,通过根据光源11的种类来变更透明树脂层57~59的厚度,能够使导光板10与光源11之间的距离成为与光源11的种类对应的距离。

在图18~图20所示的具体例中,在从导光板10的出光面1a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光源11与导光板10的凹部20是重叠的,在导光板10的凹部20的下方配置有光源11。由此,使从光源11射出的光束在透明树脂层54~56的上表面发散,使入射到导光板10内的光的扩散变大。透明树脂层54~56的厚度是任意的。例如,也可以根据光源11的种类来变更透明树脂层54~56的厚度。

具有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例1到5所示的导光板10的显示装置能够搭载于各种电子设备。作为具有这样的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能够例示出智能手机、数码相机、平板电脑、电子书、可穿戴设备、车载导航装置、电子词典、电子广告板等。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导光板和显示装置,能够实现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薄型化,并且能够减少亮度不均。

标号说明

1:面光源装置;1a:出光面;1b:基底面;2:显示面板;10:导光板;11:光源;12:框架;13:安装基板;14:反射层;15:扩散片;16:棱镜片;17:遮光部件;20、30:凹部;21:开口;22:顶点;23:锥面;30:凹部;41、42:点图案;54~59:透明树脂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