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15370发布日期:2018-08-07 19:54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薄片体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具备与多个感光鼓相向配置的中间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在中间转印带的内周面与多个感光鼓相向配置有多个初次转印辊。此外,中间转印带被驱动辊以及从动辊支撑,沿规定的周向转动方向进行周向转动移动。驱动辊与二次转印辊相向配置而形成二次转印夹缝部。

在此种技术中,在多个初次转印辊中配置在中间转印带的周向转动方向的最下游侧的初次转印辊与驱动辊之间,配置有抵接于中间转印带的内周面的导电性部件。该导电性部件被接地,被施加于初次转印辊的初次转印偏压或施加于驱动辊的二次转印偏压的泄漏电流流到该导电性部件。

在如上所述的技术中,施加于初次转印辊的初次转印偏压的泄漏电流有时越过导电性部件而流入驱动辊。此外,施加于驱动辊的二次转印偏压的泄漏电流有时越过导电性部件而流入初次转印辊。其结果,在初次转印动作或二次转印动作会产生噪声电流,存在转印图像发生图像缺陷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鉴于所述问题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抑制初次转印偏压与二次转印偏压之间的干扰,抑制发生因这些偏压干扰引起的图像缺陷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一方面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多个感光鼓、中间转印带、多个初次转印辊、支撑辊、二次转印辊、导电性的抵接部件、初次转印偏压施加部、二次转印偏压施加部以及抵接部件偏压施加部。多个感光鼓分别在其表面形成静电潜影并载持调色剂像。中间转印带与所述多个感光鼓相向配置,沿规定的周向转动方向进行周向转动移动。多个初次转印辊隔着所述中间转印带而与所述多个感光鼓相向配置,使所述调色剂像从所述感光鼓初次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支撑辊在相对于所述多个初次转印辊位于所述周向转动方向下游侧的部位支撑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内周面。二次转印辊隔着所述中间转印带而与所述支撑辊相向配置,使所述调色剂像从所述中间转印带二次转印到薄片体。抵接部件被配置成在所述多个初次转印辊中位于所述周向转动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最下游侧初次转印辊与所述支撑辊之间抵接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内周面。初次转印偏压施加部向所述多个初次转印辊施加与所述调色剂的极性相反的极性的初次转印偏压。二次转印偏压施加部向所述支撑辊施加与所述调色剂的极性相同极性的二次转印偏压。抵接部件偏压施加部向所述抵接部件施加与所述初次转印偏压或所述二次转印偏压相同极性的偏压。

根据本发明,抑制初次转印偏压与二次转印偏压之间的干扰,并抑制发生因这些偏压干扰引起的图像缺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的结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最下游侧初次转印辊以及支撑辊的周边结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最下游侧初次转印辊以及支撑辊的周边结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最下游侧初次转印辊以及支撑辊的周边结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最下游侧初次转印辊、抵接部件、支撑辊以及副抵接部件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结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在此,图像形成装置1表示所谓的彩色打印机,但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可为彩色复印机、传真装置或具备它们的功能的复合机。

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未图示的机壳,在该机壳的内部配置如图1所示的部件。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4个图像形成单元1a。各图像形成单元1a分别与黄颜色、青色、品红色以及黑色相对应而配置。在此,说明4个图像形成单元1a中的其中之一单元的结构,关于其它单元也一样。

图像形成单元1a具备感光鼓10、显影装置11、带电辊12以及清洁刮板13。感光鼓10具备形成静电潜影的周面(表面)。此外,在感光鼓10的周面形成调色剂像。显影装置11向感光鼓10的周面供给调色剂。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调色剂具备带正极性的电的特性。带电辊12使感光鼓10的周面以规定的电位均匀带电。另外,在带电辊12与显影装置11之间配置有根据图像向感光鼓10照射曝光用光的曝光装置r。清洁刮板13清扫从感光鼓10向后述的转印单元14转印调色剂图像后的感光鼓10的周面。

而且,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转印单元14。转印单元14将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10的周面转印到薄片体上。转印单元14具备对应于各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a而配置的多个(4个)初次转印辊15、中间转印带16、驱动辊17(支撑辊)、从动辊18以及二次转印辊19。

多个初次转印辊15隔着中间转印带16而与多个感光鼓10分别相向地配置。从后述的初次转印偏压施加部50(电源)向初次转印辊15施加与调色剂的极性相反的极性(负)的初次转印偏压。其结果,初次转印辊15使调色剂像从感光鼓10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6。

中间转印带16与多个感光鼓10相向配置,如图1的箭头所示沿规定的周向转动方向进行周向转动移动。中间转印带16在表面重叠地载持各色调色剂图像。驱动辊17在相对于多个初次转印辊15位于中间转印带16的周向转动方向下游侧的部位支撑中间转印带16的内周面。并且,驱动辊17具备抵接于中间转印带16的内周面的外周面,并且,将对中间转印带16进行周向转动驱动的驱动力传递至中间转印带16。从后述的二次转印偏压施加部60(电源)向驱动辊17施加与调色剂的极性相同极性的二次转印偏压。从动辊18在驱动辊17的相反侧抵接于中间转印带16的内周面。从动辊18从动于中间转印带16而旋转。

二次转印辊19与驱动辊17一起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16转印到薄片体(二次转印)。二次转印辊19隔着中间转印带16而与驱动辊17相向配置。另外,二次转印辊19被接地。

而且,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未图示的供纸部和定影装置。供纸部向由驱动辊17以及二次转印辊19形成的二次转印夹缝部送出薄片体。定影装置相对于二次转印夹缝部配置在薄片体的搬送方向下游侧,对被转印到薄片体上的调色剂图像实施定影处理。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最下游侧初次转印辊15以及驱动辊17的周边结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像形成装置1还具有整流辊20(抵接部件)、刮板21、刮板相向辊22、初次转印偏压施加部50、二次转印偏压施加部60以及第一整流偏压施加部70(抵接部件偏压施加部)。

整流辊20被配置成在多个初次转印辊15中位于中间转印带16的周向转动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最下游侧初次转印辊15与驱动辊17之间抵接于中间转印带16的内周面。整流辊20由具备抵接于中间转印带16的内周面的外周面的导电性的金属辊形成。整流辊20可旋转地被支撑于未图示的轴承。并且,整流辊20通过中间转印带16的内周面与整流辊20的外周面接触而从中间转印带16接收驱动力,从而从动于中间转印带16的周向转动移动而旋转。另外,整流辊20的轴向的长度被设定为至少包含在中间转印带16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区域的长度。此外,整流辊20并不限定于完全的导电体,可为具备半导电性特性的部件。

刮板21在相对于驱动辊17位于中间转印带16的周向转动方向下游侧的部位抵接于中间转印带16的外周面。刮板21沿中间转印带16的宽度方向(垂直于图2的纸面的方向)较长地延伸。刮板21具有刮取在薄片体上转印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6上的调色剂的功能。另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刮板21也可为通过使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6上的调色剂浮起,从而将调色剂容易地回收到相对于刮板21配置在下游侧的未图示的清洁单元的功能的部件。因此,可代替刮板21而将未图示的刷子部件配置在刮板21的位置。

刮板相向辊22是在相对于驱动辊17位于中间转印带16的周向转动方向下游侧的部位,以抵接于中间转印带16的内周面的方式配置的导电性的金属辊。刮板相向辊22隔着中间转印带16而与刮板21相向配置。其结果,对中间转印带16的刮板21的抵接压(陷入量)稳定地被维持。刮板相向辊22可为被固定支撑的辊,此外,也可为从动于中间转印带16而旋转的辊。如图2所示,刮板相向辊22在水平方向上被配置在初次转印辊15与整流辊20之间的区域的上方。

初次转印偏压施加部50包含直流电源以及交流电源。初次转印偏压施加部50向多个初次转印辊15施加与调色剂的极性相反的极性的初次转印偏压。其结果,从初次转印辊15向感光鼓10流动初次转印电流,并且,从感光鼓10侧朝向初次转印辊15侧形成用于对调色剂进行初次转印的转印电场。

二次转印偏压施加部60包含直流电源以及交流电源。二次转印偏压施加部60向驱动辊17施加与调色剂的极性相同极性的二次转印偏压。其结果,从二次转印辊19向驱动辊17流动二次转印电流,并且,从驱动辊17侧朝向二次转印辊19侧形成用于对调色剂进行二次转印的转印电场。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中间转印带16的内侧施加二次转印偏压。

第一整流偏压施加部70包含直流电源以及交流电源。第一整流偏压施加部70向整流辊20施加与初次转印偏压或二次转印偏压相同极性的偏压。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整流偏压施加部70向整流辊20施加与初次转印偏压相同极性的偏压。

如果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执行图像形成动作,形成在感光鼓10上的调色剂像通过初次转印辊15而在中间转印带16上进行初次转印。而且,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6上的调色剂像通过驱动辊17以及二次转印辊19而在薄片体上进行二次转印。此时,分别被施加于图2的最下游侧初次转印辊15以及驱动辊17的偏压为极性彼此相反的偏压。即,初次转印辊15与驱动辊17之间成为电流通过中间转印带16的内周面而容易流动的状态。假设在初次转印动作以及二次转印动作的执行过程中,在初次转印辊15与驱动辊17之间流动电流,则在各自的转印动作产生噪声电流,转印图像发生图像缺陷。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解决此种问题而具备图2的整流辊20以及第一整流偏压施加部70。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进行图像形成动作时,第一整流偏压施加部70向整流辊20施加与初次转印偏压相同极性的偏压。此时,由于初次转印辊15以及整流辊20成为彼此相同极性的电位,因此,难以从最下游侧初次转印辊15向整流辊20流入初次转印电流的泄漏电流。此外,此时,驱动辊17与整流辊20成为彼此相反的极性的电位,因此,二次转印电流的泄漏电流容易从驱动辊17流入整流辊20,但是,该泄漏电流难以流入最下游侧初次转印辊15。其结果,初次转印偏压与二次转印偏压之间的干扰得到抑制,抑制发生因这些偏压干扰引起的图像缺陷。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单一的整流辊20抵接于中间转印带16的内周面而抑制初次转印偏压与二次转印偏压之间的干扰。因此,与多个部件沿中间转印带16的周向转动方向相邻配置的情况相比较,中间转印带16周边的结构被设定得紧凑。其结果,能够缩小图像形成装置1的尺寸。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整流偏压施加部70如下地向整流辊20施加偏压,即、容许从驱动辊17向整流辊20流入泄漏电流,并且,阻止从最下游侧初次转印辊15向整流辊20流入泄漏电流。因此,初次转印偏压与二次转印偏压之间的干扰可靠地得到抑制,可靠地抑制发生因这些偏压干扰引起的图像缺陷。

另外,在图2中,可为第一整流偏压施加部70向整流辊20施加与二次转印偏压相同极性的偏压。此时,难以从驱动辊17向整流辊20流入二次转印电流的泄漏电流。此外,此时,即使从最下游侧初次转印辊15向整流辊20流入初次转印电流的泄漏电流,该泄漏电流也难以流入驱动辊17。因此,初次转印偏压与二次转印偏压之间的干扰得到抑制,抑制发生因这些偏压干扰引起的图像缺陷。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整流辊20是具备抵接于中间转印带16的内周面的外周面的辊部件。因此,与本发明所涉及的抵接部件由抵接于中间转印带16的内周面的平板部件形成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减小整流辊20与中间转印带16之间的滑接阻力。此外,整流辊20能够从动于中间转印带16而旋转,能够进一步缩小整流辊20与中间转印带16之间的滑接阻力。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最下游侧初次转印辊15以及驱动辊17的周边结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另外,在图3中,对于与所述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相同的功能的部件赋予与图2相同的符号。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较,不同点在于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电阻部71,因此,说明该不同点,省略其它共同点的说明。

参照图3,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电阻部71。电阻部71的一端侧电连接于整流辊20。此外,电阻部71的另一端侧被接地。电阻部71包含互相并列连接的电阻体71b和齐纳二极管71a(整流元件)。根据此种结构,通过电阻部71,整流辊20的电位稳定地被维持为目标电位。尤其,由于整流辊20通过齐纳二极管71a被接地,因此,整流辊20的电位稳定地被维持。此外,由于电阻部71具有电阻体71b,因此,整流辊20的电位稳定地被维持。由此,利用第一整流偏压施加部70向整流辊20施加的偏压(整流偏压),进一步抑制泄漏电流在初次转印辊15与驱动辊17之间往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从驱动辊17流入整流辊20的泄漏电流根据中间转印带16的带电阻值或二次转印夹缝部的电阻值而容易变化的情况下,也能稳定地维持整流辊20的电位。另外,二次转印夹缝部的电阻值还根据二次转印夹缝部中有无薄片体而变动。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最下游侧初次转印辊15以及驱动辊17的周边结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此外,图5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最下游侧初次转印辊15、整流辊20、驱动辊17以及刮板相向辊22(副抵接部件)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另外,在图4及图5中,对于与所述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相同的功能的部件赋予与图2相同的符号。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较,不同点在于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第二整流偏压施加部72以及相向辊施加部80,因此,说明该不同点,省略其它共同点的说明。

参照图4,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第二整流偏压施加部72(抵接部件偏压施加部)和相向辊施加部80(副抵接部件偏压施加部)。

第二整流偏压施加部72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整流偏压施加部70电连接于整流辊20。第二整流偏压施加部72包含直流电源以及交流电源。第二整流偏压施加部72向整流辊20施加与二次转印偏压相同极性的偏压。

相向辊施加部80包含直流电源以及交流电源。相向辊施加部80向刮板相向辊22施加与初次转印偏压相同极性的偏压。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进行图像形成动作时,第二整流偏压施加部72向整流辊20施加与二次转印偏压相同极性的偏压。此时,由于驱动辊17以及整流辊20成为彼此相同极性的电位,因此,二次转印电流的泄漏电流难以从驱动辊17流入整流辊20。此外,即使从驱动辊17流出二次转印电流的泄漏电流,该泄漏电流也容易流入与最下游侧初次转印辊15相反的一侧的刮板相向辊22。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最下游侧初次转印辊15与整流辊20成为彼此相反的极性的电位。因此,初次转印电流的泄漏电流容易从最下游侧初次转印辊15流入整流辊20,但该泄漏电流难以流入驱动辊17。其结果,初次转印偏压与二次转印偏压之间的干扰得到抑制,抑制发生因这些偏压干扰引起的图像缺陷。

而且,参照图5,当设最下游侧初次转印辊15与整流辊20之间的沿中间转印带16的内周面的距离为a(mm)、整流辊20与驱动辊17之间的沿中间转印带16的内周面的距离为b(mm)、驱动辊17与刮板相向辊22之间的沿中间转印带16的内周面的距离为c(mm)时,优选满足a<b、且c<b的关系。此时,泄漏电流更难以从驱动辊17流入整流辊20。此外,即使从驱动辊17流出泄漏电流,该泄漏电流更容易流入与最下游侧初次转印辊15相反的一侧的刮板相向辊22。此外,即使初次转印电流的泄漏电流从最下游侧初次转印辊15流入整流辊20,该泄漏电流也难以流入驱动辊17。作为一例,优选设定为a=20mm、b=40mm、c=30mm以上且小于40mm。另外,最下游侧初次转印辊15与整流辊20之间的沿中间转印带16的内周面的距离a相当于从通过最下游侧初次转印辊15的旋转中心并垂直于中间转印带16的带面的直线与所述带面的交点至通过整流辊20的旋转中心并垂直于中间转印带16的带面的直线与所述中间转印带16的带面的交点的距离。同样,整流辊20与驱动辊17之间的沿中间转印带16的内周面的距离b相当于从通过整流辊20的旋转中心并垂直于中间转印带16的带面的直线与所述带面的交点至连接驱动辊17的旋转中心和二次转印辊19的旋转中心的直线与中间转印带16的带面的交点的距离。而且,驱动辊17与刮板相向辊22之间的沿中间转印带16的内周面的距离c相当于从通过刮板相向辊22的旋转中心并垂直于中间转印带16的带面的直线与所述带面的交点至连接驱动辊17的旋转中心和二次转印辊19的旋转中心的直线与中间转印带16的带面的交点的距离。

以上,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根据此种结构,抑制初次转印偏压与二次转印偏压之间的干扰,可抑制发生因这些偏压干扰引起的图像缺陷。因此,能够在薄片体上稳定地形成调色剂图像。另外,如上所述,在利用多色调色剂来形成彩色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初次转印偏压与二次转印偏压之间的偏压干扰引起的图像缺陷得到抑制,从而抑制在图像上发生色调的变动。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例如可采用如下的变形实施方式。

(1)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图像形成装置基于4色的调色剂形成图像的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图像形成装置可为基于2色或5色以上的调色剂形成图像的装置。

(2)此外,在所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电阻部71包含电阻体71b和齐纳二极管71a(整流元件)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电阻部71可以只包含电阻体71b以及齐纳二极管71a中的其中之一。

(3)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抵接部件以及副抵接部件并不限定于辊形状,可为板状、薄片体状、箱型形状等其它形状的部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